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2021年广州高三历史一测试题分析 ——明朝“大礼议”的前因后果 1.回归考试现场 5.明武宗死后无子,其堂弟朱厚熜继帝位。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 的护礼派提出应依照宋代先例“改换父母”,要求朱厚熜奉明武宗 父亲为父;另有议礼派官员认为纲常不是万世不变的,主张朱厚熜 应尊其生父为父。最终议礼派获胜。这说明 A.宗法制遭到了破坏(宗法思想?)B.儒家思想受到冲击(正统?) C.新旧势力相互较量 D.内阁决策权被削弱(阁权?) 2.回归教材 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内阁。万历皇帝二十四年不上朝,从宪 宗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 明代废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忧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 事实上的皇帝。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比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更加严重,其因 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 ——人教版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思之窗P17 明代手工业发达,……民营手工业在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甚至超过官营手 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行业的主导地位;明朝中后期,工商业空前繁盛,出现 了徽商、晋商等商帮。 ——人教版必修二第2课《发达的手工业》P10 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 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 治。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所以,这一学 派也被称为“陆王心学”。 ——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P14 3.回归历史现场 明朝历史划分: 明朝初期:1368-1449年(明初至正统14年土木堡之变) 明朝中期:1450-1581年(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明朝后期:1582-1644年(万历、泰昌、天启、崇祯) ——汤纲 南炳文《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王阳明(1472—1528)李贽(1527—1602) 黄宗羲(1610—1695) 3.回归历史现场 明孝宗只有武宗朱厚照一子, 武宗无子, 生前亦未预立嗣子, 孝宗 帝系断裂。杨廷和等阁臣遂与宦官和皇太后联合起来依照祖训选定 了宪宗之孙、孝宗之侄、兴献王独子朱厚熜为新君, 并以武宗遗诏 的形式宣示天下。……在此期间, 杨廷和出于维护孝宗帝系的考虑, 违离武宗遗诏的规定, 要将孝宗之侄朱厚熜改变为孝宗之子, 这样, 便引发了大礼议。 ——田澍《论明代大礼议中的革新思想》 一、新旧政治势力之争 明代大礼议是新旧势力相互较量的特殊事件。作为旧势力代表的 杨廷和集团虽然人多势众, 藐似强大, 但因固守万世不变的纲常而 迅速败灭; 而作为新兴力量的代表张璁、桂萼等大礼新贵因能顺应 新形势的要求, 因时定礼,……很快地取代了该集团, 出现了自明成 祖以来明代历史上唯一一次君臣彻底更迭的全新的人事格局。 大礼仪表面上是一场礼义之争, 实际上是一场守旧与革新思想的 严重斗争, 是明世宗与张璁、桂萼等大礼新贵从事政治变革的思想 准备阶段。 ——田澍《论明代大礼议中的革新思想》 一、新旧政治势力之争 3.回归历史现场 二、“继嗣”与“继统”之争 张璁等人坚持“以情定礼”, 那么,“情”又是什么 呢? 他们认为, 这种“情”就是庶民之情。……为此, 张璁提出了让天下庶民共议大礼的主张。……正是由 于张璁等人的议礼思想符合广大庶民阶层的要求和愿 望, 所以, 他们的的议礼言行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称 赞。 ——田澍《论明代大礼议中的革新思想》 三、“继嗣”与“继统”之争 杨廷和等老臣之所以要朱厚熜以孝宗皇太子身份入京 即位, 就在于他们瞧不起世宗出生于旁系的所谓“小 宗”的身份。他们坚持只有改换父母, 依附于他们所 称的孝宗帝系这一“大宗”, 朱厚熜才能改变其“小 宗”的身份, 实现由“非正统”到“正统”的转变。 在他们看来, 皇帝之“情”绝不等同于庶民之 “情”,“小宗”割爱移情而服从于“大宗”是“天 理”。 四、“正统”之争 3.回归历史现场 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也折射到文化层面。明中后期,随着人们对财富的追求,财富积累 加剧,但同时带来了贫富不均、官场腐败;加之皇帝怠政所带来的政治黑暗,都不断拷问 着传统道德底线。陆王心学所谓“问道德者不计功名,问功名者不计利禄”,正是在这一 背景下提出的解决药方。 ——王德民《课标内容在课堂层面的落实与贯通》 在大礼议前后, 明代的思想界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 程朱之学面 临着新兴的王守仁心学的严重挑战。《明史·儒林传》的作者说:明 初诸儒, 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 师承有自, 矩秩然。……守儒先之正 传, 无敢改错。学术之分, 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守仁者曰姚 江之学, 别立宗旨, 显与朱子背驰, 门徒遍天下。 ——田澍《论明代大礼议中的革新思想》 五、理学与心学之争 3.回归历史现场 六、“以礼代情”与“以情定礼”之争 杨廷和以维护万世不变的“纲常”为己任, 认为改变“纲常” 便是 “非礼”行为, 而包括天子在内的任何人都不能更改“纲常”。杨廷和 既是株守程朱之学的旗手, 又是围攻王学的斗士。他在全盘否定王 学的同时,自己打扮成与王学划清界限的“正统”的化身。他在大礼仪 中,……坚持“以理定情, 以礼定情,以礼抑情”, 甚至认为“理”就是“情”, 这与当时广为传播的“致良知”、“心即理”的王学显得格格不入。 张、桂等人在大礼议中敢于谈“情”,并坚持“ 以情定礼”, 这与当时 广泛流传的王守仁心学 有着密切的关系。 传统儒家思想中的正统观可以归为连续性以及德行性 两类。分别指:王朝内或王朝间政权的更迭应当具有 血统或文化的连续;统治者的治理行为应当具有德行。 ——王涛:《浅析传统儒家思想中的正统观》 史学正统之辨包括: 一、依据五德相生原理以明确朝代德属的相承相继关系,由 此确立朝代的正统地位; 二、对分裂并立政权的正统问题进行论辩; 三、政权通过历史认同,包括血缘认同、中原认同和夷夏之 辨等,以维护其正统地位。 ——摘编自汪高鑫:《魏晋南北朝史学的正统之辨》 1.北魏孝文帝时,有大臣依据五德相生之序,称北魏乃承继前秦火德而来,故属土德; 多数大臣认为应“以皇魏承晋为水德”,得到皇帝的认可。孝文帝此举意在 D A.促进北方各民族交融 B.消除鲜卑贵族的改革阻力 C.推行中原的文化学说 D.树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 2.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 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 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C A.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 B.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 C.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 D.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 3.唐代韩愈在《谏迎佛骨表》中说:“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 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表明韩愈 C A.反对佛教思想传播 B.主张恢复先王法制 C.以复兴儒学为己任 D.认为儒学开始受到挑战 4.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 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C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 B. ②③ C.①③ D. ②④ 感谢聆听!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