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初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部编版(2016) / 九年级上册 / 第三单元 / 12* 湖心亭看雪/张岱 / 部编版2019年秋九上语文12湖心亭看雪完美

还剩 13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12 湖心亭看雪 1.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 2.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 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 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 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 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最 爱 湖 东 行 不 足 绿 杨 阴 里 白 沙 堤 — 白 居 易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张岱】(1597—1689年),字宗子, 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 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 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 【代表作】 文学名著《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夜航船》《琅嬛文集》《快园道古》等; 史学名著《石匮书》。 本文写于明朝灭亡后,大约1645年,它 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追忆在西湖乘 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 新雅致的特点。 崇祯 更定 拏 毳衣 雾凇 沆砀 一芥 zhēn gēng cuì jiè ná sōng hàng dàng 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 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 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 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 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 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 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 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公元1632年 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 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 消失了。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 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 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晚上八时左右 撑(船)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译文: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 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 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冰花,天与 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 (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 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 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 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 陵人,客此。 三大杯酒 客居此地 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 有这样的人。 译文: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 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 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 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 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 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 痴似相公者!” 船夫 译文: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一、一词多义 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这 判断动词,是 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还 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色 酒杯 见余大惊喜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非常 大 二、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 古义:我。 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古代罚酒用的酒杯。 今义:白色。 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来评价张岱。 痴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张岱“痴”在哪里? (1)“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大雪后西湖 空旷、肃杀、冷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 ,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 (3)“独往湖心亭看雪”——说明张岱是独自 一人挑在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凌晨去湖心亭 看雪的,可见他的“痴”,表现他不畏严寒的 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思考: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 他认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 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从文章最后一句中就 可知道舟子的观念。这个“独”字反映出他作为 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舟子不懂张岱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别的人懂吗? 两个金陵人 作者在介绍两位金陵人的时候有何特别之处?你从中 体会到了什么?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表面上看似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 明之处。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他乡遇知音, 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知识链接: “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 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 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 成为明朝的留都。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 哪句?如何体现的? 崇祯五年十二月 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 纪年等,当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 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 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①惊喜、愉悦。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 惊叹发之于二客,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作者不 直接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 足见作者构思之巧,韵味无穷。 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 “强 饮三大白” 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 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 而且连饮三大杯,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由 此我们可以联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了。 ②惆怅、感伤。 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 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经意之 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 有后会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 在“崇祯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 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痴迷人”,那 么,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们的“痴”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 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 中人两三粒而已。 美在哪儿?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 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 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 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 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 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 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 粒”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 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谓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 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写作中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 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 描 1.描写细致入微,富有诗情画意。 文章第一段用15个字描写西湖雪景,渲染 了一幅雪光水气浑然一体、天色湖光茫然一片 的背景,然后又以“一痕”“一点”“一芥” 等一组传神的数量词把长堤、湖心亭、舟与舟 中人写得既微乎其微又迷蒙不清。这既是一幅 朦胧的水墨画,又是一首梦幻般的诗。 2.笔法曲折多变,巧妙运用对比。 (1)文章开头描写大雪三日之景时, 运用高度写意手法,不从视觉着笔,却从听 觉入手,更能画出大雪的威严。 (2)描写湖中雪景,先以“上下一白” 之“一”字,状其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 而下文“一痕”“一点”“一芥”之“一” 字,则状其历历可数,使人唯觉其小,大与 小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 (3)写亭中会友时,反客为主,以客 之喜表现“余”之喜,以客之叹表现“余” 之心声。最后又将客之“痴”同“相公”之 “痴”进行对比,以舟子之“喃喃”不解与 友人同“余”一见如故进行对比,突出知音 难觅。 3.记叙、议论、抒情融于一体。 全文将记游与描写雪景以及抒发感情有机 结合。如在描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后记“余 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举动,从而 抒发了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也 有避世的忧愤。 比 较 阅 读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 《江雪》 白描 烘托 清高自赏 淡淡愁绪 怀才不遇 的孤独感 课文以清新淡雅之笔,记叙了作者晚上 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一幅风韵绰 约、气象雄浑的江南湖山雪景图。突出了作 者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情怀,表达了 淡淡的愁绪以及故国之思。 湖 心 亭 看 雪 看雪年月、地点和环境 亭中会客 西湖雪景 人生感慨 记叙 议论 抒情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