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剧本
屈 原(节选)
17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愿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壮大这种文化精神的原点和指南,而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则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精神命脉。屈原是荆楚大地上的一位爱国诗人,他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思想值得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传承。
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知人物形象。
体会文章炽热的语言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掌握“象征”的写作手法,并灵活运用。
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重点)
(难点)
(重点)
郭沫若
(1892—1978)
,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其作品想象大胆奇特,感情炽烈豪放,具有浪漫主义的显著特色。代表作有诗集
《
女神
》
,历史剧
《
屈原
》《
棠棣之花
》《
虎符
》
等。
郭沫若的历史剧
《
屈原
》
写于
1942
年
1
月,时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反动派又消极抗日,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大肆捕杀爱国抗战的军民,“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于是,针对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了
《
屈原
》,
用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抒发人民的愤慨。作者曾说:
“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剧中,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和邪恶,爱国和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剧本指的是一种文学形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编导与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剧本主要由台词和舞台提示组成,舞台提示一般指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说话时的动作,或人物上下场、指出场景或其他效果变换等。剧本的结构: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转折、高潮、结局”。当然根据编剧技巧的不同,结构还会变化。剧本的分类:按照应用范围,可分为:话剧剧本、电影剧本、电视剧剧本等。按剧本题材,又可分为
:
喜剧、悲剧、历史剧、家庭伦理剧、惊悚剧等等。
剧 本
1942
年,郭沫若同志的话剧
《
屈原
》
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山城重庆公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郭老并不满足,他精益求精,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着剧本。一次,他在后台和扮演婵娟的张瑞芳谈到第五幕第一场婵娟斥责宋玉的一段台词
——“
宋玉,我特别地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总觉得这句话不够味,打算在“没有骨气的”下边再加上“无耻的”三个字。当时扮演钓者的张逸生正在旁边化妆,他说:“‘你是’不如改成
郭沫若的“一字师”
‘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那就够味了。”郭老听了大受启发,认为改得非常恰当。他不仅照改了,而且还认真地思考了一下,两个句子为什么会有那样强弱的不同。他终于弄明白了:“你是什么”只是单独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有时或许是“不是”。而“你这什么”却是坚决的判断。同年五月,他在
《
瓦石札记
》
中专列一则,详叙了这件事,标题就是
《
一字之师
》
。
诡
谲
虐
待 污
秽
瘦
削
削
皮
一
读一读字音
jué
nüè
huì
xuē
魔法记忆
:
语境记忆法。她用那瘦削(
xuē
)而灵活的双手削(
xiāo
)着苹果皮。
xiāo
nüè
( )待 国
shāng
( )
zhù
( )立
qǐ
( )首
二
写一写字形
虐
殇
伫
稽
三
记一记词义
咆哮:
诡谲:
瘦削:
鞠躬:
收揽:
睥睨:
污秽:
(
如猛兽、海浪、人等
)
发出洪亮有力的回荡的声音。
狡诈,狡黠。文中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弯身行礼。
收买拉拢;广为招纳。
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不干净的物体。
犀利:
虐待:
雷霆:
哗众取宠:
国殇:
伫立:
镗镗:
稽首:
坚固锐利。
用狠毒残忍的手段对待。
雷暴;霹雳。
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指这些人死后变成的神灵。殇,战死者。
长时间地站着。
拟声词,原指钟鼓等的声音,文中形容波涛声。
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
导思
1.
文章中主要有哪几个人物?
人物形象
关键词
:
憎恨黑暗
导思
2.
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表现手法
追求光明
导思
3.
屈原的独白激情澎湃,气象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语言气势
导思
4.
作者借屈原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屈原
》课文朗读
。
1.
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
双竖线、单竖线
。
2.
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
方框
。
3.
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
波浪线
。
4.
有疑问的地方,用
问号
标注。
圈点要求
1
.
本剧开篇的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
【
答案
】
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给人以威压的气势和令人窒息的气氛。交代了当时的自然环境: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无边的黑夜在颤动,在撕裂,在爆炸。这个典型环境意味着现实世界给屈原的肉体和精神的严重伤害,又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搏斗。
阅读方法解密
考点:
分析舞台说明的作用。
(中考占
3-4
)
答题思路:
“舞台说明”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是剧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往往起到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等作用。
【
舞台说明作用分析法
】
2.
那家伙惯会收揽人心,把他囚在这里,都城里的人很多愤愤不平。再缓三两日,消息一传开,会引起更大规模的骚动。待消息传到国外,还会引起关东诸国的非难。
画线句子对表现屈原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
此处运用侧面描写,描写了靳尚与郑詹尹密谋快些杀死屈原,他们担心“都城里的人很多愤愤不平”“更大规模的骚动”“关东诸国的非难”。这些从侧面突出了屈原在人民群众中是有名望的,他的主张是深得民心的。
阅读方法解密
考点:
分析侧面描写的作用。
(中考占
2-3
)
答题思路:
侧面描写,作者通过描写其他人物或对环境进行描写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侧面描写的作用:一是能激发人的想象力,能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二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或烘托,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三是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好的侧面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四是可以节省正面描写需费的大量笔墨,使得文章的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答题模式:通过侧面描写
……
,突出了
……
,表现了
……
。
【
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
】
3.
从靳尚出场前后的动作描写(“除去面罩”“把面巾蒙上”)和神态描写,以及与郑詹尹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靳尚是怎样的一个人?
【
答案
】
他对屈原恨之入骨,欲将其置之死地而后快,他与南后等奸佞们排挤打击屈原还不够,还要彻底地消灭他,暴露了他凶狠、残忍、毒辣的嘴脸。
阅读方法解密
考点:
分析人物形象
(中考占
3-4
)
答题思路:
人物形象应该是人物性格与其身份地位的综合。分析人物形象一般从五个方面入手:①通过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如通过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来分析人物形象。还要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形象。②通过故事情节、典型事件来分析人物形象。
③通过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④通过人物间的关系来分析人物形象。⑤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主题来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模式:人物定性
(
身份
) +
做了哪些事
+
性格特征
+
社会意义。
【
人物形象分析法
】
4.
此处的舞台说明对屈原的动作、外貌进行了必要的交代。试分析交代这些的作用。
【
答案
】
为读者理解下文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爱国者的形象。他手足戴着刑具,颈上系有长链,“玄衣”“披发”,但他大义凛然,伫立睥睨,目含怒火,坚贞不屈,满腔愤怒,即刻就要喷涌而出
!
5
.
此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
答案
】
运用了呼告、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是屈原对风的深情呼唤,流露出对风的急切期盼,他希望风能驱走无边无际的黑暗,迎来生机勃勃的世界。
阅读方法解密
考点:
分析呼告的作用
(中考占
3-4
)
答题思路: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一般可把它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
呼告作用分析法
】
6.
如何理解“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
……
一些花草树木”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写出了诗人对风的呼唤,也是诗人充满矛盾的独白。尽管他清楚地认识到黑暗势力强大,但他还是热切地呼唤与祈求风的咆哮,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光明的未来做一点儿贡献。
7.
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镗镗鞳鞳的咆哮,我要漂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
画线句是说诗人想要逃避现实吗?
【
答案
】
画线句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他渴望平等、自由的新社会,渴望在极端黑暗的社会中有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这句话不仅不是说诗人想要逃避现实,反而恰恰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强烈渴望,与上文诗人急切地盼着摧毁黑暗社会是一致的。
8.
以上段落中的“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分别象征什么?有什么作用?
【
答案
】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分别象征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和坚定的信念。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作者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的思想感情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阅读方法解密
考点:
分析象征的作用
(中考占
2-3
)
答题思路: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
象征作用分析法
】
9.
这一段体现了屈原的什么精神
?
【
答案
】
这一段以火一般炽热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屈原要燃烧炸裂自己的身体,和风、雷、电一起摧毁黑暗,迸射光明,体现了屈原物我同化的追求和无畏献身的伟大精神。
10.
屈原对神鬼偶像的痛斥有什么特点
?
【
答案
】
其一是针对性
:
东皇太一和云中君是天神和云神,屈原痛斥他们“高坐在神位上”“产生黑暗”;东君是太阳神,理应心地光明,屈原指斥他“也害羞吗
?”“
完全是一片假”;“湘君”“湘夫人”这一对湘水之神是会“痛哭几声”的,屈原揭露其结果只是哭出“打奴隶的刑具”;至于主宰人生死祸福的“大司命”“少司命”“只有晓得播弄人”。其二是象征性:结合前后剧情可以看出屈原痛斥诅咒的锋芒指向的正是楚国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11.
鼓动吧,风
!
咆哮吧,雷
!
闪耀吧,电
!
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
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句式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
答案
】
三个倒装的呼告句组成排比句,强调了要赶快行动起来。三个“毁灭”构成反复,表达了必须彻底毁灭黑暗社会的决心。他呼唤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的伟大的自然力来毁灭这黑暗的社会。不说把黑暗毁灭,而说“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更突出了与黑暗社会不共戴天的仇恨,表现了他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战斗精神,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
答案
】
屈原独白部分是屈原性格的缩影,是屈原精神的化身。屈原热爱祖国、人民,愿意为之献出自己的生命。奔涌在他胸腔里的感情,悲壮激越、乐观自信、深沉坚定。屈原是一个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具有崇高理想、誓为光明和自由而战的不屈战士的形象。作者借历史上屈原的悲剧,展示现实世界中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激烈斗争,屈原的精神正是作者精神的写照。
【
难点探究
】
从文中屈原独白部分,你觉得屈原的性格有何特点?你从屈原的身上能否看出作者的影子(或情感态度)?
屈原(节选)
与黑暗决裂
与光明同行
谋害屈原
内心独白
靳尚
郑詹尹
歌颂:风雷电
指斥:神鬼偶像
狠毒阴险
《
屈原
》
一文主要塑造了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屈原的形象。诗人借屈原遭受陷害后的抒情独白,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
1
)想象瑰丽奇特
,
意境雄浑壮阔。
文中屈原独白这一部分内容想象奇特,气势恢宏,体现了革命浪漫主义的风格。作者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展开神奇的想象,上天入地,呼风唤雷
,
运用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让屈原同宇宙间伟大的自然力
——
疾风、怒雷、闪电结合在一起,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使主人公具有了摧毁一切黑暗的力量。
(
2
)运用象征手法,增强艺术表现力。
运用象征手法,使主人公难以言明的思想感情表达得含蓄、深沉、凝练。例如“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纪念屈原的诗句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
17
屈原(节选)
A
.咆哮
(
xi
à
o
)
靳尚
(
j
ì
n
)
诡谲
(
jué
)
鞠躬
(
jū
)
B
.脚镣
(
liào
)
徘徊
(
huí
)
睥睨
(
pì nì
)
俄顷
(
é
)
C
.瘦削
(
xiāo
)
污秽
(
huì
)
犀利
(
xī
)
雷霆
(
tíng
)
D
.神殿
(
diàn
)
收揽
(
lǎn
)
波澜
(
lán
)
稽首
(
jǐ
)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
•
A
huái
•
•
•
•
•
•
•
•
•
•
•
•
•
•
•
xuē
qǐ
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
.在与人交往时,动作要自然大方,要使用文明用语,不要哗众取宠。
B
.爸爸妈妈总是为了“到底谁年轻”之类的小事而斗嘴,真是小题大做,他俩谁也没有我年轻啊!
C
.演员王刚把和珅这个老谋深算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
.这种风俗由来已久,在当地人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不易改变。
•
•
•
•
•
•
•
•
•
•
•
•
•
•
•
•
C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句子说的是演技,属于对象误用。
3
.下列各句修辞和表达效果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
(
运用比喻,热切地向往和赞美了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
)
B
.“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
(
运用反复、反问的修辞手法,直抒胸臆,有力地抒发了主人公的愤恨
)
C
.“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
(
运用呼告、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
D
.“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
(
运用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有力抨击了那些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反问的运用加强了抨击的语气
)
D
“
土偶木梗”代替某种现象或某类人。此外,还用了“象征”“接待”(具有“借古讽今
”
的作用)等手法。
4
.请选出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
(
)
①
关于它的起源,最初是祛除暑热疫病、禳灾止恶的活动。
②逐渐形成了缅怀先贤、忠君爱国的传统。
③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节俗传承,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已经成为当今流传范围最广的端午节风俗活动,融进了世代中华儿女的生活记忆。
④端午节,是入夏以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
⑤汉魏以后,被附加了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内涵。
A
.④①⑤②③
B
.⑤②③④①
C
.④①②⑤③
D
.②③④⑤①
A
本题根据“端午节总述→端午节的起源与发展(内蕴随时代发展不断的增加)”的逻辑顺序来进行判断。
体现了句意衔接的紧密,可作为第二句。
点出句子中心引起了话题,可作为第一句。
体现了分析过程语意衔接紧密,可作为第三句。
可通过读能确认与上一句衔接紧密,可作为第四句。
句意是总结的意味,可作为末句。
5
.从前有个怀才不遇、仕途不通的文人流落到湘江之滨,联想起战国时期的三闾大夫忠君爱国,却屡遭昏君佞臣排斥打击而被流放的不幸遭遇,便撰写了一副对联:泪滴湘江流满海 嗟叹嚎啕哽咽喉
(1)
三闾大夫指
____________
。
(2)
试分析这副对联的特点。
(3)
这种特点对表达内容有何作用?
上联各个字的偏旁均为三点水,下联各个字的偏旁都是口字旁。
使读者仿佛看到这位穷困潦倒的落魄文人泪流满面的形象,又仿佛听到了他失声痛哭的悲怆呼号。
屈原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
这幅对联的特点比较明显,上联各个字的偏旁均为“三点水”,下联各个字的偏旁都是“口字旁”。
作用结合“怀才不遇、仕途不通的文人流落到湘江之滨”即可。
6
.填空。
《
屈原
(
节选
)》
创作于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
——
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之后。剧本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
___________
的故事。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情节线索,构成了
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戏剧冲突,在尖锐的戏剧冲突中塑造了
__________
这个悲剧典型。
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屈原
屈原
楚怀王对秦的外交斗争
主张爱国的屈原
代表卖国的南后等人
7
.
【
训练点:舞台说明的作用
】
请简要说说文章第一个舞台说明的作用。
一、语文要素训练
答题思路:
“ 舞台说明”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是剧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往往起到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等作用。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渲染了压抑的氛围和令人窒息的气氛。
8
.
【
训练点:独白
】
与以往课文相比,这篇文章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本题考查本文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这篇文章在形式上的特点是:大部分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大部分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阅读课文“屈原手足已戴刑具
……
毁灭,毁灭,毁灭呀”,回答问题。
9
.选文前那一小段文字在剧本中属于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二、精段品读
作用:交代剧情发生的场景及人物的动作、神态等,以推动剧情的发展。
舞台说明;交代剧情发生的场景及人物的动作、神态等,以推动剧情的发展。
舞台说明
10
.本文中和高尔基的散文诗
《
海燕
》
中,都写了雷电,但两者的象征意义不同。关于象征意义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民族心理不同。俄国与中国的国情不同,高尔基用雷电象征正义的力量,郭沫若则用它象征黑暗势力。
B
.象征体与本体之间的联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象征体的特征也不是单一的。作品的题材、主题、作家的写作角度不同,象征体的象征意义便可以随之不同。
C
.标题不同,主题也不同。高尔基歌颂的是海燕,对立面自然是雷电,郭沫若则是直接歌颂雷电。
D
.时代不同。高尔基写
《
海燕
》
是在
1905
年,而郭沫若写
《
屈原
》
则是在
1942
年。
B
错误
错误,作者是通过雷电所表现的恶劣环境来衬托海燕。
外国作家和中国作家不能比较时代。
11
.选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试举例说明。
(
说出两种即可
)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结合文中具体句子进行分析。这篇文章善用拟人、反复、排比等修辞,从文中找出例句后具体分析每种修辞的作用。
示例: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让屈原凭借暴风、怒雷、闪电的翅膀,展开美好的幻想,飞向光明的境地,凭借它们的力量,毁灭一切黑暗。运用拟人兼呼告的修辞,还有反复、排比,使独白既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和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
12
.结合本文的简介进行联想和想象,描写屈原吟咏选文内容时的环境。
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示例:
①
午夜已经过去,黎明尚未到来;
②
郑詹尹准备执行南后毒死屈原、纵火焚尸的密令;
③
东皇太一庙神像林立,阴森恐怖;
④
雷电交加,狂风大作;
⑤
屈原的肉体和精神受到严重伤害,光明与黑暗在殊死搏斗。
13
.屈原说:“我的吃亏处,便是大家都醉而我偏不醉。”这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
三、拓展阅读
请同学们看
《
点拨训练
》
第
70
页第
13-17
题。
坚强、不屈服,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醉”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屈服,同流合污”。
14
.“张仪说我是疯子,大家也就说我是疯子”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社会现实?
结合当时人们随波逐流的特点作答。
人们惧怕权势,随声附和,黑白不分,是非不辨。
15
.“我们的祖国被人出卖了,我真不忍心活着看见它会遭遇到的悲惨的前途啊。”这句话表现了屈原什么思想感情?
解答此题根据对屈原的了解以及句子中“不忍心”分析其爱国情怀作答即可。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16
.“大家都不想活的时候,生命的力量是会爆发的。”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注意“生命的力量”可理解为“新生力量”;“爆发”则表示要来临的意思;“不想活”可理解为灭亡;由此分析作答。
暗示了黑暗之后的新生力量终要到来,腐朽没落的社会终将灭亡。
17
.写出屈原的两句有名的诗。
开放性试题,只要写出屈原的两句有名诗句即可。
示例: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8
.在端午节来临之际,班级准备编写一期
《
端午风俗
》
的黑板报,特向全班同学征稿。有一位同学收集了下面四方面的材料:
A
.“屈原怒投汨罗江”的历史故事。
B
.“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古老传说。
C
.“幸福小区家庭包粽子大赛”“五月五龙舟竞渡”的新闻报道图片。
D
.唐“九子粽”、宋“蜜饯粽”、元“箬叶粽”、明“芦叶粽”、清“火腿粽”的介绍。
(1)
如果要在上面四项中删除一项,你会删去哪一项?为什么?
B
项。因为它们和端午节没什么关系。
和端午节主题没什么关系。
(2)
请分别说明保留另外三项材料的理由。
(3)
请你为黑板报写一则“编后语”,要求阐明编写意图。
示例:
A
项,端午节的起源,过节的意义;
C
项,当代端午节的节日活动;
D
项,历代端午节的节日美食。
示例
:
我国有许多诸如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我们要关注节日风俗,传承节日文化。愿大家过一个有意义的端午节。
理由出示合理即可。
突出主题,语言简明
即
可。
19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请你在学过的诗词中找一首运用借古讽今写作手法的诗词加以赏析,
200
字左右。
本题考查诗词鉴赏。从学过的诗词中找一首运用借古讽今写作手法的诗词加以赏析。结合诗词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经历等方面分析。
例文:
杜牧的《泊秦淮》,这首诗运用了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首句写景,
“
烟
”“
水
”“
月
”“
沙
”
由两个
“
笼
”
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后两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
“
商女不知亡国恨
”
一句讽刺了不以国事为重、整日花天酒地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
犹唱
”
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伤时之痛,委婉深沉。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的万千感慨和谐统一。
片段练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