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1
邓稼先
1.
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2.
掌握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
3.
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的无私奉献精神,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
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民饱受欺凌,经过几代热血男儿的奋勇抗争,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这些可歌可泣的
英雄人物
,
他们傲骨铮铮,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什么样的人才是“
中国男儿
”。
1922
年
10
月
1
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历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1956
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
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
自主预习
邓稼先
(
1924—1986
),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氢
弹
懈
怠
癌
症
署
名 交
瘁
奠
基
开
拓
元
勋
难
堪
孕
育 选
聘
无
垠
夐
黯兮
鲜
为人知
日
曛
挚
友 妇
孺
皆知
qīng
xiè
ái
shǔ
cuì
xūn
tuò
diàn
kān
yùn
pìn
yín
xiòng
àn xī
xiǎn
xūn
zhì
rú
正音识字
宰割:
比喻侵害,压迫,剥削。
筹划:
想办法,定计划。
彷徨: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仰慕:
敬仰思慕。
可歌可泣: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鲜为人知:
很少被人知道。
当之无愧:
承当得起,不愧这个称号。
词语记诵
元勋:
立了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的力量。
疾走。
锋芒毕露:
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部显露出来。
家喻户晓:
每家每户都懂得。
妇孺皆知:
妇女儿童都知道。
马革裹尸: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铤:
可歌可
泣
鲜
为人知
妇
孺
皆知 当之无
愧
家
喻
户晓
截
然不同 锋芒
毕
露
知
人之明
层
出不穷 马革
裹
尸
鞠
躬尽
瘁
,死而后已
成语积累
展示历史背景。通过列举
1898
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一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人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
——
邓稼先。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内容赏析
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萃、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
《
吊古战场文
》
,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巨大贡献
—
鲜为人知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
两弹元勋”
最不要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中国男儿
为人忠诚纯正
速读课文,圈划作者评价邓稼先的词句
分析人物
两个方面
巨大贡献
崇高的人格
这些评价可归纳为几个方面来说的?
1.
速读课文,说说文章哪部分表达对邓稼先深情和评价?
小标题:
两弹元勋
表明了邓稼先为中华民族的核武器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我不能走
永恒的骄傲
形象地展示了邓稼先那“碎首黄尘燕然勒功”的一腔热血。
气势磅礴,对邓稼先一生作了最恰当的评价。
2.
课文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1958
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
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报效祖国
“
两弹元勋”
功勋卓著
1985
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
1971
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然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没有私心
勇敢、
公正无私
一封短短的信
1982
年,“我不能走”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朴实
执着追求
无私奉献
责任心强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1.
在写邓稼先之前
,
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以来的历史
?
写法探究
2.
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了比较:
职务
功劳
学术水平
相当
国籍
文化背景
性格
不同
对比手法有利于突出两个人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有利于表现邓稼先作为中国科学家的气质和风度,突出了邓稼先的科学精神和奉献品质。
奥本海默
锋芒毕露
善于辞令
复杂的人
最不引人注意
忠厚平实
“
纯”
奉献精神
邓稼先
1.
理解“
‘粗估’参数的时候
……
又要有稳健的判断。
”这组排比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运用
排比
句式,突出了邓稼先具有物理的
直觉
、数学的
见地
、勇进的
胆识
和稳健的
判断
,突出了邓稼先的
大将风度
。作者对邓稼先充满了
赞扬、佩服
之情。
重点语句
“
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2.“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是指: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因此他是理想的党员
3.“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指: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
忠厚、谦虚、真诚、朴实
。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优秀
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
气质品格
。
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
截然不同
,“
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
忠厚平实
”,“
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
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
最有中国农民的质朴气质
”。
4.“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
,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
伟大
之处。
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
,
但作者在赞颂他的伟大精神时
,
却侧重选择了一些
平常小事
,于细微处见深情
,
于平凡中见高尚。
小中见大
写作手法
他忠厚朴实,诚真坦白,他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
“纯”
字所代表的性格。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
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
。为了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强大,他
鞠躬尽瘁
,
死而后已
。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
奠基人
和
开拓者
,是我国的“
两弹元勋
”。
归纳总结
根据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了邓稼先不愧为 “
两弹元勋
” 的称号,现在,请你书写
100
字左右的
颁奖文
,概述邓稼先的品质和历史功绩,隆重地为他颁奖
……
笑傲文海
当堂检测
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1
.
邓稼先
七年级语文
•
下
(R
版
)
第
1
单
元
1.
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
.元勋
(
xūn
)
奠基
(
diàn
)
谣言
(
yáo
)
鲜为人知
(
xiān
)
B
.殷红
(
yīn
)
署名
(
shǔ
)
选聘
(
pìn
)
鞠躬尽瘁
(
cuì
)
C
.开拓
(
tuò
)
不懈
(
jiě
)
昼夜
(
zhòu
)
彷徨
(
páng huáng
)
D
.挚友
(
zhì
)
难堪
(
kān
)
燕然
(
yān
)
风悲日曛
(
xūn
)
•
•
•
•
•
•
•
•
•
•
•
•
•
•
•
•
点拨
A
项“鲜”应读
xiǎn
;
B
项“殷”应读
yān
;
C
项“懈”应读
xiè
。
D
•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仰慕 悲惨 家喻户晓 接然不同
B
.震荡 颤抖 马革裹尸 妇儒皆知
C
.签字 筹画 引人注目 层出不穷
D
.背诵 熟识 任人宰割 蓬断草枯
D
点拨
A
项“接
—
截”;
B
项“儒
—
孺”;
C
项“画
—
划”。
3
.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七年级开展了以“爱我中华”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同学们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感动了老师。
B
.罗阳为中国的舰载机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C
.我们学校程序设计大赛的卫冕冠军小李,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D
.老支书黄大发几十年如一日,带领村民奋斗了整整
36
年,终于开凿了一条“生命渠”,是当之无愧的现代愚公。
A
•
•
•
•
•
•
•
•
•
•
•
•
•
•
•
•
•
•
•
•
点拨
“可歌可泣”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这里大词小用。
4
.
(2017·
枣庄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在科学家邓稼先的一生中,无处不以务实的作风和非凡 的才学震惊于世。
B
.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和处理机制,保障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C
.国家博物馆最近展出了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新出土的一大批海上丝路文物。
D
.海燕队第一仗就以
3
比
0
的超大比分淘汰了近两年一直没赢过的飞虎队。
B
点拨
A
项成分残缺,可删去“在”“中”;
C
项语序不当,“新出土”应移至“两千多年前”前,并在“新出土”后加“的”;
D
项“一直没赢过”有歧义。
5
.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
.在
20
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 远的巨大转变。
B
.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C
.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D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D
点拨
D
项加点词在句中是形容词,其他三项加点词在句中都是副词。
6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半个世纪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
B
.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表现了邓稼先忠厚质朴的品质。
C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完全是按照邓稼先的生平顺序来行文的。
D
.文章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C
一、语文要素训练
7.
【训练点:对比】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要对比着写他们?
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而奥本海默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
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和奉献精神,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8.
【训练点:文章结构】
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独特之处?
本文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小标题,通过“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与杰出贡献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起来,不仅刻画人物性格,赞美人物精神,而且还去探求其缘由,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豪迈,伟大而崇高。
二、精段品析
阅读课文“‘我不能走’”这一部分,回答问题。
9.
选文引用
《
吊古战场文
》
的目的是什么?这部分结尾处,作者以自己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一首歌作结,有什么作用?
渲染悲壮、凄凉的气氛;表现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突出邓稼先为国不辞劳苦的精神。 歌词赞扬的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人物,引用歌词暗示邓稼先是这些人物中最闪亮的,表现出邓稼先的伟大贡献和为祖国献身的崇高品质。
10.
选文部分以“‘我不能走’”为标题,改成“他忠于职守”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我不能走’”是邓稼先的原话,更能突出他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
11.
结合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作者的情感。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
•
•
这里的“不知道”,其实是“知道”,是一个科学家对另外一个承担重任的科学家的理解、怜惜。同为科学家,作者对普通人难以理解的责任、担当感同身受。
三、拓展阅读
大漠之魂
段奇清
①
1964
年
10
月
16
日
15
时,罗布泊一声巨响,蘑菇云腾空而起。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将军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周恩来在电话中谨慎地问:“怎么证明是核爆炸成功?”这可问到要害,一时没有人能回答得上来,指挥帐篷里一片肃静。
②这时,随着一阵有力而快速的脚步声,一个声音在帐篷间回响开来:“冲击波的数据已拿到,从记录的波形和计算的数据证明,这次爆炸是核爆炸。”听言,张爱萍将军喜不自胜,紧紧握
住说话人的手,又拍了拍他满是尘土的肩,说:“你可立了大功!”人们一看,是一个面孔不太熟的年轻人。
③是的,他叫林俊德,时年二十六岁,从浙江大学毕业来到罗布泊还不到四年。
④核爆炸是要凭数据说话的,而冲击波的数据是最关键的。获取这样的数据需要一个记录仪,当时却没有谁研究出这个仪器。林俊德主动请缨,由他带头,记录仪很快研制成功。那是一个钟表式压力自记仪,没有条件,他就土法上马,一个闹钟,一截自行车轮胎,做成一个罐头盒样的东西。可不要小看它,它是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仪器。这个自记仪不仅在关键时候立
了关键一功,而且林俊德还因为它拿到国家发明奖。
⑤当有人问起他何以会想到以土办法去搞高科技时,他向人讲了一个故事。
⑥林俊德的家乡在福建省永春县大山深处,贫困就像荒野的老藤紧紧缠绕着当地人,林俊德的家更是一贫如洗,连念高中时他也常常打着赤脚。那还是念初中时,一次,学校组织一场运动会,那天,他总算穿去一件比较完好的白色衬衫。可早读时,胸前被人出其不意用墨水染黑了一块。他难过地对老师说,这天的运动会他不参加了。
⑦这时,老师拿了一支粉笔,在黑板上面上下平行着各画了
两个点,要他一笔将四个点连成一条直线。他说:“老师,这个我不能。”只见老师把一整支粉笔横压在黑板上,从两个点划向另两个点,一条白色的带子出现在了黑板上。
⑧那天,他效仿老师,拿了一支粉笔横压在衬衫上,用力划过去,黑污看不见了,他去参加了运动会。事后他说,条件差不是理由,当你有一个独辟蹊径的思路时,许多不可能就变成可能了。
⑨在说到自己有什么遗憾时,林俊德说,自己说话直来直去,不懂得人情世故,不会“做人”。但人们都说,他是一门心思全放在了科研上。
A
林俊德先后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两项国家发
明奖、二十余项军队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
2001
年林俊德获得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头衔。
⑩无论地位怎样变化,但他始终记住当年的那一支粉笔,总以饱满的激情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B
即使年近七十,一年仍只休息三天,即大年初一、初二、初三。
他坚持清清白白做人,坚持“三个不”:不是自己研究的领域不轻易发表意见,装点门面的学术活动坚决不参加,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事情坚决不干。
⑪
2012
年
5
月,林俊德不幸被诊断为胆管癌晚期,他问医生,做完手术后或者化疗期间能不能工作。在得到否定的回答后,他
说:“我要有质量地活着,哪怕活着的日子少了许多。”他让人
在病房里放了一张办公桌,病情最重的时候他的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脖子支撑不住脑袋,一边一人托着他的脸颊。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他坐在笔记本电脑前,一下一下移动着鼠标。他实在太累了,虚弱得如同一张纸,似乎一丝丝风就能将他卷走。医生让他休息一会儿,他艰难却坚定地说:“不能,一躺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在医院里,林俊德凭着氧气罩,在人们的支撑下,在电脑中的几万个文件中,整理出了关乎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还有自己的科研思考、学生的培养方案
……
⑫
直到该整理的都整理好了,松了一口气的他陷入昏迷之中,五个小时后,即
2012
年
5
月
31
日
20
时
15
分,这位七十五岁,有着五十二年军龄的坚强战士,以冲锋的姿势离开了人间。对于身后事,他只交代了一句话:“把我埋在马兰。”他要彻底融入到浩瀚的大漠中。
⑬林俊德以坚定如磐石、炽烈似火焰的信念铸就了自己,即便他这支粉笔已成为烟尘,也要化作大漠之魂,如同大漠一样绵长恒远
……
12
.
分析①②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结构上,引出本文叙写的主要对象;内容上,突出年轻的林俊德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所作出的贡献。
点拨
先通读①②段,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其作用。
13
.
文中画线句子都列举了具体的数字,各为了突出什么?
A
句突出了林俊德科研成果丰硕、贡献杰出。
B
句交代近古稀之年的林俊德很少休息,一心工作,突出其奉献精神。
点拨
A
句根据“一门心思全放在了科研上”回答,
B
句根据“总以饱满的激情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回答。
14
.
请简要概括第⑪段的主要内容。
身患胆管癌的林俊德,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坚持在病床上为国家整理文件资料。
点拨
通读全段,抓住关键词“胆管癌晚期”“虚弱得如同一张纸”“凭着氧气罩”“整理出了关乎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还有自己的科研思考、学生的培养方案”,用“人+事”的格式概括。
15
.
请你写出文中的林俊德与课文
《
邓稼先
》
中的邓稼先两者身上具有的共同的“闪光点”。
专注于科研;无私奉献;贡献巨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6.
学完本课,为了表达对邓稼先的敬佩和热爱之情,班级决定开展以“走近邓稼先”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1)
【
巧联妙对
】
阅读课文,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
千载圆梦“神五”英雄杨利伟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百年回眸“两弹”元勋邓稼先
(2)
【
写颁奖词
】
仿照下面的颁奖词,结合课文内容,给邓稼先写一则颁奖词。
黄大年:
作别康河的水草,归来做祖国的栋梁。天妒英才,你就在这七年中争分夺秒。透支自己,也要让人生发光,地质宫五楼的灯源自前辈的薪传,永不熄灭。
示例:
“科学巨人”,“两弹”功臣,他一笑而过;忠厚平实,至死不懈,他坚持一生。研制祖国核武器,他是领头人;为国家奉献一生,人前甘愿默默无闻。他是一个“大写”的人。
点拨
写颁奖词关键在于两点:一要了解人物的主要事迹,二要用优美而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达。
(3)
【
栏目设计
】
从
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
2018
年
5
月
21
日嫦娥四号中继卫星“鹊桥”成功发射,这一系列的发展表明我国科技人员在“两弹一星”精神的鼓舞下,在科技攻关上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请你根据相关资料,为“打开科技之窗”主题板报设计两个具体栏目。
示例:
①“两弹”元勋邓稼先 ②中国“飞天梦”
17
.
本文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来写,以后者的“锋芒毕露”突出前者的“纯”的品格,令人印象深刻。请你运用对比手法,写出某个人的特点来。
200
字左右。
片段练笔
例文:
眼前的光晕开始重叠,于是一切都仿佛回到了从前,回到大家还没有毕业、依然可以肆无忌惮的日子。
那时候的他不出众,一转身就会被人遗忘。但是他硬是咬着牙努力登上了第一的宝座。他不骄傲,不张狂,穿衣也很朴素,总是笑呵呵的,很招人喜欢,可是现在
……
我想起他刚才的样子,打了耳洞,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脸上一副张扬的表情,半是蔑视半是无礼地瞥着别人,说出的话不堪入耳,让大家避而远之。
短短两年,他怎么会变成这样?这个放浪形骸的少年真的是曾经那个谦和有礼的学生吗?这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我从他身边走过,看见他正津津有味地打着游戏。他的棱角已十分分明,可是他的心却不如从前那般清晰了。我只得微微叹气,叹这不饶人的岁月,叹这变幻莫测的青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