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初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部编版(2016) / 九年级上册 / 第五单元 / 20* 创造宣言/陶行知 / 【部编版】2019年秋九上语文20创造宣言完美

还剩 13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 创造宣言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 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关注文本中哲理性 语句。 3.重视创造的力量,培养自主、自信的创造 能力。 泰戈尔曾经说:“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 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 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 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说说你做过哪些具有“创造性”的事 【陶行知】(1891—1946),安 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中 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 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 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 领导人之一。 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终身致力于 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 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 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 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中伤 遁词 懦夫 豢养 灌溉 繁殖 zhòng dùn nuò huàn zhígài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 堕落。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没 有出路。 【山穷水尽】意为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借以 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初读课文,思考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表达 方式,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明确文体。 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给文章分层,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开宗明义,总领全文, 提出“我们要创造”这一总论点。 第二部分(第2-4段):阐释教育者要创造出 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以及值得自己崇拜的 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这一分论点。 第三部分(第5-11段):批驳了五种人们常说的 不能创造的观点,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第四部分(第12-16段):以 “东山樵夫”砍树为喻,揭 示了失去创造力的可怕之处, 鼓励教育者要保护和培育学 生的创造力。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作者是怎样明确“创造”的实质的? 请结合第一部分做简要说明。 作者借美术家罗丹创造自己崇拜的石像, 明确创造的实质就是“创造出自己的崇拜 者”,并以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 创造值得自己崇拜或互相崇拜的人为例说明 “创造”的实质。 思想者 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相同,通过 驳论达到立论的目的。 阅读第二部分,思考: 联系本单元前面3篇课文,思考课文第 二部分的论证方式与哪一篇相同。 【驳论文】该类文章一般先指出对方错误的 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 (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 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作者在第二部分中批驳了哪几种“不能 创造”的错误观点?  环境太平凡;  生活太单调;  年纪太小;  太无能;  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这样批驳有什 么好处?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结合名言警句讲 道理来进行反驳。列举的典型事例具有说服力, 道理又讲得充分,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自然 驳倒对方观点。 结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东山樵夫只见茅草,不见树苗,把树苗与 茅草一起焚烧,毁掉了原本能长成参天大树的 树苗。 阅读第三、四部分,思考: 用一句话概括第三部分的内容。 写东山樵夫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呢? 这是比喻论证,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 下场,从反面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 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 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 言是什么呢?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 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 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1.本文有许多哲理性句子,请你找出几句, 说说你的理解。 (1)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 继续创造。 在未有人之前,世界因循一定的规律 进行创造,人也是世界的创造物之一,人 如今所为同样也是创造。和世界的创造所 不同的是,我们的创造虽然必须服从世界 创造的规律,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服从着我 们自身的意志。 人是不能离开群体独自成长的,因为每一个 人都注定了他的“社会性”本质,正是如此,一 个人的塑成,是集体塑造的力量,“活人塑像” 的比喻是极度形象恰当的。 (2)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 像……有时是万刀齐发。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比喻妙用。 (1)第4自然段“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 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则一笔下去,画龙点 睛”,这句话怎么理解?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 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 育对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 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 众多受教育者成才,给人以警示。 (2)第10自然段:“当英雄无用武之 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才能开出一条生 路。”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是什么?这 句话怎么理解? 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 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 意指当一个人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 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 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 “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 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 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 要去创造。 创 造 宣 言 1.教育创造真善美的活人 鼓励 教育 者学 会创 造 2.批驳五种错误观点——每个人都拥 有创造能力 3.东山樵夫扼杀树苗——不懂创造 的可怕 4.引用罗丹的话进一步阐明人人能 创造的观点 “创造”一词,我们已经在《谈创造性 思维》一文中略有涉及,在本文中,你亦对 “创造”有了更深的认识,请你结合两篇课 文的学习经验,说说“创造”于当今社会的 重要性。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