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二轮复习 /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专题:张九龄(附:相关诗歌练习)

还剩 5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专题:张九龄(附:相关诗歌练习) 张九龄(673 年~740 年) 字子寿,号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 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聪明敏捷,善于属文。景龙初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唐玄宗即位,迁右补阙, 得到宰相张说奖拔,拜中书舍人,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迁中书令,开元盛世的最 后名相。他举止优雅,风度不凡。富有胆识和远见,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 选贤任能,不徇枉法,不附权贵,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张九龄去世后,唐 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 仰慕。 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一年辅佐玄宗为宰相。 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 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 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八哀诗》)。 张九龄开元二十八年卒于曲江私第,葬于今韶关市武江区。安史之乱后,唐德宗 派使臣来韶祭墓,下诏赠司徒。张九龄的墓为家庭式墓群,他的墓旁有其妻卢氏、弟 九皋、九章等人的墓。1919 年曾对该墓群进行全面修缮,重建了张文献公祠,并重刻 墓碑、神道碑、墓道界碑及杜甫的八哀诗碑等。到 1960 年时,部分墓葬已被破坏,广 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再次对该墓进行清理与挖掘,由于墓曾经被盗,故仅存少量玉片 及陶罐等文物,1978 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积极发展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 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著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人 物 传 记 阅 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 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 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 允。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十三年, 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 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 则讥谤起矣说曰:“悠悠之谈,何足虑也!”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初,张说知集贤 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说卒后,上思其言,召拜九龄为中书侍郎。常 密有陈奏,多见纳用。寻丁母丧归乡里。二十一年十二月,起复拜中书侍郎。时范阳 节度使张守硅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上特舍之。九龄 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 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藩。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自无学术, 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 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 又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御史中丞卢怡等结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 甚为当时之所称。遇疾卒,年六十八,谥曰文献。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龄之先觉, 下诏褒赠,赠司徒,遣使就韶州致祭。 (节选自《旧唐书·张九龄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 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B.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 /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C.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 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D.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 /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丁母丧,“丁”即“遭受”,“丁母丧”即“遭受母亲的丧事”,也称作“丁母忧”“丁外 艰”。 C.故事,在文中指旧事、先例,这与《六国论》中“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意思相 同。 D.褒赠,“赠”是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对活着的官员则用 “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九龄才华突出,受人赏识。他善写文章且少年时便受到广州刺史王方庆的赞 赏;张说也常向皇帝推荐张九龄为学士,以备皇帝咨询。 B.张九龄为官忠直,敢于劝谏。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大礼时,张九龄劝说张 说不要违规提拔亲近的官员,他未听从;张九龄反对重用牛仙客,玄宗接受了他的建 议。 C.张九龄风度不凡,结交友善。后任宰相向唐玄宗推荐公卿时,玄宗都会询问此 人是否有张九龄的风度;他与严挺之等有才干的人相处友善,交往始终不改变。 D.张九龄目光长远,有预见性。他在皇帝赦免安禄山的时候,指出安禄山有叛逆 之心,将来必成祸患,应该除去,后来玄宗逃亡蜀地时还追念他的先知先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 考其等第。 (2)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硅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 10.【D】 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 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当初,张说命令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张九龄对张说说:“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 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如果像穿衣裳一样上下颠 倒,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 11.【B】 思路点拨 应为“丁内艰”。 12.【B】思路点拨 “玄宗接受了他的建议”文中无据,原文是“帝不悦”,并未明说 接受与否。 1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1)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 考其等第。 张九龄凭借(善于)鉴别人物的才能被推崇,当时吏部考试选拔人才和参加科举 考试的人,都让张九龄和右拾遗赵冬曦考核他们的等级。(关键词“才鉴”“见”“等第”的 翻译各 1 分,句意 2 分) (2)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硅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 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畦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押送(安禄山) 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典章实施(处罚)。(关键词“以”“败衄”“执”的翻译各 1 分,句 意 2 分) 张 九 龄 的 诗 歌 欣 赏 《旧唐书》说:九龄文学政事,咸有所称,一时之选也。也就是说,张九龄这 个人在政治上和文学上的造诣,在当时都有一席之地。实际上,纵观中国历史,能达 到像张九龄这样,文政齐发的人,犹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杰出 的地位,在文坛上,也有其不可动摇的影响力。 张九龄比较著名的诗作有:《晚霁登王六东阁》、《感遇十二首》、《望月 怀远》、《湖口望庐山瀑布泉》、《咏燕》、《赋得自君之出矣》等,尤其是在他遭 贬之后所做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成了千古绝唱。 张九龄诗作的风格,以清澹为主,被成为中国唐代山水诗的开山鼻祖。和他 同时代的,他的恩师兼好友张说曾评价他说: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而窘边幅。在 他的诗作中,没有浓墨重彩的色调,有的是简单、清雅之风。他崇尚自然,借物寓情, 手法独特,《诗薮·内编》卷二称他为:“唐初承袭梁、陈,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 张子寿首创清澹之派。”而张九龄诗风的清澹派,也由此定论。 张九龄诗篇的格调,基本上都是清新、积极、向上的,即使在他被贬谪时所 作的诗篇,也丝毫看不出有消极、悲观的色调。 1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海上面升起了一轮明月,你我天各一方共赏月亮。 有情人怨恨漫漫的长夜,彻夜不眠将你苦苦思念。灭烛灯月光满屋令人爱,披衣起露 水沾挂湿衣衫。不能手捧美丽银光赠你,不如快入梦与你共欢聚。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 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五、六句承接三、 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 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 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 分) 感遇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①开元末,玄宗耽于政事,贬斥贤臣,本诗是作者被贬荆州时借丹橘言志的作 品。 ②孔子曾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故后世常以“岁寒”借指砥砺节 操。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四句先以反诘语“岂伊地气暖”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 “收”,赞美丹橘具有耐寒的节操。 B. 五、六句的意思是,丹橘作为上好的水果可以用来款待嘉宾,可是从中原到 江南却有山水阻隔,嘉宾难以到来。 C. 七、八句是诗人从感慨中得出的判断:命运的好坏,只是因为遭遇的不同;而这 又如同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一样,其中的道理实在难以捉摸。 D. 最后两句指出人们只顾栽种桃李而不种丹橘,并以“此木岂无阴”反诘收束 全诗,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怨愤之情。 14. B【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诗歌内容及赏析诗歌的手法的综合能力。题干要 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 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的内容,然后根据 理解内容,最后与所给选项内容进行比对分析。B,曲解诗歌的意思。根据理解诗歌五、 六这两句是说:丹橘虽好,无奈山高水深,重重阻隔,难以把它运出去,进献给嘉宾。 故选 B。 15. 杜甫曾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意思是说他的诗意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 和联想的余地。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感遇》能让人联想到哪些内容? 答: ①诗人赞颂丹橘经冬犹绿,由此可以联想到诗人自己虽遭权贵排挤,却坚贞不屈 保持正直高洁的品质与情操。 ②“自有岁寒心”一句充分显现了丹橘坚韧的性格,历霜雪而弥坚的高尚情操。 使人联想到诗人一副自我肯定、充满自信的神情,表现出威武不屈、挺拔峥嵘的英雄 气概。 ③诗中写道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进献给嘉宾,不能受到嘉宾的青睐,这不由使 读者联想到当时朝政的黑暗和诗人遭贬斥的坎坷遭遇,诗人借橘喻人,感叹自己空怀 报国之才而无用武之地,不能得到朝廷的赏识。 ④最后两句写桃李受世人重视,而被人们忽视的丹橘却也能绿树成阴,不禁使人 联想到作者当时的心境,虽因遭受排挤而心情抑郁,但又保持着自己坚贞不屈的高尚 品格。 张 九 龄 和 王 维 张 九 龄 作 为 开 元 盛 世 最 后 一 位 名 相 , 除 了 在 政 治 上 的 卓 越 成 就 外 , 最 被 世 人 所 称 道 的 就 是 他 的 诗 才 和 乐 于 提 拔 后 进 的 事 迹 。 而 王 维 就 是 因 为 被 张 九 龄 赏 识 , 才 从 一 个 默 默 无 闻 的 读 书 人 , 成 为 了 名 满 天 下 的 诗 人 。 所 以 说 张 九 龄 对 王 维 而 言 , 不 仅 是 知 己 好 友 , 还 是 有 知 遇 之 恩 的 恩 人 。 跪 服 大 君 子 献始兴公 王维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 不用食粱肉,崎岖见王侯。 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 任智诚则短,守仁固其优。 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讎。 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 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 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 【注】始兴公: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名相。于开元二十二年(734 年)拜中书令, 次年封始兴伯。张九龄很赏识诗人王维,在他任中书令的当年,提拔王维为右拾遗。 据诗题及题下原注“时拜右拾遗”。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这首《献始 兴公》则是他出仕拾遗后,希望得到更进一步的言志之作。 【译文】 宁可栖隐荒野林,宁可饮取山涧流。 不愿为己食膏粱,卑躬屈节谒王侯。 匹夫节操本鄙陋,粗衣短褐到白头。 运用才智确所短,固守仁义本我优。 听说您是大贤人,任贤不畏亲与仇。 决不出卖爵官位,事事都为百姓谋。 贱子跪席来陈情,能为您的随从否? 感奋世有公正论,偏私庇曲非我求。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两句连用两个“宁”字,有利于作者抒发强烈的情感态度和追求志向。 B. 第三句中的“粱肉”比喻富贵的生活,“不用”一词表明作者的厌恶之情。 C. “匹夫”“贱子”是作者谦称自己,“大君子”则用来赞美张九龄,用语得体 恰当。 D. “野树林”“涧水流”所营造的意境,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异曲 同工之妙。 答案【B】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 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 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 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 项,是借代手法而非比喻。“粱肉”,以粱为 饭,以肉为肴。用精美的膳食借代权贵的奢华生活。故选 B。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 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 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 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 存在明显的错误。 15. 本诗前半部分表现厌恶官场之意,而后半部分又表现欲获赏识提拔之情。前 后是否矛盾?请表明你的观点,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不矛盾。①作者厌恶官场,表现其清高、守仁的节操。②所拜求之人具有一 心为公、心系苍生的君子风格。③作者以此希望得到公平 对待,以施展才华,而非屈 从私心。因此,不矛盾。 《献始兴公》是唐代诗人王维出仕拾遗后写给张九龄希望得到更进一步提携 的言志之作。此诗前半部分表示宁愿栖隐山林过清贫淡泊的生活,也不愿为了追求富 贵享乐而阿谀巴结王侯,宁可一辈子做布衣,也不肯卑躬屈膝地谋求仕进;后半部分 希望张九龄任用自己,在思想脉络上仍与前半部分密切相承。全诗语言通俗明快,格 调高亢健举。 患 难 见 真 情 寄荆州张丞相 王维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我所思念的人在何方?重山叠嶂,只能怅然遥望荆州。 我虽满腹才华,可天下却无人赏识, 没有您张丞相的擢升,恐怕我还寂寂无名。 您的知遇之恩,我终身难忘。 您遭不幸,被贬荆州,我也将追随您, 退出这污浊的官场,归隐田园。 南飞的大雁呀,你们振翅高飞, 可是怎能将我的思绪传与荆州的故人? [注] ①张丞相:指张九龄。他对王维有知遇之恩,曾举荐王维为右拾遗。王维写 此诗时,张九龄已被奸相李林甫排挤出朝廷,贬到荆州担任长史。 ②艺植:栽植。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所思竟何在”借用乐府诗语调,用一个设问句开篇,显得情韵绵绵。“怅望 深荆门”中的“深”字用得十分精当,诗人遥望故人的神情如在眼前。 B. “举世无相识”追忆往事,倾诉自己怀才不遇的处境,这一略显夸张之语更强 调了张丞相的知遇之恩。 C. “终身思旧恩”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张丞相赏识、提拔自己的感激之情。 D.“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写出了在张丞相被贬后,诗人艰难的生活状况。 15. 诗歌尾联表达感情时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4. 【D】这两句诗写诗人隐居田园的决心。 15. ①融情于景。诗人寄思念之情于南飞的大雁,但鸿雁飞尽,无人寄书,表达 了诗人深情难寄的痛楚。 ②采用疑问句式。怎样才能将我的思绪传于远方的故人呢?意指没有办法传达情 意,写出了诗人的无奈与隐痛。 【简析】《寄荆州张丞相》是唐代诗人、画家王维的诗作。此诗为寄赠张九龄被 贬荆州而作,寄托作者对张九龄的深切怀念,抒发世无知音,自己也将归老田园的情 怀。全诗朴实无华,自然天成,处处透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意。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开元二十二年(734 年),张九龄 为中书令,次年擢王维为右拾遗,是年王维三十五岁。在此之前,王维在政坛上没有 任何地位。所以王维视张九龄为伯乐、恩人。当张九龄被贬荆州之后,举朝之士但求 自保,王维却不避权贵,写成此诗表达对张的知遇之恩。《资治通鉴》记载:“九龄 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荣自保位,无复直言。” 全诗以景结束,苏轼赞王维“诗中有画”,“目尽南飞雁”有这个意思。以 此收束全文,低吟婉转,更觉深沉。诗歌语言朴实无华,自然天成,处处透露出作者 的真情实意。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