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古代散文(说)
21.
马 说
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比如一马当先、
-
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等等。
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3.
借助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的情感;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感受韩愈的人
格魅力。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通过对
《
爱
莲说
》
的文体知识的温习,再现“说”的文
体知识。
(重点)
(难点)
韩愈(
768~824
),
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
韩昌黎
”,他的作品集为
《
昌黎先生集
》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著名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唯陈言之务去”。韩愈推动了文学发展,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句式灵活多变,文笔流畅而有气势,对后世的文风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篇
《
马说
》
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
795—
800
)间。其时,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待了
10
年之久,最后
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
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
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
《
马说
》
,发出“伯乐
不常有”的感叹。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说
(
一)人才选拔方面韩愈认为,人才选拔的关键在于国家能否以特别的办法发现人才,礼遇人才。针对《马说》中的人物形象,人才选择包括对“食马者”和“千里马”的选择。因此,韩愈改革学官选择制度和科举考试内容,并要求统治者爱惜人才,多途径、多方面、多层次地选拔人才
。
《马说》反映的教育思想
(
二)人才培养方面关注人才成长的过程。对“千里马”而言,需要在培养的过程中,关注他们自身的特长,为他们设计相应的“生涯规划”,调动“千里马”的内在需求,在“做与学”相统一的过程中完成人才的培养任务,达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三)人才使用方面韩愈认为人才使用的关键是爱才。人才一旦被选拔出来,就存在使用的问题。如何使用人才关系到人才能力的发挥与拓展。于是,对“食马者”应该实行“激励”机制,使他们在“食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挖掘马的潜能,实现“食马”工作的效益最大化。
一
读一读字音
骈
祗
槽
枥
一
石
才美不外
见
xiàn
pián
dàn
cáo
zhǐ
二
写一写字形
槽
lì
( )
其真无马
yé
( )
枥
邪
三
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
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通“祇”,只是
2.
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
3.
才美不外
见
“见”通“现”,表现
4.
食之不能尽其
材
“材”通“才”,才华
(二)
古今异义
1.
一食
或
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今义:也许,或许
2.
是
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这;今义:动词,联系两种事物,表
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
3.
且欲与常马
等
不可得
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
4.
安
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怎么;今义:安定,使安定
(三)
一词多义
1.
策:
策
之不以其道
执
策
而临之
2.
能:
虽有千里之
能
安求其
能
千里也
3.
以:
不
以
千里称也
策之不
以
其道
何
以
战
鞭打,动词
马鞭,名词
才能、能力,名词
能够,动词
用,介词
按照,介词
凭、靠,介词
不
以
物喜,不以己悲
4.
其:
鸣之而不能通
其
意
其
真无马邪
人有百手,手有百
指,不能指
其
一端
5.
或:
一食
或
尽粟一石
或
异二者之为
因为,介词
它,代指千里马,代词
表推测、反问语气,难
道,副词
其中的,代词
有时,副词
或许,副词
(四)词类活用
1.
一食或
尽
粟一石
形容词“尽”用作动词,吃完
2.
才
美
不外见
形容词“美”用作名词,美好的素质
3.
策
之不以其道
名词“策”用作动词,鞭打
(
五)
文言句式
1.
省略句
不以千里称也。
动词“称”后面省略宾语“之”,代指“马”
2.
倒装句
(
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状语后置,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
2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千里”为“马”的定语
导思
1.
“说”是一种怎样的文体?题目“马说”该怎样理解呢
?
导思
2:
“千里马” “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是怎样的?
明文体
析含义
导思
4.
文章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试简要分析?
学技法
关键词
:
怀才不遇
导思
3.
作者由花的经历
,
悟出了什么?
感情怀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马说
》课文朗读
。
1.
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
双竖线、单竖线
。
2.
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
方框
。
3.
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
波浪线
。
4.
有疑问的地方,用
问号
标注。
圈点要求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
伯乐不常有。
故虽
有名马,
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
死于
槽枥
之间,不
以
千里称也。
而:
表示转折,连词,但是。
虽:
即使。
骈:
两马并驾。
槽:
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
注释:
故:
所以。
祗:
同“祇”,只是。
以:
用。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
马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埋没在那些做仆役的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人们当然不会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译文:
原文:
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
尽粟一石。
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注释:
一食:
吃一顿。
或:
有时。
食:
喂,现在写作“饲”。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去喂养它。
译文:
原文:
是
马也,虽有千里之
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
外见
,
且欲
与常马
等
不可
得
,
安求其
能千里也?
注释:
能:
才能,能力。
外见:
表现在外面。
且:
尚且,况且。
等:
等同,一样。
得:
能够。
求:
要求。
欲:
想要。
安:
怎么。
其:
代词,代指千里马。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
千里呢?
译文:
原文:
策
之不
以
其
道
,食之不能
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
,
执
策而
临
之,曰:“天下无马!”
策:
马鞭,这里是“鞭打”的意思。
以:
按照。
道:
规律,方法。
尽其材:
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材,才华,现在写作“才”。
通其意:
通晓它的意思。
执:
握着。
注释:
临:
面对。
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译文:
原文:
呜呼
!
其
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呜呼:
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唉”。
其:
表示推测、反问的语气。
注释: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呀。
译文:
1.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什么深层含义?
【
答案
】
这是全文的主旨句,提出论点,表明作者的见解,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千里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就会被埋没,从而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同时这句话也交代了世上众多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
.
描绘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
答案
】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不满,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
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
?
为什么?
【
答案
】
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
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
重点品析第
2
、
3
段
4.
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
答案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5.
文章第②段结尾句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
答案
】
此题考查反问句表达效果分析法。
运用了反问句式,揭示了“食马者”的愚妄浅薄,传达出作者的委屈和愤激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不满。
6.
最后两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
答案
】
“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的反诘,同时为下句蓄势;“其真不知马也”收束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重难点小结
揭
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的无知是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
1.
【
主题探究
】
《
本文有何现实教育意义?作为一个人才,你认为应该怎样施展自己的才能?
【
答案
】
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不患人不知,只患己不能”。在保持自己人格和尊严的同时,多一些自知之明,少一些清高和自负埋没了聪明才智。耽误了宝贵的青春年华。
一个人、尤其是自认为有才华和能力的人,就需要利用各种方式,为自己创造一个能够施展才华的平台和机会。
【
难点探究
】
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有什么深层含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答案
】
本文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人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作者以千里马为喻,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深刻揭露,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这种托物寓意的写法,使文章不仅生动活泼,而且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
2.
马 说
第一段
伯乐决定千里马的命运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食马不知马,马被埋没
谴责食马者,昏庸无知
第二段
第三段
怀才
不遇
满腔
悲愤
卒章
显志
食马者不懂怎样用马
痛斥统治者摧残人才
本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埋没和摧残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1.
行文流畅,感情强烈,气势恢弘。
本文语言以短句
为主,读来铿锵有力,充满气势;多用反问,使文
章跌宕有力,感情强烈。
2.
托物寓意,借马论人,主旨鲜明。
文章表面上说的
是相马、食马之事,实际上阐述了对人才问题的见
解,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埋没人
才的强烈不满。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陆游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白居易
《
钱塘湖春行
》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
王维
《
观猎
》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李白
《
送友人
》
带“马”的诗句: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
韩愈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岑参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
王翰
《
凉州词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孟郊
《
登科后
》
23
马说
1
.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l
ì
)
骈死
(
bìng
)
B
.一食或尽粟一石
(
shí
)
食马者
(
sì
)
C
.才美不外见
(
jiàn
)
槽枥
(
lì
)
D
.其真无马邪
(
xié
)
尽粟
(
sù
)
•
•
•
•
•
B
•
•
•
【
点拨
】
A
项中“骈”读
pián
;
C
项中“见”读
xiàn
;
D
项中“邪”读
yé
。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骈死于槽枥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不以千里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和普通马
)
一同死。
•
•
•
•
•
•
等同,一样。
方法。
有时。
通晓。
著称。
•
3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才美不外见
B
.不以千里称也
C
.选贤与能
D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点拨
】
A
项中“见”同“现”,表现;
C
项中“与”同“举”,推举;
D
项中两个“食”都同“饲”,喂。
B
大概,表推测。
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执策而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其真无马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饲”,喂。
动词,用马鞭驱赶。
能够。
•
•
•
•
•
•
•
•
吃。
名词,马鞭。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能力。
5
.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
A
.策之不以其
道
B
.一食或尽粟一石
C
.鸣之而不能通其
意
D
.才美不外见
C
•
•
•
•
【
点拨
】
A
项“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B
项“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
D
项“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好的素质。
6
.请分别指出下列句子中“也”的语气。
(1)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2)
安求其能千里也
(
)
(3)
其真不知马也
(
)
肯定
语气
反问语气
感叹
语气
7
.根据提示填空。
(1)
在生活中,常有人慨叹“世上的人才很多,但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却很少”。我们常引用
《
马说
》
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来表达这个意思。
(2)
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
写一句即可
)
(3)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且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
其
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B
.
《
马说
》
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
.“策之不以其道
……
不能通其意”有力地谴责了“食马者”的愚昧无知。
D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点拨
】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马。
【
答案
】
D
9
.用“
/”
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马者
/
不知其能千里
/
而食也
一、课文研读
请同学们看
《
点拨训练
》
第
90
页第
9-14
题。
10
.翻译下列句子。
(1)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11
.托物寓意是古人常用的写法。
《
马说
》
一文中,作者以“千里马”喻
____________
,以“食马者”喻
________________
,
以“伯乐”
喻
________________
。
人才
愚昧无知
的
统治者
善于
识别人才的人
12
.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伯乐更重要。因为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就很有可能被埋没了。
13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与原文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个句子与原文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原文是反问加感叹,语气强烈,表达了对不识千里马者的讽刺及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愤懑之情。本题中的句子是一个反问句,语气不如原文强烈,抒发的感情也不如原文浓烈。
14
.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本文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示例:
形象塑造:千里马
——
遭遇悲惨,怀才不遇;食马者
——
专横残暴,无知狂妄。阐明道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请同学们看
《
点拨训练
》
第
90
页第
15-18
题。
15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
策之不以其
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其真无马
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臣闻古之君
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有以千金求千里马
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
马鞭驱赶
。
表示
加强诘问语气
。
听说。
用
。
•
•
•
•
1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A
.潭西南而
望
B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
.鸣之而不能通其
意
D
.学而时习之
C
【
点拨
】
例句
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
A.
连词,表修饰;
B.
连词,表并列;
C.
连词,表转折;
D.
连词,表并列。
17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2)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只在奴仆的手里受辱,
(
和普通马
)
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死马尚且要花五百两黄金来买,何况是活马呢?
18
.
【
甲
】【
乙
】
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
甲
】
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
【
乙
】
文中,因为君主渴求得到“千里马”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所以“千里马”得以脱颖而出。
【
乙译文
】
听说
古时候的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也没买到。一位近侍对他说:“请允许我去寻求它。”国君派遣他去了。三个月后得到了千里马。马已经死了,用五百两黄金买了死马的头,回去把此事回报给了国君。国君很生气,说:“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还白花了五百两黄金!”近侍答道:“死马尚且要花五百两黄金来买,何况是活马呢?天下人必定认为大王您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千里马就会到来了!”于是不到一年,就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请同学们看
《
点拨训练
》
第
91
页第
19-22
题。
19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
乡寡人曰 乡:
____________________
(2)
昔者舜工于使人 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然犹策之不已 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向”,从前
(
先前
)
。
擅长
(
善于
)
。
用鞭子打
(
驱赶
)
。
•
•
•
20
.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定公不悦,以告左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岳阳楼记
》)
B
.定公躐席而起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孟子
·
告子上
》)
C
.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
送东阳马生序
》)
D
.舜不穷其民
安陵君其许寡人
(《
战国策
·
唐雎不辱使命
》)
•
•
•
•
•
•
•
•
【
点拨
】
C
项:均为代词,指代前文所说之事。
A
项:介词,把;介词,因为。
B
项:连词,表示顺承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
D
项:代词,他的;助词,表示祈使语气。
【
答案
】
C
21
.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2)
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就把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的事禀报了
(
鲁定公
)
。
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
22
.这篇文章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为政者要体恤民情,使百姓安居乐业
(
不能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
)
。
【
乙译文
】
颜渊在台上侍奉鲁定公,东野毕在台下御马。定公说:“东野毕御马的技术真好哇!”颜渊说:“好是好呀,只是他的马将要逃跑了。”定公不高兴,把这些话告诉左右亲近的臣子说:“我听说君子不在人背后说坏话。
(
今天看来
)
难道君子也会在背后说人坏话吗?”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就把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的事禀报了
(
鲁定公
)
。定公越席而站起来说:“马上派车去请颜渊。”
颜渊来了,定公说:“先前我说:‘东野毕御马的技术真好哇!’您
(
却
)
说:‘好是好呀,只是他的马将要逃跑了。’不知道您是凭什么知道这一点的。”颜渊说:“我是凭着政事知道的。过去,舜擅长用人,造父擅长御马。
(
但是
)
舜不使他的人民穷困,造父不让他的马用尽气力。因此舜没有逃跑的百姓,造父没有逃跑的马匹。现在
(
看看
)
东野毕驾驭马车,上车就拉紧缰绳,马嚼子和马身都绷直了;又让马盘旋转动,慢行快跑,调服车马要求太苛刻了;经历各种险阻到达遥远的地方,马的力气已经耗尽了。但是
(
东野毕
)
仍然驱赶不止,
(
我
)
因此知道马会逃跑啊。”
定公说:“好,能够稍微阐释一下吗?”颜渊说:“走兽逼急了就会咬人,鸟儿逼急了就会啄人,人逼急了就会欺诈。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
《
诗经
》
说:‘手执缰绳像在编织一样,车辕两旁的马儿像在舞蹈一样。’说的就是擅长驾驭马匹呀。”定公说:“这是我的过失啊。”
23
.近日,盐城博文中学开展以“走近城市名片
——
大铜马”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邀你一起来参加。
【
大铜马历史
】
盐城大铜马是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的俗称。塑像高
4
米,长
3.8
米,重
3 250
千克,为青铜浇铸而成。自
1986
年
9
月建成以来,一直是盐城这座英雄城市的光荣标志。从“中市桥”“忠字塔”“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碑”到“大铜马”,随着历史的积淀和造化,盐城有了一个定海神针一样的城市基点,城市的四方从这里开始。多年来,这座雕塑一直是盐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以新四军红色文化为特色的盐城城市名片
。
以上
文字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大铜马,请用简洁的文字分点概括。
①大铜马的大小及材质;②大铜马的历史变迁;③大铜马的城市意义。
【
大铜马新貌
】
2010
年,由于快速公交项目的修建,大铜马被暂时迁离原地。
2018
年
10
月
1
日,大铜马已复位。国庆期间,市民们纷纷来到市中心拍照留影。
结合以下两幅市民所拍图片,向你远在外地的好友描述这座雕塑的外形
。
(
图片说明:图一为马头朝东的正面照
;
图
二为马头朝东的背面照
)
示例:
一位年轻英武的新四军战士,身背大刀,手握缰绳,骑在高扬前蹄的战马背上,面向朝阳昂首东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