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初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部编版(2016) / 七年级下册 / 第一单元 / 1 邓稼先/杨振宁 / 《邓稼先》部编版7下语文课件

还剩 13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人 物 传 记 邓稼先1 20世纪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也造 就了一些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 家……其中“两弹元勋”邓稼先更显高尚和伟大。 1. 积累字词,抓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感 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2. 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作用。 3. 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奉 献的精神。 (重点) (重点) (难点)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 著名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由于和 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 恒”原理,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 学奖。此外他还曾在统计物理、凝聚 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 做出多项贡 献。 邓稼先是杨振宁的同学,他为中国的核事业做 出了重大贡献,然而,过去中国并没能在报刊上重 点宣传、表彰他。1986年6月,邓稼先病重期间,杨 振宁去医院探望他。后来,杨振宁又向中央领导同 志谈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早就应该把对中国、 对国际有贡献的科学家介绍出来。 杨振宁非常敬重邓稼先,他说:“邓稼先是中国的帅 才,他能得到中国领导人的绝对信任,也能得到群众的绝 对信任,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他又说:“我收集了 许多邓稼先的材料,我期待有一天有人能写篇有关邓稼先 的传记,我希望传记能把他对中国的贡献详细表达出 来。”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一颗科学巨星陨落 了。后杨振宁写了这篇文章。 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对典型人物的生平事迹等进行系统描 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 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 人物传记是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 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大喜与大悲往往连在一起,至忠与至孝往往难以两全。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正沉浸在喜悦中的邓稼先,突然收到妻子许鹿希的告急:母 亲病危。他的心一沉,脑子全乱了。 北京的家,永远让邓稼先牵挂。当他赶回北京时,早已 守候在机场的妻子,没让他回家,带着他直奔医院。 忠孝难两全 消瘦的母亲躺在病床上,床边挂着吊瓶,药水正一滴一滴地滴 进血管里……在母亲年迈体弱,最需要照顾时,邓稼先却长年在戈 壁荒原,把侍奉老父老母和抚养幼子幼女的担子压在妻子一个人的 肩上,他觉得愧对母亲,更愧对妻子。他扑上前抓住了母亲的手, 另一只手却被妻子握住了。他哭喊着:“姆妈,我回来了,我在这 儿。”弥留之际,母亲已无法说话,似乎微微睁了睁眼,失神的目 光中,似乎透着一丝安慰、一丝欣喜。 邓稼先哽咽着,凄怆的抽泣,像秋夜的驼铃,伴母亲西去。 筹划 孕育 宰割 鲜为人知 开拓 大厦 奠基 燕然勒功 元勋 颤抖 彷徨 殷红 挚友 至死不懈 当之无愧 锋芒毕露 古罗布泊 可歌可泣 一 读一读字音 chóu yùn zǎi xiǎn tuò shà diàn yān xūn chàn páng yān zhì xiè kuì lù pō qì 选pìn( ) 鞠躬尽cuì( ) shǔ( )名 仰mù( ) 妇rú( )皆知 家yù( )户晓 马革guǒ( )尸 二 写一写字形 聘 瘁 署 慕 孺 喻 裹 三 记一记词义 1.宰割: 2.筹划: 3.仰慕: 4.可歌可泣: 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想办法,定计划;筹措。 敬仰思慕。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 非常感动。  例句:电影《英雄儿女》塑造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 5.鲜为人知: 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7.当之无愧: 很少有人知道。 例句:这些国内品牌在本土以外的地区仍然鲜为人知,我们要努 力把它们打造成国际品牌。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到死为止。 鞠躬,小心谨慎的样子;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 例句:孙中山先生为了推翻封建帝制耗费了毕生精力,真是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 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例句:在“儿童节欢乐歌舞秀”这场演出中,孩子们是当之无愧 的主角。 形容事物之间毫无共同之处。截然,界限分明地。8.截然不同: 截然不同、天壤之别辨析 同:两个词语都有差别极大的意思。 异:“截然不同”指完全不一样,而“天壤之别”指极 大的差别。 例:赵明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在课堂上的表现与李青 截然不同。 在利益面前,一个淡泊如水,视而不见,一个却利欲熏 心,汲汲以求,真是有着天壤之别啊。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9.彷徨: 彷徨、犹豫辨析 同:两个词均有拿不定主意的意思。 异:“犹豫”侧重于心理活动,“彷徨”不仅指心理 上犹豫,还表现在行为上,多用于书面语中。 例:面对老师的询问,胡峰犹豫起来:到底是如实相 告呢,还是继续撒谎? 我为此挣扎许久,彷徨不前,不知何时能走出来。 10.锋芒毕露: 11.妇孺皆知: 12.马革裹尸: 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例句:他年纪虽小,但才气已是锋芒毕露。 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例句:牛郎织女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们的爱 情故事让人感动不已。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例句:雄武之士当马革裹尸,岂能苟且偷生? 导思1.文章记叙了 邓稼先的哪些特殊 的经历? 导思2:为什么说邓 邓稼先是“‘两弹 元勋”? 经历 功绩 导思3. 与奥本海 默进行对比,其 目的是什么? 对比 导思4.文章结尾部 分体现了邓稼先怎 样的优秀品质? 评价 关键词: 爱国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 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邓稼先》课文朗读。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圈点要求 第一部分(1-9) 第二部分(10-18) 在百年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 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并对其进行 高度评价。 第三部分(19-29) 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 邓稼先。 第四部分(30-33) 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是自力更生的结果,从另一个 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 历史? 【答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 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 巨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 影响的历史人物。 2.试分析2—5段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强占”“租借”给读者强烈的震撼,用排 比的句式把触目惊心的历史事实摆在读者面前,令人 惊讶,具有强烈的警示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列强的愤 怒和对祖国屈辱历史的痛惜之情。 3.第6段“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句中的“宰 割”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宰割”一 词照应小标题,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 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的社会现实,读来让人悲痛伤 心,更让人为中国的处境担忧。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 一生。句中的引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 什么效果? 【答案】引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凝练 的语言对邓稼先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做出巨大贡 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 5.作者为什么写奥本海默随意打断别人做学术报告这 件事? 【答案】这件事最能表现奥本海默的性格特点—— 锋芒毕露,与下文写邓稼先形成对比。 6.“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如何理 解“绝对”一词? 【答案】“绝对”表示没有任何条件的,人们无条 件地相信他,从侧面准确地表现了邓稼先事业心的 本质——无私,也正是因为这种无私,他能够很好 地领导各阶层的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贡献。 7.第21—26段,作者使用什么方法来写邓稼先与奥本海 默的?有什么作用? 【答案】对比。通过邓稼先、奥本海默在性格、为 人方面的对比,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 奉献精神。 8.“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 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 两段文字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答案】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为人忠厚、 谦虚、真诚、朴实的崇高品质和没有私心的精神境界。这 两句话流露出作者对老朋友的崇敬与赞扬之情。 9.“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 下,然后告诉我。”这句话表现了邓稼先什么品质? 【答案】一方面说明了他没有确凿的证据来得出结论,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10.赏析第33段中“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 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 骄傲?” 【答案】这两句表选择关系的问句,充分表达了作者 内心深处的感情震荡。它们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 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也为邓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 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 11.第34段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 作用:渲染悲壮、凄凉的气氛,表现邓稼先工作环 境的艰苦,突出他为国不辞劳苦的精神。 重点品析第五部分第34-39段 12.第37段“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 三十多摄氏度。”这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用风沙呼啸、低气温再次点明环境的恶劣, 同时也说明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困难重重。 阅读方法解密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环境本身的特点。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体现时间或 情节的变化 ;③渲染营造氛围。 2.环境描写对人物的作用。①烘托人物心情;②烘托人物的形象; ③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3.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①推动情节发展;②为下文情节作铺 垫;③埋下伏笔等。 4.环境描写对主题的作用。 ①暗示文章的中心; 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要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有 时不是单一的,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其作 用。答题模式一般为:本段文字描写了……,渲染 了(衬托了、交代了)……表现了……。 重难点小结 写邓稼先坚强的意志、甘为祖国献身的精神,赞扬 他是“中国男儿”一类的人物。首先引用《吊古战场 文》,描述邓稼先工作环境之恶 劣,也含蓄地将研制 两弹比作一场战役。然后举例在危险时刻,坚定不移、 无私无畏、甘于担当的献身精神,言辞恳切,令人动容。 13.“我不能走”,可以看出邓稼先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我不能走”四个字,字字铿锵,掷地有 声,突出了邓稼先的性格特征:身先士卒,不怕牺 牲。表现了邓稼先高度的责任感和献身科学事业的 决心。 14.文章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引用歌曲主要 作用在于赞扬邓稼先是“中国男儿”。这首歌是邓 稼先一生的写照,赞扬了邓稼先为了祖国和人民而 献身的崇高品质,并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的贡 献置于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背景下。 15.文章结尾处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段议论性的话作为全文结尾,起画龙点睛 的作用。“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 与品质”表明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 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 人生道路,是由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这段话 总写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答案】第一部分将邓稼先的成就推到历史的高度,满含崇敬之 情。第二部分叙述邓稼先的生平,饱含赞扬和痛惜之情。第三部 分介绍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字里行间充满钦佩之情。第四部分写 邓稼先证实中国是独立完成原子弹研究时作者的激动,表达了作 者的爱国热情和与邓稼先的深厚友谊。第五部分写邓稼先的工作 状况,深切表达了作者对挚友的赞颂和关爱之情。第六部分摘引 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来评述邓稼先,是感情发展的高峰。 1.【难点探究】这篇文章贯穿始终的情感极具感染力,文章各 部分的情感有什么变化? 【答案】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 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文章未这样写 的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 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 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巨大贡献 的详细描写上,这是合乎情理的。 2.【难点探究】有人说,文章应该对邓稼先的巨大贡献作详细 介绍,你认为呢? 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 饱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无尽思念;同时,作者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 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从 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巨 大贡献。 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对邓稼 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 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所以,我认为文章像现在这样写,扬长 避短,是很高明的写法。 大历史 背景 邓 稼 先 生平经历 人格魅力 沙漠创业 “我不能走” 做出贡献——“两弹”元勋 赞扬作结——四个角度赞美 —— 从“任人宰割” 到“站起来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忠厚朴实,德才兼备 身先士卒,不怕牺牲 永恒骄傲,高度评价 这篇文章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 学家、爱国者,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 献的中国人民的儿子——邓稼先。邓稼先的科学精神、 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值得 我们深思。 1.以小标题构思全文。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通过六个小标题构思全文, 从背景到具体内容,再到总结全文,思路清晰,结构 严谨。 2.选取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 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注重选取那些具有代表 性、典型性的事例。如在写邓稼先的个性与品格时, “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这一事例就很有代表性,也很有说服力;又如在出现 危险之时,“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这 一材料也具有典型性。 3.注意运用对比等写作手法,运用引用等修辞手法,更好 地突出人物,表现中心。 作者把奥本海默和邓稼先作对比,更加突出了邓稼先 的人格魅力;引用古文和五四时代的歌曲来烘托邓稼先 工作环境的恶劣和他贡献的巨大,使读者对邓稼先有了 更全面的认识。 4.朴实的语言,极强的感染力。 本文语言朴实无华、平白流畅。句式变化多端,有时句 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替使用,句式的使用完全服 从于感情表达的需要,这使得文章蕴含深厚的感情,极富表 现力和感染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 1 邓稼先 新知积累·基础练 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元勋(xūn)  奠基(diàn) 谣言(yáo) 鲜为人知(xiān) B.殷红(yīn) 署名(shǔ) 选聘(pìn) 鞠躬尽瘁(cuì) C.开拓(tuò) 不懈(jiě) 昼夜(zhòu) 彷徨(páng huáng) D.挚友(zhì) 难堪(kān) 燕然(yān) 风悲日曛(xūn) • • D • • 【点拨】 A项“鲜”应读xiǎn;B项“殷”应读yān;C项“懈” 应读xiè。 • • • • • • • • • • • • • 新知积累·基础练 • ••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仰慕  悲惨  知人之明  接然不同 B.震荡  颤抖  马革裹尸  妇儒皆知 C.签字  筹话  引人注目  层出不穷 D.背诵  熟识  任人宰割  蓬断草枯 D 【点拨】 A项“接”应为“截”;B项“儒”应为 “孺”;C项“话”应为“划”。 新知积累·基础练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学校程序设计大赛的冠军小李,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B.说起土肥原贤二,这是日本侵华史上一名当之无愧的人物。 C.他立下过军事奇功,也遭遇过四面楚歌,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悲剧英 雄形象。 D.《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可是家喻户晓,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 日新月异变化的见证。 【点拨】 “当之无愧”指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这是 褒义词,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B • • • • • • • • • • •• • • • • 新知积累·基础练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 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 B.《朗读者》节目每期有一个主题词,嘉宾围绕主题词朗读一段曾经激 励自己、改变自己甚至打动自己的文字。 C.在科学家邓稼先的一生中,无处不以务实的作风和非凡的才学震惊于 世。 D.在践行“尊老爱幼”传统美德活动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执行力不 足,二是方法不当。 A 【点拨】 B项语序不当,把“激励自己、改变自己甚至打动自己”改为 “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C项成分残缺,去掉“在”和 “中”;D项否定词使用不当,删去“不足”“不当”。 新知积累·基础练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 深远的巨大转变。 B.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C.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D.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D 【点拨】 D项加点词在句中是形容词,其他三项加点词在 句中都是副词。  • • • • • • • 新知积累·基础练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 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半个世纪的朋友深 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 B.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表现了邓稼先 忠厚质朴的品质。 C.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完全是按照邓稼先的生平顺序来行文的。 D.文章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 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C 语言建构·能力练 7.【训练点:对比】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 要对比着写他们? 一、语文要素训练 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忠厚平实,真诚坦白, 从不骄人,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有中国农民的朴实 气质,而奥本海默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 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和 奉献精神,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 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语言建构·能力练 8.【训练点:文章结构】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独特之处? 本文采用“横式结构法”,巧设小标题,通过“板 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与杰出贡献和国 家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起来,不仅刻画人物性格, 赞美人物精神,而且还去探求其缘由,多角度地展示人 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豪迈,伟大 而崇高。 语言建构·能力练 阅读课文“‘我不能走’”这一部分,回答问题。 9.选文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是什么?这部分结尾处,作者 以自己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一首歌作结,有什么作用? 渲染悲壮、凄凉的气氛;表现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突 出邓稼先为国不辞劳苦的精神。 歌词赞扬的是改变中国命 运的伟大人物,引用歌词暗示邓稼先是这些人物中最闪亮的, 表现出邓稼先的伟大贡献和为祖国献身的崇高品质。 二、精段品析 语言建构·能力练 不好。因为“‘我不能走’”是邓稼先的原 话,更能突出他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无私奉 献的精神。 10.选文部分以“‘我不能走’”为标题,改成 “他忠于职守”好不好?为什么? 语言建构·能力练 这里的“不知道”,其实是“知道”,是一个科学 家对另外一个承担重任的科学家的理解、怜惜。同为科 学家,作者对普通人难以理解的责任、担当感同身受。 11.结合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作者的情感。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 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语言建构·能力练 12.本文用较长篇幅写杨振宁吃早餐,这样写有什么用?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3页第12-15题。 【点拨】联系上下文内容和文章中心分析。 ①交代了当时中国制造原子弹的社会背景,从侧面突 出了研制条件的艰苦;②引发了杨振宁的思索,让他想到 邓稼先等人是在这样封闭落后的条件下制造出原子弹的, 突出了他对邓稼先等人的敬佩之情。 语言建构·能力练 13.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运用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了杨振宁曾经 流过的悲伤的泪,引起读者的思考;②与上文流下的激 动自豪的泪形成对比,进一步突出了原子弹爆炸的意义 和影响,同时也表达了杨振宁的爱国情怀。 【点拨】赏析句子表达效果,要先指出句子运用的修辞 手法等,再概括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 语言建构·能力练 14.本文在叙述人称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主要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不 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灵活自由地组织材料。 作者从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事件,有利于表现杨振宁的情 感变化,深化文章中心。 【点拨】记叙人称包括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 三人称。第三人称叙述不受时空的限制,也叫“全知全 能视角”。 语言建构·能力练 15.本文题目为《杨振宁为谁流泪》,结合全文,试探究 杨振宁的泪水到底是为谁而流,其中又表现出杨振宁 怎样的思想感情。 杨振宁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而复杂的,他的泪是为制 造原子弹的中国科学家们而流,更是为祖国而流。这里 面既包含着对制造原子弹的中国科学家们的崇敬之情, 更包含着对自己的祖国强大起来的骄傲与自豪之情。 综合实践·素养练 16.学完本课,为了表达对邓稼先的敬佩和热爱之情, 班级决定开展以“走近邓稼先”为主题的综合实践 活动,请你参加。 片 段 练 笔 (1)【巧联妙对】阅读课文,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千载圆梦“神五”英雄杨利伟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百年回眸“两弹”元勋邓稼先 综合实践·素养练 (2)【写颁奖辞】仿照下面的颁奖辞,结合课文内容,给邓稼先写一则颁 奖辞。 钟扬: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 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 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求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 砾石之间。 示例:“科学巨人”,“两弹”功臣,他一笑而过;忠厚平 实,至死不懈,他坚持一生。研制祖国核武器,他是领头人;为国 家奉献一生,人前甘愿默默无闻。他是一个“大写”的人。 【点拨】写颁奖辞关键在于两点:一要了解人物的主要事迹,二要 用优美而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达。 综合实践·素养练 (3)【栏目设计】从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2019 年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这一系列的发展表明我 国科技人员在“两弹一星”精神的鼓舞下,在科技攻关上已 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请你根据相关资料,为“打开科技之窗” 主题板报设计两个具体栏目。 杨振宁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而复杂的,他的泪是为制造原子 弹的中国科学家们而流,更是为祖国而流。这里面既包含着对 制造原子弹的中国科学家们的崇敬之情,更包含着对自己的祖 国强大起来的骄傲与自豪之情。 综合实践·素养练 17.本文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来写,以后者的 “锋芒毕露”突出前者的“纯”的品格,令人印 象深刻。请你运用对比手法,写出某个人的特点 来。(300字左右) 综合实践·素养练 例文:眼前的光晕开始重叠,于是一切都仿佛回到了从 前,回到大家还没有毕业、依然可以肆无忌惮的日子。 那时候的他不出众,一转身就会被人遗忘。但是他硬是 咬着牙努力登上了第一的宝座。他不骄傲,不张狂,穿衣也 很朴素,总是笑呵呵的,很招人喜欢,可是现在……我想起 他刚才的样子,打了耳洞,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脸上一副 张扬的表情,半是蔑视半是无礼地瞥着别人,说出的话不堪 入耳,让大家避而远之。 综合实践·素养练 短短两年,他怎么会变成这样?这个放浪形骸的少 年真的是曾经那个谦和有礼的学生吗?这真是让人百思 不得其解。 我从他身边走过,看见他正津津有味地打着游戏。 他的棱角已十分分明,可是他的心却不如从前那般清晰 了。我只得微微叹气,叹这不饶人的岁月,叹这变幻莫 测的青春。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