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景仁,陈郡阳夏人,名与高祖同讳,故称字.。祖据,太傅安第二弟。父允,宣城内史。景仁幼时与安相
及,为安所知。始为前军行参军。会稽王世子元显嬖人张法顺,权倾一时,内外无不造门者,唯景仁不至。
年三十,方为著作佐郎。桓玄诛元显,见景仁,甚知之,谓四坐曰:“司马庶人父子云何不败,遂令谢景
仁三十方作著作佐郎。”玄为太尉,以补行参军,府转大将军,仍参军事。景仁博闻强识,善叙前言往行,
玄每与之言,不倦也。玄出行,殷仲文、卞范之之徒,皆骑马散从,而使景仁陪辇。高祖为桓修抚军中兵
参军,尝诣景仁咨事,景仁与语悦之,因留高祖共食。食未办,而景仁为玄所召。玄性促急,俄顷之间,
骑诏续至。高祖屡求去,景仁不许,曰:“主上见待,要应有方。我欲与客共食,岂当不得待。”竟安坐饱
食,然后应召。高祖甚感之,常谓景仁是太傅安孙。及平京邑,入镇石头,景仁与百僚同见高祖,高祖目
之曰:“此名公孙也。”义熙五年,高祖以内难既宁,思弘外略,将伐鲜卑;朝议皆谓不可。刘毅时镇姑孰
固止高祖以为苻坚侵境谢太傅犹不自行宰相远出倾动根本 景仁独曰:“公建桓、文之烈,应天人之心,匡
复皇祚.. , 芟夷奸逆,虽业高振古,而德刑未孚,宜推亡固存,广树威略。鲜卑密迩疆甸,屡犯边垂,
伐罪吊民,于是乎在。平定之后,养锐息徒,然后观兵洛汭,修复园寝,岂有坐长寇虏,纵敌贻患者哉!”
高祖纳之。及北伐,转景仁为大司马左司马,专总府任,右卫将军,加给事中,又迁吏部尚书。八年,迁.
领军将军。十二年,卒. , 时年四十七。葬日,高祖亲临,哭之甚恸。
(节选自《宋书·谢景仁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毅时镇姑孰固止/高祖以为/苻坚侵境/谢太傅犹不自行/宰相远出/倾动根本/
B.刘毅时镇姑孰/固止高祖/以为/苻坚侵境/谢太傅犹不自行/宰相远出/倾动根本/
C.刘毅时镇姑孰固止/高祖以为/苻坚侵境/谢太傅犹不自行宰相/远出/倾动根本/
D.刘毅时镇姑孰/固止高祖/以为/苻坚侵境/谢太傅犹不自行宰相/远出/倾动根本/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在古代常用来表示官位的变动,主要包括升职和降职两种情况,但是“左迁”一般是指升官。
B.“皇祚”在这里指帝统、皇位。“祚”可以指皇位,登上皇位可以说是“践祚”,类似的表达还有“登极”等。
C.“字”是古人在本名之外另取的一个和本名意思有关系的名字。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不能称名,只能称
字。
D.“卒”是中国古代对于死亡的称谓,大夫之死曰卒。另有皇帝之死曰崩,诸侯之死曰薨,士之死曰不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景仁不慕权贵。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宠幸的人张法顺权倾一时,朝廷内外没有不登门造访的,只有
谢景仁不去。谢景仁到了三十岁才担任著作佐郎便与此事有关。
B.谢景仁博闻强识。他擅长叙述前人的言论和行为,桓玄常常和他交谈,不觉疲倦。桓玄出行,殷仲文、
卞范之等人都骑着马跟在后面,谢景仁在辇上陪坐。
C.谢景仁讲究原则。他正要与高祖吃饭时,桓玄骑马召见他,高祖请求离开,但是他不同意,并说:“主
上对待我们臣下,应当有一定的法则。”最终他吃完饭才应召。
D.谢景仁深谋远虑。谢景仁支持高祖将要攻打鲜卑的主张,分析了高祖的功业与不足,也提出了平定鲜
卑之后的策略,最终高祖采纳了谢景仁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高祖为桓修抚军中兵参军,尝诣景仁咨事,景仁与语悦之,因留高祖共食。
②义熙五年,高祖以内难既宁,思弘外略,将伐鲜卑。朝议皆谓不可。
(5)谢景仁认为平定鲜卑后应如何做?请简要说明。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睿幼孤,聪慧夙成,特为神武所爱,养于宫中。睿读《孝经》,至“资于事父”,辄流涕嘘欷。十岁丧
母,神武亲送至领军府。为发哀,举声殒绝,三日水浆不入口。居丧长斋,骨立,杖而后起。神武崩,哭
泣呕血。及壮,将婚,貌有戚容。励之勤学,常夜久方罢。文宣受禅,进爵为王。天保六年,诏睿领兵监
筑长城。于时六月,睿途中屏盖扇,亲与军人同劳苦。定州先常藏冰,长史宋钦道以睿冒热,遣倍道送冰,
正遇炎盛,咸谓一时之要。睿对之叹曰:“三军皆饮温水,吾何义独进寒冰!”遂至销液,竟不一尝,兵人
感悦。八年,除都督、北朔州刺史。睿抚慰新迁,量置烽戍,备有条法,大为兵人所安。无水处祷而掘井,
泉源涌出,至今号曰赵郡王泉。睿后因侍宴,帝从容谓常山王演等曰:“由来亦有如此长史不?”孝昭帝临
崩,预受顾托,奉迎武成于邺,拜尚书令。河清三年,周师及突厥至并州。武成戎服,将以宫人避之,睿
叩马谏,乃止。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突厥咎周人曰:“尔言齐乱,故来伐之。今齐人眼中亦有铁,何可当邪!”乃还。于是以睿为能,加尚书令,
封宣城郡公,拜太尉,监五礼。晚节颇以酒色为和士开所构。武成崩,睿与冯翊王润等奏后主云:“和士
开不宜仍居内。”并入奏太后,因出士开为兖州刺史。太后欲留过百日,睿正色不许。旦欲入朝,妻子咸
谏止之。睿曰:“社稷事重,吾当以死效之。吾宁死事先皇,不忍见朝廷颠沛。”入见太后,太后复以为言,
睿执之弥固。出至永巷,被执送华林园,于雀离佛院令刘桃枝杖杀之,时年三十六。
(节选自《北史·高睿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B.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
整
C.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D.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
整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丧指处在直系尊亲的丧期守制中,尊亲死后,古人要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B.崩是古代帝王或王后去世的讳称,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以山塌下来作比喻。
C.受禅是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世王朝也有以受禅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D.公是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公、侯、伯、子、男的第一等,封建社会爵位制度严格,不可世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睿自幼被人抚养,为人十分孝顺。读《孝经》思念父亲泪流满面,母亲病逝数次哭晕,为神武帝守
孝期间长斋,以致骨瘦如柴。
B.高睿奉旨监修长城,与士民同甘苦。时值盛夏酷暑,有人送来冰块,高睿不忍独自享用,直到冰块融
化也没尝一口。
C.高睿好学勤政,深得帝王信任。北齐建立后.他历经文宣、孝昭、武成等皇帝,多次担任要职,官至
太尉、尚书令。
D.高睿敢于犯言直谏,毫不退让。武成帝去世后,他坚持将太后身边的和士开调任外职,面对太后求情
和家人的劝阻,他不为所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①睿抚慰新迁,量置烽戍,备有条法,大为兵人所安。
②社稷事重,吾当以死效之。吾宁死事先皇,不忍见朝廷颠沛。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鱼崇谅,字仲益,其先楚州山阳人,后徙于陕。幼能属文,弱冠,相州刺史辟为从事。会魏帅杨师厚卒,
建相州为昭德军,分魏郡州县之半以隶之。魏人不便,裨校张彦及帐下,囚节度使归款庄宗,崇谅奔归陕。
明宗即位,秦王从荣表为记室。从荣诛,坐除籍,流庆州。清泰初,移华州。俄以从荣许归葬,放还陕。
三年,起为陕州司马。仕晋,奉方物入贡,宰相荐为屯田员外郎、知制诰。开运末,契丹入汴,契丹相张
砺荐为翰林学士。契丹主北归,留崇谅京师。汉祖之入,尽索崇谅所受契丹诏敕,焚于朝堂,复令知制诰。
俄拜翰林学士。隐帝即位,崇谅以母老求就养,领台州刺史,食郡奉。会举师讨三叛,节度使白文珂在军
前,崇谅知后事。凡供军储、备调发,皆促期而办,近镇赖之。崇谅亲属尽在凤翔城中逾年城破李谷为转
运使庇护崇谅家数十口皆无恙崇谅请告自岐迎居于陕。周祖践祚,书诏繁委,皆崇谅为之。广顺初,加工
部侍郎,充职。会兖州慕容彦超加封邑,彦超已怀反侧,遣崇谅充使赐官告,仍慰抚之。时多进策人,命
崇谅就枢密院引试,考定升降。崇谅以母老思乡里,求解官归养。诏给长告,赐其母衣服、缗钱,假满百
日,令本州月给钱、米面。俄拜礼部侍郎,复为学士。诏令侍母归阙,崇谅再表以母老病乞终养,优诏不
允。世宗征高平,崇谅尚未至,陶谷乘间言曰:“鱼崇谅逗留不来,有顾望意。”世宗颇疑之。崇谅又表陈
母病,诏许归陕州就养。讫太祖朝不起。太宗即位,诏授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兵部侍郎致仕。岁余卒。
(节选自《宋史·鱼崇谅传》)P6162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崇谅亲属尽在凤翔城中逾年/城破/李谷为转运使/庇护崇谅家数十口/皆无恙/崇谅请告自岐迎/居于陕
B.崇谅亲属尽在凤翔城中/逾年城破/李谷为转运使/庇护崇谅家数十口/皆无恙/崇谅请告/自岐迎居于陕
C.崇谅亲属尽在凤翔城中/逾年城破/李谷为转运使/庇护崇谅家数十口/皆无恙/崇谅请告自岐迎/居于陕
D.崇谅亲属尽在凤翔城中逾年/城破/李谷为转运使/庇护崇谅家数十口/皆无恙/崇谅请告/自岐迎居于陕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魏帅杨师厚卒 卒:去世
B.囚节度使归款庄宗 款:诚恳
C.秦王从荣表为记室 表:上书表
D.讫太祖朝不起 起:起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崇谅奉养母亲,尽心尽力。隐帝即位后,鱼崇谅因为母亲年老请求就近奉养;周祖时,他因为母亲
思念故乡请求辞官回家奉养母亲。
B.鱼崇谅督办军事,快速完成。在讨伐三叛时,鱼崇谅主持后方的工作,有关军事储备、调度征发的事
情,他都能够在短时间内办理好。
C.鱼崇谅举荐贤能,量才适用。周祖登基后,鱼崇谅除起草各种制书诏令外,还积极举荐贤能之人,并
通过考试来考定他们官职的升降。
D.鱼崇谅遭人离间,受到猜疑。世宗讨伐高平时,鱼崇谅没有及时到达,陶谷就趁机进谗言,说鱼崇谅
逗留在家是在观望,皇帝对此颇有猜疑。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说明:第⑵句出自课文《游褒禅山记》)
①诏令侍母归阙,崇谅再表以母老病乞终养,优诏不允。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
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
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
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
王恢① , 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②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由之
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
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曰:“吾府之
积若干?”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凡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
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
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
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 18 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冠”,20 岁才是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
状元、榜眼、探花。
C.拜,指授予官职。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左迁,指贬官、降职。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
大夫,故死为“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湜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
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 18 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自
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要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闻
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
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②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5.阅读下面的文字,翻译划线句子。
情采(节选)
刘 勰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
犬羊①;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②也。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
上,其为彪炳,缛采名矣。
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
成黼黻③,五音比而成韶夏④,五性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
《孝经》垂典,丧言不文⑤;故知君子常言,未尝质也。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⑥,
则非弃美矣。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韩非云“艳乎辩说”,谓绮丽也。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
文辞之变,于斯极矣。
(节选自《文心雕龙·情采》)
【注】 ①《论语·颜渊》:“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鞟 (kuò):去了毛的皮革。
②质待文:这说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又一个方面。③黼黻(fǔ fú):古代礼服上的花纹。黼:半白半黑的
斧形。黻:半黑半青的两个“己”字形。④五音:宫、商、角、徴(zhǐ)、羽,指作品的声韵。包括《乐府》
篇“声为乐体”“诗声曰歌”的“声”,和《声律》篇讲的宫商声韵。比:缀辑。《韶(sháo) 》:舜时的乐名。
《夏》:禹时的乐名。⑤丧言不文:指哀悼父母的话不应有文采。《孝经·丧亲》:“孝子之丧亲也,哭不
偯(yī),礼无容,言不文。”⑥五千精妙:即《道德经》,因它共有五千多字。
解析 第(1)句“非采而何”是反问句,意思是“不是文采是什么”。第(2)句中“疾”的意思是“痛恨”,“信”的意
思是“真实”,“五千精妙”是指老子的《道德经》5 000 余字的华美的言辞。
下面两个句子该如何准确翻译?
(1)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
(2)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⑥,则非弃美矣。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兮以来二十余君,未
尝有坚明”冬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乏皮
至赵,赵立奉壁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玉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
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乙】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率,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
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甲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冬,公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
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节选自《苏武传》)
【丙】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
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甲考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
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节选自《张衡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约束:克制(自身欲望)
B.臣诚恐而负赵 见欺:被欺骗
C.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治:审理
D.衡常思图身之事 图身:谋划自身安全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左右或欲引相如去/虞常果引张胜
B.毕礼而归之/衡乃诡对而出
C.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D.其一人夜亡,告之/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译文:我知道犯了欺骗大王罪过的人都被判处了死刑,我请求
受汤镬之刑。
B.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译文:单于子弟派士兵与他们战斗。缑王等人都战死
了,只有虞常活了下来。
C.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译文:假使谋害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应该都让他们
投降。
D.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叶义问,字审言,严州寿昌人。建炎初,登进士第。调临安府司理参军。范宗尹为相,义问与沈长卿等
疏其奸。为饶州教授,摄郡。岁旱,以便宜发官仓赈民,提刑黄敦书劾之,诏勿问。前枢密徐俯门僧犯罪,
义问绳以法,俯本欲举义问,怒甚,俯乃袖荐书与之。
知江宁县。召秦桧所亲役,同僚不可,义问曰:“释是则何以服他人。”卒役之。通判江州。豫章守张宗
元忤桧,或中以飞语,事下张常先。宗元道九江,常先檄义问拘其舟,义问投檄曰:“吾宁得罪,不为不
祥。”常先白桧,罢去。
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
御史。枢密汤鹏举效桧所为。植其党周方崇、李度,置籍台谏,锄异己者。义问累章劾鹏举,有“一桧死
一桧生”之语,并方崇等皆罢之。又言:“凡择将遇一阙,令枢密院具三名取上旨,则军政尽出掌握。”
上闻金有犯边意,遣义问奉使觇之,还奏:“彼造舟船,备嚣械,其用心必有所在,宜屯驻沿海要害备
之。”会主亮果南侵。命视师,义问素不习军旅。至镇江,闻瓜洲官军与敌相持,大失措,乃役民掘沙沟,
植木枝为鹿角御敌,一夕潮生,沙沟平,木枝尽去。会建康留守张焘遣人告急,义问乃遵陆,云往建康催
发军,市人皆媟骂之。又闻敌据瓜洲,采石兵甚众,复欲还镇江,诸军喧沸曰:“不可回矣,回则有不测。”
遂趋建康。已而金主亮被弑,师退,义问还朝,力请退,遂罢。
隆兴元年,中丞辛次膺论义问“顷护诸将几败事,且以官私其亲”。谪饶州。乾道元年,诏自便。六年卒,
年七十三。
(选自《宋史·叶义问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
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B.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
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C.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
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D.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
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的人称为进士。
B.教授,文中指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与现在的“教授”不相同。
C.建康,即今天的南京,是吴、东晋、宋、齐、梁、陈等王朝都城,它还有石头城、金陵等名称。
D.弑,古时候指臣子杀君主、部下杀上级、子女杀父母、奸臣杀忠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义问为官正直,关爱百姓。任职期间,敢于向皇帝奏明宰相范宗尹做的不法之事;旱灾之年,又以
便宜的价格发售粮食,救济百姓。
B.叶义问不畏权贵,坚守道义。对于秦桧的亲友,他同等看待,令他们正常服役;受命拦截张宗元的船
只,他却说宁可领罪也不做坏事。
C.叶义问关心朝政,尽心奉主。他发现汤鹏举仿效秦桧结党营私,便上奏皇帝,弹劾汤鹏举;又提议皇
帝改进选将方式,掌牢军政大权。
D.叶义问不熟战事,治军无方。在其视察军队期间,了解敌情后惊慌失措,修筑无效防御工事;在军情
紧急之时,竟决定撤退,遭到非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义问绳以法,俯本欲举义问,怒甚,俯乃袖荐书与之。
②豫章守张宗元忤桧,或中以飞语,事下张常先。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后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
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
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
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
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
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尔,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
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①
七十余人,突将无前② , 宗贝叟、青羌散骑、武骑③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
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早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 ,
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
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
逆料。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注】①曲长、屯将:部曲中的首领、屯兵中的将官。②突将无前:敢于冲锋的将领。③宗贝叟、青羌
散骑、武骑:宗贝叟、青羌以及散骑、武骑各路骑兵。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进趋之时也 进趋:进攻
B.然涉险被创 , 危然后安 被创:被人打伤
C.况臣驽下 , 何能必胜 驽下:才能低下
D.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 期年:满一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字体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 臣具以表闻
B.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访风景于崇阿
C.此臣之未解三也 之二虫又何知
D.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 泉涓涓而始流
(3)下列各句分为四组,其中全都是诸葛亮陈述的北伐理由的一项是( )
①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
②曹操智计殊绝于人
③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
④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
⑤几败北山,殆死潼关
⑥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A.①⑤⑥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④⑤
(4)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B.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C.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D.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5)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诸葛亮先阐述先帝把讨伐曹贼的事业托付给他的原因,然后表明自己接受遗命后的行动,以及自己对
蜀汉大业的尽心尽力。
B.诸葛亮在接受遗命之后,寝食难安,他为了完成先王交给他的任务,自己不爱惜自己,渡泸水,深入
不毛之地。
C.诸葛亮出师北伐遭到一些人的怀疑和反对,他针对内部的反对意见,用了六个“未解”反驳,表达自己的
独到见解。
D.本文立足现实,联系历史背景,情感诚恳深挚。尤其是文末的“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八个字,更显忠
心决心,感人肺腑。
(6)翻译原文画线的句子。
①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②而不及早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
(7)诸葛亮认为先帝把讨伐曹操的事业交给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
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初仕郡,
孝廉,除郎中。后遭母忧,弃官行丧。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洁之士。
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
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
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蕃上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
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救三府① , 隐核牧守令长,
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
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太守。后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上书救云,坐免
归田里。永康元年,帝崩。窦太后临朝,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畏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
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茶蓼②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
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帝乳母赵娆,旦
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
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用理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
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
【注】:①三府: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②茶蓼:泛指田野沼泽间的杂草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B.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C.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D.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孝廉”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属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B.“出”,被调出京城任官职,实为贬官;陈蕃因提建议被贬为豫章太守
C.“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陈蕃劝说托病不上朝的大臣要尽职尽责。
D.陈蕃对周只称字不称名,是表示对他的尊敬,故“字而不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蕃自有名节能招徕贤士。郡人周瑶不接受本郡前后太守的招命,而陈蕃能够招徕,正是因为陈蕃本
人自是名节之士。
B.陈蕃识见卓异颇有方略。他认为地方官吏贪赃枉法、虐待百姓是导致山贼危害一方的重要原因;应该
选贤任能,更换地方官吏。
C.陈蕃尽孝尽忠反而受到杀害。他因母亲去逝,宁愿弃官守丧;虽然多次免官,但他仍然上疏,最后窦
太后还是下令捕杀他。
D.陈蕃少有大志,为人称赞。十五岁时闲处一室而庭院芜秽,他以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回答父亲好友
之问,被认为有澄清天下的志气,受到赞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②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古今稗官野史不下数百千种,而《三国志》《西游记》《水浒传》,世称之为奇书,人人乐得而观之。余
窃有疑焉。
稗官为史之支流,善读稗官者可进于史;故其为书亦必善善..恶恶,俾.读者有所观感戎惧、而风俗人心庶.以
维持不坏也。《西游》元虚荒渺,论者谓为谈道之书,所云意马心猿,金公木母,大抵心即是佛之旨,予
弗敢知。《三国》不尽合正史,而就中魏晋代禅,依样葫芦,天道循环,可为篡杀者鉴.。其他蜀与吴所以
废兴存亡之故,亦具可发人深害,予何敢厚非。至于《水浒》诲人以盗,久干.例禁,乃言者津津夸其章法
之奇,用笔之妙,且谓共摹写人物事故,即家常日用米盐琐屑,皆各穷神尽相 , 画工化工合为一手,
从来稗官无有出其右者。鸣呼!其未见《儒林外史》一书乎?夫曰“外史”,原不自居正史之列也;曰“儒林”,
迥异元虚荒渺之谈也。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责而骄人
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而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
砥柱。篇中所载之人,不可枚举,而其人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
镜。
传云:“善者,感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逸志。”是书有焉。甚矣!有《水浒》之笔之才,而非若《水
浒》之致为风俗人心之害也。则与其读《水浒》,无宁读《儒林外史》。世有善读..稗官者,当不河汉予言
也夫!”
乾隆元年春二月,闲斋老人序。
(取材于闲斋老人《序》,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俾.读者有所观感戒惧 俾:使
B.而风俗人心庶.以维持不坏也 庶:希望
C.可为篡杀者鉴. 鉴:铜镜
D.久干.例禁 干:触犯
(2)根据文章内容,并借助下面“善”字的义项,解释加点的词语。
善:①美好。②友好。③喜好。④擅长。⑤容易。⑥赞许。
①故其为中书亦必善善..恶恶 善善:________
②善者,感发人之善心.. 善心:________
③世有善读..稗官者 善读:________
(3)文中画线词语“穷神尽相”,写山了《水浒》的什么特点?请结合语境加以解释。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由衷地称赞《水浒》章法奇巧,用笔精妙,穷神尽相,实乃野史小说之冠。
B.《儒林外史》刻画了众多性情心术各异的鲜活形象,读者都可以从人物身上照见自己。
C.文中将《儒林外史》与其他奇书进行比较,以突出《儒林外史》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D.《儒林外史》塑造了心艳功名、痴迷富贵的一类人,中举发疯的范进就是其中的一个。
(5)作者认为“辞却功名高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自古以来,我国不乏这样的高士,其中有不
慕富贵,以“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来表明心志的________,有微视权贵,以“安能
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来张扬个性的________。
1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
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
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
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
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
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
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1) 庄子,名(________),他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_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写出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秋水时至,百川灌河________
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________
③人处一焉________
④人卒九州________
(3)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顺流而东行 顺流而东也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C.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吾乃常山赵子龙也
D.又奚以自多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闻道百,以为莫已着者,我之谓也。
②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5)本文的特色之一是通过援譬设喻来说理,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之。
12.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侠字嵩和,河东解人也。侠幼而聪慧,有异常童。年十三,遭父忧,哀毁有若成人。州辟主簿,举秀
才。元颢入洛,侠执其使人,焚其赦书。魏孝庄嘉之,授轻车将军、东郡太守,带防城别将。
大统三年,领乡兵从战沙苑,先锋陷阵。侠本名协,至是,太祖嘉其勇决,乃曰:“仁者必有勇”,因命
改焉。
除河北郡守。侠躬履俭素,爱民如子,所食唯菽盐菜而已。吏民莫不怀之。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
以供郡守。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使。侠亦不以入私,
并收庸直,为官市马。岁月既积,马遂成群。去职之日,一无所取。民歌之曰:“肥鲜不食,丁庸不取。
裴公贞惠,为世规矩。”侠尝与诸牧守俱谒太祖。太祖命侠别立,谓诸牧守曰:“裴侠清慎奉公,为天下之
最,今众中有如侠者,可与之俱立。”众皆默然,无敢应者。
侠又撰九世伯祖贞侯潜传,以为裴氏清公,自此始也,欲使后生奉而行之,宗室中知名者,咸付一通。
从弟伯凤、世彦,时并为丞相府佐,笑曰:“人生仕进,须身名并裕。清苦若此,竟欲何为?”侠曰:“夫清
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基。况我大宗,世济其美,故能存见称于朝廷没流芳于典策。今吾幸以凡庸,滥
蒙殊遇,固其穷困,非慕名也。志在自修,惧有辱先也。翻被嗤笑,知复何言。”伯凤等惭而退。
武成元年,卒于位。
(《周书·裴侠传》)
【注】元颢,北魏宗室,叛魏,投靠南朝梁,带兵打回洛阳,自立为王,后被杀。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州辟主簿________
②竟欲何为________
(2)为下列划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使后生奉而行之
A.进献
B.遵从
C.供给
D.迎合
(3)为下列划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况我大宗,世济其美
A.渡过
B.帮助
C.救助
D.成就
(4)第④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能存/见称于朝廷没/流芳于典策
B.故能存/见称于朝廷/没流芳于典策
C.故能/存见/称于朝廷/没流芳/于典策
D.故能/存/见称于朝廷/没/流芳于典策
(5)把第③段落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侠躬履俭素,爱民如子,所食唯菽盐菜而已。吏民莫不怀之。
(6)第③段画线句“众皆默然,无敢应者”反映了众臣怎样的心理?
(7)依据文章相关事迹,概括裴侠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
相关事迹 裴侠的品质
执使焚书 ①________
罢渔猎役 ②________
市马不取 ③________
教导从弟 ④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廖永忠,楚国公永安弟也。从永安迎太祖于巢湖,年最少。太祖曰:“汝亦欲富责乎?”永忠曰:“获事
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系,是所愿耳。”太祖嘉焉。
陈友谅犯龙江,忠大呼突阵,诸军从其后,大败之。从攻江州,州城临江,守备甚固。永忠度城高下,
造桥于船尾,名曰天桥,以船乘风倒行,桥傅于城,遂克之。进中书省右丞。
从下南昌,战鄱阳湖。敌将张定边直犯太祖舟,常遇春射走之,永忠乘飞舸追且射,定边被百余矢,汉
卒多死伤。明日,复与俞通海等以七舟栽苇荻,乘风纵火,焚敌楼船数百。又以六舟深入搏战,复旋绕而
出,敌惊为神。又邀击之浸江口,友谅死。还京,太祖以漆牌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八字赐之。从徐达
取淮东,张士诚遣舟师薄海安,太祖令永忠还兵水寨御之,达遂克淮东诸郡。
寻拜征南副将军,帅舟师自海道会汤和,略定闽中诸郡。寻拜征南将军,由海道取广东。永忠先发书谕
元左丞何真,晓譬利害,真即奉表请降。至广州,擒海寇邵宗愚,数其残暴斩之。永忠善抚绥,民怀其惠,
为之立祠。明年九月还京师,帝命太子帅百官迎劳于龙江。
明年,以征西副将军从汤和帅舟师伐蜀。进至瞿塘关,山峻水急,蜀人设铁锬桥,横据关口,舟不得进。
永忠密遣数百人舁小舟逾山渡关,出其上流。度已至,帅精锐出墨叶渡,分两军攻其水陆寨。黎明,蜀人
始觉。上下夹攻,大破之。明日,和始至,乃与和分道进,期会于重庆。永忠帅舟师直搗重庆,次铜锣峡。
蜀主明升请降,永忠以和未至辞。俟和至,乃受降。帝制《平蜀文》旌其功。
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使所善
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及杨宪为相,永忠与相比。宪诛,永忠以功大得免。八年三月
坐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年五十三。
(选自《明史•廖永忠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横线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士诚遣舟师薄海安 薄:迫近
B.数其残暴斩之 数:列举
C.次铜锣峡 次:停留
D.永忠与相比 比:匹敌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韩林儿在滁州/太机造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
B.初/韩林儿在滁州太机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
C.初韩林儿在滁州/太机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
D.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造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友谅进犯龙江,廖永忠人卢呐喊着冲击敌阵,各路人马跟在他后面,大败陈友谅的军队。
B.廖永忠战功卓著,曾经布败陈友谅,抵御张士诚,擒杀了海盗邵宗愚;冋到 京都以后,太祖曾经命令
太子迎接他。
C.因为跟随汤和平定闽中、淮尔、四川等地,廖永忠官职屡次升迁;每到一地,他都善于安抚百姓,深
得百姓的爱戴。
D.太机认为廖永忠指使一些读书人窥测圣意,要求给自己封爵,所以对他不满;没有将他封为公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
②明日,和始至,乃与和分道进,期会于重庆。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也。少为县吏。年十七,与父共载船至钱唐,会海贼胡玉等从匏
里①上掠取贾人财物,方于岸上分之,行旅皆住,船不敢进。坚谓父曰:“此贼可击,请讨之。”父曰:“非
尔所图也。”坚操刀上岸;以手东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罗遮贼状。贼望见,以为官兵捕之,即委财物散
走。坚追,斩得一级以还,父大惊。由是显闻,府召署假尉。坚历佐三县,所在有称,吏民亲附。乡里知
旧,好事少年,往来者常数百人,坚接抚待养,有若子弟焉。
中平元年,黄巾贼帅张角起于魏郡,自称黄天泰平。天下响应,燔烧郡县,杀害长吏。汉遣车骑将军皇
甫嵩、中郎将朱儁将兵讨击之。儁表请坚为佐军司马,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愿从。坚又募诸商旅及淮、
泗精兵,合千许人,与儁并力奋击,所向无前。汝、颍贼困迫,走保宛城。坚登城先入,众乃蚁附,儁具
以状闻上,拜坚别部司马。
边章、韩遂作乱凉州。中郎将董卓拒讨无功。中平三年,遣司空张温行车骑将军,西讨章等。温表请坚
与参军事,屯长安。章、遂闻大兵向至,党众离散,皆乞降。军还,拜坚议郎。时长沙贼区星自称将军,
众万余人,攻围城邑,乃以坚为长沙太守。到郡亲率将士,施设方略,旬月之间,克破星等。汉朝录前后
功,封坚乌程侯。
灵帝崩 , 卓擅朝政,横恣京城。诸州郡并兴义兵,欲以讨卓。坚亦举兵。袁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
豫州刺吏。遂治兵于鲁阳城。卓兵见坚士众甚整,不敢攻城,乃引还。卓惮坚猛壮,乃遣将军李傕等来求
和亲。坚曰:“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②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复进军大谷,
拒雒九十里。卓寻徙都西入关,焚烧雒邑。
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于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
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一》)
【注】①匏里:地名。②县:通“悬”。
(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
B.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
C.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
D.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曰/岂将与乃和亲邪?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署:代理、暂时担任或试充官职。假尉:指暂时代理的县尉或非正式任命的县尉。
B.黄天泰平:张角自称黄天,曾宣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C.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D.四海:这里指全国各地。古代类似的称说还有九州、八荒、六合、五湖、四夷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坚年少就智勇有为。十七岁时,身为县吏的他遇到贼人抢劫商人财物,独自上岸,以计吓退贼人,
并砍掉一个贼人首级,由此声名大显。
B.孙坚关心国事有远谋。在辅佐管理郡县之时他就招揽数百个热心青年,以备为国家效力,后来他们中
的一些人追随他讨伐黄巾军张角的起义。
C.孙坚在汉朝立下功劳。中平三年他跟随司空张温平定凉州之乱,随后又在长沙太守任上打败了在此作
乱的区星等。孙坚因功被封为乌程侯。
D.孙坚威猛而知晓大义。中郎将董卓趁乱擅权,孙坚跟随各地兴义兵讨伐董卓。董卓的军队惧怕孙坚的
军队,孙坚也拒绝了董卓的和亲请求。
(4)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坚登城先入,众乃蚁附,遂大破之。儁具以状闻上,拜坚别部司马。
②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茅鹿门①知县二
(明)唐顺之
熟观鹿门之文,及鹿门与人论文之书,门庭路径,与鄙意殊有契合;虽中间小小异同,异日当自融释,
不待喋喋也。
至如鹿门所疑于我本是欲工文字之人,而不语人以求工文字者,此则有说。鹿门所见于吾者,殆故吾也,
而未尝见夫槁形灰心之吾乎?吾岂欺鹿门者哉!其不语人以求工文字者,非谓一切抹杀,以文字绝不足为
也。虽其绳墨②布置,奇正转折,自有专门师法;至于中一段精神命脉骨髓,则非洗涤心源,独立物表、
具今古只眼者,不足以与此。今有两人,其一人心地超然,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学为文章,但直抒胸臆,
信手写出,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其一人犹然尘中人也,虽其专专
学为文章,其于所谓绳墨布置,则尽是矣,然番来覆去,不过是这几句婆子舌头语,索其所谓真精神与千
古不可磨灭之见,绝无有也,则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即如以诗为喻,陶彭泽未尝雕句文,但信手写出,
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自有诗以来,其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苦却
一生精力使人读其诗只见其困缚龌龊满卷累牍竟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何则?其本色卑也。本色卑,文不
能工也,而况非其本色者哉!
秦汉以前,儒家者有儒家本色,其所言者,其本色也,是以精光注焉,而其言遂不泯于世。唐宋而下,
文人莫不语性命,谈治道,满纸炫然,一切自托于儒家。然非其涵养畜聚之素,非真有一段千古不可磨灭
之见,而影响抄说,盖头窃尾,如庄农作大贾之饰,极力装做,丑态尽露。是以精光枵焉,而其言遂不久
湮废。后之文人,欲以立言为不朽计者,可以知所用心矣。
然则吾之不语人以求工文字者,乃其语人以求工文字者也,鹿门其可以信我矣。今复纵言至此,吾过矣,
吾过矣!此后鹿门更见我之文,其谓我之求工于文者耶,非求工于文者耶?鹿门当自知我矣,一笑。
鹿门东归后,正欲待使节西上时得一面晤,倾倒十年衷曲;乃乘夜过此,不已急乎?仆三年积下二十余
篇文字债,许诺在前,不可负约。欲待秋冬间病体稍苏,一切涂抹,更不敢计较工拙,只是了债。此后便
得烧却毛颖② , 碎却端溪③ , 兀然作一不识字人矣。而鹿门之文方将日进,而与古人为徒未艾也。
异日吾倘得而观之,老耄尚能识其用意处否耶?并附一笑。
【注释】①茅鹿门:指茅坤,号鹿门,明代散文家、藏书家。②毛颖:毛笔。③端溪:一种名贵砚台。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手写出,虽或疏卤 疏卤:粗糙、轻率。
B.虽其专专学为文章 专专:用心专一
C.如庄农作大贾之饰 大贾:大师。
D.而与古人为徒未艾也 艾:停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此则有说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B.则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 赂秦而力亏
C.鹿门其可以信我矣 吾其还也
D.乃乘夜过此,不已急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宇宙间的绝好文字不应重在对文字的追求,也不应重在文章的规则布局、结构的变化转折,
更应重在要使文章要有一种精神、命脉和骨髓。
B.作者认为,写文章要有“真精神”及“千古不可磨灭之见”,这才是真本色。他将陶渊明与沈约两位诗人加
以比较,评价前者本色远超后者。
C.文章最后,作者祝愿茅鹿门先生写文章一天天地长进,学做古文堪比古人,并期望有朝一日能读到他
的文章,领会其中的用意所在。
D.全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而议论则重在阐述作者自己的文章观,文中的两处“一笑”则流露了作者对
自己观点的自信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其 雕 句 文 用 心 最 苦 而 立 说 最 严 者 无 如 沈 约 苦 却 一 生 精 力 使 人 读 其 诗 只
见 其 困 缚 龌 龊 满 卷 累 牍 竟 不 曾 道 出 一 两 句 好 话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人莫不语性命,谈治道,满纸炫然,一切自托于儒家。
②此后鹿门更见我之文,其谓我之求工于文者耶,非求工于文者耶?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徐阶,字子升,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年进士第三人。性颖敏,有权略。
皇太子出阁,召拜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丁母忧归。服除.. , 擢国子祭酒,寻改吏部。故事,吏.
部.率鐍门,所接见庶官不数语。阶折节下之,见必深坐,咨边腹要害,吏治民瘼。皆自喜得阶意,愿为用。
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学士寻进礼部尚书。
帝察阶勤,又所撰青词..独称旨,召直无逸殿,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馔,上尊无虚日。廷推吏部尚书,不听,
不欲阶去左右也。
严嵩怙宠弄权,猜害同列。既仇夏言置之死,而言尝荐阶,嵩以是忌之。一日独召对,语及阶。嵩徐曰:
“阶所乏非才,但多二心耳。”盖以其尝请立太子也。阶危甚,度未可与争,乃谨事嵩,而益精治斋词迎帝
意。寻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密疏发咸宁侯仇鸾罪状。阶与鸾尝同直,嵩欲因鸾以倾阶。及闻鸾罪
发自阶,乃愕然止,而忌阶益甚。
帝既诛鸾,益重阶,数与谋边事。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
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资赏费。”皆用之。一品满三载,进勋,为柱国;满六载,再录子为中书舍人;
九载,改兼吏部尚书。
杨继盛下锦衣狱,嵩属陆炳究主使。阶戒炳曰:“即不慎,一及皇子,如宗社何!”又为危语动嵩曰:“上
惟二子,必不忍以谢公,所罪左右耳。公奈何显结宫邸怨也。”嵩惧,乃寝。倭躏东南,帝数以问阶,阶
力主发兵。阶又念边卒苦饥,请收畿内..麦数十万石,自居庸输宣府,紫荆输大同。帝悦,密传谕行之。
万历十一年卒,年八十一。赠太师,谥文贞。
(节选自《明史·徐阶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学士/寻进礼部尚
书
B.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学士/寻进礼部
尚书
C.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学士/寻进礼部
尚书
D.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学士/寻进礼部尚
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服除,守丧期满。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期满后就官复原职。
B.吏部,官署名。六部之一。职掌全国文官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事宜,长官为吏部尚书,副职
为吏部侍郎。
C.青词,又称绿章,道士举行斋醮祈天时用朱笔写在青藤纸上的奏文。嘉靖帝因笃信道教,常让臣下写
青词进献。
D.畿内,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周代把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称“王畿”,汉魏时称“京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阶很被皇帝看重。朝廷推举徐阶做吏部尚书,皇帝不想他离开自己而没让他任职;官居一品后,一
再加官进爵;皇帝曾多次和他谋划边境事宜。
B.徐阶非常关心边事。仇鸾被诛,当时商议减去他增加的卫卒,徐阶不赞成;倭寇侵犯东南,徐阶力主
发兵,并请求征收麦子数十万石运输到边关。
C.徐阶行事讲究谋略。他考虑到不可与严嵩争锋,恭谨侍奉他,且更加精心写斋词迎合帝意;杨继盛一
案,又用直言劝阻严嵩,使他害怕而罢手。
D.徐阶深遭严嵩忌惮。严嵩害怕夏言置自己于死地,而徐阶又与夏言关系密切,所以对徐阶忌惮有加,
曾借独对的机会诋毁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阶折节下之,见必深坐,咨边腹要害,吏治民瘼。
②阶戒炳曰:“即不慎,一及皇子,如宗社何!”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
使,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
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蕃乃谢焉。
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① , 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
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②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
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滂睹时方艰,知
意不行,因辞官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
逐,不与共朝。显荐异节,抽拔幽陋。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
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
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
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
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弟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
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③齐名,死亦何
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
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②会日:指三公会议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
大司空。③李、杜:指当时的贤臣李膺、杜密。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B.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C.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D.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是汉朝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孝”指孝顺父母,“廉”指品行廉洁。
B.版,即笏板,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着的手板。投版喻指弃官,与“解褐”意同。
C.仁义是传统道德的最高原则,本意为仁爱与正义,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D.传舍,供驿长、驿夫以及往来官吏休息食宿的地方,又名邮舍或驿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滂身正节清,胸怀大志。他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冀州因灾荒而动荡,他担任清
诏使,有澄清天下之志。
B.范滂弹劾权贵,毫不妥协。他因为弹劾人数过多,受到尚书的怀疑,但他不为所屈,表示自己若检举
失实,甘受死刑。
C.范滂整治邪恶,举荐贤士。他代理功曹期间,撤职驱逐了一些有违孝悌、不遵仁义的人,推荐品德高
尚的人,提拔贫寒之士。
D.范滂身陷党祸,以死明节。建宁二年,皇帝下诏缉捕范滂等人,吴导和郭揖的行为表明他们与范滂结
党,范滂决心以死平息祸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
②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祖禹,字淳甫。幼孤,叔祖镇抚育如己子。祖禹自以既孤,每岁时亲宾庆集,惨怛若无所容,闭门读
书,未尝预人事。既至京师,所与交游,皆一时闻人。镇器之曰:“此儿,天下士也。”进士甲科。从司马
光编修《资治通鉴》,在洛十五年,不事进取。书成,光荐为秘书省正字。时王安石当国,尤爱重之。王
安国与祖禹友善,尝谕安石意,竟不往谒。富弼致仕居洛,素严毅,杜门罕与人接,待祖禹独厚;疾笃,
召授以密疏,大抵论安石误国及新法之害,言极愤切。弼薨,人皆以为不可奏,祖禹卒上之。吴中大水,
诏出米百万斛、缗钱二十万振救。谏官谓诉灾者为妄,乞加验考。祖禹封还其章,云:“国家根本仰给东
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宣仁太后崩,中外议论汹汹,人怀顾望,在位者畏惧,莫敢发言。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乃奏。初,苏轼
约俱上章论列,谏草已具,见祖禹疏,遂附名同奏,曰:“公之文,经世之文也。”竟不复出其稿。时有相
章悖意。祖禹力言悖不可用,不见从,遂请外。上且欲大用,而内外梗之者甚众,乃以龙图阁学士知陕州。
言者论祖禹修《实录》诋诬,贬安置贺州,卒,年五十八。祖禹平居恂恂,口不言人过。至遇事,则别白
是非,不少借隐。尝讲《尚书》至“内作色荒,外作禽荒”六语,拱手再诵,却立云:“愿陛下留听。”帝首
肯再三,乃退。每当讲前夕,必正衣冠,俨如在上侧,命子弟侍。开列古义,参之时事,无一长语。苏轼
称为讲官第一。
(《宋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
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B.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
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C.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
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D.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
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相关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生,汉时指儒生,明清时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包括在太学学习的生员。如《送
东阳马生序》中的“今诸生学于太学”。
B.节度使,官职名。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予旌节,故称“节度使”。节度使作为
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不负责民政。
C.“服除”,指守丧期满,“服”指丧服,《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功”就是丧服的名称。
D.“孝廉”,汉代察举制科目之一。孝廉即孝顺父母,办事廉正,通过举孝廉,在社会上形成在家为孝子,
出仕做廉吏的舆论和风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祖禹幼年时父亲去世,每逢佳节,他悲伤痛苦,闭门读书,他到京城后结交的都是名人,他的叔祖
称赞他为贤士。
B.范祖禹看淡官职,正字刚毅。他跟从司马光编修书籍,不求官职;他因司马光推荐而被王安石看重,
后来他却将别人批评王安石的奏章上报。
C.范祖禹文才突出,受到苏轼称赞。宣仁太后去世,人心不稳,他决定上奏,他的奏章被苏轼看到后,
苏轼决定放弃自己的奏稿,并称赞范祖禹的文章。
D.范祖禹既谨慎又大胆。他平时谨慎小心,但遇到大是大非问题,往往坚持原则,他为皇帝讲书,有一
次讲到关键处,直到皇帝“首肯再三”,才肯罢休。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安国与祖禹友善,尝谕安石意,竟不往谒。
②上且欲大用,而内外梗之者甚众,乃以龙图阁学士知陕州。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曹修古,字述之,建州建安人。进士起家,累迁秘书丞、同判饶州。宋绶荐其材,召还,以太常博士为
监察御史。上四事,曰行法令、审故事、惜材力、辨忠邪,辞甚切至。又奏:“唐贞观中,尝下诏令致仕
官班本品见任上,欲其知耻而勇退也。比有年余八十,尚任班行① , 心力既衰,官事何补。请下有司,
敕文武官年及七十,上书自言,特与迁官致仕,仍从贞观旧制,虽宿德勋贤,自如故事。”因着为令。
修古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晨朝将至朝堂黄门二人行马不避呵者止之反为所詈修古奏:“前史称,御史台
尊则天子尊。故事,三院②同行与知杂事同,今黄门侮慢若此,请付所司劾治。”帝闻,立命笞之。晏殊以
笏击人折齿。修古奏:“殊身任辅弼,百僚所法,而忿躁亡大臣体。古者,三公不按吏,先朝陈恕于中书
榜人,实时罢黜。请正典刑,以允公议。”禁中以翡翠羽为服玩,诏市于南越。修古以谓重伤物命,且真
宗时尝禁采狨毛,故事未远。命罢之。时颇崇建塔庙,议营金阁,费不可胜计,修古极陈其不可。久之,
出知歙州,徙南剑州,复为开封府判官。历殿中侍御史,擢尚书刑部员外郎、知杂司事、权同判吏部流内
铨。未逾月,会太后兄子刘从德死,录其姻戚至于厮役几八十人,龙图阁直学士马季良、集贤校理钱暖皆
缘遗奏超授官秩,修古与杨偕、郭劝、段少连交章论列。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
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未行,改知兴化军。会赦复官,
卒。修古立朝,慷慨有风节。当太后临朝,权幸用事,人人顾望畏忌,而修古遇事辄言,无所回挠。既没,
人多惜之。家贫,不能归葬,宾佐赙钱五十万。季女泣白其母曰:“奈何以是累吾先人也。”卒拒不纳。太
后崩,帝思修古忠,特赠右谏议大夫,赐其家钱二十万。
(选自《宋史·曹修古传》,有删节)
【注】①班行:上朝的位次。②三院: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修古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晨朝/将至朝堂/黄门二人行/马不避/呵者止之/反为所詈/
B.修古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晨朝/将至朝堂/黄门二人行/马不避/呵者止之/反为所詈/
C.修古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晨朝/将至朝堂/黄门二人行马不避/呵者止之/反为所詈/
D.修古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晨朝/将至朝堂/黄门二人行马不避/呵者止之/反为所詈/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根据排名,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致仕,指交还官职,即古代官员正常退休。还有致事、视事、乞骸骨。
C.汉有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等官职,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以宦官充任,故后世亦称宦官为黄门。
D.“出”,即京官到地方任职,也称“外放”“放外任”,与地方官进朝廷任职的“入”相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修古恪尽职守,尽职尽责。他身为监察御史,监察百官,整肃朝仪,不管是太监侮慢还是宰相失体,
他都及时参奏,仗义执言,要求严惩以正典刑。
B.曹修古关心朝政,积极进言。当他看到有的官员八十多岁心力俱衰却依然在职,于是建议文武官员七
十岁应主动退休,概无例外,朝廷据此定为法令。
C.曹修古不惧权贵,遇事敢言。太后侄儿刘从德死后,朝廷越级任用了一大批刘家亲戚乃至厮役,他极
力反对,因此惹怒太后,被削官一级,改任为工部员外郎。
D.曹修古为官清廉,家无余财。在他死后,连扶灵柩回故乡安葬的费用都没有。太后去世后,皇帝想到
他的忠贞,赏赐他的家人二十万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闻,立命笞之。晏殊以笏击人折齿。
②季女泣白其母曰:“奈何以是累吾先人也。”卒拒不纳。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
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
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
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
不得田畜。复请李牧。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四,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
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
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赵悼襄王元年,
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媛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
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
李牧击破秦军。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
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
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李牧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
封李牧为武安君
B.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
封李牧为武安君
C.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
李牧为武安君
D.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
封李牧为武安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战国七雄之一。战国七雄分别是:秦,楚,齐,燕,赵、魏,韩。
B.匈奴,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战国时游牧于燕,赵,秦以北地区。
C.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全称为“撑犁孤涂单于”。
D.襄王,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牧驻守边境。李牧驻守代郡,雁门郡时,规定匈奴来犯,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过了几年,
也没有什么损失。
B.李牧坚持己见。李牧退守不战,匈奴人与守边官兵都认为他不肯出战是胆怯,李牧我行我素,赵王一
怒之下把他召回。
C.李牧战绩斐然。李牧复出后,立刻精选兵马,积极备战,后采取诱敌策略,灭了襜褴,打败东胡,收
降林胡,单于逃跑。
D.李牧抗命被杀。秦将王翦进攻赵国受到抵御,秦国使用反间计,赵王中计,撤换李牧,李牧不接受命
令,赵王就杀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
②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2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春芳,字子实,扬州兴化人。嘉靖二十六年,举进士第一,除修撰。简入西苑撰青词,大被帝眷,与
侍读严讷超擢翰林学士。寻迁太常少卿,拜礼部右侍郎,俱兼学士,直西苑如故。佐理部事,进左侍郎,
转吏部,代讷为礼部尚书。时宗室蕃衍,岁禄苦不继。春芳考故事,为书上之。诸吉凶大礼及岁时给赐,
皆严为之制。帝嘉之,赐名《宗藩条例》。寻加太子太保。四十四年,命兼武英殿大学士,与讷并参机务。
世宗眷侍直诸臣厚,凡迁除皆出特旨。春芳自学士至柄政,凡六迁,未尝一由廷推。春芳恭慎,不以势凌
人。居政府持论平,不事操切,时人比之李时;其才力不及也,而廉洁过之。时徐阶为首辅,得君甚。春芳
每事必推阶,阶亦雅重之。隆庆元年春,有诏修翔凤楼,春芳曰:“上新即位,而遽兴土木,可乎?”事遂止。
齐康之劾徐阶也,语侵春芳。春芳疏辨求去,帝慰留之。及代阶为首辅,益务以安静,称帝意。时同列者
陈以勤、张居正。以勤端谨,而居正恃才凌物,视春芳蔑如也。始阶以人言罢,春芳叹曰:“徐公尚尔,
我安能久?容旦夕乞身耳。”居正遽曰:“如此,庶保令名。”春芳愕然,三疏乞休,帝不允。既而赵贞吉入
代以勤,刚而负气。及高拱再入直,凌春芳出其上,春芳不能与争,谨自饬而已。俺答款塞求封,春芳偕
拱、居正即帝前决之。会贞吉为拱逐拱益张修阶故怨春芳尝从容为阶解拱益不悦。时春芳已累加少师兼太
子太师,进吏部尚书,改中极殿,度拱辈终不容己,两疏请归养,不允。南京给事中王祯希拱意,疏诋之,
春芳求去益力。赐敕乘传,遣官护行,有司给夫廪如故事。阅一岁,拱复为居正所挤,几不免。而春芳归,
父母尚无恙,晨夕置酒食为乐,乡里艳之。父母殁数年乃卒,年七十五,赠太师,谥文定。
(节选自《明史列传八十一》,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芳恭慎,不以势凌人 凌:欺压
B.齐康之劾徐阶也,语侵春芳 侵:攻击,侵犯
C.益务以安静,称帝意 称:赞扬
D.南京给事中王祯希拱意 希:迎合
(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贞吉为拱逐/拱益张/修阶故怨/春芳尝从容为阶解/拱益不悦
B.会贞吉为拱逐/拱益张修/阶故怨/春芳尝从容为阶解/拱益不悦
C.会贞吉为拱逐拱/益张修阶/故怨春芳/尝从容为阶/解拱/益不悦
D.会贞吉为拱逐拱益/张修阶故怨/春芳尝从容为阶解/拱益不悦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春芳才华出众,受皇上厚爱。嘉靖二十六年考中进士第一名;皇上爱惜其才,他从翰林学士到主掌
大权,六次升迁,都非大臣推举,皆由皇上特旨任命。
B.李春芳敢于上书,勇于除弊。他主张改革礼制,其方案被皇上赐名《宗藩条例》以示嘉奖;隆庆元年,
皇上下诏修造翔凤楼,李春芳认为不宜,修楼一事就这样停止了。
C.李春芳为人谦恭,做事谨慎。在任职期间,论议平正,不说偏激的话;当时徐阶得皇帝信任做了首辅,
李春芳遇事必推崇徐阶,徐阶也很看重他。
D.李春芳为人看透朝政,多次请归。因张居正因张居正自恃才气,李春芳多次上书请求退休,皇上不允
许;给事中王祯上书诋毁李春芳,皇上误信,免去李春芳的官职俸禄。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世宗眷侍直诸臣厚,凡迁除皆出特旨。
②以勤端谨,而居正恃才凌物,视春芳蔑如也。
2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志皋,字汝迈,兰溪人。隆庆二年进士及第,授编修。万历初,进侍读。张居正夺情,将廷杖吴中行,
赵用贤。志皋偕张位、习孔教等疏救,格不上,则请以中行等疏宜付史馆,居正志。会星变考察京朝官遂
出志皋为广东副使居三年再以京察谪其官居正殁言者交荐起解州同知。旋改南京太仆丞,历国子监司业、
祭酒,再迁吏部右侍郎,并在南京。寻召为吏部左侍郎。十九年秋,申时行谢政,荐志皋及张位自代。遂
进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明年春,王家屏罢,王锡爵召未到,志皋暂居首辅。会宁夏变起,
兵事多所咨决。主事岳元声疏论锡爵,中言当事者变乱倾危,为主事褚寿贤,给事中许弘纲所驳。志皋再
辨,帝皆不问。二十一年,锡爵还朝,明年五月遂归,志皋始当国。
辽东失事,诏褫巡抚韩取善职,速副使冯时泰诏狱,而总兵官杨绍勋止下御史问。给事中吴文梓等论其
失平,志皋亦言:“封疆被寇,武臣罪也。今宽绍勋而深罪文吏,武臣益恣,文吏益丧气。”帝不从,时泰
竟谪戍。皇太后诞辰,帝召见辅臣暖阁,志皋论宥御史彭应参。寻极论章奏留中之弊,请尽付诸曹议行。
时两宫灾,彗星见,日食九分有奇,三殿又灾,连岁间变异迭出。志皋请下罪己诏,因累疏陈时政缺失。
而其大者定国本、罢矿税诸事,凡十一条。优诏报闻而已。
张居正柄国,权震主。中时行继之,势犹盛。王锡爵性刚负气,人亦畏之。志皋为首辅,年七十余,笔
矣,柔而懦,为朝士所轻,诟评四起。志皋愤言:“同一阁臣也,往日势重而权有所归,则相率附之以媒
进。今日势轻而权有所分,则相率击之以博名。”因求退益切。帝慰谕之。二十九年秋,卒于邸舍。
(节选自《明史·赵志皋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星变/考察京朝官/遂出志皋为广东副使/居三年/再以京察谪其官/居正殁/言者交/荐起解州同知
B.会星变考察/京朝官遂出/志皋为广东副使/居三年/再以京察谪其官/居正殁/言者交荐/起解州同知
C.会星变考察/京朝官遂出/志皋为广东副使/居三年/再以京察谪其官/居正殁/言者交/荐起解州同知
D.会星变/考察京朝官/遂出志皋为广东副使/居三年/再以京察谪其官/居正殁/言者交荐/起解州同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录取后为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
B.夺情,古代官员遭父母之丧,丧期未满而强使出仕,称为“夺情”。
C.礼部,古代官署,主管朝廷中的礼乐,祭祀、户籍、科举和接待外宾等事务。
D.诏狱,奉皇帝诏令拘禁犯人的监狱,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志皋仕途坎坷。张居正掌权时,他因和张位等人上奏相救吴中行,赵用贤得罪了张居正,张居正借
机将赵志皋贬职。
B.赵志皋得到重用。他在王家屏被罢免而王锡爵还没有到京的情况下暂任首辅,遇上宁夏发生变故,军
事全部由他决定。
C.赵志皋犯颜敢谏。他反对皇帝解除巡抚韩取善的官职,逮捕关押副使冯时泰,而对总兵官杨绍勋只下
交御史台考察的做法。
D.赵志皋处事柔懦。他任首辅时首辅权力相对分散,不再像张居正、申时行、王锡爵一样强势,被朝廷
人士轻视、辱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不从,时泰竞谪戍。皇太后诞辰,帝召见辅臣暖阁,志皋论宥御史彭应参。
②同一阁臣也,往日势重而权有所归,则相率附之以媒进。
2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汤义仍先生文集序
钱谦益
临川汤义仍文集若干卷,吴人许子洽生以万历乙卯谒义仍于玉茗堂,而手钞之以归者也。义仍告许生曰:
“吾少学为文,已知訾警王、李① , 駢枝俪叶,从事于六朝。久而厌之,是亦王、李之朋徒耳。汜滥词
曲,荡涤放志者数年,始读乡先正之书,有志于曾、王②之学,而吾年已往,学之而未就也。子归,以吾
文视受之,不蕲其知吾之所就,而蕲其知吾所未就也。知吾之所就,所谓王、李之朋徒耳;知吾之所未就,
精思而深造之,古文之道,其有兴乎?”余闻义仍之语,退而读其文,未尝不喟然太息也。
义仍官留都,王弇州艳其名,先往造门,义仍不与相见,尽出其所评抹《弇州集》,散置几案。弇州信
手翻阅,掩卷而去。弇州没,义仍之名益高。海内訾警王、李者,无不望走临川,而义仍自守泊如也。以
义仍之才力,由前而言之,岂不能与言秦、汉者争为撏撦割剥?由后而言之,岂不能与言排秦、汉者争为
叫嚣隳突?深心易气,退而愿学于曾、王,顾又不自有,以其所未就者勖余。呜呼!此可以知义仍之所存
矣。
《易》曰:言有物。又曰:修词立其诚。《记》曰:不诚无物。今之人,耳佣目僦,降而剽贼,如弇州
《四部》之书,充栋宇而汗牛马,即而视之,无所有也。义仍晚年之文,意象萌茁,根荄屈蟠,其源汩汩
然,其质熊熊然,盖义仍之于古文,可谓变而得正,而于词可谓己出者也。其学曾、王也,自以为未就,
譬之金丹家,虽未至于九转大还,然其火候,不可谓不力,而铅汞药物,不可谓不具也。后有君子,好学
深思,从事于义仍之文,得其所谓有物者,而察识其所未至。因以探极指要,而知古文兴复之几。义仍已
矣,庶几后有子云也哉?余悲义仍之文不大显于世,而世之浮慕义仍者,于其所以为文之指意,未有能明
之者也。循览遗编,追惟其末后郑重相属之语,而为叙之如此。
(节选自《牧斋初学集》,有删改)
【注】①王李:指王世贞(王弇州)和李攀龙,明代“后七子”的代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推行
拟古之风,批评王安石、曾巩等人的散文。②曾王:指王安石、曾巩,王安石为临川人,曾巩也长期居住
临川,两人名列“唐宋八大家”。
(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蕲其知吾之所就 蕲:求
B.弇州信手翻阅 信:随意
C.以其所未就者勖余 勖:勉励
D.追惟其末后郑重相属之语 属:撰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亦王、李之朋徒耳 义仍之名益高
B.以吾文视受之 以其所未就者勖余
C.其有兴乎 其学曾、王也
D.而义仍自守泊如也 充栋宇而汗牛马
(3)把文章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志于曾、王之学,而吾年已往,学之而未就也。
②余悲义仍之文不大显于世,而世之浮慕义仍者,于其所以为文之指意,未有能明之者也。
(4)汤义仍对王弇州(王世贞)之文持什么态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温疫论》原序(节选)
吴有性
昔仲景立《伤寒论...》,盖为伤寒设也。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
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求其所谓伤寒者,百无一二。予即按.诸书,咸以为春、夏、秋所发,
皆属温病,而伤寒必在冬时。则历年较之,温疫四时皆有,而真伤寒,每在严寒。虽有头疼、身痛、恶寒、
无汗、发热之症,每用发散之剂,一汗即解。间有不药亦自愈者,并未常因失汗,以致发黄、谵语、狂乱
等症。此皆感冒肤浅之病,非真伤寒也。伤寒、感冒均系风寒,竟感冒俱多,伤寒希有,感受有霄壤之隔。
今鹿马攸分,益见伤寒世所绝少。仲景以伤寒为急病,仓卒失治,多致伤生,因立论以济天下万世,用心
可谓仁矣。然伤寒与温疫皆急病也,以病之少者,尚谆谆以告世,况温疫多于伤寒百倍,安忍置之勿论?
或谓温疫一证,仲景原别有方论,历年既久,兵火湮没,即《伤寒论》称散亡之余,王叔和补方造论,辑
成全书。则温疫之论,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崇祯辛巳.... , 疫气流行,感者甚多,于五六月益甚,或合
门传染。其于始发之时,每见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有不殆者。或病家误听七日当自愈,不尔,十四日
必瘳,因而失治。或遇医家见解不到,以急病用缓药,虽不即受其害,究迁延而致死,比比皆是。感邪之
轻者,有获侥幸;感邪之重者,而加以失治,枉死不可胜计。嗟乎!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
斯投剂不效,病者日笃。病愈急,投医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古册之遗忘也。千
载以来,何生民之不幸如此?余虽孤陋,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抵之处,与夫传变之体,
并平日所用历应验方法,详述于下,以俟高明者正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
见/悉见温疫
B.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
见/悉见温疫
C.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
所见悉见温疫
D.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
见悉见温疫
(2)一名考生在居家隔离期间,翻阅古籍,了解中医文化,对文中加点词语做了如下笔记,其中有误的
一项是( )
A.《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医学经典,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B.按,本意为用手向下压。成语“按图索骥”和《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中的“按”字与文中意思相同。
C.崇祯辛巳,是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其中,“辛巳”是干支纪年。古人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
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作为序号。
D.格,文中为“推究”之意,古文中可表达相似意思的字词还有“稽、原”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仲景所著《伤寒论》主要是针对伤寒之病,后世从医者却往往将伤寒与其他病症相互混淆,容易导致
患者病情的延误。
B.吴又可从临床症状、病情的急缓、病例的多寡等方面比较了感冒、伤寒、温疫三种疾病的异同,凸显
了研究温病的紧迫性。
C.崇祯辛巳年间,瘟疫流行,感染者众多。到了五六月份,疫病越来越严重,有的紧闭门户的人家,依
旧被传染上了瘟疫。
D.吴又可为人谦逊务实。他潜心梳理了数年来的行医经验,研究了疫气从哪里产生,又是如何传染到人
的身上,立言救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伤寒、感冒均系风寒,竟感冒俱多,伤寒希有,感受有霄壤之隔。
②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病者日笃。
25.《论语》十二章章解:
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是达到什么的境界的方法?
2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纍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
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而父之哭其
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场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日菅刈
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
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
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故人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
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
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
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
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
蕡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
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
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嘉靖癸亥孟春望日归安茅
坤拜手序。
(选自《古文观止》)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恣敌之出没 恣:任凭。
B.寻且坐罪罢去 坐:因罪受罚。
C.特悯其人,矜其志 矜:骄傲。
D.至于文词之工不工 工:工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父之哭其子 鹏之徙于南冥也
B.刻而传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然孔子不遽遗之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D.其能遗之也乎 吾其还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沈青霞因上书责备当权者而被贬至边疆时,边疆帅府以下的将士面对敌寇的侵扰没有积极抵抗,甚
至割己方阵亡战士和野行者的头颅冒充敌首领功。
B.沈青霞既愤慨边疆防务日益废弛,又痛恨将士任意残杀百姓,蒙骗朝廷,于是将边疆的经历和见闻写
成诗篇以批判现实,抒发自己的忧愤。
C.“幽人”、“怼士”,分别指隐士和愤世嫉俗之人;“风”指《国风》,是不同地区的民歌民谣;“雅”指“大雅”“小
雅”就是宫廷所用的正声雅乐。
D.文章叙议结合,既简要叙述了沈青霞的经历和其诗歌创作汇集刊刻的过程,又讨论了这些诗歌的文采
词藻等艺术价值,认为这些诗篇将来会被人认可赏识。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呜 呼 集 中 所 载 鸣 剑 筹 边 诸 什 试 令 后 之 人 读 之 其 足 以 寒 贼 臣 之 胆 而 跃 塞
垣 战 士 之 马 而 作之 忾 也 固 矣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②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
2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致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乏
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
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些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
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
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①之事,则曰:
“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
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
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
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䞹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
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
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
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
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学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号。
(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元本本 元:探索
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 望:察看
C.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 当:符合
D.兵其细也 细:小事
(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 位卑则足羞
B.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士不为便,而还其故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D.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3)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B.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
①学无异习,政无异术
②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
③我方为政,学于何有
④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
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
⑥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先王之时,学习是施政的基础,学政一体,紧密结合,君臣上下都重视学习,就像农民重视
耕耘一样。
B.石鼓书院搬迁之初,新屋尚未建好,兵事又起,王彦洪、郑丙、张松三位官员克服困难,为重新修建
书院做出了重要贡献。
C.作者主张为学者不能把科第成功作为读书的唯一目标,而应研习经世致用之学,为官后施行有益于国
计民生之政。
D.文章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评了后世学者获取科第做官后废忘所学、政学分裂的
现象。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②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
③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2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令狐楚,字壳士,自言国初十八学士德棻之裔。祖崇亮,绵州昌明县令。父承简,太原府功曹..。家世儒
素。楚儿童时已学属文,弱冠..应进士.. , 贞元七年登第。桂管观察使王拱爱其才,欲以礼辟召,惧楚不
从,乃先闻奏而后致聘。楚以父掾太原,有庭闱之恋,又感拱厚意,登第后径往桂林谢拱。不预宴游,乞
归奉养,即还太原,人皆义之。李说、严绶、郑儋相继镇太原,高其行义,皆辟为从事。自掌书记至节度
判官,历殿中侍御史。
楚才思俊丽。德宗好文,每太原奏至,能辨楚之所为,颇称之。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
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楚在白刃之中,搦管即成,读示三军,
无不感泣,军情乃安。自是声名益重。丁父忧,以孝闻。免丧,征拜.右拾遗,改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
母忧去官。服阕,以刑部员外郎征,转职方员外郎、知制诰。
楚与皇甫镈、萧俛同年登进士第。元和九年,镈初以财赋得幸,荐俛、楚俱入翰林,充学士,迁职方郎
中、中书舍人,皆居内职。时用兵淮西,言事者以师久无功,宜宥贼罢兵,唯裴度与宪宗志在殄寇。宰相
李逢吉与度不协,与楚相善。楚草度淮西招抚使制,不合度旨,度请改制内三数句语。宪宗方责度用兵,
乃罢逢吉相任,亦罢楚内职,守中书舍人。
楚风仪严重,若不可犯;然宽厚有礼,门无杂宾。尝与从事宴语方酣,有非类偶至,立命撤席,毅然色
变。累居重任,贞操如初。未终前三日,犹吟咏自若。疾甚,诸子进药,未尝入口,曰:“修短之期,分
以定矣,何须此物?”前一日召从事李商隐曰吾气魄已殚情思俱尽然所怀未已强欲自写闻天恐辞语乖舛子
当助我成之
(节选自《旧唐书·令狐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一日召从事/李商隐曰/吾气魄已殚/情思俱尽然/所怀未已/强欲自写闻天恐辞语乖舛/子当助我成之/
B.前一日召从事/李商隐曰/吾气魄已/殚情思俱尽/然所怀未已/强欲自写闻天/恐辞语乖舛/子当助我成之/
C.前一日/召从事李商隐曰/吾气魄已殚/情思俱尽/然所怀未已/强欲自写闻天/恐辞语乖舛/子当助我成之/
D.前一日/召从事/李商隐曰/吾气魄已殚情思俱尽然/所怀未已/强欲自写闻天/恐辞语乖舛/子当助我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功曹,汉代郡守有功曹史,简称为“功曹”。北齐后称曹将军,唐时,在府的称功曹将军,在州的称司功
参将军。
B.弱冠,男子 20 岁时行冠礼,戴上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
指代成年。
C.进士,是我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
探花。
D.拜,即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改”“移”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狐楚出生官宦。其祖父令狐崇亮曾任绵州昌明县令,父亲令狐承简曾任太原府功曹。
B.令狐楚为人孝顺。他没有参加王拱举行的宴饮活动,请求返回太原奉养双亲。
C.令狐楚处变不惊。当他父亲在军镇去世,军中混乱时他能迅速安定局势。
D.令狐楚有宿命观。病情危重,从不服药,认为寿命长短,命中注定,不须服用药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②尝与从事宴语方酣,有非类偶至,立命撤席,毅然色变。
29.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鸿门宴(节选)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
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
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
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
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
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
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
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
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
“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復饮乎?”
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 , 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
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
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因招樊哙出。
(1)写出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常以身翼蔽沛公________
②杀人如不能举________
(2)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A.跟从
B.随从
C.使……跟从
D.指挥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4)请用简洁的文字分别概括两段的主要内容。
(5)结合选文概括刘邦在鸿门宴上转危为安的因素有哪些?
(6)结合第②段的内容分析樊哙人物形象。
答案解析部分
一、文言文阅读
1.【答案】 (1)B
(2)A
(3)C
(4)①高祖任桓修抚军中兵参军时,曾经到谢景仁处商议事情,谢景仁和他谈得很高兴,于是留高祖一
起吃饭。②义熙五年,高祖认为国内祸乱已经平息,打算向外开拓疆界,将要攻打鲜卑。朝廷议论都认为
这不可行。
(5)①养精蓄锐,休整步卒;②进军洛阳一带;③修复先帝园陵寝庙。
【解析】【分析】(1)“高祖”是“固止”的宾语,两者构成动宾结构,中间不可断开;“以为”的主语不是“高
祖”,而是“刘毅”,“高祖”和“以为”之间应断开,据此排除 AC;“宰相”是“远出”的主语,不是“自行”的宾语,
“宰相”前应断开,据此排除 D。画波浪线部分的大意是:刘毅当时镇守姑孰,坚决劝阻高祖,他认为“苻坚
侵犯边境时,谢太傅尚且不亲自带兵出征。宰相远征,会动摇国家基础”。故选 B。(2)A.“‘左迁’一般是
指升官”错误,“左迁”是降职的意思。故选 A。(3)C.“桓玄骑马召见他”错误,原文“骑诏续至”意思是:骑马
携诏书的使者相继而至。桓玄没有亲自骑马前往召见。故选 C。(4)①尝,曾经;诣,到;咨,商量;
悦,高兴;因,于是。②以,认为;宁,平息;弘,扩大、开拓;伐,攻打;谓,认为。(5)题目要求
简要说明谢景仁认为平定鲜卑后的做法。由原文“平定之后,养锐息徒,然后观兵洛汭,修复园寝”可知,
谢景仁认为平定鲜卑之后,要养精蓄锐,休整步卒,然后进军洛阳一带,修复先帝园陵寝庙。综合以上内
容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1)B
(2)A
(3)C
(4) ①高祖任桓修抚军中兵参军时,曾经到谢景仁处商议事情,谢景仁和他谈得很高兴,于是留高祖一起
吃饭。
②义熙五年,高祖认为国内祸乱已经平息,打算向外开拓疆界,将要攻打鲜卑。朝廷议论都认为这不可
行。
(5) ①养精蓄锐,休整步卒;②进军洛阳一带;③修复先帝园陵寝庙。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
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
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
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3)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
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
析观点。
(4)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
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
词、保留、省略。
(5)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对于筛选文中信息类题型,首先要回顾文本,将试题提供的例句结合上
下文逐句进行分析,同时注意题干中要求的关键词语,最后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
【参考译文】
谢景仁,是陈郡阳夏人,他的名字和高祖刘裕相同,所以称呼他的字。他的祖父谢据,是太傅谢安的二弟。
父亲谢允,曾任宣城内史。谢景仁年幼时谢安还在世,谢安对他有所了解。(谢景仁)起初担任前军行参
军。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宠幸的人张法顺,当时权势极大,朝廷内外没有不登门拜谒的人,只有谢景仁不
去。到了三十岁,(谢景仁)才担任著作佐郎。桓玄诛杀司马元显后,见到了谢景仁,很赏识他,对四周
宾客说:“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父子怎么会不失败呢,竟让谢景仁(这样有才华的人)三十岁才当上著作
佐郎。”桓玄任太尉,让谢景仁补任行参军,桓玄府转为大将军府,(谢景仁)仍任参军事。谢景仁见闻
广博,记忆力强,擅长叙述前人的言论和行为,桓玄常常和他交谈,不觉得疲倦。桓玄外出,殷仲文、卞
范之等人都骑着马跟在后面,却让谢景仁在辇上陪坐。高祖任桓修抚军中兵参军时,曾经到谢景仁处商议
事情,谢景仁和他谈得很高兴,于是留高祖一起吃饭。酒食尚未置办好,而谢景仁被桓玄宣召。桓玄性子
急躁,片刻之间,骑马携诏书的使者相继而至。高祖多次请求离开,谢景仁不答应,说:“主上对待我们
臣下,应当有一定的法则。我将要和客人一起吃饭,他怎么就不能等待。”竟然安稳地坐着吃饱,然后才
应诏前去。高祖对此很感激,常常称赞谢景仁为太傅谢安的孙子。等到平定京邑后,高祖进驻石头城,谢
景仁与百官同去拜见高祖,高祖注视着他说:“这是名人之孙啊。”义熙五年,高祖认为国内祸乱已经平息,
打算向外开拓疆界,将要攻打鲜卑。朝廷议论都认为这不可行。刘毅当时镇守姑孰,坚决劝阻高祖,他认
为“苻坚侵犯边境时,谢太傅尚且不亲自带兵出征。宰相远征,会动摇国家基础。”只有景仁一人说:“明公
建立齐桓、晋文那样的功业,顺应了上天的意志和人民的心愿,挽救复兴帝统,铲除叛逆不忠的人,虽然
往日功劳伟大,然而恩泽刑罚还未使天下信服,应当继续推翻行亡道之国,巩固行存道之邦,广泛树立声
威大略。鲜卑紧邻我国疆土,屡次侵犯边境,讨伐罪人而抚慰百姓,就在此一举。平定鲜卑之后,养精蓄
锐,休整步卒,然后进军洛阳一带,修复先帝园陵寝庙,哪里有坐视敌寇扩张,放纵敌人以致遗留祸患的
呢!”高祖采纳了他的意见。等到北伐的时候,把谢景仁转升为大司马左司马,(谢景仁)后又迁为吏部
尚书。十二年,谢景仁去世,当时四十七岁。下葬之日,高祖亲自吊唁,哭得很悲痛。
2.【答案】 (1)C
(2)D
(3)A
(4)①高睿抚慰刚迁居来的老百姓,酌量设置戍边的烽火台,很有章法,使士兵和老百姓感到很安心。
②国家的事情重要,我应当用死来效忠国家,我宁可用死来侍奉先皇,也不忍心看到朝廷灭亡。
【解析】【分析】(1)句中“六军”“军营”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 AD;“并令”主语和前面不一致,
前面断开;“登故北城”是“望”的方式,不要断开,排除 B。故选 C。
(2)D 项,爵位可是世袭,或降等世袭。故选 D。
3)A 项,“为神武帝守孝期间长斋,以致骨瘦如柴”错误,“长斋,以致骨瘦如柴”指的是为母亲守孝期间
的事。故选 A。
(4)此题注意,新迁:刚迁居来的老百;量:酌量;安:感到很安心;当:应当;以:用;效:效忠;
事:侍奉:死:用死。
故答案为:⑴C;⑵D;⑶A;
⑷①高睿抚慰刚迁居来的老百姓,酌量设置戍边的烽火台,很有章法,使士兵和老百姓感到很安心。 ②
国家的事情重要,我应当用死来效忠国家,我宁可用死来侍奉先皇,也不忍心看到朝廷灭亡。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
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
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
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
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
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
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
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参考译文】
高睿从小丧父,聪慧早熟,特别受到北齐神武帝的钟爱,将他抚养在后宫中。高睿阅读《孝经》,每当
读到“帮助并侍奉父亲”时,就会流泪感慨。高睿十岁时母亲去世,神武帝亲自把他送到领军府,高睿为此
而深哀痛绝,三天不吃不喝。高睿在居丧期间长期吃素,骨瘦如柴,用拐杖支撑才能起身。神武帝去世后,
高睿哭得吐血。等到高睿成年,即将成婚,他的脸上还带有悲戚的表情。他勉励自己勤奋学习,经常到深
夜才休息。文宣帝接受禅让后,高睿的爵位升为王。天保六年,诏令高睿领兵监修长城,当时是六月,高
睿在途中舍弃车盖和扇子,亲自与士兵民夫同劳苦。定州先前时常冷藏冰块,长史宋钦道认为高睿冒着炎
热,派人倍道兼程给高睿送来冰块,对值盛夏,所有人都认为冰块来得很及时。高睿面对冰块感慨地说:
“全军都在喝温水,我怎能忍心独自享用冰块呢?”最后直到冰块融化成水,高睿也没有尝一口,士兵民夫
很受感动。天保八年,授任高睿为都督、北朔州刺史。高睿抚慰刚迁居来的老百姓,酌量设置戍边的烽火
台,很有章法,使士兵和老百姓感到很安心,高睿在没有水的地方祈祷后挖井,泉水汹涌而出,至今还被
称为赵郡王泉。后来高睿陪侍酒宴,皇帝从容地对常山王高演等人说:“自古以来也有像他这样的长史吗?”
孝昭帝临终,高睿事先接受顾命,在邺城奉迎武成帝,投任为尚书令。河清三年,北周军队和突厥人到达
并州,武成帝穿上军服,准备让宫女们躲避起来,高睿勒住马进行规劝,于是才停止。皇帝亲自统率部队,
把全军的进退,一并交给高睿指挥调度,并让段孝先统领。皇帝与宫女穿上红色的铠甲,登上从前的北城
墙观望,军营非常整齐。突厥人责怪北周人道:“你们说北齐动乱,因此我们前来攻伐;现在从北齐人的
眼睛里可以看出他们意志坚如铁,我们怎么能抵挡呢?”于是返回。于是朝廷认为高睿能干,加授尚书令,
封宣城郡公,授任他为太尉,监管五种礼仪。高睿晚年由于酒色的缘故受到和士开的陷害。武成帝去世,
高睿与冯翊王高润等人启奏后主道:“和士开不适宜仍然留在宫廷内。”并且入宫启奏太后,于是外放和士
开为兖州刺史。太后准备把和士开再挽留一百天,高睿严肃地表示不同意。早晨高睿准备到朝廷,他的妻
子和儿女都加以劝阻。高睿说:“国家的事情最重要,我应当用死来效忠国家,我宁可用死来事奉先皇,
也不忍心看到朝廷灭亡。”高睿入朝拜见太后,太后再次重申上次的话,高睿坚持己见更加坚定。他走出
朝廷到了永巷,被抓住送到华林园,在雀离佛院被刘桃枝用杖击杀,当时高睿三十六岁。
3.【答案】 (1)B
(2)D
(3)C
(4)①下诏令(他)侍奉母亲后回到朝廷,鱼崇谅再次上表因母亲年老多病,请求奉养终身,诏令嘉奖
但不允许。②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享尽游洞的乐趣。
【解析】【分析】(1)本题,“城中逾年”与“城中/逾年”,前文是说鱼崇谅的亲属都在凤翔,若按照 A、D
两项的断句“城中逾年”,句子即连起来了,意思就变成了他所有的亲属在凤翔城中住了一年多,不合文意,
故 B、C 两项中的“城中/逾年”断句正确,这是将“逾年”作为“城破”的时间状语。又如“崇谅请告自岐迎/居于
陕”与“崇谅请告/自岐迎居于陕”,“请告”是“请求休假”的意思,此处是说,鱼崇谅向朝廷请假,把家人从岐
州接到陕州居住,所以 C 项的断句“崇谅请告自岐迎/居于陕”不正确。故选 B。
(2)D 项,“讫太祖朝不起”的意思是到太祖朝为止不再起用他。其中“起”,作动词,应为“起用”之意。故
选 D。
(3)C 项,“积极举荐贤能之人”有误,由原文“时多进策人……考定升降”,可知当时进献策略的人很多,
鱼崇谅只是依照命令,召集考试,考定这些进策人的升降,而不是举荐他们。故选 C。
(4)第一句关键点:“归阙”,回到朝廷;“表”,名词作动词,上表;“以”,介词,因为;“终养”,奉养终
身;“优诏”,诏令嘉奖。第二句关键点:三个“其”都作代词,但意思不同,第一个译为“我们”,第二个译
为“那”,第三个译为“自己”;“或”,有人;“咎”,埋怨,责备;“极”,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尽情享受。
故答案为:⑴B;⑵D;⑶C;
⑷ ①下诏令(他)侍奉母亲后回到朝廷,鱼崇谅再次上表因母亲年老多病,请求奉养终身,诏令嘉奖但
不允许。②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享尽游洞的乐趣。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
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
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
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
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
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
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
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鱼崇谅,字仲益,他的祖先是楚州山阳人,后来迁徙到陕州。鱼崇谅年幼时善于写文章,二十岁时,相
州刺史征召他为从事。适逢魏帅杨师厚去世,以相州为昭德军,分魏郡一半的州县隶属于相州。魏郡的人
感到不方便,裨校张彦以及部下,囚禁了节度使归顺庄宗,鱼崇谅逃回陕州。明宗即位,秦王从荣上表推
荐鱼崇谅为记室。从荣被斩杀,由于连坐,鱼崇谅被除去官籍,流放庆州。清泰初年,移到华州。不久因
从荣被允许在家乡安葬,于是放鱼崇谅回到陕州。清泰三年,起用为陕州司马。在后晋为官时,捧着土产
进贡,宰相举荐他为屯田员外郎、知制诰。开运末年,契丹进入汴梁,契丹宰相张砺举荐他为翰林学士。
契丹主回到北方,留鱼崇谅在京师。汉祖进入京城,搜索出鱼崇谅接受的契丹的全部诏书,在朝堂焚毁,
又任命他为知制诰。不久授任翰林学士。隐帝即位,鱼崇谅因为母亲年老请求就近奉养,兼任台州刺史,
接受州郡的俸禄。适逢率军讨伐三叛,节度使白文珂在前线,鱼崇谅主持后方的事情。凡是提供军事储备、
准备调度征发,都能在短时间内办理好,附近驻守的军队都依赖他。鱼崇谅的亲属都在凤翔城中,过了一
年城池被攻破,李谷为转运使,庇护鱼崇谅一家数十口人,使他们都平安无事。鱼崇谅请求休假,把家人
从岐州迎接到陕州居住。周祖登基,制书诏令繁复琐碎,都是鱼崇谅起草的。广顺初年,鱼崇谅加官工部
侍郎,充任职官。适逢兖州慕容彦超增加封地,慕容彦超已经怀有不安分之心,朝廷派遣鱼崇谅担任使者
赐予他委任官职的封诰,一再安抚他。当时进献策略的人很多,皇帝命令鱼崇谅到枢密院召集考试,考定
他们的升降。鱼崇谅因为母亲年老思念故乡,请求辞官回家奉养母亲。诏令给他长假,赏赐他的母亲衣服、
缗钱,假期满一百天,命令鱼崇谅所在的州按月给钱和米面。不久任命他为礼部侍郎,再次做学士。下诏
令他侍奉母亲后回到朝廷,鱼崇谅再次上表因母亲年老多病,请求奉养终身,诏令嘉奖但不允许。世宗征
伐高平,鱼崇谅还没有来到,陶谷乘机离间说:“鱼崇谅逗留家里不来,有观望的意图。”世宗很怀疑。鱼
崇谅又上表陈述母亲生病,诏令允许他回陕州就近奉养母亲。到太祖朝为止不再起用他。太宗即位,下诏
授给鱼崇谅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兵部侍郎退休。一年多后去世。
4.【答案】 (1)B
(2)A
(3)D
(4)①侯蒙向他们说明:“你们都是一方的侯伯,无须让狱吏侮辱你们,只管按实情回答。”
②“假使蔡京能够端正自己的心术,即使古代的贤相也比不上他!”皇帝点头,并且让他暗中探察蔡京的所
作所为。蔡京听说后怀恨在心。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应先回归语段,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
再寻找断句的标志。本句首先明确“江”是指上句所讲的“宋江”,然后关注段中的人名、地名等及文中的有
固定作用和固定位置的虚词,进行合理的断句。译文“宋江凭借三十六人横行在山东、河南一带,官军几
万人没有敢与他抗衡的,他的才能一定超过常人。如今青溪的盗贼起事 ,不如赦免宋江,让(他)去征讨方
腊来赎自己的罪。“官军”是后面分句的主语,前面要断开;“其”指宋江,“其才必过人”句子结构完整,句
意简单,能断出前后要断开;“今青溪盗起”是“不若赦江”的前提条件,中间断开。因此选 B。
(2)A 项古代男子 20 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 18 岁。汉刘向《说苑·修文》:“冠者,所以
别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后因以“加冠”指满二十岁。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
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
体犹未壮,还比 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用“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3)D 项曲解文意。由选文内容可知,“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侯蒙
没有建议改革币值,他是确实不知情,才斥责主管官吏,并且也没有安抚他。
(4)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
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晓,使……明白;以,让;第,只管;第二句中,使,
假使;正,端正;虽,即使;伺,探察;衔,怀恨在心。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
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故答案为:⑴B
⑵A
⑶D
⑷①侯蒙向他们说明:“你们都是一方的侯伯,无须让狱吏侮辱你们,只管按实情回答。”
②“假使蔡京能够端正自己的心术,即使古代的贤相也比不上他!”皇帝点头,并且让他暗中探察蔡京的
所作所为。蔡京听说后怀恨在心。
【点评】(1)断句题目做完后,一定要诵读,凭借语感,疏通文意,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要注意:
①反复诵读,抓住要点;②要确定词的句中意义,注意语序,分析句式;③找出整齐对称的上下句;④
找到对话的标志,如文中的“曰”等;⑤找虚词,文中 的“乎”“矣”等可以作断句的参考。
(2)古代文化常识解题方法:①系统积累法,在教材复习和传记类文章的学习过程中,按一定类别积累
古代文化常识;②联想推断,注意结合上下文隐含的有效信息推断。
(3)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
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为主。
5.【答案】 (1)古代圣贤的著作,都叫做“文章”,这不是由于它们都具有文采吗?
(2)老子痛恨虚伪,所以他说“华丽的语言往往不可靠”,但他自己写的《道德经》五千言,却是非常美妙
的,可见他对华美的文采并不一概反对。
【解析】【分析】第(1)句翻译的重点是“辞”“何”等词。第(2)句翻译的重点是“疾伪”“弃美”四个字的意思。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首先找出句子
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文言现象,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
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以及被动句等等,先准确翻译这些再通句翻译,做到无错
别字,没有语病,就好了。
6.【答案】 (1)A
(2)B
(3)C
【解析】【分析】(1)A 项“约束:克制(自身欲望)”错误,“约束”指盟约。故选 A。
(2)A 项,牵、拉/供出;B 项,连词,表示承接;C 项,发难/揭发;D 项,这件事/苏武。故选 B。
(3)A 项,“当诛”意为“应该被处死”。B 项,“生得”意为“被活捉”。D 项,“疾恶”意为“痛恨”,“目”意为“使
眼色”。故选 C。
故答案为:⑴A;⑵B;⑶C;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
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
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
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
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 18 个虚词
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
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
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附参考译文】
【甲】秦王斋戒五天以后,就在大殿上设下九宾大礼,招请赵国的使臣蔺相如。相如到来,对秦王说:
“秦国从穆公以来二十多位国君,未曾有过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所以叫人把
璧送回去了。如今抄小路已到赵国了。好在秦国强而赵国弱,大王只要派一个小小使者到赵国,赵国立刻
就会把璧送来。现在凭秦国这样的强大,要是先把十五座城割给赵国,赵国怎敢留下璧而得罪大王呢?我
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该受惩罚,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只是希望大王您和各位大臣仔细考虑这件事!”
秦王和群臣们听后,面面相觑,“嘻”地都发出惊怪声。左右侍卫有的想把相如拉出去处死,秦王忙说:
“现在杀了相如,终究得不到宝璧,却断绝了秦国和赵国的友好关系。倒不如趁此机会好好款待他,让他
回赵国去。赵王难道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了相如,仪式完毕之后就送他
回了赵国。
【乙】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
夜晚逃走,把他们的计划报告了阏氏及其子弟。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
单于派卫律审处这一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
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因
此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
汉使者。左伊秩訾说:“假如是谋杀单于,又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
【丙】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衡天下所疾恶
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
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7.【答案】 (1)C
(2)D
(3)A
(4)①叶义问按法律处置了他,徐俯本来打算举荐叶义问,非常生气,徐俯于是把推荐书放在袖子里给
了他。②豫章郡守张宗元得罪了秦桧,有人用流言中伤他,案件交到张常先那里。
【解析】【分析】脱脱,元朝末期政治家、军事家。阿鲁图,蒙古族;蒙古阿儿剌部人。著名元朝末期重
臣。(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汤思”“上”不同主语的变换,之间要停顿。其他主要理解句意断句。参
考句意:秦桧死后,汤思退推荐他,皇帝记起他曾弹劾范宗尹,召到朝廷。叶义问进言台谏官罢免任用权
在皇帝,秦桧的亲友党羽应全部罢黜斥逐,因上言获罪者应当复官任职。提拔为殿中侍御史。(2)本题
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
名、宗法等。D 项“奸臣杀忠臣”错,“弑”没有这种意思。(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 项“便宜”
理解错误,不是“价格便宜”的意思。(4)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①“义问”应该指叶义问,“俯”译为
徐俯,“绳”译为处置,“举”译为举荐,“袖”译为放在袖子里。②“忤”译为得罪,“中”译为中伤,“以飞语”
(状语后置句),“事下”译为案件交到。
【点评】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
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
【附参考泽文】
叶义问,字审言,严州寿昌人。建炎初年,叶义问进士及第。调任临安府司理参军。范宗尹做宰相,叶
义问和沈长卿等人上疏揭发他的恶行。任饶州教授,代理州事。当年旱灾,叶义问自行决定开官仓赈济百
姓,提刑黄敦书弹劾他,皇帝下诏不再追究。从前的枢密史徐俯门下僧人犯罪,叶义问按法律处置了他,
徐俯本来打算举荐叶义问.非常生气,徐俯于是把推荐书放在袖子里给了他。
叶义问任江宁知县。召秦桧的亲友服役,同僚不同意,叶义问说:“不这样做,那又怎么能让别人心服。”
最终令他们服役。任江纠通判。豫章郡守张宗元得罪了秦桧,有人用流言中伤他,案件交到张常先那里。
张宗元路过九江,张常先发文书给叶义问,命他阻拦张宗元的船只,叶义问扔掉文书说:“我宁可领罪,
也不做坏事。”张常先告诉秦桧,罢官而去。
秦桧死后,汤思退推荐他,皇帝记起他曾弹劾范宗尹,召到朝廷。叶义问进言台谏官罢免任用权在皇帝,
秦桧的亲友党羽应全部罢黜斥逐,因上言获罪者应当复官任职。提拔为殿中侍御史。枢密汤鹏举仿效秦桧
的做法,树立他的党羽周方崇、李庚,安插在台谏部门,铲除不与自己同流合污的人。叶义问连续上奏章
弹劾汤鹏举,有“一个秦桧死了一个秦桧还活着”的话,汤鹏举和方崇等人一齐被罢免。又进言:“凡是选择
将领遇到一员空缺,命令枢密院开列三人的姓名听从皇帝的旨意,那么军政大权就都在皇帝掌握中了。”
皇帝听说金人有侵犯边境的意图,派遣叶义问出使观察动静,回 来上奏:“他们在造战船,准备武器,
他们一定是有目的的,应当驻军在沿海关键的地方防备他们。”金主完颜亮果然南下侵略。皇帝命令叶义
问去视察部队,他平常不熟悉行军打仗。到达镇江,听说瓜洲官军和敌人相持不下,惊慌失措,就发动民
夫挖掘沙沟,插树枝做鹿角栅防御敌人,一天晚上潮水上涨,沙沟荡平,树枝都漂走了。恰巧在建康留守
的张焘遣人报告军情紧急,叶义问就由陆路撤退,说是到建康催促进兵,百姓都辱骂他。又听说敌人占据
瓜洲,采石军队很多,又打算退回镇江。士兵们喧嚷吵闹说:“不能回去了,回去不知会发生什么事情。”
就往建康行进。后来金主完颜亮被部下杀死,部队退回,叶义问回到朝廷,极力请求退职,就罢了官。
隆兴元年,中丞辛次膺参劾叶义问“以前指挥诸将差一点误事,而且利用官位给自己亲友好处”。贬谪到
饶州。乾道元年,皇帝下诏其可以任意居住。六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8.【答案】 (1)B
(2)B
(3)C
(4)B
(5)B
(6)①只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魏的事业托付给我。
②不趁早考虑攻取北方,却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魏长期对峙。
(7)先帝认为蜀汉与曹操不能同时存在,并且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同时诸葛亮认为自己虽愚钝,但
创建的王业不能丢,更不能坐以待毙,只能去讨伐敌人。
【解析】【分析】(1)被创:遭受伤害,受伤。
(2)A 项,介词,凭借/介词,用;B 项,都是介词,在;C 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这;D 项,
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3)此题用排除法,②句陈述曹操智慧超人,⑤句是说曹操经历的险境,⑥句是诸葛亮表达自己的忠
诚。根据对以上三句的分析可知答案为 C。
(4)此题可用排除法。“……者,……也”是判断句标志,根据判断句这一结构特点,应该在“者”之后有停顿,
所以排除 AC;“当此时”应该是正当那个时候,所以停顿应该在“楚”之后;“谓天下已定”这是一个完整的句
子,所以在“谓”之前停顿。故选 B。
(5)“自己不爱惜自己”错,原文“臣非不自惜”是说我并不是不爱惜自己。
(6)翻译句子要注重关键词的理解。第①句的关键词:孰与、是故、弗;第②句关键词:及早、图、持
久。翻译时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境原则;二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翻译时注意找准关键词,即句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固定结构、重点句式,这些都是采分点。在具体翻译
时要灵活采用“留、删、补、换、调”等方法,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互文、借代等,采用意译即可。
(7)本题的有效区间在文章的第一段,把第一段内容划分为两个层次即可得出本题答案。一是不能偏安
一方,二是不能坐以待毙。
故答案为:⑴B;⑵B;⑶C;⑷B;⑸B;
⑹①只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魏的事业托付给我。②
不趁早考虑攻取北方,却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魏长期对峙。
⑺先帝认为蜀汉与曹操不能同时存在,并且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同时诸葛亮认为自己虽愚钝,但创建
的王业不能丢,更不能坐以待毙,只能去讨伐敌人。
【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
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
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
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
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
在细心。
(4)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
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
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
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
出这一点内容。
(6)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
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
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⑺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
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
细心。
【附参考译文】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魏是不能同时存在的,汉室的大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魏的大事托付
给我。凭着先帝的英明,衡量我的才干,本来他是知道我去征讨曹魏,我的才能微弱,而敌人强大。但是
不征伐曹魏,他所创建的王业也会丢掉,只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
地把讨伐曹魏的事业托付给我。
我自接受遗命那天起,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想到要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
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不是我自己不
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可是
有些议政的官员却说这样做不是上策。如今曹军正在西方疲于应对,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
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我恭敬地把一些情况向陛下陈述如下:
高帝像日月一样英明,谋臣们智谋渊博深远,但仍不免经历艰险,身受创伤,遭遇危难以后才得到安全。
现在陛下未能赶得上高帝,谋臣不如张良、陈平,却想采用长期相持的策略来取得胜利,坐着不动就平定
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谈论如何才能安定天下的计谋时,动不动就引用圣贤的话,大家满腹都
是疑问,胸中塞满了难题,今年不战,明年又不出征,使得孙策安然强大起来,于是吞并了江东。这是我
不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慧计谋,远远地超过一般人,他用起兵来就好像孙膑、吴起一样,可是他却曾在南阳受困,在
乌巢处于险境,在祁连遭到危险,在黎阳被逼,几乎在北山失败,差一点死在潼关,经历这些以后才僭称
国号一时得逞。更何况我的才能很弱,却打算不经历危险就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没有获胜,四次渡巢湖没有获得成功,任用李服,可是李服却图谋杀死他,委任夏侯
渊,可是夏侯渊却战败身亡。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还有这些失误的地方,更何况我才能
平庸低下,哪里就一定能获胜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点。
自从我到汉中,不过一年罢了,可是却失去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人,
以及部曲中的首领、屯兵中的将官七十多人,还有敢于冲锋的将领,还丧失了宗贝叟、青羌以及散骑、武
骑各路骑兵一千多人,这都是几十年来从四处聚合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如果再过几年,
那就要损失全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兵力去消灭敌人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点。
现在百姓穷困、兵士疲惫,可是战争不能停止。战争不能停止,那军队驻扎下来和去攻打敌人,所付出
的辛劳和费用正好是相等的。不趁早考虑攻取北方,却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魏长期对峙。这是我不理解
的第六点。
战事是很难预料的。从前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在这时,曹操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这之
后先帝东边联合吴越,西边攻取巴蜀,发兵向北征讨,夏侯渊就被杀掉了,这是曹操未曾想到的,而复兴
汉朝的大业将要成功了。后来东吴又违背了盟约,关羽兵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失误,曹丕称帝。所有的
事情都像这样,很难预料。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至于事业是成功还是失败,
进行得顺利还是不顺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够预见的了。
9.【答案】 (1)C
(2)A
(3)C
(4)①于是送信的人说假话请求见陈蕃,陈蕃发怒,把送信的人鞭打至死,获罪降为修武令。
②导致儿子们为害的原因,难道不是当地官吏贪污暴虐逼迫他们像这样造反的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
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
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
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1)比如本题,划线句的大意是,太后信任他们,多次下诏令,给他们封爵授官。陈蕃常恨这帮人,决
心消灭宦官。恰逢窦武也有谋划,陈蕃于是与窦武商量。根据主语的变化,确定前半部主语是“太后”,后
半部主语是“陈蕃”;再抓动词,以动词为中心,寻找前后结构关系。分析可知,“数出诏命”“有所封拜”都
是太后发出的两个不同动作,中间应断开,排除 B、D;“志诛中官”“因与窦武谋之”是陈蕃发出的两个不同
动作,“蕃”应该断在后句,排除 A。故选 C。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
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本题中,A
项,“属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错误,“举孝廉”是自下而上选拔官吏的制度。故选 A。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
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
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
任意拔高,等等。本题中,C 项,“最后窦太后还是下令捕杀他”错误。根据原文“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
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大意是,
曹节等人伪造太后的命令杀了窦武等人。陈蕃当时七十多岁,听说变乱发生,率领属官和学生八十余人,
一起拔刀冲进承明门。王甫当时从宫里出来,于是命令逮捕陈蕃,当日杀害了他。可见,不是窦太后下令
捕杀他,是为奸臣所害。故选 C。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
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关键词有:①诈,说假话;笞,
鞭打;坐,获罪。②岂,难道;非所在然,这样。
故答案为:⑴C;⑵A;⑶C
⑷ ①于是送信的人说假话请求见陈蕃,陈蕃发怒,把送信的人鞭打至死,获罪降为修武令。
②导致儿子们为害的原因,难道不是当地官吏贪污暴虐逼迫他们像这样造反的吗?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
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⑵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
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
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⑶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
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
析观点。
⑷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
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
词、保留、省略。
10.【答案】 (1)C
(2)赞扬美好的;美好的心灵;喜欢(爱好)阅读
(3)穷神尽相:《水浒》描写人、事、物和日常生活细节,摹形传神,淋漓尽致。
(4)A
(5)陶渊明;李白
【解析】【分析】(1)C 项,“可为篡杀者鉴”,意思是“可以说是篡权者的借鉴”。鉴:借鉴。不能解释为
名词“铜镜”。故选 C。
(2)①故其为中书亦必善善恶恶,意思是“所以那些写野史小说的人一定要赞扬美好的(人事),贬斥
邪恶的(人事)”。善善:赞扬美好的。②善者,感发人之善心,意思是“美好的东西,能够感奋激发人美
好的心灵”。善心:美好的心灵。③世有善读稗官者,意思是“世上有喜好阅读野史小说的人”。善读:喜
欢(爱好)阅读。
(3)分析“穷神尽相”的本义是指神态面貌表露无疑的意思。结合语境“摹写人物事故,即家常日用米盐琐
屑,皆各穷神尽相,画工化工合为一手,从来稗官无有出其右者”,意思是“描摹叙述人物、事情,即日常
生活、繁杂琐碎,都极其生动逼真,绘画精巧、自然技巧合为一人手笔,从来野史小说没有能超过它的”,
可见“穷神尽相”语境义是指,《水浒》描写人、事、物和日常生活细节,摹形传神,淋漓尽致。
(4)A 项,“由衷地称赞”理解错误。结合原文表述“至于《水浒》诲人以盗,久干例禁,乃言者津津夸其
章法之奇,用笔之妙,且谓共摹写人物事故,即家常日用米盐琐屑,皆各穷神尽相,画工化工合为一手,
从来稗官无有出其右者”,大意是“至于《水浒传》则是拿强盗行径来教导人,长久地触犯条例中所明令禁
止的内容,谈论者竟然兴味浓厚夸赞它章法奇特、用笔精妙,并且说它描摹叙述人物、事情,即日常生活、
繁杂琐碎,都极其生动逼真,绘画精巧、自然技巧合为一人手笔,从来野史小说没有能超过它的”,由对
《水浒》的评价“诲人以盗,久干例禁”可以看出作者并不认可《水浒》;而夸赞它“章法奇巧,用笔精妙,
穷神尽相,实乃野史小说之冠”是“言者”,而不是作者。故选 A。
(5)根据题中提示,“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出自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可以推知应填写“陶渊明”和“李白”。
故答案为:(1)从;
(2) 赞扬美好的 美好的心灵 喜欢(爱好)阅读
(3) 穷神尽相:《水浒》描写人、事、物和日常生活细节,摹形传神,淋漓尽致。
(4)啊;
(5) 陶渊明 李白
【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
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
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2)此题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能力。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两个或多个意义。多义词的几个
意义之间一般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中最初的叫本义,常用的叫基本义,从本义或基本义推演引申来的叫引
申义,通过用本义或引申义比喻另一事物而固定下来的叫比喻义。可以根据一个句子中词语意思带入另一
个句子,判断意思是否一样。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
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
在细心。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
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
这一点内容。
(5)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
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参考译文】
古往今来的小说野史不少于数百上千种,而《三国志》《西游记》《水浒传》,世人都称它们为奇书,人
人乐于得到并且阅读它们。对此,我不敢苟同。
野史小说是史书的分支,喜好阅读野史小说的人可以在史学方面有进益;所以那些写野史小说的人一定要
赞扬美好的(人事),贬斥邪恶的(人事),使读者浏览后有所警戒恐惧,希望风气习俗、人心能维持不
坏啊!《西游记》虚妄离奇,有人评论说它是谈说义理的书,所说的“意马心猿”(白龙马、孙悟空)、“金
公木母”(孙悟空、猪八戒),大致表达的是“心即是佛”的主旨,我不敢妄加揣测。《三国志》不完全符合
正史(官修的纪传体史书),而接近符合魏晋更迭(的史实),(《三国志》据此)依葫芦画瓢,(表现)天道
变化往复回旋,可以说是篡权者的借鉴。另外,蜀国和吴国所以盛衰兴亡的原因,也完全可以促使人深刻
思考,有所醒悟,我怎敢过分非难。至于《水浒传》则是拿强盗行径来教导人,长久地触犯条例中所明令
禁止的内容,谈论者竟然兴味浓厚夸赞它章法奇特、用笔精妙,并且说它描摹叙述人物、事情,即日常生
活、繁杂琐碎,都极其生动逼真,绘画精巧、自然技巧合为一人手笔,从来野史小说没有能超过它的。唉!
(他们)大概是没有见到《儒林外史》一书吧?(作者)称(《儒林外史》)为“外史”,本是其自身没有定位于“正
史”之列;称为“儒林”,(是)与虚妄离奇的谈论完全不同。该书把功名富贵作为整篇的筋骨神髓,有内心艳
羡功名富贵而谄媚逢迎行为庸劣卑下的人,有倚仗功名富贵而傲慢自大的人,有假借无意于功名富贵自命
清高却被人看破耻笑的人,最终选择辞却功名富贵,品格达到了最高境界(的人),成为了中流砥柱。文
中所记载的人无法一个个列举,然而他们的禀性情感、思想居心,都跃然纸上。读到它的人无论是什么人
品,无不可取来照镜自审。
《诗集传》说:“美好的东西,能够感奋激发人美好的心灵;丑恶的东西,能够惩戒人的纵欲放荡之心。”
这本书都有啊。太好了!有《水浒传》的文采,却没有像《水浒传》那样招致风俗、人心(变坏)的祸患。
那么与其读《水浒传》,不如读《儒林外史》。世上有喜好阅读野史小说的人,应当认同我的话啊!”
乾隆元年春二月闲斋老人序。
11.【答案】 (1)周;道
(2)按时,按季节;难以;占据;通“萃”,聚集
(3)B
(4)①听到了许多道理,就认为没有谁赶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②自己还在思忖会被别人看小了,又凭什么能自满呢?
(5)《秋水》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是运用比喻说明道理,例如:①用井蛙、夏虫、曲士来比喻那些,因
环境所限而不能与之语大理的人。②用小石小木之在大山,四海之在天地,空之在大泽,这一连串的比喻
都是用来说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③用中国之在海内,稊米之在大仓,万物与人,九州与人,毫
末之在马体,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自己夸耀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总之,《秋水》
(节选)中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的哲理表达得浅显易懂。
【解析】【分析】(1)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
的代表人物,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
等。
(2)①时:按时,按季节;秋水时至,百川灌河,译为: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
流汇入黄河。②难:难以,“难穷”,难以穷尽,指浩瀚无穷;今吾睹子之难穷也,译为:现在我看到你的
浩瀚无穷。③处:占据;人处一焉,译为:人不过占据万物之一。④卒:通“萃”,聚集的意思;人卒九
州,译为:人类聚集在天下。
(3)A 项,名词作状语,向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走;B 项,介词,表被动;C 项,副词,才/动词,表判
断,是;D 项,介词,凭借/连词,表修饰。故选 B。
(4)第一句得分点:道百,许多道理;莫己若,宾语前置,没有谁赶得上自己;之谓,说的就是……。译
为:听到了许多道理,就认为没有谁赶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存,思忖;见,表被动;奚以,
凭什么;多,夸耀,自满。译为:自己还在思忖会被别人看小了,又凭什么能自满呢?
(5)本文中为了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就连用了井蛙“拘于虚”、夏虫“笃于时”,曲士“束
于教”三个比喻;在阐述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时,又连用了“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似碧空之在大泽”、
“似梯米之在大仓”、“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一系列比喻。广义地说,文中的百川灌河、万川归海、天地之大、
九州之小等等事例,乃至整个寓言故事,也都具有比喻意义。因为认识无止境这一文章主旨是包容一切的
普遍规律,其具体内容是不可能尽言的,故略举一二,则皆具有以例喻理、以一寓万的性质。所以可以说,
本文中的比喻本身,也都是在说明事物的相对性,在喻比认识的无止境,此之谓整体设喻,援譬设喻过程
也就是论证说理的过程。
故答案为:⑴周 道
⑵按时,按季节 难以 占据 通“萃”,聚集
⑶B;
⑷①听到了许多道理,就认为没有谁赶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②自己还在思忖会被别人
看小了,又凭什么能自满呢?
⑸《秋水》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是运用比喻说明道理,例如:①用井蛙、夏虫、曲士来比喻那些,因环
境所限而不能与之语大理的人。②用小石小木之在大山,四海之在天地,空之在大泽,这一连串的比喻都
是用来说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③用中国之在海内,稊米之在大仓,万物与人,九州与人,毫末
之在马体,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自己夸耀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总之,《秋水》(节
选)中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的哲理表达得浅显易懂。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
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
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
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2)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
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
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
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
与否。
(3)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 18 个虚
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4)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
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
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5)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
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
在细心。
【参考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
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高兴地自得其乐,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
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
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
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有人认为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
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
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
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
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
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
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
大旱它不知道。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
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
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象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
在天下,不像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人类聚集在天下,谷物所
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而人只是占其中的一部分;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象毫毛的末
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
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
你刚才自我夸耀河水之多一样吗?”
12.【答案】 (1)征召;究竟、到底
(2)B
(3)D
(4)D
(5)裴侠亲身践行节俭朴素(的生活),像对待子女一样爱护百姓,所吃的东西只有菽麦盐菜之类而已,
官吏、百姓没有谁(人)不怀念他的。
(6)惭愧、敬畏。
(7)忠贞刚烈;爱民如子(体恤民情);廉洁奉公;不慕名利(清俭自修)
【解析】【分析】(1)①“州辟主簿”意思是“州里征召他做主簿”,“辟”应解释为“征召”;②“竟欲何为”
意思是“究竟为了什么”,“竟”应解释为“究竟、到底”。
(2)文言文中,“奉”有“进献”“遵从”“供给”“迎合”等义项,本题结合下下文可知,所给句子“使后生奉而
行之”意思是“想使后生晚辈们遵从执行”,“奉”的意思应是“遵从”,答案为 B 项。
(3)文言文中,“济”有“渡过”“帮助”“救助”“成就”等义项,本题结合下下文可知,所给句子“况我大宗,
世济其美”意思是“何况我们裴姓是大姓,世世代代都要成就美誉”,“济”的意思应是“成就”,答案为 D 项。
(4)本题结合上下文可知,画线句子是裴侠对从弟等人解释的话,大意为“所以能活着时被朝廷称道和
重用,死后流芳于文章册籍”,句中,“存”与“没”相对,分别指活着的时候和死后;“见……于”是固定结构,
表被动,“见称于朝廷”与“流芳于典策”相对,故正确的断句方式应为“故能/存/见称于朝廷/没/流芳于典策”,
答案为 D 项。
(5)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躬”,亲身;“履,”践行;“俭素”,节俭朴素的生活;“所”,助
词,加动词“食”构成所字结构,吃的东西;“唯”,只有;“而已”,语气词,用在句末,相当于“罢了”;“莫”,
没有谁;“怀”,怀念;“之”,代词,他。
(6)此句上文说侠曾与各郡的太守们一起拜谒太祖,太祖让裴侠单独站在一边,对其他太守说:“裴侠
清廉谨慎,奉公守法,堪称天下第一。众人中有能比得上裴侠的,同他站在一起。”众臣的表现就是“众皆
默然,无敢应者”,可见太祖赞扬裴侠清廉奉公,并将裴侠与众人比较,众人都默然不语,没有人敢答应,
表明众人自觉比不上裴侠,内心有惭愧,也有敬畏。
(7)①“执使焚书”发生在叛投南梁的北海王元颢带兵进入洛阳,想招降裴侠的时候,裴侠扣押了他的使
者,烧了他的赦书,表现出的品质是忠贞刚烈。②“罢渔猎役”发生在裴侠任河北郡太守时,这个郡过去规
定,有三十名猎人渔夫供应太守吃饭。裴侠说:“为满足自己的口和腹去役使别人,我不愿意这样做啊!”
便全部遣去。表现出裴侠爱民如子的品质。③“市马不取”也发生在裴侠任河北郡太守时,他让本来为太守
守卫和服役的兵丁去买卖官马,离职时马已成群,他对公物一无所取,表现出廉洁奉公的品质。④“教导
从弟”,面对从弟的不理解,裴侠说清廉是做官的根本,节俭是立身的基础,表现出不慕名利的品质。
故答案为:⑴征召;究竟、到底;⑵B;⑶D;⑷D;
⑸裴侠亲身践行节俭朴素(的生活),像对待子女一样爱护百姓,所吃的东西只有菽麦盐菜之类而已,
官吏、百姓没有谁(人)不怀念他的。
⑹惭愧、敬畏。
⑺忠贞刚烈 爱民如子(体恤民情) 廉洁奉公 不慕名利(清俭自修)
【点评】(1)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的能力。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
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的能力。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
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此题两个小题都是客观性的选择题,所以还可采用代入法。
(3)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
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
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
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
与否。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根据句意断句。整个句子是
较为对称的句子,有两层。“存”即活着与“没”通“殁”即死是对称的;“见称于朝廷”与“流芳于典策”是对称的。
所以在“存”“廷”“没”后都要断句,句子翻译为:所以能够做到:活着,被朝廷称赞;死了,在史册中流传
好名誉。故选 D。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
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
整,达到词达句顺。
(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要结合上下文仔细探究众臣的心理。
(7)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探究人物品质的能力。找到原文描述其相关事迹的话,认真理解概括。
【附参考译文】
裴侠字嵩和,是河东解县人。裴侠年幼就很聪明,跟一般的儿童不同。十三岁,父亲去世,他像成年人
一样悲哀过度而伤害了身体。(后来)州里征召他做主簿,推荐他做了秀才。叛投南梁的北海王元颢带兵
进入洛阳,想招降裴侠。裴侠扣留他派来的人,烧掉他赦罪封官的文书。孝庄帝对他十分赞许,授予他东
郡太守的职务,兼任防城别将。
大统三年(537),裴侠率领乡兵与官军一起征战在沙苑,他每次都冲锋陷阵。裴侠原名叫裴协,这时,
魏周文帝宇文泰表彰他的勇敢,说:“有仁爱之心的人必定勇敢。”因而给他命名为“侠”。
他任河北郡太守,带头节俭,爱民如子。吃的饭只有菽麦和咸菜,官吏和百姓无不受感动。这个郡过去
规定,有三十名猎人渔夫供应太守吃饭。裴侠说:“为满足自己的口和腹去役使别人,我不愿意这样做啊!”
便全部遣去。还有三十名兵丁为太守守卫和服役,裴侠也不让他们为自己办私事,便一起将他们雇下来去
买卖官马。一年多来不断增加,马匹便成了群。离职的时候,他对公物一无所取。人们歌颂他说:“不吃
肥美鲜嫩的食物,不用兵丁为自己服役,裴公如此的清明廉洁,实在是世人的典范。”裴侠曾与各郡的太
守们一起拜谒周文帝宇文泰,宇文泰让裴侠单独站在一边,对其他太守说:“裴侠清廉谨慎,奉公守法,
堪称天下第一。众人中有能比得上裴侠的,同他站在一起。”众人都默然不语,没有人敢答应。
裴侠撰写自己的九世伯祖《贞侯潜传》,认为裴氏家族中清廉自守自此时开始,想使后生晚辈们遵从效
法执行。宗室中其他名望显著者,也都附笔介绍。堂弟裴伯凤、裴世彦当时都在丞相府任职,笑着对他说:
“人生进入仕途,须生活丰裕,名声显赫,您这样清苦,究竟为了什么?”裴侠答道:“清廉是做官的根本,
节俭是立身的基础。何况我们裴姓是大姓,世世代代要成就美誉 在我侥幸以平庸的才能蒙受朝廷的殊遇,
坚持过清贫穷困的生活,不是希名求誉,而在于自我修省,害怕辱没了祖先,反被世人嘲笑,这又有什么
话好说呢!”裴伯凤等满面羞愧离去。
武成元年,死在任上。
13.【答案】 (1)D
(2)D
(3)C
(4)①能够侍奉明主,扫除外患和内乱,在史书上留传姓名(名垂青史),这是我的愿望。②第二天,
汤和才到达,于是与汤和分道进军,约定在重庆会合。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D 项,“永忠与相比”这句话后面说“宪诛,永忠
以功大得免”,意思是“杨宪被杀时,廖永忠因为功劳大而得以免死”,可见前面应是说这两人关系亲近,可
见“比”应解释为“亲近”。(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划线句的意思,“初/韩林儿在
滁州/太祖造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这句话是说“当初,韩林儿在滁州的时候,太祖
派遣廖永忠将他接回应天,到瓜步的时候船翻了,韩林儿淹死了,太祖因为这件事而责备廖永忠”;然后
抓句中的专有名词,比如“韩林儿”“滁州”“太祖”“永忠”“应天”“瓜步”“帝”“永忠”,然后依据故事的发展断句。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 项,廖永忠跟随徐达平定淮东,中途被太祖召回抵御张士诚,最
终平定淮东的是徐达。文章第三段的原句是“从徐达取淮东,张士诚遣舟师薄海安,太祖令永忠还兵水寨
御之,达遂克淮东诸郡”。(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事”,侍奉;“垂名竹帛”,
在史书上留传姓名;“垂”,流传;是,这。第二句中,“明日”,第二天;“始”,才;“期”,约定;“期会于
重庆”,状语后置句。
【点评】(1)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
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
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第七种:从
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本题应结合语境分析“比”的意思。(2)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
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
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
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3)这道题
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
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
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
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
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
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选项 C 来源于文章第三段,文章里的表述是“从徐达取淮东,
张士诚遣舟师薄海安,太祖令永忠还兵水寨御之,达遂克淮东诸郡”,可见最终平定淮东的是徐达。(4)
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
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
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附参考译文】
廖永忠是楚国公廖永安的弟弟。他跟随廖永安在巢湖迎接太祖,是一行人中年龄最小的。太祖说:“你
也想取得富贵吗?”廖永忠说:“能够侍奉明主,扫除外患和内乱,在史书上留传姓名,这是我的愿望。”
太祖称赞了他。
陈友谅进犯龙江,廖永忠大声呐喊着冲击敌阵,各路人马跟在他后面,大败陈友谅的军队。他跟随太祖
进攻江州,江州城面临长江,守卫防备十分牢固。廖永忠估计了城墙的高度,在战船的尾部造了一座桥,
名叫天桥,让船尾朝前,乘风前进,把船尾的桥附着在城墙上,于是攻克了江州。进升为中书省右丞。
廖永忠跟随太祖攻克南昌,在鄱阳湖与陈友谅决战。敌将张定边直接冲向太祖的船,常遇春用箭射他使
他逃跑,廖永忠乘坐快船一边追击一边射箭,张定边身受百余箭,陈友谅的士兵死伤很多。第二天,廖永
忠又与俞通海等人用七条船载着芦荻,趁着大风放火,烧毁敌军几百艘大船。又率领六条船深入敌阵搏杀,
再冲杀一圈出来,敌军惊呼他为神人。廖永忠又在泾江口拦击陈友谅,陈友谅战死。廖永忠回到京城,太
祖用漆牌写了“功超群将,智迈雄师”八个字赐给他。廖永忠跟随徐达攻取淮东,张士诚派遣水军迫近海安,
太祖命令廖永忠把军队撤回到水寨里抵御他们,徐达于是攻取了淮东各郡。
不久,廖永忠担任征南副将军,率领水军从海路与汤和会合,攻克平定了闽中各郡。不久,他被任命为
征南将军,从海路进攻广东。廖永忠先送了一封信告知元朝左丞相何真,用利害关系开导他,何真就呈上
表章请求归降。廖永忠到了广州以后,抓住海盗邵宗愚,列举了他的暴行后斩了他。廖永忠善于安抚百姓,
老百姓怀念他的恩德,替他建了一座祠。第二年九月廖永忠回到京城,太祖命令太子率领百官在龙江迎接
慰劳他。
第二年,廖永忠凭征西副将军的身份跟随汤和率领水军讨伐蜀地。进军到瞿塘峡,山势险要,水流湍急,
蜀军设立了铁锁桥,拦截在关口,战船不能前进。廖永忠秘密派遣几百人抬着小船翻过山地渡过关口,到
了蜀军的上游。廖永忠估计他们已经到达,就率领精锐的士卒从墨叶渡出发,将部队分为两支攻打蜀军的
水寨和陆寨。天快亮的时候,蜀军才发觉。上下夹攻,大败蜀军。第二天,汤和才到达,于是与汤和分道
进军,约定在重庆会合。廖永忠率领水军直捣重庆,部队驻扎在铜锣峡。蜀主明升请求归降,廖永忠因为
汤和还没有到达,没有接受投降。等汤和到了以后,才接受明升的投降。太祖写了《平蜀文》表彰他的功
劳。
当初,韩林儿在滁州的时候,太祖派遣廖永忠将他接回应天,到瓜步的时候船翻了,韩林儿淹死了,太
祖因为这件事而责备廖永忠。等到大封功臣的时候,太祖告诉各位将军说:“廖永忠指使跟他要好的读书
人窥测我的心意,要求给自己封爵,所以只封为侯爵而没有封为公爵。”等到杨宪做丞相的时候,廖永忠
跟他关系亲近。杨宪被杀时,廖永忠因为功劳大而得以免死。洪武八年三月,廖永忠因为犯了冒用龙凤图
案等罪被赐死,终年五十三岁。
14.【答案】 (1)C
(2)D
(3)B
(4)①孙坚登上城墙率先进入城中,兵士们就像蚂蚁一样趋集缘附(或:“像蚂蚁一样聚集攀上城墙),
于是攻破宛城。朱儁详细地把战况上报皇上,朝廷授予孙坚别部司马一职。②孙坚进攻打败了黄祖,追击
他渡过汉水,于是包围了襄阳城,单人匹马前往岘山(或:在岘山上行进),被黄祖的军士射箭杀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文言文断句,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
大意,根据句子大意断句。本句答题意思是:董卓违反天理,毫无道义,颠覆汉朝,如果不除掉你家族三
代,昭示天下,那么我也死不瞑目,怎会要与你和亲呢?据此,句子可以断开为: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
/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故选 C。(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
的能力。回答此类题目,必须多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
分,并结合文章内容来判断。本题 D 项,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
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本题 B 项,“有
远谋”“以备为国家效力”分析有误。(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句子遵遁直译的原则,
要落实好重要实词和虚词及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第一句翻译关键点为:蚁附、以状闻上、拜;第二句翻
译关键点为:追(之)渡汉水、单马行岘山,以及被动句的翻译。还要注意句子意思表达的流畅。
故答案为(1)C
(2)D
(3)B
(4)①孙坚登上城墙率先进入城中,兵士们就像蚂蚁一样趋集缘附(或:“像蚂蚁一样聚集攀上城墙),
于是攻破宛城。朱儁详细地把战况上报皇上,朝廷授予孙坚别部司马一职。②孙坚进攻打败了黄祖,追击
他渡过汉水,于是包围了襄阳城,单人匹马前往岘山(或:在岘山上行进),被黄祖的军士射箭杀死。
【点评】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比如“坚”“别部司马”“汉水”“襄阳”“岘山”。然
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
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
来的也可以“省略”。
【附参考译文】
孙坚字文台,是吴郡富春人,是孙武的后代。年少就当上了县吏。十七岁的时候,跟随父亲一同乘船到
钱唐,遇上海贼胡玉等人从匏里上岸抢掠商人的财物,正在岸上分赃,来往之人都停下来,船只不敢前进。
孙坚对父亲说:“这些贼人可以攻击,请允许我讨伐他们。”父亲说:“这不是你要谋划的事情啊。”孙坚手
持大刀登上岸去,用手向东向西指挥着,好像分派部署人马来拦截贼人的样子。贼人远远看见,以为是官
兵围捕他们来了,立即放弃财物散开逃走了。孙坚追上去,砍掉一个贼人的首级回来,他的父亲大吃一惊。
因此孙坚名声大显,府上召见任命为假尉。孙坚前后辅佐过三个郡县,所在之县都有称道他的,官吏百姓
亲近依附于他。乡里的旧友,好事的少年,来来往往的经常有数百人,孙坚接待抚养他们有如自己的子弟
一样。
中平元年,黄巾军贼首张角在魏郡起事,天下纷纷响应,烧毁郡县,杀害郡县长官。汉朝廷派遣车骑将
军皇甫嵩、中郎将朱儁率兵讨伐攻打他们。朱儁上表请求任命孙坚为佐军司马,跟随他的那些下邳乡里少
年都愿意跟从他。孙坚又招募那些商旅之人和淮水、泗水精锐兵丁,合计有一千左右,跟随朱儁一同奋力
出击,部队所向无以阻挡。汝、颖二州的叛贼困窘急迫,逃跑去保护宛城。孙坚用自己的身体独当一面,
登上城墙率先进入城中,众兵士于是像蚂蚁一样跟了进来,于是大破宛城。朱儁详细地把战况上报皇上,
朝廷授予孙坚别部司马一职。
边章、韩遂在凉州作乱。中郎将董卓抵御讨伐没有成效。中平三年,朝廷派遣司空张温兼任车骑将军,
向西讨伐边章等。张温上表请求孙坚跟着参与军事,屯兵长安。边章、韩遂听闻大兵行动方向,党羽逃离
分散,都乞求投降。军队归还,孙坚被授予议郎职务。当时长沙逆贼区星自称为将军,拥有一万余人,围
攻城池,于是朝廷把孙坚任命为长沙太守。孙坚到了那里亲自率领将士们,谋划方法策略,一个月之间,
打败了区星等。周朝、郭石也率领随众在零、桂两郡起事。于是孙坚越过长沙之地搜寻征讨,三郡之内对
他都非常恭敬。东汉朝廷记录孙坚前后之功劳,封孙坚为乌程侯。
灵帝驾崩,董卓擅权掌控朝政,在京城之内任意妄为。各州郡全兴起义兵,想要来讨伐董卓。孙坚也起
兵。袁术上表请任孙坚为破虏将军,兼任豫州刺史。于是在鲁阳城治理军队。董卓的军队看到孙坚军队很
是严整,不敢攻打鲁阳城,于是撤兵而回。董卓害怕孙坚勇猛壮大,于是派遣将军李傕等人前来请求和亲。
孙坚说:“董卓违反天理,毫无道义,颠覆汉朝,如果不除掉你家族三代,昭示天下,那么我也死不瞑目,
怎会要与你和亲呢?”于是进军大谷,距离雒阳城九十里。董卓不久迁徙都城向西入关(长安城),焚烧
雒阳城。
初平三年,袁术派遣孙坚征讨荆州,攻打刘表。刘表派遣黄祖在樊、邓两地之间拒敌。孙坚进攻打败了
黄祖,(乘胜)追击他渡过汉水,于是包围了襄阳城,单人匹马前往岘山(或:在岘山上行进),被黄祖
的军士射箭杀死。
15.【答案】 (1)C
(2)D
(3)C
(4)其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使人读其诗/只见其困缚龌龊/满卷累牍/竟
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
(5)①文人们无不谈论人性和命运,谈论治国之道,满纸光彩炫目,一切自然借助于儒家。
②从此以后茅先生再见到我的文章时,会说我是对文字追求精美的人呢,还是不对文字追求精美的人呢?
【解析】【分析】(1)C 项,“大贾”,结合“庄农”“饰”“极力装做,丑态尽露”等分析,“大师”错误,应该
译为巨商,大富商。句意:就像农夫戴上大商人的装饰。故选 C。
(2)A 项,连词,却;副词,或许。B 项,连词,却;连词,因而。C 项,语气助词,表猜测,大概;
语气助词,表婉商,还是。D 项,均是副词,竟然。故选 D。
(3)C 项,“作者祝愿茅鹿门先生写文章一天天地长进,学做古文堪比古人”错误。结合“欲待秋冬间病体
稍苏,一切涂抹,更不敢计较工拙,只是了债”“此后便得烧却毛颖,碎却端溪,兀然作一不识字人矣。而
鹿门之文方将日进,而与古人为徒未艾也”等分析,不是真的祝愿,而是语含对茅鹿门先生的文章没有自
己的独到见解,只是学习古人的隐隐嘲讽。故选 C。
(4)“者”,……的人,“无如”,没有比得上,结合句意分析,“无”前面需要断开;结合“其诗”“其”分析,“只
见”前面应该断开;“竟”,副词,竟然,和前面内容应该断开。其他结合句意内容断句即可。句意:那些雕
琢句子和文字、用心最苦并且创立学说最严谨的人,没有谁比得上沈约,苦苦花费了一生的精力,让人读
他的诗,(但是)只能看见他的种种限制和狭小气量,整本书全部文字,竟然没有说出一两句好话。
(5)本题翻译赋分点:①“语”,谈论;“性命”,人性和命运(古今异义词);“治道”,指治理国家的方
针、政策、措施等;“炫然”,光彩耀眼貌;“托”,借助;“于”,介词,引出对象。②“此”,代词,这;“更”,
再、又;“之”,助词,的;“其……耶”,相当于“是……呢”;“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工”,精、精
巧;“其谓我之求工于文者耶”“非求工于文者耶”(状语后置句);“非……耶”,相当于“不是……呢”。
故答案为:⑴C;⑵D;⑶C;
⑷其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使人读其诗/只见其困缚龌龊/满卷累牍/竟不
曾道出一两句好话
⑸①文人们无不谈论人性和命运,谈论治国之道,满纸光彩炫目,一切自然借助于儒家。 ②从此以后
茅先生再见到我的文章时,会说我是对文字追求精美的人呢,还是不对文字追求精美的人呢?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
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
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
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
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 18 个虚
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
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
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
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
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
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深读茅坤先生的文章,以及先生跟人论述文章的书信,觉得先生的方法,跟我的心中所想颇有吻合之处。
虽然中间有些小小的不同,有朝一日应当可以自行化解,在此无需多说了。
至于茅先生对于我原本是一个追求文字精美的人,却从不把追求文字的精美告诉他人的做法所表示的怀
疑,这里却要作一下说明。茅先生看到的我,大概是以前的我,而未曾见到那个身如枯木、心如死灰的我
吧?我怎么会是一个欺骗你茅先生的人呢!我从不把追求文字的精美告诉他人的原因,并不是要抹杀一切
(精美的文字),认为文字绝对不值得追求。虽然文章的规则布局,结构的奇正转折,自有专门的师承法
则;至于要切中一种精神、命脉和骨髓,那么如果不是洗净原有心性、超然物外、具有如古人今人一样独
到见解的人,是不足以跟他谈论这点的。现在有这样两人:其中一人心地超凡脱俗,即使没有拿着纸笔诵
读吟咏,学写文章,只是直抒胸臆,随手写出,虽然有的地方粗疏轻率,但是绝对没有人世间的粗俗迂腐
习气,那便是宇宙间的一种绝好文字;另一人却还是红尘中人,他虽然用心专一学习写作文章,他对于所
谓的文章的规则布局,那是全都学到家了,但是翻来覆去,始终不过是这么几句老妇人嘴上常说的话语,
要寻求他的所谓的真精神和千年不会磨灭的识见,那是绝对没有的,那么,他的文章虽然精美,却仍不免
是下乘之作。就拿写诗来作说明,陶渊明从未雕琢句子和文字,只是随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的本色高尚。自从有诗以来,那些雕琢句子和文字、用心最苦并且创立学说最
严谨的人,没有谁比得上沈约,苦苦花费了一生的精力,让人读他的诗,(但是)只能看见他的种种限制
和狭小气量,整本书全部文字,竟然没有说出一两句好话。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他的本色低下的缘故。本
色低下,文章自然不能精美,更何况那些不是他本色的作品呢!
秦汉以前,儒家学者有儒家的本色,他们所说的,都是他们的本色。因此他们的精神灌注在文章之中,
因而他们的文章就能不泯灭于世上。唐宋以来,文人们无不谈论人性和命运,谈论治国之道,满纸光彩炫
目,一切自然借助于儒家。但是如果不是他们有很深的道德和学识素养,不是真有一种千古不可磨灭的见
识,而是像影子和回声一样附合甚至抄袭前人说法,藏头取尾,就像农夫戴上大商人的装饰,虽然极力装
模作样,但还是丑态毕露。因此文章中精神空虚,因而他们的文章不久也就被湮没废弃了。后代的文人,
打算用建立学说来打算使自己不朽的人,可以知道自己应该用心的方面了。
既然这样,那么我不把追求文字的精美告诉他人的做法,其实是把追求文字的精美告诉他人啊,茅先生
该可以相信我了吧。如今又畅谈到这个程度,我错了,我错了!从此以后茅先生再见到我的文章时,会说
我是对文字求精美的人呢,还是不对文字求精美的人呢?茅先生自然应当是了解我的,在此一笑。
茅先生东归以后,我正想等使臣西上时获得一个见面的机会,倾吐十年来心事;你却乘夜经过这里,不
太急促了吗?我三年中积攒下二十多篇文章,先前已经向你许下过诺言,不能违背约定。想等秋冬时病体
略有康复,全部修改一下,再不敢计较文字是精美还是拙劣,只是了却旧债。此后便须烧了毛笔,碎了端
砚,浑然无知地做一个不识字的人了。而茅先生的文章正一天天地长进,学做古文正无止境。有朝一日我
若能得而一看,我这八十多岁老翁还能看出其中的用意所在吗?再附上我的一笑。
16.【答案】 (1)B
(2)A
(3)D
(4)①徐阶屈尊礼遇他们,会见必定久坐长谈,咨询边塞腹地要害的情况,官吏的治绩和民众的疾苦。
②徐阶告诫陆炳:“如果不谨慎,一旦涉及皇子,宗庙社稷该怎么办!”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
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
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本题中,“闻渊代”的是“用”,不是“自”,后面停顿,排除
AC;“出避之”为“求”的内容,前面不能停顿,排除 CD;译文为:尚书熊浃、周用都看重徐阶。周用死后,
闻渊接替他,以前辈自居,做事独断。徐阶不乐意,恳请将自己调出以回避他,被任命兼任翰林院学士,
不久晋升礼部尚书。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
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
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 项,“期满后就官复原职”错误。
期满后不一定官复原职,可以提拔。故选 A。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
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和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
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 项,“严嵩害怕夏言置他于死地,而徐阶又与夏言关系密切,所以对徐阶忌
惮有加”错误。严嵩仇恨夏言,置夏言死地后,因夏言曾推荐徐阶,所以对徐阶忌惮有加。原文为“既仇夏
言置之死,而言尝荐阶,嵩以是忌之”。
故选 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回归文本,分析句子中是否
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短语,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
中,“折节”:降低自己的身份;“下”:名词作动词,礼遇;“咨”:咨询;“瘼”:疾苦。 “戒”:告诫;“即”:
如果;“一”:一旦;“如何”:怎么办。
故答案为:⑴B
⑵A
⑶D
(4) ①徐阶屈尊礼遇他们,会见必定久坐长谈,咨询边塞腹地要害的情况,官吏的治绩和民众的疾苦。
②徐阶告诫陆炳:“如果不谨慎,一旦涉及皇子,宗庙社稷该怎么办!”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
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⑵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
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
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⑶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
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
分析观点。
(4)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
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
词、保留、省略。
【附参考译文】
徐阶,字子升,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年考取进士第三名,性情聪颖机敏,有权术谋略。
皇太子出阁读书,皇帝召拜他为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遭逢母亲丧事归乡。守丧期满,被提拔为国
子监祭酒,不久调任吏部。旧例,吏部总是大门紧闭,接见下层官吏不多言语。徐阶屈尊礼遇他们,会见
必定久坐,咨询边塞腹地要害,吏治民疾。他们都高兴自己被徐阶赏识,愿意为其所用。尚书熊浃、周用
都看重徐阶。周用死后,闻渊接替他,以前辈自居,做事独断。徐阶不乐意,恳请将自己调出以回避他,
被任命兼任翰林院学士,不久晋升礼部尚书。
皇帝明察徐阶的辛勤,加之唯独他所撰写的青词合乎圣意,召他值宿无逸殿,赐给飞鱼服和宫廷饮食,
皇帝对徐阶优礼不断。朝廷推举徐阶为吏部尚书,皇帝没有同意,不想徐阶离其左右。
严嵩恃宠弄权,猜嫉加害同列。因为仇视夏言,置其于死地,而夏言曾推荐过徐阶,严嵩因而忌恨他。
一天皇帝单独召对严嵩,谈及徐阶。严嵩缓缓地说:“徐阶缺的不是才干,仅多二心罢了。”大概因为他曾
奏请册立太子吧。徐阶岌岌可危,考虑到不能与其争执,于是谨慎事奉严嵩,而且更精心撰写青词迎合皇
帝心意,不久晋升兼任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要事务。秘密上书告发咸宁侯仇鸾罪状。严嵩认为徐阶与仇
鸾曾经共执政事,打算以仇鸾事打倒徐阶。待听说仇鸾的罪行是徐阶告发,才愕然作罢,但对徐阶更加猜
忌。
皇帝诛杀仇鸾后,更重视徐阶,屡次同他谋划边疆事务。当时商议减去仇鸾所增加的卫兵,徐阶说:“不
能减。京营积弱的原因,终不在疲乏而在于闲散,应当做精选淘汰,提取他们的粮饷作为奖赏的花费。”
都听从了徐阶的意见。徐阶一品三年满期,功勋有加,任柱国;六年考满,并任用其子为中书舍人;第九
年,改兼吏部尚书。
杨继盛被打入锦衣卫的牢狱,严嵩嘱托陆炳追究主使人。徐阶告诫陆炳:“如果不谨慎,一旦涉及皇子,
宗庙社稷怎么办”又说了令人害怕的话劝阻严嵩:“皇上只有两个儿子,必定不忍心开罪于皇子,以回答你
的质询,以此来向您道歉,问罪的只是左右朝臣。您为什么要公开同宫邸结仇怨呢?”严嵩闻言惊恐,才
算了结。倭寇蹂躏东南,皇帝几次询问徐阶,他力主发兵。又念及边关士卒苦于饥饿,奏请征收京都辖区
的麦子数十万石,自居庸输往宣府,从紫荆输往大同。皇帝很高兴,下诏实施这个方案。
万历十一徐阶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被追封为太师,谥号文贞。
(节选自《明史·徐阶传》,有删改)
17.【答案】 (1)B
(2)B
(3)D
(4)①因为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举奏了最紧要的;那些没有查清的,将要进一步查实。
②你现在能够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已有好名声,再求长寿,(这样的好事)能同时
得到吗?”
【解析】【分析】(1)本题中,根据“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可知“颂”是李颂,即前文中范滂的外甥,所
以“滂外甥西平李颂”不能断开,由此排除 A 项和 C 项。据前文“资用为吏”,可知是宗资任用李颂做了小官;
根据后文的“资迁怒,捶书佐朱零”“资乃止”,可知是范滂的某种行为惹怒了宗资;句中的“滂”是主语,所
以“滂以非其人”中间不应断开,由此排除 D 项。故选 B。
(2)B 项,“与‘解褐’意同”说法不正确,“解褐”的意思是脱去粗布衣服,一般比喻入仕为官;而“投版”是
指弃官,二者意义相反。故选 B。
(3)D 项,“吴导和郭揖的行为表明他们与范滂结党”说法不正确,前文说“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
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这是说郡中中人以下的都把范滂任用的官员称为“范党”,而据全文内容看,范
滂并没有与人结党。吴导和郭揖的行为既表现他们对朝廷的不满,也表现出他们对范滂的尊重和仰慕,不
能体现“结党”。故选 D。
(4)本题中要注意翻译到:“以”,因为;“迫促”,迫近;“急”,紧要;“审”,查清;“更”,进一步;“参”,
查证;“得”,能够;“恨”,遗憾;“令”,美好的;“寿考”,长寿;“兼”,同时。
故答案为:⑴B;⑵B;⑶D;
⑷ ①因为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举奏了最紧要的;那些没有查清的,将要进一步查实。
②你现在能够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已有好名声,再求长寿,(这样的好事)能同时
得到吗?”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一般有如下切入角度:1.从特殊标志词切入;2.
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①明句式,助断句②修辞句,找特点③审关系,明结构;3.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
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偶)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应高度
重视。
⑵本题考查记忆、理解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
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文书的名称、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
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
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
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
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
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
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
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
⑷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
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翻译以直译为主,要
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
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
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
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从小磨砺出高洁的节操,受到州郡和乡里人的钦佩,被举荐为孝廉。冀
州地区发生饥荒,盗贼纷纷而起,于是(朝廷)任用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前去巡行查办。范滂走马赴任,慷
慨激昂,有澄清天下污秽的志向。到冀州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
而去。
升迁为光禄勋主事。当时陈蕃担任光禄勋,范滂执行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访陈蕃,陈蕃没有阻止他,
范滂觉得很遗憾,扔下笏板弃官而去。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说:“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
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呢?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名,这不是自己选择了不好的议论
吗?”陈蕃于是向范滂道歉。
(范滂)又被太尉黄琼征召。不久皇上下诏三府衙门的属官呈报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范滂举奏了二十多
个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贵。尚书责备范滂弹劾的人太多了,怀疑他有私心。范滂回答说:“我检举
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因
为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举奏了最紧要的;那些没有查清的,将要进一步查实。我听说农
夫除去田间的杂草,粮食必然长得茂盛;忠诚除掉奸佞之辈,朝政必然能够得到清明。如果我的话有与事
实不符的地方,我甘愿接受死刑。”(负责审理的)官吏无话可说了。范滂看到当今的时势正处于混乱的时候,
知道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所以辞官而去。
太守宗资先听说范滂美好的名声,请求朝廷任命范滂为功曹,并处理政事。范滂上任后,痛恨那些坏人
坏事。那些在行为上不孝顺长辈、不尊敬兄长,不遵循仁义的礼制要求的人,都不与他们交往。推荐品德
特别高尚的人,使他们能够显贵,提拔贫寒之士,使他们能够身居高位。范滂的外甥是西平的李颂,是达
官贵友的子弟,被同乡的人所不齿。中常侍唐衡因为.李颂的缘故向宗资先请求,宗资先任命他做了小官,
范滂却认为外甥李颂不是好人,就把这件事压下来不办理。宗资先十分生气,把怒气转嫁到书童朱零的身
上,鞭打朱零。朱零仰起头说:“范滂是一个清廉公正,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去锯断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
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是无法改变他的想法的。”宗资先只好不了了之。郡中中等富裕的人,没有一个不
把怨恨的矛头指向范滂的,他们竟然都指责范滂所任用的人,认为他们都是范滂的同党。
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结党之人。诏书下来后,立即逮捕范滂等人。督邮吴道到了县里后,抱着诏书,
自己关在旅馆中,伏在床上哭泣。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说:“这一定是因为我!”于是自己立刻赶到监狱。
县令郭揖十分吃惊,拿出官印,想要拉着范滂和他一起逃跑。郭揖说:“天下这么大,你何必还要在这里
不走呢?”范滂说:“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为我的事连累你们呢,又使得我的老母亲流离他
乡!”他的母亲走近他和他分别,范滂告诉母亲说:“弟弟仲博是一个孝敬的人,他完全可以赡养你们,我
跟随先父去了,是死得其所的。只是希望母亲大人要割舍这难以割舍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伤了。”他的
母亲说:“你现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既然有了美好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
好事是很难兼得的!”范滂跪下来接受母亲的教诲,再三拜别而去、他回头对儿子说:“我想要让你成为坏
人,但是恶事不可以做。让你成为好人,但是我没有做不好的事(却落得这个下场)。”经过的人听见了,
没有人不流下眼泪的。这一年范滂三十三岁。
18.【答案】 (1)C
(2)B
(3)B
(4)①王安国和范祖禹关系亲密,曾告诉范祖禹王安石的好意,(范祖禹)最终没有去拜见王安石。②
皇帝打算要重用范祖禹,但朝廷内外阻挠的人很多,于是凭着龙图阁学士的身份担任陕州知州。
【解析】【分析】(1)句中“东南”作“仰给”的宾语,不要断开;“一方”修饰“赤子”不要断开;“小”修饰“过
实”不要断开。故选 C。
(2)B 项,“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不负责民政”错误,可全权调度。故选 B。
(3)B 项,“他因司马光推荐而被王安石看重”错误,原文“书成,光荐为秘书省正字。时王安石当国,尤
爱重之”,“司马光推荐”和“被王安石看重”没有因果关系。故选 B。
(4)此题翻译重点词语,第①句,友善:关系亲密;尝:曾;谕:告诉;竟:最终;谒:拜见。第②
句,且:打算;梗:阻挠;乃;凭着;以:于是。
故答案为:⑴C;⑵B;⑶B;
⑷①王安国和范祖禹关系亲密,曾告诉范祖禹王安石的好意,(范祖禹)最终没有去拜见王安石。②皇
帝打算要重用范祖禹,但朝廷内外阻挠的人很多,于是凭着龙图阁学士的身份担任陕州知州。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
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
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
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
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
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
美。
【附参考译文】
范祖禹字淳甫,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人。从小成为孤儿,叔祖父范镇抚育他像自己的儿子。祖禹自己认
为幼失怙恃,身世孤单,每过年时亲戚宾客庆集,他却忧伤好像无所容身,闭门读书,从没有参预应酬请
托。不久以后到达京城,所有与他交游的,都是一时著名人物。范镇器重他说:“这个孩子,是天下士人。”
中进士甲科。跟随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在洛阳十五年,不事职位的升迁。书修成,司马光推荐他任
秘书省正字。当时王安石当权,尤其爱重他。王安国与祖禹友善,曾告 诉王安石看重他的意思,祖禹终
没有前去拜见。富弼致仕后居住在洛阳,向来严肃刚毅,杜门很少与人交接,惟独厚待祖禹;病情加重,
召见祖禹授以密疏,大致是议论王安石误国以及新法的危害,言辞极为愤慨中肯。富弼去世,人们都认为
不可以上奏,祖禹最终上奏了此事。
吴地发大水,诏令拿出百万斛米、二十万缗钱赈济救灾。谏官认为报告灾情的人是妄言,请求加以验证
考实。祖禹封回其奏章,说:“国家根本,仰给于东南。现在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向上要吃,以解
脱朝夕之急。上奏灾情即使稍有夸大,正当略而不问。如果稍加惩责,恐怕今后没有人敢说话了。”宣仁
太后去世,中外议论纷纷,人人怀着观望的心情,在职位的人害怕恐惧,没人敢说话。祖禹担心小人乘机
危害政治,于是上奏。
起初,苏轼约祖禹一同上奏章论列,谏书已经写好,见到祖禹的奏疏,就附名同奏,说“:您的文章,
是经世之文。”终不再拿出他的稿子。当时继承神宗所实行的新法的议论已兴起,有以章惇为宰相的意思。
祖禹极力说章惇不可以任用,没被同意,于是请求外任。哲宗且打算大加任用祖禹,但内外阻止的人很多,
就以他为龙图阁学士知陕州。言官论祖禹修《神宗实录》诋毁诬陷,又摘取他劝谏禁中雇请奶妈的事,连
续贬逐为武安军节度副使、昭州别驾,指定在永州、贺州居住,又移居宾州、化州而去世,终年五十八岁。
祖禹平常谦恭谨慎,不讲别人的过错。到遇到事情,则辨别是非,一点不隐瞒。在迩英殿守经据正,献
纳尤多。曾讲《尚书》至“内作色荒,外作禽荒”六句话,拱手再次朗读,站着说“:希望陛下留意听讲。”
皇帝再三点头,才退下。每次当要侍讲的前天晚上,必定端正衣服帽子,好像在皇帝的侧边,命子弟侍读,
预先研求讲解的学说。开列古义,参考时事,语言简练而且适当,没有一句长话,义理明白,文采鲜艳成
文。苏轼称他是讲官第一。
19.【答案】 (1)C
(2)B
(3)C
(4)①皇上知道后,立即命令鞭打宦官。晏殊用笏板打人,把人牙齿都打断了。②小女儿哭着对母亲说:
“怎能因为这件事损害父亲的名誉。”最终拒绝没有接受。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本句,根据名词代词“修古”“三院御史十二人”“朝堂”“黄
门二人”“马”“呵者”,虚词“之”“为所”,断句时,注意叙述主体,“晨朝”、“至”的叙述主体是曹修古及御史
十二人,“行马不避”、“詈”的主语是“黄门”,“止”的主语是“呵者”,“修古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作“晨朝”的
主语,“三院”是修饰“御史”的,中间不能断开,“修古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意思是“曹修古曾经同三院御史
一行十二人上早朝”,排除 AD 两项。“行马”意思是“骑着马行走”,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 项,再结合本句
意思:曹修古曾经同三院御史一行十二人上早朝,快要到达朝堂的时候,有两个太监骑马不肯回避,有人
呵斥他们停止,反而被他们二人责骂。句子可以断开为:修古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晨朝/将至朝堂/黄门二
人行马不避/呵者止之/反为所詈/故选 C。
⑵题中 B 项,“……还有致事、视事、乞骸骨”说法错误,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多指政事言。乞骸骨,自
请退职。
⑶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 项,“改任为工部员外郎”说法错误,
原文为“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未行,改知兴化军”,也就是任“工
部员外郎、同判杭州,未行”,改知兴化军。
⑷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
①中的“笞”,鞭打;“之”,指宦官;“以”,用;“击”,打;“折”,使动用法,使……折断;“晏殊以笏击人折
齿”,晏殊用笏板打人,把人牙齿都打断了。②中“季”,指最小的;“白”,对……说;“奈何”,怎能;“以”,
因为;“是”,代词,指这件事;“累”,连累,指损害;“先人”,这里指父亲;“卒”,最终;“纳”,接受;“卒
拒不纳”,最终拒绝没有接受。
故答案为:⑴C;⑵B;⑶C;⑷①皇上知道后,立即命令鞭打宦官。晏殊用笏板打人,把人牙齿都打断了。
②小女儿哭着对母亲说:“怎能因为这件事损害父亲的名誉。”最终拒绝没有接受。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
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⑵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文化常识的考查是近年来全国语文高考试题文言文阅读中
必考题型,文化常识源于学生平时的理解积累,是个坚持不懈的过程,学生必须有耐力勤复习,不然很容
易忘记。另外进入高中就应该有积累意识,高中语文课本注解十分详尽,学生平时功夫要下到,把重要文
化常识可以分门别类做以整理,积累丰厚了,常记常新,自然不容易忘记。
⑶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语段内容的正确理解和分析能力。该试题首先要总观全文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然后把试题选项带入原文相应答题区间进行对照比较,即可找出得失。设题者常常会从语言的准确与否,
因果关系,时空关联,张冠李戴人物事件错位或无中生有等角度出题。
⑷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理解翻译能力。文言语句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即要做到准确,通畅,
有文采。准确要做到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都能够准确翻译,只要有实在意义的词都要结合语境恰当翻译,
不可遗漏信息。通畅有文采,即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符合现代语法规范,翻译得文通句顺,
翻译好再带入原文看是否合乎语境。
【附参考译文】
曹修古,字述之,是建州建安人。凭着考中进士为官,一直升至秘书丞,外任饶州通判。宋绶因他有卓
越的才能而举荐他,他被召还朝廷,以太常博士的身份兼任监察御史。他上书奏说了四条建议:贯彻法令、
审查旧制、爱惜财物、分辨忠奸,言辞十分恳切。又上奏说:“唐代贞观年间,曾经下诏令,规定退休官
员朝班的位置在本品现任官员的上列,目的是想使官员知羞耻而勇于退职。近来有人年纪已经超过八十岁,
仍然站在朝班行列,精力已经衰弱,对官事有什么补益?请下诏给有关部门,命令文武官员,年龄达到七
十的,自己上书提出申请,朝廷特别予以升官退休,仍遵从贞观旧制,即便德高望重和功勋卓著的官员,
自当依照惯例退休。”朝廷于是据此制定了法令。
曹修古曾经同三院御史一行十二人上早朝,快要到达朝堂的时候,有两个太监骑马不肯回避,有人呵斥
他们停止,反而被他们二人责骂。曹修古上奏说:“先前的史籍说,御史台有尊严,天子才有尊严。旧时
制度规定,三院御史同行的规格与知杂事相同,如今这两个太监如此轻侮怠慢,请将他们交付主管官员弹
劾治罪。”皇上听说此事,立即下令笞打那二人。晏殊用笏板打人,把那人的牙齿都打断了。曹修古上书:
“晏殊身为宰相,为百官效法的榜样,他却因愤怒急躁而有失大臣的体统。古时候,三公犯法不交官吏查
办,前朝陈恕在中书省打人,当即就被罢黜官职。请依照典法对晏殊予以惩治,来平息舆论。”王宫内丶
把翡翠鸟的羽毛作为衣服的装饰,皇上下诏让到南越地区去购买。曹修古认为这种做法是伤害生命,而且
宋真宗时期曾经禁止采集猴毛,旧例尚未久远。于是皇上就下令停办此事。当时特别崇尚修建塔寺,朝廷
商议搭建饰金的楼阁,所需费用多得数不尽,曹修古极力陈言此事不可实行。过了很久,外出担任歙州知
州,转任南剑州知州,又任开封府判官。历任殿中侍御史,擢升尚书刑部员外郎、知杂司事,并代理同判
吏部流内铨。未过月,正值太后兄长的儿子刘从德死亡,朝廷录用他的亲族乃至仆役差不多八十人,龙图
阁直学士马季良、集贤校理钱暧,都因为他的遗奏越级授予官阶。曹修古与杨偕、郭劝、段少连交替上奏
批评。太后大怒,把奏章交付中书省论罪。大臣请求贬曹修古为衢州知州,其余官员依次处罚。太后认为
责罚过轻,命令全部削去官阶一级,任命曹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兼任杭州通判,还未起身,又改任兴化军
知军。恰逢天下大赦,官复原位,却仙逝了。曹修古当朝为官时,慷慨有风骨节操。当太后临朝听政时,
权贵幸臣当权,人人都顾虑害怕,曹修古却遇到事情就上书直言,从不回避屈服。曹修古逝去之后,人们
都十分痛惜。他家中贫困,不能把灵柩运回故乡安葬,他生前的部属和幕僚筹集五十万钱以资助办理后事。
他的小女儿哭着对母亲说:“怎么能因为这件事连累我父亲的名誉呢!”最终拒绝没有接受。等到太后去世,
皇上想到曹修古的忠贞,特别赠官为右谏议大夫,赏赐他家人二十万钱。
20.【答案】 (1)D
(2)D
(3)C
(4)①(李牧)有权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官员,(驻地)市场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士兵们
的经费。②组织大规模放牧,人民布满原野。匈奴小规模入侵,李牧假装不能取胜,把数千人丢给了匈奴。
【解析】【分析】(1)题中“赵将”的意思是“赵国将领”,是“扈辄”的定语,“赵将”“扈辄”之间不可断开,
排除 AC;“破”的意思是“打败”,“杀”的意思是“杀死”,这两个动词是“秦”这个主语发出的连续性动作,二
者之间不可断开,排除 B。故选 D。
(2)D 项,“襄王,年号”错,襄王并非年号,是古代王爵。故选 D。
(3)C 项,“李牧复出后,立刻精选兵马,积极备战”错,原文“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意
思是“李牧来到边境,还按照以前的章程。匈奴好几年都一无所获”,可知开始几年还和原先一样。故选 C。
(4)题中重点字词:以,根据;便宜,实际情况;置,设置;输,送;为,作为;大纵,大规模组织;
小入,小规模入侵;佯,假装;北,败;委,丢给。
故答案为:⑴D⑵D⑶C
⑷ ①(李牧)有权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官员,(驻地)市场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士兵们的
经费。②组织大规模放牧,人民布满原野。匈奴小规模入侵,李牧假装不能取胜,把数千人丢给了匈奴。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注意翻译句子的内容。理解并翻译文句的内容,然后根据句
子的成分断句。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注意平时的积累。文化常识平时要注意多积累背诵,积累时要注
意分类。
⑶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注意把选项放到文本中。先正确翻译文本的内容,找出选
项的相关文句,把选项放到文本中进行辨析。
⑷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翻译能力,注意翻译关键词。文言翻译得分重在关键词,所以翻译时要先翻译
关键词,再翻译整个句子。
【附参考译文】
李牧是赵国边境的良将。长期驻守在代郡、雁门郡,防备匈奴。(李牧)有权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官员,
(驻地)市场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士兵们的经费。每天宰杀几头牛犒劳士兵,练习射箭骑
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厚待将士。定出规章说:“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
退入营垒固守,有胆敢去捕捉敌人的将(处以)斩首。”每次匈奴入侵,都谨慎地点燃烽火,总是躲进营
垒防守,不敢出战。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损失。但是匈奴认为李牧胆小,即使赵国守边的将士
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怯。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发怒,把他召回,派别人代他领兵。一年多,
匈奴每次来侵犯,赵军都出兵交战。出兵交战,屡次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边境上无法耕田、放牧。又请
来李牧做边境的将领。李牧来到边境,还按照以前的章程。匈奴好几年都一无所获。但又始终认为李牧胆
怯。边境的守兵每天都得到赏赐而没有作战任务,都愿意打一仗。在这时李牧就挑选一千三百辆战车,挑
选一万三千匹战马,曾经获得百金之赏的五万战士,善射的十万士兵,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组织大规
模放牧,人民布满原野。匈奴小规模入侵,李牧假装不能取胜,把数千人丢给了匈奴。单于听到这种情况,
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李牧设置了很多奇怪的阵法,张开左右两翼攻打匈奴,大败匈奴,杀死匈奴十万多
骑兵。灭了襜褴,打败了东胡,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赵悼
襄王元年(公元前 244 年),廉颇已经逃到魏国,赵国派李牧进攻燕国,攻下了武遂、方城。过了两年,
庞媛打败燕军,杀死了剧辛。又过了七年,秦军在武遂打败并杀死了赵将扈辄,斩杀了十万赵军。赵国就
让李牧担任大将军,在宜安进攻秦军,大败秦军,赶走秦将桓齮。(赵王)封李牧为武安君。又过了三年,
秦军进攻番吾,李牧击败秦军。赵王迁七年,秦国派王翦进攻赵国,赵国派李牧、司马尚抵御秦军。秦国
送了很多黄金给赵王的宠臣郭开,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要造反。赵王于是让赵葱和齐国将军颜聚
接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暗地里逮捕了李牧,把他杀了。撤了司马尚的官职。三个月之后,
王翦趁机猛攻赵国,大败赵军,杀死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和他的将军颜聚,终于灭了赵国。
21.【答案】 (1)C
(2)A
(3)D
(4)①世宗很宠爱身边值勤的大臣们,他们的升迁任命都出自皇帝的诏书。
②以勤端庄谨慎,而居正自恃才气,欺凌他人,眼睛里好像没春芳这个人。
【解析】【分析】(1)“称”应为“符合、相当”。(2)注意“拱”“修阶”“春芳”都做后句的主语。(3)根据
原文“南京给事中王祯希拱意,疏诋之,春芳求去益力。赐敕乘传,遣官护行,有司给夫廪如故事。”可知,
是李春芳更加坚决请求退休,并终被应允,“皇上误信,免去李春芳的官职俸禄”属无中生有。(4)注意重
点词语“眷”“除”“特旨”“恃”“蔑”的翻译。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
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中的“称”
解释为“赞扬”就是典型的以今释古。
【附参考译文】
李春芳,字子实,扬州兴化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考中进士第一名,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挑选入西
苑撰写宫体诗词,很得世宗宠爱,与侍读严讷一道破格提升为翰林学士。不久升太常少卿,担任礼部右侍
郎,同时都还兼任学士,像往常一样到西苑值班。后来到礼部佐理事务,升为左侍郎,转任吏部,又代严
讷为礼部尚书。当时,宗室人口繁衍,苦于岁禄不够发放。春芳考察以往事实,写了一本书进呈皇帝。有
关吉凶大礼及逢年过节的赏赐,都做了严格的规定。世宗很称赞,赐名为《宗藩条例》。不久,春芳升为
太子太保。四十四年(1556)命令他兼任武英殿大学士,与严讷一同参与机密大事的处理。世宗很宠爱身边
值勤的大臣们,他们的升迁任命都出自皇帝的诏书。春芳自任学士到执政,共六次进升,没一次是由大臣
推举的。
春芳恭敬、谨慎,从不气势凌人。在政府任职,论议平正,不说偏激的话,当时人们把他比作李时;他
的才能固不及李时,但廉洁过于李时。当时徐阶为首辅,很得皇帝信任。春芳遇事必抬徐阶,徐阶也很看
重他。隆庆元年春,有诏书令修造翔凤楼,春芳说:“皇上刚刚即位,就大兴土木,说得过去吗?”修楼事就
这样停止了。
齐康批评徐阶的时候,言语连及春芳,春芳上书辩护并请去职,穆宗对他加以慰留。等接替徐阶为首辅
后,越发注意安静,从容行事,很合皇上的心愿。当时官位平列的还有陈以勤、张居正。以勤端庄谨慎,
而居正自恃才气,欺凌他人,眼睛里好像没春芳这个人。当初徐阶因为别人的批评下台,春芳感叹说:“徐
公尚且那样,我能长得了吗?容我有机会请求退休算了。”居正马上说“:这样倒好,也许还可以保全您的美
名呢。”春芳感到震惊,所以多次上书要求退休,皇上不允许。以后赵贞吉入阁,接替了以勤,性格刚果
自负。等高拱再度入阁值勤,恨春芳位置在他上面,春芳又争他不过,只能是自加修饬而已。俺答攻打边
塞,求取封赏,春芳和高拱、居正在皇帝面前商定此事。正逢赵贞吉被高拱逐出朝廷,高拱气焰嚣张之际,
又与徐阶重修旧怨。春芳为徐阶从容辩护,高拱更加不高兴。当时春芳已渐渐做到少师兼太子太师,晋升
吏部尚书,改为中极殿学士,但考虑到高拱等人最终容不得自己,因此两次上书请准予回家养亲,皇上不
予批准。南京给事中王祯迎合高拱的意思,上书诋毁春芳,春芳这下更加坚决要求退休。皇上命令给予马
车,派官护送他告老还乡,官府照例发他禄米。一年过后,高拱自己又受到居正排挤,差一点丢了命。而
春芳还乡,父母还都健在,一家人从早到晚摆酒食娱乐,乡亲们对他艳羡不止。父母死后数年他才谢世,
终年七十五岁,被追赠为太师,谥文定。
22.【答案】 (1)D
(2)C
(3)B
(4)①皇帝不依从,冯时泰竟然被贬谪戍边。皇太后的诞辰,皇帝在暖阁召见辅佐大臣,赵志皋主张宽
恕御史彭应参。②同是内阁大臣,以前势力大而权力归属我,就争相趋附我来谋求晋升官职。
【解析】(1) “考察”是动词,宾语是“京朝官”,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 BC 两项。“交荐”意思是“交相
举荐”,“交”意思是“交相”,修饰“举荐”,做“举荐”的状语,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 A 项。原文标点:会
星变,考察京朝官,遂出志皋为广东副使。居三年,再以京察谪其官。居正殁,言者交荐,起解州同知。
故选 D。
(2)C 项,“礼部,……主管朝廷中的……户籍……等事务”错误,“户籍”属于户部职能范畴,不属于礼部主
管。故选 C。
(3)B 项,“军事全部由他决定”错误,从文中来看,不是“全部”,应为“大多数”,原文“兵事多所咨决”。
故选 B。
(4) “谪戍”意为“被贬谪戍边”,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翻译要先加上省略的介词“在”并把状语提前;“宥”
意为“宽恕”。“同一阁臣也”,判断句,翻译要加上判断词“是”;“相率”意为“争相”;“媒进”意为“借某种关
系以谋求晋升”。
故答案为:⑴D;⑵C;⑶B;
⑷①皇帝不依从,冯时泰竟然被贬谪戍边。皇太后的诞辰,皇帝在暖阁召见辅佐大臣,赵志皋主张宽恕
御史彭应参。②同是内阁大臣,以前势力大而权力归属我,就争相趋附我来谋求晋升官职。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
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
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
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
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
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
美。
【附参考译文】
赵志皋,字汝迈,兰溪人。隆庆二年进士及第,授职为编修。万历初年,晋升为侍读。张居正服丧期限
未满夺情入仕,准备对吴中行,赵用贤当廷施行杖罚。赵志皋与张位、习孔教等人上奏相救,被阻挡不能
呈上,他们请求将吴中行等人的奏疏交给史官,张居正很恼怒。遇上星变而考察京官和朝廷官吏,就将赵
志皋逐出京都出任广东副使。过了三年,又借官绩考核将他贬职。张居正死后,进谏的人交相举荐他,起
用他为解州同知。不久改任南京的太仆丞,历任国子监司业,祭酒,再升任吏部右侍郎,均在南京任职。
不久召调为吏部左侍郎。万历十九年秋天,申时行离职,举荐赵志皋和张位代替自己。于是晋升(赵志皋)
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要事务。第二年春天,王家屏被罢免,王锡爵受召见还没有到京,
赵志皋暂居首辅之位。遇上宁夏发生变故,军事上许多问题都向他咨询而决定。主事岳元声上奏劾论王锡
爵,其中说到当事的人变乱险诈扰乱国家,被主事褚寿贤、给事中许弘纲驳斥。赵志皋两次上疏辩解,皇
帝都不追问。万历二十一年,王锡爵返回朝廷,第二年五月就回乡了,赵志皋才开始掌握国家大权。
辽东兵事失利,诏令解除巡抚韩取善的官职,将副使冯时泰逮捕,投入诏狱,而总兵官杨绍勋只下交御
史台考察。给事中吴文梓等人疏论此事不公平,赵志皋也称“边疆遭侵犯,是武臣的罪责。现在宽待杨绍
勋而将文官从重治罪,武臣更加放纵,文官更加丧气了。”皇帝不依从,冯时泰竟然被贬谪戍边。皇太后
的诞辰,皇帝在暖阁召见辅佐大臣,赵志皋主张宽恕御史彭应参。不久赵志皋又极力论述奏章滞留在宫中
的弊端,请求全部交给各部门商议实行。当时两宫遭灾,彗星出现,日食有九成多,三座宫殿又遭灾,接
连几年都出现不正常现象。赵志皋请求皇帝下诏治他的罪,于是接连奏陈时政的失误。其中大的方面是确
定国家的根本、罢黜矿税等事,总计二十一条。皇帝却只是赞许地下诏书表示已经知道了。
张居正掌管国家大事,权力使皇帝震惊。申时行接替他,权力还是很盛。王锡爵性格刚强、有气势,人
们也畏惧他。赵志皋任首辅,年岁七十多,年老了,性格柔和而懦弱,被朝廷士人所轻视,责骂之声四起。
赵志皋很愤怒,就进言:“同是内阁大臣,以前势力大而权力归属他,就争相趋附他以图晋升官职。如今
势轻而权力分散,就争相攻击他以图声名。”因此请求退休的心情更急切。皇帝下谕令抚慰他。万历二十
九年秋天,逝世于家中。
23.【答案】 (1)D
(2)B
(3)①(我)有志于学习曾巩、王安石的散文,但是年纪已经老了,向他们学习却没能成功。
②我感伤义仍的文章不能在现世很好显扬,而世上表面仰慕义仍的人,对于他写作的意图,没有能真正了
解。
(4)批评(不满意、看不起)。
①少学为文,已知訾謷王李之文
②王弇州去拜见,义仍将评抹的诗集散置于桌而不见。
【解析】【分析】(1)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
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
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
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D 项中“郑重相属之语”,意思是郑重嘱托的话语,此处的“属”通“嘱”,嘱托的
意思。
(2)B 项两句中的“以”都是介词“拿”“用”,A 代词“这一类”和助词“的”,C 副词“大概”和代词“他”,D 连词
表转折“但是”和连词表并列“并且”。对于文言文中的重要虚词,考生必须对其每种用法都能熟知,结合语
境分析判断。
(3)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
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
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
来的也可以“省略”。该题第一句中“有志于”的意思是有志于学习,“学之”的“学”是向他们学习,“就”是成功
的意思。第二句中第一“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浮慕”意思是表面上
仰慕,这些词都要特别留意。
(4)该题问汤义仍对王弇州(王世贞)之文持什么态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该题考查学生文言要点
归纳概括能力。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题干概括的内容方向,然后通读原文,整体感知,确定答题区间,
理解后加以归纳,分点概括。概括的时侯注意用词要准确,用形容词。第一节中“吾少学为文,已知訾警
王、李 ,駢枝俪叶,从事于六朝”,“訾”就是批评的意思。
故答案为:(1)D
(2)B
(3)①(我)有志于学习曾巩、王安石的散文,但是年纪已经老了,向他们学习却没能成功。②我感伤
义仍的文章不能在现世很好显扬,而世上表面仰慕义仍的人,对于他写作的意图,没有能真正了解。
(4)批评(不满意、看不起)。①少学为文,已知訾謷王李之文②王弇州去拜见,义仍将评抹的诗集散
置于桌而不见。
【点评】(1)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
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
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
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题中就是练习语境,推测实词含义。结合语境,
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
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2)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的常见题型。考生平时要牢牢掌握高考规定考查的十五个虚词,分别
为:为、之、则、者、其、而、乎、何、且、若、所、因、焉、以、于、与。“其”的用法:①代词用法②
副词用法③连词用法④助词用法⑤复合虚词。Ⅰ代词①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他(她、
它)们的。②指示代词。那,那里,其中的。Ⅱ副词。①表揣测、测度语气。大概、恐怕。②表劝勉、期
望、命令、祈使语气。可要、还要。③表反问语气。难道。(3)连词:①表假设。假如、如果。②表选择。
或者、还是
(3)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
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
译的目的。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
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
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
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附参考译文】
临川汤义仍(汤显祖)有文集若干卷,万历乙卯年间吴人许子洽在玉茗堂拜见义仍,手抄文集后把它带
回来。义仍告诉许生说:“我年少时学习写作诗文,已经知道批评指责王世贞、李攀龙,他们非常用力地
写偶句俪辞,追随六朝的文风。时间久了,也就讨厌再批评指责这样做了,如此一来,我也成了王李之类
一样的人罢了。我在泛滥的骈俪词曲中放纵心志好多年,才读到乡先正的书籍,有志于学习曾巩、王安石
的散文,但是我年纪已经老了,向他们学习却没能成功。你回去后,把我的文章给钱谦益看,不希望他知
道我成功的地方,希望他能知道我不成功的地方。知道我成功的地方,也就只能成为王李之类人罢了,如
果知道我不成功的地方,精心思考,更进一步学习和研究,那么古文之道,大概可以复兴吧?”我听了义
仍的话,回去再读他的文章,没有不因感慨而深深地叹息。
义仍在留都为官,王弇州仰慕他的名声,登门拜访,义仍不肯与他见面,把自己所评抹的《弇州集》全
部拿出来散置在几案上。弇州随手翻阅后,合上书本(惭愧地)离开了。弇州死后,义仍的名声更加响亮。
海内批评指责王李文风的人,无不景仰义仍,奔走至临川,但是义仍坚守自己的本分操守,恬淡无欲。凭
义仍的才力,往前说,难道不能与推崇秦汉文学的人争相写文章辩论?(在各自的文章中对他人著作肆意
割裂取用)往后说,难道不能与反对秦汉文学的人争相辩论?义仍心情平和,态度冷静,退回乡间,向曾
巩王安石学习,但又不骄傲自满,用他不成功的地方勉励我。哎,由此可知义仍的志向啊。
《易经》曰:说话要有实际内容,不能假大空,又曰: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礼记》曰:
不能表现真实意图就会空洞无物。现在的人(写文章),只借助于所见所闻,后来更是剽窃抄袭,就像弇
州的《四部》,书作很多,但看看这些作品,空虚无物。义仍晚年的文章,意象萌茁,义理盘曲,文思泉
涌,气势非凡,义仍对于古文,可以说是变而得正,学古而不泥古,对于词可以说都是出于自己的创作。
义仍向曾王学习,谦逊不自满,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成就,这就好像炼制金丹,虽然还没有到达九转大回的
境界,但火候已经达到,铅汞药物也已经具备了。如果后世有君子,好学深思,学习追随义仍的文章,学
会要言之有物,并且能明察识别义仍的不足,同时探寻文章指要,那么可知古文的复兴的机会征兆。义仍
已经不在了,或许后世能有人说到他推崇他吧?我感伤义仍的文章不能在现世很好显扬,而世上表面仰慕
义仍的人,对于他写作的意图,没有能真正了解。我浏览义仍的文集,追思他郑重嘱托的话语,写了这篇
序。
24.【答案】 (1)B
(2)B
(3)C
(4)①(伤寒、感冒都是风寒病,终究得感冒的人很多,得伤寒的人少有,病症有很大差别。
②遵守古法就会不契合现在 病情,丢下现在的病情而另外搜寻古籍,这样用药不奏效,病人的病情一天
比一天重。
【解析】【分析】(1)句意:以后谈论的人很多,都用伤寒作为说辞,这本书对于温疫的病症论述得很
简略。因此医生,记录的东西,背诵的内容,又多又长,都是伤寒。等面对患者,看到的病症,都表现为
温疫。“纷纷”是很多的意思,修饰“嗣后论者”,不应该断开,排除 A 项、C 项。“临症”是面对患者,“所见”
为“临症”的结果,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临症所见”表示完整的意思,不应该断开,排除 D 项。故选 B。
(2)B 项,“项王按剑而跽”中的“按”字是“抚摸、抓住”的意思;“按图索骥”的“按”字是“依照、依据”之意;
而文中的“按”是“查验”的意思,与前两者意思不同。故选 B。
(3)C 项,“有的紧闭门户的人家”错误。“合门传染”是“全家都被传染上瘟疫”的意思。故选 C。(4)本
题关键词有:①“系”,动词,是;“竟”,最终;“希有”,很少有;“霄壤之隔”,比喻差别极大。②“守”,
遵守;“则”,连词,就;“合”,契合;“舍”,舍弃;“搜”,搜寻;“斯”,代词,这;“剂”,药剂;“笃”,严
重。
故答案为:⑴B
⑵B
⑶C
⑷ ①(伤寒、感冒都是风寒病,终究得感冒的人很多,得伤寒的人少有,病症有很大差别。
②遵守古法就会不契合现在 病情,丢下现在的病情而另外搜寻古籍,这样用药不奏效,病人的病情一天
比一天重。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
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
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
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⑵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
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
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⑶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
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
分析观点。
⑷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
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
【参考译文】
过去张仲景创作《伤寒论》,大概是为了伤寒病而设立的。以后谈论的人很多,都用伤寒作为说辞,
这本书对于温疫的病症论述得很简略。因此医生,记录的东西,背诵的内容,又多又长,都是伤寒。等面
对患者,看到的病症,都表现为温疫,探求其中所说的伤寒患者,一百个里面也没有一两个。我就查验各
本古籍,都认为春季、夏季、秋季发病的,都属于温病,而伤寒一定发生在冬天。然而依次列出年份比对
病例,温疫患者四季都有,而真正的伤寒患者,总是病发在深冬严寒之际。虽然有头疼、浑身酸痛、畏寒、
无汗、发烧等症状,每次使用驱除邪气的药剂,流一下汗也就痊愈了。偶尔有不服药也能自己康复的患者,
并没有因为经常失汗,导致出现黄疸、胡言乱语、神志不清等症状。这都是感冒这样的小病,不是真正的
伤寒病。伤寒、感冒都是风寒病,终究得感冒的人很多,得伤寒的人少有,病症有很大差别。现在鹿和马
分得很清楚了,更能看出伤寒是世人很少得的一种病。张仲景认为伤害是一种急症,乱世当中失去医治的
机会,大多导致损伤生命,于是写下论著来挽救天下苍生,用意可以称得上仁德。然而伤寒与温疫都是急
症,因为少见的疾病,尚且恳切地告诫世人,何况温疫患者比伤害患者多出百倍,怎会忍心搁置病症不去
论述?有的人说瘟疫这一疾病,张仲景原本另外有论著,经历的年代已经很久了,论著埋没在战火之中,
也就是《伤寒论》这本书中声称的那样,散佚丢失后的遗稿,经过王叔和补充药方完成论述,编辑成完整
版本。那么温疫的论述未必不会从散佚的那部分书稿中得以明晰。崇祯辛巳年间,瘟疫盛行,感染的人很
多,到了五六月份更加严重,有的全家被传染。疫情在刚刚发生的时候,每次看到当时的医生错误地用伤
寒之法来医治患者,没有不危及生命的。有的病人家属错误地听信了医生“七天之内将会自己痊愈。不这
样,十四日内一定痊愈”的话,因而失去医治的机会。有的人遇到医生见识浅薄,用缓药来救急症,即使
不立刻受到药物的损害,终究延误病情而导致死亡,这样的例子到处都是。感染邪气较轻的人有的侥幸得
救;感染邪气比较重的人,又加上得不到有效医治,白白死去的人数也数不完。啊呀!遵守古法就会不契
合现在的病情,丢下现在的病情而另外搜寻古籍,这样用药不奏效,病人的病情一天比一天重。病症越急
切,投奔医生越混乱。不是死于病痛,是死于医生之手;不是死于医生之手,是死于对古籍的散佚遗忘。
一千年以来,为什么百姓这样不幸?我虽然鄙陋,沉静心性,穷尽病理,推究患者感染的邪气、邪气进入
的途径、邪气在体内到达的地方和它传染的规律,归纳平时多次使用的有效方法,详细地叙述在下面,来
等待有学识的人指正它。
25.【答案】 章解: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解析】【分析】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意思是“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
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可见“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
的方法。
故答案为:章解: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能力。这需要考生在课下熟读《论语》,熟悉《论语》的内容及思想。
26.【答案】 (1)C
(2)A
(3)D
(4)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
之忾也/固矣
(5)①正在竭力罗织他罪名的时候,依赖皇帝仁慈圣明,特地减轻他的罪责,将他流放到边塞去。
②沈君原本就因为敢于直谏受到当时人们的敬重,而他写的诗歌文章,又多有讽刺文字,逐渐传播出去之
后,朝廷上下官员都感到震惊恐慌。
【解析】【分析】(1)C 项,“矜:骄傲”错误,依据“特悯其人,矜其志”,只是因为怜悯这些人的遭遇,
推重他们的志向。可知“矜”意为:推重、推崇。故选 C。
(2)A 项,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无实义/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无实义;
B 项,而:连词,表顺接或结果,相当于“来”/连词,表转折,但是;
C 项,者:助词,用在分句后面表示停顿/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无实义;
D 项,其:语气助词,表反问,难道/语气助词,表祈使或商量的语气,还是。
(3)D 项,“又讨论了这些诗歌的文采词藻等艺术价值”错误,依据第四段“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
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至于说到文采辞藻的精美不精美,以及与古代作家为文
的宗旨是否符合,那不是评论沈君大节的东西,所以我就不写了认为这些诗篇将来会被人认可赏识。据此
可知原文没有讨论“这些诗歌的文采词藻”。
(4)画线句子是赞美文集对后世的作用,其句意是:啊!文集中所收载的《鸣剑》、《筹边》等篇,如
果让后代人读了,它们足以使奸臣胆寒,使边防战士跃马杀敌,而激发起同仇敌忾的义愤,那是肯定的!
“呜呼”是叹词,常常独用于句首,故应断句;“载(记载)”的主语是“集(文集)”,宾语是“《鸣剑》《筹
边》诸什”,故“诸什”后断句;
“试令(假设让)”常表假设关系,引出“读之”这一动作,而“读”引起的是“寒(使……胆寒)”“跃(使……跳
跃)”“作(使……激发)”这样三个效果,据此“读之”“之胆”“之马”“之忾”后都要断句;
“固也(本来如此啊,那是肯定的)”,常用来表感叹或强调的句式,故独立成句。故最后断句为:呜呼/
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
(5)①方:正在;构其罪:罗织他罪名;特:特地;薄:减少、减轻;徙之:使动用法,使……流放。
②以:因为;为重于时:被动句,被当时人们的敬重;多所讥刺:大多是讽刺文字;稍稍:逐渐。
故答案为:⑴C;⑵A;⑶D;
⑷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
忾也/固矣
⑸①正在竭力罗织他罪名的时候,依赖皇帝仁慈圣明,特地减轻他的罪责,将他流放到边塞去。②沈君
原本就因为敢于直谏受到当时人们的敬重,而他写的诗歌文章,又多有讽刺文字,逐渐传播出去之后,朝
廷上下官员都感到震惊恐慌。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题要得分,考生必须平时多积累,多读多记,考试时
再联系语境,利用上下文的语意和逻辑关系推测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词
语在文中的释义,最后综合使用排除法得出最佳答案。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本题考意义和用法,要考生先依据文本推出选项中一个句子中的虚词,
再将句意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具体辨析时,注意虚词的虚实、结构、句位、呼应、语
气。
⑶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
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事件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内容,再与选项进
行比较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
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综合断句。
⑸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注意一些虚词也有意义;注意一些特
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参考译文】
沈君青霞,以锦衣卫经历的身份,上书抨击宰相,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正在竭力罗织他罪名的时候,
幸亏皇帝仁慈圣明,特别减轻他的罪责,把他流放到边塞去。在那段时期,沈君敢于直谏的美名已传遍天
下。不久,沈君就拖累着妻子儿女,离家来到塞上。正巧遇到北方敌人屡次来寇边,而帅府以下的各级将
领,都束手无策,紧闭城垒,任凭敌寇出入侵扰,连射一支箭抗击敌人的事都没有做到。甚至等到敌人退
却,就割下自己队伍中阵亡者和在郊野行走百姓的左耳,来邀功请赏。于是父亲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哥
哥哭弟弟的惨状,到处都是,百姓们连控诉呼吁的地方都没有。沈君对上既愤慨边疆防务的日益废弛,对
下又痛恨众将士任意残杀人民,蒙骗朝廷,多次哭泣感叹,便把他的忧郁表现在诗歌文章之中,以抒发情
怀,就成为文集中的这些篇章。沈君原来就以敢于直谏,受到时人的敬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对时
政多所讽刺,逐渐传播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进行造谣陷害,这样沈君的大
祸就发生了。沈君被害死以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辨冤,但当年身居军事要职、一起陷害沈君的人,
不久便因罪撤职。又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沈君的老朋友俞君,于是收集编辑了他一
生的著述若干卷,刊刻流传。沈君的儿子沈襄,来请我写篇序言放在文集前面。
我恭读了文集后写道:像沈君这样的人,不就是古代有高尚节操的那一类志士吗?孔子删定《诗经》,
从《小弁》篇的怨恨亲人,《巷伯》篇的讥刺谗人以下,其中忠臣、寡妇、隐士和愤世嫉俗之人的作品,
一起被列入“国风”、分入“小雅”的,数不胜数。它们难道都符合古诗的音律吗?然而孔子所以并不轻易删
掉它们,只是因为怜悯这些人的遭遇,推重他们的志向。还说“这些诗歌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又以合乎
礼义为归宿”,“说的人没有罪,听的人完全应该引为鉴戒”。我曾经按次序考察从春秋以来的作品,屈原的
《离骚》,似乎有发泄怨恨之嫌;伍子胥的进谏,似乎有进行威胁之嫌;贾谊的《陈政事疏》,似乎有过
于偏激之嫌;嵇康的诗歌,似乎有过分激愤之嫌;刘蕡的对策,似乎有亢奋偏执之嫌。然而运用孔子删定
《诗经》的宗旨,来收集编次它们,恐怕也未必不被录取。沈君虽已去世,但海内的士大夫至今一提到他,
没有一个不鼻酸流泪的。啊!文集中所收载的《鸣剑》、《筹边》等篇,如果让后代人读了,它们足以使
奸臣胆寒,使边防战士跃马杀敌,而激发起同仇敌忾的义愤,那是肯定的!日后假如朝廷的采风使者出使
各地而看到这些诗篇,难道会把它们遗漏掉吗?我恭敬地记在这里。
至于说到文采辞藻的精美不精美,以及与古代作家为文的宗旨是否符合,那不是评论沈君大节的东西,
所以我就不写了。嘉靖癸亥孟春望日归安茅坤拜手序。
27.【答案】 (1)B
(2)A
(3)B
(4)A
(5)D
(6)①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②那么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
不知道学习的人呢?③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
【解析】【分析】(1)本题中,B 项,“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后世的
为政者政学分裂,不敢与先王之时进行比较,“望”同“方”,意为“比较”。故选 B。
(2)本题中,A 项,两个“则”都解释为“就”。B 项,第一个“于”是介词,比;第二个“于”也是介词,引出
动作的对象。C 项,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承;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D 项,第一个“以”相当于“于”,
在;第二个“以”是目的连词,来。故选 A。
(3)题中,“能通经缉文”的主语应该是“自好者”,所以“自好者”应放在后一句中,即从“玩岁”后断开,排
除 AD 两项;“昔”指“过去”,在句中应是修饰“所习者”,是“所习者”的定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 C 项,故
选 B。
(4)题中,①“学无异习,政无异术和”②“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都源自第一段,是对“先
王之时”的回顾,在这一段的结尾,作者说“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由
作者的这句话可知,①②都是作者赞赏的;③“我方为政,学于何有”源自第二段,是对“后世之学”的分
析,从第二段最后作者的感叹来看,“嗟夫,后世……”,可见作者是不赞成这些做法,且“我方为政,学于
何有”是作者模仿后世言治者的话,其中暗含讽刺。④“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源自第四段,
这是作者叙述石鼓书院的情况,只是叙述事实,不存在赞同与否。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
也”,从“未必”可知,作者是不赞同的。⑥“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源自倒数第二段,是
对在书院读书学子的肯定,从最后“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所获与”可知,作者是赞同的。
故选 A。
(5)题中,D 项,“文章以驳论为主”错误,从文中来看,作者先肯定先王之时的学政一体,接着指出后
世的政学分裂,二者形成对比,紧跟着作者肯定三位官员重修书院的做法并对学子提出希望,可见应该是
“立论”为主。故选 D。
(6)此题翻译时需注意:①中,“此……也”,判断句;“所以”,古今异义,……的原因;“明”,明了;“成”,
成功。②中,“则”,那么;“安得”,怎么能;“为”,介词,替;“之”,代词,他们;“言”,说;“以”,目的
连词,来;“劝”,劝导;“夫”,那些;“为政”,施政;“而”,却;“学者”,古今异义,学习的人。③中,“不
惟”,不只;“望”,愿望;“如此”,像这样;“抑”,或许;“于是”,古今异义,从这里;“获”,收获。
故答案为:(1)B;(2)A;(3)B;(4)A;(5)D;
(6)①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②那么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
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③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
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
进行辨析。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
法。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
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
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要先把握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要求选出“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然后要到文中圈出这些句子,再看作者是否赞
赏。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
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选项中的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
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
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
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28.【答案】 (1)C
(2)D
(3)C
(4)①半夜,十几名骑士手持兵器胁迫令狐楚来到军营门前,众将领将他团团围住,让他起草郑儋的遗
表。
②曾有一次令狐楚与从事聚宴交谈兴致正浓,有个志趣不同的人突然到来,他立即让人撤去宴席,神情严
厉勃然色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
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
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
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
否正确合理。
本题中,这句话的大意是:“临终前一天,他召来从事李商隐说:‘我的气息魂魄已到尽头,才情文思全都
衰竭,但我的志向还没有实现,想勉强自己写出来奏禀天子,又担心言辞不当,你一定要协助我写完它。’”“前
一日”即是指令狐楚去世前的一天,表时间,其间不可断开,由此排除 A、B 项;“曰”的主语是令狐楚,而
不是“从事李商隐”,所以“召从事李商隐曰”之间不可断开,由此排除 D 项。
故选 C。(2)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
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
语境的含义。
D 项,“其中‘迁’‘谪’都指贬官”说法错误。“迁”指改官。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
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如“迁受”“迁除”“迁进”表示升迁;“迁调”“迁官”“转迁”说明调职;“迁
谪”“迁削”“左迁”常指降职。因此,不能说“迁”指贬官。
故选 D。(3)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
“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
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
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
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
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
C 项,“当他父亲在军镇去世”说法错误。原文“郑儋在镇暴卒”,这是说郑儋在军镇突然去世,不是令狐楚
的父亲在军镇去世。
故选 C。(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
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
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在考查课内文言时,还要注意
平时的阅读和复习。
本题翻译时应注意以下重点字词:①“中夜”:半夜;“刃”:兵器;“迫”:胁迫;“环”:围住;“草”:起草。
②“尝”:曾经;“宴语”:聚宴交谈;“非类”:志趣不同的人;“立”:立即;“毅然”:突然改变的样子;“色”:
脸色;
故答案为:⑴C
⑵D
⑶C
⑷ ①半夜,十几名骑士手持兵器胁迫令狐楚来到军营门前,众将领将他团团围住,让他起草郑儋的遗表。
②曾有一次令狐楚与从事聚宴交谈兴致正浓,有个志趣不同的人突然到来,他立即让人撤去宴席,神情严
厉勃然色变。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
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⑵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
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
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⑶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
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
分析观点。
⑷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
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
词、保留、省略。
【参考译文】
令狐楚字壳士,自称是开国之初的十八学士之一令狐德棻的后裔。他的祖父令狐崇亮,曾任绵州昌明县
令。其父令狐承简,是太原府功曹。世代书香门第。令狐楚儿童时已学写文章,二十岁应考进士科,贞元
七年(791)考中进士。桂管观察使王拱爱重他的才华想以礼相待征召他入仕,怕令狐楚不同意,于是先
奏报朝廷而后表达征聘的意思。令狐楚因为父亲在太原担任属官,有眷恋双亲之情,又感戴王拱的厚意,
考中进士后直接去往桂林向王拱致谢。他没有参加王拱举行的游乐活动,请求返回太原奉养双亲,随后回
到太原,人们都认为他重节义。李说、严绶、郑儋相继镇守太原,都看重他的品行,都征召他担任从事官。
由掌书记做到节度判官,历任殿中侍御史。
令狐楚才气过人、文思横逸。德宗爱好文学,太原每次有奏章呈送朝廷,他能辨别出哪些是令狐楚写的,
对他颇为称赞。郑儋在军镇突然去世,来不及安排身后事宜,军中喧哗,将会发生严重变故。半夜,十几
名骑士手持兵器胁迫令狐楚来到军营门前,众将领将他团团围住,让他起草郑儋的遗表。令狐楚在利刃圈
中,挥毫即成,向三军将士宣读,无不感动落泪,军中情势方才安定。从此声望名气更高。他的父亲去世,
令狐楚以尽孝闻名。守孝期满,朝廷征召他担任右拾遗,改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母亲去世,他守丧
免官。服丧期满,他被征召为刑部员外郎,后调任职方员外郎、知制诰。
令狐楚与皇甫镈、萧俛同一年考中进士。元和九年(814),皇甫镈开始因掌管财政赋税得到皇帝宠信,
便举荐萧俛、令狐楚进入了翰林院,担任学士,晋职为职方郎中、中书舍人,同在朝廷内担任官职。当时
朝廷正出兵淮西,奏议、进谏的官员认为朝廷长期用兵而不见成效,应当宽赦逆贼,停止用兵,只有裴度
与宪宗誓志剿灭贼寇。宰相李逢吉与裴度不和,与令狐楚交情很好。令狐楚拟制委任裴度为淮西招抚使的
诏令,不符合裴度的意愿,裴度奏请修改委任诏中的三四句文字。宪宗正责成裴度出兵,于是免除了李逢
吉的宰相职务,同时也免去了令狐楚在朝廷的职务,任中书舍人。
令狐楚风度仪态严肃庄重,好像不可侵犯的样子,但实际上待人宽厚有礼,家中没有闲杂外客。曾有一
次他与从事聚宴交谈兴致正浓,有个志趣不同的人突然到来,他立即让人撤去宴席神情严厉勃然色变。令
狐楚长期官居要职,节操坚贞如初。临终的前三天,仍然吟咏诗文不改常态。病情危重,几个儿子给他喂
药,从不服用,说:“寿命长短的期限,命中早已注定了,何须这些药物?临终前一天,他召来从事李商
隐说:“我的气息魂魄已到尽头,才情文思全都衰竭,但我的志向还没有实现,想勉强自己写出来奏禀天
子,又担心言辞不当,你一定要协助我写完它。”
29.【答案】 (1)像翅膀一样;尽
(2)C
(3)我和将军合力攻秦。将军在黄河北作战。我在黄河南作战。却没有料到自己能先入关破秦。
(4)①鸿门宴上沛公危在旦夕;②危急之时樊哙闯帐救主。
(5)①有项伯的护卫和对项羽的劝说;②有项羽的优柔寡断;③有樊哙的勇武和有理有据的说辞;④
有沛公的随机应变,抓住脱身良机。
(6)有勇/有谋。勇的表现——闯帐行为、喝酒吃肉的行为、表情、态度等表现;智的表现——对项羽的
说辞与刘邦之前的如出一辙,且振振有词、言之有理,令项羽更加相信刘邦的诚意和善意。
【解析】【分析】(1)①“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用在动词“蔽”前面作状语,意思是“像翅膀一样”;④“杀
人如不能举”与“刑人如恐不胜”是并列结构,所以“举”与“胜”,意思一样,都是“尽”。
(2)句子“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从”是使动用法,“使……跟从”的意思。故选 C。
(3)本题翻译赋分点,如“戮力”副词,合力;“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都是省略句;“意”动词,料想。
(4)本文节选的是《鸿门宴》的高潮部分。第一段是沛公赴宴请罪,范增暗示项庄舞剑,试图接机杀死
沛公,项伯拔剑起舞保护沛公,沛公非常危险,所以核心情节可以概括为“鸿门宴沛公命悬一线”或者“鸿门
宴上沛公危在旦夕”。第二段是写张良出帐见樊哙,樊哙闯帐喝酒吃肉,怒斥项羽救沛公,核心情节可以
概括为“樊哙闯帐救沛公”或者“危急之时樊哙闯帐救主”
(5)本题要求结合选文概括刘邦在鸿门宴上转危为安的因素有哪些。本题实际是变相考查概括情节,侧
重点是筛选出刘邦转危为安的因素。文本中范增举玉珏暗示项羽,项羽没有回应,可见项羽的优柔寡断是
一个原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舞剑保护沛公,联系上文项伯劝说项羽放过刘邦,可见项伯的保护和
对项羽的劝说也是关键因素;樊哙为了保护沛公闯帐并且有礼有节的斥责,让项羽哑口无言,可见樊哙的
勇武和有理有据的说辞也是很关键的;最后刘邦借机溜出营帐逃身,可见是沛公随机应变。抓住脱身良机。
有勇/有谋。结合具体内容阐释。如:勇的表现——闯帐行为、喝酒吃肉的行为、表情、态度等表现;智的
表现——对项羽的说辞与刘邦之前的如出一辙,且振振有词、言之有理。令项羽更加相信刘邦的诚意和善
意。
(6)第二段主要描写的人物就是樊哙,樊哙推到卫士进入营帐,以及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行为和表情可
见此人非常勇敢,对项羽的一番说辞与刘邦之前的如出一辙,并且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有礼有节,让项羽
更加相信刘邦的诚意和善意,可见此人粗中有细,很有谋略;从他的这些举动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刘邦非常
忠诚;综合整理即可。
故答案为:(1)像翅膀一样;尽;(2)C;
(3) 我和将军合力攻秦。将军在黄河北作战。我在黄河南作战。却没有料到自己能先入关破秦。 (4)
①鸿门宴上沛公危在旦夕;②危急之时樊哙闯帐救主。
(5) ①有项伯的护卫和对项羽的劝说;②有项羽的优柔寡断;③有樊哙的勇武和有理有据的说辞;
④有沛公的随机应变,抓住脱身良机。
(6) 有勇/有谋。勇的表现——闯帐行为、喝酒吃肉的行为、表情、态度等表现;智的表现——对项羽
的说辞与刘邦之前的如出一辙,且振振有词、言之有理,令项羽更加相信刘邦的诚意和善意。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注意平时多积累背诵这些基本知识。实词是文言文
考查的是重点内容。平时要多做积累,做题时根据语境选择正确答案。
(2)本题考查的是实词的理解能力,注意结合语境判断答案。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含义,做
题时一定要根据语境的意思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3)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翻译能力,注意翻译文句的重点词。先翻译重点词的意思,再翻译整个句子,
翻译时要保证句子的通畅。
(4)本题考查的是文本的理解能力,注意主要文本中的重点词句。阅读文本,疏通文意,筛选文本的重
点词句来做概括,组织答案。
(5)本题考查的是课文的概括能力,注意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先翻译文本的内容,根据题干的要求在
文本中找出有关信息,抓住重点词来组织答案。
(6)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概括分析能力,注意先正确地翻译文本。通过翻译理解文本的内容,找出有
关人物形象的文本片段,分析人物特点。
【附参考译文】
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解释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
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
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如果不是这样,
我怎么会这么生气?”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
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
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酒完毕,请求舞剑,
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
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
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
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
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
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
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
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的前
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
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
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
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
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
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
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
出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