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初中语文 / 三轮冲刺 / 语文课中容易被忽视的常识:“掉头”还是“调头”?等

还剩 3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语文课中容易被忽视的常识:“掉头”还是“调头”?等 “ … … 似 的 ” 做 状 语 时 是 否 写 成 “ … … 似 地 ” “……似的”的意思是“跟某种事物或情况相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似的”被看成一 个词,读 shì·de。 可以认为,在现代汉语中,“似的”已经凝固成一个完整的词了,或者说已经“词化”了。因 此,在句子中,要把“似的”作为一个独立的词来处理。处于状语位置或其他位置,都要写成“似 的”,不宜写成“似地”。例如: (1)没睡醒似的乱说了一阵,就走了。 (2)有个学生一阵风似的从我身边跑过去。 (3)如果有兔子似的胆子,什么事儿也干不成。 (4)流星似的人物,在历史上一闪,就不见了。 (5)花儿红得跟火似的。 (6)月光溶溶,推门一看,院子里一片洁白,像下了雪似的。 “掉头”还是“调头” 街上指示交通的牌子上写着:“请车辆绕行到桥下掉头”。有人批评说应当改为“请车辆绕行到 桥下调头”,因为“掉头”是“人头落地”的意思。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掉头”是一个词,它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指人扭头转向相反的方向。例如;“他掉头 一看,吃了一惊。”“别人跟他说,他不爱听,就掉头看着别的地方。” “掉头”的另一个意思是指交通工具转向相反的方向。《现代汉语词典》指出,“掉头”有“(车、 船等)转成相反的方向”的意思。例如: (1)汽车不能在这里掉头,要掉头,请到前面路口。 (2)这里河道太窄,船无法掉头,到两条河的汇合处再说吧。 (3)他骑着自行车去了,半路上,忽然想起忘了带证明,赶忙掉头回来。 (4)飞机飞出 3 小时后,忽然有个旅客得了重病,飞机只好掉头飞回机场。这里的“掉头” 不会误解为“人头落地”的意思。的确,“掉”有“落下”的意思,例如说“掉下眼泪”“掉雪花了”“书掉 地上了”。但是,“掉”也有“转向相反方向”的意思。例如: (5)一睁眼,镜子从新又掉过来,仍是反面立着一个骷髅。(《红楼梦第十二回》 (6)婆婆把棉裤翻过来,掉过去,看了又看。(《新儿女英雄传》第二回)表示让汽车 调转方向的“掉头”中的“掉”,应该理解为“转向相反方向”的意思,不宜理解为“落下”的意思。因 此,“到桥下掉头”的写法是对的。 “煳了”还是“糊了” 食品、衣物等被烧烤而变焦、变黄或变黑,叫“煳”。例如:“饭煳了”“饼烙煳了”“裤子烤煳了”。 “糊”虽然也有“因烧烤而变焦”的意思,但是这不是“糊”的主要义项,也就是说,“糊”只是有 “同‘煳’”的用法,但这个用法不是它的主要用法。因此,表示这个义项应当以“煳”为主。“饭 hu 了”应当写成“饭煳了”,不宜写“饭糊了”。 “扣动扳机”还是“抠动扳机” 写“扣动扳机”正确,还是写“抠动扳机”正确呢? “扣”有“钩动”“扳动”的意思(参见《汉语大词典》),例如刘白羽《战斗的幸福》中说:“我 又修了新的战斗台,我继续一枪一枪地扣。”表示“扳动枪的扳机”的意思时,宜写“扣动”。 “抠” 有“用手指或细小的东西从里面往外挖”等意思,没有“钩动”的意思。因此,不宜写“抠动扳机”, 宜写“扣动扳机”或者“扣动枪机”。 “做主语”还是“作主语” 表示词语充当某种语法成分的时候,人们有时用“做”,有时用“作”。例如: (1)拟声词可以做状语、定语、谓语、补语……拟声词能作状语、谓语、定语、谓语……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在上面这段话里,有“做状语”,也有“作状语”。在网上搜索,写“做主语”的有 43 万余条, 写“作主语”的有 53 万余条。可以说,两种写法都是可以的,都不算错。 那么,哪种写法更妥当些呢? 在表示词语充当某种语法成分的时候,“做/作”表示的是“充当”的意思。例如: (2)“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名词性词组一般不充当谓语。”(胡裕树主编《现代汉 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年版) 其中的“充当”能用“做/作”来替换。动词“做”常用来表示“充当”或“担任”的意思,如“做教师”。 因此写“做主语”更合适些。 “祝词”还是“祝辞” “祝词”跟“祝辞”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有如下两种用法: 一、指古人在祭祀时祈祷用的话语。例如:“这是古人在举行祭天仪式时说的祝词/祝辞。” 二、指在举行典礼或开会的时候所说的表示祝愿或庆贺的话语。例如“大会祝词/祝辞”“新 春祝词/祝辞”“新年祝词/祝辞”等。 “祝词”跟“祝辞”不仅意思一样,读音也相同。这种关系的词语被称为“异形词”。也就是说, 音义相同、用法相同,只是在书面上书写形式有差别的词语,可以看做是一组异形词。 例如“笔画”跟“笔划”、“模仿”跟“摹仿”、“红彤彤”跟“红通通”是三组异形词。 在现代汉语中,社会语文生活中流通的异形词大约有一两千组。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 工作委员会 2001 年 12 月发布、并于 2002 年 3 月试行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这个表 中对 338 组常见异形词进行了整理,规定了推荐词形。例如,推荐上文提到的“笔画”“模仿”“红 彤彤”为规范词形,而“笔划”“摹仿”“红通通”为不推荐的词形。 现在,语文工具书多选用该表推荐的词形。例如,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第一批 异形词整理表》推荐的“笔画”,在“笔画”后加括号注出“笔划”。这表示:括号前是《第一批异 形词整理表》推荐的词形,括号中是不推荐的词形。 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已经整理的 338 组异形词之外,还有很多异形词,《现代 汉语词典》在处理这类异形词时,也有明显的导向性。例如“祝词”跟“祝辞”,《现代汉语词典》 在“祝辞”条说明:“同‘祝词’。”在“祝词”条则对词语予以解释。从这种安排中,读者可以知道: 这两个词是一组异形词,词典推荐使用的是“祝词”。 从实际使用看,“祝词”的使用频率远大于“祝辞”。最近在网上搜索,“祝词”用例约有 100 万,而“祝辞”用例仅约 30 万。因此,使用“祝词”是比较妥当的。 “蜡梅”还是“腊梅” 在不同的工具书上可以看到“腊梅”和“蜡梅”两种不同的写法。例如《新华词典》(商务印 书馆,1998 年版)是“蜡梅”,而《现代汉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则作“腊梅”。 究竟应当怎样写呢? 《现代汉语词典》(2005 年 6 月第 5 版)将“蜡梅”跟“腊梅”视为一对异形词,并推荐使用 “蜡梅”。 蜡梅属于落叶灌木,叶子对生,卵形,开花以后长叶子。花瓣外层为黄色,像蜜蜡,香 气浓,可供观赏。蜡梅的种类很多,花期不一,有的在阴历腊月开放,故又称“腊梅”。 《中国植物志》(1979 年版)指出,蜡梅科包括“夏蜡梅”跟“蜡梅”两“属”。两“属”中,有 各种蜡梅,有的花期是 5 至 7 月,有的是 8 至 10 月,还有的是 11 月至翌年 3 月,等等。 因此,把这种植物统称为“蜡梅”比较妥当。这样做,一来能够表现出它的花瓣色似蜜蜡、 有蜡质感;二来可以涵盖各种花期的蜡梅。《辞海》(第六版)即写作“蜡梅”。 近些年来,各种工具书逐渐将“腊梅”调整为“蜡梅”。 Tips:历史上“腊梅”跟“蜡梅”并存。例如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写成“蜡梅”,而明代 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写成“腊梅”。现在一般写为“蜡梅”。 “你把椅子应该放回去”的说法正确吗 “你把椅子应该放回去”的说法有语病。这种句子是“‘把’字句”,也就是介词“把”构成的介词 结构做状语的句子。 在“把”字句中,助动词(也叫“能愿动词”)只能处于“把”字前,不能处于“把”字后。例如可 以说“我能把这包粮食扛回去”,但是不能说“我把这包粮食能扛回去”。除了助动词,“把”字句 里的否定副词也有相同的使用习惯,也不能出现在“把”字后,例如可以说“他没把材料准备好”, 但是不能说“他把材料没准备好”。(只是在汉语的某些熟语性的话语里否定副词可以出现在“把” 字后,例如“把我不当人”“把他不放在眼里”“把这不当回事儿”等。) 另外,在使用“把”字句的时候,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把”后的名词所指一般是“有定”的。也就是说这个名词所指的事物是确定的,或者 说是听话人已知的。例如可以说“把这本书看完了”“把桌子上的书收起来”。如果说成“把书看完 了”“把书收起来”,其中的“书”一般是听话人、听话人都知道的某一本书。在汉语中一般不说“把 一本书看完了”“把几本书收起来”。因为其中的“一本书”“几本书”都有不定指的意味。 其次,“把”字句里的动词不能是孤零零的一个,必须带其他成分,至少是动词重叠式。例 如可以说“把事情办完了”“把话又说了一遍”“把桌子擦干净”。不能说“把事情办”“把话说”“把桌子 擦”,这种说法一般只出现在韵文里,如“跨战马,把敌杀”。 最后,“把”字句的动词多有处置性,也就是说,动词能对后面的名词所指施加某种影响。 例如“把鸡吃了”“把鸡杀了”,其中的“吃”“杀”都对“鸡”施加了影响。 “或”在标题中时怎样理解 报刊的标题中有时出现“或”字。例如:《汉字热或促日本“汉检”改制》《夏季出生的孩子 上学或更吃力》。怎样理解标题中的“或”呢? “或”在汉语中常用做连词或副词。做连词的时候,常见的用法有三种,一是表示“选择”。 例如: (1)不管他同意或反对我都要进行这项工作。 (2)或你去,或他去,总得有人去。 二是表示同时存在,意思相当于“有的……有的”,例如: (3)每天早上有很多人在 景山公园锻炼,或跑步,或打拳,或舞剑,四季如此。 三是表示“等同”,即表示两个名称同属于一个概念。例如 (4)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叫做“世界观”,或“宇宙观”。 “或”做副词的时候,相当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揣测。这种用法多见 于书面语,例如: (5)得到这份材料,对你解决问题或有所帮助。 标题中的“或”一般是上面说的副词,也就是表示“或许”“也许”或者“可能”的意思。 例如上面提到的《汉字热或促日本“汉检”改制》一文中说:“伴随日本民众学习汉字热情 不断上升,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汉检’)可能因盈利过高而‘不得已’由公益组织改制为股 份制公司。”句子中的“可能”明确体现出标题里“或”的含义。 “在即”的用法 “在即”指“某种情况在最近期间即将出现或发生”。例如《儒林外史》第十六回说:“现在考 试在即,叫他报名来应考。”再如《清史稿·多尔衮传》中说:“兵行在即,可西可东。”又如孙 犁《澹定集·同口旧事一》里说:“开学在即,希望刻日赴保定。”再举几个例子: 闭幕在即/大赛在即/高考在即/年终在即/春节在即 “在即”跟“之际”意思不同。“之际”指“事情发生的时候”,例如“本店开业之际”。再如: 临别之际 隋唐之际 新婚之际 春节到来之际 敌兵压境之际 “毕业之际”跟“毕业在即”意思不同。“毕业之际”是说“毕业的时候”,指已经处于毕业的当口, 正在处理跟毕业有关的事情;而“毕业在即”则是说,毕业就在眼前,离现在已经很近了,但还 没有真正到“毕业”的时候。两者在时间上是有差别的。 “在学习汉语上”的说法为何不正确 “在……上”这个说法中间的成分是有限制的。 介词“在”常组成“在……上”或“在……下”的格式表示处所。例如:“在山上生长”“在屋檐下搭 窝”。除了表示处所外,“在……上”“在……下”也常有引申用法。例如: (1)在思想观念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 (2)在质量上,应该迈上一个新台阶。 (3)在老师的帮助下,李小毛进步很快。 (4)在班长的带领下,工人们很快完成了装卸任务。 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这两种说法的一般规律: 从(1)至(2)可以看出,“在……上”一般表示“方面”的意思。因此,其中的“在思想观念 上”也可以说成“在思想观念方面”;“在质量上”也可以说成“在质量方面”。 从(3)至(4)可以看出,“在……下”有时表示“条件”的意思。因此句中的“在老师的帮助 下”是“进步很快”的条件,“在班长的带领下”是“很快完成了装卸任务”的条件。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1)至(4)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上”“在……下”中间, 出现的是名词或者名词性偏正词组,即都是名词性成分。也就是说,这两种说法中间,一般 只出现名词性成分,不出现动词性成分。如果我们把“在思想观念上”上说成“在改变思想观念 上”,或者把“在老师的帮助下”说成“在老师一贯帮助下”,都会感觉别扭。 “学习汉语”是动宾词组,是动词性的,所以“在学习汉语上”的说法不妥当。如果改成“在汉 语的学习上”就自然了,因为其中的“汉语的学习”是名词性偏正词组。 另外,“在……里”也是一种常用说法,例如: (5)在树林里散步,能呼吸新鲜空气。 (6)在暑假里才有时间出去旅游。 (7)在去年发表的文章里已经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从这三个例子可以看出,“在……里”经常用来表明处所、时间和范围。“在……里”跟“在…… 上”“在……下”相同,中间一般也只出现名词性成分,不出现动词性成分。 “在……中”跟上面三种格式的用法不同。中间可以出现名词性成分,也可以出现动词性成 分。出现名词性成分时,跟“在……里”相同,也是表达处所、时间、范围的。例如: (8)他晚饭后在树林中散步。 (9)我们计划在暑假中学习游泳。 (10)这个方法也可以在外国文学的研究中使用 “在……中”里出现动词性成分时,则表示某种动作正在进行,例如: (11)这个钢铁基地在加速建设中,估计明年就可以建成。 (12)年轻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在茁壮成长中,他们一定会攀上新的艺术高峰。 “陪笑脸”的写法对吗 有人写“陪笑脸”,有人写“赔笑脸”,哪种写法正确呢? “赔笑脸”的写法是正确的。“赔笑脸”的意思是对人装出笑脸,以期对方高兴或者平息怒气。 “赔情”“赔小心”中也要写“赔”,不能写“陪伴”的“陪”。 “赔笑”跟“赔笑脸”的意思相当,“他赔着笑说”,也可以说成“他赔着笑脸说”。历史上“陪笑” 跟“赔笑”两种写法都有。例如宋代辛弃疾《唐多令》中有“忽地倚人陪笑道”,《西游记》中有“行 者陪笑道”,《红楼梦》中有“小红上来陪笑道”;而明代汤显祖《牡丹亭》中则有“柳毅赔笑在 龙宫”。现在的规范写法是“赔笑”“赔笑脸”。 “涉及到”的说法对吗 媒体上时有“涉及到”的说法,这种说法是否得当呢? “涉及”是“牵扯到、关联到”的意思,其中的“涉”是“牵涉、关联”的意思,“及”是“到”的意思。 也就是说,“涉及”中已经有“到”,已经表明了“牵涉到”的含意,再加上一个“到”,就成了“牵涉 到到”。因此,“涉及到”的说法不妥,宜删去其中的“到”。 Tips:“涉”指“徒步过河”,如“跋山涉水”。“涉”也指“从水上经过”,例如“远涉重洋”。“涉” 还引申为“经历”,例如“涉世不深”。写“涉”的时候要注意,右下部不是“少”,而是比“少”少一画 (点)。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