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群文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 一、教学(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品味文章语言,识 记文中出现的重要生字词,领悟 文中描写意象的丰富内涵。 2.分别体会两篇文章的写作特 色:诗意的联想与想象,出神入 化的场面描写,将地、人与文化 有机结合起来。 3.体会《一个消逝了山村》中的 诗意、对生命的感悟,《秦腔》 的大气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4.陶冶性情,培养珍爱自然、珍爱 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 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对象 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民间 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本课为单元选择性必修下第二单元的课文,该单元属于“中国现 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课程标准中对该任务群的规定要“研 习中国现当代代表性作家作品”“大体上了解现当代作家作品概 貌,培养培养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习惯,以正确的价值观鉴赏 文学作品,进一步提高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把握中国现当代文 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价值取向”。 课文学习提示:《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专注于平凡的原生态描写, 追寻着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余韵,颇有诗意。阅读时要随着作品 的描写发挥联想,读出景物描写中蕴含的哲思之美,理解文中对 人生、自然、历史的思考,学习如何在描写中融入想象与思考, 让文章富有内涵。贾平凹以秦腔为描写对象,笔触广阔深远。《秦 腔》写出了三秦大地的山川风貌和风俗人情,写出了那片土地上 人民的性格,写出了秦腔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具有厚重的文化意 蕴。欣赏时要关注作品丰富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秦腔 所激发的喜怒哀乐场面表现出来,并且与秦腔艺术的韵味融为一 体的。 教材中明确给出的相关学习任务。 二、教学(学习)重点 厘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 的一些技巧。 同教学(学习)目标的设计依据。注意本单元的语文素养中的“多 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从本单元课文中寻找炼字炼句 的范例,深入分析鉴赏,引导学生养成推敲词句的习惯,讲究表 达技巧,提升写作素养”。 三、教学(学习)难点 分析两篇散文的艺术特色。 同教学(学习)目标。但要着重考虑高二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情 况和两篇散文的相同及相异的特点。 四、教学(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小组合作 探究法,自主创作法,比较阅读 法 《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学习要求”的有关要求和“实施 建议”中“教学建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关于“教学”部 分的相关阐述。 五、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举办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讨会(散文分会) 第一课时:走进中国现当代散文,学习《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环节(一):会前准备 活动 一: 梳理已学过的中国现当代散文名篇(各小组间 PK:数量、正确率) 散文篇目 时代(现代/当代) 作者 表现 主题 《春》 现代 朱自清 写景散文 四时景物 《济南的冬天》 现代 老舍 写景散文 四时景物 《秋天的怀念》 当代 史铁生 记叙性散文 浓浓亲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现代 鲁迅 回忆性散文 童年生活 《回忆鲁迅先生》 现代 萧红 回忆性散文 杰出人物 《土地的誓言》 现代 端木蕻良 抒情类散文 家国情怀 《永久的生命》 现代 严文井 哲理类散文 人生哲理 《安塞腰鼓》 当代 刘成章 写景状物类散文 民俗风情 …… 活动 二: 阅读《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参考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冯至(1905—1993),诗人、学者、翻译家。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1921 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大学期间 开始写诗。1927 年 4 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 年 8 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19 30 年赴德国留学。1935 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1939 年春到达昆明,任西南联大外语系教授。 1942 年 5 月,诗集《十四行集》出版。冯至的小说与散文均十分出色,1946 年出版中篇小说《伍子胥》,1 947 年出版散文集《山水》。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是研究杜甫的专家,著有《杜 甫传》。 20 世纪 40 年代,冯至将过去写的 10 篇散文集在一起,题名《山水》。《山水》出版后,学界对它的评价很 高,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认为:冯至“在诗和散文两方面,他都站在‘一览众山小’的高峰”。《山水》 中的《一棵老树》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最为精纯。 活动 三: 梳理《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行文思路(结构): 第一部分:(1--3 段)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引发读者关注平凡的山水。 第二部分:(4--10 段)作者由眼前景生发的启示和联想,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 第三部分:(11--11 段)总括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关连。 活动 四: 思考《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提出问题,填写表格提交研讨会委员会。 第 小组提出的问题 序号 问题 问题类型(思想内容/散文艺术) 1 2 3 环节(二):研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思想内容(依托于组委会整理好的相关问题) 活动 一: 1.知识拓展——“风物” 风物 风物的意思就是:风景和物品。 1.风光景物。 晋陶潜《游斜川》诗序:“天气澄和,风物闲美。” 宋张昇《离亭燕》词:“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 冰心《寄小读者》四:“我素喜北方风物,至此也不能不倾倒于江南之雅澹温柔。” 2.风俗物产。 3.特指风俗,习俗。 《明史·西域传四·天方》:“马哈麻墓后有一井,水清而甘。泛海者必汲以行,遇飓风取水洒之即息。 当郑和使西洋时,传其风物如此。” 2.探究:任何一篇散文都要借助一定的人和事、通过一系列文学手段来传递作者的一种情感或理性的思 考,本文中承载作者情思的载体(风物)什么?作者抓住了风物的那些特点?又产生了哪些联想?以及 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思(感悟)?根据“小溪”示意,完成下面表格。 载体(风物) 特点 联想 作者的情思(感悟) 小溪 清冽、养人 它曾养育昔日的人们 人类声息相通 鼠麴草 谦虚、纯洁、坚强 少女、村庄 生命的宁静之美 彩菌 点缀、滋养 滋养过山村里的人 生命的美好 有加利树 没瞬间都在生长、最高 严峻的圣者 生命的渺小 野狗的嗥叫 威胁、吓人 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 生命对疾苦的恐惧 麂子的嘶声 温良、机警,难逃人的诡计 幻境 死亡的可怕 活动 二: 小组思考交流:以上风物,给作者怎样的启迪 提示:①自然给生命许多滋养(或自然滋养人类)。②自然将时间相隔的人们在生命的深处联结在一起(或 自然使时空相隔的人们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活动 三: 朗读最后一段,思考如何理解文末“风雨如晦的时刻”这一句话的内涵? 提示:这一时刻,即 1942 年,也是一个浩劫的年代,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作者的感悟。带有浓厚的时 代色彩,寄予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这也是 作者写作本文的 用意所在。 活动 四: 思考交流:在第 2 段中,文章说“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 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提示:一条路通向现实,一条路连接历史,小山村是连接点。在小山村里,我们能读到一切。 活动 五: 思考交流:文章中作者举了“一个村女在山顶上缝什么”的事例,意在表现什么? 提示:少女从形象到品质,都像鼠麹草,像鼠麹草一样谦虚、纯洁、坚强、美好,小小的生命舍弃了浮 夸,但都默默担负着一个伟大的宇宙的全部秘密 活动 六: 朗读最后一段。 思考交流 1:作者说:“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联系全文,概括消逝的村庄给了作者哪些生命的 滋养。 提示: ①山村提供了养育“我”的物质条件; ②山村让“我”学会谦虚、纯洁和坚强; ③山村让“我”懂得了生命的美好与崇高。 思考交流 2:文章结尾,作者说“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如何理解? 提示: ①作者认为只要有联系的事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②如今土地上的一切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 ③现今居住的村庄同样给了“我”的生命许多滋养。 思考交流 3:怎样理解文末一段? 提示:是文章的点晴之笔,概括了对自然的总体感悟。①自然滋养人类,②生命跨越时空,声息相通。 环节(三):研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散文艺术(依托于组委会整理好的相关问题) 活动 一: 探究本文的诗意。 李广田曾对冯至的散文做出过很高的评价:“又如冯至先生,他近年来写了若干散文,实在都是诗的, 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一 个消逝了的山村》是否也有诗意,尝试完成下表。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诗意 诗意 角度 1: 丰富意象的 营造 作者营造了一个充满生命力和原始野性的山村意境。然而,实质意义 上的山村已经消逝,但曾经的自然景象并没有随之消逝。作者对这个 消逝了的山村的想象和描述,使之鲜活地重现在历史的舞台上,蕴含 着丰富的内涵,带给读者深深的震撼。 诗意 角度2 鲜明画面的 凸显 文中这样的画面俯仰皆是,比如对居住地周围的描写、对鼠麯草的描 写、对彩菌的描写等。 诗意 角度3 叙述方式的 多变。 比如作者写小溪,先用了描写的方式描绘眼前的溪水,之后想象小溪 曾经养育昔日的人们,接着进行议论,感悟人类声息想通,从而深深 理解了古人情诗中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活动 二: 探究本文的语言艺术。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你认为精彩的语言,然后组织研讨交流。(引领学生研讨时, 突出“明净、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这一特点) 例:“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相通的 地方。”等等。(采菌图的描绘如同五彩缤纷、鲜活而美丽的中国彩墨画。作者在比喻、排比句中着重 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形容词“红”“青”“褐”“白”“赭”“靛蓝”等,把着色明丽的色彩因素置于描 写的焦点上,通过色彩的搭配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营造了一种色彩的“热闹”。此外,作者在使用 这些颜色形容词时,不仅描绘彩菌的色彩斑斓,而且还赋予彩菌生命的力量:人们的采菌活动是一种热 闹,但热闹之中各人有各人的世界。彩菌色彩的热闹和采菌活动的热闹相得益彰,但又层次分明,前后 有序,从而使画面呈现出气氛感、整体感和层次感。) 活动 三: 探究本文重要的写作手法,小组交流,完成表格。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写作手法 类别 手法 例句 效果 修辞 手法 拟人 “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 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 形象地突出了花朵身上具有的 纯洁和坚强。 引用 “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引用诗句使文章显得富有文采, 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表明人和 人,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 离得有多么远,彼此的生命都有 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表现 手法 联想与 想象 “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 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 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 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 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 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 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能使文章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 更加深刻,更吸引读者,具有感染 力;还能使文章更有内涵,更富有 文学性,更加丰富多彩。 活动 四: 课堂小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历许多事,看到许多事物和现象,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秋 叶飘零”为题,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150 字-300 字) 示例: 落叶,是秋天里一道美丽的风景。在瑟瑟的秋风中,树上那已枯黄的叶子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它缓缓地、 缓缓地落到了地上,发出哀怨的“沙沙”声。落叶啊!你是在哀伤自己生命的短促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 春泥更护花。”是啊!它是在为来年付出自己的生命。落叶啊!你的灿烂一生并不会随着秋天而结束,因为 种子已带着你的希望去奔赴下一个春天。落叶啊!你也不必担心那光秃秃的枝头会被冰霜冻死,因为昔日 的嫩枝已变成苍劲的粗干。飘悠悠,飘悠悠,落叶依然在盘旋着、零落着。它似乎不留恋枝头,也不忧虑命 运,而只是在寻觅自己的归宿。 课堂 小结 本文涉及到“人与自然”这一人文母题,属于“感悟自然” 类的散文,表现了人对大自然的审美感悟 和哲思。它是一篇典型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结构明晰,主旨多元。 结构上:文章一至三节,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哀史;中间部分,作者由眼前景生发联想, 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末节,总括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 笔法上:全文构思的结构方式是相似的: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作者丰富的想 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 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课后 作业 1.走进自然(郊外、公园等),观察自然重的风物,写一段关于自然与生命的文字(150 字左右)。 2.阅读自读课文《秦腔》,查阅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学习《秦腔》,总结中国现当代散文的特点 环节(四):会中准备 活动一: 阅读《秦腔》及原文,积累词语(字音、字形、词义等)。 活动二: 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1. 了解秦腔: 秦腔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 它的覆盖面极为广阔,流行遍及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及西南的西藏、四川; 中原的晋西、豫东、河北;东北大庆、东南的广东、福建,宝岛台湾等地以及吉尔吉斯坦共和国, 同时也是我国最大地方剧种,对许多剧种都有很大的影响。它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 清等历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秦腔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目前,秦腔所保 留的剧目达 700 多个,为各剧种之首。 秦腔的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秦腔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 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秦腔演出地点最好是选在露天的场所, 那样才能有秦腔的味道,更体味到秦腔的精髓。秦腔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 激越、粗犷朴实之感。看秦腔时候,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声地动山摇的时候,你才会此刻 真正认识到秦腔的豪放,这也是秦人的血性。 了解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 年 2 月 21 日出生。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 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 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 记》、《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 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 《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 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 3 届全国优 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 1978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还于 1988 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 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 贾平凹在散文领域颇有建树,早期的《月迹》、《一棵桃树》,书写儿童眼睛中美丽单纯的世 界,注重诗意境界的酝酿。在 80 年代中期,他转而写陕西的风土人情,展示当地的人文风景和生 活情态。贾平凹的散文无论在思想意蕴、文化趣味还是语言表达上,都倾向吸取中国文学传统因素, 崇尚简单古朴的风趣和静虚境界的营造。 活动三: 梳理《秦腔》行文思路(结构): 提示: 第一部分(1-3):通过比较道出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指出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第二部分(4-9):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强调只有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 活动四: 思考《秦腔》,提出问题,填写表格提交研讨会委员会。 第 小组提出的问题 序号 问题 问题类型(思想内容/散文艺术) 1 2 3 环节(五):研讨《秦腔》思想内容(依托于组委会整理好的相关问题) 活动一: 指名朗读第 1-3 段。 思考交流 1:这一部分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秦腔? 提示: 秦腔流传地狱之广及其起源; 秦腔与秦川人的性情、声韵等方面的关系; 秦腔被秦川人喜欢、重视的原因; 秦腔的普及性、文化底蕴及情感冲击力。 思考交流 2:概括秦川人喜欢秦腔的原因。 提示: 唱秦腔是做人最体面的事,只有唱秦腔,才有出人头地的可能; 劳苦倦极时可以荡涤困乏; 在文化生活贫乏的时代,秦腔让他们可以宣泄生活的快乐和痛苦,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得到美的享 受。 思考交流 3:秦腔的生活气息和强大的情感冲击力表现在哪里? 提示: 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秦腔普及很广; 帝王陵墓,石碑上残字,含蓄的暗示了秦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土屋窗口,村口土尘,叫驴打滚、“我”的感觉等,写出了秦腔的生活气息和强大的情感冲击力。 活动二 (选做): 读《秦腔》(原文)第一、二段(课文中没有节选),分别概括秦地、秦腔、秦人的特点。 提示: 秦地----空旷平坦,厚重实在 秦腔----高亢激昂,沧桑悲凉, 秦人----“二愣”粗犷,朴实豪放 活动三: 找出关于秦人、秦地、秦腔的代表性语句,总结其特点,思考他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完成表格。 序 号 语句 分析 1 “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 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 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 秦腔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是秦人 “最高的艺术享受”。 2 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 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 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 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 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运用了夸张,把唱秦腔“快板”所流露 来的高兴狂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用 比喻和移就的修辞手法,极为形象地表 现了秦腔“慢板”对秦人心灵的抚慰作 用,增添了语言的情趣。 3 “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与那些献身 于诗歌的文人,与那些有吃有穿却总感空虚的都市 人相比,常说的什么伟大的永恒的爱情是多么渺小、 有限和虚弱啊! ” 通过与文人、都市人“渺小、有限和虚 弱”的情感的对比,突出秦腔的厚重、 真实和雄壮有力。 4 “感觉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喷薄而出。” 作者漫游在秦川大地上,联想到它悠久 而雄壮的王朝历史,耳闻目睹了秦腔秦 人,深深地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活动四: 梳理第二部分的内容层次。 提示: 共四层,分别为: 第一层次:写戏班排演的情景,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爱。 第二层次:写看戏演戏的情景,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痴迷。 第三层次:写秦腔演出的同时也在演出秦人生活中的悲喜剧。 第四层次:写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活动五: 情境探究:人们在去西安旅游时,曾听导游这样介绍秦川:“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 □秦腔。”根据你对文的理解,说说□□中应该是一个什么字?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从原文 中找依据)? A. 都唱 B.全喊 C.齐吼 D.均演 提示:C “大凡有出息的,是个人才的,哪一个未曾登过台,起码不能吼一阵乱弹呢?!” “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 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 的皱纹。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在月在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象 的狂喜,激动,雄壮,” 活动六: 主题探究: 探究 1.作者贾平凹也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那么,作为一位作家,他对秦腔又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情 呢?这说明了什么? (阅读课文第 3 自然段,并加以理解和概括。) 提示:作者将从高高的土屋窗口飘出的雄壮的秦腔叫板,置于“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饿十 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的背景之下,使得秦腔充满了苍凉而厚重的历史感,难怪作者由此感叹:“猛 然发现了自己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探究 2: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叹? 提示:因为在作者看来,“秦腔”不仅仅是秦地的剧种,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持久 不衰的生命力的象征。 总结:《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 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 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 陋。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环节(五):研讨《秦腔》散文艺术(依托于组委会整理好的相关问题) 活动一: 快速阅读第二部分,思考文章是如何来表现秦人对秦腔的那种痴迷的呢? 提示:通过场面的描写(在第二部分,作者以悠游、流丽的笔触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地人民喜 怒哀乐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从中凸现出的蓬勃的生命力。秦腔,就是秦地人民享受生活的五大要素 之一。从秦地人对秦腔的拥护,到听戏时的痴迷,以及对善唱秦腔者的尊重……秦腔生于斯,正是 因为它以浓烈的曲调抒发了老百姓的悲情与欢快,所以才会如此让人人心入骨地迷恋,它就如陕北 的信天游一样,秦腔就是秦地人民酣畅表达自我、抒发悲苦的抒情渠道。) 活动二: 作为一篇侧重民情风俗的文化性散文,在场面细节描写上可谓出神入化,请你仔细朗读品读课文的 第二部分,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场面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及其表达作用。(小组讨论,选 代表发言,每组随机一个分析一个场面) 提示: ⑴点面结合。⑵多种描写结合,以言行描写为主。⑶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排演热情 主要内容:描绘排演秦腔时无论寒暑,不分老幼,乐此不疲的热情场面。 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①“吹,拉,弹,奏,翻,打,念,唱,提袍,甩袖,吹胡瞪眼”,动作描 写,写出秦腔表演动作灵活多变、场面热闹。②以家庭为例,写在秦腔面前人人平等,进一步表明 秦川人热爱秦腔的程度之深。③以冬夏两季排演的艰辛,通过“一声唱腔一声咳嗽”“一出场一脸 正经,一下场凑近火堆,热了前怀,凉了后背”等细节衬托人们对秦腔的热爱。④“哇地一声叫倒 好,演员出来骂一声:谁说不好的滚蛋!他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要连声讨好:翻得好!翻得好!” 语言描写表现秦川人的真性情。⑤“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偷拿了红薯、土豆”“在火堆里煨熟给 演员作夜餐”“月儿偏西,孩子们还围了火堆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细节描写,生动展现出 秦川人对秦腔的喜爱程度之深。 演出前奏 主要内容:描绘观众引颈期待,热闹非凡的场面。 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①秦腔戏上演频率高,一年十二个月,月月铺排下来,巧用繁笔,有力烘托 秦川人“板着指头”盼演出的急切心情;宁可省吃俭用,也要搭建好的戏台,表现秦川人对秦腔的 重视和喜爱。②细致描摹开演前人们的活动:开演之前,锣鼓喧天,人声鼎沸,观众席场面宏大, 人头攒动;小吃丰富,叫卖不觉;台上锣鼓不停,台下你呼我应;小吃隔空买卖,拥挤产生冲突; 内外相互拥挤,喊声、骂声、哭声一片。这些细致的描摹使人如临其境,体现了秦川人民粗犷、质 朴的性格特征,也有力的渲染了“秦人、秦地、秦腔”惟妙惟肖的统一。③点的描绘:“二杆子” 因为维持秩序而彻夜不能看戏,但他们因为自己的工作能使观众得到看戏的满足而感到满足,从侧 面表现出秦川人对秦腔的喜爱不仅表现在对戏剧内容的喜爱,而且也有对秦腔本身的喜爱。 演出精彩 主要内容:描绘演员技艺精妙观众入戏动情的场面。 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有力表现秦腔演员表演技艺的高超。①正面描 写:女的角色,步伐如同水上漂,腰身肩头一身戏;男的角色,摇帽翎单双结合动静结合,技艺精 妙;亮相高叫,声如炸雷,摄人魂魄。②侧面描写:观众叫好声不绝,观众体验到震颤、舒爽的感 觉,观众随角色的蹲起而缩短或伸长脖子。 观众痴迷 主要内容:描绘观众冬夏不减兴致,老幼各得其乐的场面。 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重点描写两类观众来进行侧面烘托。第一类观众:“老一辈的秦腔迷”,他 们因不能承受拥挤,便“蹲在戏台两侧的墙根”挺听戏,从秦腔中获得难以言出的艺术享受。第二 类观众:“大一点的,脾性野一点的孩子”,他们在观看秦腔表演的过程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快乐。 这两类人虽然没有在正常条件下享受秦腔艺术,但他们同样痴迷于秦腔。选择这两类观众来写,对 比鲜明,概括性极强,从侧面写出了村民们炽烈的感情以及对秦腔的痴迷热爱之情。 演出悲喜 主要内容:描绘秦腔演出给生活带来悲喜的场面。 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点的描绘,通过以秦腔演出现场相亲、爷爷带孙子看秦腔的喜中之悲、老汉 在演出场地捡拾钱物、嘴馋孩子趁演出各家锁门之际偷摘瓜果等事例,表现秦腔与人们日常生活的 喜怒哀乐紧紧扭结在一起。 秦腔地位 主要内容:描绘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神圣崇高的地位的场面。 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侧面描写进行烘托。秦腔是待客的最高礼遇,不容许客人对秦腔不敬,秦腔 演员与国家领导人一样被人崇敬,名角的父母也会得到人们的礼让和尊重,侮辱秦腔会招来麻烦或 被教训,“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这些足以说明秦腔在秦川人心目中的“神圣”地 位。 活动三: 探究《秦腔》的艺术特色。 提示: 秦腔生长的地方是苍凉、辽远、空廓和悠长的,它也是贾平凹的文字底色,这种浑厚的文风作用于 其散文《秦腔》,便形成了这篇文章大气厚重的艺术特色。它是一篇浑厚深重的文化散文,其中不 仅濡染了秦地的民情风俗,而且传神地展现了秦地百姓的精神风骨。《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 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 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 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 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活动四: 比较阅读《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与《秦腔》。尝试分析两篇文章的特色,完成下表。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秦腔》 取 材 自然风物 秦川大地上的风土人情 手 法 以描写为主,又把议论缀入其中,还时不时 插入联想和抒情。(叙述方式多变) 以场面描写为主,点面结合;多种描写结合, 以言行描写为主;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主 题 对自然人生的感悟 民情风俗文化 活动五: 探究中国现当代散文的特点,小组讨论交流,梳理要点,提交组委会,结集成班刊中国现当代散文 研讨会特刊。 提示: 1.取材广泛,内容多样。(现当代散文展现出自己多样性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取材的广泛,可以任 意选择 社会生活中任何有意义的事物进行写作。它可以选择“写人、叙事、写景、怀友、 访旧, 也可以描写风土人情,刻画国际风云,细摹花鸟鱼虫。地方风气、街头景色、 往事回忆、感情抒 怀,以及天上地下、古往今来,无所不可”。 我们在生活中的所想、所闻、所见都可以用散文来表现。因此可以说,现当代散文包揽古今,跨越 中外,兼容新旧真伪,并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涵盖社会自然。) 2.写法自由,表达灵活。(现当代散文是除了诗歌以外最适合直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 而且既能像小说一样完整叙述故事情节,还能像戏剧那样表现矛盾冲突,还可以以论说文的方式进 行说理、议论。可见它的写作手法十分的自由疏放,灵活自如,具体体现在它的表达方式的灵活自 如:议论、描写、抒情、说明之间的兼采并用;其次体现在它的组织结构的多种多样:对比、并列、 递进、纵式、横式等,还有以活动,事件或者感情为线索等等,体现出现当代散文的自由灵活,行 文的活泼,既可以用墨如泼也可以惜墨如金,可以说分外的婉转自然。) 3.“散中有聚”“散又不散”。(由于现当代散文选材广泛,组织谋篇比较自由,表达方法灵活, 因而在形式上具有“散”的特点。但从立意角度来看,它是有明确而集中的主题,即“神不散”, 在现当代散文中,除了要具备深刻的主题,还要能捕捉到表面看来不相关的人、事、 物的内在联 系,通过严密的构思将他们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可以说,现当代 散文运用这种“散中有聚” “散又不散”的写作手法,使得文章变得舒卷自如,摇曳多姿。) 课堂小结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与《秦腔》,一篇现代,一篇当代,一篇体悟自然与生命,一篇关注民情与 文化,冯至与贾平凹从不同视角不同感触,为读成呈现出了散文多元的审美品质,管中窥豹,我们 得以领略中国现当代散文的独特风骚。其高超的语言艺术以及精巧的写作技巧值得我们认真揣摩学 习。 课后作业 任选一篇学过的现当代中国散文,鉴赏其语言特点及写作手法,写一段评论性文字(300 字左右)。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