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地理微技能十 地理过程的思维养成 现代地理学更加重视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 中学阶段的考查中涉及的地理过程是指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动态变化过程,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如元素和水分的分布与迁移、物种的分布与迁徙、径流与侵蚀、能量的交 换与转化等;另一方面,如交通、人口、文化的传播等。需要注意的是,相对于地理事物在空间维度 上的横向变化,地理过程强调地理事物在时间维度上的纵向变化,更侧重于地理事象在时间轴上的动 态变化。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对地理过程的考查重点突出,难度颇大。过程性问题更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 水平,过程性的试题更能筛选出有用的人才。通过试题的过程性,引导教学的过程性。 此类试题通过提供丰富的图文资料,要求学生运用自然地理原理和规律,分析、解释自然地理事 物的发生、发展过程,考查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等解决问题的能力。隐藏式的设问方式进 一步增加了该类问题的难度,导致学生在面对此类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 下面依托高考题进行解读: 一、建立时间序列,厘定地理过程节点 地理过程的教学,要先找出过程变化的起终点。无论地理事象发生发展的起点、过程中还是终点, 都有其对应的地理环境特征,但这一切的发生发展都需在特定的时间节点基础上。 一般而言,试题会给出目前己有的地理事象,则此即为地理过程终点,接下来可以利用逆推的方式, 结合题目图文材料,找出关键时间节点,进而标注出阶段性时间节点最后探寻地理事象的起点。如图 1 所示。 图 1 地理分布(状态)反演形成过程 【案例】分析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峰丛洼地形成过程 【过程分析】在这个问题的讲解中,终点是显而易见的,也就是深洼地和众多山峰。那么不妨用 逆推的思维,探寻几个过程节点:(时间节点 2)洼地的形成,是由岩溶坍塌导致的;峰丛众多,是 坍塌后岩溶两侧的侧壁竖向崩落形成的;(时间节点 1)那为什么岩溶会坍塌呢?再往前逆推,则是 由于溶水向下侵蚀、地下河不断加大,地下河道顶部变薄,一旦超出了岩石承受能力就会坍塌。 继续往前推测,为什么溶水会聚集朝下侵蚀呢,因为石灰岩地貌加上较丰富的降水,地表水在浅 洼地汇集,汇集多了就形成了较大洼地,也形成了较大的向下溶蚀的力量,从而也就探寻出这个 过程的起点。在整个时间和地理事象发展的过程中,空间范围以及在此空间内的自然环境是相对 限定的,也就是石灰岩为主的地质环境和降水丰富的气候环境。如图所示。 例 1 反演了喀斯特地貌区峰丛洼地的形成过程,从终点出发,探寻不同时间节点中的地理事象演化, 层层向前,最终寻找到了该地理过程的起点,从而完成整个地理过程的推演。 二、确定时间尺度,辨识地理过程实质 在地理事象的发展过程中,时间尺度的确定是把握地理过程的抓手和切入点。时间尺度有宏观大 尺度和小微尺度之分。有的试题会恒定时间尺度让考生推演该阶段的地理事象变化;有的试题用大尺 度,还原地理过程宏观变迁;甚至还有的试题,用较大时间尺度嵌套较小时间尺度,要求考生精细把 握不用时间节点的环境作用。 【2016 年全国卷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 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 1 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 7~9 题。 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 反复进退 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该组试题以时间尺度为视角切入,第 7 题,设问限定了时间尺度为“任一条贝壳堤”形成过程, 这道题固定了时间尺度,却在题图中给出了三条贝壳堤形成的时间,借由此制造了一个时间尺度的顺 向延续,造成了对学生答题的诱导,继而答案的 AB 选项进一步设置了海岸线的演变方向,作为严重干 扰项。而在单条贝壳堤形成过程中,由于时间尺度是相对固定的,所以堆积源(海洋生物堆积)的位置 也是相对稳定的;第 9 题,设问指向河流入海口的位置变动与否以及泥沙沉积量大小,其实这就是河 海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地理过程。结合题图,观察给出的三条贝壳堤的位置和年代,从时间尺度看, 由内陆到沿海新的贝壳堤不断形成,时间纵向向前发展,地理事象推陈出新,再加上贝壳堤(海洋堆积) 和河流淤积质(河流堆积)相间出现,意味着河流入海口不可能是原地不动,而是位置多次变动,且泥 沙沉积量大。 三、变换时间阶段,反演地理过程特征 地理事象的存在,是依附于某时间或综合多时间段,在相应时间段内的自然、人文要素综合作用, 产生了多样化的地理事象。以现时的视角,人们看到某地理事象,往往会以目前的地理要素作为分析 的依据,这就容易对地理事象的形成过程产生误判,因为人们割裂了时间尺度对地理事象形成发展所 起的综合作用。地理综合思维在判断地理事象形成原因时,应多拓展地理过程思维,不同过程阶段, 其作用力不同,从而才能做到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不少试题以地理事象现状为切入点,要求考生 变化时间阶段、反演地理过程,探究不同时间阶段地理要素的不同作用。 【案例】 (2018 全国 I 卷第 37 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 水受阻,成为内流河。 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 10)。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来源:学# 科#网 X#K]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分析】以该组试题的第(2)问为例,设问呈现了两个时间阶段,分别是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扎 龙湿地而积稳定,再让考生分析,从第一个到第二个时间阶段过程中的自然地理要素变化趋势。 对这道题进行破解分析,第一个时间阶段—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结合题干材料信息,“乌裕尔 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可推测该时间阶段,①该流域降水量较大、蒸发量较小,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②该流域降水量小、但蒸发量更小,也会导致河流水位上涨形成洪涝。 而试题在从第一时间阶段到第二时间阶段的时间跨度这里,缺乏一个明确的时间尺度描述,究竟 是较大时间尺度还是较小时间尺度不得而知,故默认这道题呈现的时间阶段比较接近于近现代。 到了第二个时间阶段—扎龙湿地而积稳定,既然是而积稳定,则湿地来水量和去水量应该大致相 等。厘清两个时间阶段各自静态的地理环境特征之后,接下来要开始进行两个时间节点之间的过程性 地理环境动态分析。有两种可能:①降水量减少、蒸发量不变。但由于近现代全球气候变暖是大趋势, 则蒸发量理应当有所加大,所以这种假设并不成立;②降水量不变甚至减小,蒸发量增大。结合材料, 扎龙湿地而积广大、积水较浅,如果乌裕尔河注入的水量愈来愈大,则湿地应该积水越来越深。说明 在这过程中,降水量不变(结合空间尺度理解,流域面积不大的前提下,较小空间尺度的下垫面变化不 会或者较小影响大气环流,使得降水量不会出现大的变动或者不能增加太多),蒸发量应该增加了, 才会使出入湿地的水量逐渐趋于平衡,湿地而积趋于稳定。 最后组织答题语言:降水量基本不变,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的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演变 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这道试题综合了两个时间阶段,遇到这类多时间阶段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展开思维, 即抓住阶段地理环境特征一进行阶段环境要素比较一探究阶段地理环境对地理事象的影响一反演地理 事象发展过程。 【特殊地貌举例】 1.嵌入式蛇曲 地点:黄河 形成过程:宽广、开阔的地区,河流侧蚀为主,形成弯曲河道——地壳快速隆升——河水下蚀 将抬起的基岩侵蚀切割,形成嵌入式蛇曲。最终,隆升的地壳形成山地,而蛇曲则保持原形, 嵌在山谷之中。 2.爬升沙丘 地点:雅鲁藏布江中游强风口地段 【地理过程】 外力(主要是流水)搬运、沉积——河流枯水期,水位下降,河漫滩及低阶地 出露——受风力作用,河漫滩及低阶地上沙丘随迎风坡抬升并在顶部附近堆积,后在重力崩塌 作用下在背风坡滑落,形成陡峭的滑落面。 图示: 3.千湖沙漠 地点:巴西的东北端马拉尼昂州,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国家公园 【地理过程】 流水搬运——流水沉积(河口大量泥沙受流速减慢和海水顶托作用而阻滞)— —风力搬运(干旱季节海风吹向陆地)——风力沉积,形成沙丘——1-6 月的雨季,雨水或径 流注入,形成泻湖——枯水季节,形成沙漠。 图示: 4.钙化池 地点:四川黄龙 形成过程:古海洋环境,石灰岩沉积——地壳抬升,海陆变迁——冰雪融水和地表水沿着洞穴 下渗入地下,在石灰岩层下部形成浅层潜流,携带碳酸氢钙物质——构造运动,岩层断裂,局 部地下潜水通过泉眼、岩石裂隙等流出或渗透出地面合成地表溪流——水温升高及压力降低, 二氧化碳气体溢出(特别是边坝处,由于薄水效应存在,二氧化碳最容易逸出),碳酸氢钙重 新变成碳酸钙,即钙华。 图示: 5.辫状水系 地点:雅鲁藏布江局部 形成过程:河流的比降大,流速大,输沙强度大,洪水季节,流水从上游带来大量的泥沙,并 沿许多深泓线堆积,形成水下浅滩——枯水季节,许多浅滩出露水面,成为沙岛,沙岛与沙岛 之间是多股的河道,它们忽分忽合,交织如辫——洪水再来时,有些沙岛不被淹没,有些被淹 没的可能被水流斜切而过,其上形成新的槽道。总之,沙与水互不相让地较量,丰水季节,水 占上风,枯水季节,沙为主导。 6.北欧峡湾 地点:挪威 【地理过程】 冰川侵蚀成谷——后流水发育,受流水侵蚀,河谷继续发育——气候变暖,冰 川后退——海水倒灌,形成峡湾。 图示: 7.桌状山 地点:四川大瓦山、峨眉山 【地理过程】 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形成石灰岩岩层——岩浆活动,岩浆喷出,覆盖玄武岩 层——断裂上升,形成平顶山。 8.天津贝壳堤 地点:天津市滨海地区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过程】 黄河改道或者上游植被覆盖率良好,流水作用不强,在天津出海的径流量和输 沙量较少——海浪与潮汐作用相对较强海浪与潮汐将贝壳搬移到海岸堆积——随着贝壳的逐 年加积,也就形成了独特的贝壳堤海岸——黄河回归,携带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新的 海岸线——黄河改道,流水作用和输沙量减弱,海浪与潮汐作用增强,又形成新的贝壳堤。 9.平顶海山 地点:太平洋海底局部 【地理过程】 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火山锥——波浪作用,火山锥被削平——随大洋板块一边 移动一边下沉,消失在海平面以下。 证据:平顶海山顶部采集到磨圆的玄武岩砾石及浅水环境化石,如珊瑚。 图示: 【在线练习】 (2020·广东高三一模)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杰古沙龙湖是冰岛南部的一个冰河湖,其南部有一个狭窄的通道与大西洋相连。湖面上常年漂浮 着众多巨大的冰块。在湖泊入海口附近的大西洋沿岸沙滩上,散落着无数晶莹璀璨的碎冰块,形成独 特的"钻石冰沙滩"(如下图所示)。 (1)简述碎冰块出现在大西洋沿岸沙滩的地理过程。 【答案】(1)随着冰川融水的不断补给,湖面水位比大西洋水位高,导致湖水从入海通道不断流出, 同时,融化变小的碎冰块顺着湖水流入大西洋沿岸,大西洋的风浪又将碎冰块推到沿海的沙滩上。 【详解】 (1)据图分析,布雷什曼冰川再重力作用下冲入湖泊,冰川前端的冰舌发生断裂,脱离落入湖泊,形 成浮冰块;随着冰川融水的不断补给,湖面水位比大西洋水位高,导致湖水从入海通道不断流出,同 时,融化变小的碎冰块顺着湖水流入大西洋沿岸,大西洋的风浪又将碎冰块推到沿海的沙滩上。 (2019·河南开封市·高三三模)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三角洲是由黄河填海造陆而成,历史上平均每 10 年左右黄河有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道。黄河入 海河道不断演变,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逐渐淤积形成近代黄河三角洲。山东垦利地区黄河两侧新 淤地带曾经是一片荒芜之地。这片土地经过当地村民多年改造,昔日的荒芜之地变成了万亩优质水稻 田。下图为黄河入海口河道变化示意图。 (1)描述历史上黄河河口处发生改道的地理过程。 【答案】(1)黄河含沙量高,年输沙量大;入海口附近水流缓,黄河泥沙在河口附近大量淤积,使黄 河河道不断向海洋延伸;泥沙淤积导致河床抬高,泄洪排沙能力降低,当淤积到一定程度时发生溃堤, 导致河流改道。 【分析】 (1)考查河流作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结合材料分析黄河下游改道的过程,是由于黄河含沙量巨大, 大量泥沙被黄河搬运至河流入海口出;在入海口处由于地势低平、流速减慢,黄河的搬运能力减弱, 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泥沙在此处淤积,随着泥沙的不断淤积,河床不断抬升,河流的泄洪能力减弱, 当河床达到一定的高度时,河流发生溃堤,进而导致河流改道。 (2019·安徽安庆市·高考模拟)牛轭湖是弯曲河流发生自然裁弯后的遗留河道,原河道的进、出口 发生泥沙淤积,经历若干年后变成封闭的浅水湖泊。辽河下游平原区水系密布,河流众多,水流较缓, 河曲发育,河道变迁频繁,平原上遗留很多废河道和牛轭湖。下图示意不同年代下辽河下游的河道演 变过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右图中甲乙丙丁表示 1984、1988、1992、2002 年辽河下游河道,其对应正确的是 A.甲——1984 年 B.乙——1988 年 C.丙——1992 年 D.丁——2002 年 4.在辽河下游地区,牛轭湖 A.1963—2013 年,演变呈增强趋势 B.1963—1984 年,已形成的面积扩大,新的快速发育 C.1984—2002 年,已形成的逐渐消亡,新的大量形成 D.2002—2013 年,演变近乎于停滞 【答案】3.C 4.D 【解析】 3.牛轭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道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弯曲,最后 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根据牛轭湖 的形成过程判断,其发展先后顺序对应是:1984 年——丁,1988 年——甲,1992 年——丙,2002 年 ——乙,故选 C。 4.辽河下游牛轭湖 50 年(1963—2013 年)演变呈减缓趋势,A 错。其中,1963—1984 年期间已形成 的牛轭湖不断演变消亡,新的牛轭湖快速发育,B 错;1984—2002 年期间已形成的牛轭湖逐渐消亡, 少 有新的牛轭湖形成,C 错;2002—2013 年,牛轭湖的演变近乎停滞,D 对。 (2021·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高三一模)辽河三角洲由辽河、大辽河、大凌河等泥沙沉积而成。 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辽河三角洲经历了河道(湖沼)-滨海(河口湾)-浅海-三角洲的沉积演化过 程。读辽河三角洲区域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在河道(湖沼)至浅海沉积演变阶段,该区域海岸线的整体变化过程是( ) A.先向北后向南移 B.先向南后向北移 C.向北移 D.向南移 6.辽河三角洲发育时期,导致海退的主要因素是( ) ①海平面上升 ②泥沙沉积速度加快 ③海平面下降 ④地壳变动频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最大海侵时,关于河流的推断合理的是( ) A.入海河流数量最多 B.河流的流量最大 C.河流的含沙量最大 D.河流流程达最长 【答案】5.C 6.B 7.A 【分析】 5.河道(湖沼)至浅海沉积演变阶段,该区域经历了河道(湖沼)-滨海(河口湾)-浅海的过程, 说明海岸线不断后退,结合图中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最大海侵范围可以看出,海岸线的整体向北移,故 选 C。 6.海平面上升,不会出现海退,①错误;泥沙沉积速度加快,出现海退,②正确;海平面下降,出现 海退,③正确;地壳变动频繁会导致海岸的不规律波动变化,④错误;故选 B。 7.从图中可以看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最大海侵时,入海河流数量最多,A 正确;晚更新世晚期以来 流程缩短,河流的流量不是最大,河流的含沙量也不是最大。故选 A。 8.(2020·江苏高三其他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可鲁克湖和托素湖(图甲)位于青海省德令哈地区,被称为“情人湖”,它们一大一小,靠一条 小小的淡水河紧紧相连。这两个湖泊虽然相距很近,有着相同的生态环境和变迁历史(图乙),但湖 水性质却迥然不同。 (2)结合图示信息,描述由莲湖演变为可鲁克湖和托素湖的形成过程。 【答案】(2)阶段 I 至阶段 II:莲湖中部地下岩浆开始侵入。阶段 II 至阶段 III:湖底中部岩浆侵 人规模加大,乃至喷出,导致湖床抬升(包括喷发物堆积),莲湖最终一分为二形成可鲁克湖和托素 湖。 【分析】(2)本题主要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主要结合题图,从阶段 I 至阶段Ⅱ,以及阶 段Ⅱ至阶段 III 两个阶段分别分析岩浆活动的差异及其对莲湖形态的影响。根据题图,阶段Ⅱ地下岩 浆开始入侵,随着岩浆的入侵甚至喷发,到阶段Ⅲ入侵和喷出的岩浆在湖床中部沉积,导致湖床抬升, 最终将莲湖一份为二,形成可鲁克湖和托素湖。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