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1
2021 届高考小说阅读二轮复习热点
考点:“探究意蕴题”精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高地
王刚
谁也搞不明白,麻婶为啥要上马鞍山种地。那也配叫地吗?窄窄的一条,像
一块长布匹,风大点就能吹起来。这年头,还缺地吗?村里的壮劳力都跑光了,
他们像一群嗅到肉味的乌鸦,呼啦啦往城市飞去。大片大片的土地无人打理,长
满了荒草,成了飞禽走兽的乐园。就拿麻婶家来说吧,自从长根带着媳妇儿子进
城后,大多数地都撂荒了。长根撇撇嘴说,荒就荒吧,能值几个钱?随便做点工,
一年的粮食就赚回来了。儿大不由娘了,有什么办法呢?总不能牛不喝水强按头,
逼儿子儿媳回村种地吧。要知道,长根在城里干架子工,一天能挣几张大票子。
长根是个孝子,隔三岔五给麻婶打钱,叫麻婶放开胆子用,啥也不要操心,想吃
就吃,该喝就喝。话虽如此,可麻婶坐不住。长根说,坐不住也无所谓啊,可以
种种花,走走亲戚,唠唠嗑,一天的光阴不就混过去了?对于老年人来说,混光
阴没什么不好,相反,有福的老人才有资格混光阴呢。换句话说,麻婶是有福的,
可她身在福中不知福,她不愿混光阴,而是瞄上了马鞍山那片瘦地,动不动往上
面跑。她经常提着锄头,背上背篼,别上镰刀,弯着腰,沿着崎岖不平的羊肠小
道爬上马鞍山。从后面望去,她佝偻的背影就像一只黑蜘蛛,咬着丝线一样的小
路,摇摇晃晃往上爬。风呼啦啦吹起来,人们不禁为她捏了一把又一把冷汗,担
心被风吹起来,从山上飞落下来。
村主任王大明看不下去,劝麻婶说,老婶子,你闲得骨头生锈?有福不享,
天天往山上跑,那上面有金子银子?麻婶就笑,有屁的金子银子,满山都是石头。
王大明说,婶子,村里有那么多荒地,你想种哪块就种哪块,想种多少就种多少,
想怎样种就怎样种,为啥非要去马鞍山?麻婶听不进去,朝王大明笑了笑,转身
向马鞍山走去。王大明扯着嗓子喊她,她也懒得理,弯着弓一般的脊背,沿着丝
线般的小路往山上爬。风吹动她的头发,像一棵开满百花的树。天天看着麻婶爬
山,王大明心惊胆战,小心脏扑通扑通乱跳,万一有个闪失,可是要人命的啊。
作为村主任,他得为老百姓负责,总不能眼睁睁看着麻婶送命吧。这年头,年轻
2
人都疯了,像闹哄哄的马蜂,争先恐后往外飞,村子里只剩下几根老骨头,没精
打采地熬着日子。这村主任,他早已当够了,可还得当着,除了他没人干。比起
其他人来,他还算年轻,能吃能做能走。事实上,王大明知道,他已经老了,一
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还不老吗?泥巴快埋到脖子了啊。可是,再老也不能说老,
村里那些老家伙比他老多了。
王大明给长根打电话,叫他管管麻婶。长根给麻婶打电话,叫她好生待着,
不要给他添乱,不要让村里人戳他的骨头。麻婶不争辩,无论长根说什么,她都
说好。长根越说越生气,批评麻婶死脑筋,过惯了苦日子,连享福都不会,以后
不要再上山了,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该睡就睡。麻婶能说什么呢?只会说好,
好,好。长根的口气越来越严厉,叫麻婶不要惹乱子,不要拖后腿,不要让他们
分心,缺钱尽管说,需要什么尽管讲,不要越老越糊涂……长根说了一大堆,麻
婶只会哦哦哦,好好好,嗯嗯嗯。长根以为做通了麻婶的思想工作,满意地挂了
电话。他不知道的是,麻婶就是站在马鞍山上接的电话。地中有块凸起的大石头,
麻婶举着老人机,站在石头上面,望着天边的云,不停地哦哦哦,好好好,嗯嗯
嗯。信号不太好,她张着嘴巴,对着手机大声喊叫。风吹乱她花白的头发,使她
看上去像一棵摇来晃去的树。
站在大石头上,村庄就在脚下,看得清清楚楚。稀稀疏疏的房子,一大片一
大片荒芜的土地,几个蚂蚁似的老头老太。麻婶闭上眼,想起几十年前的村子,
那时有成片成片的庄稼,有拄着拐杖的老寿星,有山一般结实的汉子,水一样温
柔的妇女,花一样的大姑娘,蹦来跳去的青年男子,叽叽喳喳的孩子,喔喔打鸣
的公鸡,叽叽喳喳的母鸡,汪汪乱叫的狗,哞哞长鸣的牛……那时的村子热腾腾
的,像一个爱跳爱闹的年轻人。不知从何时起,村子忽然安静下来,变成了沉默
寡言的老人。不错,村子老了,像秋后的蚱蜢,蹦跶不了了。麻婶叹了口气,眼
睛掠过村庄,慢慢移到那条伸向村外的路。沿着路一直往前走,一直走,直到再
也看不见路。无数的壮劳力,就是沿着那条路,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了天边的
云雾里。看不见路的地方是哪儿呢?应该是天边吧,几朵云停泊在灰色的山顶上,
像几只疲惫的乌。
时间长了,王大明丧失了给长根打电话的兴趣。该说的话都说了,该想的办
法也想了,麻婶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动不动往山上跑,打电话还有什
3
么意思?王大明不给长根打电话,长根也就不再给麻婶打电话。他想当然地认为,
既然王大明不打电话,那母亲肯定不再爬马鞍山了。渐渐地,长根几乎忘了这件
事,只偶尔在某个深夜,他会忽然想起母亲,心里掠过一丝不安。
人们常说,麻婶那块地真有意思,什么都能种,什么都往里面种,就像一锅大杂
烩。别人说别人的,麻婶毫不在意,想种啥就种啥。在那块地里,她收过玉米、
高梁、洋芋、白菜、南瓜、天星米、西红柿、辣椒……进入冬天后,就只剩下白
菜了。麻婶的白菜长得真好,从山脚望去,就像一片绿云落在山腰上,在苍黄枯
败的草木间显得格外醒目。麻婶经常邀请村里人去山上采白菜,但没有人愿意去,
不就几棵白菜吗?再说呢,一群泥巴埋到脖子的老家伙,谁爬得上去?麻婶是好
样的,那么高的山,她想去就去。人们看着她灰黑的背影像一只蜘蛛,咬着丝线
般的小路,晃悠晃悠飘上山腰,只能啧啧叹息。入冬以后,麻婶经常提着提篮上
山收菜,每次从山上回来,总提着一大篮子碧青鲜嫩的白菜。麻婶不吃独食,总
把白菜送给大家。可以说,几乎家家都吃过麻婶的白菜,包括王大明。
(选自《南方文学》,有删节)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用“像一群嗅到肉味的乌鸦,呼啦啦”“像闹哄哄的马蜂”等语句形容进城
的青壮劳动力,一定程度上流露了作者对年轻人的态度。
B.长根的形象具有典型性。他批评麻婶“死脑筋”,严厉地“叫麻婶不要惹乱子,
不要拖后腿”,反映出离乡的年轻人们对传统孝道的忽视。
C.王大明劝阻麻婶,麻婶“笑了笑”,继而“懒得理”;长根反复打电话叮嘱,麻
婶也不争辩。这是麻婶的“策略”,表现出麻婶的坚定。
D.小说结尾写“几乎家家都吃过麻婶的白菜,包括王大明”,既可以侧面说明麻
婶的地收成不错,衬托了麻婶的勤劳,还富有更深沉的意味。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善于使用细节塑造人物的形象,麻婶“弯着弓一般的脊背”“花白的头发”“摇
摇晃晃”,突出了人物的年老体衰。
B.小说的语言富有乡村生活气息,“儿大不由娘”“牛不喝水强按头”“泥巴快埋到
脖子”之类的表达,贴合人物身份。
C.小说对叙述视角的转换较为灵活,内视角的转换自然引出麻婶的内心活动,
4
使读者能更近距离地感受到人物的细腻情感。
D.小说对村庄环境的描写生动形象,大量叠词和拟声词的使用直接呈现了村庄
如今的清冷荒芜,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8.小说为什么要塑造王大明这个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 分)
9.小说开头写“谁也搞不明白,麻婶为啥要上马鞍山种地”。读完小说,你觉得
麻婶“为啥要上马鞍山种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6.(3 分)B【解析】“年轻人们对传统孝道的忽视”错,长根其实也孝顺,只是
不够理解麻婶。
7.(3 分)D【解析】“直接呈现了今日村庄的清冷荒芜”错。对荒地的描写属于
正面描写,但通过回忆昔日村庄生机与活力来表现今日村庄的荒芜则是反衬。
8.(4 分)【答案示例】以王大明对麻婶的不解与阻拦,衬托麻婶对种地的坚
决;王大明年过六旬,却不得不担起村官的职责,侧面交代了乡村人口老龄化及
空心化的社会现实。
(每点 2 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如以王大明劝说麻婶的对话,
交待出乡村化,土地荒芜的社会现实。)
9.(6 分)【答案示例】因为:种地是麻婶喜爱的生活方式,她不喜欢“享清福”“混
光阴”,而是迷恋劳动;种地是麻婶对过去美好记忆的缅怀,她在种地时怀念村
庄昔日的热闹与生活气息;年华逝去,村庄老去,种地是麻婶对这种现实的抵抗,
她也是在通过开荒种地向乡亲们证明土地值得人们耕种,晚年也能创造价值。(每
点 2 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三姊妹出嫁
汪曾祺
5
秦老吉是个挑担子卖馄饨的。他的馄饨担子是全城独一份。
这副担子非常特别。一头是一个木柜,上面有七八个扁扁的抽屉;一头是安
放在木柜里的烧松柴的小缸灶,上面支一口紫铜浅锅。铜锅分两格,一格是骨头
汤,一格是下馄饨的清水。扁担不是套在两头的柜子上,而是打的时候就安在柜
子上,和两个柜子成一体。扁担不是直的,是弯的,像一个罗锅桥。这副担子是
楠木的,雕着花,细巧玲珑,很好看,这好像是《东京梦华录》时期的东西,李
嵩笔下画出来的玩意儿。秦老吉老远地来了,他挑的不像是馄饨担子,倒好像挑
着一件什么文物。这副担子不知道传了多少代了,因为材料结实,做工精细,到
现在还很完好。
笃——笃笃,秦老吉敲着竹梆,走来了。找一个柳荫,把担子歇下,竹梆敲
出一串花点,立刻就围满了人。
秦老吉就用这副担子,把三个女儿养大了。
秦老吉的老婆死得早,给他留下三个女儿:大凤、二凤和小凤。姊妹三个,
从小没娘,彼此提挈,感情很好。一家人都很勤快。一进门,清清爽爽,干净得
像明矾澄过的清水。三姊妹各有所长,分工负责。大裁大剪,单夹皮棉——秦老
吉冬天穿一件山羊皮的背心,是大姐的;锅前灶后,热水烧汤,是二姐的;小妹
妹小,又娇,两个姐姐惯着她,不叫她做重活,她就成天地挑花绣朵。她把两个
姐姐绣得全身都是花。围裙上、鞋尖上、手帕上、包头布上,都是花。这些花里
有一样必不可少的东西,是凤。
姊妹三个都大了。一个十八,一个十七,一个十六。该嫁了,这三只凤要飞
到哪棵梧桐树上去呢?
三姊妹都有了人家了。大姐许了一个皮匠,二姐许了一个剃头的,小妹许的
是一个卖糖的。
皮匠的脸上有几颗麻子,一街人都叫他庥皮匠。他在东街的“乾升和”茶食
店廊檐下摆一副皮匠担子。因为手快,麻皮匠一天能比别的皮匠多躺好几双鞋。
不但快,纳得也好。针脚细密,得也到家,穿在脚上,不易走样。因此,他生意
很好。也因此,落下“麻皮匠”这样一个称号。
二姑娘的婆家姓时。老公公名叫时福海。他开了一爿剃头店,字号也就是“时
福海记”。剃头的本属于“下九流”,他的店铺每年贴的春联都是:“头等事业,
6
顶上生涯”。时福海也是一个吹鼓手,时福海有两个儿子,下等人不避父讳,大
儿子叫大福子,小儿子叫小福子。大福子也学了吹鼓手。笙箫管笛,无不精通。
二凤要嫁的就是大福子。
三姑娘许的这家苦一点,姓吴,小人叫吴颐福,是个遗腹子。母子二人,相
依为命。妈妈很慈祥,儿子很孝顺。吴颐福是个很聪明的人,十五岁上就开始卖
糖。卖糖和卖糖可不一样。他卖的不是普通的芝麻糖、花生糖,他卖的是“样糖”。
他跟一个师叔学会了一宗手艺:能把白糖化了,倒在模子里,做成大小不等的福
禄寿三星、财神爷、麒麟送子;还能把糖里加了色,不用模子,随手吹出各种瓜
果,桃、梨、苹果、佛手,跟真的一样。
麻皮匠、大福子、吴颐福,都住得离秦老吉家不远。大姑娘,二姑娘、三姑
娘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她们的女婿。姐儿仨有时在一起互相嘲戏。三姑娘小凤是个
镴嘴子①,咕唁呱呱,对大姐姐说;
“十个麻子九个俏,不是麻子没人要!”
大姐啐了她一口。
她又对二姐姐说:
“姑娘姑娘真不丑,一嫁嫁个吹鼓手。吃冷饭,喝冷酒②,坐人家大门口!”
二姐也啐了她一口。
两个姐姐容不得小凤如此放肆,就一齐反唇相讥:“敲锣卖糖,各干各行!”
小妹妹不干了,用拳头捶两个姐姐:“卖糖怎么啦!卖糖怎么啦!”
秦老吉正在外面拌馅儿,听见女儿打闹,就厉声训斥道:“靠本事吃饭,比
谁也不低,麻油拌芥菜,各有心中爱,谁也不许笑话谁!”
三姊妹听了,都吐了舌头。
姐儿仨同一天出门子,都是腊月二十三。一顶花桥接连送了三个人。时辰倒
是错开了。头一个是小凤,日落酉时。第二个是大凤,成时。最后才是二凤。因
为大福子要吹唢呐送小姨子,又要吹唢呐送大姨子。轮到他拜堂时已是亥时。给
他吹唢呐的是他的爸爸时福海。时福海吹了一气,又坐到喜堂去受礼。
三个女儿的婆家,都住得不远,两三步就能回来看看父亲。炊煮扫除,浆洗
缝补,如往
日。有点小灾小病,头疼脑热,三个女儿抢着来伺候,比没出门时还殷勤。秦老
7
吉心满意足,毫无遗憾。他只是有点发愁:他一朝撒手,谁来传下他的这副馄饨
担子呢?
笃——笃笃,秦老吉还是挑着担子卖馄饨。
真格的,谁来继承他的这副古典的,南宋时期的,楠木的馄饨担子呢?
一九八一年九月十日(有删改)
【注】①镴嘴子:一种鸟,喙大而硬,此地说嘴尖舌巧的姑娘为镴嘴子,其
实镴嘴子哑着的时多,不善鸣叫。②吃冷饭,喝冷酒:当地童谣,也有说成“吃
人家饭,喝人家酒”的。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看到夫婿后,三姊妹相互的嘲戏既表现三姊妹的聪慧和对未来夫婿的爱,
同时引出下文秦老吉对女儿的教育。
B.小说前后两次写秦老吉挑担卖馄饨的情形,女儿出嫁前卖馄饨是为了养家,
女儿出嫁后则是丢不下这手好手艺。
C.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小凤整天挑花绣朵,花里总少不了“凤”字,“凤”既
代表三姊妹的名字,又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D.小说语言朴实自然,洗练平淡,叙写了三姐妹从幼年到许配人家,再到出嫁
的生活,简单平静,饱含着平凡的生活味道。
8.小说开头部分写秦老吉馄饨的担子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6
分)
9.汪曾祺小说一贯赞美和呼吁美好和谐的人性,表现人与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
情,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 分)
7.B(不仅为了养家,也为了传承传统手艺)
8.(1)写出担子的精美和古老,表现秦老吉手艺独特精湛,以担子养家糊口;(2)
8
担子承载着秦老吉的深情与责任,与结尾相结合,表达了对传统手工艺传承问
题的隐忧;(3)引出下文对其一家的生活状况的叙述及对三个女儿的描写等情
节。(每点 2 分,共 6 分。)
9. (1)秦老吉无私关爱三个女儿;靠一副担子把她们养大,让她们成家立业。(2)
三个女儿勤劳能干,彼此和睦,孝敬父亲,不慕荣华;自小帮父亲干活,各自
嫁了一个手艺人,婚后依然抢着来伺候父亲。(3)三个女儿的夫家人淳朴善良,
勤劳能干;各自的手艺都很高超,不自轻自贱,一家人和睦相处。(每点 2 分,
共 6 分。意对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