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初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部编版(2016) / 八年级下册 / 第三单元 / 9 桃花源记/陶渊明 / 桃花源记PPT课件

桃花源记PPT课件

  • 2021-04-07
  • 73页
  • 7.16 MB
还剩 13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9. 桃花源记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 索、以时间为顺序的记叙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利用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掌握字词含义,疏通文 章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陶渊明的志趣、品质和思想情感,培养高尚的道 德观。 情景导入 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 一座深约100米的山洞。洞内宽敞明亮,洞中有天。东 晋末年,长期隐居农村的陶渊明来到这里后,有感于农 村现实,突发奇想,虚构了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世 外桃源。在桃源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 人人各尽所能,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 人之间都极融洽而友好。真的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 吗?桃源人是人还是仙?今天,我们就去拜访一下这 个世外桃源吧!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 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 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 散文家。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 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 俗,热爱纯净的自然。诗文作品有 诗《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 生传》等。 作者简介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 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 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 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 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 压榨。 背景资料 字 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黄发垂髫( ) 便要还家( ) 阡陌交通( ) 无人问津( ) 间隔( ) 诣太守( ) 刘子骥( ) huò yǎn tiáo yāo qiān mò jīn jiàn yì jì 知识梳理 (1)一词多义 ①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②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③寻: 寻向所志( ) 未果,寻病终( ) 放弃、舍弃 房屋 做记号 标记,记号 寻找 随即,不久 ④其: 复前行,欲穷其林( ) 既出,得其船( ) ⑤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这 他的 作为 对、向 (2)古今异义 ①缘溪行(古义:沿着,顺着;今义:缘故,缘分) ②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食物味道好) ③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邮电或各种运输事业的 总称)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专指 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 出路的境地) ⑤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隔绝、不通音讯;今义:距离) 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 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⑦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延伸) (3)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省略句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②便舍船,从口入 ③初极狭,才通人 ④问所从来 ⑤便要还家 (应为“小口仿佛若有光”,承前而省略主语) (“也”类判断) (句前省略主语“渔人”) (句前省略主语“山洞”) (应为“问之所从来”,省略宾语) (应为“便要之还家”,省略宾语) (4)精华集萃 出自本文的成语: 1.世外桃源 是陶渊明描绘的与世隔绝、没有遭受战乱和没有“王税” 的社会.后来就用“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幸 福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也用以比喻一种想的脱离现实 的境地。 2. 鸡犬相闻 本义是鸡狗的叫声能互相听见,表示居住在附近。由“鸡 犬相闻”,生成成语“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意思是彼此居住的地方连鸡狗的叫声都能听见但相互间却 至死都不往来,没有交情。现在用来形容个人、单位或地 区之间互不联系,互不通气。 【解释】: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 理 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 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出自】:晋·陶潜《桃花园记》描述的一个与世 隔绝,没有遭到祸乱的美好地方。 【近义词】:洞天福地 【反义词】:人间地狱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为职业。(一天)沿着溪流 划船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 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流两岸几百步长,中间没 有一棵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繁多。捕鱼人对这里的美 景感到很惊奇。又继续前行,想走完这片桃林。 [点评]此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时间、经过和沿途所见的奇丽 景色。 “桃花溪水行舟图’。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翻译课文 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消失了,打鱼人在这里看到一座山, 山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透出来。 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打鱼人)便离船上岸,从洞口进入(洞内)。开始很狭窄,仅能 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 桑林、竹园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 能听到鸡鸣狗吠的声音。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 女女的穿着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 垂髫(tiao),并怡然自乐。 和小孩, 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 来,具 答之。便要还家, 看见打鱼人,(他们)竟然非常惊异,问从什么地方来,打鱼人 详细地回答了他们。(他们)就邀请(打鱼人)到他们家里,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 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 摆酒杀鸡热情款待。村中听说来了这么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述说他们的祖先 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 境,不 复出焉,遂与外人 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着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 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 间隔 。问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 晋 。此人一一 断绝了来往。问(打鱼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 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打鱼人一件一件地 为具言 所闻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 , 给他们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事,(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不已。其余的 人各自都又请打鱼人到他们家中做客, 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都拿出好酒好菜招待。打鱼人住了几天后,就告别(他们)回去。 桃花源的人对他说: “ 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一切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起。” [点评]此段是全篇文章的中心。写渔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以 及和世外桃源的人接触交往的情况。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处处 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 (打鱼人)出了洞,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返回,沿途到处做 上标记。到了武陵郡,拜见大守,说了 如 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他在桃花源的奇遇。大守当即派人跟他前去,寻找前次做的标 记,竟迷了路,不再找得到先前去桃花源的那条路了。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 之 ,欣然规 往。未果,寻 病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听到这件事,欣然 计划着前往。计划还没实现,不久便病死了。 终。 后 遂无问津 者 以后,就再也没有去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 [点评]此段写渔人出来以后的事,说明了桃花源是一个虚无飘 渺,在当时社会根本不可能找到的地方,更显示了世外桃源的 神奇莫测。 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2.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5.教师点拨。 合作探究 1.桃花源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交流点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 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大惊”? 【交流点拨】桃源与世隔绝,年代久远。 3.“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 惋”? 【交流点拨】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 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4.“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为下 文再寻桃源埋下伏笔。 5.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去桃源时 “不复得路”? 【交流点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 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鉴赏特色 1.说说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交流点拨】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 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明。本文重点是作者借 “桃花源”来表达社会理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 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 的传奇性开头和归来复寻“遂迷”“未果”的结尾, 则写得清晰简略。 2.课文在情节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情节曲折、跌宕。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 怎样?②桃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③渔人“欲穷其 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源的道路扑朔 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 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⑥渔人辞去时, 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有什么用意?⑦为什么 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 相扣,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 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交流点拨】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 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1.以虚讽实:虚构“世外桃源”以寄托政治理想 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2.虚实结合:真实的人物(刘子骥)和虚构的故 事,准确的朝代、年代和说不清道不明的地点, 使得本文的情节亦真亦幻、若虚若实、扑朔迷离、 奇趣无穷 •3.语言生动简洁又含蓄隽永,看似轻描淡写,却 使人物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 •4.详略得当。 写法借鉴 课堂小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没 有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 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 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 青少年,更应树立远大的理想,将个人利益与社会的 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 民族。 拓展延伸 围绕下列辩题开展班级辩论赛。 辩题:桃花源——陶渊明的理想寄托(正方) 桃花源——陶渊明的消极逃避(反方) 桃花源 (理想社会) 发现 鲜美 缤纷 忘→逢→异→ 穷 进访 平旷 俨然 良田美池桑竹 怡然 大惊 叹惋 再寻 处处志之 遂迷 未果 板书设计 一、填空: 《桃花源记》选自 ,作者 是 , 时著名诗人。 课文以 为线索, 写渔人 、 、 、 桃花源 的情形。 《陶渊明集》 东晋陶渊明 发现 访问 离开 寻找 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练一练 二、在括号内填入省略的成分。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 )具答之。 (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 数日,辞去。 A、渔人 B、桃花源人 AB A A A A A B B 课后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在课堂上,探讨桃 花源的美这个问题可以不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而探究 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偏难,可以用启发引导、合 作探究的方法。为了进一步的启发引导,我也出示了 相关的图片,并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分析 理解。因此,学生很顺利地就能回答出来。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