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二轮复习 / 2021届高三语文文言文二轮复习专题练习 含答案

还剩 13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文言文二轮复习基本策略 学生们在文言文阅读训练中,反映在各题中的失误,深层次的原因始终是文言词汇积累不到位,文言 语感、文言思维没有建构起来,文言能力还不足。因此,在第二轮的复习中,带领同学们继续扫除词汇障 碍,提升文言能力,实现文言选段的读懂、读透,依然是我们文言文这一版块的工作重心。 关于刷题的态度:要反复向学生强调,并不在于盲目追求刷题数量,而在于怎样有效、高效地刷题。 要坚持一个做题理念:每做一篇文言阅读,就要实现有一篇的积累!要让学生明白,当我们奔着提升文言 能力目标去的,那么,学生就不能只停留于刷题的过程,还要把刷完题后如何面对、处理文本的工夫下足。 循环诵读:1 朱熹读书法被历来士子奉为圭臬,他提倡:“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即带着精思的诵读,是学习古文、提升能力的不 二法门。因此,每做完一篇文言阅读,建议利用一周里面早读、晚诵的时间,坚诗诵读 3-5 遍,尽力做到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此举既能加深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也让前贤的文 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慢慢培养起文言的语感与能力。 2.建立文言词汇、文化常识积累的台账。理解并熟练掌握课内实词以及课外文本出现的高频词,能够辨析在 具体语境中的多义项;注意常见实词的少见义项,尤其是课文中曾经出现过的;积累常见的古今异义、通 假字。建议结合经典例句进行记忆,加深理解。每做完一篇文言,梳理文中的疑难词汇及所遇到文化常识, 并通过表格台账的方式进行梳理与整理。 文言文综合训练一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7 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唯独莒、即墨不下。 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顷之,燕昭王卒, 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 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之来, 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士卒忿。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 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 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 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 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 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 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 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乃迎襄王於莒,入临菑而听政。襄王封田单,号曰安平君。太史公曰:兵以 正合,以奇胜。善之者,出奇无穷。奇正..还相生,如环之无端。夫始如处女,适人开户。后如脱兔,适不 及距:其田单之谓邪。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 齐人未附. 附:归附 C.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D.入临菑而听.政 听:倾听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乃纵反间..于燕 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而城中鼓噪..从之 D.燕军扰乱奔走..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遣使约降于.燕 故内惑于.郑袖。 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市掾,指管理市场的小官。 B.反间,利用敌方间谍传递假情报,或散布离间谣言等,使敌人发生内哄,借以取胜。 C.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位面朝南,常代称帝位。后常泛指居尊位或官位。 D.奇正,古时兵法术语,作战以对阵交锋为正,设伏掩袭等为奇。田单以火牛交锋为正。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 B.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 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 D.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 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 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已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 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 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 译文: (2)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译文: 诵读积累 8.词语积累: 引; 相与: 拒: 隙: 王: 附: 因: 乃; 乘城: 遗; 追亡逐北; 听政: 9.文化常识积累 掾: 反间: 南面; 奇正: 襄王(谥号): 10、循环诵读。 二、选文来源:2002 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7 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 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 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 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 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 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 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 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 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 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节 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军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B.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C.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D.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匈奴,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 战国时游牧于燕、赵、秦以北地区。东汉分裂为南北二部,北 匈奴为汉所败,部分西迁, 南匈奴附汉。南北朝后,匈奴之名不复见于中国史籍。 B.大将军,古代武官名。始于战国,汉代沿置,为将军最高称号,多由贵戚担任,统兵征战并掌握 政权,职位极高。文中“李将军”,就是大将军之衔。 C.莫府,即幕府。莫,通“幕”。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亦借指将帅, 后也指军中或官署聘用的文书人员。 D.刀笔之吏,指掌文案的官吏。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身带常刀和笔,故称。 自宋元后,亦指称讼师,谓其深谙法律,文笔犀利,用笔如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是杀立功, 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 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 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的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 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译文: 8、词汇积累 受: 驰: 以: 所: 会: 怪; 引兵: 将兵: 麾下: 竟: 讷: 既; 失道: 无: 其……之谓: 谕 9:文化常识积累 匈奴: 大将军: 幕府: 刀笔吏: 10、循环诵读 三、选文来源:200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6 题。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 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番款①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 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 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觝②于洛邑,以夸诸戎狄, 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 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 国用心孰能若是 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 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 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 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吏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 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 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 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款:至,到。②鱼龙曼延、角觝:均为古代杂戏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事 务:致力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为.伯父让之所鞠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咸私哂其矫饰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D.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 B.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 C.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 D.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西域,汉以来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狭义专指葱岭以东地区,广义则凡通过狭义西域 所能到达的地区。 B.京畿,语出东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本意是指“位于国之中央的都城”,今指国都及其附近的 地方。 C.谥,古代帝王、大臣死后,据其生前行迹评定的称号。周初始制谥法,秦废,汉复其旧,至清止。 太宗是李世民的谥。 D.表,古代天文仪器圭表的组成部分,为直立的标竿,用以测量日影的长度,主要作为计时之用。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 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 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 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 为是陷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 分)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 7、词汇积累 襁褓: 鞠: 款; 引: 顾问: 幸: 讽: 邀延: 哂: 称: 处分: 遇; 谏诤: 取容 合: 廷折; 面从: 8、文化常识积累 西域: 京畿: 圭表: 谥号; 銮舆: 胥吏: 9. 循环诵读 四、选文来源:2004 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旧课程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7 题 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少好学,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征为博士太中大夫。地 节三年,立皇太子,选丙吉为太傅..,广为少傅..。数月,吉迁御史大夫,广徙为太傅。广兄子受,好礼恭谨, 敏而有辞。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上甚欢悦。顷之,拜受为少傅。太子每朝,太傅在前,少傅在后。 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相随出 关,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广遂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广既归乡里日令家供 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 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买以供具。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 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几及君时颇立产业基址,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老人 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与 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 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 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悦服。以寿终。(节选自《汉书·疏广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 徙:调职。 B.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 敏:敏感。 C.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 谒:进见。 D.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 窃:暗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顷之.,拜受为少傅。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 C.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今日饮食费且.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广既归/乡里日令家供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 B.广既归/乡里日令家供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 C.广既归乡里/日令家供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 D.广既归乡里/日令家供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太傅,与太师、太保并称三公;少傅,九卿之一,与少师、少保并称三孤。为周代始置,明清后 多为赠官、加衔之用,无实职。 B.二千石,指月俸。汉代内自九卿、郎将,外至郡守、尉,俸禄皆为二千石,后以之称郎将、郡守 等为“二千石”。 C.乡党,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泛指家乡,亦指乡亲;宗族,指同宗同族的人, 多表现为同一姓氏世代相传的家族。 D.乞骸骨,意谓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是指古代官员自己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和“致仕” 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疏广自幼勤奋好学,深明《春秋》,远方之人也来向他问学。其兄之子疏受谦恭谨慎而有口才。 叔侄二人并为皇太子师傅,朝廷引以为荣。 B.皇太子初学有成后,疏广心怀知足常乐、功成身退的想法,要求归老故乡,虽然中途曾经后悔, 但最终还是提交了辞呈,并获得皇上的应允。 C.疏广认为自己的金钱为朝廷所赐,应当自己用来颐养天年,因而回归故里之后,并未打算要将钱 财留给子孙,每日均请亲朋故友宴饮娱乐。 D.疏广的子孙见饮食费用甚巨,就请人劝疏广多置田宅。疏广表示财产只能使子孙怠情罢了,应当 让他们自食其力,过与平常人相同的生活。 6.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译文: (2)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译文: 7、词汇积累 征: 徙: 迁: 遂; 趣; 念; 顾; 齐: 增益: 赢余: 损: 益: 飨 9、文化常识积累 《春秋》: 博士: 太中大夫: 太傅: 少傅: 地节(年号): 御史大夫: 二千石: 乞骸骨: 供具: 昆弟: 乡党宗族 : 10:循环诵读。 五、选文来源:200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7 题 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公义早孤为母氏所养亲授书传..周天和中选良家子任太学生以勤苦称 武帝时,召入 露门学①,令受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土 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公义患之,欲变其俗。 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厅事..②。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公义 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 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 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 留养之。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 验问。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讯问。事若不尽, 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闾。人或谏之曰:“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答曰:“刺史无德可以 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 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隋书·循吏传》 注:①露门学:古代学校名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功除.岷州刺史 除:授予官职 B.公义患.之 患:担忧 C.尽用市.药 市:买 D.讼者多两.让而止 两:再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为.迎医疗之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B.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C.因.留养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母氏)亲授书传 B.(辛公义)以勤苦著称 C.(遇病者)争就使君 D.(辛公义)侧坐讯问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公义早孤/为母氏所养亲/授书/传周天和/中选良家子/任太学生以勤苦称 B. 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公义早孤/为母氏所养/亲授书传周/天和中/选良家子任/太学生以勤苦称 C. 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公义早孤/为母氏所养亲/授书/传周天和/中选良家子/任太学生以勤苦称 D. 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公义早孤/为母氏所养/亲授书传/周天和中/选良家子任太学生/以勤苦称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书传,指书籍与传记,也指有关《尚书》经义解释的书籍,后指一般的著作典籍。 B.厅事,古作“听事”,指官署视事问案的厅堂,后私家住宅的堂屋也可称此名。 C.使君,初指奉天子之命、出使四方的使者;汉时用以称刺史,后为州郡长官的尊称。 D.乡闾,古以二十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用以指人烟繁盛的通都大邑。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辛公义早年即失去了父亲,却因母亲亲授而受到良好的教育。 B.辛公义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岷州亲属有病不加照料的不良风气。 C.辛公义到牟州后十多天就使牟州的监狱中不再有积压的案子。 D.辛公义的行为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不再打官司。 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 译文: (2)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 译文: 8、词汇积累: 称: 数: 嗟异: 时辈: 除: 患: 因: 市: 躬: 谕; 差: 合家; 合境: 讼: 程: 款服: 诤讼: 两让 9、文化常识积累 太学生: 露门学: 厅事: 刺史: 秩俸: 亲戚: 亲属: 使君: 下车: 囹圄: 乡闾: 10、循环诵读。 六、选文来源:200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 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1—14 题。(12 分,每小题 3 分)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 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 隐之哭户,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 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 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 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 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 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 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 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 起宅,固辞。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 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 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 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 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 辍:停止。 B.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 举:推荐。 C.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 迁:升职。 D.一箧之宝.可资.数世 资:积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组是 A.及.其执丧,哀毁过礼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B.辍餐投箸,为.之悲 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 C.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饮者怀无厌之.欲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 B.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 C.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 D.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儋石,儋为可容纳一石谷物的容器,故称“儋石”,借指少量米粟。 B. 哀毁,指处父母之丧,悲伤异常而毁损其身;后常作居丧尽礼之辞。 C. 铨衡,本指称量物品轻重的器具,后借指主管选拔官吏的长官。 D. 刺史,古官名,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隐之在广州,即领此职。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隐之学识广博,为人儒雅。虽家境不富裕,但从不苟且贪财。事奉母亲极尽孝道,使吏部尚 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 B.吴隐之为官之后,清廉俭朴。为革除岭南历任官吏贪财旧弊,朝廷任他为广州刺史,在途经贪 泉时,他赋诗言志,表明自己“终当不易心”的操守。 C.卢循侵犯南海时.吴隐之被捉,经刘裕交涉后才得以返还。回来后,居处极为简陋,但他仍然 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吴隐之这种始终不渝的清俭操守,屡次受到褒奖赞誉以及优厚赏赐,并大大鼓舞了廉士,其后 代也继承了他的良好遗风,把廉洁谨慎奉为家法。 6.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译文: (2) 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译文: 7、词汇积累: 标名: 介立: 既而: 阶: 清级: 累迁: 清显: 箧; 资: 黩货; 革: 语: 寇: 绩纺: 褒饰: 优锡: 厉: 清操: 不逮: 替 8、文化常识积累 姓名字: 弱冠: 儋石: 哀毁: 铨衡: 致事: 中领军: 孝悌: 9、循环诵读。 七、选文来源:200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4 题。 王罴字熊罴,京兆霸城人。罴质直木强,处物平当,州闾敬惮之。魏太和中,除殿中将军,稍迁雍州 别驾..,清廉疾恶,励精公事。后以军功封定阳子,除荆州刺史。粱复遣曹义宗围荆州,堰水灌城,不没者 数版。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乃遗罴铁券..,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城中粮尽,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 之。每出战,常不擐甲胄,大呼告天日:“荆州城,孝文皇帝所置。天若不佑国家,使箭中王罴额;不尔, 王罴须破贼。”屡经战阵,亦不被伤。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觉。比晓,轨众已乘 梯入城。罴尚卧未起,闻阁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谓曰:“老罴当道卧, 貉子那得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轨遂投城遁走。文帝闻而壮之。时关中..大饥, 征税人间谷食,以供军费。或隐匿者,令递相告,多被篣捶,以是人有逃散。唯罴信著于人,莫有隐者, 得粟不少诸州,而无怨讟。文帝以华州冲要,遣使劳罴,令加守备。及神武至城下,谓罴曰:“何不早降?” 罴乃大呼曰:“此城是王罴家,死生在此,欲死者来!”神武不敢攻。罴性俭率,不事边幅。尝有台使..至, 罴为设食,使乃裂去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 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又客与罴食瓜,客削瓜皮,侵肉稍厚,罴意嫌之。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 地取而食之。客甚愧色。性又严急尝有吏挟私陈事者罴不暇命捶扑乃手自取靴履持以击之 每至享会,自 秤量酒肉,分给将士。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罴举动率情,不为巧诈,凡所经处,虽无当时功迹,咸 去乃见思。(节选自《北史·王罴列传》)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轨遂投.城遁走 投:投奔 B.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 济:渡河 C.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 虞:忧虑,忧患 D.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 尚:崇尚,推祟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伺的一组是 ( ) A. 咸去乃.见思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B. 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C. 罴为.设食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D. 天若.不佑国家,使箭中王罴额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性又严急/尝有吏挟私陈事者/罴不暇命/捶扑乃手自/取靴履/持以击之 B.性又严急/尝有吏/挟私陈事者/罴不暇/命捶扑/乃手自取靴履/持以击之 C.性又严急/尝有吏挟私陈事者/罴不暇命捶扑/乃手自取靴履/持以击之 D.性又严急/尝有吏挟私陈事者/罴不暇/命捶扑/乃手自取靴履/持以击之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别驾,官名,汉始置,为刺史的佐吏;魏晋承汉制,诸州置别驾,综理众务。 B.铁劵,古代颁赐功臣之物,允其世代享有优厚待遇及免死罪的一种特别证件。 C.关中,位于四关(函谷、武关、散关、萧关)之中,在今陕西渭河流域一带。 D.台使,指朝廷的使者,也指未正名的的监察御史。文中的“台使”指后一种。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罴为官清廉,办事公允。当荆州被围,城中粮尽时,他和将士平均分食煮好的粥。每逢宴会, 他亲自称量酒肉,分给将士。 B.王罴虽是性情中人,却为人小气。他请台使吃饭时,竟因对方撕去薄饼边儿而撤去食物;还曾因 客人削的瓜皮太厚,而使客人下不来台。 C.王罴性格质朴正直,倔强急躁,别人总是对他又敬又怕。曾有下属挟带私心跟他谈事,他勃然大 怒,拿起靴子来击打对方。 D.王罴作战勇猛;出战时经常不穿铠甲,不戴头盔;面对敌人的偷袭,他英勇杀敌;镇守华州时, 他竟欲与神武帝拼命。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乃遗罴铁券,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3 分) 译文: (2)唯罴信著于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3 分) 译文: 7、词汇积累 木强: 稍迁: 疾恶: 版: 虞: 未遑: 遗: 擐: 被: 济: 比晓: 徒跣: 递相: 篣捶: 著: 劳: 怨讟: 冲要: 舂爨: 尚: 巧诈 8、文化常识积累 京兆: 别驾: 魏太和(年号): 孝文(谥号): 甲胄: 关中: 台使: 10、循环阅读。 八、选文来源:200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 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1-14 题 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 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 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 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 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 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雨①,谷稼以登。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 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大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 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 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吏民 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桓帝时,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曰:“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绝群。前更守宰,移风改政, 去珠复还,饥民蒙活。且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 采,不扬华藻。臣不敢苟私乡曲,窃感禽息②,亡身进贤。”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节选自《后 汉书·孟尝传》) [注]①澍雨:及时降雨。②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因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未被接受,自杀而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 至孝:极为孝顺。 B.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 祷请:向神灵祈求。 C.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 访问:咨询,打听。 D.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 行旅:旅行,游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B. 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C. 宜戮讼者,以.谢冤魂 夜缒以.出 D. 即刑讼女而.祭妇墓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 B.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 C.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 D.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 列讼县庭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户曹史,掌管籍账、祠祀、农桑、婚姻、田宅、道路等事的管员。后汉、三国魏以下有户曹掾, 北齐与功曹同为参军,隋称户曹参军。唐诸府称户曹,在州曰司户。 B.孝廉,汉朝取士之法。孝,指孝悌者;廉,清廉之士,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凭州郡选察 举荐,汉时虽还有博学宏词、贤良方正等科,但以孝廉为重。 C.桓帝是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为君王独有;它与谥号不同,谥 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依其行迹而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D.尚书,始置于战国,汉武帝时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渐重。隋唐确立三省 六部制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最高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尝品性正直。上虞寡妇婆母寿终后,受小姑诬告冤屈而死,以致郡中大旱。孟尝代为洗白冤情, 最终“天应澍雨”,五谷丰登。 B. 孟尝很有才能。他就任合浦太守,前任宰守贪鄙因而“珠渐迁徙”,孟尝“革易前敝”,“移风改 政”,以致“去珠复还,饥民蒙活”。 C.孟尝因他的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在他将要离任时,当地吏民牵挽着他的车子请求他留下,他只能 登上乡民船趁着夜晚偷偷离去。 D. 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孟尝竟然拒 绝接受任用,最终老死于家中。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址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译文: (2)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译文: 7、词汇积累 姑: 夫娣: 嫌忌; 鸩: 讼: 结竟; 备言: 访问: 诣: 具陈: 谢: 庶: 登; 拜: 纪极: 曾; 耕佣: 耽乐: 道德: 能干绝群: 匿景藏采: 华藻; 乡曲 8、文化常识积累 户曹史: 太守: 孝廉: 茂才: 交阯: 尚书: 恒帝(谥号): 9、循环阅读。 九、选文来源:2005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 题。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闾里争讼 者,不诣官府,诣城请决。有盗其树者,城过之,虑其耻,退自匿。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 卧于路。城怪其故,与弟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觉,痛咎谢,城曰:“寒而饮,何责焉?”山东节度府 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会里人郑俶欲葬亲,贷 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德宗..召拜右谏议大夫....,遣长安尉杨宁赍束帛诣其家。初城未起缙绅想见 风采既兴草茅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 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方与二弟 延宾客,日夜剧饮。客欲谏止者,城揣知其情,强饮客,客辞,即自引满,客不得已,与酬酢,或醉仆席 上,城或先醉卧客怀中,不能听客语。常以木枕布衾质钱,人重其贤,争售之。每约二弟:“吾所俸入,而 可度月食米几何,薪菜盐几钱,先具之,余送酒家,无留也。”服用无赢副,客或称其佳可爱,辄喜,举授 之。有陈苌者,候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及裴延龄诬逐陆赞等,帝怒甚,无敢言。城闻,曰: “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乃约拾遗..王仲舒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谊,申直赞等,累日不止。 帝大怒,召宰相抵城罪。顺宗..方为皇太子,为开救,得免。然帝意不已,欲遂相延龄。城显语曰:“延龄为 相,吾当取白麻坏之,哭于廷。”帝不相延龄,城力也。城出为道州刺史,州产侏儒,岁贡诸朝,城哀其生 离,无所进。帝使求之,城奏曰:“州民尽短,若以贡,不知何者可供。”自是罢。赋税不时,观察使...数诮 责。观察府遣判官督赋,至州,怪城不迎,以问吏,吏曰:“刺史以为有罪,自囚于狱。”判官惊,驰入, 谒城曰:“使君何罪?我奉命来候安否耳。”留数日,城不敢归,寝馆外以待命。判官遽辞去。顺宗立,召 还城,而城已卒,年七十。(节选自《新唐书•阳城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及觉,痛咎谢.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①强饮客,客辞. ②王子皇孙,辞.楼下殿 C.①即自引.满 ②引.壶觞以自酌 D.①赋税不时,观察使数.诮责 ②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 2.文中“为开救”的“为”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B.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C.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初城未起缙绅/想见风采/既兴草茅/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 B.初城未起/缙绅想见风采/既兴草茅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 C.初/城未起/缙绅想见风采/既兴草茅/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 D.初/城未起缙绅/想见风采/既兴草茅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谏议大夫,西汉置谏大夫,掌议论,属光禄勋。东汉改称谏议大夫。隋唐隶门下省。宋置谏院, 设左右谏议大夫。辽金沿置。明初亦置,不久废。 B.拾遗,唐代谏官名。武则天始置,设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相同,同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宋 明初改为左右正言,皆随设随罢。 C.德宗、顺宗,为谥号。依其生前行迹所立的带有褒贬的称号。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由 朝廷赐予。一般文人或隐士也可有私谥。 D.观察使,唐于诸道置此职,后多以节度使兼领其职。凡兵甲财赋民俗之事无所不领,谓之都府, 权任甚重。判官为其僚属,佐理政事。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城宽厚待人。他看到有人偷他家的树,为了不使那人难堪,自己躲开了;派去求米的家奴拿米 换了酒喝,醉倒在半路上,阳城一点也没有责备他。 B.德宗皇帝召阳城任右谏议大夫,人们认为他一定能拼死力谏,但阳城看到朝廷腐败,皇帝又听不 进谏言,于是和两个弟弟请来宾客日夜酗酒,常常喝得酩酊大醉。 C.裴延龄捏造罪名陷害陆贽等人,皇帝信以为真,极为震怒,无人敢出来讲话。阳城挺身而出,约 王仲舒一起上疏,极力揭发裴延龄的罪过,接连几天为陆贽等人申辩。 D.观察府派判官来催办税赋,阳城就投狱自罚。判官拜见阳城说,我不过是奉命来给您请安的。判 官待了几天,见阳城仍然不敢回去,只好匆忙辞别。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⑴会里人郑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 译文: ⑵常以木枕布衾质钱,人重其贤,争售之。 译文: ⑶有陈苌者,候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 译文: 7、词汇积累: 遇: 迹接: 争讼: 诣: 决: 咎谢: 固: 委: 发: 缣: 赍: 想见: 且; 引: 酬酢: 8、文化常识积累: 谏官: 缙绅: 拾遗; 宰相: 观察使: 判官: 使君: 十、选文来源:2005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面的文言文,完成 1-6 题。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其先为农为儒,不恒其业。道少纯厚,好学能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 亲之外,唯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①也。寻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书记,时 庄宗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 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 遽命道对面草词,将示其众。道执笔久之,庄宗正色促焉,道徐起对曰:“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今大王 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 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明宗入洛, 遽谓近臣安重诲曰:“先帝时冯道郎中何在?”重诲曰:“近除翰林学士。”明宗曰:“此人朕素谙悉,是好 宰相。”未几,迁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 抑而置之 有工部侍郎任赞,因班退,与同列戏道于后曰:“若急行,必遗下《兔园册》②。”道知之,召 赞谓曰:“《兔园册》皆名儒所集,道能讽之。中朝士子止看文场秀句,便为举业,皆窃取公卿,何浅狭之 甚耶!”赞大愧焉。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 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臣每记在先皇霸府日,曾奉使中山,径井陉之险, 忧马有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则无复持控,果为马所颠仆,几至于损。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 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明宗深然之。(节选自《旧五代史·冯道传》) [注]①湛如:安然。②《兔园册》:书名,即《兔园册府》,唐人编著,五代时流行民间,为村塾童蒙 读本。今佚。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恒.其业 恒:固定 B.可以喻.大 喻:比喻 C.道能讽.之 讽:背诵 D.遽.命道对面草词 遽:立即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果为.马所颠仆 吾属今为.之虏矣 B.不敢怠于.衔辔 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C.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D.一以.委之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 B.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 C.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 D.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霸府,指晋﹑南北朝和五代时势力强大﹐终成王业的藩王或藩臣的府署,亦借指藩王或藩臣。 B.孤,春秋时诸侯自称寡人,自谓寡德之人。然逢凶事则称孤,后渐无区别,为古代侯王自称。 C.平章,唐宋以同平章事为宰相职,元置平章为丞相之副或地方高级长官。明初沿袭,不久废。 D.举业,科举时代称应试的诗文为举业。开科取士,自隋开始,渐成完备体制,以考察八股为主。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有才学、有知识的穷书生,冯道都予以引荐和任用。 B.任赞的戏语是讥讽冯道选拔和任用人才的水平不高。 C.冯道以其胆识劝谏庄宗,并指出了庄宗所为的不妥之处。 D.冯道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规劝明宗要日慎一日,居安思危。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俄而崇韬人谢,因道之解焉。(3 分) 译文: (2)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3 分) 译文: 7、词汇积累 恒: 耻: 恶衣食: 披诵: 吟讽: 俄: 署: 文翰: 一: 委: 别; 正色: 过当; 幸: 熟而思之: 因: 素: 未几: 衣冠: 履行: 置: 讽: 稔: 访: 有年: 表瑞; 奉使; 颠仆; 然: 8、文化常识积累 霸府: 从事: 掌书记: 孤: 翰林学士: 侍郎; 平章: 中书; 刑部; 工部; 举业: 考答案 1: 1.D。听,指处理、治理。 2.A 。B 项“王”文中指称王,今指大王。C 项“鼓噪”,文中指出战时擂鼓呐喊,用以扩张声势;今 指喧哗。D 项“奔走”文中指逃走;今指为一定目的而奔波。 3.B。B 项前者介词,向;后者介词,被。A 项均为表目的的连词,相当于“来”。C 项均为副词,于是。 D 项均为副词,于是。 4.D。火牛阵为奇。 5.B。此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 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 项,选定正确项。 6.C 。“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误。田单又把民间的黄金收集起来,共得一千镒,让即墨城里 有钱有势的人送给燕军。 7.(1)即墨城中军民一起推举田单,拥立田单为将军,坚守即墨,抗击燕军。过了不久,燕昭王去世, 燕惠王登位,他和乐毅有隔阂。 (2)田单知道士气高昂,就命令装备整齐的精锐部队都埋伏起来,让老弱妇女上城防守,又派使者去 和燕军约定投降事宜,燕军官兵都高呼万岁。 8、词汇积累 引(带领)、相与(相互、一起)、拒(抵抗)、隙(隔阂、嫌隙)、王(称王)、附(归 附)、因(1.趁机:五千人因衔击之。2.于是:乐毅因归赵)、乃(于是:乃令甲卒皆伏, 乃纵反间于燕)、乘城(登上城墙;乘,登)、遗(给予、赠送)、追亡逐北(追逐败亡 的士兵)、听政(处理政事;听,决断、处理) 9、文化常识积累 掾:佐助;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 《汉书·卷三九·萧何传》:(何)以文毋害,为沛主吏掾。 反间: 1.古代指潜入敌方刺探情报、机密,进行扰乱、颠覆活动的人。 《左传•成公十六年》“兵书有反间之法,谓诈为敌国之人,入其军中,伺侯间隙以 反告己,军令谓之细作人也。” 2.诱使敌方的间谍或其他人反为我用,制造其内讧而伺机取胜。 《孙子•用间》:“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 杜牧注:“敌有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赂诱之,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以 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也。” 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南而坐。 帝位面朝南,故代称帝位。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庄子·盗跖》 奇正:古时兵法术语。古代作战以对阵交锋为正,设伏掩袭等为奇。出自《易经》中 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 思想推演而成。 《孙子·势》:"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 襄王(谥号):齐襄王(?―前 265 年),妫姓,田氏,名法章,齐湣王之子,战国 时期齐国国君,前 283 年―前 265 年在位。“襄”为其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 参考译文: 田单是齐国田氏王族的远房本家,并不被齐王重用。到燕国派遣大将乐毅攻破齐国,全部降服了齐国大 小城市,只有莒和即墨两城未被攻下。燕将带兵东行,围攻即墨。即墨的守城官员出城与燕军交战,战败 被杀。即墨城中军民都推举田单,拥立田单为将军,坚守即墨,抗击燕军。过了不久,燕昭王去世,燕惠 王登位,他和乐毅有些不和。田单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派人到燕国去行使反间计,扬言说:“齐闵王已被 杀死,没被攻克的齐国城池只不过两座而已。乐毅是害怕被杀掉而不敢回国,他以讨伐齐国为名,实际上 是想和齐国兵力联合起来,在齐国称王。齐国人心还未归附,因此暂且拖延时间,慢慢攻打即墨,以便等 待时机成熟再称王。齐国人担心的是,唯恐其他将领来带兵,即墨城就必破无疑了。”燕惠王认为这些话是 对的,就派大将骑劫去代替乐毅。乐毅于是就投奔赵国,燕国的士兵很怨恨。田单又派人施反间计说:“我 很害怕燕国人挖了我们城外的祖坟,侮辱了我们的祖先,这可真是让人寒心的事。”燕军听说之后,又把齐 国人的坟墓全部挖出,并把死尸焚烧殆尽。即墨人从城上看到此情此景,人人痛哭流涕,都请求出城拼杀, 愤怒的情绪增涨十倍。田单知道士气高昂,就命令装备整齐的精锐部队都埋伏起来,让老弱妇女上城防守, 又派使者去和燕军约定投降事宜,燕军官兵都高呼万岁。田单又把民间的黄金收集起来,共得一千镒,让 即墨城里有钱有势的人送给燕军,燕军因此更加松懈。田单于是从城里收集了一千多头牛,给它们披上大 红绸绢制成的被服,在上面画着五颜六色的蛟龙图案,在它们的角上绑好锋利的刀子,把渍满油脂的芦苇 绑在牛尾上,点燃其末端。又把城墙凿开几十个洞穴,趁夜间把牛从洞穴中赶出,派精壮士兵五千人跟在 火牛的后面。因尾巴被烧得发热,火牛都狂怒地直奔燕军,这一切都在夜间突然发生,使燕军惊慌失措。 牛尾上的火把将夜间照得通明如昼,燕军看到它们都是龙纹,所触及到的人非死即伤。五千壮士又随后悄 然无声地杀来,而城里的人乘机擂鼓呐喊,紧紧跟随在后面,甚至连老弱妇孺都手持铜器,敲得震天价响, 和城外的呐喊声汇合成惊天动地的声浪。燕军非常害怕,大败而逃。齐国人在乱军之中杀死了燕国的主将 骑劫。燕军纷乱,溃散逃命,齐军紧紧追击溃逃的敌军,所经过的城镇都背叛燕军,归顺田单,原来齐国 的七十多座城池又都被收复。于是田单到莒城迎接齐襄王,襄王也就回到都城临淄来处理政务。齐襄王封 赏田单,赐爵号为安平君。太史公说:用兵作战要一面和敌人正面交锋,一面用奇兵突袭制胜。善于用兵 的人,总是能够奇兵叠出而变化无穷的。正面的交锋和背侧的奇袭都要发生作用,这两种战术的相互转化, 就如同圆环没有起止一般使人捉摸不定。用兵之初要像处女那样沉静、柔弱,诱使敌人敞开门户,毫不戒 备;然后在时机到来之时,就像逃脱的兔子一般快速、敏捷,使敌人来不及防御。田单用兵,正是如此吧! 参考答案 2: 1.D 。A 项,竟死,一直到死。B 项,将兵,率兵。C 项,曲折,委曲,详细情况。 2.A。A 项前者为动词,相当于“率领”;后者为介词,把。B 项均为副词,适逢。C 项均为副词,已经,…… 之后。D 项均为副词,无论。 3.C。C 项“饮食与士共之”中的“之”,称代的是“饮食”。 4.B。此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 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 项,选定正确项。 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 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5.B。“李将军”并非指大将军之衔。 6.D。“无力再请刀笔之吏”误。李广自认为年老,不想再面对刀笔之吏。 7.(1)《传》说:如果他本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人们也奉行;如果本身他本身行为不端正,即使 下命令,人们也不奉行。 ”这是说的李将军啊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这大概是他那忠实诚恳的心地的 确让士大夫信服。 参考译文: 李广将军是陇西(甘肃)成纪人。李广一家世世代代传习射箭的技艺。孝文帝十四年,(公元前 166 年) 匈奴大规模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马射箭,杀敌时斩获敌人首级 和俘虏敌人很多;吴楚七国起兵叛乱时,李广担任骁骑都尉,随从太尉周亚夫进击吴、楚叛军,李广拔取 了敌军军旗,立功扬名于昌邑城下。李广曾做过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各郡的太守,都以奋力作 战而闻名。 匈奴大规模人侵上郡,有数千名匈奴的骑兵,李广的一百名骑兵都非常恐惧,想驰马逃跑。李广说:“我 们离开大部队好几十里,现在就这样带着一百名骑兵往回逃,匈奴如果追射我们,立刻就全完了。假如现 在我们停留不动,匈奴必然认为我们是大部队派来引诱他们的,一定不敢袭击我们。”于是李广命令众骑 兵们说:“前进!”众兵前进,在不到匈奴阵地二里左右的地方停了下来,解下马鞍,命令士兵全都放开战 马,卧地休息。这时正赶上黄昏,匈奴始终对他们感到奇怪不解,不敢出击。半夜的时候,匈奴也以为汉 朝有伏兵在旁边,打算夜里攻取他们,因此全都带兵离去了。 8、词汇积累 受(传授射箭技法:受射);驰(车马疾行);以(1.介,凭借:以力战成名;2.介,把:专 以身为戏;3.动,率领:今如此以百骑走);所(相当于“许”,大约: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会(适逢);怪(以……为怪,意动);引兵(率领军队);将兵(率领);麾下(部下); 竟(直至:竟死);讷(语言迟钝);既(已经、……之后);失道(迷路);无(无论:无 老壮皆为垂涕);其……之谓(大概说的是……);谕(明白、懂得:可以谕大也) 9、文化常识积累 匈奴:我国秦汉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夏朝时称为“獯鬻”。周朝时称为“猃狁”。战国时, 分布于秦、赵、燕以北的地区。秦朝时,为大将军蒙恬所败而北徙。楚汉之际,统治大漠南北。 东汉时,分为南、北二匈奴。南北朝后,匈奴之名不复见于中国史籍。也称为“荤粥”、“荤 允”、“獯戎”。 《诗经·采薇》: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大将军:职官名。起于战国,历代多相沿用,为将军的最高或较高的称号,汉时其位最尊。 《文选.蔡邕.陈太丘碑文》:“四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府,再辟大将军。” 幕府: 1.古代军中将帅治事的地方。 《三国演义.第二二回》:“幕府董统鹰扬,扫除凶逆。”也作“莫府”。 2.旧时军中或官署聘用的文书人员。 刀笔吏:掌案牍的书吏。后世又用来指讼师。简称为“刀笔”。 《史记.卷一二二.酷吏传.赵禹传》:“今上时,禹以刀笔吏积劳,稍迁为御史。” 天子召来李广拜他为右北平太守,驻扎在右北平,匈奴听说了,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他好几 年,不敢侵入右北平。 李广为人正直廉洁,得到赏赐总是分给他的部下,吃饭、喝水都跟士兵在一起。到李广去世为止,家 里没有多余的财产,而且一直到死也不谈置办家产的事。李广身材高大,有像猿一样灵活而长的臂膀,他 的善射也是天赋。即使是他的子孙或别的什么人向他学习射箭,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李广。李广不善于言, 很少说话,他专门把射箭当做游戏,一直到死。李广带兵的时候,如果到了缺粮断水的地方,发现了水, 士兵不全都喝过,李广不接近水;士兵没全都吃过,李广不尝饭食。他对士卒宽大、不苛刻,士兵因此乐 意被李广所用。 李广随从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出塞以后,从东路出兵。军中没有向导,迷失了道路,延误了约定与 大将军会师的时间。卫青打算上书给天子详细汇报军情。李广说: “众位校尉没有罪,是我自己迷路。 ” 李广对他的部下说: “我李广从年轻到现在,和匈奴打了大小七十多仗, 这一次幸而随大将军出征和单 于接战,可是大将军调我部走绕远的路,而且又迷了道,这难道不是 天意吗?再说我李广已六十多岁了, 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之吏的侮辱。 ”于是就拔刀自刎。李广的 军士、大夫等全军都哭了。百姓听说李 广死,无论认识或不认识他的,无论年老的或年轻的都为他 流泪。 太史公说: 《论语》说, “本身行为正,不下命令,人们也奉行;本身不正,下命令,人们也不 奉 行。 ”这是说的李将军啊。我见到李将军,朴朴实实象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他死的时候天下 无论 认识他的或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十分哀痛。他那忠实诚恳的心地实在使士大夫崇敬,谚语说: “桃李不能 言语,可树下踩出小路来。 ”这话虽小,却可以说明大的道理啊! 参考答案 3: 1.C。C 项,遇,对待。 2.C。C 项前者为句末语气词,后者为第三人称代词。A 项均为介词,“被”;B 项均为表目的的连词, 相当于“来”;D 项均为副词,于是。 3.B。此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 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 项,选定正确项。 4.C。太宗为庙号。旧时皇帝死后,升祀太庙,追尊为某祖某宗,称为“庙号”。 5.C。裴矩向炀帝献计,误。原文指炀帝向裴矩询问方略。 6. (1)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2)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奸伪;国君喜欢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就会变 为忠诚。 6、词汇积累 襁褓(背负幼儿的布条和小被)、鞠(养育,抚养)、款(至、到)、引(拉、牵挽)、 顾问(咨商,询问)、幸(旧称帝王皇族亲临某地)、讽(用委婉的话来劝谏)、邀延(邀 请、延请)、哂(嘲笑)、称(称赞、赞扬:帝称矩至诚)、处分(处理;处置)、遇(对 参考译文: 裴矩字弘大,是河东闻喜人,幼年时就成了孤儿,被伯父裴让之抚养长大。长大以后,由于博学而很 早知名。隋文帝担任定州总管时,请裴矩担任补记室,很亲近尊重他。文帝即位后,迁升为吏部侍郎。大 业初年,西域各番到张掖塞和中原互通贸易,隋炀帝派遣裴矩监管这件事。裴矩就访问西域的风俗、险要、 酋长、姓氏、家族、物产、典章制度等,入朝上奏。炀帝很高兴,每天请他到皇宫,询问西域的事情。炀 帝驾临东都,裴矩认为朝贡的蛮夷很多,劝告炀帝在洛阳征调四方的奇技、杂戏,向戎狄夸耀强盛,整整 一个月才停止。又命令市场店铺都架设帏帐,盛满酒食,派遣掌番率领蛮夷与汉人贸易,所到之处都让邀 请就座,吃饱喝足而散。有知情的夷人都私下讥笑他虚情矫饰。炀帝称赞裴矩很忠诚,说:“裴矩很懂得 我的心思,大凡所上奏的,都是我想好的,我没有说出来,裴矩却说了出来。除非用心治理国家,不然怎 么能如此呢?”裴矩后来跟着炀帝到江都。等到义兵进入函谷关,炀帝向裴矩询问方略,裴矩说:“太原 发生变乱,京城不会太平,遥控处理,恐怕失去机会。希望您赶早返回,方可平定。”裴矩见天下将要发 生动乱,担心祸及自身,每每用尽礼节对待别人,即使是下吏,都得到他的欢心。这时,炀帝愈加昏庸奢 侈,裴矩不力谏,只是巴结谄媚而已。唐太宗刚即位,就惩治奸邪官吏,有一次听说许多案件都有受贿的 人,就派人用财物去试探他们。有个官员接受了馈赠的一匹丝绢,太宗很生气,将要杀了他,裴矩进谏说: “这个人接受贿赂,确实应该严惩,但陛下您用财物试探他们,接着施以极刑,这就是用罪来陷害别人, 恐怕不合礼仪。”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召集百官说:“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如果每 件事能象这样,何愁天下不能治理好!”裴矩死于贞观元年,赐封为绛州刺使,谥号叫敬。(《旧唐书·裴 矩传》) 臣司马光说:“古人说:君主英明臣子就会正直。裴矩谄媚于隋朝而忠诚于唐朝,不是他的本性发生 了变化。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奸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就会变 待)、谏诤(直言规劝在上位的人)、取容(讨好他人以求容身)合(应该)、廷折(当 廷辩驳)、面从(当面听从) 7.文化常识积累 西域:汉代以后对今玉门关以西的新疆及中亚细亚等地区的总称。 京畿:国都和国都周围的地方。 视学京畿。——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圭表: 1. 测量日影的器具。圭是平卧的尺,表是直立的标竿。 《宋史.卷七六.律历志九》:“观天地阴阳之体,以正位辨方、定时考闰,莫近乎 圭表。” 2. 模范、表率。 《授孙储邠州节度使制》“明镜利剑,高谢尘埃;止水秋山,居为圭表。” 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 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銮舆:皇帝的车驾。也叫銮驾。 胥吏:职官名。古代掌理案卷、文书的小吏。也称为“胥钞”。 柳宗元《梓人传》:“其下有胥吏,又其下皆有啬夫、版尹,以就役焉。” 为忠诚。因此可知,君王是个计时的标杆,臣子是影子,标杆移动,影子就会跟着移动啊。”(《费治通鉴·唐 纪八》) 参考答案 4: 1.B。B 项,“敏”,结合“好礼恭谨”“有辞”分析可知,“敏感”错误。应该译为“敏捷”。 2.B 。A 项,助词,不译。B 项,前者为成功、实现,动词;后者为于是、就,副词。C 项,介词,因 为。D 项,将要、将近,副词。故选 B。 3.D。此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 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 选定正确项。 4.D。乞骸骨和致仕不完全一样。二者的区别:一般通常乞骸骨指的是自己请退离职,回家安度晚年, 而致仕指的是到了一定的年龄退休回家。 5、(1)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2)这些金钱,是圣明的君主赐给我养老的,所以很乐意与乡亲宗族一起享受他的恩赐。 6、词汇积累 征(征召)、徙(迁移、调动)、迁(晋升或调动;左迁为降官、贬官)、遂(成功、实 现:功遂身退)、趣(通“趋”:趣买以供具)、念(想)、顾(只是:顾自有旧田庐)、 齐(齐等、一样)、增益(增进、加多)、赢余(收支相抵后的财物;多余;剩余。亦作 “盈余”)、损(减少、损耗)、益(增加)、飨(分享) 7、文化常识积累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是鲁国的史书,记载了从鲁隐 公元年(前 722 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 481 年)的历史。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第一部 华夏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作为鲁国的编年史,相传由孔子修订而成。《春秋》经书 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记载的内容 基本是可信的,但是却不完备。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 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 羊传》、《谷梁传》。 博士: 1.职官名。起源于战国,秦、汉时设置。因其掌通古今,以备咨诣,为学术顾问的性 质。《汉书.成帝纪》:“古之立太学,将以传先王之业,流化于天下也。儒林之官,四 海渊源,宜皆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 2.博学多闻,通达古今的人士。 《战国策.赵策三》:“子南方之博士也,何以教之?” 3.旧时对特殊技能专业人员的尊称。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茶毕,命奴才取钱三十文, 酬煎茶博士。” 太中大夫:职官名。古代职掌议论的官员。 《史记.卷一○九.李将军传》:“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 谨于文法。” 太傅: 1.职官名。三公之一,位次太师而在太保之上。职在辅助皇帝,使无过失。 《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蘧伯玉为太傅,孔父为詹事。” 2. 辅导太子的官。西汉时称为“太子太傅”。 《文选.贾谊.吊屈原文》:“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 少傅:少傅是“三公九卿”中“九卿”之一,由夏朝始设,至周以少师、少傅、少保、 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历代多沿置。后只作为皇帝对有功之臣的 表彰,是虚职。与少师、少保合称三孤。位次于“少师”。 地节(年号): 汉宣帝刘询的第二个年号。汉宣帝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 宾服,综合国力最为强盛,史称“孝宣之治”或者“孝宣中兴”。在以制定庙号和谥号严 格而著称的西汉王朝,刘询成为拥有正式庙号的四位皇帝之一 。 年号,历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始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其后每因祥瑞或重大事 故而立号改元,有一帝改立年号至十数次,一年之中改立年号至数次者。 御史大夫:职官名。秦汉御史府的长官。地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及掌管图 籍秘书。 二千石: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汉 代内自九卿、郎将,外至郡守、尉,俸禄皆为二千石,其中又分三等:中二千石、二千石、 比二千石,约当于后世的三品官,地位并不显赫。后因称郎将、郡守、知府为“二千石”。 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简作“乞骸” 上书乞骸骨。——《后汉书·张衡传》 供具:1.陈设酒食的器具。亦指酒食之类。 2.陈设食具;备供酒食。 3.犹备呈,上报。 4.指供佛的香花﹑饮食﹑幡盖等物。 昆弟:1.兄弟。《论语.先进》:“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2.比喻关系亲密如兄弟般友好。 《战国策.齐策一》:“今秦楚嫁子取妇,为昆弟之国。” 3.同辈的人。 《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乃尽散以班昆弟故旧,身衣羊裘皮裤。” 乡党: 1.乡里、家乡。《三国演义.第四三回》:“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 失州郡也。” 2.乡族朋友。《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 人, 而东出卫郭门。” 宗族: 1.同一姓氏世代相传的家族。 2.同族的人。《尔雅.释亲》:“父之党为宗族。” 参考译文: 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他自幼勤奋好学,深明《春秋》,在家乡教授子弟,求学的人有些来自远 方。地节三年,(汉宣帝)确立皇太子,选拔疏广担任太子少傅,几个月后,调职为太子太傅。疏广哥哥的 儿子疏受,研读礼经,谦恭谨慎,思维敏捷且有口才。宣帝驾临太子东宫,疏受拜迎进见,应答宣帝的提 问,宣帝非常高兴。不久,朝廷授给疏受太子少傅的职务。太子每次朝见皇帝时,太傅疏广在太子前引导, 少傅疏受在太子后跟随,叔侄俩一起担任太子的老师,朝廷引以为荣。皇太子在位五年,已经十二岁,通 晓了《论语》、孝经等。疏广对疏受说:“我听说‘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受羞辱,知道停止的人不会有危险’, ‘一个人一旦功成名就应及时隐退,这是天意常规’啊。现在我们的官俸已达二千石,官居高位,名声树 立,到这时仍不想离开,将来恐怕会后悔的,倒不如我们叔侄告老引退荣归故乡,颐养天年终老此生,这 样不也是大好事吗?”疏广终于向朝廷上表请求退休,宣帝因为他年事甚高,就都答应了他的请求。 疏广回归故乡后,每天让家人摆设酒食,请家族的人及亲戚朋友宾客,与他们一起娱乐。疏广经常过 问家里积蓄还有多少,不停地花钱以设酒食宴请亲朋好友。过了一年多,疏广的子孙私下对疏广兄弟老人 中他最喜欢信任的一位说:“我们子孙辈希望您在见到他老人家(疏广)时劝他多少置办些田产房屋,现在 天天设筵席家里钱财将要用尽,应该在他老人家跟前,劝说他老人家(为我们子孙)置办田地房屋。”这位 老人就在和疏广闲聊时谈到置办田地房屋的事,疏广回答说:“我难道年老悖情不考虑子孙的将来吗?但家 中原有田地房屋,只要子孙们在那里勤力劳作,足能有饭吃有衣穿,过与普通人相同的生活。现在置买多 余的田地房屋,只能使子孙懒惰罢了。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意志;愚蠢的人如果钱财多, 就会增多他的过失。况且富人常会成为众人怨恨的对象。我既然无德教化子孙,也不希望增加他们的过失 而招人怨恨。再说这些金钱是圣明的皇上赐予我养老的,所以很乐意和宗族同乡共同享受他的恩赐,这样 度过我的余生,不也很好吗?”这以后子孙们心悦诚服。疏广因此尽享天年。 参考答案 5: 1.D。D 项的“两”指两方,双方。 2.A。A 项均为介词,替、给。B 项前者为连词,如果;后者为代词,你。C 项前者副词,于是;后者 为介词,通过。D 项前者为表反问的语气词,后者表祈使语气的语气词。 3.D。省略为“当值佐僚”。 4.D。此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 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 项,选定正确项。 5.D。D 项“乡闾”用以泛指民众聚居之处,文中指乡里。 6.D。“停止打官司”有误。“讼者多两让而止”,是指想要打官司的人很多就相互忍让体谅从而停止诉 讼。 7.(1)武帝每月都召集在御前让辛公义与大儒们讲学论道,辛公义的学识屡次为大儒所叹服,被认为 是奇才,同辈也都很敬慕他。 (2)公义后来升迁为牟州刺史。刚一到任,先到监狱中,就坐在牢房旁边,亲自审问案犯。 8、词汇积累 称(称誉、赞颂)、数(屡次)、嗟异(叹美称异,有赞赏的意味)、时辈(当时有名的 人)、除(拜受官位)、患(担忧)、因(于是、就: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因留养之、 因露坐牢侧)、市(买:市药)、躬(亲自)、始(才:始相慈爱)谕(告诉,使知道: 参考译文: 辛公义是陇西狄道人。公义很小就失去了父亲,由母亲抚养,母亲亲自教授儿子读书识礼。北周天和 年间,朝庭选拔清白人家的子弟入太学学习。公义在太学学习期间因勤奋刻苦而受人称道。北周武帝时, 辛公义受朝庭征召进入露门学,这使他接受了更深地道义熏陶。当时武帝每月都召集辛公义与大儒们在御 前讲学论道,辛公义的学识常常为大儒所叹服,被认为是奇才,同辈也都很敬慕他。 辛公义从军平定陈国。因战功被授予岷州刺史。岷州当地的习俗畏惧人得病,一个人一旦有了病,全 家就都躲避他。即使父子、夫妻之间也不尽互相侍侯照料的责任,孝义之道全都断绝。因此病人很多都死 掉了。公义对此深感忧虑,打算改变这种陋习。于是分派部下巡视检查岷州各地,凡有得病的,都用床抬 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差(通“瘥”,病愈:病儿复差)、合家(全家)、合境(全境)、 讼(案件:受领新讼)、程(程序、规矩:此事有程)款服(罪人自供实情而愿伏罪)、 诤讼(争辩诉讼)、两让(互相谦让) 9.文化常识积累 太学生:我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用以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就读的学 生即为“太学生”。西周时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为西汉设太学之始。之后 历代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明朝、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在国子监就读的学生 即被称作“太学生”。 露门学:北周学校名。教授皇太子及贵族子弟。 厅事:官署视事问案的厅堂,也作“听事”。 厅事之东北角。——《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刺史:古代官名,自汉设立本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宋元以后沿用为一州长官的别称,清 时为知州的尊称。 秩俸: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母与兄弟。“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多义:古汉语词典如词条;汉典认为是血亲和姻亲;孔颖达注为内亲和外戚。) 《礼记.曲礼上》:“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唐.孔颖达.正 义:“亲指族内,戚言族外。”也称为“亲眷”、“亲串”。 亲属:因血统、婚姻或收养而与自己有关系的人。如血亲、姻亲、配偶均属之。 《三国演义.第九回》:“但系董卓亲属,不分老幼,悉皆诛戮。” 使君:汉代称呼太守刺史,汉以后用做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乐府诗集·陌上桑》 下车:官吏到任。 宪公祖下车以来,久沐德化,素怀瞻仰。——《歧路灯》 囹圄:监狱。同“囹圉” 至于守司囹圄,禁制刑罚,人臣擅之,此谓刑劫。——《韩非子·三守》 乡闾:1.亦作"鄊闾"。 2.古以二十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因以"乡闾"泛指民众聚居之处。 3.家乡;故里。 4.乡亲;同乡。 到刺史府内,安置在刺史办公的大堂上。当时正值暑天,疾病暴发,病人有时多达数百人,大堂甚至走廊 全都安置了病人。公义给自己在厅堂上安置一榻,就在此办公休息,夜以继日。公义自己每月的薪酬全都 用来给病人买药。为病人请医生诊病治疗,亲自给病人喂饭喂药,(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这样 病人差不多都治愈了。到这时,公义才召来病人的父母亲属告示他们说:“人的死生是由命运决定的,和 亲人得病没有多少关系,以前你们的亲人一旦得病你们就抛弃他,所以病人只有等死罢了。现在我把得病 的人都聚集在一起,我自己早晚坐卧在病人之间,如果说传染的话,那我怎么能不死呢?病人又怎么能痊 愈呢?你们再也不要相信惧怕病人的陋习了。”那些病人的子孙亲属都满面惭愧,道谢后离开。这以后岷 州地方人有得病的,争相到刺史府找辛公义,病人在岷州当地无亲属的,公义就收养他们。人与人互相之 间慈爱的风气开始形成。而畏惧病人的陋习遂得以革除。全岷州的人都称呼公义为慈母。 公义后来升迁为牟州刺史。刚一到任,先视察监狱积案。自己就在牟州牢房旁边的院子里办公,亲自 审问案犯。十多天里,积案差不多审结完了,这才回到刺史府大堂办公。凡是新的诉讼案件,公义都不按 陈规立文案,而是派遣值班的下属官员一人,坐在旁边审问。如果案件没有及时审结,仍须暂时收监的, 公义就住在审案办公的地方,始终不回家。有人劝谏他说:“审理案件有程序,使君何必这样自讨苦吃呢?” 公义回答说:“我无德无才,不能教化百姓向善,仍让百姓受牢狱之灾,那里有百姓被关在狱中而刺史却 心安理得的呢?”那些有罪的人听到这番话,都诚心服罪。以后再有要打官司的人,乡间德高望重的父老 就立即告诫他们说:“这点小事,你们怎么忍心辛劳使君大人。”想要打官司的人很多就相互忍让体谅从 而停止诉讼。 参考答案 6: 2.D。“资”为资助、供给之意。 3.C。C 项前者为“竟然”之意;后者为“才”之意。A 项的“及”均为“等到”之意,以表时间。B 项的两个“为”均为介词,“替”。D 项的两个“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4.A。此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 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 项,选定正确项。 4.刺史,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为地方官职名称。 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 (州),部置刺史。成帝改称州牧,哀帝时复称刺史。魏晋于要州置都督兼领刺史,职权益重,为一州军政 长官。 隋炀帝、唐玄宗两度改州为郡,改称刺史为太守。后又改郡为州,称刺史,此后太守与刺史互名。 宋于州置知州,而无刺史职任,刺史之名仅为武臣升迁之阶。 元明废名,清仅用为知州之别称。 5.A。A 项中的“尽快”在原文中无载。 6.(1)每月初得到俸禄,仅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分开周济亲族,家人绩麻纺线来供给早晚饮食。 (2)虽然才学赶不上隐之,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廉洁奉公仍然没有改变。 7、词汇积累 标名(题名;显名)、介立(卓异独立,指操守清高)、既而(不久)、阶(名作动,攀 登、升登)、清级(显贵的官位)、累迁(多次升迁、连续升迁)、清显(清要显达的官 位)、箧(箱子一类的东西)、资(资助、供给)、黩货(贪污纳贿)、革(1.变革、革 除:朝廷欲革岭南之弊;2.改变:清俭不革)、语(告诉:语其亲人曰)、寇(侵略者来 侵犯)、绩纺(纺纱与织麻)、褒饰(夸誉赞美)、优锡(优厚的赏赐。锡,赐给)、厉 (砥砺)、清操(清白高尚的志行)、不逮(比不上,不及)、替(改变:而孝悌洁敬犹 为不替) 8、文化常识积累 姓氏: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而图腾崇拜是一个部落的标志,所以姓最 初代表着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氏是姓的分支,是原来的部 落又分成若干新部落,为表示区分便为自己的子部落起了共用的代号,便是氏。故姓、氏 本有分别,姓起于女系,氏起于男系。在春秋时代之前,姓与氏是分开的,秦汉以后,通 称姓,或兼称姓氏。 名: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名是人们之间相互区别的符号,《说文解字》:“名,自命 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能相见,故以口自名”。《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 婴儿出生三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 字:字是男子 20 岁行冠礼、女子 15 岁行笈礼时由尊长起的,《礼记·冠义 》上说: “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 又叫“表字”,所以,名和字是有关联的。有的名、字意义相同相近,如屈平,字原;颜 回,字子渊(渊,回水也)。有的名与字意义相关,如赵云,字子龙(《周易》有云“云 从龙,风从虎”);关羽,字云长。有的名与字意义相反,如曾点,字皙(点为黑污,皙 为白色);朱熹,字元晦(熹是明亮义,晦是昏暗义)。有的将伯(孟)、仲、叔、季排 行加在字里,如曹操,字孟德(“孟”表示排行老大,“德”与“操(操行)”语义相关); 欧阳修,字永叔(“永”与“修”语义相近,而“叔”表示排行)。有的将表示男子美称 的“子”“甫”“父”缀在字中。如王回,字深父;王安上,字纯父;冉求,字子有。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二 十左右的年纪。二十曰弱冠。——《礼记·曲礼》 儋石: 1.儋受一石,故称儋石。用以计量谷物。儋,石罂。一说一石为石,二石为儋,谓一人 所担。 2. 借指少量米粟。 哀毁:谓居亲丧悲伤异常而毁损其身。后常作居丧尽礼之辞。 铨衡:1.衡量轻重的器具。 2.品鉴衡量。 3.考核﹑选拔(人才)。 4.指主管选拔官吏的职位。亦指主管选拔官吏的部门之长。 致事:1.上报施政情况。 2.犹致仕。辞官。 中领军:中国古代的高级军事长官的官名,其中中领军、中护军、中都护等职位掌管禁 军、主持选拔武官、监督管制诸武将。这一官名始于秦,到三国、西晋时期发展到重要性 参考译文: 吴隐之,字处默,是濮阳鄄城人。吴隐之容貌很美,善于谈论,广泛涉猎文史,以儒雅著名。他年少 时就孤高独立,操守清廉,虽然家中一无积蓄,但绝不拿取不合道义而来的东西。他事奉母亲孝顺谨慎, 到他为母亲守丧时,哀伤的表现超过礼制的规定。吴隐之与太常韩康伯是邻居,韩康伯的母亲是一位贤良 聪明的妇人。她每次听到吴隐之的哭声,就放下筷子不再吃饭,为之悲痛流泪。后来,她对韩康怕说:“你 如果掌管国家官吏的任用权,应当推举象这样的人。”到韩康伯担任吏部尚书时,吴隐之遂被任用为清官, 累官做到晋陵太守。吴隐之在郡清廉俭朴,妻子自己出去背柴。后调任左卫将军。他清廉,虽有高官显职, 但俸禄赏赐都分给自己的亲戚及族人,冬天没有被子。他曾洗衣时,没有替换衣服,竟然披上棉絮,他生 活勤苦得与贫寒的庶民一样。 广州地区倚山靠海,是出产奇珍异宝的地方,一个小箱所装的珍宝,可供人生活数世。因此前后刺史 皆贪赃枉法。朝廷想要革除五岭以南的弊病,叫吴隐之为广州刺史。离广州治所二十里处的地名叫石门, 有一道泉水,被称为贪泉,传说人只要一喝,就会有无尽的贪欲。吴隐之到达这里,对他周围的亲信说: “不看到可产生贪欲的东西,就能使心境保持不乱,越过五岭就丧失清白的原因,我现在知道了。”于是 他来到泉旁,舀上泉水喝下去,并作诗说:“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 在广州,清廉的节操更加突出,经常吃的不过是蔬菜和干鱼,帷帐、用具与衣服等都交付外库,当时有许 多人认为他是故意作假,然而他却始终如一。 到卢循进攻南海,吴隐之被卢循所俘获。刘裕给卢循写信,命令他让吴隐之返回京城,过了许久卢循 才同意吴隐之还京。吴隐之乘船返回时,没有装载多余的东西。他回到京城后,只住数亩地的小宅院,篱 笆与院墙又矮又窄,内外共有六间茅屋,连妻子儿女都住得很挤。刘裕赐给吴隐之车牛,又为他修造住宅, 他坚决推辞。后来他被调任中领军,但清廉俭朴之风不改,每月初得到俸禄,只留下自己的口粮,其余都 分别赈济亲戚、族人,家中人靠自己纺织以供家用。经常有困难缺乏的情况,有时两天吃一天的粮食。身 上总是穿布制的衣服,而且破旧不堪,妻子儿女一点也不能分享他的俸禄。 晋安帝义熙八年,吴隐之以年老请求退休,九年,吴隐之去世。吴隐之操守清廉,始终不渝,屡次受 到朝廷褒奖,在他退休及去世时,常受到优厚的尝赐,并赠予显要的官职,廉洁的士大夫们皆以此为荣。 他的儿子吴延之又坚持清廉的操守,延之的弟弟以及担任郡、县长官的儿子,常以廉洁谨慎作为家门传统, 虽然他们的才学比不上吴隐之,但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廉洁奉公的作风还是没有改变。 参考答案 7: 1.A。“投”为弃置、放弃之意。 2.C。C 项前者为介词,省略宾语“之”,意为“为,给”;后者为介词,向。A 项均为副词,才。B 项 均为介词,和。D 项均为连词,如果。 3.C。 此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 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 项,选定正确项。 的顶峰,唐宋以后逐渐消失。 孝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喻巴蜀檄》:“因数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让三老孝悌以不教诲之过。” 4.D。台使,六朝时指朝廷使者,唐时指未正名的监察御史。文中指的是前者。 5.B。“为人小气”有误。文中所举例子是为了说明其为人“俭率”,即节俭率性。 6、.(6 分) (1)于是就颁赐给王罴铁券,说只要荆州城完整就一定授予本州刺史一职。(译出大意给 1 分;“遗” 译为表示“给予”一类的意思,给 1 分;“全”译为表示“完整”、“保全”一类的意思,给 1 分。) (2)只有王罴能取信于民,所以没有隐匿的人,他征收的粮食不比各州少。(译出大意给 1 分;“信著 于人”译为“取信于民”或“在百姓中享有信誉”等,给 1 分;“不少诸州”译出比较关系,给 1 分。) 参考译文: 王罴字熊罴,是京兆霸城人。王罴刚直倔强,处事公平,州郡人对他又敬又怕。魏太和年间,被任命 为殿中将军,不久升为雍州别驾,他为人清正廉洁,疾恶如仇,勤于公事。后来因为军功被封为定阳子, 任命他做荆州刺史。梁国又派曹义宗围攻荆州,蓄水灌城,大水距城头只有几块墙板的距离。当时内外多 事,没有余暇救援,于是授给王罴铁券,说如果能保全城池,则当授他为该州刺史。城中粮尽,王罴煮粥, 与将士们均分而食。每次出战,不曾穿盔戴甲,对天大呼道:“荆州城为孝文皇帝设置。上天如果不保佑 国家,就让贼箭射中我的头,否则,王罴必将破贼。屡次作战,也不曾受伤。齐神武帝派韩轨、司马子如 7、词汇积累 木强(质直刚强)、稍迁(逐渐升迁)、疾恶(痛恨恶人或坏事)、版(古代城墙的计量单位: 不没者数版)、虞(忧虑: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没有时间顾及,来不及)、遗(送)、 擐( huàn,穿)、被(蒙受,遭受:亦不被伤)、济(渡过)、比晓(等到早上)、徒 跣(赤足步行)、递相(互相)、篣捶(笞击搒掠)、著(彰显,显现,显扬:唯罴信著 于人)、劳(慰劳:遣使劳罴)、怨讟(怨恨毁谤)、冲要(军事或交通要地)、舂爨(舂 米与做饭)、尚(尊崇,推崇:时人尚其均平)、巧诈(机巧而伪诈) 8、文化常识积累 京兆:汉代京畿的行政区域,为三辅之一。在今陕西西安以东至华县之间,下辖十二 县。后因以称京都。又,汉代管辖京兆地区的行政长官,职权相当于郡太守。 后因以称 京都地区的行政长官。 别驾:别驾从事史,官名。亦称别驾从事,简称"别驾"。汉置,为州刺史的佐官。 魏太和(年号):北魏孝文帝的年号(西元 477~499)。历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 始于汉武帝时建元元年。其后每因祥瑞或重大事故而立号改元,有一帝改立年号至十数次, 一年之中改立年号至数次者。 孝文(谥号):姓拓跋名宏,后改姓元,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 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死后庙号高祖。 也称为“魏孝文帝”。孝文为其谥号。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 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甲胄:铠甲和头盔。泛指兵器。也指战争。 关中:东至函谷关,南至武关,西至散关,北至萧关,位于四关之中,故称为“关中”。 指陕西渭河流域一带,为陕西的农、工业发达,人口集中之地区 沛公欲王关中。——《史记·项羽本纪》 台使:1.六朝时指朝廷使者。 2.唐时指未正名的监察御史。 从黄河东岸乘夜渡河,偷袭王罴,王罴没有发觉。等到天亮,韩轨的将士已经登梯入城。王罴还没有起床, 听见门外闹哄哄的,便光着身子,露着头发,光着脚,抄起一根木棒,大呼而出,说道:“老罴当道卧, 貉子怎能过!”敌人见了,惊慌后退。王罴追到东门,部下也有一些人赶到,合力击败敌军。韩轨的将士于 是弃城逃跑。文帝听说后,赞许王罴豪壮。当时关中饥荒严重,征调民间粮食,以供军用。有隐藏者,命 令互相告发,很多人遭受拷打,也有人因此逃散。只有王罴向来讲信用,辖境中无人隐藏粮食,征得的粮 食也不比别的州少,而且没有怨言。文帝认为华州是险要之地,派使者犒劳王罴,让他严加守备。等到齐 神武兵临城下,对王罴说:“为什么不及早投降?”王罴大呼道:“此城就是我王罴的家,生死在此,想 死的过来!”齐神武不敢进攻。王罴为人俭朴直率,不修边幅。有一次,朝廷派来一位使者,王罴为他设 下饭肴。使者竟然把薄饼的边缘撕去。王罴说:“耕种收获,已经不易,去壳加火,费力不少,你这种做 法,恐怕是不饿。”命令随从将饭肴撤走。使者大惊,十分惭愧。又一次,一位客人与王罴吃瓜,客人把 瓜皮削得很厚,王罴不高兴。等到瓜皮落到地上,王罴就从地上拣起来吃。客人神色很惭愧。他为人又严 厉急躁,曾经有一名小吏挟私愤报告事情,王罴来不及下令拷打,竟拿起自己的靴子去打他。每次宴会, 王罴都亲自称量酒肉,分给将士。当时的人推崇他为人平均,嘲笑他为事琐碎。王罴的举止出自真情,不 做巧诈之事,凡是他所任过职的地方,虽然在当时没有什么功迹,在他离任后却都思念他。 参考答案 8: 1.D。行旅,指行旅之人,旅客。 2.C。C 项前者为表目的的连词,相当于“来”;后者为表修饰的连词,可不译。A 项均为副词,于是、 就。B 项均为副词,于是、就。D 项均为表顺承的连词,可不译。 3.A。此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 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 项,选定正确项。 4.C。桓帝是谥号。 5.D。“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误。文中说“尝竟不见用”,指孟尝最终没有被任用。 6.(1)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珠宝,同交址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2)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邻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寡。 7.词汇积累 姑(婆婆)、夫娣(丈夫的妹妹,小姑子)、嫌忌(猜忌)、鸩(以鸩酒杀人)、讼(打 官司、诉讼:列讼县庭)、结竟(结案;判决)、备言(详说)、访问(寻访,打听)、 诣(到,旧时特指到尊长那里去)、具陈(备陈;详述)、谢(谢罪,认错道歉:以谢冤 魂)、庶(也许、或许、希望:庶幽枉获申)、登(丰收)、拜(授与官职,任命)、纪 极(终极,限度)、曾(zēng,竟然:曾未逾岁)、耕佣(种田做工)、耽乐道德(沉溺 于道德并以道德为乐)、能干绝群(才干超出同辈;绝,超出)、匿景藏采(隐藏形迹; “景”通“影”,“采”通“彩”)、华藻(本指华丽的辞藻,引申为风采、才华)、乡 曲(家乡、故里,引申为乡亲、同乡) 8、文化常识积累 户曹史:掌管民户﹑祠祀﹑农桑等的官署。后汉﹑三国魏以下有户曹掾。北齐与功曹 同为参军。隋有户曹参军。唐诸府称户曹。在州曰司户。户曹掌管籍账﹑婚姻﹑田宅﹑杂 徭﹑道路等事。 太守:汉朝设立的一郡最高行政主管官吏。隋唐后的刺史、知府也别称太守。 参考译文: 孟尝字伯周,是会稽上虞人。年轻时修养自己的品行操守,在郡里担任户曹史。上虞郡有一个寡妇极 其孝顺,奉养婆婆。婆母寿终后,她的小姑原先就心怀嫌疑猜忌,就诬告 (她)是厌倦了供养婆母,因而毒 害了婆母,在县庭上讼告。县郡没有仔细调查,最后竟然以此定罪。孟尝事先了解实情,详细地向太守说 明了原委,太守没理会。孟尝在外门痛哭 请求(无济于事),于是借口有病辞职离开,寡妇最终含冤而死。 从此郡中连旱二年,祈祷也无所收获。后来太守殷丹到任,查访案情原委,孟尝到郡府详细陈述寡妇被冤 诬之事。就趁机说:“从前东海孝妇,感动上天造成干旱,于公一言,甘泽顺时而降。应该处罚那个 诬告 的人,来向被冤死的亡魂谢罪,希望在阴间冤枉得以申诉,适时之雨就会等来。”殷丹听从了孟尝的建议, 就在那位寡妇墓前处罚讼女,上天应验下了及时雨,庄稼因此获得丰收。孟尝后来考中孝廉,被推举为茂 才,担任徐地的县令。州郡上表陈述他的才能,升迁为合浦太守。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珠宝,同交 耻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原先时的宰守官吏们都是贪婪污浊之人,奸商滥采珍珠,不知法纪约 束,珠贝逐渐迁往交趾海域去了。因此商人不来买卖,当地人穷物少,百姓中有不少人饿死路边。孟尝到 任 后,革除先前的弊政,为民兴利除弊。还不到一年,原来离开的珠贝全都返还(合浦海域), 百姓都返 归本业,商货又流通起来,(孟尝)被称誉是神明之人。后来因病自己上书(告病 还乡)被征召应当回朝 廷,当地官吏百姓牵挽着他的车子请求他留任。孟尝无法前行,就 乘着民船晚上悄悄离去。隐居在偏远的 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来被举荐的人也称 为“孝廉”。举孝廉不行。——《后汉书·张衡传》 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 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交阯:又称“交趾”。原为古地区名,泛指五岭以南。汉武帝时为所置十三刺史部之 一,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东汉末改为交州。越南于十世纪三 十年代独立建国后,宋亦称其国为交趾。 尚书: 1.中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相传由孔丘 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 2.中国古代官名。执掌文书奏章。作为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秦为少府 属官,汉武帝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地位逐渐重要。后各朝均有设置,清代相沿 不改。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三国蜀· 诸葛 亮《出师表》 桓帝(谥号):汉桓帝刘志(132—168)本初元年(146 年),汉质帝驾崩,刘志被 大将军梁冀迎入南宫当上东汉第 11 位皇帝,即汉桓帝。梁太后临朝听政,外戚梁冀掌握 大权。延熹二年(159 年),依靠宦官单超等诛大将军梁冀,并翦除其党羽。延熹九年(166 年),世家豪族与太学生联合反对宦官,结果李膺等 200 余人被捕,形成第一次党锢之祸。 刘志本人爱好佛事,荒淫游乐无度,谥号孝桓皇帝。 洼地生活,自己亲自耕种。邻县的读书人和百姓 仰慕他的品德,邻近他居住的有一百多家。桓帝时,同郡 尚书杨乔上书荐(孟尝)说:“孟尝 安于仁爱,弘扬仁义,崇尚道德修炼,清廉的行为超出流俗之人,才能 超出众人。先前更换 做合浦太守,移风易俗,改革弊政,已离去的珠蚌复还于合浦,饥民仰仗(他)生存, 况且南 海一带盛产珍珠,财产容易积聚,本在他的掌握之内,(珍珠)价格高比金银,可是孟尝独自一人称 病辞职,亲自耕种田地,隐匿自己,不张扬才华。我不敢偏私小民挽留孟尝的愿望, 只是私下里被禽息的 做法感动,冒死推荐贤人。”孟尝最终没有被重用,年七十,死于家中。 参考答案 9: 1.B。A 项均为谢罪。 B 项前者为拒绝,后者为辞别。C 项均为举起。 D 项均为多次、屡次。 2.A。例句中“为”是介词,替。A 项与之相同。 B 项动词,成为。C 项,连词,因为。 D 项,介词, 表被动。 3.C。此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 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 选定正确项。 4.C。德宗、顺宗为庙号。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 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在习惯上,唐朝之前一般简称谥号:比如汉武帝、隋文帝。到了唐朝 之后由于谥号太长,就改成庙号:比如唐太宗,宋太祖。明清皇帝大多数是一人一个年号,所以一般用年 号来称呼,]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 5.B。“看到朝廷腐败,皇帝又听不进谏言”不是阳城酗酒的原因,文中无此表述。 6.(1)正逢同乡郑俶要给亲人下葬,向别人借钱没借到,阳城知道了这个情况,把缣送给了他。 (2)阳城经常拿木枕和布被去典押换钱,人们敬重他的贤德,争着买他的东西。 (3)有个叫陈苌的人,探知阳城领到了俸禄,常常前去称赞金钱美好,每月总有所得。 7、词汇积累 遇(对待)、迹接(足迹前后相接,形容人多)、争讼(因争执而诉讼)、诣(到,旧时 特指到尊长那里去)、决(决断)、咎谢(谢罪、道歉)、固(坚决)、委(放置、放下)、 发(打开)、缣(双丝织的浅黄色细绢)、赍(jī拿东西给人,送给)、想见(推想而知、 想像或推测)、且(将:士以为且死职)、引(举起:即自引满)、酬酢(主客相互敬酒, 主敬客称酬,客还敬称酢)、赢副(多余的东西)、质钱(典钱)、具(准备)、累日(连 续多日)、贡(献东西给上级,进贡)、数(多次、屡次)、诮责(责备)、遽(急忙) 8、文化常识积累 德宗(庙号):唐德宗李适(kuò)(742 年 5 月 27 日-805 年 2 月 25 日),祖籍陇 西成纪,唐代宗李豫长子,母为睿真皇后沈氏,唐朝第九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外, 779 年 6 月 12 日-805 年 2 月 25 日在位)。初政清明,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 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 帝王庙号,多以“*祖”“*宗”名之。 谏议大夫:秦代设大夫,有谏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等各类官称,无定 员。西汉时沿用秦制,汉武帝元狩五年(前 118 年)置谏大夫,无定员,掌议论。东汉改 称谏议大夫,魏晋时称散骑常侍,隋唐仍置谏议大夫,有左、右谏议大夫,各四人,分属 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魏徵任谏议大夫时,“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唐 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宋初沿其制,后置谏院,谏院下设鼓院,以左、 参考译文: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阳城性情谦虚敬肃简约朴素, 无论老幼,都一样对待。 远近的人都仰慕 他的品行,前来求学的人接连不断。当地的人有了争执,不去官府而是到阳城处裁决。有一个偷盗阳城的 树的人,阳城遇见了他,担心他会羞愧,就退步躲藏起来。阳城家中曾经断了粮,派仆人去借米,仆人拿 米换了酒喝,醉倒在路上。阳城为仆人迟迟未归而感到奇怪,就去与弟弟一起迎接他,仆人睡在路上还未 醒,阳城就把他背了回来。等到仆人醒了,深深自责谢罪,阳城说:“天冷喝酒,有什么值得责备的呢?” 山东节度府听说阳城是有德义的人,派使者送给阳城五百匹细绢,告诫使者不允许再拿回来。阳城坚决推 辞,使者把绢丢下就回去了,阳城就把绢放在一边从未开封。正逢同乡郑俶要给亲人下葬,向别人借钱没 借到,阳城知道了这个情况,把绢送给了他。德宗征召他来朝,任命他做右谏议大夫,特地派长安尉杨宁 到他家送给他成捆的丝织品。 当初,阳城未出任官职时,士大夫们都思慕他的刚正的风格。等到他出任官职,担任谏官之后,士大 夫们都认为他定会为忠于职守而不惜死,天下的官员们就更加畏惧他。就职之后,其他的谏官们都就繁杂 锁屑的政事频频进谏,使得皇帝很厌烦,而阳城却与他的两个弟弟延请宾客,日夜畅饮。有朋友想劝他不 要整天宴饮,阳城揣出了他的心理,竭力让这个朋友喝酒,朋友拒绝,阳城就先举起满满一杯酒敬他,朋 友不得已,只好回敬他,与他推杯换盏,有时喝醉了仆倒在酒桌上,阳城有时先喝醉躺在朋友的怀中,朋 友们说什么他全没听见。阳城经常拿木枕和布被去典押换钱,人们敬重他的贤德,争着买他的东西。阳城 常对他的两个弟弟说:“我俸禄的收入,可以先估计一个月吃米及薪菜盐的花费,先准备好,剩余的都拿去 喝酒,不要有积余。”衣服没有多余的,有朋友称赞他衣服漂亮,他就高兴,把衣服送给人家。有个叫陈苌 的人,探知阳城领到了俸禄,常常前去称赞金钱美好,每月总有所得。 右谏议大夫为之长;王安石变法之际,当时的右谏议大夫司马光写一封长达 3000 余言的 信给王安石,抨击新政,也就是著名的《与王介甫书》。 谏官: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鲁公为谏官。——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缙绅: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旧 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缙,也写作“搢”,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 缙绅大夫士。——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拾遗:职官名。唐代谏官,武则天时始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以救补人主言行的 缺失。见《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二》。 宰相: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观察使:职官名。唐代设置,为各道的最高长官,负责察访州县官吏功过及民间疾苦。 唐中叶后,多以节度使兼领其职。后改为采访处置使,又改为观察处置使。宋代观察使为 虚衔,无定员。 判官:唐宋时辅助地方长官处理公事的人员,借指阎王手下掌管生死簿的官 坐谪兴国州判官。—— 清· 张廷玉《明史·海瑞传》 使君:汉代称呼太守刺史,汉以后用做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乐府诗集·陌上桑》 等到裴延龄诬陷、放逐陆贽等官员时,因为皇帝对陆贽等非常愤怒,官员们都无人敢向皇帝进言。阳 城听说了,就说:“我担任谏官,不能够让皇上冤杀无罪的大臣。”于是约拾遗王仲舒一起上奏章激烈地指 斥裴延龄的罪状,依据大义意气激昂地为陆贽等人申辩是非,多日不止。皇帝大怒,召宰相来治阳城的罪。 顺宗当时是皇太子,为阳城展开营救,结果阳城得以免罪。可是皇帝的怒气还没消,要让裴延龄做宰相。 阳城扬言:“如果让裴延龄做宰相,我一定身着白麻在朝廷上哭来破坏这件事。皇帝最终没有任用裴延龄为 相,正是阳城的功劳。 阳城出京做道州刺史。道州出产侏儒,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侏儒。阳城同情他们生离死别,不进贡。 皇帝派人去要,阳城呈上奏章,写道:“道州这地方的百姓个头都矮小,如果要进贡,不知道哪些可以进贡。” 从此就不再进贡了。州里赋税没有按时缴纳,观察使多次指责。观察府派判官来催办赋税,到了道州,对 阳城没有出来迎接感到奇怪,拿这事问当地官吏,官吏说:“阳城认为自己有罪,把自己囚禁在牢狱里了。” 判官非常震惊,奔入牢狱,拜见阳城说:“您有什么罪啊?我只是奉命前来给你请安罢了。”判官在道州停 留了几天,阳城不敢回去,住在馆外待命。判官见状勿忙告辞离去。顺宗即位,想召回阳城,可是阳城已 死了,死时七十岁。 参考答案 10: 1.B。 “喻”在这里是“表达、说明”的意思。 2.D。A 项中“为”为表被动;B 项中的“于”解释为“对于”;C 项中的“只”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D 项中的“以”,前项的“以”用作介词,可译为“把”,此句意为:把全部文牍委任给他;后项的“以” 用作介词,凭借、依据。 3.B。此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 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 项,选定正确项。 4.D。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文体。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八部分组成。文章题目摘自《四书》,所论内容必须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不许自由发挥。八股文要用孔 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即所谓“代圣贤立言”。这种文体也成为明清科举最大的弊端,束缚应试者的思想与 才能。 5.A。“凡是有才学、有知识的穷书生”误。 “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中的“素 知识”是指平素与冯道相知的人。 6.(1)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译出大意给 1 分;“谢”译为表示“谢罪”“道歉”一类的意思,给 1 分;“解”译为表示“化解”“和 解”一类的意思,给 1 分。) (2)陛下用最高道德来承受天命,上天用丰收来显示吉祥。 (译出大意给 1 分;“承”译为表示“承受”“秉承”一类的意思,给 1 分;“有年”译为表示 “年成” “丰收”一类的意思,给 1 分。) 7、词汇积累 恒(固定:不恒其业)、耻(以……为耻)、恶衣食(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披 诵(展卷诵读)、吟讽(作诗或有节奏地诵读诗文)、俄(不久)、署(委任,任命:俄 署太原掌书记)、文翰(文章,文辞,引申为公文信札)、一(全部:一以委之)、委(委 派、托付)、别(另外: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正色(谓神色庄重、态度严肃:庄宗正色 促焉)、过当(过分,失当)、幸(希望)、熟而思之(仔细、周密思考)、因(1.通过:因道 之解焉;因宾客至相如门前谢罪)、素(平素、向来:此人朕素谙悉;抱才业、素知识者) 未几(不久)、衣冠(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装)、履行(行为、 德行)、置(弃置、放弃:抑而置之)、讽(1.背诵:道能讽之;2.用委婉的语言暗示、 劝告:邹忌讽齐王纳谏)、稔(庄稼成熟,丰收)、有年(丰年)、表瑞(照示吉祥)、 访(咨询:留道访以外事)、奉使(奉命出使)、颠仆(跌倒、跌落)、然(以……为然, 认为……正确:帝深然之) 8、文化常识积累 霸府:1.指晋﹑南北朝和五代时势力强大﹐终成王业的藩王或藩臣的府署。 2.借指藩王或藩臣。 从事:职官名。汉刺史佐吏,如别驾、治中等皆称为“从事史”,通称为“州从事” 历代因其制,宋废。 掌书记:节度掌书记,是唐代的官名,掌管一路军政、民政的机关中的僚属 自奉如为河阳掌书记。——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孤:古代帝王的自称。 翰林学士:唐玄宗开元初以张九龄﹑张说﹑陆坚等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号" 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司起草诏书及应承皇帝的各种文字。德宗以后,翰林学士成 为皇帝的亲近顾问兼秘书官,常值宿内廷,承命撰拟有关任免将相和册后立太子等事的文 告,有"内相"之称。唐代后期,往往即以翰林学士升任宰相。北宋翰林学士仍掌制诰。清 代以翰林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其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清末复置翰林学士,仅备 侍读学士的升迁。 侍郎: 1.秦汉时郎中令的属官,主更值执戟,宿卫殿门。东汉时尚书属官满一年称尚书郎, 三年称侍郎。魏晋以来只称郎。隋朝又称侍郎,并置员外郎,炀帝时各部置侍郎一人,为 尚书的副贰,而改各司侍郎为郎。唐改郎为郎中,以员外郎为之贰,历代因之。沿至清末, 又改各部侍郎为各部副大臣。 2.晋时各王国皆有侍郎,大国四人,小国二人,主掌赞相威仪,通传教令。 平章:古代官名。唐代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为宰相,因官高权重,不常设置, 选任其他官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简称"同平章事",同参国事。唐睿宗时又有平章 军国重事之称。宋因之,专由年高望重的大臣担任,位在宰相之上。金元有平章政事,位 次于丞相。元代之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则为地方高级长官。简称平章。明初仍沿袭,不 久废。 中书:1.皇宫中的藏书。亦特指宫中记事的书。 2.官名。中书令的省称。 3.官署名。 4.官名。中书舍人的省称。 5.毛笔的别称。 刑部:我国封建社会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属六部之一 寻移刑部。——清· 张廷玉《明史》 参考译文: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他家先祖曾务农或为儒,没有一定职业。冯道年少时,性情纯朴厚道, 好学能文,不以衣食粗陋为耻,除奉养父母外,只是读书吟诗,即使大雪封门、尘垢满席,也依旧兴致盎 然。张承业不久举荐他做了霸府从事,稍后又任太原掌书记其时庄宗据有河北,文牍事务繁忙,统由冯道 掌管。 庄宗军队与梁军隔黄河相对峙。一天,郭宗韬以诸将校会餐人数过多,主管人供应不起,请稍减员, 庄宗发怒说:“我想给那些为我效力的人管几顿饭,自己都做不得主,那么河北三镇就请三军另外选择一人 任主帅,我请求回太原,以避贤让路。”随即命冯道当面草拟文书,以向部下宣告。冯道持笔呆了很久,庄 宗严厉催促他,他缓缓起身答道:“我的职责就是掌管笔墨文书岂敢不奉命从事。如今大王您屡建大功,刚 刚平定南方寇乱,崇韬所谏,未必失当,拒绝他可以却不可用刚才那番话挑起众议。敌人若是得知,便会 说大王您这里君臣不和了。希望再三考虑那便是天下的万幸。”不久郭崇韬入朝致谢,因为冯道替他解了围。 人们开始敬重冯道的胆识。 明宗入主洛阳后,立刻问近臣安重诲说:“先帝在位时的冯道郎中在什么地方?”安重诲回答:“不久 前授翰林学士。”明宗说:“此人我久已熟知,是好宰相。”很快便拜冯道为端明殿学士“端明”之号就是从 冯道开始设立的。不久冯道迁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凡贫困微贱无所依恃却有才干、有抱负、又与 他素来相知的士人,他一律拔用;唐朝末年世族中行为浮躁的人他必定贬抑不用。有位工部侍郎名叫任赞, 退朝时,和同僚在后面嘲笑冯道说:“他若快走,一定会掉下《免园册》。”冯道听说此事,召来任赞对他说: “《免园册》的文章都是名儒编集的,我可以背诵。旧朝廷一些士子,不过读了些考场上的华丽辞藻,就去 应试,都是窃取公卿的名位,真是何等浅薄、狭隘。”任赞十分惭愧。 天成、长兴年间,天下连年丰收,朝廷无事。明宗坐朝延英殿,留冯道向他询问朝廷外面的事。冯道 说:“陛下以至上的道德承受天命,上天以丰年昭示祥瑞,陛下更要日日谨慎,以酬答上天之心。臣常忆起 在先帝霸府任职时,曾奉命出使中山,过井陉险地时,唯恐马匹失蹄,不敢放松缰绳,等到平地,便不再 控制,结果被马摔下,几乎致残。臣所说的这件事虽小,却可以说明大道理。陛下不要因为天下清明安定, 连年丰收,便无节制地享乐。兢兢业业,是臣对陛下的希望。”明宗非常赞同。 工部:古代官署名。汉代有民曹,魏晋有左民﹑起部,隋唐因北周工部旧名总设工部, 为六部之一,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长官为工部尚书。历代相 沿不改。清末改为农工商部。 举业:科举时代指专为应试的诗文、学业、课业、文字。也指八股文。 11、七、选文来源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