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
固与发展人教版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1.抓住关键词是学习历史很重要的方法之一。与“1368年”“称
帝”“应天府”这些关键词语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朱元璋 B.赵匡胤
C.成吉思汗 D.忽必烈
A
2.下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D
3.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
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
①废丞相,设三司 ②设置厂卫机构 ③八股取士
④设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D
4.国子监祭酒宋讷有一天在家生闷气,监视他的人认为有可能是对皇上
不满,就偷偷地把他生气的样子画了下来,交给了朱元璋。监视国子监祭酒
宋讷的人应该隶属( )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按察司 D.锦衣卫
5.明朝读书人为实现“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梦想。他们应该( )
A.四书五经倒背如流 B.学会吟诗作词
C.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D.曲谱剧本信手拈来
D
A
6.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
阳之郊……”“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是说二者都( )
A.削弱了儒学地位 B.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C.损害了国家统一 D.引发了文字狱
7.明朝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下列作物中,
不属于明朝从国外引进的是( )
A.花生 B.向日葵
C.马铃薯 D.粟
B
D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书记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大喜道:“天下英
雄尽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
,通谓之制义。”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创立于哪个朝代?有什么影响?
科举制度。隋朝。便于统治者吸收和笼络人才。
(2)材料一中的“进士”、材料二中的“八股”分别始于哪位皇帝在位
期间?
隋炀帝、明太祖。
(3)“八股”的危害有哪些?
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9.“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
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造成洪武皇帝工作负担
沉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
A.丞相制度的废除 B.军机处的设立
C.文字狱的兴起 D.东厂的设置
10.明朝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
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办事效率 B.扩大统治基础
C.加强专制统治 D.增强六部权力
A
C
11.(2017·黑龙江大庆)明代受到皇帝信任的宦官汪直权倾朝野,“自京
师及天下,旁午侦事,虽王府不能免”。类似现象在明代多次出现,这在
本质中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军机处效率低下
C.宦官易于听从皇帝命令
D.八股取士使官吏无能
A
12.(2018·广西百色)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从朱熹的
《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以《集注》为依据,以“八股”为应
试文章的程式。此举( )
A.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B.有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D.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创新思维
D
13.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以下内容
能够反映明朝经济发展的有( )
①引进玉米、甘薯等作物 ②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盛产青花瓷 ③商
品经济空前活跃,出现许多较大商业城市 ④出现了有名的商帮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A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
……曰征东,分镇藩服。”
材料二: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
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行政制度?始于哪个朝代?明朝取代它的机构是什
么?
行省制度。元朝。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
(2)根据材料二,丞相的设立始于哪个朝代?宋太祖时,相权发生了什么
变化?
秦朝。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宰相往往不止一人,设副宰相
若干,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哪位皇帝废除了丞相一职?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明太祖。加强皇权,巩固封建统治。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
固与发展人教版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1.郑和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是古代航海事业
的顶峰,后世几百年中,几乎无人能及。派遣他第一次出使西洋的皇帝是
( )
A.唐太宗 B.宋高宗
C.明太祖 D.明成祖
2.假若你跟随郑和的船队下西洋,下列哪些地方是不可能到达的( )
A.印度洋沿岸 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地中海沿岸
D
D
3.(2018·江苏连云港)史载,郑和船队在占城时,“其买卖交易,使用
七成淡金或银。中国青瓷盘碗等品……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这反映
了郑和下西洋( )
A.加强了经济交流
B.发展了航海技术
C.树立了明朝国威
D.促进了政治交往
A
4.根据下表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包括( )
①时间早 ②规模大 ③随行人员多 ④友好交往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D
郑和 哥伦布
首航时间 1405年 1492年
船数 200多艘 3艘
航船大小 长151.8米
宽61.6米
长24.5米
宽6米
随航人数 27 800人 88人
5.“戚继光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倭”来自( )
A.日本 B.俄罗斯
C.朝鲜 D.印度
6.曾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成功平息东南沿海倭患
的民族英雄是( )
A.岳飞 B.郑成功
C.文天祥 D.戚继光
A
D
7.戚继光针对沿海地形多沼泽、倭寇小股分散的特点,创立攻防兼宜的
“鸳鸯阵”,后倭寇大举进犯浙江,戚继光率军九战九捷,基本平息浙东的
倭患是在( )
A.杭州 B.台州 C.扬州 D.南京
B
8.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材料:
(1)材料中的图片是连环画的封面,连环画中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战斗双方分别是哪两国人?
明朝。中国和日本。
(2)连环画中故事的结果怎么样?你认为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
结果: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最终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原因:广大
人民的支持;“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戚继光个人杰出的领
导才能和军事指挥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戚继光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坚强勇敢,不怕困难,敢于反抗外来侵略,不追求个人功名的高贵品
质和甘为祖国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9.7次昼夜星驰的行程,30多个陌生国度的停泊,9万里波澜壮阔的远航,
郑和七下西洋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明朝出现这样的壮举是因为
( )
A.海上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高超
10.《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命和及其侪
王景弘等通使西洋。”材料中反映了明成祖命令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
A.进行海外殖民,掠夺财富
B.收复台湾
C.宣扬明朝的富强和国威
D.加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B
C
11.(2018·山东青岛)“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
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
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材料表明“郑和这次远航”的特点
不包括( )
A.利润丰厚 B.规模较大
C.技术先进 D.和平交往
A
12.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城高二十余丈,居民数千“少壮守阵,
老稚妇女运砖石”,终于击退倭寇。这一史实说明( )
A.抗倭是人民的一致要求
B.戚继光发动人民抗倭
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人民起义抗倭反明
A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初,由于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
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
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 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
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
个国家和地区。
——摘自王介南著《中外文化交流史》
(1)材料一反映郑和下西洋哪些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
西洋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
特点: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到达国家和地区多。最远地方: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材料二:15世纪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郑和七下
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
之旅……数百年来,东南亚各国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
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被称为“名副其
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
郑和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东南亚各国人民对
郑和怀念、敬仰;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
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言之有理,答对一条即可)
材料三:……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
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
(3)材料三描述的是什么现象?当时政府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结果如何
?
现象:倭患严重,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损害。措施:派遣戚继光等抗击
倭寇。结果:取得台州九捷,基本肃清了浙东的倭患。接着,戚继光奉命进
入福建和广东,与当地的抗倭将领共同抗倭,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材料四:“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4)材料四是谁的诗句?诗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高尚品德?
戚继光。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爱国、爱民,不追逐个人名利。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
固与发展人教版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1.它图文并茂,全面总结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使我国的药物学研
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还流传到日、英、法等国,为世界医药学作出
了重大贡献。“它”的作者是( )
A.张仲景 B.华佗 C.李时珍 D.宋应星
2.要了解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以及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应推
荐阅读(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资治通鉴》 D.《天工开物》
C
D
3.农业是立国之本,关乎着国计民生。在明末,诞生的一部重要的农
业科技著作是( )
A.《农政全书》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4.我国古代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骚扰,保护中原农耕文明发挥过重要
作用的伟大工程是( )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北京故宫
A
B
5.明朝的北京城是典型的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北京城是哪位皇帝在位时
在原有基础上修建的( )
A.明太祖 B.顺治帝
C.康熙帝 D.明成祖
6.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是( )
A.《水浒传》 B.《三国志通俗演义》
C.《聊斋志异》 D.《红楼梦》
D
B
7.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明朝后期
最负盛名的戏剧家是( )
A.关汉卿 B.白朴
C.汤显祖 D.马致远
C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谓“八献”就是曹操献刀、孙策献玉玺、王允献貂蝉、黄盖献
苦肉、阚泽献降书、庞统献连环、张松献地图、孔明献空城。
材料二:施耐庵写《水浒传》,为突出英雄打虎时的神威,亲自来森林中
观虎,并找了许多有经验的猎户,了解他们猎虎以及与虎搏斗的情形。
材料三:
(1)材料一出自我国历史上哪部小说?作者是谁?
《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
(2)材料二成书的时间是何时?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元末明初。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3)材料三中的主人公是谁?反映了人民的什么精神?
孙悟空。蔑视封建统治,敢于反抗的精神。
9.中国医学家屠呦呦以提取青蒿素治愈疟疾的成就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医
学奖。青蒿入药在许多中医典籍中均有记载,明代李时珍就曾将其记录在( )
A.《伤寒杂病论》 B.《齐民要术》
C.《水经注》 D.《本草纲目》
10.《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下面关于它的
评价正确的是( )
A.是17世纪中国工艺的百科全书
B.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C.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D.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D
A
11.(2018·内蒙古包头)下图所示的是明朝都城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
这种设计意在突出( )
A.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B.宫殿宏伟壮观的景象
C.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
D.紫禁城建筑的时代感
C
12.“六十年来,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这段材料主要
歌颂了什么工程或建筑的积极作用( )
A.大运河 B.赵州桥 C.长城 D.都江堰
13.钱文忠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
,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
川的真实写照……”下列哪位著名小说家以该僧人取经的故事为素材创作了一
部长篇神话小说( )
A.罗贯中 B.吴承恩 C.施耐庵 D.曹雪芹
C
B
14.明清时期,建筑设计规模宏大,传统科技继续发展,出现了总结性的
科学巨著,但继而转为停滞。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面问题。
【建筑】
(1)图一是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平面图,请结合这幅平面图介绍一下当时的北
京城。
北京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布局严整,街道宽广笔直。整个北京城
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
对称展开,均衡布局。
(2)图二是哪个朝代的长城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它的起止点分别在哪里
?主要是为了防范哪个少数民族?
明朝。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蒙古族。
【科技】
(3)明朝时期我国的传统科技仍然走在世界前列,大量的科技巨著相继问世
,当时涌现了哪些影响较大的科技巨著?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4)明朝时期,我国涌现出这么多古典科学巨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朝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
科学家积极投入科学技术的研究、试验和总结,写出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巨著
。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
固与发展人教版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1.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民不聊生,其主要原因是( )
A.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B.宦官专权,权倾朝野
C.官员钩心斗角,结党营私
D.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2.明末农民战争中,称“闯王”的是( )
A.李自成 B.张献忠
C.吴三桂 D.戚继光
A
A
3.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从大泽乡起义到太平天国运动,很多农民
起义的领袖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其中,李自成建立的是( )
A.大顺政权 B.张楚政权
C.太平天国 D.东汉政权
A
4.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是十三朝古都,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十分
重要。古代曾占领今西安并建立政权的农民领袖有( )
①陈胜 ②黄巢 ③朱元璋 ④李自成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C
5.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大震荡的年份。下列事件,哪几项全都发
生在1644年( )
①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北京 ②明朝灭亡 ③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④李自成
建立政权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C.②③④
6.他从小喜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长大后,他足智多谋,武艺
超群。经过三十多年的征战,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他是( )
A.铁木真 B.阿保机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A
C
7.为了解除“犯上”罪名对部众的心理压力,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改国
号为清的是( )
A.努尔哈赤 B.顺治
C.皇太极 D.雍正
C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明僖宗时,赏赐
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时,
云南沭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
材料二: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口号。
材料三:(明末民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
材料四: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材料二和材料一有何联系?
问题:明末土地兼并严重。联系:针对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李自成提
出“均田免赋”口号。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社会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闯王受到人民欢迎。原因:“均田免赋”符合人民要求,反映了人民的
心声。
(3)结合材料四《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指出李自成在哪儿建立了政权
?明王朝灭亡的标志是什么?
西安。1644年,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明朝灭
亡。
9.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受到广大群众的
热烈欢迎。其根本原因是( )
A.明末土地高度集中,赋税沉重
B.广大农民觉悟高,拥护起义军
C.均田免赋促使农民加入起义军
D.均田免赋是农民起义的目的
A
10.大明王朝统治中国长达270多年,创造了诸如明长城和北京城等辉
煌的成就。那么,导致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李自成大军攻占北京
B.崇祯皇帝自缢万岁山
C.明朝中期后宦官乱政
D.明朝政治的日益腐败
D
11.有人分析明朝灭亡的三大原因有“天灾、人祸、外扰”。下面对
明朝灭亡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陕西北部连年大旱,饥民遍野
B.明朝末年,爆发了农民起义
C.清政权乘机占领北京,明朝灭亡
D.明朝政权的腐败
C
12.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指出(中
共)进京赶考,不能成为历史上第二个李自成。是因为李自成起义( )
A.推翻了明王朝
B.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C.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又被赶出了北京
D.攻占了北京城,建立了全国统一政权
C
13.阿保机、阿骨打、铁木真、努尔哈赤都是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
的杰出少数民族政治家。下列政治家与政权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A.阿骨打——契丹国
B.阿保机——蒙古国
C.铁木真——金
D.努尔哈赤——后金
D
14.下图是沈阳故宫的十王殿,清朝的第一位皇帝就居住在这里。那么清
朝建立的时间和第一位皇帝分别是( )
A.1635年 皇太极
B.1636年 努尔哈赤
C.1636年 皇太极
D.1616年 努尔哈赤
C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
……待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材料二:科学家竺可桢通过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之变化,指出中国16
世纪后半叶趋于寒冷,至17世纪最冷。自天启六年(1626年)至崇祯十三年
(1640年),气候益转严厉,自然灾害频繁。
材料三:……内城陷。帝(崇祯)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
(1)材料一记录了明朝陕西北部遭受旱灾的情形,当时的受灾农民处于什
么样的状况?
庄稼颗粒无收,人民食野草、树皮和石块充饥,灾难深重。
(2)材料二介绍了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是明朝灭亡
的根本原因吗?为什么?
气候变冷、自然灾害严重。不是。根本原因是明朝政治日益腐败。
(3)材料三崇祯皇帝自杀,标志着明朝的灭亡。推翻明朝的农民军领袖是谁
?其最终结局如何?
李自成。李自成在推翻明朝的统治后,驻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降清
,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夹击李自成,李自成交战失利,最后失败。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
固与发展人教版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清朝前期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主要得益于( )
A.经济作物得到较大推广
B.政府注重兴修水利
C.清朝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D.改进耕作技术,推广新品种
2.清朝前期为了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推广种植的高产作物是( )
A.玉米、甘薯 B.玉米、水稻
C.小麦、水稻 D.棉花、茶叶
C
A
3.清初前期,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的行业是( )
A.纺织业 B.矿冶业 C.制糖业 D.制茶业
4.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新的工商业城市
的形成和集镇的兴起,都使商业资本空前活跃起来。当时全国性的商贸城
市有( )
①北京 ②上海 ③江宁 ④洛阳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④
A
B
5.史书记载:清朝时期“四方之货,不产于燕,而毕集于燕”。这说明
“燕”( )
A.商品经济活跃 B.农业生产发展
C.手工业发达 D.百姓富裕
6.清朝前期,我国商业发达,形成一些大的商帮,乾隆时期在全国各地
开设“票号”的商帮是( )
A.徽商 B.晋商 C.浙商 D.粤商
A
B
7.全国人口达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的情形出现在( )
A.明朝时期 B.康熙时期
C.乾隆时期 D.顺治时期
C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表
年代 耕地面积
1661年(顺治十八年) 5 493 576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6 078 430
1724年(雍正二年) 6 837 914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7 414 495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
固与发展人教版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清朝前期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主要得益于( )
A.经济作物得到较大推广
B.政府注重兴修水利
C.清朝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D.改进耕作技术,推广新品种
2.清朝前期为了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推广种植的高产作物是( )
A.玉米、甘薯 B.玉米、水稻
C.小麦、水稻 D.棉花、茶叶
C
A
3.清初前期,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的行业是( )
A.纺织业 B.矿冶业 C.制糖业 D.制茶业
4.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新的工商业城市
的形成和集镇的兴起,都使商业资本空前活跃起来。当时全国性的商贸城
市有( )
①北京 ②上海 ③江宁 ④洛阳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④
A
B
5.史书记载:清朝时期“四方之货,不产于燕,而毕集于燕”。这说明
“燕”( )
A.商品经济活跃 B.农业生产发展
C.手工业发达 D.百姓富裕
6.清朝前期,我国商业发达,形成一些大的商帮,乾隆时期在全国各地
开设“票号”的商帮是( )
A.徽商 B.晋商 C.浙商 D.粤商
A
B
7.全国人口达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的情形出现在( )
A.明朝时期 B.康熙时期
C.乾隆时期 D.顺治时期
C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表
年代 耕地面积
1661年(顺治十八年) 5 493 576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6 078 430
1724年(雍正二年) 6 837 914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7 414 495
材料二:湖广熟,天下足。
材料三:康熙年间大力推行鼓励垦荒的措施,至乾隆时已经是“人民户
口百倍于前。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
以供人之用。”
(1)材料一从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由
哪些因素导致的?
从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因素:①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
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②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加大。
(2)材料二这一现象出现在什么时期?这与材料一有何联系?
清朝前期。联系: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促进了湖广地区的开发,使湖
广地区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成为重要的粮仓。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根据材料三指出其出现的原因。
人口过快增长,导致耕地、粮食供给不足,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原
因: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
,国力增强,社会稳定;清朝以农业立国,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9.清朝前期,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
大。下列属于清朝普遍种植的经济作物是( )
①玉米 ②甘薯 ③甘蔗 ④水稻 ⑤烟草
⑥茶叶
A.①⑤⑥ B.②③④⑤
C.③⑤⑥ D.②③⑤⑥
C
10.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
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
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B
11.清朝前期,商业发达。下列不属于其表现的是( )
A.苏州“十万烟火”,富甲天下
B.晋商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
C.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D.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普遍种植
D
12.《喻世明言》中有一则故事,描述一个新谚语:“一品官,二品
贾”……在《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比商贾为第一等生,科
第反在次者。”请问这两本书中所反映的最有可能是哪个时代的社会现象
(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D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
材料二:姑苏繁华图
材料三:明清主要商帮情况一览表
商帮 主营商品 鼎盛时期
徽商 茶、盐、典当、
瓷器、丝绸
17世纪下半叶
至19世纪初
晋商 茶、盐、票号、
粮食、丝绸 鸦片战争前夕
江右商帮 瓷器、粮食、茶 18世纪初至19世纪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前期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个新变化是什
么?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2)材料二的这幅图反映了清朝前期哪一城市的繁荣景象?出现这一现象
的原因有哪些?
苏州。原因: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商业发达,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
(3)材料三中商帮最早出现在何时?他们的出现有何意义?
明朝。意义: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
固与发展人教版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右图是北京故宫乾清门西的一处平房,这里曾经是清朝军机处的所在地。
设立军机处的皇帝是( )
A.康熙帝 B.雍正帝
C.乾隆帝 D.顺治帝
B
2.“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
裁……”“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达到顶峰的标志是( )
A.实行郡县制 B.废除丞相
C.设立厂卫机构 D.设立军机处
3.文字狱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其规模之大,次数之多
要数(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D
D
4.(2018·山东聊城)清朝人李祖陶说:“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
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
遇鼠而以为虎。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上述社会现象出现的直接
原因是,清王朝实行( )
A.廷杖制度 B.“文字狱”
C.八股取士 D.特务统治
B
5.嘉庆时,北京城的乞丐就有10多万人。嘉庆元年的一个冬夜,露宿
街头被冻死的人竟达8 000人。出现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是( )
A.自然灾害严重,农民流离失所
B.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纷破产
C.皇帝好大喜功,花费无度,国库空虚
D.贪污腐败盛行
B
6.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须同外国互通有无,于是实行了
________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
A.重本抑末政策 B.闭关锁国政策
C.鼓励海外贸易 D.禁海政策
7.《国史概要》中指出:“外国商人必须住在广州城外特别居住区域内
的商馆,并且必须通过称为广东十三行的公行进行交易。贸易季节一过,
行商有责任催促外商离境,或返回澳门居住,不准在广州过冬。”这表明
清政府( )
A.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D.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
B
8.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让中
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
次派郑和下西洋。”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材料二:“……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马克思
(1)依据材料一,指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郑和
下西洋的船队到达最远的地区。
前提:明朝初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
岸。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与外界隔绝”采取了什么对
外政策。该政策的主要含义是什么?
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富强,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
9.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一到图三的变化
反映的实质是( )
A.封建制度的完善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文明的进步 D.君主权力的强化
D
10.(2018·广东)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军机处设置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
“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
被认定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 )
A.因战事而设 B.设于雍正十年
C.强化了君权 D.设于雍正年间
记述 出处
“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
处。” 《清史稿》
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事处 《军机大臣年表》
D
11.17、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
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思想的牢笼”指的是( )
A.科举考试
B.兴办学校
C.八股取士、文字狱
D.闭关锁国
C
12.1793年,马戛尔尼来到中国,他在日记中记载:“他们毫不掩饰对
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
们顽固地沿用他们无知祖先的笨拙方法。”据此可知中国( )
A.开始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
B.实行闭关自守最终导致了落后
C.开始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
D.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思想文化
B
13.正当西方列强以咄咄逼人之势不断东扩时,清帝国却实行“闭关锁国”
的政策,日益显出疲惫的老态。“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清朝统治的原因是
( )
①丧失了外贸的主动权,阻碍手工业的进步 ②不与外国进行科技交流,使
中国逐渐落伍 ③使清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 ④使西方殖民者找到侵
略中国的借口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C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军机处奉命经办一切重大军政事务,成为国家的政治中枢。军机
大臣无专职,亦无定员。军机处不设官署,除了奉命办事之外,自己不能作
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即“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
画于其间。”
材料二:翰林院庶吉士徐骏的诗集里有“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明
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于是雍正认为这是存心诽谤,照大不敬
律斩立决。
(1)材料一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遵照皇帝的
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2)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军机大臣的地位如何?这样做产生了什么影响
?
军机大臣除奉命办事之外,自己不能做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
何指示。影响:使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从而使君主专
制进一步强化。
(3)材料二反映了清朝实行的什么统治措施?
大兴文字狱。
(4)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这种做法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消极
影响?
目的:对反清思想严加防范和控制,从思想领域控制知识分子。消极影响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
固与发展人教版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1.目前全国共有三处曹雪芹纪念馆,其中北京的纪念馆坐落于北京植
物园(原海淀区四季青乡正白旗村所在地),被专家普遍认为是他晚年著书
之处“西山黄叶村”。曹雪芹在此处所著之书是( )
A.《西游记》 B.《三国演义》
C.《水浒传》 D.《红楼梦》
2.下列作品,通过描写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
从而深刻鞭挞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罪恶的是( )
A.《秦中吟》 B.《红楼梦》
C.《牡丹亭》 D.《本草纲目》
D
B
3.明清小说以章回为结构,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下列章回
目录选自《红楼梦》的是( )
A.孙悟空三岛求方,观世音甘泉活树
B.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C.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D.梁山泊吴用举戴宗,揭阳岭宋江逢李逵
B
4.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发展到清代,进入了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此
时最有影响的戏剧是( )
A.黄梅戏和京剧 B.汉调和京剧
C.昆曲和京剧 C.汉调和昆曲
5.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到到顶峰。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 )
①《牡丹亭》 ②《桃花扇》 ③《红楼梦》 ④《长生殿》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C
B
6.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徽班进京对京剧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徽班进
京的时间是( )
A.唐朝贞观年间 B.明朝洪武年间
C.清朝乾隆年间 D.民国时期
7.京剧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剧种,它形成于( )
A.雍正、乾隆年间 B.乾隆、嘉庆年间
C.道光、咸丰年间 D.同治、光绪年间
C
C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19世纪初年流行语
材料二: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1)《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生活在什么朝代?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是什
么?
曹雪芹。清朝。内容:《红楼梦》以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
剧为线索,通过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
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
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2)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小诗蕴含的深刻含义的?
不能将小说简单地作为爱情小说来读,应该通过小说的描写,透过表面
现象,看到封建制度的罪恶本质,从中领悟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
(3)你对《红楼梦》有怎样的评价?
《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9.《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结构宏大、情节委婉、细
节精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堪称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作者笔下所反映
的时代特征是( )
A.经济繁荣与社会开放
B.经济重心南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社会危机
D.统一国家的建立
C
10.《红楼梦》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也占有重
要地位。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是( )
A.赞扬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精神
B.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朽
C.展示封建社会必然衰亡的命运
D.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D
11.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
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中国小说起源于古代神话传说和先秦两汉的史传
文学。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是在(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D
12.昆曲是一门盛行于士大夫阶层的高雅艺术,曲腔哀婉,文字洗练,
意境幽深。乾隆年间,形成昆曲和各种地方戏曲争雄的局面,但乾隆嘉庆
年间昆曲日趋衰落。其主要原因是( )
A.昆曲自身缺乏创新,脱离广大民众和社会现实
B.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C.儒家思想文化的衰落
D.西方文化艺术的传入
A
13.京剧是中国的“国粹”,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京剧形成于北京地区,最初被称为“皮黄戏”
B.京剧是南方一些剧种融合并发展的产物
C.京剧正式形成于中国近代
D.京剧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C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昆曲脸谱
材料二:人们这样评价昆曲:“乾隆嘉庆以前有戏有曲,嘉庆道光之
际有曲无戏,咸丰同治以后无戏无曲。”
材料三:
(1)昆曲何时成为一种全国性剧种?结合材料一的昆曲脸谱,说说昆曲有何特
点。
明朝万历末期。特点:昆曲既集中体现了南曲清柔婉转的特点,又保留了北
曲慷慨激昂的声腔,并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糅合在一起,且与柔美的舞姿相
结合,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
(2)材料二是人们对昆曲发展历程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无戏无曲”指
的是什么。并分析其原因。
指昆曲衰落。原因:昆曲陷入因循守旧的境地,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和现实生
活。
(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的国粹,它是什么?形成于何时?
京剧。清朝道光年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