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一框 法不可违
目
录
CONTENTS
1
学习目标
2
新课导入
3
新课讲解
4
课堂小结
5
当堂小练
6
拓展与延伸
7
布置作业
学习目标
1.感受法律的尊严,树立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和我国的刑法体系。
3.明确违法行为的类别,正确区分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树立不违法的底线意识。
4.本框体现了“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的核心素养。要求我们掌握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以及要求,从而加强对自己的管理,避免做出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新课导入
家庭困难的小勤想通过勤工俭学减轻家里的负担,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的铁卡子,结果被保安送到派出所。
(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新课导入
(1)因为捡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是违法的事情。
(2)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只要做到不违法,这样的事情就可以避免。
新课讲解
1.法不可违的原因
(1)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
行为规范
。
①引导作用
。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②评价作用
。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一、违法无小事
新课讲解
(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
底线
。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
(3)一个人如果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就难免做出违法的事情。
2.违法行为的含义和分类
(1)含义
: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探究与分享
镜头一
生活中经常出现捡到失物据为己有的情况,或者向失主索要报酬。
我国物权法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
上述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民事违法
新课讲解
探究与分享
镜头二
我们经常在公众场所看到他人喧闹起哄,扰乱公共秩序。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镜头二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
行政违法
新课讲解
探究与分享
镜头三
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新闻里报道持刀抢夺他人财物的事情。
我国刑法规定,抢劫他人财物的应判处刑罚。
镜头三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刑事违法
新课讲解
新课讲解
(2)违法行为的分类
新课讲解
典例分析
例
法律讲堂上,小伟所在的学习小组进行了案例研究:
对此案例,同学们各抒已见,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小萍:“他的行为应受到刑事处罚。”
B.小忠:“他的行为属于
一
般违法行为。”
C.小金:“他的行为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
D
.
小莉:“他会被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罚款。
A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新课讲解
1.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
(1)举例
: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
(2)误区
:①有的人实施了这些行为,却自以为只是犯个小错,全然不知道已经违法。②有的人受到类似侵害后,不知道可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新课讲解
2.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
(1)民事活动
①举例
:如购置财产、签订合同、结婚等。
②都是由
民法
来规范的。
(2)民事违法行为
①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②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新课讲解
3.认识
一
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1)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
一
般违法行为的危害,
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新课讲解
什么是民事主体?
民事主体
,是指根据法律规定,能够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当事人。 能够充当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新课讲解
课堂小结
当堂小练
1.八年级(2)班的同学学习了“法不可违”的相关知识后,分小组进行了课堂讨论。同学们的下列发言正确的是( )
A. 未成年人一旦沾染不良行为,必定会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B. 如果违法情节轻微,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
C. 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
D.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应受刑罚处罚
C
当堂小练
2
.
拾得东西不归还失主属于( )
A
.
违法行为,要追究法律责任
B
.
正确行为,因为他不违法
C
.
犯罪行为,要判死刑
D
.
偷窃行为,因为不是自己劳动所得
A
拓展与延伸
民事侵权行为
(1)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不法行为,以及依照法律特殊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侵害行为。
(2)侵权行为发生后,在侵害人与受害人之间就产生了特定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即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赔偿损失。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二框 预防犯罪
目
录
CONTENTS
1
学习目标
2
新课导入
3
新课讲解
4
课堂小结
5
当堂小练
6
拓展与延伸
7
布置作业
学习目标
1.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和我国的刑罚体系,认清犯罪的危害,远离犯罪。
2.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3.本框体现了“健康生活”这一核心素养中的“自我管理”。要求我们把握犯罪的含义、后果以及预防的要求,从而加强对自己的管理,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新课导入
我国刑法第238条规定
,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新课导入
我国刑法第264条规定,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新课讲解
1.刑法的作用和内容
(1)
作用
: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2)
内容
: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
2.犯罪
(1)犯罪的
含义
: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犯罪的
特征
: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一、了解罪与罚
新课讲解
(1)上述图片属于盗窃罪。
新课讲解
(2)上述图片属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新课讲解
(3)上述图片属于非法拘禁罪。
探究与分享
(1)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
(2)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新课讲解
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
①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
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情节轻微;而犯罪对社会危害性很大,情节严重。
②触犯的法律法规不同。
一般违法行为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而犯罪是违反了刑法。
③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一般违法行为不受刑罚处罚,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
新课讲解
新课讲解
3.刑罚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新课讲解
典例分析
例
2019年11月29日,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宣判
一
起高空抛物危害公共安全案件。法院
一
审判决被告人蒋某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据悉,该案为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后,上海首例因高空抛物人刑的案件。法院判决所审嫌疑人是否犯罪的依据是看他们的行为是否具有( )
①应受刑罚处罚性 ②国家强制性 ③刑事违法性 ④严重危害性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D
二、加强自我防范
新课讲解
1.预防犯罪
(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①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②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
新课讲解
(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
杜绝不良行为
。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的规定,给我们划清了是非的界限,标示了生活中的“雷区”。
(3)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
增强法治观念
,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4)我们要
从小事做起
,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新课讲解
【警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法治宣传
新课讲解
对不良行为的矫治方法
(1)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法律意识;
(2)家庭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管理;
(3)学校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法制教育,对他们的不良行为及时发现,及时教育引导;
(4)社会应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课堂小结
当堂小练
1.“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这句俗语告诉我们( )
A. 不良行为就是违法,违法就是犯罪
B. 小错必然铸成大错,违法必然走向犯罪
C. 勿以恶小而为之,远离不良行为,塑造良好品行
D. “偷针”与“偷金”都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C
当堂小练
2.陈某看中了明星演唱会门票背后潜藏的巨大“商机”,便不惜以身试法,大肆倒卖假门票。陈某因犯倒卖伪造的有价票证罪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320万元。下列对陈某所受的刑罚的说法,认识不正确的有( )
A.有主刑,也有附加刑
B.有期徒刑属于主刑
C.罚金属于附加刑
D.陈某所受的刑罚都是附加刑
D
拓展与延伸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而制定的法律。
(2)1999年6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现行版本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修正。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三框 善用法律
目
录
CONTENTS
1
学习目标
2
新课导入
3
新课讲解
4
课堂小结
5
当堂小练
6
拓展与延伸
7
布置作业
学习目标
1.懂得遇到侵害要依法维权,掌握依法维护正当权益的方法。
2.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有勇有谋地应对违法犯罪。
3.本框体现了“实践创新”这一核心素养中的“问题解决”。要求我们掌握应对违法犯罪的对策,从而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导入
中学生小华从超市出来,门口的报警器鸣叫起来,再次通过仍然鸣叫。随后,小华被保安带到一边询问,并强迫小华脱下衣服接受检查。
(
1
)你对此事的看法是什么?
(
2
)如果你是小华的朋友,你会怎样帮助他讨回公道?
新课导入
(1)商场保安的行为侵犯了小华的名誉权。
(2)帮助小华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新课讲解
1.学会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用法律与人打交道。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援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途径和方式
(1)通过
法律服务机构
来维护合法权益。
我们要了解一些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在遇到法律问题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一、遇到侵害 依法求助
新课讲解
(2)寻求国家的
法律救济
。
我们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新课讲解
法律援助
新课讲解
3.诉讼
(1)
含义
:诉讼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
(2)
特征
: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3)
使用情况
:如果受到非法侵害后采取其他方式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认定只有通过诉讼途径才能维护合法权益,我们就要使用诉讼手段,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
(4)
分类
: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
新课讲解
诉讼通常分为三种类型:
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
民事诉讼:
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民事案件和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
行政诉讼:
俗称“民告官”,是指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的参与下,依照司法诉讼程序解决行政争议案件的活动。
刑事诉讼:
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查明犯罪事实、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活动。
新课讲解
新课讲解
典例分析
例
初中生林宇的父亲因工伤住院治疗,老板却拒绝支付医药费用。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支付诉讼费用,可林宇
一
定要为爸爸讨回公道。
这时林宇应该懂得( )
A.采用行政诉讼解决纠纷
B.通过刑事诉讼进行维权
C.法律保护公民的一切权益
D.通过法律援助的途径维权
D
二、有勇有谋 应对违法犯罪
新课讲解
1.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要求
(1)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2)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新课讲解
2.要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1)
原因
:
①见义勇为作为高尚的品质,历来受到全社会的褒扬和敬佩。
②我们身为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违法犯罪。
(2)
做法
:
①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新课讲解
②
常见方法
: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或争取其他成人的帮助;虚张声势,与违法犯罪分子巧妙周旋;记住违法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了解违法犯罪分子的去向;保护好作案现场;等等。
3.弘扬法治精神,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 解决问题靠法
,
努力成为
一
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探究与分享
小倩父亲去世后,其叔叔掌握小倩父亲所有遗产和证件,并以小倩是未成年人为借口,蛮横霸占遗产。
新课讲解
小倩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寻求法律救助?
可以通过非诉讼手段和诉讼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非诉讼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它通过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反映问题,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或者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争议、纠纷,保障公民权益。
新课讲解
新课讲解
典例分析
例
放学后, 七年级学生小明和小刚正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他们发现前面拐弯处有一歹徒手拿凶器强行向一位同学索要财物。你认为此时最恰当的做法应该是( )
A.冲上去与歹徒搏斗
B.拨打110报警
C.假装没看见,一走了事
D.跑回学校告诉老师
D
课堂小结
当堂小练
1.农民工小王为讨薪,爬高压线以死威胁老板,虽要回欠薪,却因扰乱公共秩序,在获民警解救后又被公安机关拘留;他的同乡小李则通过劳动仲裁顺利追回欠薪。两人的不同遭遇告诉我们( )
①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受法律保护 ②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③法律具有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作用 ④违法行为必将受到刑罚处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当堂小练
2.诉讼通常分为三种,下列不属于诉讼的是( )
A.刑事诉讼 B.民事诉讼
C.行政诉讼 D.民事调节
D
拓展与延伸
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