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学习目标
2.
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3.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导入新课
走近作者
张中行
1909
年生,河北香河人。
1931
年毕业于通县师范学校,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建国后长期供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中学语言教材的编辑,退休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直至
1997
年。
检查预习
(
1894-1988
),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著名教育家。早期代表作长篇小说
《
倪焕之
》
。“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
《
多收了三五斗
》
等著名的短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叶圣陶还是中国
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
叶圣陶
商酌:
shāng zhuó
仔细地商量、推敲。
譬如:
pì rú
①举个例子,打个比方;例如。 ②比如,好比。
累赘:
léi zhuì
①拖累,麻烦
②拖延;啰嗦。
拖沓:
tuō tà
形容做事拖拉。
妥帖:
tuǒ tiē
亦作“ 妥怗 ”。亦作“ 妥贴 ”。稳当;合适。
正音识字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1.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缘由:
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
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内容赏析
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2.
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待人厚:
律己严:
(
1
)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2)第四自然段:送客
(
3
)第五自然段:复信
(4)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3.
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写话”
(
2
)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
(时症: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4.
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5.
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
(
第1段
):
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
(
第2段
):
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
(
第3-6段
):
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
(
第7-10段
):
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
(
第11段
):
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作者重点塑造了叶先生的两种过人品行:
(1)
待人厚
体现叶先生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过人之处。
(2)
律己严
通过叶先生有关自己无法当面指摘他人短处的一次发言,表现其“使人自重”的“德的力量”。
文本分析
1.
在感情表达方面:
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与其感情深厚的作者,内心有深重的悲哀。但在写作时,他是把这感情过滤了,或者可以说是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
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写作特点
本文
主旨是记人
。
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是以
叙述为主,结合议论
。
2.
在人物刻画方面:
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
本文的文字转换之处,
下笔至简
,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折,
简洁有力
,
深显功力
。
3.
在文风方面: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
躬行君子
、
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
,
宽以待人
,
严以律己
,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说说对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的感悟?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
,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
,
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
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
,
在他临死的时候
,
能够说
,
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
——
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七年级语文
•
下
(R
版
)
第
4
单
元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别扭
(
bi
è
)
商酌
(
zhu
ó
)
丁卯
(
mǒu
)
B
.累赘
(
zhui
)
悔恨
(
huǐ
)
躬行
(
gōng
)
C
.冗长
(
chén
)
慎重
(
shèn
)
打拱
(
gǒng
)
D
.拖沓
(
tà
)
草率
(
shuài
)
譬如
(
bì
)
•
•
•
•
B
•
•
•
•
•
•
•
•
点拨
A
项“卯”应读
mǎo
,
C
项“冗”应读
rǒng
,
D
项“譬”应读
pì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妥贴 躬行君子 南腔北调
B
.恳切 一以贯之 颠沛流离
C
.生疏 感慨系之 鞠躬尽悴
D
.修润 学而不厌 悔人不倦
B
点拨
A
项“妥贴”应为“妥帖”;
C
项“鞠躬尽悴”应为“鞠躬尽瘁”;
D
项“悔人不倦”应为“诲人不倦”。
3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
.在班级里,张华作为班长,处处以身作则,为大家做好榜样。
B
.李璐同学学习很认真,发现问题后及时向老师请教,真是不耻下问。
C
.对于外界的流言蜚语,他只是付之一笑,毫不在意。
D
.他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B
点拨
“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用在句中不合语境。
• • • •
• • • •
• • •
• • •
•
•
4
.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①
没有任何一个作家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是作家,他们还有最平常的烟火、最世俗的生活。
②难得这些渺小的伟人,在肮脏的世界上,干净地活了几十年。
③童年颠沛流离,爱情反复无常,人事是非混乱,国家战火连天,他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
④他们的一生,才是最值得反复诵读的巨著。
⑤所谓充实的生活,就是养个孩子、栽棵树和写本书。
A
.⑤①③②④
B. ⑤①③④②
C
.①⑤③②④
D. ①⑤④②③
A
点拨
第⑤句是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故放在段首;第②句中的“这些渺小的伟人”,与第③句中的“他们”相照应;第④句是总结句,应该放在段尾。故选
A
。
5
.课文中引用了
《
论语
》
中的句子,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2)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习不感到满足,教导人不知疲倦。
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6
.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作者虽然内心有深重的悲哀,但在写作时,却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了。
B
.本文是一篇记人的文章,但是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以议论为主,结合记叙,以小见大,突显了人物的精神风貌。
C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的核心是“写话”与“简洁”,这是我们每一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他的主张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性。
D
.在文风方面,本文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不失其真挚。
B
点拨
本文是以记叙为主,结合议论。
一、语文要素
训练
7
.
【
训练点:引用的作用
】
第二段中作者引用
《
论语
》
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引用
《
论语
》
中的话,用孔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了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8
.
【
训练点:过渡句
】
请说说第三段第一句中“凡事
……
,无不
……”
的作用
。
9
.
【
训练点:写作手法赏析
】
本文描写的事件都是叶圣陶先生工作或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小事来写?
“凡事
……
,无不
……”
,双重否定,意在强调突出。内容上,表明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的品德是得到认可的。结构上,引出下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起过渡作用。
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作者选择叶圣陶先生生活或工作中的琐事来表现叶圣陶先生的优秀品质,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更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二、精段品
析
阅读课文“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
……
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完成练习。
10
.选文是从哪个角度来回忆叶圣陶先生的
?
11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句话在选文中有何作用?
选文是从宽厚待人的品质的角度回忆叶圣陶先生的。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叶先生文字方面的待人厚,下启日常生活中的待人厚。
12
.选文最后一段两次提到了“悲伤”一词,请你谈谈对这两处“悲伤”的理解。
①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②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两处“悲伤”含义不同。前一处“悲伤”是叶圣陶先生以为“我”在京城工作多年却沦为住旅店的境况而感到悲伤;后一个“悲伤”则是“我”因为这个社会上像叶圣陶先生这样待人宽厚的人越来越少了而感到悲伤。
•
•
•
•
13
.按要求品析下面的句子。
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
(
从描写方法入手
)
14
.从选文第二段所记述的叶圣陶送客的小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修改文章时谦虚而恳切的态度,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的品质。
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不仅体现在工作上,在一些生活细节上也能反映出来,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三、拓展
阅读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
节选
)
冯友兰
①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这句话并不是泛说,这是我从和他直接接触的感受中所得的结论。
②我于一九一五年到北大,在文科中国哲学门中当学生。蔡先生在一九一七年初到北大当校长。有一天,我在一个穿堂门的过道中走过,蔡先生不知道有什么事也坐在过道中,我从这位新校长身边走过,觉得他的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使我心里一阵舒服。我想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春风化雨吧。蔡先生一句话也没有说就使我受到了一次春风化雨之教,这就是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比什么言都有效。
③一九一八年,我有一件事需要北大的证明书,时间紧迫,照正常手续办来不及了,我决定直接去见校长。校长室单独在一个大院子中,我走进院门,院子中一片寂静,校长室的门虚掩着,门前没有一个保卫人员,也没有服务人员。我推开门走进去,外间是一个大会客室兼会议室。通往里间的门也虚掩着,门前没有秘书,也没有其他职员。我推开门进去,看见蔡先生一个人坐在办公桌前看文件。我走上前去,站在他的身旁,他亲切地问:“有什么事吗?”我把一封已经写好的信递过去,他看了信说:“这是好事,当然出证明书。”我说:“请校长批一下。”他提起笔批了几个字,亲切地交代说:“你拿着这个到文书科,叫他们开一个证明书。”我就
退出来到文书科去了。我进去和退出这一段时间内没有看见第二个人,当时我想,蔡先生以校长之尊,不要校长排场,也不摆校长架子。他一个人坐在校长室里,仍然是一介寒儒,书生本色,办事从容不迫,虽在事务之中,而有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蔡先生在几分钟之内不但解决了我的问题,也把我引到了这个境界的大门口。
④事后,有同学告诉我说,文书科的人说,你是越级,学校要有处置。我说:“蔡先生到北大是来办教育,不是来做官。我是他的学生,不是他的下级,有什么越级不越级的!”我一笑置之。当时大多数的学生及社会一般人都知道,蔡先生到北大并不是
来做官的,当校长并不违反他的“三不主义”
(“
三不”的第一“不”是不做官
)
。
⑤后来我的学习深入了一步,对于这种精神境界的内容也逐渐有所认识,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我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句成语把它总括起来,这句成语是“
极高明而道中庸
”。我很欣赏宋朝道学家程明道的一首诗,诗说:“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自豪雄。”这首诗的第一、二句是说他的生活状况,第三、四句是说“道中庸”,第五、六句是说“极高明”,第七、八句是说到了这个地步就可以成为孟子所说的“大丈夫”。我认为,蔡先生的精神境界和气象是和程明道相类似的。现代的人谁也没有见过程明道,但是,他的学生们所形容的话是有记录的,我是把这些记录和我心目中的蔡先生相比较而说上边那句话的,相信不会有大错。
15
.“春风化雨”在文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
.下列对第⑤段画线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极高明”概括了蔡先生在做人和学识上到达的很高境界。
B
.用这句话来概括蔡先生的境界,体现了作者哲学家的视角。
C
.这句话看似两极对立,却完美融合在蔡先生的行为风范中。
D
.“道中庸”表明蔡先生在言行举止上表现得庸常而普通。
良好的教育
(
或比喻良好的教育,或比喻教育细致而深入
)
D
17
.第⑤段引用程明道的诗,其用意是什么?
18
.结合文意,举例简析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用诗对蔡先生“春风化雨”的人格气象作形象的阐释;借自己欣赏的,程明道追求的“大丈夫”气概来衬托蔡先生极高的精神境界。
第③段叙写“我”开证明过程中蔡先生言行的小事,以及“我”所见的多个“没有”,从细微平凡处展现了蔡先生的人格之大。
19.
综合性学习。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为弘扬中国的礼仪文化,学校准备举行以“礼仪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加。
(1)【
礼仪板报我设计
】
为营造浓厚的礼仪文化氛围,你们班准备出一期以“礼仪”为主题的黑板报,请身为宣传委员的你设计三个板块名称。
示例:
①礼貌用语大串联 ②礼节规矩我传承
③礼仪知识我知晓
(2)【
礼貌用语我知晓
】
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处。
你被评为校“礼仪之星”,学校让你邀请市礼仪专家梁教授来校作讲座。
见面时,你会说:“梁教授,
______(
久违 久仰
)
大名!”
呈邀请函时,你会说:“梁教授,敬请
______(
莅临 来临
)
指导!”
临别时,梁教授赠书一本,你会说:“您的大作一定认真
______(
阅读 拜读
)
!”
久仰
莅临
拜读
(3)【
礼节习俗我评说
】
聪聪家来客人时,妈妈总喜欢给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这种待客礼节你赞成吗?说说你的看法。
示例一:
我赞成。中国是礼仪之邦,热情待客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仪,客人来了帮忙夹菜,正显示出主人的热情好客,能让客人感到亲切、温暖。
示例二:
我不赞成。主人不知道客人的喜好,如果客人不喜欢吃,又不好拒绝,会显得很尴尬。
20
.在人物刻画方面,本文作者选取具体典型的生活事例,构成回忆片段,连缀成篇,通过事件的细节来突显人物的精神风貌,寄寓了对叶圣陶先生的敬仰与缅怀之情,以小见大。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事物或事情让你深有感触,请选取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或一个小事物,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写一个不少于
200
字的片段。
例文:
那栋老屋,装满了我童年的记忆。踌躇着走上阁楼,走进卧室,头脑中满是对奶奶的回忆。我看见书桌上有好几本大大的日历,走过去一瞧,日历正面普普通通,而反面的字让我愣住了:“
2018
年
2
月
4
日,兰兰今天和父母回家。”“
5
月
6
日晚上八点十分,兰兰打电话让我多穿点衣服。”
……
上面是详细的日期和与我有关的事,有的时间具体到分。我有些不敢相信,却又不自觉地想,在昏黄的灯光下,奶奶是怎样戴着老花镜在桌前写下这一点一滴的。
模糊的字迹中饱含的是绵绵不尽的关心与浓得化不开的爱,这种爱一直默默地一点一滴地渗透到我的骨子里,让我推不开放不下,让我被暖意包围,浑身充满了力量。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