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2020-2021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8 《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王羲之的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整合文言知识,疏通文意,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到“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4.探究王羲之“向死而生”的积极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1660 多年前的一个不朽的春天,去追慕风雅之事、风流之人。 先请同学们猜一组数字———“41、37、324”。这些数字代表着什么呢?(41 个人、 324 个字、37 首诗)这篇文章就是对这 37 首诗写的一个序。这是一篇奇之又奇的文章, 我们先来扒扒它的轶事。它有许多和现实相悖的地方,比如,为 37 首诗写的序,人们都不 看诗而看序,不看序看他这个书法,不看正稿而看草稿(世传这是王羲之微醺之时所作的 醉书,酒醒之后几次再写的书稿都不及这一草稿),无法看真迹而看摹本,哪怕是摹本, 也不知道经历了几世几代多少人的手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唐代冯承素摹写的王羲之《兰 亭集序》的神龙本。我们可以看到凡《兰亭集序》空白处乃至字里行间都盖满了收藏者的 印章,而且作者曾在创作过程中有过修正,把“今之所欣”改为“向之所欣”,把“悲也” 改成“悲夫”,把“有感于斯作”改为“有感于斯文”,这个改后的“文”字,用墨很浓, 字体肥厚,笔力饱满,从这个字上,我们仿佛能看到作者王羲之改好此字时志得意满、“善 刀而藏之”的样子。 二、任务设置 【问题设计一】作者为什么把“斯作”改为“斯文”呢? 【问题设计二】当代很多文坛大师针对本文作了点评,如郭沫若先生在 1965 年连续发 表的三篇文章中认为:《兰亭集序》一文前乐后悲,互相矛盾,也不符合王羲之“倔强” 的性格,甚至得出结论——“序文既是掺了假的,就不会是王羲之的原作”。施蛰存先生 于 1990 年 9 月 20 日发表的《批〈兰亭序〉》一文评论道:“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 知所云。”他们对《兰亭集序》的评价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问题设计三】对于王羲之的这种悲,有人认为它是“乐极生悲的消沉”,也有人认为 是“苍凉慨叹中的积极进取”,比如清代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玩此文中段,因乐极 生悲,感死生事大,见不可不随时行乐之意。”清代 吴楚材《古文观止》“通篇着眼在‘死 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 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结合上面的评价, 谈谈你的看法? 【问题设计四】千年前的王羲之在文章的结尾说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作为 “后之览者”的我们,学习完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请完成下面的句子。 兰亭已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结语 冯友兰在《论风流》中曾说:“真正风流的人有深情,但因其亦有玄心,能超越自我, 其情都是对于宇宙人生的情感,而不是为他自己叹老嗟卑。所以他有情而无我。”王羲之 对自然与人世都有着不为世俗伦理所束缚的深情,同时又有着清醒与超脱的玄心,也正是 这种共生的深情与理智,造就了 《兰亭集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文本风格。下面 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第二段,来感受这种风格。希望这节课不仅让你们获得视听之娱,也 能引起同学们对生命的深沉思考。 四、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哲人说:有了死亡,人们向往的一切东西,名声、金钱等都成了渺小的事情。也有人说, 正是因为有了死亡,追求才如此重要甚至神圣,否则人们只剩下无限等待死亡。 以上材料,给了你哪些启示或感悟?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