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高考模拟 / 四川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3-4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还剩 13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文言文阅读专题 四川省成都市 2021 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周显德初,永兴军节度..刘词辟为从事,词卒,遗表荐普于朝。 太祖尝与语奇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车驾征李筠命普与吕馀庆留京师从平上党迁 兵部侍郎乾德五年春,加右仆射。开宝二年冬,普尝病,车驾幸中书。三年春,又幸其第抚 问之,赐赉加等。六年,帝又幸其第。普以隙地私易尚食蔬圃以广其居,又营邸店规利。卢 多逊因召对屡攻其短,太祖怒,下御史府按问,悉抵罪。普恩益替,始诏参知政事与普更知 印,以分其权。未几,出为河阳三城节度。会诏下亲耕籍田..,普表求入觀,辞甚恳切。籍田 礼毕,太宗欲相吕蒙正,以其新进,藉普旧德为之表率,册拜太保兼侍中。旧制,宰相以未 时归第,是岁大热,特许普夏中至午时..归私第。淳化三年春。以老衰久病,令留守通判刘昌 言奉表求致政,中使驰传抚问,凡三上表乞骸骨。拜太师,封魏国公,令养疾,七月卒,年 七十一。二女皆笄.,普妻和氏言愿为尼,太宗再三谕之,不能夺。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 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已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 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 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祖吉 守郡为奸利,事觉下狱。郊礼将近,太宗疾其贪墨,遣中使谕旨曰:“郊赦可特勿货祖吉。” 普奏曰:“败官抵罪,宜正刑辟。奈何以吉而隳陛下赦令哉?”太宗善其言,乃止。真宗咸 平初,追封韩王。 (节选自《宋史·赵普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祖尝与语/奇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车驾征/李筠命普与吕馀庆留京师/ 从平上党/迁兵部侍郎/ B. 太祖尝与语/奇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车驾征李筠/命普与吕馀庆留京师/ 从平上党/迁兵部侍郎/ C. 太祖尝与语/奇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车驾征/李筠命普与吕馀庆留京师/ 从平上党/迁兵部侍郎/ D. 太祖尝与语/奇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车驾征李筠/命普与吕馀庆留京师/ 从平上党/迁兵部侍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节度,即节度使,三国时东吴孙权始置,掌管军粮,至唐以后为领兵之官。 B. 籍田,帝王亲自耕作的小块农田,帝王亲耕是古代吉礼,寓意为重视农耕。 C. 午时,天干计时 十二时辰之一,又称为日中、日正,亦泛指中午前后。 D. 笄,指女子十五岁。古时候女子年满十五岁须束发插簪,是女子成年之礼。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普颇得重用。后周时,他已被推荐到朝廷任职;北宋建立后,他分别在太祖、太宗时 期担任过重要职位,一度官至宰相。 B. 赵普深受恩遇。他生病时,皇帝曾亲自看望,也曾派人专门安抚慰问;皇帝还曾为他打 破惯例,允许他提前退朝避暑热。 C. 赵普曾遭疏远。他私扩住宅,经营客店谋利,又被人多次批评,皇帝对其恩宠渐淡,后 来下诏分其权,不久将其调出京师。 D. 赵普刚毅善言。宋初宰相大多沉默寡言。他却敢于发声,坚持己见,太祖不愿任用他所 推荐的人员,他仍一再执著推荐。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卢多逊因召对屡攻其短,太祖怒,下御史府按问,悉抵罪 (2)郊礼将近,太宗疾其贪墨,遣中使谕旨曰:“郊赦可特勿贷祖吉。” 【答案】10. D 11. C 12. D 13. (1)卢多逊趁着皇上召见应答时多次攻击赵普的短处。太祖大怒,下令御史府审查讯 问,他们都受到处罚。 (2)郊祭临近,太宗憎恨他贪污,派遣宦官传达旨意说:“郊祭赦免时惟独不能宽恕祖吉。”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 能力。 句子大意是:宋太祖曾与他交谈,认为他与众不同。等到即位,赵普因为辅佐登基的功劳, 被授右谏议大夫的官职。皇帝征讨李筠,命令赵普和吕馀庆留守京师。后来又跟从皇上平定 上党,升任兵部侍郎。 “佐命功”是一个词语,都做“以”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B;“李筠”是“征”的 对象,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天干计时”有误。“午时”是“地支”。天干共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壬、癸;地支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宋初宰相大多沉默寡言”有误。原文是“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意思是“宋初, 官居宰相的人大多拘于小节,循规蹈矩”,“循默”是“循规蹈矩”,而非“沉默寡言”。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召对”,召见应答;“按”,审查;“抵罪”,受到处罚。(2)“疾”,憎恨; “贪墨”,贪污;“贷”,宽恕。 参考译文: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周显德初年,永兴军节度使刘词征召为从事,刘词去世,遗 表向朝廷推荐赵普。宋太祖曾与他交谈,认为他与众不同。等到即位,赵普因为辅佐登基的 功劳,被授右谏议大夫的官职。皇帝征讨李筠,命令赵普和吕馀庆留守京师。后来又跟从皇 上平定上党,升任兵部侍郎。开宝二年(969)冬天,赵普有病,皇帝到中书省来看望。三年(970) 春天,皇帝又到他家里慰问他,赏赐加倍。六年(973),皇帝又到他家。赵普又用空闲地私 自换取皇家菜地来扩建自己的住宅,又经营客店谋利。卢多逊趁着皇上召见应答时多次攻击 赵普的短处。太祖大怒,下令御史府审查讯问,他们都受到处罚。太祖对赵普的恩宠渐渐疏 淡了,开始下诏参知政事与赵普交替掌印,来分夺赵普的权力。不久,把赵普调出京师任河 阳三城节度。正赶上皇帝下诏亲自耕种籍田,赵普上表请求入见,言辞很恳切。皇帝亲耕农 田礼仪完毕后,太宗想任用吕蒙正为宰相,因为他是新提升的人,借赵普原来的品行作为他 的表率,颁册任命赵普为太保兼侍中。旧制,宰相于未时退朝归家,这一年非常炎热,特地 准许赵普夏中至午时归家。淳化三年(992)春天,因年老久病,赵普命留守通判刘昌言送呈 上表请求罢仕,朝廷使者驾驿站车马来慰问,共三次上表请求罢仕。皇上任命他为太师,封 为魏国公,让他养病。七月,去世,终年七十一岁。赵普的两个女儿都已成年,赵普的妻子 和氏声称希望当尼姑,太宗再三劝谕她,但不能改变她的志向。赵普性格深沉,胸有城府, 虽然常常忌恨刻薄,但能以天下政事为己任。宋初,官居宰相的人大多拘于小节,循规蹈矩, 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人能与他相比。曾经上奏荐举某人任某官,太祖不予任用。赵普第二 天又上奏荐举此人,太祖又不予任用。第三天,赵普又荐举此人,太祖大怒,撕碎奏折扔在 地上,赵普神色不改,跪在地上捡起撕碎的奏折回家。以后把碎奏折粘贴连起来,再次像第 一次那样上奏。太祖于是醒悟,最终还是任用此人。祖吉任郡守干了坏事,事情发觉后被关 进牢狱。郊祭临近,太宗憎恨他贪污,派遣宦官传达旨意说:“郊祭赦免时惟独不能宽恕祖 吉。” 赵普上奏说:“干坏事的官员抵偿应负的罪责,应当遵照刑律处以死刑。为什么因为 祖吉而破坏陛下的赦令呢?”太宗认为他的意见正确,于是停止不赦祖吉的命令。真宗咸平 初年,追封赵普为韩王。 四川省天府名校 2021 届高三 4 月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高适者,渤海蓨人也。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 适年五十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 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拂袖而去,客游河右。河西 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 去。会禄山之乱,征于翰讨禄山,拜适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佐翰守南阳。及翰兵败,适自 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 勇战,安可得乎?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 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深纳之,后禄山兵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至德二年 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 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吏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 节度使,平江淮之乱。兵罢,宰相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未几, 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吏制繁冗,百姓劳 敝,适论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厄其势,奈何以险阻弹丸 之地,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哉?”疏奏不纳。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东川节度使李奂, 适率州兵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子璋,斩之。代宗感其洞明,以黄门侍郎严武代之,还用为 刑部侍郎,转散骑常待,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候,食邑七百户。适止轻车谐任,食. 邑.皆封还。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益曰忠。 (节选自《旧唐书·高适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至德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 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 B.至德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 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 C.至德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 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 D.至德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 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渤海,即渤海郡,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中的一个郡,在今天河北沧州一带。 B.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史”为“太史”的意思。 C.节度,即节度使,唐朝初年设立地方军政机构,总管地方的长官称节度使。 D.食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封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高适出身贫寒,喜欢吟诵诗篇。他幼时家中贫困,客居异乡,以乞讨为生,五十岁时才关 注诗歌,每吟诵一篇,作品都被爱好诗歌的人传诵。 B.高适忧深思远,奉劝皇帝避祸。他进见玄宗,陈述哥舒翰兵败的形势,并劝皇帝趁机西迁 入蜀,玄宗接受其意见,得以避开安禄山的兵灾。 C.高适进言直谏,以致仕途浮沉。他因为陈述江东利害,称永王必败,得到肃宗的提拔;也 因敢直言遭到李辅国的憎恨,被贬为太子少詹事。 D.高适心系百姓,敢为蜀民请命。梓、益二州,百姓疲敝,高适提出蜀地位置偏远,不可以 用它来遏制敌人的势力,而使蜀地的百姓受到困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拂袖而去,客游河右。(5 分) (2)会禄山之乱,征于翰讨禄山,拜适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佐翰守南阳。(5 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 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 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于江东”作句子的后置状语,要与前面“永王璘起兵”连在一起,排除 BD; “及”译为“等到”,一般用在句首,其前断句,排除 A。故选 C。译文:至德二年,永王 璘在江东起兵,想要占据扬州。当初,玄宗把诸王分封到各地,高适强烈劝谏,认为不可。 等到永王叛乱,肃宗听闻他的意见颇有见地,于是召见他谋划这件事。 (2)B.“‘史’为‘太史’的意思”有误。“史”为“御史”之意。 (3)A.“五十岁时才关注诗歌”有误,原文“及冠始留意诗什”的意思是高适等到二十岁 时才关注诗歌。 (4)①擅权:独揽大权;薄:轻视;唯:只是。译文:当时右丞相李林辅独揽大权,对文 辞十分轻视,只用对待举子礼节对待他,高适拂袖而去,客居河右。 ②会:恰逢;于:表被动,被;拜:任命;佐:辅佐。译文:恰逢安禄山叛乱,高适被哥舒 翰征召去讨伐禄山,朝廷任命高适做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旧辅佐哥舒翰守南阳。 答案: (1)C (2)B (3)A (4)①当时右丞相李林辅独揽大权,对文辞十分轻视,只用对待举子礼节对待他,高适拂 袖而去,客居河右。 ②恰逢安禄山叛乱,高适被哥舒翰征召去讨伐禄山,朝廷任命高适做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 旧辅佐哥舒翰守南阳。 参考译文: 高适,是渤海郡蓨县人。小时候家里贫困,客居梁、宋,以乞讨为生。他对 待权贵有傲骨,观察事物有先见之明。等到二十岁时才关注诗歌,凭借气质自我欣赏,每吟 诵一篇,喜欢被爱好诗歌的人传诵。宋州刺史张九皋对他的才能十分惊奇,推荐他到有道科。 当时右丞相李林甫独揽大权,对文辞十分轻视,只用对待举子的礼节对待他,高适拂袖而去, 游历于河西。河西节度史哥舒翰见了高适觉得他很与众不同,于是上表推荐他做左骁卫兵曹, 充当自己府上的掌书记,又跟着哥舒翰上朝,哥舒翰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他,不久高适又离 哥舒翰而去。 恰逢安禄山叛乱,高适被哥舒翰征召去讨伐禄山,拜高适做左拾遗兼监察御 史,仍旧辅佐哥舒翰守南阳。等到哥舒翰兵败,高适从骆谷向西奔驰,谒见玄宗,于是陈述 哥舒翰兵败的原因说:“监军李大宜不关心军卒,军卒吃粮仓中的米饭尚且还不够,想让他 们奋勇征战,怎么可能?况且南阳的各路首领都各持权力,难道有像这样打仗,却必然能取 得胜利的吗?陛下趁此机会向西迁入蜀中,躲避歹毒之人,不算是羞耻之事。”玄宗完全接 受了他的意见。后来安禄山的兵灾果然没有触及到蜀中。玄宗嘉奖他,不久升他做侍御史。 至德二年,永王璘在江东起兵,想要占据扬州。当初,玄宗把诸王分封到各地,高适强烈劝 谏,认为不可。等到永王叛乱,肃宗听闻他的意见颇有见地,于是召见他谋划这件事。高适 趁机陈述江东利害,称永王必败。肃宗认为他的回答很与众不同,让高适兼任御史大夫、扬 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来平定江淮叛乱。平叛后,宰相李辅国憎恨高适敢于直言,在 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于是被贬为太子少詹事。不久,蜀中动乱,他离京做蜀州刺史,剑南 自从玄宗还京后,在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官吏制度繁琐庞杂,百姓劳累疲敝,高适论及 这种情况时说:“蜀地位置偏远,靠近险要之地,从国家角度说,不可以用它来遏制敌人的 势力。为什么要用很险要的弹丸之地,来使整个蜀地的太平百姓受到困扰呢?”最终他的奏 疏未被采纳。后来梓州副使段子璋造反,派兵攻打东川节度使李奂,高适率领本州兵马跟从 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打于璋,并斩杀他。玄宗认为他洞察事物十分准确,用黄门侍郎严武代 替他,让高适回京做刑部侍郎,后转做散骑常侍,加封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封给 食邑七百户。高适只乘坐一辆马车到任,食邑都封存归还。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 谥号为忠。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 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 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 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 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 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 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四川省 2021 届高三第十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公讳轼,姓苏氏,字子瞻。世家眉山,曾大父...讳杲,赠太子太保。大父..讳序,赠太子太 傅。考.讳洵,赠太子太师。丁先君忧,服除..,时熙宁二年也。王介甫用事,公与介甫议论素 异,既还朝,置之官告院。熙宁四年,介甫欲变更科举,上疑焉,使两制三馆议之。公上书 议其不利,上悟曰:“吾固疑此,得苏轼议,意释然矣。”即日召见,乃曰:“臣窃意陛下求 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陛下安静以待物之来,然后应之。”上竦然听受,曰:“卿 三言,朕当详思之。”介甫不悦,命摄开封推官,意以多事困之,公决断精敏,声闻益远。 初公既补外见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敢言亦不敢默视也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徙知 湖州,以表.谢上。言事者擿其语以为谤,遣官逮,赴御史狱。既付狱吏,必欲置之死,锻炼 久之,不决。上终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公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筑室于东坡, 自号东坡居士。元丰五年,上有意复用,而言者沮之,上手札徙汝州。略曰:“苏轼黜居思 咎,阅岁滋深,人材实难,不忍终弃。”未至,上书自言有饥寒之忧,有田在常,愿得居之。 书朝入,夕报可,士大夫知上之卒喜公也。绍圣元年,遂以本官知英州。寻复降一官,未至, 复以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惠州,独以少子过自随。瘴疠所侵,蛮蜑所侮,胸中泊然无所蒂芥, 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 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 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 (选自苏辙《栾城集·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公既补/外见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敢言/亦不敢默视也/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 补于国/ B. 初/公既补外/见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敢言/亦不敢默视也/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 补于国/ C. 初/公既补/外见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敢言/亦不敢默视也/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 补于国/ D. 初/公既补外/见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敢言/亦不敢默视也/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 补于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考”指苏轼的父亲苏洵,“大父”指父亲的父亲,“曾大父”指苏轼的曾祖,苏轼 一家四代人都做过官。 B. 服除是指守丧期满,去掉孝服。服阕、终丧都有类似意思,古时父亲去世需居丧二十七 个月。文中指“丁先君忧”指苏洵去世后,苏轼服丧。 C. 表,是臣子送呈君王的奏章,多为大臣根据事件逐条陈述意见或建议,议论性较浓,如 诸葛亮的《出师表》就是在分条陈述北伐的理由。 D. 庄子,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庄子》又名《南华经》,想象奇幻、汪洋恣肆, 《逍遥游》便出自于此,表达了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不惧权贵,敢于直言。王安石当政时想进行科举改革,而苏轼则建议皇帝治国不宜 急速,最终这件事没有立即施行。 B. 苏轼遭受诬陷,受尽酷刑。在御史台的监狱,言事者想置他于死地,长时间施用酷刑, 但最终神宗怜惜苏轼,用黄州团练副使安置了他。 C. 苏轼还没有到达汝州时,上书说自己饥寒贫穷,在常州有田地,希望能到常州居住。早 晨上奏,傍晚皇帝就答复同意了。 D. 苏轼读《庄子》,感慨《庄子》说出了自己心中所想却又表达不出来的语言,并受此启发 写出了《中庸论》,其言辞简洁精妙,都是古人所没说明白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命摄开封推官,意以多事困之,公决断精敏 (2)上有意复用,而言者沮之,上手札徙汝州。 【答案】10. B 11. C 12. B 13. (1)王安石任命苏轼代理开封府推官,想用繁重的公事来使他受到困扰。苏轼处理事 务准确迅速。 (2)神宗有意再次起用苏轼,但被当政的大臣阻止了,皇帝亲自写信把苏轼调到汝州。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外”修饰“补”,状语后置,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 AC;“于民者”修饰“不便”,定语 后置,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 D。 故选 B。 句子翻译:起初,苏轼已经到地方做官,见变法有不方便百姓的地方,但又不敢说,也不敢 冷眼旁观,他写诗寄托讽喻,希望对国家有所补益。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表,是臣子送呈君王的奏章,多为大臣根据事件逐条陈述意见或建议”错误。给皇帝逐 条陈述意见或建议的文体是“疏”而不是“表”,“表”以陈情为主。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长时间施用酷刑”错误。由原文“既付狱吏,必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上终怜之, 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可知,言事官将苏轼交给了御史台狱吏后,十分想置他于死地,罗织 罪名很长时间,却一直不能决断。最终神宗怜惜苏轼,用黄州团练副使安置了他。由此可知, “锻炼”是罗织罪名之义,原意是罗织罪名很长时间,却一直不能决断。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摄:代理。意:想。以:用。困:使动用法,使……受到困扰。精敏:准确迅 速。 (2)复:再次。沮:阻止。手札:亲自写信。徙:调到。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 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 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 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 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 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 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 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 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公名轼,姓苏,字子瞻,世代住四川眉山,曾祖父名苏杲,被朝廷封为太子太保。祖父 叫苏序,被朝廷封为太子太傅。父亲叫苏洵,封太子太师。遇到父亲去世,守丧期满,正是 熙宁二年。王安石当政,苏轼和王安石向来有许多观点不同,回到朝廷后,被安置在告院做 官。熙宁四年,王安石想要改革科举,皇帝对此感到迟疑,下诏让翰林学士和知制诰、史馆、 昭文馆和集贤院的官员商议。苏轼上书评议改革科举的不利之处,皇帝大悟说:“我本来就 有所疑虑,得到苏轼的奏议,一下子就明白了。”当天召见苏轼,苏轼说:“我私下认为陛下 寻找治理国家方略太急切,听人进言太过于宽广,进用官员太过于急速,希望陛下能够安静 的治理国家,等待时机的出现,然后再来处理。 ”神宗震惊地听从接受意见说:“你的三句 话,我应当仔细的思考。”王安石不高兴,任命苏轼代理开封府推官,想用繁重的公事来困 扰他。苏轼处理事务准确迅速,名声传得更远。起初,苏轼已经到地方做官,见变法有不方 便百姓的地方,但又不敢说,也不敢冷眼旁观,他写诗寄托讽喻,希望对国家有所补益。调 任湖州知州,苏轼上表感谢。言事官断章取义地摘录苏轼谢表上的话,诬陷苏轼是在毁谤朝 廷,派人逮捕苏轼,押送京城投入御史台监狱。言事官将苏轼交给了御史台狱吏后,十分想 置他于死地,罗织罪名很长时间,却一直不能决断。最终神宗怜惜苏轼,用黄州团练副使安 置了他。苏轼和乡间父老结伴于山水之间,在东坡修筑房屋,自号“东坡居士”。元丰五年, 神宗有意再次起用苏轼,但被当政的大臣阻止了,皇帝亲自写信把苏轼调到汝州。其中这样 说:“苏轼贬谪居住黄州期间反思自己的错误,经过一年更加深刻,人材确实难得,朕不忍 心一直弃而不用。”苏轼还没有到达汝州时,上书说自己饥寒贫穷,在常州有田地,希望能 到常州居住。早晨奏书到达朝廷,傍晚皇帝就答复同意了。官员们最终才明白皇帝是欣赏苏 轼的。绍圣元年,以本官任英州知州,不久降一官级,还未到任,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 安置在惠州,只有少子苏过跟随自己。虽然有瘴疠的侵扰,有蛮蜑的侮辱,苏轼也淡然处之 毫不计较,对人无论是贤才还是平常人,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小的时候和我一起向父亲学 习,起初喜好贾谊、陆贽的文章,议论古今成败,不说空话。后来读《庄子》,感慨万千说: “我过去心中有所得,但不能说出,今天看《庄子》,说出了我的心里话。”于是写成《中庸 论》,语词简洁精妙,都是古人所不明白的。他曾经对我说:“我看当今做学问的人,只有你 可和我不相上下。” 四川省宜宾市普通高中 2021 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玄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 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 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 会黄巾寇青部,乃避地徐州,徐州牧陶谦接以师友之礼。建安元年,自徐州还高密,道 遇黄巾贼数万人,见玄皆拜,相约不敢入县境。玄后尝疾笃,自虑,以书戒子益恩曰吾家旧 贫不为父母群弟所容去厮役之吏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域获觐乎在位通人处逸大儒 得意者咸从捧手有所受焉。遂博稽六艺,粗览传记..,时睹秘书..纬术之奥……”五年春,梦孔 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既寤,以谶合之,知命当终,有顷寝疾。 时袁绍与曹操相拒于官度,令其子谭遣使逼玄随军。不得已,载病到元城县,疾笃不进,其 年六月卒,年七十四。遗令薄葬,自郡守以下尝受业者,缞绖赴会千余人。门人相与撰玄答 诸弟子问《五经》,依《论语》作《郑志》八篇。 论曰:自秦焚六经,圣文埃灭。汉兴,守文之徒,滞固所禀,异端纷纭,互相诡激,遂 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郑玄括囊 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王父豫章君每考先儒经训,而 长于玄,常以为仲尼之门不能过也。及传授生徒,并专以郑氏家法云。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郑玄传》) 注:①啬夫:汉代掌管诉讼与收取赋税的人。《汉书》曰:“乡有啬夫,掌听讼收赋税。”② 王父豫章君:范晔祖父范宁;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家旧贫/不为父母群弟所容/去厮役之吏/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域/获觐乎在 位通人处逸大儒得意者/咸从捧手/有所受焉 B. 吾家旧贫/不为父母群弟所容/去厮役之吏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域/获觐乎在 位通人处逸大儒得意者/咸从捧手/有所受焉 C. 吾家旧贫/不为父母群弟所容/去厮役之吏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域/获觐乎在 位通人/处逸大儒/得意者咸从捧手/ 有所受焉 D. 吾家旧贫/不为父母群弟所容/去厮役之吏/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域/获觐乎在 位通人/处逸大儒/得意者咸从捧手/有所受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五,齐田氏后,汉时外迁,以次第为氏,有第一至第八。 B.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有关传主的生平事迹。 C. 秘书 指秘密书类,如宫禁藏书、谶纬图篆、机要文书等。 D. 章句在于解释篇章字句,而不在阐发大义,亦泛指书籍注释。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玄虽曾为官,却不乐为吏。年轻时辞掉乡官俗务,常常到当地学校学习,哪怕遭到父 亲极力反对,也不能阻止他外出求学。 B. 郑玄人格清高,令人敬仰。颠沛流离中,以一己之品,感动贼军数万作出承诺,以一己 之德惠及全县,其人其德,高山仰止。 C. 郑玄虽一代大儒,结局却让人叹惜。袁绍与曹操相拒于官度,为避免郑玄落入曹操之手, 逼玄随军,令玄客死他乡,令人叹惜。 D. 郑玄面对圣文埃灭,志愿为往圣继绝学。面对纷繁芜杂的学术现状,他囊括重要典籍, 网罗众家学说,删繁裁诬,为学者指明方向。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遗令薄葬,自郡守以下尝受业者,缞绖赴会千余人。 (2)王父豫章君每考先儒经训,而长于玄,常以为仲尼之门不能过也。 【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留下遗嘱要求薄葬。从郡守以下曾经跟随他学习的人中,披麻戴孝参加丧会的有 一千多人。 (2)我(范晔)的祖父豫章君(范宁)每每考校前代儒者们对经籍义理的解说,总是推崇 郑玄,常常认为研究儒家的学问不能超过他了。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我们家过去很贫困,不能得到父母和诸弟的包容,辞掉了像贱役一样的小吏,到 周、秦等地游学,往来于幽、并、兖、豫等州,能够觐见那些在位的博通古今的大师,和隐 居的著名学者。最使我得意的是这些通儒接受了我的请教,对我有所传授。 “厮役之吏”作“去”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 BC。 “在位通人”“处逸大儒”是两种不同的人,都做“觐”的宾语,应分别在其后断开;“得意 者”作“咸从捧手”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A。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有关传主的生平事迹”错误,在本文中,“传记” 是指儒家经书的注解。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C.“袁绍与曹操相拒于官度,为避免郑玄落入曹操之手,逼玄随军”无中生有,原文只说“时 袁绍与曹操相拒于官度,令其子谭遣使逼玄随军”,并无“为避免郑玄落入曹操之手”的理 由。根据历史推测,袁绍逼迫郑玄随军,目的应该是为了借郑玄在士子中的号召力以壮大己 方声势。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注意以下关键字词的正确理解: (1)遗令:遗言。尝:曾经。受业:接受过教导,做过学生的人。缞绖:披麻戴孝。 (2)王父:祖父。考:考校。长:推崇。过:超过。 参考译文: 郑玄字康成,是北海郡高密县人。郑玄年轻时任乡啬夫,辞官回家后,便常常到当地的 学校去学习,不愿意做官吏,他的父亲多次为此恼怒,也不能阻止他。后来就到太学跟随老 师学习,尊奉京兆的第五元先为师,才开始通晓《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 术》。又随从东郡张恭祖学习《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 碰上黄巾军进攻青州地区,郑玄就到徐州避难。徐州牧陶谦用师友之礼接待他。建安元 年(196),郑玄从徐州回到高密,路上遇到数万黄巾军。黄巾军见了郑玄都下拜,大家相约 不得进入高密县境。后来,郑玄患了一次重病,恐自己不久于人世,于是写信告诫他的儿子 郑益恩说:“我们家过去很贫困,不能得到父母和诸弟的包容,辞掉了像贱役一样的小吏, 到周、秦等地游学,往来于幽、并、兖、豫等州,能够觐见那些在位的博通古今的大师,和 隐居的著名学者。最使我得意的是这些通儒接受了我的请教,对我有所传授。于是,我广泛 查考《六艺》,浏览传记,还不时阅读珍秘的国书,窥见国谶的奥秘……”建安五年春(200), 郑玄梦见孔子告诉他说:“起来,起来,今年是庚辰年,明年就是辛已年。”醒来,根据谶纬 推算,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不久他就病了。这时,袁绍与曹操的军队在官渡对峙。袁绍 命令他的儿子袁谭派使者逼迫郑玄随军,郑玄没有办法,只好带病到元城县,终因病重不能 前进。这一年的六月郑玄去世,终年七十四岁。郑玄遗嘱薄葬。届时曾在郑玄门下当过学生 的,自郡守以下官员一千多人,都穿着隆重的丧服前来送葬。郑玄的学生共同撰写郑玄生前 回答诸弟子从《五经》中提出的问题,依照《论语》的体例编为《郑志》共八篇。 史官评论说:自从秦朝焚毁六经以来,圣人的文典像尘埃一样漫灭。而从汉朝兴盛之后, 那些墨守旧说之辈,固执地坚守自己的学说,于是各种违背经籍的学说繁多而杂乱,彼此之 间怪异偏激,导致了经籍分成了数家;而每家又有很多不同的学说,有的辨章析句甚至达到 了一百多万字,致使学习起来白白地劳烦精力而极少有建树,后来即使疑虑重重却无法进行 匡正。郑玄囊括了重要的典籍,搜求各家学说,删减了各种繁杂和捏造之言,修改订正了很 多遗漏和失误之处,从此以后学者们大略知道了一些学问的指归。我(指《后汉书》作者范 晔)的祖父豫章君(范宁)每每考校前代儒者们对经籍义理的解说,总是推崇郑玄,常常认 为研究儒家的学问不能超过他了。等到豫章君传授门徒的时候,便全部集中用“郑氏家法” 进行讲授了。 四川省绵阳市 2021 届高三下学期 4 月第三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刘元振字仲举,黑马长子也。随父入蜀,立成都。会商、邓间有警,命黑马往镇商、邓, 以元振摄万户,时年方二十。既莅事,号令严明,赏罚不妄,麾下宿将皆敬服之。宪宗伐宋, 驻驿钓鱼山,以元振与纽邻为先锋。中统元年,世祖即位,廉希宪、商挺奏以为成都经略使... 总管万户。宋泸州守将刘整密送款求降,黑马遣元振往受之。诸将皆曰:“刘整无故而降, 不可信也。”元振曰:“宋权臣当国,赏罚无章,有功者往往以计除之,是以将士离心;且整 本非南人,而居泸南重地,事势与李全何异,整此举无可疑者。”遂行。黑马戒之曰刘整宋 之名将泸乃蜀之冲要令整遽以泸降情伪不可知汝无为一身虑事成则为国家之利不成则当效 死乃其分也元振至泸,整开门出迎。元振弃众而先下马,与整相见,示以不疑。明日,请入 城。元振释戎服,从数骑,与整联辔而入,饮燕至醉,整心服焉。献金六千两、男女五百人, 元振以金分赐将士,而归还其男女。宋泸州主帅俞兴率兵围泸州,昼夜急攻,自正月至五月, 城几陷,左右劝元振曰:“事 势如此,宜思变通,整本非吾人,与俱死,无益也。”元振曰: “人以诚归我,既受其降,岂可以急而弃之?且泸之得失,关国家利害,吾有死而已!”食将 尽,杀所乘马犒将士,募善游者赏蜡书..至成都求援,又权造金银牌,分赏有功。未几,援兵 至,元振与整出城合击兴兵,大败之,斩其都统一人,兴退走。捷闻,且自陈擅造金银牌罪。 帝嘉其通于权变,赐锦衣一袭、白金五百两。入朝,又赐黄金五十两、弓矢、鞍辔。黑马卒, 元振居丧..,起授成都军民经略使。至元七年,时议以勋旧之家事权太重,宜稍裁抑,遂降为 成都副万户。十一年,命兼潼川路.副招讨使。十二年卒,年五十一。 (节选自《元史·卷一百四十九》,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黑马戒之曰/刘整宋之名将/泸乃蜀之冲要/今整遽以泸降/情伪不可知/汝无为一身虑/ 事成则为国家之利/不成则当效死/乃其分也/ B.黑马戒之曰/刘整宋之名将/泸乃蜀之冲要/今整遽以泸降情/伪不可知/汝无为一身虑 事/成则为国家之利/不成则当效死乃其分也/ C.黑马戒之曰/刘整宋之名将/泸乃蜀之冲要/今整遽以泸降情/伪不可知/汝无为一身虑/ 事成则为国家之利/不成则当效/死乃其分也/ D.黑马戒之曰/刘整宋之名将/泸乃蜀之冲要/今整遽以泸降/情伪不可知/汝无为一身虑 事/ 成则为国家之利/不成则当效/死乃其分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经略使,唐朝始设,初为边防军事长官,后多以节度使兼任,元朝有时也设此职。 B.蜡书,又称蜡信,是古代的一种保密书信,将书信封在蜡丸里,兼有防潮防水的作用。 C.居丧,也称丁忧,古代官员在亲人去世后需卸职守丧,期间须停止娱乐活动以示哀悼。 D.路,起源于宋,最初具有监察区的性质,后转化为行政区域,元代在行省之下设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刘元振洞悉时势。他认为宋朝赏罚不明致使将士离心,又结合刘整的情况,判定刘整 是真心请降,于是前往泸州。 B.刘元振关心将士。他曾经将刘整所献的六千两金分赐给将士们;在食物将尽之时,他 杀掉所乘的马来犒劳将士们。 C.刘元振有大局观。俞兴围攻泸州时,虽情势危急,但他认为刘整以诚归降且泸州关乎 国家利益,所以仍坚持守城。 D.刘元振善于变通。守泸州城时,他私作金银牌以激励将士:其父去世后,他意识到自 家权势太重,宜降职以自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既莅事,号令严明,赏罚不妄,麾下宿将皆敬服之。 (5 分) (2)元振释戎服,从数骑,与整联轡而入,饮燕至醉,整心服焉。 (5 分) 10-12ACD 13.(1)一到了处理公务的时候,号令严明。不任意赏罚,他的下属老将也敬服他。 (2)元振脱去军装,带领数骑随从,和刘整一起并行骑马进程,宴席上饮酒至醉,刘整从心 里敬服他。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 2021 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玄龄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尝从其父至 京师,时天下宁晏,论者咸以国祚方永,玄龄乃避左右告父曰:“隋帝本无功德,但诳惑黔. 黎.,不为后嗣长计,混诸嫡庶,使相倾夺,诸后藩枝,竞崇淫侈,终当内相诛夷,不足保 全家国。今虽清平,其亡可翘足而待。”彦谦惊而异之。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 尝解衣交睫。父终,酌饮不入口者五日。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 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 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及 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 兼礼部尚书....。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 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 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 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救遣名医救疗尚食每且供御膳茇 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玄龄因谓诸子曰:“吾自度危笃,而恩泽 转深,若孤负圣君,则死有余责。”后疾增剧,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 自胜。寻薨,年七十。谥曰文昭,陪葬昭陵。玄龄尝诫诸子以骄奢沉溺,必不可以地望凌 人,又云:“袁家累叶忠节,是吾所尚,汝宜师之。” (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 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 B.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 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 C.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 /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 D.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 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黔黎,黔首、黎民的合称,泛指百姓。古代百姓的常见称呼还有布衣、庶民、黎庶、氓 等。 B.春宫,也称东宫,古代宫殿,后指储君。因“东”时属春,色属“青”,故又称“青宫”。 C.太子少师,古代官名。与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简称“三少”,为加官赠官的官衔,没有 职事。 D.礼部尚书,是主管朝廷中的祭祀、宴餐、科举、官员选拔和外事活动的大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房乔聪敏异常,对国家大事有独到的看法,意识到隋朝存在的隐患,并对局势做出预判。 B.房乔侍亲至孝,父亲生病衣不解带侍疾,父亲去世哀伤异常,五日不思饮食。 C.房乔处理政务尽心竭力,明晰练达,因才取士,不苛求别人,审订法令,意在宽严相济。 D.房乔与太宗君臣相得,感情深厚。房乔病重,太宗遣使派医,问候诊治,甚至亲自探望, 握手叙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自度危笃,而恩泽转深,若孤负圣君,则死有余责。 (2)袁家累叶忠节,是吾所尚,汝宜师之。 10.C 11.D 13. (10分) (1)我自己估计病势危急严重,皇上对我的恩惠却越来越重,如果辜负了皇上,那么 死了也还有未尽的责任。 (“度”“笃”“孤”各1分,大意2分) (2)袁家累世忠诚有气节,这是我所尊崇的,你们应该向他们学习。(“累叶”“尚” “师”各1分,大意2分)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 2021 届高三 4 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 曹璘,字廷晖,襄阳人。成化十四年进士。授行人。久之,选授御史..。孝宗嗣位,疏言: “梓宫发引陛下宜衰绖杖履送至大明门外拜哭而别率宫中行三年丧贵妃万氏有罪宜告于先 帝削其谥迁葬他所”帝纳其奏,而戒勿言贵妃事。顷之,请进用王恕等诸大臣,复先朝言事 于大节等诸臣官,放遣宫中怨女,罢撤监督京营及镇守四方太监。又言:“梁芳以袁辂献地 建寺,请令袭广平侯爵。以数亩地得侯,勋臣谁不解体,宜亟为革罢。”疏奏,帝颇采焉。 弘治元年七月上言:“近日星陨地震,金木二星昼现,雷击禁门,皇陵雨雹,南京内园灾, 狂夫叫阍.,景宁白气飞腾,而陛下不深求致咎之由,以尽弭灾之实。臣昨冬曾请陛下墨衰视 政,今每遘节序,辄渐御黄衮,从官朱绯。三年之间,为日有几,宜但御浅服。且陛下方谅 阴,少监郭镛乃请选妃嫔。虽拒勿纳,镛犹任用,何以解臣民疑。祖宗严宫之禁,今此曹干 进纷纭,当论罪。朝廷特设书堂,令翰林官教习内使,本非高皇帝制。词臣多夤缘以干进, 而内官亦且假儒术以文奸,宜速罢之。经筵..虽御,徒为具文。方举辄休,暂行遽罢,所谓‘一 暴之,十日寒之’者。愿日御讲殿与儒臣论议国事,以消天变。诸边有警,辄命京军北征, 此辈骄惰久,不足用。乞自今勿遣,而以出师之费赏边军。”帝得疏,不喜,降旨谯让。已, 出按广东,访陈献章于新会,服其言论,遂引疾归。居山中读书,三十年不入城市。 (节选自《明史·曹璘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梓宫发引陛下/宜衰绖杖履送至大明门外/拜哭而别/率宫中行三年丧/贵妃万氏有罪/ 宣告于先帝/削其谥/迁葬他所/ B. 梓宫发引陛下/宜衰绖杖履送至大明门外/拜哭而别率宫中/行三年丧/贵妃万氏有罪 /宜告于先帝/削其谥/迁葬他所/ C. 梓宫发引/陛下宜衰绖杖履送至大明门外/拜哭而别/率宫中行三年丧/贵妃万氏有罪 /宜告于先帝/削其谥/迁葬他所/ D. 梓宫发引/陛下宜衰绖杖履送至大明门外/拜哭而别率宫中/行三年丧/贵妃万氏有罪 宜告于先帝/削其谥/迁葬他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御史,官职名称。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设有御史,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 B. 衰绖,古代丧服。古人丧服围在头上和缠在腰间的麻绳为“衰”,胸前的麻布名“绖”。 C. 阍,指守门人或宫门,本文中与王勃《滕王阁序》中“怀帝阍而不见“的“阍“同 义。 D. 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元以后沿袭,明代特别重视。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曹璘守正不阿,敢于直谏。他多次进言,纵论国家大事。指出皇帝在官员任免、学 经习礼等方面的失当之处。 B. 曹璘心忧国事,急于救灾。弘治元年天灾不断,出现各种异象。他请求陛下深究导 致灾祸的原因,以消天灾。 C. 曹璘重视礼法,遵循旧制。他认为君臣在为先皇服丧期间应严守服饰礼仪,反对翰 林官教导训练内使的做法。 D. 曹璘中途折节,弃官归隐。他到广东任职,在新会结识陈献章,信服他的言论,于 是归隐,常年在山中读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以数亩地得侯,勋臣谁不解体,宜亟为革罢。(5 分) 译文: ▲ (2)诸边有警,辄命京军北征,此辈骄惰久,不足用。(5 分) 译文: ▲ 10.C (“梓宫发引陛下宜衰经杖履送至大明门外”的意思是先皇帝灵柩发丧,陛下应 该穿丧服,拄孝杖,穿麻鞋送至大明门外。句中的“陛下”作“宜衰经杖履送至大明门外” 的主语,所以应在“陛下”之前停顿,排除 A、B 项。“拜哭而别”的意思是跪拜痛哭而别。 该句省略主语“陛下”,“拜哭而别”作谓语:“行三年丧”是说陛下应该带领宫中实行三年 丧礼。“行”作谓语,“三年丧”作宾语,所以应在“行三年丧”的前后断开,这样就排除 D 项。断句后,疏通语意为:先皇帝灵柩发丧,陛下应该穿丧服,拄孝杖,穿麻鞋送至大明门 外,跪拜痛哭而别,实行三年丧礼。万贵妃有罪,应该祭告先帝,废除她的谥号,迁葬到其 他地方。故选 C。) 11. B(选项中的对“衰”“绖”的解释说颠倒了。正确的是:古人丧服胸前的麻布名“衰”, 围在头上和缠在腰间的麻绳为“绖”。故选 B。) 12. D(D.“他到广东任职”错。原文“出按广东”的意思是(曹璘)出巡广东。其中 “按”的意思为“巡视”而非“任职”,与原文不符。故选 D。) 13. (1)用数亩地得到侯位,有功绩的大臣谁不离心离德,应尽快革除罢免。(关键词: “解体”,离心离德;“亟”,赶快;“革罢”,革除罢免。各 1 分;大意 2 分) (2)各边地有紧急情况,就命令京城军队北伐,这些军兵骄横懒惰很久了,不值得任 用。(关键词:“警”,紧急情况;“辄”,就;“此辈”,这些军兵;“足”,值得。各 1 分。大 意 2 分) 参考译文: 曹璘,字廷晖,襄阳人。成化十四年中进士。授官行人。一段时间后,选拔授官御史。 孝宗继位,上疏说:“先皇帝灵柩发丧,陛下应该穿丧服,拄孝杖,穿麻鞋送至大明门外, 跪拜痛哭而别,带领宫中实行三年丧礼。万贵妃有罪,应该祭告先帝,废除她的谥号,迁葬 到其他地方。”皇帝采纳他的奏请,但是告诚他不要议论贵妃的事。不久,请求提拔重用王 恕等诸位大臣,恢复先朝在国家大义上指论时事的那些大臣的官职,放出禁宫适龄女子,罢 免撤销监督京营及镇守四方的太监。又上奏说:“梁芳因为袁辂献地建寺,便请求让他继承 广平侯爵位。用数亩地得到封位,有功绩的大臣谁不离心离德,应尽快革除罢免。”上奏后, 皇帝非常同意他的意见。弘治元年七月上奏说:“近些天来,星辰陨落大地震动,金木二星 白天出现,雷击宫门,皇陵下冰雹,南京内园发生火灾,狂悖之人在宫门叫嚣,景宁宫白气 飞腾,而陛下不去深入研究导致灾祸的原因,采取消除灾祸的有效方法。臣去年冬季曾经恳 请陛下穿黑色丧服临朝听政,可是现在每逢节日,就逐渐穿黄色礼服,从官穿大红袍。三年 之内,时间不长,应该只着素色服饰。况且陛下正当服丧,少监郭镛却请求选妃嫔。虽然陛 下拒绝没有纳娶,但郭镛仍然被信任重用,这怎么能消除臣民的疑虑。祖宗加强对宦官的限 制,现在这些宦官纷纷谋求官位,应当定罪。朝廷特设书堂,让翰林官教导训练内使,本来 不是高皇帝的制度。文学侍从之臣,大多借机谋求官位,而内官也假借儒家学说以文辞干预 朝政,应当迅速罢去。陛下虽听了讲经论道,只不过是徒有形式。才开始就停止,刚开始就 马上丢弃,这就是‘一日暴晒,十日寒冷’的道理。希望皇上每天到讲殿同儒臣们讨论国家 大事,来消除天灾。各边地有紧急情况,就命令京军北伐这些军兵骄横懒惰很久了,不值得 用。请求从现在开始不派遣,而用出师的费用犒赏边军。”皇帝拿到奏疏,不高兴,降旨斥 责。后来,曹璘出巡广东,到新会访问陈献章,佩服他的言论,于是借口有病归隐。居住在 山中读书,三十年不入城市。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