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四单元 回味少年时代
14 故 乡
鲁 迅
• 人物形象(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生动
形象)
• 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渲染烘托)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阅读小说应该从哪几个方手?
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
主题思想
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
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
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本名周
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开始用“鲁迅”笔名
创作,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
记》。 1936年病逝于上海。
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彷徨》
(1924—1926);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
(1922—1935);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
(1928 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一部:《野
草》(1927);翻译作品: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
魂灵》、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杂文集
十六部
主要作品集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
品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社戏》
《阿长与》
《藤野先生》
选自《朝花夕拾》
选自《呐喊》
选自《朝花夕拾》
选自《呐喊》
1.认识小说所反映的深刻主题。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3.明确“我”在小说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及其形象意义。
4.学习对比衬托的写作方法。
5.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各种方法。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
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
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 操
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
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
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
在故乡,他目睹了故乡的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
“希望”的破灭,心中感到无比的悲哀。1921年,作
者依据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是作者所塑造的一个
人物形象,不能指作者自己。
• 本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反
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
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隔膜,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
新生活的炽热情感。
1.朗读课文,疏解字词。
3.梳理情节结构。
2.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潺潺( ) 阴晦( ) 愕然( )
伶仃( ) 恣睢( )秕谷( )
嗤笑( ) 瑟缩( ) 惘然( )
寒噤( ) 祭祀( )
chán
líng dīng
huì
zìsuī
chī sè wǎng
jìn
è
bǐ
sì
解释词语
阴晦:
萧索:
鄙夷:
惘然:
隔膜:
恣睢:
展转:
阴沉,昏暗。
缺乏生机,不热闹。
轻视,看不起。
心里好象失去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思想感情不相通。
任意胡为。
生活不安定,四处奔波。
1.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2.依据小说的线索,可以把小说分为三部分,怎样
分?为什么?
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一)回故乡 (二)在故乡(三)离故乡
思 考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回故乡:描写了故乡的萧
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
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第6-77段)在故乡:写“我”回故乡
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第78-88段)离故乡:写“我”怀着深
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
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小说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闰
土
杨
二
嫂
“
我”
一、阅读第二部分,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分析文中语句,简要概括闰土这个人物形象
2.分析文中语句,简要概括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
3.分析文中“我”的形象。
少年闰土是一个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勇敢可爱的农村小英雄的形象。
中年闰土
外貌 苍老、贫穷、笨拙
神情、语言 怯懦迟钝、谦恭麻木,
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制约
行为动作 愚昧迷信
少年闰土 (插叙)
外貌
神情、语言
行为动作
活泼刚健
热情、淳朴,有无穷的知识
勇敢聪明
闰土二十多年来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生气勃勃热情
开朗勇敢善良
懂许多生产知识
小英雄
木偶人
苍老贫困因循
守旧麻木迟钝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社会落后愚昧。
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
闰土变化的原因
表面原因:
深层原因:
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
具体写照。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
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作者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杨二嫂的变化
年轻漂亮端庄文静
豆腐西施
泼辣刻薄自私势利贪
婪的圆规
2.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
(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塑
造
杨
二
嫂
形
象
的
作
用
以她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
朴实。另一方面展示了当时人与人
之间关系的隔膜。
杨二嫂尖嘴利舌、贪财刻薄、自私狭隘,
可笑、可恨、可怜、可气,她是庸俗的小市民
的典型形象,是“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
说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
下,故乡的日趋破产和诚实小市民
的日趋贫困。
作者态度:既可恨、可鄙又可怜。
小说刻划杨二嫂形象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
同:都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
写来表现人物;
都写出了人物的前后变化。
异: 写闰土是先回忆,再眼前,因为
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已经在“我”
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写杨二嫂则是未见其人,先闻其
声。这更符合杨二嫂尖利、泼辣
的性格。
3.“我”:
小说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绝不要等同
于作者。“我”漂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
忆,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
但内心深处,还是怀着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我”
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
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
“我”是追求新生活,心
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二、品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文中有几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①第2段是景物描写。其作用是渲染了沉寂、
荒凉的气氛,衬托出“我”的悲凉心情。
②第12段描写的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
段是景物描写。景物色彩明快、艳丽。人物英俊、
活泼,二者相映成辉。
其作用是展现了20年前故乡的太平景象。表
明帝国主义的势力还没来得及渗透到南方农村。
③结尾段再现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景物描写。
其作用是表明“我”对新的希望的想象、憧憬。
三、阅读最后五段结合以下问题,分析“我”是一
个怎样的人?
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
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对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到失望,
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
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
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
之间的冷淡隔膜。
海边奇异的图画表明“我”对美好希望的憧憬。
对新生活的到来充满了信心。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
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希望的有无
取决于实践,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
是空想。
3.但作者是不是就失去了希望? 从哪里看出来?
——结尾充满了哲理。
“我” 故事的叙述者,有作者的影
子但不等同于作者。“我”是一个
对现实不满,追求新生活,心怀
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心
情
变
化
忆童年的故乡: 欢愉
在故乡: 悲哀
离故乡: 觉得故乡会好的,但很渺茫
景物描写
第2、6段 ( )
第12段( )
第78、84、88段( )
景物描写有力地渲染了气氛,烘托出了人物的思
想感情。
农村的衰败和悲凉的气氛
明丽、五彩缤纷的图画和明朗愉快的气氛
静谧的气氛,情景交融的意境
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
身临其境。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
景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三、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四、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开头景物:
神异图画:
离乡景物:
反映农村的衰败和“我”的悲凉心情。
创造明朗愉快的气氛,烘托“我”对
少年闰土的热爱。
创造静谧气氛,形成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
小说通过描写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
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
现实;同时深刻揭示出封建传统对人民大众精神的束
缚和影响,深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
新生活的热切希望。
1)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
2)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
3)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4)渴望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
要求联系实际,有理有据地用书面化语言说出
自己的观点。
15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同学们,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表达兄弟情
深的成语,你能给大家说出几个吗?
情同手足、手足之情、难兄难弟、八拜之交
两肋插刀、肝胆相照、患难与共、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同盘而食、刎颈之交、连枝带叶
风雨同舟、让枣推梨、伯歌季舞、亲密无间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兄弟感情有
关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体会资本
主义社会中的兄弟之情是怎样的。
情境导入
学会多种角度,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把握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理解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
安排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学会从多个角度对这篇小说的主题发表自己
的见解。
1
2
3
4
教学目标
同学们,课前你自主学会了哪些
知识?还有哪些疑问呢?现在,请大
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你们的自
主学习成果吧!一个小组展示一个知
识点,其他小组根据展示情况进行补
充或纠正。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
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
(《俊友》)等;中短篇小说有《菲
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
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
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
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作者简介
阔绰 拟定 栈桥 拮据 牡蛎 别墅
nǐ zhàn jiéchuò
撬开 难堪 煞白 倒霉 诧异 褴 褛
qiào
lì
kān shà chàméi
shù
lán lǚ
字词积累
与日俱增 :
十拿九稳:
拮据:
阔绰:
郑重其事:
狼狈不堪:
莫名其妙:
比喻很有把握。
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排场大,生活奢侈。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困顿、窘迫得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窘迫
的样子。
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
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其他小组的同
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案、修
改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努力在后
面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哟!
同学们,莫泊桑的这篇小说讲述
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要反映怎样的社
会现实呢?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这篇
课文,然后整体把握这篇小说的主要
内容。
整体感知
这篇小说描写了哪些人物?你认
为谁是主人公?
判断一个作品中主人公的主要依据是看这个形
象的塑造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
现的主题。
小说描写了菲利普、克拉丽丝、于勒叔叔、
“我”若瑟夫、两个姐姐、姐夫、船长。
其中菲利普、克拉丽丝是主人公。
1
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吗?
小说写我的叔叔于勒不仅挥霍尽自己应得的财产,
还大大占用了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遗产,父亲只好打
发于勒到美洲去。没想到于勒竟发了财,而且来信说
要赔偿父亲的损失,于是贫困中的我们一家日夜盼望
于勒归来,二姐还此促成了婚事。在一家人去哲尔赛
岛旅游时,在船上遇到沦为穷水手的于勒。大家的希
望变为失望,母亲大骂于勒,最后我们远远地躲开了
于勒。
2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四部分,你能将这篇小说的
情节划分为四部分吗?
开端(1—4):盼望于勒。
发展(5—19):夸赞于勒。
高潮(20—47):巧遇于勒。
结局(48—49):躲避于勒。
3
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
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
面的提示,从多种角度,梳理一下
课文的情节结构。
原因→结果(逻辑)
期待→破灭(心理)
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
悬念→结局(技巧)
4
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
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
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于勒破
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
(逻辑)
于勒发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
解困。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
(心理)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
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
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
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发展)
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
勒在海外发财了。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
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技巧)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你能理解
这篇小说的线索吗?
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
明线是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
的态度。
暗线是于勒的贫富变化。
5
同学们,通过上面分析小说的内容,我
们看出文中人物态度的变化很大,他们具体怎
样变化的呢?为什么这样变化呢?请大家跳读
文章,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结合下面问题探
究人物的前后变化。
人物探究
小说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是
不断变化的,你能找出他们是如何
变化的吗?思考他们是围绕什么变
化的?
1
时 间 于勒的现状 菲利普夫妇对
于勒的称呼
菲利普夫妇对
于勒的态度
十 二
年前
十 年
前
现 在
糟蹋钱,把自己和
父亲的遗产挥霍干净。 坏蛋、流氓。 打 发 他 到
美洲去。
赚了点钱,后来租
了一所大店铺,做
着一桩很大的买卖。
正 直 的 人 , 有
良 心 的 人 , 好
心的人。
赞美、夸奖、
盼望于勒。
在轮船上做水手
卖牡蛎。衣服褴
褛,又老又穷苦。
这个贼,
这个流氓。
咒 骂 、 躲 避
于勒。
可以看出他们是围
绕于勒是否有钱而对
于勒的态度发生变化。
人物 语言 动作 神态
菲利
普
克拉
丽丝
“ 就 … … 就 是 我 的 弟 弟
呀。......”“哑着嗓子说:"啊!
啊!原来如此... . . .如此... . . .”
“咱们怎么办呢?”
“ 向 旁 边 走 了 几
步 ” “ 父 亲 赶 紧
走 去 ” “ 父 亲 指
着 女 婿 对 她 使 了
个眼色”
“好象不安起来”“瞪
着眼看了看”“脸色十
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
常不一样”“脸色早已
煞白,两眼呆直”“神
色张皇”“突然很狼狈”
“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
么这样胡说八道?”“可要多加小心,
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应
该把孩子们领开”“我就知道这个贼
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
累我们的”“你简直是疯了!拿10
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 她 在 哆
嗦”“她说完就
站起来,给了我
一个5法郎的银币,
就走开了”
“我母亲也怕起来
了 , 吞 吞 吐 吐 地
说”“突然很暴怒
起来”“吓了一跳,
直望着我说”
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可以
看出到遇到于勒时,菲利普夫妇极度失望,
担心、害怕,恐怕于勒认出自己,憎恨于
勒骗了自己。
菲利普夫妇是很典型的小市民形象,
他们自私贪婪、唯利是图、冷酷无情、嫌
贫爱富。菲利普还爱慕虚荣,菲利普太太
(克拉丽丝)小气精明、临乱不慌、刻薄
泼辣。
通过小说的细节描写,我们可以看出
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3
于勒原来是一个行为不端,糟
蹋钱的人。后来有钱时知恩图报,
最后落魄时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若瑟夫:真诚,善良,纯洁,
有同情心。
文中的于勒、“我”有怎样的特点?4
同学们,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
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现实的
文学体裁。那么,这篇小说要反映怎样的社会生
活呢?下面我们一起进行探究。
内容探究
结合全文进行合作讨论:菲利普夫妇对
于勒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有:
(1)菲利普夫妇很穷,怕于勒再来拖累他们;通
过下面语句看出来:“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
刚够生活罢了。”“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
常痛苦。”“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早晚
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2)骨肉关系也要以金钱来衡量;通过下面语句
看出来:“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
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只要这个好
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
得一个有办法的人。”“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
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3)虚荣心,怕女婿和其他人看不起自己;从
虽然很穷,“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
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
法打动了”“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
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
叔叔的信。”看出来菲利普夫妇比较虚荣,现在于
勒又穷又老,所以怕女婿和其他人看不起自己。
(4)其他原因。……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作者要通过这篇
小说来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呢?
2
(1)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
人和人的关系。菲利普为什么不
肯和亲弟弟相认?是因为金钱的
作用。这样残酷的情景,是资本
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现实概括。
(2)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从菲利普夫妇立场看,菲利普一家不得不忍
受生活的艰辛,因为贫困,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
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惟一
救命稻草,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后来他们遇
见了穷困潦倒的于勒,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为了生活,只能丢失亲情。
同学们,这篇小说在选做课文时,
删去了开头和结尾两部分,现照录如
下。和同学们讨论一下,保留与删去
这一头一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
写作特色
原文开头是: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
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
是对我说:
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
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
原文结尾是:
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
的,其缘故就在此。
保留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以故事叙
述人的角度述说,故事套故事,增加可
信度。可以使读者对人物心理有进一步
的了解。删去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情
节线索清晰,不枝不蔓,主要人物关系
表现得更清楚。
在小说中不同的叙事手法,有不同的
表达效果。
这篇小说除了叙事手法、运用生动
形象的细节描写外,在写作手法方面
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请大
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然后
派代表向大家展示。
2
(1)以小见大。从家庭琐事中“开
掘出不寻常的社会意义”。
(2)设置悬念。前四段倒叙,设置悬念。文
章第三段说“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
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
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
呀!’”父亲为什么会这样说呢?设置了悬念,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作品贯穿着两条线索。明线是菲利普夫妇等对
于勒的逐、盼、遇、躲、暗线是于勒的沦落、暴发、再
沦落,双线并行。
(4)对比手法。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
对比,“我”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对比等。
(3)作品贯穿着两条线索。明线是菲利普
夫妇等对于勒的逐、盼、遇、躲、暗线是于勒
的沦落、暴发、再沦落,双线并行。
(4)对比手法。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
度的前后对比,“我”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
度的对比等。
我的叔叔于勒
巧遇菲利普夫妇:
卖牡蛎于勒:
盼望 夸赞 躲避
很大的买卖糟蹋钱
主题:
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
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板书
这篇小说以小见大,通过生动形象的
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对菲利普夫妇对于
勒前后态度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勾勒出一
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
让我们体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和
人的关系,和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主题探究
1.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
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
样?试写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2.课外阅读莫泊桑的《项链》。
课后作业
16 孤独之旅
曹文轩
提到“孤独”二字,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
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
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
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小小少年总
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孤独是什
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
旅》,体会孤独带给人的滋味。
导入新课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把握课文情节。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
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3.体验文中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学习主人
公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目标
曹文轩,当代作家。1945
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
年考进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
后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教
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山羊
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
瓦》。本文选自长篇小说《草
房子》。
《草房子》以一座建在“草房子”
里的学校为背景,写了男孩桑桑终
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描绘了几
个孩子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
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人
性的光芒。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
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杜小康
原本是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
生活的富裕,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
感,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
可是一次意外事故降临了……
• 一心想发大财的杜小康的父亲杜雍和用几代
人积累下的财富买了一条运货的大船,用这些年
赚得的一大笔钱加上从别人那里贷了一笔款,去
城里买了一大船既便宜又好的货,打算回家慢慢
卖出去,赚出一笔更大的钱来。但回家途中,他
因过于兴奋,喝了点酒,加上扯足了风帆,在河
弯处与一个拖了七八条大铁船的大拖驳相撞,结
果船毁了,货没了,人也因此病倒了。于是爱读
书的杜小康被迫辍学,想法为父亲治病。当杜雍
和能下床走路时,他又萌发了让“红门”重新焕
发光彩的信心。这年的春天,他又筹集了一笔钱,
从鸭坊买下了500只小鸭,想靠自己年轻时的放
鸭经验东山再起……
故事链接
生字:
掺杂( ) 胆怯( )
撅断( ) 戳破( )
恶劣( ) 雍( )yōngliè
chuō juē
qièchān
字词积累
一落千丈:
茫然:
撩逗:
乖巧:
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挑逗,招惹。
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生词:
以小说三
要素人物+环
境+情节的方
式概括文章内
容。
整体感知
杜小康因(家道中落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
去_______(地点)_____(事情)的经历,描写
了一个_____(性格)的小男孩成长为一个______
(性格)的男子汉的过程。”
品味孤独
在离家牧鸭的过程中,杜小康的心理活动经历
了一系列的变化过程,请抓住几个时间段,找出
文中体现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句。
刚出发时
到达芦荡
安顿之后
时间久了
雨后天晴
成 熟
刚出发时:
到达芦荡:
成
长
之
旅
Ø心理变化过程
安顿之后:
时间久了:
雨后天晴:
不成熟
杜小康
茫然恐惧
害怕胆怯
孤独单调
不再忽然地恐慌
坚强
探究人物形象
1.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杜小康成长的心路
历程。
茫然、恐惧——害怕、胆怯——感到孤
独——不再恐惧——坚强
2.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他是一个敢于面对、坚强成熟的孩子。
他是一个能理解父亲苦衷,能为家庭分
忧的孩子。
他是一个不忘求学上进、热爱生活、热
爱大自然的孩子。
3.找出本文描写环境的句段,体会其作用。
有关鸭群、芦苇荡、暴风雨的句段。
渲染孤独的气氛,烘托人物孤独害怕的
心理,同时增加了文章的美感,使文章具有
浓郁的乡土气息。
环境描写
鸭 群
芦 荡
暴风雨
鸭
群 临睡时心理
动作和神态
呈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 [被赶着]
真正的鸭
[无家的漂流者]
[团团围住小船]
[插 拔 重新放]
羽毛:鲜亮 稠密
公鸭蓝羽紫羽:
犹如软缎
[恐惧]
[不情愿
一路觅食,有时朝天空叫几声
[漂亮]
[长大]
[寂寞]
衬托
杜小康
芦
苇
荡
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
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青森森一片 浩浩荡荡
空气中满是芦叶清香
掺杂一缕一缕香草香
芦叶边飞着无数萤火虫
宁静美好
广阔无边
阔无边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营造一种空旷寂静
的氛围; ③衬托了杜小康的孤独与恐惧。
暴雨之后------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暴风雨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
雷声如万辆战车
暴风雨歇斯底里
天昏地暗
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它们(鸭子)在轰隆隆的雷声中 ,仓皇逃窜着。
他(杜小康)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
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
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
查看一下。
渲染暴风雨的
可怕,为主人
公的成长提供
了广阔的背景。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成
长成一个坚强、有担当的孩子。
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47段雨过天晴:天空格外的蓝,月亮也特别明亮。
这段环境描写与前文暴风雨来临时的环境描写
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美好的景色,恰恰衬托出主
人公经历了暴风雨洗礼后,那种轻松、喜悦和平静
的心情,从而突出表现了杜小康从此变得对生活更
加热爱了,面对生活的考验他更加坚强了。
文题“孤独”的含义
◎指杜小康与父亲一起远离村庄,到荒无人烟
的芦苇荡放鸭。
◎是杜小康心灵成长的过程。离家的孤独、离
别母亲与伙伴的孤独、 空旷浩茫的环境的孤
独、单调乏味的生活的孤独、心灵寂寞的孤
独。
艺术特色
环境描写 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推动情节发展;
细节描写 对文章主题推波助澜;
明线和暗线交织:
明线:养鸭的过程;
暗线:小主人公心灵成长的过程。
探讨主题
本文通过讲述一个名叫杜小康的孩子在陌生
芦荡里孤独的放鸭而逐渐成长起来的故事,告诉
我们: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炼自己,在逆境中锻炼
自己,才会长大、成熟。
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或多或少地
经历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
题,写段文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