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一部分 古诗词曲知识梳理
第一篇
过教材 专题知识梳理
七年级
(
上册
)
栏目导航
十一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
(
其二
)
十二、潼关
一、观沧海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三、次北固山下
四、天净沙
•
秋思
五、峨眉山月歌
六、江南逢李龟年
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八、夜上受降城闻笛
九、秋词
(
其一
)
十、夜雨寄北
第
3
页
一、观沧海
(
东汉
)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歌主题】
诗人以洗练简约的笔法、神奇的想象、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第
4
页
【佳句赏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虚写。运用互文、夸张的修辞手法,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辰的气势,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诗人其实是以沧海自比,表达了他统一中原的伟大抱负。我们可以通过大海的气魄、胸怀,触摸到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踌躇满志时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和饱满的激情。
(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
第
5
页
【常考名句】
1
.
(2019
·
黑龙江哈尔滨中考
)
____
____
,若出其中。
2
.
(2019
·
江西中考
)
树木丛生,
____
____
。
3
.
(2019
·
吉林中考
)
____
____
,百草丰茂。
4
.
(2019
·
山西中考
)
水何澹澹,
____
____
。
5
.
(2019
·
陕西中考
)
____
____
,洪波涌起。
6
.
(2018
·
江苏南京中考
)
____
____
,若出其中;
____
____
,若出其里。
7
.
(2017
·
宁夏中考
)
幸甚至哉,
____
____
。
日月之行
百草丰茂
树木丛生
山岛竦峙
秋风萧瑟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歌以咏志
第
6
页
【针对训练】
1
.这首诗以“
____
____
”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请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观
欲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
博大胸怀
)
第
7
页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唐
)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歌主题】
本诗以杨花落尽和子规悲鸣起兴,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渲染出悲凉、感伤的氛围,再借景抒情,借“明月”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王昌龄被贬的关切、担忧之意,表现了真挚的友情。
第
8
页
【佳句赏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两句抒情,点出诗歌主旨。听闻好友被贬的消息,诗人远在扬州,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诗人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明月,以此向友人遥致思念、担忧之情。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视作能知人意、达人情的友好使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遭遇的深深忧虑,有深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
修辞手法、抒情、点题
)
第
9
页
【常考名句】
1
.
(2019
·
贵州毕节中考
)
何谓知己?知己就是“我寄愁心与明月,
__________
________
”
的休戚与共。
2
.
(2019
·
湖北咸宁中考
)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一诗中,“
_____________
____
,
_______________
____
”
两句选取两种富有季节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3
.
(2019
·
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
)
李白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一诗中再扣诗题中“遥有此寄”四字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
____
,
____________
____
”
。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第
10
页
4
.
(2019
·
浙江金华中考
)
春去春回几番景,花开花落总关情
……
而当落花时节,好友王昌龄左迁龙标,即便潇洒如李白,也不免在“
_______________
____
”
时生出几分伤感。
5
.
(2017
·
四川攀枝花中考,
1
分
)
______________
____
,随君直到夜郎西。
6
.诗中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既点明了时令,又表达了漂泊之感和落寞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
____
,
____________
____
。
杨花落尽子规啼
我寄愁心与明月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第
11
页
【针对训练】
1
.
(2019
·
江苏淮安中考
)
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
①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
“
不如归去
”
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饱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②
融情入景,表达了诗人的关切、担忧之情;既点明题目,又为后二句抒情做好铺垫。
2
.
(2019
·
江苏淮安中考
)
《
唐宋诗醇
》
评价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
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切忧虑,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还有愿陪伴朋友一路前行的深情安慰。
第
12
页
3
.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示例一: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二:用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三:情景交融
(
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
)
,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
第
13
页
三、次北固山下
(
唐
)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歌主题】
本诗即景抒情,通过描写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
14
页
【佳句赏析】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阔”字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放眼望去,江水几与岸平,显得广阔浩渺,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悬”描绘的是风帆笔直地高挂的样子。“风正一帆悬”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象表现了出来。
(
表现手法
)
第
15
页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这两句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描写景物、节令的同时,说明了旧事物中孕育着新的生命,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表现了诗人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此联与刘禹锡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
内容理解
)
第
16
页
【常考名句】
1
.
(2019
·
四川达州中考,
1
分
)
___________
____
,江春入旧年。
2
.
(2019
·
四川南充中考,
1
分
)
海日生残夜,
_________________
。
3
.
(2019
·
云南昆明中考
)
一次行走,一道风景;一段旅程,一种人生。诗人王湾乘船来到北固山,在
《
次北固山下
》
中用“
_________
____
,
________
____
”
的诗句,描绘了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的壮景。
4
.
(2019
·
山东青岛中考
)
《
次北固山下
》
中,“
_________
____
,
______
____
”
一句,写出了春天潮水涨满后,江水浩渺,江面似乎与岸齐平的开阔景象。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第
17
页
5
.
(2019
·
湖北随州中考
)
我们要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早日把随州建设成“
_____________
____
,
__________
____
”
的生态家园。
6
.
(2018
·
四川广安、凉山中考,
1
分
)
_________
____
,风正一帆悬。
7
.
(2018
·
广东广州中考
)
乡书何处达?
_________
____
。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归雁洛阳边
第
18
页
【针对训练】
1
.
(2017
·
四川南充中考,
4
分
)
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遍布异乡游子足迹的驿路,从北固山中伸出,又蜿蜒伸向山外;沿水路疾驰的小船,也飞到绿水前面去了。
B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上涨几乎与两岸齐平,诗人站在船头放眼望去,觉得江面特别宽阔,江风劲吹,船行快速。
C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D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既承接上联的“残夜”“旧年”,又照应首联的“客路”,写诗人在眼前景物触发下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E
.全诗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
BE
第
19
页
2
.
(2017
·
四川南充中考,
2
分
)
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所蕴含的哲理。
示例一:新生事物都必须从陈旧的母体中脱胎而出。
示例二:日月流转,岁月更替。 示例三:旧事物中孕育着新的生机。
第
20
页
四、天净沙
·
秋思
(
元
)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歌主题】
这首小令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
第
21
页
【佳句赏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三句共九个意象,在苍凉的深秋暮色下,构成一幅羁旅荒郊图,简约之中见深细。“枯藤”“昏鸦”言秋末黄昏之景,古道荒凉,西风萧瑟,马已羸瘦,人何以堪?他人有家而我独无,更添思乡之情。
(
意象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二字为全曲之“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
诗眼
)
第
22
页
【常考名句】
1
.
(2019
·
江苏扬州中考
)
____________
____
,小桥流水人家。
2
.
(2019
·
甘肃武威中考
)
____
____
,断肠人在天涯。
3
.
(2019
·
黑龙江龙东中考
)
马致远被称为
“
秋思之祖
”
,
《
天净沙
·
秋思
》
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句子是:
____
____
,
_____________
____
。
4
.
(2019
·
黑龙江绥化中考
)
《
天净沙
·
秋思
》
中用宁静美好的景色来衬托孤寂悲苦心情的句子是
“
____________
____
”
。
枯藤老树昏鸦
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小桥流水人家
第
23
页
5
.
(2018
·
江苏连云港中考
)
同样是咏秋,刘禹锡
《
秋词
》
中的“晴空一鹤排云上”写出了秋天明艳的景致,而马致远
《
天净沙
·
秋思
》
中的“
___________
____
”
则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6
.
(2017
·
四川乐山中考,
1
分
)
马致远
《
天净沙
·
秋思
》
中与首句“枯藤老树昏鸦”句法结构和情绪渲染一致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____
。
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第
24
页
【针对训练】
1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了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说说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天涯游子羁旅异乡、倦于漂泊的惆怅、凄楚之情
(
或:游子的客愁与乡思
)
。
第
25
页
五、峨眉山月歌
(
唐
)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歌主题】
全诗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无尽的思念之情,写山月更突出心中的思绪。诗人出蜀远行,意气风发,虽与朋友远隔千里,但情谊依然不改,透露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蕴。
第
26
页
【佳句赏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
—
平羌
(
青衣江
)
—
清溪
—
三峡
—
渝州,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穿整个诗境,成为诗情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更是思乡、思友之情的象征。
(
内容理解
)
第
27
页
【常考名句】
1
.
(2019
·
四川遂宁中考,
1
分
)
______________
____
,思君不见下渝州。
2
.
(2019
·
四川宜宾中考,
1
分
)
峨眉山月半轮秋,
__________________
____
。
3
.
______________
____
,影入平羌江水流。
4
.诗中“
_______________
____
,
_______________
____
”
两句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夜发清溪向三峡
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月半轮秋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第
28
页
【针对训练】
1
.第二句中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景象?
“
入
”
和
“
流
”
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写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都是不动的,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
“
影入江水流
”
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了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2
.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连用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铺展开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速度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不舍与思念之情。
第
29
页
六、江南逢李龟年
(
唐
)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歌主题】
这首诗追忆了诗人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用平易的语言讲述了世境的离乱,年华的盛衰,人情的聚散,以及自己与朋友彼此的凄凉流落,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无限感慨和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第
30
页
【佳句赏析】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却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皓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是即景书事,又别有寓托,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衰颓、社会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却毫无刻意设喻之感,显得浑成无迹。加上“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离乱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辗转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更加反衬出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
表现手法
)
第
31
页
【常考名句】
1
.
_________________
____
,崔九堂前几度闻。
2
.诗中表达了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
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____
。
岐王宅里寻常见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第
32
页
【针对训练】
1
.下列对
《
江南逢李龟年
》
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前两句中的“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了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开元盛世的繁华。
B
.最后一句中的“落花时节”既点明了相逢的季节,又暗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与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
.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显主题。
D
.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C
第
33
页
2
.清朝蘅塘退士评说此诗:“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请举例说明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达出上述意思的。
对比手法。地点对比: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宅第和漂泊流落的江南。时间对比:开元年间与唐末。荣辱对比:过去是
“
特承顾遇
”
的著名歌唱家和受人赏识的青年诗人,现在是流落江南的艺人和诗人。盛衰对比:过去是繁盛的开元盛世,现在是衰败凋敝的国运现实。
第
34
页
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
唐
)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诗歌主题】
这首诗表现的不是单纯的惜花、思乡之情,其中渗透着对国事的忧虑、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以及对和平的渴望。从表面看来,诗句平直朴素,实际却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第
35
页
【佳句赏析】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送酒”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既然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自然地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里是反用其意,意谓自己虽然也想勉强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一句,实际上是写军旅生活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
修辞手法
)
第
36
页
【常考名句】
1
.
(2019
·
四川攀枝花中考,
1
分
)
____________
____
,无人送酒来。
2
.诗中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的两句是:
_______
____
,
_________
____
。
3
.诗中既表达了节日惜花、思乡之情,也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关切的两句是:
________
____
,
_________
____
。
强欲登高去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第
37
页
【针对训练】
1
.这首诗写了
____
____
这一传统节日,从
____
____
、
____
____
等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2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的?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惜花、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战乱的渴望。表现手法:
①
直接抒情,
“
遥怜
”
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
②
以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和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
“
故园菊
”
来写故园长安,使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重阳节
登高
故园菊
第
38
页
八、夜上受降城闻笛
(
唐
)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歌主题】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
(
包括吹笛人
)
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第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笛悲声;第四句写感受,笛声引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
第
39
页
【佳句赏析】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这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从而生发出思乡之情。
(
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
第
40
页
【常考名句】
1
.不知何处吹芦管,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
2
.
_________________
____
,受降城外月如霜。
3
.诗中用拟想的镜头抒写心中所感,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
4
.诗中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图的独特景色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
____
,
____________
____
。
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烽前沙似雪
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第
41
页
【针对训练】
1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
或:大漠月夜图
)
。艺术技巧:
①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黄沙比作白雪,将月光比作秋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②
上句俯视,下句仰观,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浑融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
③
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边塞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
第
42
页
2
.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抒发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边塞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自然环境与芦管曲调融为一体,烘托出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感,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第
43
页
九、秋词
(
其一
)
(
唐
)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歌主题】
这首诗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白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
44
页
【佳句赏析】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象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诗人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尽显。
(
表现手法、情感
)
第
45
页
【常考名句】
1
.
(2019
·
广西百色中考
)
______________
____
,便引诗情到碧宵。
2
.
(2018
·
山东威海中考
)
自古逢秋悲寂寥,
_______________
____
。
3
.
(2018
·
江苏连云港中考
)
同样是咏秋,刘禹锡
《
秋词
》
中的“
__________
____
”
写出了秋天明艳的景致,而马致远
《
天净沙
·
秋思
》
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则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4
.
(2017
·
江苏淮安中考
)
自古逢秋悲寂寥,
____________
____
。
__________
____
,
______________
____
。
5
.
(2017
·
山东德州中考
)
晴空一鹤排云上,
_____________
____
。
晴空一鹤排云上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便引诗情到碧霄
第
46
页
【针对训练】
1
.诗中第三、四句运用了
____
____
手法和
____
____
的表达方式,表明了诗人“
_____________
____
”
的观点。
2
.诗人对“秋日”是怎样的态度?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生活态度?
诗人一反过去诗歌的
“
悲秋
”
常态,而断言
“
秋日胜春朝
”
。表现出身处逆境却奋发向上的乐观、豁达、昂扬的生活态度。
3
.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
排
”
在这里是
“
排开、推开
”
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层层阻遏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对比
议论
秋日胜春朝
第
47
页
十、夜雨寄北
(
唐
)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歌主题】
本诗通过对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既描写出诗人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来日相聚之时的幸福欢乐,抒发了诗人寓居巴山的孤寂和思亲之情,表达了诗人盼望北归团圆、共叙别情的美好心愿。
第
48
页
【佳句赏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以来日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时空交错,虚实相生,语言朴素自然,即兴写来,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味无穷。“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诗人思归的急切心情。
(
表现手法、语言风格
)
第
49
页
【常考名句】
1
.
(2019
·
重庆中考
A
卷
)
_________________
____
,却话巴山夜雨时。
2
.
(2019
·
广东中考
)
唐代李商隐
《
夜雨寄北
》
中“
__________________
____
,
______________
____
”
的诗句,表现了诗人在羁旅中无奈、孤独的心情。
3
.
(2019
·
湖南长沙中考
)
古典诗歌中亘古不变的思念之情,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唱。例如李商隐在
《
夜雨寄北
》
中就用“
_______________
_
,
__________
____
”
把客居的寂寞转化为重逢的希冀,抒发相思之苦。
4
.
(2018
·
安徽中考
)
_______________
____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
第
50
页
5
.
(2018
·
山东枣庄中考
)
李商隐
《
夜雨寄北
》
中“
________________
____
,却话巴山夜雨时”和杜甫
《
月夜
》
中“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实乃时空相错,演绎穿越之美。
6
.
(2017
·
四川自贡中考,
1
分
)
君问归期未有期,
________________
____
。
何当共剪西窗烛
巴山夜雨涨秋池
第
51
页
【针对训练】
1
.这首诗中两次写到“巴山夜雨”,是否重复累赘?请谈谈你的看法。
两个
“
巴山夜雨
”
在表达上各不相同,并不重复累赘。第一个
“
巴山夜雨
”
是实写,渲染了凄清寂寥的氛围,表达了羁旅之愁。第二个
“
巴山夜雨
”
是虚写,是诗人想象来日与妻子幸福团聚,突出了重逢的温馨愉悦。
2
.简析第二句中“涨”字的妙处。
“
涨
”
字用词准确,富于动感。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长的愁思。
第
52
页
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其二
)
(
南宋
)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歌主题】
诗人不以衰老自弃,静听窗外肆虐的风雨,并把声响编入梦境,成为为国征战的铁骑踏冰之声。全诗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诗人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以及无路请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第
53
页
【佳句赏析】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叙述了诗人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
内容理解、情感
)
第
54
页
【常考名句】
1
.
(2019
·
内蒙古通辽中考
)
夜阑卧听风吹雨,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
2
.
(2019
·
浙江湖州中考
)
吟“
_______________
____
,
_____________
____
”
,感受陆游在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其二
)》
中借风雨梦境抒发的忧国忧民之情。
3
.
(2017
·
四川内江中考,
1
分
)
僵卧孤村不自哀,
______________
____
。
铁马冰河入梦来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尚思为国戍轮台
第
55
页
【针对训练】
1
.诗中“僵”“孤”二字点明了诗人怎样的处境?诗人“不自哀”的原因是什么?
“
僵
”“
孤
”
点明了诗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的处境。
“
不自哀
”
的原因是诗人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关,以
“
僵卧孤村
”
来反衬
“
不自哀
”
,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2
.梁启超对本诗作者曾有这样的评价:“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以及无路请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
或: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
。
第
56
页
十二、潼关
(
清
)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诗歌主题】
这首七绝从高城、秋风、黄河、群山四个方面展示了潼关独特的景象。诗歌形象鲜明,意境开阔,言辞激越,笔力遒劲,是歌咏潼关的名篇之一。诗中写山水,却是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诗人把山水写活了,读来能让人感受到一股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这首诗堪称诗人的个性象征,形象地再现了一位慷慨任侠、不囿于世俗观念的放达之士和一个决心与传统势力较量到底的改革者的形象。
第
57
页
【佳句赏析】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开始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秦岭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活了山与水,反映了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和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
修辞手法
)
第
58
页
【常考名句】
1
.
(2019
·
广东广州中考
)
________________
____
,秋风吹散马蹄声。
2
.诗中写雄关高耸入云、雄阔辽远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
___________
____
。
3
.诗中以大气浩然之笔抒发冲决一切人生羁绊的豪迈情怀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
____
,
______________
____
。
终古高云簇此城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第
59
页
【针对训练】
1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绘了潼关古城之雄阔辽远、黄河之奔腾壮阔、秦岭之巍峨峭拔,表现了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表达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2
.分析第三、四句中“嫌”“解”两字的妙处。
这两个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大河
“
犹嫌束
”
、群山
“
不解平
”
,全是黄河、秦岭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了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第
60
页
3
.下列对
《
潼关
》
一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第一句写高云簇拥着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现,令人神往。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表现出古城的寂寥与辽远。
B
.第三句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第四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桀骜不驯,而说其巍峨险峻,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C
.诗中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都在写山水,却是诗人感觉中的山与水,把山水写活了。
D
.这首绝句从高城、秋风、黄河、群山四个方面展示了潼关的独特景象,形象鲜明,意境开阔,奔放雄健,意蕴深厚,堪称诗人的个性象征。
B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