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整理
《 竹 里 馆 》
作者
王维(701 年-761 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
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今存诗 400 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精通佛学,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
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歌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里独坐,弹琴,长啸,与明
月相伴的情景,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
出长长的啸声(活动),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起句写诗人活动的环境非常幽静。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贯穿
了全篇,塑造了一个悠然独处者的形象。
次句承上写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情景。
第三句“人不知”就暗示着诗人,脱离俗世的羁绊,融入大自然之中,进入一种与自
然同体的境界。
最后一句以景结情,明月相照,点明坐得久,一个“来”字,把月亮拟人化,好像只
有明月懂得自己,对于诗人和他的琴声来说,那竹林梢头挂着的一轮明月仿佛就是陪伴着
他的知己,是他琴声的欣赏者,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3
相关题目
1.诗人通过对幽篁、深林、明月的景物描写和人物独坐、弹琴、长啸的活动描写,构
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和情趣?
构建了一幅空灵澄明,清新幽静的月夜幽林图,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和独
处时的悠然闲适的高雅情趣。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
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
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3.请简要分析“竹”这一艺术形象在诗中的作用。
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
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
4.“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
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
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5.“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天上的明月当作心心相印的知己,表现出诗人新颖而独特的想
象
力以及超凡脱俗的气质。
6.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简
述理由。
赞同。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弹琴”“长啸”,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即
“以声写静”;
以动态的景物“弹琴”“长啸”来渲染、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
即“以动衬静”。
《 春 夜 洛 城 闻 笛 》
作者介绍
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
为“诗仙”。它的诗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他的
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
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 900 余首,有《李太白集 》传世。
赏析诗词
这首诗题为《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全篇扣紧一个“闻”字,前
三句描写、叙事,末句抒发思乡之情。这一切皆由“折柳”一词关联起来,因此“闻折柳”
是这首诗的“诗眼”。
题中“春夜” ,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是易产生愁思的时间;“洛城”表明是客居,
是易产生愁思的地点;闻笛(笛声幽怨),是易产生愁思的行为。一、三句照应了“春夜、
闻笛”,第二句照应了“洛城、闻笛”。
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声”,即“折杨柳”曲,因曲调深长、幽怨、凄清,立
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暗飞声”写出了笛音悠远轻细,扣住了“夜”字。“谁”字是
写这笛声出处不明,突出一个“闻”字,与“暗”照应,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
关键,有多重意蕴。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诗人远别故乡和亲人,客居在歌舞
喧闹的洛城,折柳曲让诗人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猛然触动了
诗人孤独伤感的情绪。诗人由己及人,推想“满洛城”中,有多少人也是远离故园、客居
他乡啊,这不期而遇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
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
“此夜曲中闻柳”, “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含折柳赠别之事。折杨柳的典故
代表了一种文化习俗,一个难忘的场景,一种美好的伤感情绪,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
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所
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
题义所在。
“何人不起故园情?”触景生情,当年与亲友依依惜别的情景在诗人的眼前清晰重现。
“何人不起”,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强化肯定的心态的句子,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
的玉笛之声,每一个离家的人不能不被它勾起对家的怀念。“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
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尤重。
品味词语
1.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和“飞”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经意间打动了许多听众,引
起人们无限的隐忧;同时也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和“满”的妙处。
“散” 意为均匀、遍布。夸张地把悠扬的笛声借助春风传遍洛阳城写的巧妙、形象,
勾起了无数旅人的情思。
“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
寂心情。
《 逢 入 京 使 》
作者介绍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曾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曾两度出赛任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
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赏析诗词
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
场面,抒发了诗人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
置。离开长安已经多日 ,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
乡愁难收。“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第二句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个略显夸张的特写镜头,
在极力渲染对亲人思念之深的同时,也为其后写“报平安”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龙钟”
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第三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
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
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
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第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之所以要“报平安”,是因为在诗人看来,家人一定也
在思念着自己,诗人希望打消亲人对自己现状的忧虑之情,进一步凸显了诗人对家人的眷
恋之情。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
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相关题目
1.“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形象的描绘了诗人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强
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捎书回家报平安做铺垫。
2.“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4
《 晚 春 》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
韩文公,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
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
之名。著作《韩昌黎集》。
赏析诗词
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
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
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全诗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同时也寄寓
了诗人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这两句写花草树木探得消息,得知春天将去,
各自都使出了最大的本事,争芳吐艳,各显美丽姿色。一霎时,万紫千红,春色满园。诗
中一个“知”字,一个“斗”字,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
使那些原本没有生命的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极有效
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这两句描写了杨花榆荚如雪花一样漫天翻飞
的图景。这里,“无才思”和“惟解”又一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杨花榆荚”
以鲜活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思想激情,进而更好的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的美
好愿望。启示读者,“杨花榆荚无才思”尚且能“惟解漫天作雪飞”,我们又有什么理由
不能抛弃那点小小的自卑心理,放弃那点微不足道的自尊,抓住时机,利用大好时光投身
到创造美好未来的大环境中呢?
题目
作者借“杨花榆荚”表达了怎样的愿望?
“杨花榆荚”虽然没有姿色,但它们叶不自卑,不藏匿自己的短处,而是加入了百般
红紫斗芳菲的行列,化作漫天雪花,为晚春增添美丽一景。作者借“杨花榆荚”寄寓了诗
人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托物言志)
理 解 性 默 写
(一)《竹里馆》(王维)
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
来相照。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3.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
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4.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
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两句是:此夜
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
亲人的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3.《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谁家玉
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4.《春夜洛城闻笛》中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此
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在《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由听到“折柳”去而引发浓浓思乡之情的诗句语是:此
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6.写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的是:谁家玉笛暗
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7.表达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
切的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三)逢入京使(岑参)
1.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2.《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
泪不干。
3.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故园
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4.《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想怀亲之情的句子是: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四)晚春(韩愈)
1.诗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
斗艳的美丽景象的句子是: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2.通过拟人的修辞写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
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写暮春时节,花木仿佛知晓春将逝去,所以特别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
命的本色的句子是: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4.诗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是对他们更深层次的赞许的句子是:杨
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5.(诗中蕴含哲理的句子是)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
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
解漫天作雪飞。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