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名师课堂: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附:技法点拨及范文点评) 在高考作文中,考生应该对材料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思考,在已知条件相同或相近的情 况下,展开想象,使最后的结论跟正常推理不同,但又合乎情理。要使想象有“独到之处”, 就要使笔下所创造的形象与众不同,考生应利用发散思维,大胆想象,使作文内容出人意 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 1.逆向设想法 这种方法就是运用逆向思维对论据作反向假设,推测在这种虚拟的条件下可能产生的 某种结果,从反面论证论点的方法。逆向设想法的主体部分由假设复句构成,假设部分来 源于论据,推测部分服务于论点,所以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虚拟条件。运用几个假设复句 要从实际出发,当然从不同的角度来假设,分析会比较全面,说理也比较深刻,也会增强 行文气势。倘有多个假设,应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组合,不可任意凑合。如 2019 年浙江 卷高考佳作《向心而行,广纳百川》的片段: 假如一个人没有“读者意识”,他极易把个人的价值追求放在至上的位置,无视他人, 这样的“作品”难于精彩。 创作“生活”这部作品,假如只是坚守个性而孤立于时代之外,未免庸俗浅薄;假如只 为取悦“读者”而无自己的灵魂,也便丢掉了这部“作品”本身存在的意义。 这里就明显采用逆向设想法进行推理分析,阐明一个人仅仅坚守自我,不可能创作出 优秀的“生活”作品,唯有将坚守自我与听取“读者”意见相结合,方能写出精彩人生, 成就经典作品。 2.对比评析法 即举出正反两个例子从而构成鲜明的对比,然后用比较对照得出的结论来支持论点的 方法。对比评析法适用于对比论证,分析文字围绕对比展开,对比后的结论要与论点相吻 合。考生分析时可按“比——评——升华”的思路进行。其中“比”是对材料的概括比较, 既收束全文,又为“评”张本。“评”是对截然相反的事实进行评价,或揭示其本质,或探 究其原因。“升华”所得到的道理则把材料和观点“焊接”在一起,从而完成论证过程。如 2019 年北京卷高考佳作《文明的韧性》中的片段: 这让我想起了四大文明古国,其中古巴比伦、古埃及和古印度在历史的长河里,在岁 月的淘洗中终究没有逃脱厄运,而中国却一直发展至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这 是为何?这是文明的韧性,让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是中国人民的韧性成就了中华民 族强大的生命力。 在这里,考生把中国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其他三国进行对比评析,赞美了中华民族文 明的韧性。 3.本质评述法 这是对事例进行深层挖掘,揭示其本质属性,从而阐发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把两 者联结起来的方法。运用此法充分析理的关键在于能否以本质属性为内核,对论据进行概 括的评述。因此,我们在揭示本质属性之后不要急着煞尾,而应充分展开评述,把论据和 论点联结起来。如 2019 年北京卷高考佳作《文明的韧性》中的片段: 何为韧性?理性地说,是指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产生变形却不易折断的性质;感性地说, 是一种顽强不息、历久弥新的精神。中华文明,正因为有了深厚的文化之韧、悠远的历史 之韧和无数伟人先辈的品格之韧而源远流长,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文化之韧,在于海纳百川…… 历史之韧,在于烈火真金…… 品格之韧,在于不屈的民族之魂…… 在这里,考生对“文明的韧性”进行了“本质评述”。即先对“韧性”的理性定义和感 性定义进行界定,然后进行切分,分别从“文化之韧”“历史之韧”“品格之韧”三方面说 开去,既道出了中华文明韧性的具体表现,又深入地分析这种韧性产生的根本原因。这是 对“文明的韧性”的本质评述,见解新颖,推理有独到之处,给人以启发。 4.创造想象法 即不依据现有的描述,而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头脑里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方法。创 造想象,其特点是新颖、独创、奇特。有效地进行创造想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储 备丰富的表象,二是要善于分析和归纳。如 2019 年天津卷高考佳作《我是一棵麦子》就运 用创造想象法,将自己想象为“一棵麦子”,见证了清朝覆亡、民主革命、新中国成立、改 革开放、新时代强国五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最后将“麦子”从物质食粮转化成中国发展的 精神食粮,借麦子的感恩引出每個炎黄子孙都应当感恩祖国这一中心,揭示出个人幸福与 国家富强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由物及人,以小见大。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关于“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期有过不同的表述—— 十五年前,他说“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 十年前,他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今天,他说“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审题指导: 作文题目给出材料的前两句话主要强调我们要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让绿 水青山成为发家致富的源泉,后一句话则更深一层,要求我们不但要守望绿水青山这一自 然环境,更要守望家园,守望我们的乡愁。考生审题时可以依据前两句立意,也可依据后 一句立意,或者综合这三句话,确立作文的主旨。具体立意方向有:绿化我们的家园;保护 环境,人人有责;守望绿色,守望家园;保护自然生态,创造绿色生活;留住绿水青山,留住 美丽乡愁,等等。 作文题目明确要求考生写论述文,那就需要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视点,展开想象,进行 思索和论述,其突破口是“绿色”,“生活”和“发展”也可以融合进去,通过论述上的比 较或渗透,使作文更深刻,更独到。 范文佳作: 心中的绿 王钥敏 有一片绿是那样的遥远又亲近,有一片绿在我心中永远勃发着旺盛的生机。 常年在外的游子回到家乡总是会有一种陌生而熟悉的感觉,我也不例外。住在高楼林 立的城市里,我不知已多久没见过绿油油的稻田了,我见到的都是坚硬的钢筋混凝土组合 成的建筑。街上的汽车后面总是拖着一条“黑色的尾巴”,社区旁总是堆满垃圾,一切的一 切,都在破坏着人们的家园,摧毁着人们的心灵。或许有人会说,城市里有人工湖,公园 里有假山,路两旁还种着行道树,找绿色何必去山里!可是,我觉得城市不过是戴了一张 绿色的面具。你瞧,行道树蒙着厚厚的灰尘,人工湖是一滩没有源泉的死水,假山上的石 头只能让我们看到人工的伪装。我厌倦这种自欺欺人的假自然,厌倦这种没有灵魂的绿色。 在工业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难道就再也找不到自然了吗?难道工业与绿色是不可共生的 对立面吗? 城市越来越拥挤,人群越来越密集,慢慢地,我们要重新学会呼吸。代表自然的绿色, 渐渐退到钢筋水泥的建筑之外,那乡间的小径还存在吗?那僻静的小巷还存在吗?我们记 忆里的大片大片的绿野还存在吗? 我不知已多久没见过绿油油的稻田了。遥远的家乡给我的印象是一个“绿”字,那里 有满山青翠的竹林,遍地开满蒲公英。我清晰地记得,春日青草上的追逐,伴着笑声放飞 的风筝;夏日绿树下的荫凉,伴着清风中外婆的故事;秋日苍松间的游戏,伴着倔强的一场比 赛;冬日翠柏下的仰视,伴着渴望的翠绿枝丫。绿色,流淌在我的儿时回忆里。那棵树干还 浸着泪水,那个枝丫还留着挥别时的手绢,那片绿草地上还留着写满一横一竖、歪歪倒倒 的字句的练习册,一切仿佛还是昨日的模样。 可今日再见却是面目全非。原本的田地盖起了楼房,原本的竹林被砍成了平地,原本 美丽的田野也早已寻不到踪迹。难道绿色真的不复存在了吗?曾几何时,青山不再,高楼 四起;曾几何时,清水不再,浓烟四起;曾几何时,花香不再,垃圾四起;曾几何时,记忆中 的美好不再,现实的伤痕触目惊心。 我渴望逃脱,我想找回记忆中的家园,我想找回心中的那片绿。 清夜,月光格外皎洁。我静静聆听祖父吹奏的竹笛声,不禁想起那片绿叶,那片竹林, 它们早已将我的心染上了绿色。我相信,只要不放弃那生机勃勃的绿,它终将会回来。 我安然入梦。梦中,一片叶子落在家乡柔软的土壤上,蔓延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绿…… 点评 这篇作文写得情真意切、温婉隽永。它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一气呵 成,整体感强。开篇从“绿”切入,结尾照应标题及开篇,整篇作文紧扣“心中的绿”展 开,结构严谨,浑然一体。二是内容丰富,具体充实。作文联想、想象丰富,从城市到乡 村,表达对”绿“真挚的渴望,回忆与现实交错,虚与实结合,城市的喧闹、乡村的宁静, 让人在对比中感悟到绿色生活的美好和可贵。三是表达形象,意境深邃。尤其是結尾部分 的月夜听笛,营造出了深邃的意境,蕴含了对“绿”的无穷向往,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 染力。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