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高考模拟 / 盐城市2021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讲评课件)60张

还剩 13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盐城市2021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讲评课件 2 目 录 壹 贰 叁 肆 现 代 文 阅 读 古 代 诗 文 阅 读 语 言 文 字 应 用 作 文 3 论述类文本阅读 4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印刷术出现之前,文学是一种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只能依靠口耳相 传加以传播,作者和读者之间没有固定界限。 B.手抄书时代的作者已经有了对自己作品的占有意识,在看重自己的责 任和声誉之外,也开始关注自己的经济利益。 C.印刷术的出现不仅促使作者作为一个个体从集体中独立出来,也使读 者从人群中分离,从面对面的社会关系中脱离出来。 D.著作权法萌芽于手抄书时代,它对印刷复制行为进行了有效的规制, 从法律层面保护了作者对作品的占有权力。 C 1.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只能依靠口耳相传加以传播” 有误,印刷术出现之前,不仅有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还有手抄书的方式。 B、“手抄 书时代的作者……也开始关注自己的经济利益”有误,原文第3节末“只有在印刷术出 现……对作者的经济权利的捍卫和保护才可能出现。” D、“著作权法萌芽于手抄书 时代”有误,原文第3节“著作权法保护的是作者对作品的占有权力,但是它并非在文 学作品诞生之初就存在,而是在印刷术得以广泛应用之后才出现。” 5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比论证,指出印刷术是作者个体意识得以激发和彰显的关 键因素之一。 B.第③节中用贺拉斯的例子,论证在印刷术出现之前作者尚未重视经济 权利的捍卫。 C.第④节中用“加之”“于是”“所以”等关联词表明逻辑关系,使得 说理严密而深入。 D.文章最后一段点明中心论点,印刷术在著作权法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 到了重要作用。 2.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印刷术在著作权法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有误。 原文:“从而印证了在印刷术基础上产生的‘独创性’作者观,即作者是作品的创造 者。”的观点与标题《印刷术与现代作者观的形成》吻合,中心论点应为印刷术在现代 作者观形成中的起到了重要作用。 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抄书时代,也有独立的作者,但和印刷术时代相比,其维权意识 还比较低。 B.著作权法产生的前提是作者的作品因印刷术的出现而能够被大量机 械化复制 C.个体意识的彰显和个体权力的保护相辅相成,逐步形成“独创性” 的作者观。 D.著作权法认可作者是作品的创造者,从源头上杜绝了侵占他人劳动 果实的现象。 D 3.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从源头上杜绝了侵占他人劳动果实的现象。”有误,原文“著作权法的产 生和发展则是在法律上保护了作者对作品的经济占有权”,“从源头上杜绝”无中 生有。 实用类文本阅读 8 4.下列对“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研究新型冠状病毒疫苗需要分离新型冠状病毒毒种。截至7月20日,全球有大约250 种候选新冠病毒疫苗在研发当中。 B.使用佐剂和提高病毒抗原的剂量可以提高免疫应答反应,在新冠疫苗临床试验中, 普遍出现类似流感疫苗高剂量使用的结果。 C.据研究,皮内注射的流感疫苗免疫原性有所增强,改变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途径 可能是一种提高老年人免疫应答反应的方法。 D.目前,中国疫苗研发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体 现了中国秉持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 4. B 解析:材料二中的原文“普遍采取的方法是使用佐剂或者提高病毒抗原的剂 量。”原文中“或者”表示两种方法可以二选一,选项中“使用佐剂和提高病毒抗原的剂 量可以提高免疫应答反应”表示两种方法必须结合,曲解文意。” B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车间已取得新冠疫苗生产许可证。截至2020 年10月20日,中国约有6万名新冠肺炎疫苗受试者。 B.服用二甲双胍的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死亡率低于未服用的患者的死亡率,使用一些抗 衰老药物或许可以部分恢复老年人的免疫功能。 C.2020年年底,将会公布更多的疫苗数据,国内疫苗效果如何就能一目了然,复旦大学 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教授张文宏对此表示期待。 D.为推动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 美国因为自己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拒绝加入该计划。 5.D 解析: “美国因为自己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拒绝加入该计划。”错,强加因果。 D 6.以上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6分) 解析:非连续性文本考察材料侧重点 角度一:找对象(确定材料主要陈述对象。) 角度二:抓住显示思路的关键词,理清文章的结构。 角度三:结合文本的关键词、关键句等,找到或者概括上位概念词。 角度四:关注新闻或者材料的标题。 第一则材料一共8句话,通过每句话核心词的概括可以得出陈述的对 象是“中国对新冠肺炎的疫苗的研制”通过每句话前的时间词可以概括 上位概念词为“研制进程” 第二则材料,根据第一段,以及后面每段的段首句可以得出陈述的对 象是“新冠疫苗在老年人群中的使用”结合文中显示思路的关键词,提 取上位概念词为“提高效果和采取方法/措施” 第三则材料,第一段可以得出陈述对象为“中国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 施计划’”结合一二两段提取上位概念词“目的” 材料一侧重陈述中国研制新冠肺炎疫苗的进程; 材料二侧重介绍为提高新冠疫苗在老年人群的效果所 采取的方法; 材料三侧重说明中国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 的目的。(共6分。每点2分) 6.以上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6分) 实用类文本(非连续性)阅读解题技巧提示: (一)、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   1、通读材料 ① 阅读文字材料,概括每一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② 注意圈画关键词,特别是时间,概括性词语例如:几乎,大概,一般,全,都,凡是 这类词;表程度的词语。例如:总共 、基本、大致、最等;找出有逻辑性的关联词。 例如:表转折,表因果,分层分类,举例子,并列或递进。 2、通过分析、比较、综合,了解文本的阐述方向,找准话题,探究材料之间的联系、不 同点,找准每则材料和图表在内容和观点上的共同点。 (二)整合文本重要信息   ①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 ②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③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 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设错类型。 文学类文本阅读 14 《老人》 何其芳(1912年2月5日—1977年7月24日),原名何永芳,生于重庆万州,现代诗 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资料补充】 何其芳早期散文意境的虚幻之美: 一何其芳擅长描写冥想之境:低婉的独语,旷远的情思,和意识深处的沉潜,真切地触摸生命中最细 微,也最脆弱的律动—它让那些凝固和封冻的人生,渐渐地泛起了波纹;它让紧紧关闭的心房,轻轻地 张开了眼睛。 二何其芳擅长营造梦幻之境:到艺术的形式美中去寻找图案、梦幻、想象、比喻、典故、堆砌起思想 和哲理的碎片。将纤弱的感情,雾般的朦胧,缠绵进绚丽的文字中。 三何其芳最爱写追忆之境:流逝的岁月,像是一条夕阳下的长街,逶迤地伸向时空的深处。而何其芳, 这位夕阳下孤独的旅人,当他沿着时光的长廊,踽踽前行……院墙剥落的古宅,爬满青苔的石阶……从 记忆中钩沉起来的过往,让他回味,让他留恋。踟蹰低回中,他常常为之静默,为之叹惋。 冥思,在冥思中做梦;回忆,并写作,于何其芳,那是一种生存的状态,也是一种生命的形式。在 冥思中,让灵魂与天地万物浑融一体;在梦幻中,不断地找寻且不断地建造空中楼阁;在回忆里,从容 地审视并认真地品味过去的事物……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祖母家的老仆是本文重点回忆的老人。作者详细叙写自己的童年在外祖母家 古老的宅院里孤独而沉默地度过,为老仆的出现作了充分的铺垫。 B.文中对寨上看门人的回忆,突显了与之相关联的“烟袋”“水枪”“草鞋”三 个物象,写出其性情由暴躁到平和的变化,并解释了发生变化的原因。 C.武秀才是作者回忆的第三个老人,他在武艺方面知识丰富,讲述故事声音宏亮, 描摹生动,吸引力强,让年幼的“我”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 D.文章最后作者通过记梦的方式想像自己年老时的生活状态,与前面对三位老人生 活的回忆虚实结合,自然、巧妙地表达了“人生太苦”的主题。 7.D 解析: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和艺术手法。“记梦方式”“想象” 和前文三位老人的回忆都属于虚写,虚实结合的手法说法错误。 D 8.文中对前三个老人性格和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处理,很注意其间的和谐一致。请联 系文本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老仆的聋和沉默寡言,和凄清、寂静的古老宅院相适应(或:老仆的勤劳和知足, 与向日葵花、萝卜花、古柏树、蓖麻树、万年青等的合奏相适应); 看门人“容易发脾气”,与他过着半乞讨式生活,“在冰冷的坚硬的石头间”生 长相适应; 武秀才性格开朗、喜谈武艺,与前文我们一起漫游的环境相适应。 【解题提示】先要概括三个老人的性格,再寻找到对应的环境描写,最后要指明 两者的和谐一致之处。 【文本理解】文中三个老人出身、经历、生活的环境各不相同,所以呈现出来的性格也不一样。 老仆生活在凄清、寂静的古老宅院,每天清晨和黄昏虔诚的敲磐、燃香,独自养猪、赶鸭、种菜,生 活单一规律而寂寞这与其沉默寡言与勤劳一致;看门人生活“在冰冷的坚硬的石头间”的寨上半乞讨式 的缺乏家庭温暖的生活使得其脾气暴躁,编草鞋卖给各种职业的人有所收入后使得其变得有些和气; 而喜欢漫游、曾是武秀才的老人,则性格开朗洒脱、声音宏亮。 三位老人三幅不同的旧社会的生活缩影,作者没有过多的对旧社会带有主观色彩的议论和抨击, 只是通过流畅的、写实的记叙,给读者呈现“人生太苦了”的旧社会令人忧郁的图画。 9.本文以少年的观察视角呈现老人的生活故事,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以少年观察视角呈现老人生活故事,强化了少年、成年与老年之间的距离感; 使得山寨与外界、居停与游走构成明显对照; 拓展了文本的意蕴空间; 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沉思,为表现主旨“生命的严肃与沉着”打下坚实基础。 【解题提示】表达效果的答题角度:艺术手法、行文构思的效果;文本内容、 表情达意的效果;主旨表达的效果;读者效果。 【补充理解】童年,始终是何其芳回忆的焦点。阴暗,湫隘,荒凉的童年,严 厉的父亲,总是责打学生的私塾先生,这些都让何其芳的童年充满着惊恐畏怯与 封闭,让何其芳有些垂头丧气。然而,对纤细、柔弱的感觉的偏好,让何其芳时 不时地神往于记忆里的荒凉。毕竟,那荒凉是他成长的摇篮,那荒凉是他灵感的 沃土。而且,那荒凉里,有时还能开出一些朴素和纯洁的花朵。正如小说中所说 “或者我还要在有阳光的檐下养桶蜜蜂。人生太苦了让我们在茶里放一点糖吧。” 文言文阅读 19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20 刘一燝(1567年-1635年), 字季晦,江西南昌人。明末大臣, 与叶向高、左光斗同为辅政大臣主 持朝政,历明神宗、明光宗、明熹 宗、明思宗四朝,熹宗朝初期内阁 首辅。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 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 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 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 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 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 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廷弼守辽一载/残疆宴然/不知何故翦除/嗣后军国大事/陛下 当毅然主持/敕诸臣洗心涤虑/悉破雷同附和/共忧国奉公/ B.廷弼守辽/一载残疆宴然/不知何故翦除嗣后/军国大事/陛下 当毅然主持/敕诸臣洗心涤虑/悉破雷同附和/共忧国奉公/ C.廷弼守辽/一载残疆宴然/不知何故翦除/嗣后军国大事/陛下 当毅然/主持敕诸臣/洗心涤虑/悉破雷同附和/共忧国奉公/ D.廷弼守辽一载/残疆宴然/不知何故翦除嗣后/军国大事/陛下 当毅然/主持敕诸臣洗心涤虑/悉破雷同附和/共忧国奉公/ 10.A 熊廷弼守辽东一年,已经残破的边疆安然无事,不知道为什么要解 除他的职务。此后的国家大事,陛下应该毅然主持,下令各臣深思熟虑, 拿出自己独立的意见,一扫雷同附和的意见,共同无私地为国担忧。 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侍既可指选入宫中而未有名封的侍女,也可指妃嫔,文 中李选侍的身份是妃嫔。 B.践阼指走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称阼阶, 其上为主位。文中指登基。 C.法司指古代执掌司法刑狱的官署,明清两代以刑部、都察 院、大理寺为“三法司”。 D.削籍既可指官员革职,也可指将罪臣从原籍贯中除名驱逐 出原居住地,文中指后者。 11.D 削籍:革职;指旧时妓女从乐籍上除名从良;削除名籍。 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一燝公忠为国,果断匡定社稷。先帝驾崩,李选侍藏匿皇 长子,刘一燝大声诘问斥责,在王安的协助下接出皇长子,助其登东 宫位。 B.刘一燝顾全大局,不计个人恩怨。沈㴶怀疑他指使言官上书 弹劾自己,就勾结魏忠贤等人陷害他,刘一燝并没有因此就顺从言官 意愿。 C.刘一燝主持政务,屡次遭到弹劾。因霍维华等上奏弹劾他, 他就交代周嘉谟反击霍维华,使之转任外地,结果遭到了孙杰的竭力 攻击。 D.刘一燝护卫社稷,忠贞耿直。皇帝曾多次要任命他为首辅, 他推辞谦让以待叶向高,他的品行和功绩也赢得了叶向高的认可。12.C 一燝没有交代周嘉谟反击霍维华。原文为:既而维华外转,其同官 孙杰疑一燝属周嘉谟为之,上疏力攻一燝。一燝疏辨求罢。 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善治天下者,俾六官任事,言官陈事,政府得裁其是,则天下治。(5分) (1)善于治理天下的君主,使六部尚书任职理事,言官能够陈奏政事, 政府能够裁夺其中的是非,那么就天下太平。(共5分。每句1分) (2)一燝援故事,内臣非司礼掌印及提督陵工不得滥荫,止拟加恩三等。(3分) (2)刘一燝援引旧例,内臣如果不是司礼掌印和监管陵寝工程的人就不 能够滥加封赏,只拟旨为他加恩三等。(共3分。每句1分) 14.刘一燝为什么上疏阻止皇帝追查贾继春勾结朋党之罪?从这件事 上可以看出刘一燝怎样的优秀品质?(3分) 14. 刘一燝认为皇上刚刚即位就怀疑臣子勾结朋党,会让奸人乘机陷害 士大夫。(2分) 从中可以看出刘一燝思虑周密、目光长远的优秀品质。(1分) (共3分) 原文:一燝谓天子新即位,辄疑臣下朋党,异时奸人 乘间,士大夫必受其祸。乃具疏开帝意,为继春解,而反 覆言朋党无实。 刘一燝,字季晦,南昌人。万 历末年,九月朔,帝崩。一燝 诘群奄:“皇长子当柩前即位, 今不在,何也?”群奄东西走 不对。东宫伴读王安前 曰:“为李选侍所匿耳”一燝 大声言:“谁敢匿新天子者?” 安遂趋入白选侍。选侍颔之, 复中悔,挽皇长子裾。安直前 拥抱疾趋出。一燝见之,急趋 前呼万岁,捧皇长子左手,英 国公张惟贤捧右手,掖升辇, 一燝傍辇疾行,翼升文华殿, 先即东宫位,群臣叩头呼万岁。 帝既践阼,一燝遂当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朔:农历每月初一 诘:诘问 奄:古同“阉”,指宦官 对:回答 前:走上前 白:禀告;报告 颔:点头,表示同意 中:半;中途;半中腰 疾趋:快步走 掖:用手搀扶别人的胳膊,指扶助或提拔 翼:恭敬,谨肃 小心翼翼 践阼:走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主 阶在东,称阼阶。即位;登基。 当:主持 刘一燝,字季晦,南昌人。万 历末年,九月朔,帝崩。一燝 诘群奄:“皇长子当柩前即位, 今不在,何也?”群奄东西走 不对。东宫伴读王安前 曰:“为李选侍所匿耳”一燝 大声言:“谁敢匿新天子者?” 安遂趋入白选侍。选侍颔之, 复中悔,挽皇长子裾。安直前 拥抱疾趋出。一燝见之,急趋 前呼万岁,捧皇长子左手,英 国公张惟贤捧右手,掖升辇, 一燝傍辇疾行,翼升文华殿, 先即东宫位,群臣叩头呼万岁。 帝既践阼,一燝遂当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刘一燝,字季晦,江西南昌人。万 历末年,九月初一,皇上去世。刘一燝 诘问宦官:“皇长子应在灵柩前即位, 今天却没有看见他,为什么?”众宦官 支支吾吾不回答。东宫伴读王安走上前 说:“被李选侍藏起来了。”刘一燝大 声说:“谁敢把新天子藏起来?”于是, 王安跑进去告诉李选侍。李选侍同意了, 中途又反悔,拉着皇长子的衣襟。王安 急忙上前拥抱皇长子快步出来。刘一燝 看到了,急忙前趋口呼万岁,捧着皇长 子的左手,英国公张惟贤捧着右手,扶 持他坐上辇车。刘一燝在车旁快步行车, 行至文华殿,先即皇太子位,群臣叩头 高呼万岁。皇上既已登基,刘一燝遂执 掌朝政。 明年,天启改元,沈阳失。 廷臣多请复用熊廷弼。一 燝亦言:“廷弼守辽一载 残疆宴然不知何故翦除嗣 后军国大事陛下当毅然主 持敕诸臣洗心涤虑悉破雷 同附和共忧国奉公。”帝 优旨褒答。言路多怨一燝。 一燝尝言:“任天下事者, 惟六官。 善治天下者, 俾六官任事,言官陈事, 政府得裁其是,则天下 治。”于是一切条奏悉下 部议,有不经者,诏格之。 复用:再次起用 优旨:优待的诏命 褒:赞扬,夸奖 答:答谢 言路:指言官 条奏:逐条上奏 不经: 1.不合常法。 2.谓不见於经典,没有根据。 3.谓近乎荒诞,不合常理。 4.不禁;禁受不起。 格:1.阻止;搁置 2.纠正,匡正 明年,天启改元,沈阳失。 廷臣多请复用熊廷弼。一 燝亦言:“廷弼守辽一载 残疆宴然不知何故翦除嗣 后军国大事陛下当毅然主 持敕诸臣洗心涤虑悉破雷 同附和共忧国奉公。”帝 优旨褒答。言路多怨一燝。 一燝尝言:“任天下事者, 惟六官。善治天下者,俾 六官任事,言官陈事,政 府得裁其是,则天下治。” 于是一切条奏悉下部议, 有不经者,诏格之。 第二年,改年号为天启,沈阳失陷。 很多廷臣都请求再次起用熊廷弼。刘一 燝也说:“熊廷弼守辽东一年,已经残 破的边疆安然无事,不知道为什么要解 除他的职务。此后的国家大事,陛下应 该毅然主持,下令各臣深思熟虑,拿出 自己独立的意见,一扫雷同附和的意见, 共同无私地为国担忧。”皇帝传旨表扬 他。很多言官怨恨刘一燝。刘一燝曾说: “担任国家大事的,只有六官。善于治 理天下的君主,使六部尚书任职理事, 言官能够陈奏政事,政府能够裁夺其中 的是非,那么就天下太平。”于是所有 的条奏全部交给各部讨论,如有不合原 则的,下诏纠正它。 初,选侍将移宫,其内竖 刘朝等盗内府秘藏,过乾 清门仆,金宝堕地。帝怒, 悉下法司,案治甚急。群 奄惧,构蜚语,言帝薄先 朝妃嫔,以摇惑外廷。御 史贾继春遂上安选侍书。 帝恶继春妄言,且疑其有 党,将严谴之。一燝谓天 子新即位,辄疑臣下朋党, 异时奸人乘间,士大夫必 受其祸。乃具疏开帝意, 为继春解,而反覆言朋党 无实。继春得削籍去。 内竖:宫内小臣。2.亦作“内竪”。指宦官。 仆:向前跌倒 下:交付 构:诬陷,陷害。【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薄:对……薄情 摇:动摇 安:安抚,安顿抚慰 恶:厌恶 辄:就;总是 乘间:利用机会;趁空子 具:完备;详尽 解:辩解 削籍:革职 初,选侍将移宫,其内竖 刘朝等盗内府秘藏,过乾 清门仆,金宝堕地。帝怒, 悉下法司,案治甚急。群 奄惧,构蜚语,言帝薄先 朝妃嫔,以摇惑外廷。御 史贾继春遂上安选侍书。 帝恶继春妄言,且疑其有 党,将严谴之。一燝谓天 子新即位,辄疑臣下朋党, 异时奸人乘间,士大夫必 受其祸。乃具疏开帝意, 为继春解,而反覆言朋党 无实。继春得削籍去。 当初,李选侍准备移宫,她在宫 中的宦官刘朝等人盗窃内府的秘藏,经 过乾清门时跌倒了,金银财宝撒了一地。 皇帝发火了,将他们全都交给司法部门, 案子追查得很急迫。众太监很害怕,散 布流言蜚语,说皇帝薄待先朝的妃嫔, 想以此来迷惑动摇外廷。御史贾继春于 是上书安抚李选侍。皇帝讨厌贾继春毫 无根据的胡说,并且怀疑他还有同党, 准备严厉地处罚他。刘一燝以为皇上刚 刚即位,就怀疑臣子拉帮结派,将来奸 人乘机加以利用,士大夫一定会遭受他 们的灾祸。于是细致上疏开导皇帝,为 贾继春辩解,并且反复说朋党势力实际 上并不存在。贾继春得以削夺官籍离职。 定陵工成,忠贤欲以为功。一燝 援故事,内臣非司礼掌印及提督 陵工不得滥荫,止拟加恩三等。 及言官交章论沈㴶,㴶疑一燝主 之,与忠贤等比,而齮一燝。一 燝持大体,不徇言路意。言路颇 怨。是年四月,候补御史刘重庆 遂力诋一燝不可用。帝怒谪重庆。 一燝再论救,不听。而给事中霍 维华等交章劾一燝。帝不问。既 而维华外转,其同官孙杰疑一燝 属周嘉谟为之,上疏力攻一燝。 一燝疏辨求罢。忠贤从中主之, 传旨允其去。 交章:官员交互向皇帝上书奏事 比:勾结;偏爱。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齮 yǐ:咬,啃;侵犯;倾轧 大体:重要的义理,有关大局的道理 徇:顺从、依从 论救:上书皇帝论事救人 属:叮嘱 允:答应,许可 定陵工成,忠贤欲以为功。 一燝援故事,内臣非司礼掌 印及提督陵工不得滥荫,止 拟加恩三等。及言官交章论 沈㴶,㴶疑一燝主之,与忠 贤等比,而齮一燝。一燝持 大体,不徇言路意。言路颇 怨。是年四月,候补御史刘 重庆遂力诋一燝不可用。帝 怒谪重庆。一燝再论救,不 听。而给事中霍维华等交章 劾一燝。帝不问。既而维华 外转,其同官孙杰疑一燝属 周嘉谟为之,上疏力攻一燝。 一燝疏辨求罢。忠贤从中主 之,传旨允其去。 定陵工程完工后,魏忠贤想把它作为 自己的功劳。刘一燝援引旧例,内臣如果 不是司礼掌印和监管陵寝工程的人就不能 够滥加封赏,只拟旨为他加恩三等。等到 言官交相上书议论沈㴶,沈㴶怀疑刘一燝 是主谋,跟魏忠贤等人相勾结,陷害刘一 燝。刘一燝从大局出发,不徇从言官的意 思,言官颇有怨言。这一年四月,候补御 史刘重庆于是极力诋毁刘一燝不能任用。 皇帝很愤怒,贬谪刘重庆。刘一燝再次上 书营救,皇帝不听。而给事中霍维华等轮 流上书弹劾刘一燝,皇帝不理。不久霍维 华被调往外地,他的同事孙杰怀疑是刘一 燝吩咐周嘉谟干的,上疏极力攻击刘一燝。 刘一燝上疏辩白,请求辞职。魏忠贤在暗 中操纵,传旨同意他离职。 先是,帝数称一燝为首 辅,一燝不敢当,虚位 俟叶向高。及向高至, 入谗言,谓一燝尼己。 至是,知其无他,力称 一燝有翼卫功,不可去。 帝复慰留,一燝坚卧不 起。二年三月,疏十二 上,乃令乘传归。(选自 《明史刘一燝传》,有删 节) 称:举荐。【繁称文辞,天下不治】 俟:等待 尼:阻止;阻拦 翼卫:护卫 乘传:传,zhuàn驿车,传达命令的马 车,也引申为官府载人的车。乘坐驿车。 指奉命出使。 先是,帝数称一燝为首 辅,一燝不敢当,虚位 俟叶向高。及向高至, 入谗言,谓一燝尼己。 至是,知其无他,力称 一燝有翼卫功,不可去。 帝复慰留,一燝坚卧不 起。二年三月,疏十二 上,乃令乘传归。(选自 《明史刘一燝传》,有删 节) 在这之前,方从哲离职,皇帝几 次推举刘一燝为首辅,刘一燝不敢担 当,空留首辅的位子等待叶向高。到 叶向高到来后,有谗言说刘一燝阻止 他任职。到这时,知道他没有别的用 心,极力称赞刘一燝有保卫国家的功 劳,不应该离职。皇帝又一次安慰挽 留他,刘一燝坚决卧床不肯起来。天 启二年(1622)三月,十二次上疏, 皇帝于是命令让刘一燝乘驿车回家。 古代诗歌阅读 37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郊园秋日寄洛中友人 许 浑 楚水西来天际流,感时伤别思悠悠。 一尊酒尽青山暮,万里书回碧树秋。 日落远波惊宿雁,风吹轻浪起眠鸥。 嵩阳亲友如相问,潘岳闲居①欲白头。 [注①]潘岳闲居:潘岳,晋人,曾作《闲居赋》; 庾信《小园赋》有“潘岳面城,且适闲居之乐”。 许浑,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 晚唐诗人,晚年归润州丁卯桥村舍闲居, 多写消极恬退的闲适诗,追寻旷逸闲适、 逃避社会的思想在他诗中显得更加突出。 潘岳,后名潘安,西晋文学家、政 治家,古代四大美男之首。容颜俊美, 才智聪颖,号称奇童。因作《藉田赋》, 遭到嫉妒,十年不得升迁。最后卷入一 场夺权阴谋中,被诛灭三族。 钟嵘《诗品》称“陆才如海,潘才 如江”,王勃《滕王阁序》“请洒潘江, 各倾陆海云尔。” 郊园秋日寄洛中友人 许 浑 楚水西来天际流,感时伤别思悠悠。 一尊酒尽青山暮,万里书回碧树秋。 日落远波惊宿雁,风吹轻浪起眠鸥。 嵩阳亲友如相问,潘岳闲居①欲白头。 [注①]潘岳闲居:潘岳,晋人,曾作《闲居赋》; 庾信《小园赋》有“潘岳面城,且适闲居之乐”。 楚水依旧从西方奔向那遥远的天际, 然而与洛中友人别离后,各自天涯,思念 悠长不尽。 独酌浇愁,樽空酒尽,青山已沉没在 暮霭之中;万里回信,此时的碧树已逢秋 时、叶落枝疏。 日落波光,惊扰了栖宿的鸿雁;秋风 吹过,微波荡漾,惊飞了睡着的海鸥。 嵩阳的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想 像潘岳那样,享受闲居之乐,直到白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诗题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地点以 及题赠对象,并在内容上统摄了全诗。 B.“楚水”自西方天际奔流而来, 它的宏阔浩荡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的隐喻。 C.颔联对仗工整,且用“青山暮” 和“碧树秋”的乐景衬托了诗人的惆怅。 D.颈联勾勒出一幅宿雁惊、眠鸥飞 的动人画卷,视野开阔,境界澄远。 “青山暮”,指青山已沉没在暮霭之中, 则以暗淡的景象渲染气氛,蕴含着“举杯销 愁愁更愁”的情怀。 “碧树秋”,指此时的碧树已逢秋时、叶 落枝疏。秋风中摇颤的“碧树”,成为诗人 注目的对象,诗人愁肠百结的意绪,依附于 萧瑟清冷的景象,宛转而出。 原本美好秀丽的“青山”“碧树”,却 因恰逢“秋暮”,而各自向其本来意义的反 面转化。这一联,笔随情转,情从景出,以 对仗工稳的律句,抒写诗人坐对暮色下的青 山、已逢秋时的碧树而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 就手法来看,仍是以哀景写哀情,渲染 了诗人的惆怅。 C ①潘岳闲居:潘岳,晋人,曾作《闲居赋》; 庾信《小园赋》有“潘岳面城,且适闲居之乐”。 ②欲白头:潘岳《秋兴赋·序》:“晋十有四年, 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赋云:“斑鬓髟 biāo以承弁biàn兮,素发飒以垂领。” 此赋先叙 述时序变易引起的人情感触:自己虽然已近中年, 头发已经花白,但官滞难迁,因而悲秋之感强烈。 后写自己不屑与高官显宦为伍,与其居高遭险, 不如效法庄子“逍遥乎山川,放旷乎人间”的行 为,归家闲居。后以“潘鬓”谓中年鬓发初白。 难句赏析 嵩阳亲友如相问,潘岳闲居①欲白头②。 诗人仕途沉浮,后闲居丁卯桥村舍,吟诗 抒怀,以潘岳自比,用潘岳作《闲居赋》事, 自喻闲居赋诗。《闲居赋》表现了潘岳闲居的 乐趣,也意在表达诗人对闲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潘安三十二岁,仕途不顺使他那密云般乌 黑的秀发添了几缕银丝。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周 旋官场的厌倦,对仕途失意的愤懑之情。 郊园秋日寄洛中友人 许 浑 楚水西来天际流,感时伤别思悠悠。 一尊酒尽青山暮,万里书回碧树秋。 日落远波惊宿雁,风吹轻浪起眠鸥。 嵩阳亲友如相问,潘岳闲居①欲白头。 [注①]潘岳闲居:潘岳,晋人,曾作《闲居赋》; 庾信《小园赋》有“潘岳面城,且适闲居之乐”。 16.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1)对友人相隔的思念之情; (2)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之情; (3)对闲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4)对仕途失意的愤懑之情。 (共5分。每点1分,答出四点得5分。) 名篇名句默写 43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归去来分辞》中“ ▲ , ▲ ” 两句既是陶渊明归隐后抬首远 观之景的描写,更是他无意仕途、热爱隐居生活心境的表达。 (2)当代作家贾平凹对王维《山居秋暝》中“ ▲ , ▲ ”两句诗的境 界甚为推崇,他说“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 —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 (3)《赤壁赋》中“ ▲ , ▲ ”两句从听者反应的角度,侧面表现了 洞箫声强烈的感染力。 17.(1)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共6分。每空1分) 语言文字应用 4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纵观元散曲由生到灭的全过程,关汉卿确实是一个 ▲ 的人物。 他在元初顺应了下层知识分子独特的心理和生活要求,散曲之波在世 俗生活中扬起,形成了一股强烈的思想文化力量,使之延宕到了清初。 这种力量的核心就是与异族歧视者和统治者持不合作的态员度,这无 疑是不可忽视的积极因素。由于关汉卿是元散曲作家中一位集大成的 人物,其文化成就带有 ▲ 的性质。 当诗歌在唐诗、宋词 ▲ 时, 他在曲家中发扬蹈厉,使元散曲这种艺术形式成熟起来,从而推动了 中国古典诗词曲的发展。至明清交替之时,散曲虽成为强弩之末,但 其形成的艺术光斑 ▲ ,关曲中适时而动的哲学观念符合历史的潮 流,对中国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献。不论在思想内容还 是艺术形式上,我们拿许多元代、明代作家散曲作品与现存关氏作品 加以对比,就会发现,关曲是整个散曲发展的“遗传基因”。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举足轻重 兼容并包 盛极而衰 若隐若现 B.一言九鼎 兼容并包 否终而泰 若即若离 C.一言九鼎 兼收并录 否终而泰 若隐若现 D.举足轻重 兼收并录 盛极而衰 若即若离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举足轻重:原指处于两强间的有实力的人,只要稍微倾向一方,就能打破均势。后用来比 喻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全局。 一言九鼎: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形容所说的 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 兼容并包: 容:容纳;包:包含。把各个方面全都容纳包括进来。 兼收并录: 把不同的说法都一并载录下来。 盛极而衰: 盛:兴盛,繁荣;极:顶点;衰:衰落。形容事物的繁荣达到了顶点,就会转 为衰落。 否终而泰: 否:坏;泰:好,顺利。坏运到了尽头,好运就来了。 若隐若现:意思是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若即若离: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形容人的关系疏淡,事物含混不清。 A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纵观元散曲由生到灭的全过程,关汉卿确实是一个 ▲ 的人物。 他在元初顺应了下层知识分 子独特的心理和生活要求,散曲之波在世俗生活中扬起,形成了一股强烈的思想文化力量,使之延 宕到了清初。) A.在世俗生活中扬起散曲之波,一股强烈的思想文化力量得以形成,使之延宕到了清初。 B.在世俗生活中扬起散曲之波,形成了一股强烈的思想文化力量,使之延伸到了清初。 C.散曲之波在世俗生活中扬起,一股强烈的思想文化力量得以形成,使之延宕到了清初。 D.散曲之波在世俗生活中扬起,形成了一股强烈的思想文化力量,使之延伸到了清初。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 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 划线句存在二处语病,一是这句话主语本来是“他”(关汉卿),但接下来变成了“散曲之波”,属 于中途易辙,应改为“在世俗生活中扬起散曲之波”,排除CD;二是“延宕”与清初不搭配,应改为 “延伸”,排除A。 补充:“使之”提到形成之前是不是更好呢?(陈方敏老师) B.在世俗生活中扬起散曲之波,形成了一股强烈的思想文化力量,使之延伸到了清初。按B项来说, 三个分句主语都是“他”(关汉卿),意思上觉得不太合理,也就是说,“形成了……使之延伸到了 清初”主语都是“他”——“他”形成了一股思想文化力量,“他”使之延伸到了清初? 把“使之”放到“形成”前面,意思就是他使散曲之波形成了一股思想文化的力量,而它延伸到清初。 B 20.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末句作简要赏析。(3分) 末句:不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我们拿许多元代、明代作家散曲作品与现 存关氏作品加以对比,就会发现,关曲是整个散曲发展的“遗传基因”。 【解析】考查鉴赏分析句子(修辞手法角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了解修 辞手法常见类型、作用等。 参考答案: 运用了比喻(暗喻)的修辞手法。将关曲比作散曲发展的“遗传基因”,强 调了关曲在整个散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奠基作用与深远影响力。(共3分。手法1 分,作用解说2分)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数十年前很难得的电影现在成了家常便饭,这是进步。只是,获取故事的门槛降低,不代表所 有人都会在最低的门槛内外徘徊。故事的供给在多元条件下形成了梯次,① 。比如知识分子主要 沉浸在最高梯次上,而普通大众会更多靠近最低门槛。位于更高梯次的人也会俯就低门槛媒介,而 这一点无法逆推——低门槛媒介的主要接受者往往不能进入更高梯次。举个例子,教授也会看电影, ②。所以教授会了解普通人,但普通人通常无法了解教授。这事实上也是一种永恒的机制,它维系 着社会文明的阶梯性,不管在信息时代知识如何俯拾可得,③。正是层次的存在,才形成对流的动 力,才推动更高文明的产生。 参考答案: ①不同的人会主要处在不同的梯次; ②普通人一般却不会去读学术著作; ③都还是有层次之分的(共6分。每句2分,要求语意准确、表达连贯、不超字数)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根 据上下文语境来推断所填的句子。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继工信部同意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开展物联网等领域eSIM技术应用服务后,物联网领域再迎利好。 我国正在建设的首个卫星物联网——“ 行云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第一阶段建设。物联网是以互联网 为基础的一种延伸和扩展,“行云工程”计划在2023年完成近百颗卫星生产、发射及组网,形成覆盖全 球的物联网信息服务系统。参照移动互联网发展之路,物联网的发展路径将是“先连接再爆发”,基于 大量连接及海量数据,将交互衍生出丰富的增值应用服务,如智慧出行、自动驾驶、智能家居等,进而 推动物联网进入全面繁荣阶段。 参考答案:我国在建首个卫星物联网“行云工程”已完成第一阶段建设,(2分)计划 在2023年形成覆盖全球的物联网信息服务系统。(2分)物联网发展路径将是“先连接 再爆发”。(1分)(共5分。句子欠简洁流畅酌情扣分)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时,根据新闻报道的构成要素,找到语段中的抓人物(或组织者、 发起者等)、时间、地点、事件、结果等要素进行压缩,同时注意题干中的字数要求。 怎样压缩新闻类语段:①根据新闻要素,准确筛选答题信息点。要全面阅读材料,辨别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 即时信息和背景信息,以便准确确定重点语句、新闻导语、正文等几部分,关键信息主要集中在导语一段, 所以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导语部分。②选择句式,组合信息。首先应选择句式,安排层次。一句话新闻常采 用陈述句式一一人物十事件十时间十地点十原因,人物和事件构成主谓句。③注意字数限制,草拟答案。 答案拟出后要验证草拟的答案能否准确涵盖新闻材料的要点。 写作 52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报道,在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双节假期里,堵车大戏在高速公路上演,一些司机随意 变道加塞、占用应急车道......10月4日,坐在副驾驶的强女士在2个小时内拍下约270辆车的 违章照片,随后她向交警部门进行了举报。该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大众对强女士的 举报行为褒贬不一,褒扬地义举的有之,说她越俎代庖的有之,说她是“告密者”“打小 报告”......随后,白岩松在《新闻1+1》栏目中向观众发问“随手拍违章应该鼓励吗”,公 安部官方微博“@中国警方在线”也发起了相关投票。 针对“随手拍违章应该鼓励吗”的问题,我市交管部门准备组织一次座谈会,广泛听 取广大市民的意见。你作为一位应邀出席的代表,请写一篇发言稿,阐明自己的观点。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原题 【审题突破】 材料有两大部分组成,材料第一部分内容第一句话陈述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 堵车大戏在高速公路上演,出现了一些司机随意变道加塞、占用应急车道等违背道 路交通规则的不文明现象。由此可见双节期间在车辆拥堵的高速公路上,随意变道、 加塞、占用应急车道的违章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令人担忧的“司空见惯” 的痛点。有人无视规则,漠视安全,对生命安全存在侥幸心理,丢掉了坚守公共法 规底线和生命至上的社会公德。 第二句话主要交待一位坐在副驾驶室的强女士,根据自己拍下的大量违章照片, 随后向交警部门举报的事件。由此可见道路拥堵,人们随意违章比较频繁,这必然 带来诸多安全隐患,从主客观上都给出行之人带来生命安全威胁;坐在副驾驶位置 上的强女士没有“袖手旁观”,而是自觉守法、护法,用合法途径果断承担社会监 督的公民职责,体现她自觉的社会责任感与强烈的社会同理心。 【审题突破】 第三句话讲述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大众对强女士举报行为褒贬不一。由此可见,举 报行为,“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社会巨大反响;举报行为得到人们的肯定,认为这 是坚守正义之举;举报行为也受到了一些人质疑:质疑她有“越俎代庖”的越权行为, 质疑她在“背叛阵营”,质疑她有背后“打小报告”的卑劣行为……总之,人们对举报 行为“大发议论”,而对高速公路上的违章行为大多“视而不见”或者“避而不谈”, 甚至“讳莫如深”。个中原因非常复杂,在此不做过多揣测。但有一点可以明确:人们 知道随意变道、加塞、抢占应急车道行为是错误的。只不过有人还是选择把批评、指责 的矛头指向这位强女士。其实这是鲁迅笔下“看客”心理的社会折射。人们习惯对不文 明现象进行“义正言辞”的私下“指点”,但不一定愿意像《皇帝的新装》里那个小男 孩大声说出客观事实。如果到法律法规主管部门进行正当“举报”,那更大可不必了。 庆幸的是,这位强女士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用证据向不文明现象发出声音。她的 声音是微弱的,也是振聋发聩的。从这一点来看,她是勇敢、理智的社会公德捍卫者。 【审题突破】 最后一句话讲述针对这个事件,白岩松在《新闻1+1》向亿万观众提出了“随 手拍违章应该鼓励吗”的社会之问,公安部官方微博“@中国警方在线”也发起相 关投票。可见,这个事件不仅迅速成为广大网民的“热搜话题”,更引起官方权威 媒体与国家执法部门极大关注。这看起来是个偶然事件,实际上是一场关于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社会、国家层面如何真正践行的社会大讨论。体现了人们对 文明与和谐的呼唤,对自由与平等的希冀,对公正与法治的坚守,对诚信与友善的 期盼。 【审题突破】 材料第一部分提供了写作背景情境,材料第二部分内容交待了写作具体实施情境: 1.针对“随手拍违章应该鼓励吗”的问题,我市交管部门准备组织一次座谈会,广泛 听取广大市民的意见。 2.你作为应邀出席的代表,写一篇发言稿,阐明自己观点。 写作情境要求考生以一个应邀出席的代表身份,在市交管部门组织的座谈会上,阐 明自己观点,以实现我市交管部门广泛听取民意并更好实现维护社会交通安全,保护人 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目标。 最后,针对以上材料内容,提出写作具体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立意, 原创,不少于800字等。 【立意思考】 针对背景情境、具体发言情境以及写作核心问题,需要先理清以下几个问题: 1.谁来随手拍违章?是你,是我,还是他,还是我们大家?随手拍的主体必须明确, “你”的发言稿才有针对性、可信度以及实施可行性基础。 2.鼓励随手拍违章的话,谁去鼓励?是你,是我,是他,还是我们大家?只有深切思 考这个问题,“你”的发言稿才有写作对象和讨论价值,这个座谈会才有开展的必要和意 义。 3.明确谁来随手拍违章,谁来鼓励之后,考生还必须明确为什么要给予鼓励,鼓励的 目的、意义和价值,否则无法实现市交管部门本次座谈会的初衷和目标。 4.辩证来看,如果选择不鼓励的话,“你”的立脚点是什么?“你”有怎样的价值考 量和社会期待? 在以上思辨基础上,立意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捍卫规则需要随手拍;拍的是 照片,护的是安全;随手拍,拍出文明与诚信;随手拍,就是一面“照妖镜”;随手拍, 拍出公德与初心;随手拍,牢记自律与他律;随手拍,不是随意拍;随手拍,拍好底线…… 【写作注意】 1、明确写作情境,把握写作方向 写作情境规定了写作文体、场合、对象、任务、目的、范围等,这是考生 写作具体任务情境,必须明确。比如要求考生针对“随手拍应该鼓励吗”问题, 在市交管部门组织的座谈会上写一篇发言稿来阐明自己观点。这规定了发言对 象是市交管会的领导、工作人员以及与会其他应邀代表,场合是面向社会的市 交管会座谈会,那么写作要有明确的对象意识和场合要求,发言内容要针对主 要问题给出明确观点和合理解释、表达得体,体现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同时,发言稿需要标题、开场白、主体和结束语,特别是主体部分观点鲜明, 条理清晰,有明确听众意识,摒弃套话、空话。 【写作注意】 2、紧扣核心问题,筛选写作重心 为了防止立意趋同化,或者“顾左右而言他”、甚至另起炉灶的偏题化,考生需 要在紧扣核心问题基础上,在“众说纷纭”中寻找到核心观点,然后在核心观点统领 下确定表达重心以及层次。从本质上来讲,千篇一律的表达与偏题倾向的文章从某种 程度上都是对情境“核心问题”的疏远甚至背离。因而紧扣“随手拍应该鼓励吗”, 考生进行“追本溯源”、“沿波讨源”,上下求索,就会找出问题背后原因,就会发 现问题实质,进而思考面对问题“你”该怎么办。这样,写作方向清楚,重心明确, 表达层次明晰,发言稿自然充实有说服力。 【写作注意】 3、运用思辨眼光,树立写作高度 微博热搜的话题讨论,新闻媒体的社会之问,执法部门的网络投票提供了写作背 景情境,市交管部门关于“随手拍应该鼓励吗”问题,进行听取民意的座谈会又提供 了写作具体任务情境。背景情境、任务情境传达出一个共同信息:我们的社会追求开 放、多元、包容、公正、法治、自由、平等,全社会正在积极创建文明环境,努力构 建诚信、友善的生活环境。因而,写作过程中需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态度面对问题, 不逃避问题与矛盾,寻找解决问题的社会良方,勇于承担公民的社会责任,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目标。当一个人拥有胸怀天下的 大视野和服务社会的高格局,笔下的文章自然深刻有高度。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