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专题 0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与清末民初 救国道路的探索 1.(2021 年湖北省适应考)有学者评价近代某革命纲领:“交织着现实和幻梦,交织着彻底 的斗争性和不切实际的空想图画。既有由革命的烈火燃起来的大胆的想象,又充分暴露了小 生产者的狭隘的实际主义。”这一革命纲领 A.体现了农民反封建愿望 B.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D.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答案】A 【详解】 根据“交织着现实和幻梦,交织着彻底的斗争性和不切实际的空想图画。既有由革命的烈火 燃起来的大胆的想象,又充分暴露了小生产者的狭隘的实际主义。”可得出这是太平天国运 动中的《天朝田亩制度》,根据所学,其反映出农民要求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美好愿望, 故 A 项正确,排除 D;《天朝田亩制度》并没有真正实施,不能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也没 有好的效果,排除 BC。 2.(2021 湖南省适应考)1875~1894 年,清廷共计派出 76 位常设驻外使领。此前清廷只有 前往藩属册封的“天使”,和偶尔派出的负有特殊使命或观光考察性质的临时性使节。这种变 化反映 A.中国传统的朝贡外交体制终结 B.清廷摒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C.中外关系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 D.清朝对外交往发生制度性变化 2.【答案】D 【详解】 根据“清廷共计派出 76 位常设驻外使领”可以看出清政府已经走向了近代外交,较之前“清廷 只有前往藩属册封的“天使””的传统外交来看,已经发生了制度性的变化,故 D 项正确;终 结的说法太绝对,排除 A;摒弃太绝对,排除 B;C 项也表述太绝对,不能反映根本性变化, 排除 C。 3.(2021 湖南省适应考)1898 年,湖南率先建立培养新式官僚的课吏馆,其课程分学校、 农工、工程、刑名、缉捕、交涉六类,戊戌政变后被废止。清末新政时期,清廷下令各省设 立课吏馆。据此可知 A.课吏馆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B.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在湖南确立 C.课吏馆是地方官制改革的标志 D.湖南率先引入了近代官僚制度 【答案】A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对于课吏馆的设立经历了曲折 ,但最终还是设立了,说明课吏馆中对于培 养新式官僚的内容,符合当时社会发展与转型的需要,故 A 正确;培养新式官僚的课吏管 区别于学校教育,B 排除;课吏馆服务于新式官僚的人才储备,为将来可能会到来官制变革 做好准备,不代表当时地方官制已有所改变,排除 CD。 4.(2021 年江苏省适应考)魏源建议设立造船厂制造战船。他认为,“舟舰缮矣,必练水师”, 在武举考试中增设水师一科,“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并且特 别提出,出洋贸易的商船,经商家禀请,可派战舰护航,以保安全。魏源的构想 A.尚未突破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 B.强调捍卫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 C.反映了洋务派专业人才的匮乏 D.着眼于抵抗西方国家海上侵略 【答案】D 【详解】 依据题干“舟舰缮矣,必练水师”“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出洋 贸易的商船,经商家禀请,可派战舰护航,以保安全”等信息可知魏源已经具有初步的海权 意识,着眼于抵抗西方国家海上侵略,维护中国的领海主权和海洋利益,D 正确;题干没有 体现魏源仍然受到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而是体现其具有务实的海权意识,A 排除;魏源的 构想强调抵抗西方国家海上侵略、捍卫国家的领海主权和海洋利益,B 排除;魏源属于鸦片 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代表,而洋务派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 排除。故选 D。 5.(2021 年江苏省适应考)武昌起义“第一枪”到底由谁打响,历来众说纷纭。如表列举了相 关观点,据此可以得出 出处 观点 首义人士胡祖舜回忆 城外起义总指挥李鹏升指挥罗金玉打响了武昌首义第一枪,时 间是 10 月 10 日晚上 6 时零 5 分 孙中山《建国方略》 为自存计,熊秉坤首先开枪发难 史学家章开沅等主编《辛 亥革命史》 届时,罗金玉首发一枪,辎重队的革命者即将马草房点燃,举 火起义 A.当事人的回忆接近史实 B.革命家的观点具有权威性 C.史学家的著作更为可信 D.历史研究应准确考证史料 【答案】D 【详解】 从表格中的材料可以看出,首义人士胡祖舜回忆与《建国方略》,《辛亥革命史》中的论述都 有出入,由此反映出历史研究应准确考证史料,而不能听信版面之词,故 D 项正确;当事 人的回忆并不一定更接近史实,排除 A 项;革命家的观点也不一定更具有权威性,排除 B 项;史学家的著作并不一定更为可信,排除 C 项。故选 D。 6.(2021 年辽宁省适应考)如图为 1909 年的幅寓意画《女界风尚之变迁》,该画反映了作 者 ①期待女性角色转变 ②现代主义的创作风格 ③突破传统观念束缚 ④肯定女性多样化生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 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将来的女性可以拿起武器,这说明对女性角色的转变进行了期待;女 性能够拿起武器是突破传统观念的,故①③符合题意,故选 B;该图中有对以前和当时女性 角色的描述,属于写实的内容,所以不是现代主义的创作风格,②错误,图示中主要体现了 女性角色的变化,不能说明是肯定女性多样化的生活,④错误,排除 ACD。 7.(2021 年浙江省等级考)有史家言:“晚清学术界之风气,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 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有要边防。凡此教学,魏氏或倡导之,或光大之,文中的 “魏 氏” ①首倡经世之学②推崇民主革命③主张“师夷长技”④关注世界史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魏氏是指魏源,他编写的《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后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 的专著,并且明确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故③④B 项正确;①“首倡经世之学”与主要是指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②“推崇民主革命”是指孙中山等中国民族资产 阶级革命派,故含①②的选项与“魏氏”无关,排除 ACD。 8.(2021 年浙江省等级考)下图为光绪三十四年《日新画报》刊登的画作,画中有“大姑娘 拿着风筝来回奔跑,实在不好看。但分人家有点规矩,绝不能让姑娘在满街上疯跑啊!咳! 此事不但因女学堂不甚发达,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岂不是无形的危 险吗”等字样。此画反映 A.近代男子传统服饰的变革 B.女子普遍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C.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 D.新文化运动批判旧礼教和旧道德 【答案】C 【详解】 根据“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可知当时西方的电线电灯已经传入中国, 即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故选 C;由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图中男子的服饰还是中国传 统服饰,排除 A;“普遍”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 B;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新文化运动尚 未开始,排除 D。 9.(2021 年浙江省等级考)1905 年 7 月,孙中山与华兴会领导人商讨时指出:“现今大势及 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联络人才一义。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此一省 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元末朱、陈、 张、明之乱,此时各国乘而干涉之,则中国必亡无疑矣。”孙中山旨在 A.批判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 B.强调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 C.说明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性 D.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 【答案】B 【详解】 材料“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 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体现的是孙中山主张革命的联合,B 正确; AC 与材料无关,排除;D 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革命联合的重要性,排除。 故选 B。 10.(2021 重庆市适应考)1911 年,清政府出台“铁路国有”政策,宣布“从前批准干路各案, 一律取消”,由此剥夺了各省商办铁路的权利。时人指出:“以路抵款,是政府全力夺自百姓 而送外人。”由此可见,这一政策的实质是 A.以路权抵押换取外债 B.集中全国力量建造铁路 C.削弱商办铁路的实力 D.强化对地方经济的控制 【答案】A 【详解】 根据题干“以路抵款,是政府全力夺自百姓而送外人”可知,清政府“铁路国有”政策实质上是 出卖国家铁路利权,掠夺人民财富以偿还对外赔款,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未反映清政府收 回路权为建造铁路作准备,排除 B 项;削弱商人实力、强化地方经济控制均不是清政府实 行“铁路国有”的主要目的,排除 CD 两项。故选 A。 11.(2021 重庆市适应考)孙中山流亡日本时曾言:“以‘宋案’、借款之故,促起二次革命, 不幸精神涣散,相继则走……谈及将来事业,意见分歧,或缄口不谈革命,或期革命以十年, 种种灰心,互相诟谇,二十年来之革命精神与革命团体,几于一蹶不振。”据此,孙中山认 为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 A.帝国主义列强暗中破坏 B.群众基础极其薄弱 C.国民党内部缺乏凝聚力 D.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答案】C 【详解】 根据“不幸精神涣散,相继则走……谈及将来事业,意见分歧,或缄口不谈革命,或期革命 以十年,种种灰心,互相诟谇,二十年来之革命精神与革命团体,几于一蹶不振”可以看出 孙中山认为失败的原因在于国民党内的问题,即国民党内部缺乏凝聚力,C 正确;ABD 项 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 12.(2021 广东省适应考)鸦片战争之前,按国际惯例,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条约以缔约 方或第三方的文本作为解决争议的准本。1858 年的中英《天津条约》却以英文文本为准, 中法《天津条约》以法文文本为准。此后,以外文文本为准本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反映出 清政府 A.丧失与列强交往的主动权 B.逐步接受国际惯例 C.主动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 D.坚守天朝上国观念 【答案】A 【详解】 中国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外文文本为准备,这就利于列强对条约条款进行曲解,使 清政府丧失与列强交往的主动权,故选 A;根据题意可知,以外文文本为准本的现象不是国 际惯例,排除 B;清政府是被迫接受了这一不平等现象,不是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理念,排除 C;以外文文本为准本明显不是坚守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 D。 13.(2021 广东省适应考)1866 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时谈到,如果仅从当前需要来看, 自造轮船还不如雇买,但要“求其精、求其备,而尽其所长归之中土,相衍于无穷,非许以 重资不可”。左宗棠意在 A.重资购买外国轮船以归中国 B.兴办民用企业弥补资金不足 C.提高本土技术谋求长远发展 D.发展远洋运输打破外国垄断 【答案】C 【详解】 左宗棠认为仅从当前需要来看,自造轮船不如雇买。但要真正获取技术必须采用重金,由此 可知从长远来看左宗棠还是认为要提高本土技术以谋求长远发展,故选 C;左宗棠认为从长 远来看购买外国轮船并不划算,排除 A;左宗棠主张发展军事技术,并不是发展民用企业和 发展远洋运输,排除 BD。 14.(2021 广东省适应考)按照一般的军事教育程序,初级军官教育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 但 1924 年黄埔军校成立后将学制大大缩短,学生入学后只接受一个月的入伍教育和六个月 的正式教育。这反映了当时 A.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B.三民主义深入人心 C.军队素质大幅提升 D.国共合作方式创新 【答案】A 【详解】 黄埔军校的成立是为了给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做准备,所以学制的大幅缩短是因为 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对军事人才的需求迫切,故选 A;学制的缩短主要是基于现实的需要, 三民主义深入人心明显不是学制缩短的主要原因,排除 B;军队素质是否提升与题意主旨无 关,排除;学制的缩短并不是国共合作的内容,排除 D。 15.(2021 广东省适应考)1956 年 4 月,中央召开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表彰了 4700 余名“提前完成并达到优等质量五年计划指标”和在“学习与推广先进经验或在掌握先进技术 试制新产品方面有成就”的全国先进生产者。这反映了当时 A.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B.人民群众建设热情高涨 C.三大改造胜利结束 D.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答案】B 【详解】 1956 年是“一五”计划期间,根据“提前完成并达到优等质量五年计划指标”可知我国的“一五” 计划出现了提前完成的情况,这说明当时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高涨,所以能够提前完成,故 选 B;A 是表面现象,不能反映本质内容,排除 A;三大改造到 1956 年底才宣告完成,排 除 C;材料反映的是提前完成“一五”,没有体现科技的突破,排除 D。 16.(2021 年湖北省适应考)1918 年初,山西太原人刘大鹏的日记写道:“吾邑实行剪发一 月有奇,警佐下乡,警兵到村,莫不剪人之一阳曲县知事亦亲自下乡剪发。”这反映出 A.北洋政府统治黑暗 B.移风易俗行之不易 C.复辟基础依然深厚 D.卫生观念有待普及 【答案】B 【详解】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民国建立后,有的人已经剪发一个多月了,有的地方却还有很多人没 有剪,还要县知事、警兵等人到村里督促剪发,说明当时移风易俗行之不易,B 项正确;材 料没有体现黑暗,排除 A;留发并不代表有复辟的根基,排除 C;材料与卫生无关,排除 D。 17.(2021 年江苏省适应考)一战期间,14 万华工“以工代兵”,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使 得英法诸国免除了人力资源匮乏的后顾之忧,极大地巩固了协约国的防线。因为华工们的辛 勤工作和牺牲,中国外交官可以在巴黎和会上向全世界提出捍卫中国主权的要求。一战华工 出国 A.迫使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为中国成为战胜国作出重大贡献 C.用艰辛劳动改变欧洲的政治格局 D.助力中国政府成功收复山东主权 【答案】B 【详解】 据“使得英法诸国免除了人力资源匮乏的后顾之忧,极大地巩固了协约国的防线”可知,中国 劳工为一战协约国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故 B 正确;列强放松对中国侵略的原因是忙于战 争,无暇它顾,而不是由于华工的缘故,故 A 错误;华工虽然做出贡献,但是不能够改变 欧洲格局,故 C 错误;巴黎和会上,中国并未收复山东主权,故 D 错误。 1.(2020·天津卷)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义 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纵观近代中国百年巨变,前后相继,波澜壮阔,从中可以更深刻地认识 到,近代中国 A. 历史演变的主要线索 B. 历史进步的基本趋势 C. 历史过程的因果关联 D. 历史变化的循环往复 【答案】B 【解析】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救亡图存的阶级发生了变化,从 农民阶级到资产阶级再到无产阶级,革命性日渐增强。救亡图存的指导思想从宗教到资产阶 级民主思想再到马克思主义,日渐科学,同时社会性质实现了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体现了历史进步的趋势,B 是最佳选项;根据题干所列主要历史事 件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历史演变的主要线索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但是其属于表层,并不 是最佳选项,排除 A;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等历史 事件存在一定的因果关联,但是部分事件之间不存在因果关联,如国民大革命和抗日战争之 间,C 不是最佳选项,排除;题干所列的历史事件在领导阶级、指导思想、产生的影响等方 面存在明显差异,不是循环往复,D 错误。 2.(2020.7·浙江高考·9)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 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 ——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 A.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 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 D.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 【答案】D 【解析】晚清不平等条约中的治外法权条款严重破坏力中国的司法主权,但是当时的统治者 却认为这一条款是权宜之策,一方面能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同时还能减轻官员管辖外国人 的负担,一举两得,并未意识到这一条款的危害,说明晚清统治者对于列强通过治外法权破 坏中国司法主权的行径懵懂无知,D 正确;治外法权属于司法领域,与朝贡贸易体制无关, 排除 A;清政府认为“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说明其 在观念上依然坚持了闭关锁国,排除 B;清政府将签署治外法权作为一种对外国人的恩赐看 待,充分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 C。 3.(2020.1·浙江高考·8)洋务派巨擘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在该书序中慨言:百余 年来,中国“水陆战备少弛”,英吉利“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 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这一认识反 映了 A.左宗棠、魏源顺乎世界之潮流迈出变法第一步 B.“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 C.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变化 D.以“中体西用”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答案】B 【解析】材料“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体现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影响洋务 派,是其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故选 B 项;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迈出变法 第一步,排除 A 项;洋务派仍然停留在器物变革层面,排除 C 项;材料强调魏源师夷长技 思想对洋务派的影响,而非洋务派“中体西用”对近代化的影响,排除 D 项。 4.(2019·海南高考·7)1863 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 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 据此可知,该官员( ) 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 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答案】B 【解析】本题引用官员的上奏中,省略号后的“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即为上 奏的核心,就是也要像日本那样,派幼童出国学习制造船炮等法,“师夷长技”,故本题选 B。 A 项和 C 项材料中未提及,排除 A、C 两项;材料认为应该“师夷长技”,故 D 项说法正好 与该官员思想相反,排除 D 项。 5.(2019.4·浙江高考·8)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他山之石”的作用。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 编译书报、编辑书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是(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番客篇》 D.《华事夷言》 【答案】D 【解析】《华事夷言》主要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为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故选 D 项; 《四洲志》由林则徐主持编译,书中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 30 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 治状况,排除 A 项;《海国图志》由魏源所作,书中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 风土人情,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排除 B 项;《番客篇》,番客指代客居南洋的 中国人,排除 C 项。 6.(2019·上海高考·12)清政府曾试图以全免关税来替换条约中公使驻京等条款,此约是 (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B 【解析】1858 年的《天津条约》有允许外国公使驻京的条款,故选 B 项;《南京条约》没有 允许外国公使驻京的条款,排除 A 项;《马关条约》没有允许外国公使驻京的条款,排除 C 项;《辛丑条约》没有允许外国公使驻京的条款,排除 D 项。 7.(2020·全国Ⅲ卷高考·28)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 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 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答案】D 【解析】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李鸿章强调, 必须建立自己的航运公司,由中国自己的商业组织,筹备保险等业务,对抗外商侵夺,表明 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D 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A 项错误; 李鸿章的个人主张不能说明“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B 项错误;李鸿章主张“华商自立 公司”,并没有改革洋务派“求富以自强”方针,C 项错误。 8.(2020·全国Ⅰ卷高考·28)1876 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 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 1 所示。 表 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据此可知,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的数据可以看出,应用科学和技术所占比重最大,这些应用科学与技术与近 代企业的兴办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才会有很多人提问相关的问题,故 C 项正确;从材料 来看西学得到了传播,中体西用思想并没有被抑制,排除 A 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有维新的 主张,且此时只是早期维新出现,并没有往深入发展,排除 B 项;崇尚科学成为主流是新 文化运动时期,排除 D 项。 9.(2020·江苏高考·7)《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 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 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在 1894 年甲午战争中,倭人(日本军队)在旅顺制造了大屠杀,在威海卫围攻北 洋舰队,因此与此报道有关的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故选择 C 项;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 侵华战争,排除 A 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发动的侵华战争,排除 B 项;八国联军 侵华没有提出“割地之请”,排除 D 项。 10.(2019·江苏高考·6)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 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 【答案】D 【解析】根据“体用贵兼通……两端执乎中”可知,学校的校歌中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 来文化并重,既不丢弃中国传统文化,又要学习使用西方外来文化,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 故选 D 项;全面复兴旧学的说法过于绝对,且复兴旧学只反映了材料的部分内容,故排除 A 项;校歌主张学习西方新学,而不是排斥西方新学,故排除 B 项;校歌主张中西并重, 而不是用新学消解旧学,故排除 C 项。 11.(2019.4·浙江高考·9)在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前 仆后继,可歌可泣。甲午战争后,大陆和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的重要人物是( ) ①邱逢甲 ②徐骧 ③刘永福 ④丁日昌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邱逢甲、徐骧、刘永福是反割台斗争中的重要人物,①②③正 确,A 项排除,C 项符合题意。丁日昌是黄海海战中的代表人物,④错误,B、D 项排除。 12.(2020·江苏高考·8)光绪帝之死,历来众说纷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光绪生前诊 病的脉案非常详细,从中可以断定光绪因病死亡。又据《清宫档案揭秘》记载,1980 年通 过化验光绪的颈椎和头发,发现无中毒现象。现在高科技手段则检测出光绪体内有砷中毒现 象。据此可以得出 A.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 B.历史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探寻真相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确认客观事实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原始档案光绪帝因病而亡,没有中毒现象,但现代高科技手段却检测出有中毒 现象,这表明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坚持孤证不立的原则,才能进一步探寻历史真相, 故选择 B 项;原始档案由于受阶级和个人主观的限制,也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需要对史料 进行考证和辨伪,排除 A 项;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 之一,排除 C 项;文献史料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记录者的个人主观的限制,排除 D 项。 13.(2019·全国Ⅱ卷高考·28)1898 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 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 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答案】D 【解析】由时间“1898”及内容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由材料“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 对慈禧太后干预变法持讽刺态度,侧面反映了部分洋人对变法的赞同,D 项符合题意。维新 派主张的君主立宪缺乏广泛群众基础,A 项排除。清政府进行排外活动的力度是加强还是削 弱,材料无法体现,B 项排除。一份报纸的一篇报道不足以揣测列强有干预中国内政的意图, C 项排除。 14.(2019·天津高考·6)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 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 籍,“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不过那时候一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 际活动,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这反映了( ) A.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 B.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青年追求目标 C.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 D.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吴玉章在当时只是对马克思主义“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这说明马克 思主义还未切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故吴玉章才会不愿意深入地去了解和学习, D 项符合题意。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即科学社会主义 的形成,社会主义理论已经成熟,排除 A;从材料可知,吴玉章在当时对马克思主义并未深 入接触和研究,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排除 B;1903 年中国革 命理论并未形成,排除 C。 15.(2020·全国Ⅲ卷高考·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 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 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答案】B 【解析】袁世凯希望临时共和政府由清帝指派自己组建,孙中山认为临时共和政府应由人民 选举产生,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因此二人意见相左的本质是政府组建的主导权,B 正确; 材料中的袁世凯和孙中山都主张实行共和体制,A 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临时共和政府的组建 问题,是在革命胜利之后,C 排除;临时大总统的人选不存在争议,因为孙中山同意只要袁 世凯赞同共和,中华民国政府的总统就让位给袁世凯,D 排除。故选 B。 16.(2019·天津高考·7)《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 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 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革命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 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故选 B。湖北革命军公告的针对的对象是士兵,再结合所学可 知,辛亥革命主要依靠军队的力量,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 A;材料并未提及国际上 其他国家对此的态度,排除 C;由材料“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 即处死”可知,辛亥革命不能体现反帝性质,排除 D。 17.(2020·全国Ⅰ卷高考·29)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 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 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国内的度量衡种类繁多,十分复杂,这种混乱的现象使得商品 交易需要进行相互间的换算,不利于商品交易的进行,提高了各个领域交易的成本,故 A 项正确;度量衡的不统一与军阀混战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不会加剧混战的局面,故排除 B 项;材料与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衡无关,排除 C 项;“阻断了”表述太绝对,排除 D 项。 18.(2020.7·浙江高考·11)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 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其指导发展实业的机构是 A.实业部 B.参议院 C.钱业公会 D.工业建设会 【答案】A 【解析】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部,下设农政、工政、商政、矿政四司,以指导实业发展, A 正确;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拥有立法、制宪、财政决算、选举临时大总统和副总统、弹劾、 咨询等职权,为临时政府最高立法机关,不直接指导实业,排除 B;钱业公会负责金融事务, 不直接指导实业,排除 C;工业建设会是协会,不属于政府机构,不能直接指导实业,排除 D。 19.(2019·全国Ⅰ卷高考·29)1915~1918 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 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 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 1/10,不及“革命”的 1/20。 这种变化可说明(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主出现频率降低,革命出现频率剧增。结合所学知识,这种 变化的原因在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的 方式夺取政权,故答案为 A 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 1924—1927 年,时间不符,并且材料只 涉及知识分子阶层,无法得出民众普遍拥护的结论,排除 B 项;当时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 部分知识界否定,不符史实,排除 C 项;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 未变,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20.(2019·全国Ⅲ卷高考·29)1916 年 1 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 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 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 不利于国家巩固,因此材料批判的儒家伦理道德,B 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至上的 说法,A 项排除。陈独秀肯定西方的民主、科学,C 项说法错误。材料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无 关,D 项排除。 21.(2019.4·浙江高考·10)有学者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注意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 为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1917 年起, 为数渐增,日后达一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这种 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这种因 素是(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文学革命”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民主、科学,反 对迷信和专制;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根据材料“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 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和文学革 命对新文化的宣传有关,D 项符合题意。“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A 项排除。“实业 救国”是资产阶级救国的口号,B 项排除。“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的口号,C 项排除。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