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鱼我所欲也
孟子
1
、
知识与技能目标:
2
、
过程与方法目标:
3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掌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
引导同学正确选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
三 维 目 标
1
、
重点难点
:
2
、
教法学法
:
掌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引导同学正确选择,明辨是非。
指导法、分析法、积累法、质疑法、鉴赏法
。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导 入 新 课
孟子(约前
372-
前
289
),名
轲
,字
子舆
,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
的
思想家、教育家
,是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人称他为“
亚圣
”
,
他提出了著名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观点。其言论和行为的记载,保留在
《
孟子
》
一书中。
走 进 作 者
孟子政治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行王道”“性本善”,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实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背 景 链 接
为
宫室之美
为
之
( )
所
恶
莫甚于死者
( )
得我
与
( )
一
箪
食( )
蹴
尔而与之( )
1
.
读准下面的字音。
wèi wéi
wù
dān
yú
cù
预 习 检 测
鱼,我所
欲
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
,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
生而取义者也。
能愿动词,喜爱。
动词,同时得到或占有。
“
兼”是副词状语置后。
生命
大义
舍弃
译文: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疏 通 文 意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
甚于
生者,故不
为苟
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
患
有所不
辟
也。
动词,超过、胜过
做,干
苟且
祸患
通
“
避
”
,躲避
译文: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
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
为
也?
假如,假使。
那么
做,干
译文: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件不可以做呢?
由是
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于这个原因
因为这个缘故
译文: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非独
贤者有
是心
也,人皆有之,贤者能
勿丧
耳。
不仅仅
这种思想
不丢掉
译文:
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
(
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
)
,人人都有这颗心
(
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
)
,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
而
与
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
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吆喝。尔,助词。
给
用脚踢
译文: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
则不
辩
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
何加
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
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高位厚禄
通
“
辨
”
,辨别
有什么益处
侍奉
译文:
对高位厚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
注:“于我何加焉”即“于我加何焉”,这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倒装句。
)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
已
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停止,放弃
译文: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天性。
1
.
文章开头写
“
鱼
”
和
“
熊掌
”
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
价值不同
,鱼价值低而熊掌珍贵。二者
不能同时得到
,
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
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
,
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
合 作 探 究
2
.
“
所欲有甚于生者
”
,
“
所欲
”
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
所欲
”应指
正义的事业
,如为人民谋幸福,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3
.
“
所恶有甚于死者
”
,
“
所恶
”
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
所恶
”应指
不正义、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
,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违法犯罪等。
4
.“
故患有所不避”,“患”指什么?
指
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
等。
5
.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
“
是心
”
指什么?
指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等这些
善心
。
6
.
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
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
的句子,说说这样写
的好处。
(
1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
2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
不屑也。
第(
1
)句意思相反,第(
2
)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宏。
以划分层次的形式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
(第一自然段)
由设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
第一层
(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
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舍鱼取熊掌为喻
,
引出
生与义不可得兼则“
舍生取义
”
的论点
。
论 证 思 路
第二部分
(第二自然段)
“舍生取义”就是人应该保有“本心”,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
第三层
(本段最后一句)作者
得出结论
:其实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持“
本心
”而已。
第二层
(从“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自己的论点“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的进一步论证。
先正面再反面分析阐发自己的观点
。
列举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1
.
比喻论证
。用比喻论证引出论点。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生和
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
主旨
)。
2
.
举例论证
。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
足道的东西,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
“万钟”为例,说明
丧失本心的表现
。
3
.
对比论证
。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让人认
识到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
渐变的过程,
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
论 证 方 法
本文的主旨思想是什么?
本文先
以鱼和熊掌为喻
,
引出
“义”比生命更重要,
人应该保持本心,舍生取义
。他
对比
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不辨“礼
”“
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
课 堂 小 结
提出论点:舍生取义
——
比喻论证
正面:生
—
有甚于生
—
不为苟得
反面:死
—
有甚于死
—
有所不辟
得出推论:舍生取义
举例论证:
——
(不受嗟来之食)
举例论证:
——
(不辨礼义受万钟)
论证过程
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
板 书 设 计
请列举出历史上
“
舍生取义
”
的英雄人物。
文天祥
拓 展 延 伸
文天祥: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领兵抗元,兵败被俘。文天祥面对元统治者的软硬兼施、恩威并用,毫不动摇,誓死不降。文天祥曾写
《
过零丁洋
》
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拓 展 延 伸
翻译下列句子:
(1)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⑵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
此之谓失其本心。
布 置 作 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