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高考模拟 / 2021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还剩 13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试卷类型:A 秘密★启用前 2021 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语文 本试卷共 10 页,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并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考生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 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 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学在中国经历近百年的发展,成就斐然,为历史学提供了诸多启示。“田野作业”是人类学的基 本方法,对历史学者有重要的方法论启迪,可以改变传统史学单纯依靠文献的局限。但“田野作业”难免 遭遇困难。 首先,“田野”是什么就很难说清。人类学者最初的“田野作业”,主要针对的是相对“原始”的族 群,是没有文字传承的部落文化。对于非原始族群来说则情况迥异。中华各民族中有些很早就有自己的文 字,有些在近代接受帮助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其社会状况及历史演变,往往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这就使中 国的人类学研究面临两难境地:依靠田野吧,人家有文字;依靠文字吧,又好像离开了人类学的研究轨范。 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者便开始强调历史文献的重要性,除田野调查“访问活 人”外,也辛勤钻研历史文献,做“访问死人”的工作,由是中国丰富的历史文献成为人类学的又一宝藏。 【甲】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类学者自废武功。中国人类学的研究取向,虽然少了一些西方人类 学者喜欢玩的形而上元素,但其崇实精神对人类学而言,颇有点返璞归真的意味,实际上就是人类学与历 史学的结合。人类学家威廉斯在谈到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关系时曾把历史学比喻成“小提琴家的左手”。历 史学者是否可以将人类学视为“小提琴家的右手”,在自己从事的研究中,也主动吸纳人类学者重视抽象 理论与宏大叙事的积极元素,以避免当下史学研究出现的“碎片化”倾向呢?其次,与田野相关的是历史 遗存问题。 “田野作业”最重要的是看遗存,即世代传承下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制作。然而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言, 遗存能够延续,在于它已获得新的意义,除非采取某种明确的道德和价值态度,而不是按这一现象在今天 的形态来研究它,否则,我们就只能对其用途和意义作失真的描述。很多流传至今的文化习俗或遗存,一 旦其原生态环境不复存在,就已经变化失真了。以纳西古乐为例,你能相信它是真正的唐乐吗?在远离文 明繁衍中心的边缘之地能有中原古礼的原生态环境吗?我以为是很难有的。作为“礼”重要标志的原本是 中原的古乐,离开故土,脱离原先的“生态系统”,要在类似纳西族所在地区孤独存在下去,实在难以想 象。 这提醒研究者,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很多号称“原始”的生活环境及生存方式,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或者至少已发生性状变化,研究者不能轻信“田野”里看到的文化场景。同时,提醒历史学者必须保持高 度的学术警惕,不能轻易相信“田野”里所谓的“原始”见闻。 (摘编自杨天宏《人类学对历史学的方法启示》) 材料二: 当我们在图书馆和档案馆阅读着装订整齐、入档清楚的文献时,常常会忘了这些材料其实原来是存在 于图书馆和档案馆之外的。面对那些不愿超越文献的历史学者,我至少能提出这样的忠告:这类材料在庙 宇的墙壁上、在私人的收藏里多得是,除非你到现场考察,否则你是没有机会读到它们的。 然而,多收集些文献材料,不过是从事实地考察最起码的理由。事实上,到田野去的好处远远不止于 此。最简单的理由是:你是无法读得懂那些文献的——除非你知道这些文献为何书写,如何使用,谁写, 谁保存,保存了什么,扔掉了什么。换句话说,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流入图书馆和档案馆的文献只属极少 数。到那些曾经发生过某些事情或行动的地点看过,会启发我们想到在文献最终落到历史学家的手中之前, 曾经历过怎样的过程。去过一个地方,你会对这个地方产生感觉。有时老房子还在,有时老房子不在,但 基石犹存;有时人还在,你甚至可以跟他聊天。在这方面,历史学者可以从人类学家身上学到一二,因为 后者更习惯从活生生的人身上多于从文献中学习。 【乙】我说“人还在”,我的意思是人们从历史中走出来吗?不错,我的确是这个意思。每当我走访 一个地方,我会特别留意该地方是否一直有人居住,定居的历史有多久。在这些地方,你还可以看到知识 代代相传,尽管人们已受现代教育、电视和互联网的影响甚深。你还可以从当地人的谈话中,听出书写传 统在当地出现以来,对人们发挥了怎样的影响。我猜过去的私塾先生、歌者优伶、乡村道士,都曾经以他 们的文献,在乡村传播着某种原生的知识,情况就好比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和现代媒体把过去这些知识逐 渐擦掉一样。你从人们谈话的方式捡拾到一点这方面的历史,这样一种聆听历史的方法的窍门是:重要的 不在于人们说些什么,而在于他们如何说。如有一次在山东,我问一位老人家为什么他的村子只有一个姓 氏,他回答说:嗯,在过去,很少男人会入赘到这个村子来。 历史学家从一个参与的观察者转化为科学的观察者—―我知道用“科学”这个词不是太恰当,我的意 思是我们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错,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中国依旧是中国 ——依旧是那个中国人从他们的历史中取得诸多灵感的中国。 (摘编自科大卫《历史人类学者走向田野要做什么》)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中华民族展开人类学方面的研究,不能只采用“田野作业”的方法,因为有些民族的社会状况及历史 演变过程往往会有详细的文字记载。 B. 威廉斯借用小提琴家的左手与右手来比喻历史学与人类学,准确形象地说明了两大学科的密切关系,强 调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应彼此协调。 C. 历史学者运用人类学的“田野作业”这一研究方法时,应注意不要简单地相信所看到的历史遗存,因其 离开所处的时代可能发生性状变化。 D. 尽管已经深受电视和互联网等现代文明的影响,但在不少地方还是能看到原生知识的代代相传,学者们 依然能从“田野作业”中发现历史。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想在历史学研究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历史学者就应借鉴人类学的研究方式,不能只关注历史文献,还 必须做“访问活人”的“田野作业”。 B. 虽然纳西古乐在远离文明繁衍中心的边缘之地被保存至今,但仍不能确信它是真正的唐乐,这个例子说 明了现有的历史遗存很难不变化失真。 C. 与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流入图书馆和档案馆的文献相比,那些在“田野作业”中搜集的资料数量更多,对 学者们的研究来说也更有历史价值。 D. “田野作业”中关注受访者如何说是聆听历史的方法的窍门,文中山东那位老人家对他的村子只有一个 姓氏相关原因的解释,正是典型例证。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两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 王国维运用现代考古学成果,结合文献史籍资料,对汉代边塞和烽燧、西域丝绸之路等一系列问题做了 详尽的考释,创立“二重证据法”。 B. 摩尔根研究与他同时代的印第安人部落,其著作却冠以《古代社会》名称,是因为原始部落文明在尚未 走出原始状态时,很少性状变化。 C. 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先后开展了著名的“江村调查”和“云南三村”等人类学研究工作,接 触到了文明发达程度较高的民族。 D. 世界第一部人类学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导演在回忆录中透露,影片中展现爱斯基摩人部落原始的捕 猎海象方法的画面其实是摆拍的。 4. 两则材料都围绕“田野作业”展开论述,但目的各不相同,请分别说明。 5. 如何理解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分别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甲】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类学者自废武功。 【乙】我说“人还在”,我的意思是人们从历史中走出来吗? 【答案】1. B 2. C 3. D 4. 材料一:①启示历史学者要重视借鉴人类学研究中“田野作业”的研究方法;②更要看到遇到的困难和 共中存在的问题。 材料二:①指出“田野作业”对于中国社会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②强调开展“田野作业”时要深入实地 考察,做一个“科学的观察者”。 5. (甲)①这句话概括了作者的观点:人类学研究应强调历史文献的重要性。②以“武功”为喻,表明中国人 类学者没有放弃“田野作业”。③语言生动形象,轻松活泼。 (乙)①这句话概括了作者的观点:代代相传的原生知识还在民间保留。②承接上文,含蓄地提醒历史学者应 重视这些原生知识。③又以设问方式,引起读者的关注。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威廉斯借用小提琴家的左手与右手来比喻历史学与人类学”错误,威廉斯把历史学比喻成“小提琴家 的左手”,没有将人类学比喻为右手。“历史学者是否可以将人类学视为‘小提琴家的右手’”,这是作 者提出的问题。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理解信息的能力。 C.“对学者们的研究来说也更有历史价值”错误,文章没有将两者的历史价值作比较,根据“最简单的理 由是:你是无法读得懂那些文献的——除非你知道这些文献为何书写,如何使用,谁写,谁保存,保存了 什么,扔掉了什么”可知,在“田野作业”中搜集资料,可以帮助学者更好地读懂那些文献。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最后两段中心论点是“提醒历史学者必须保持高度的学术警惕,不能轻易相信‘田野’里所谓的 ‘原始’见闻”,D 项世界第一部人类学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中展现爱斯基摩人部落原始的捕猎海象 方法的画面其实是摆拍的,告诉人们不能轻易相信“原始”见闻,与材料一最后两段观点一致。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田野作业’是人类学的基本方法,对历史学者有重要的方法论启迪,可以改变传统史学单 纯依靠文献的局限”可知,材料一是在启示历史学者要重视借鉴人类学研究中“田野作业”的研究方法; 根据“但‘田野作业’难免遭遇困难”“首先,‘田野’是什么就很难说清”“其次,与田野相关的是历 史遗存问题”,可知,也是在提醒历史学者更要看到遇到的困难和共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材料二“到那些曾经发生过某些事情或行动的地点看过,会启发我们想到在文献最终落到历史学家的 手中之前,曾经历过怎样的过程。去过一个地方,你会对这个地方产生感觉”可知,材料二指出“田野作 业”对于中国社会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根据“历史学家从一个参与的观察者转化为科学的观察者—―我 知道用‘科学’这个词不是太恰当,我的意思是我们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可知,材料二强调开展“田 野作业”时要深入实地考察,做一个“科学的观察者”。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的能力。 句子的作用可以从内容上、结构上、表达效果上分析。甲处,“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类学者自废武 功”,本句中“这一变化”指上文人类学者开始强调历史文献的重要性,除田野调查“访问活人”外,也 辛勤钻研历史文献,做“访问死人”的工作,“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类学者自废武功”是表明作者观点,肯 定研究历史文献的重要性。同时,使用比喻手法,用“武功”比喻“田野作业”,语言生动形象,轻松活 泼,表明中国人类学者没有放弃“田野作业”。 乙处,“我说‘人还在’,我的意思是人们从历史中走出来吗”,句中“人们从历史中走出来”,根据文 本“每当我走访一个地方,我会特别留意该地方是否一直有人居住,定居的历史有多久。在这些地方,你 还可以看到知识代代相传”可知,这句话概括了作者的观点:代代相传的原生知识还在民间保留。结构上, 承接上文“有时人还在,你甚至可以跟他聊天。在这方面,历史学者可以从人类学家身上学到一二,因为 后者更习惯从活生生的人身上多于从文献中学习”,含蓄地提醒历史学者应重视这些原生知识。同时,这 句话以设问方式,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5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幺姨的灿烂年华 贺捷生 我亲爱的幺姨,总是认为自己不会被时光打败的幺姨,万不得已,终于坐上轮椅了。这让我们两代从 长征路上走过来的女人,让 104 岁的她和 84 岁的我,多少有些伤感。生活那么漫长、那么灿烂,从来不向 命运低头的幺姨,还以为她仍然是那个以 18 岁的花样年华嫁给红六军团总指挥萧克将军的女生呢。 幺姨是那个年代最时髦也最有文艺范儿的女生。她档案的第一栏写着,蹇先佛,1916 年 7 月出生,毕 业于长沙衡粹女子职业学校艺术系美术专业。13 岁那年听说当红军的二姐也就是我妈,嫁给了在湘西创建 红军队伍的贺龙。15 岁听到了“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义愤填膺地走上街头,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的口号。 1934 年 12 月 26 日,幺姨记得清清楚楚,18 岁的她郑重地走出家门,去找这支队伍的最高军事长官参 加红军。父亲贺龙那天在临时司令部,忽然感到眼前一亮,一个青春焕发的女子站在面前。 幺姨说,司令官,我来参加红军,你不会不欢迎吧?父亲片刻的拘谨,被幺姨的爽朗驱散了。他故意 说:参加红军可不是闹着玩的,你一个城里的洋学生,细皮嫩肉的,当红军能干啥?幺姨顺着父亲卖的关 子说,我一个正宗的艺术系的毕业生,能写会画,你打着灯笼都难找。父亲说,那是那是,我们还真缺你 这样的人。想了想,他神情肃然地说,你得先与你二姐商量商量。 幺姨收敛笑容,认真地说,姐夫,二姐跟我谈过了,说了革命的艰难,说了参加红军要流血牺牲。她 还告诉我大哥牺牲了。但我都想过了,二姐能吃的苦,我也能。 父亲说,那好,你当红军的事,我批准了。不过,话要说在前面,我虽然是你的姐夫,但也是这支队 伍的总指挥,今后遇上生生死死的事,你可不能躲。幺姨说,姐夫,你放心吧,我们蹇家人没有说话不算 数的。 红二、六军团进驻慈利县城关镇时,父亲和萧克将军进城就去拜访在城东开染坊的我的外公蹇承宴。 外公对他们说,蹇家怕是着了共产党的魔,先是大儿和二女当了红军,如今幺女和二儿也争着要跟你们走。 我想好了,不阻拦他们。就是这次拜会,当年只有 27 岁的红六军军团长萧克将军与幺姨相遇相识,两人爱 好相近,趣味相投。没多久,没有繁文缛节,他们在母亲和幺姨的故乡结婚了。 1935 年 11 月 19 日,红二、红六军团接到命令,踏上长征路。我在这年 11 月 1 日出生,幺姨在贵州境 内发现怀孕。在接下来的路上,被称为“红军姊妹花”的母亲和幺姨,一个背着越来越沉的我走,一个挺 着越来越大的肚子走。 母亲姐妹俩在长征路上很少见面,1936 年 7 月终于在甘孜住下来,母亲就背着我来到幺姨身边。幺姨 给我们准备的礼物,是节省下来的一点粮食和采来的一大把野菜。见面时,母亲告诉幺姨,她们做卫生员 的弟弟在翻越雪山时,因跑前跑后照顾伤员,累死在雪山上,埋在雪谷里。 没等姐妹俩从悲伤中缓过劲来,传来了部队开拔的号角声。她们心知肚明,命令是她们的丈夫——方 面军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共同下达的,十万火急,即使幺姨随时会分娩也得出发。母亲背着我,搀着幺姨, 坚定地向草原深处走去。 第一天走了大半天,四野茫茫。幺姨突然哎哟一声,羊水破了,疼得失声喊叫,蹲在地上起不来。母 亲四处巡一遍,看见路边有个只剩四堵颓败断墙的藏民放羊用过的土堡,忙把幺姨搀进去。没有器械,没 有产床,也没有水,就让姨父铲来一些草皮,垫在地上,铺上野营用的被褥,天当房,地当床。 孩子生下来了,是个男婴,哭声响亮。姨父喜不自禁,给他取名萧堡生,草原上土堡里出生的意思。 休息了几个小时,继续上路。 第三天,幺姨刚被扶上马走了几步,就一头栽下来。恰巧杨尚昆夫人李伯钊大姐路过,上前一看,说 失血过多是原因,但主要是饿的。说着,摘下身上装着大约有一斤大米的干粮袋,扔了过来。幺姨拼尽全 身力气说,不行呀,李大姐,过草地,粮食是每个人的命啊!但李伯钊头也不回地走远了。 母亲和幺姨走出了草地,大人和孩子都活了下来。 幺姨与萧克将军的第二个孩子,还有第三个孩子,生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上。有意思的是,他们的 第三个孩子,不是一个人,而是一部长篇战争小说,书名叫《浴血罗霄》。 五年前,近百岁的幺姨粉碎性骨折,她拒绝保守治疗,勇敢接受手术,又颤颤巍巍地站起来了。104 岁 的她虽然最终坐上了轮椅,但仍然顽强地挺立着,她就是不想被命运打败。 (有删节) 文本二: 我近年写的是回忆和追溯性的散文。有人说我是唯一的,是独自在营造“红色意境”。我觉得这种说 法没什么不好,我能够接受。但必须告诉人们,我写的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还有我没齿难忘地爱着和 记住的那些人。真实和真情,是我最在乎的东西、最珍惜的东西。我把这种真实和真情,当作我写作必须 遵守的原则。 我重提这些历史,绝不是要重温家族的光荣,而是要说明信仰的光辉和理想的旗帜,是父辈们舍生忘 死的动力之源。信仰永远都是鼓舞我们奋发进取的精神号角。有了信仰,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我们的国 家才能进步。 (选摘自贺捷生《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的《后记》和《自序》)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幺姨积极参加红军队伍,既有“九一八事变”的时代因素,也有家庭因素,还有她比较时髦、有文艺范 等个人因素。 B. 作者对贺龙元帅着墨不多,通过人物之间的几句对话,就为读者勾勒出一位风趣随和、思虑周密的红军 指挥员形象。 C. 文章以幺姨坐上轮椅、让人伤感开篇,又以幺姨坐上轮椅、仍“顽强挺立”结尾,这样写既首尾呼应, 又升华主题。 D. 文章语言平白如话,通俗生动,已届耄耋之年的作家如同坐在读者面前,将幺姨的革命往事娓娓道来, 亲切动人。 7. 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与文中“母亲背着我,搀着幺姨,坚定地向草原深处走去”等描 写极具画面感,表现了红军的革命意志。 B. 作者的舅舅为照顾伤员而牺牲,李伯钊把珍贵的口粮留给幺姨,这两件事的叙述方式虽然不同,但是都 能体现不怕艰险、勇于牺牲的长征精神。 C. 《浴血罗霄》这部长篇战争小说在战火中诞生,具有虚构性,是萧克夫妇的“孩子”,也是研究中国共 产党党史和人民军队军史的珍贵资料。 D. 鲁迅的《藤野先生》和本文都以亲历者“我”的口吻展开叙事,前者回忆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经历,后 者再现了幺姨参加红军、长征等革命往事。 8. 为什么说幺姨的年华是“灿烂”的?请简要分析。 9. 如果在“红色经典读书分享会”上推荐《幺姨的灿烂年华》,请结合两则文本,列出理由并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D 8. ①幺姨的青年时代是灿烂的,她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投身革命,并收获了爱情。②幺姨的一生是灿烂的, 她献身革命事业,勇敢面对人生的艰难险阻,从不向命运低头。 9. ①《幺姨的灿烂年华》刻画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营造了“红色意境”;②再现真实的历史场景, 抒发崇敬、费美之情,体现了“真实和真情”的创作原则。③热情讴歌坚定的革命信仰和为理想献身的精 神,而这些正是当下事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动力之源。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A.“还有她比较时髦、有文艺范等个人因素”错误,幺姨积极参加红军队伍,有她爱国、追求进步等个人 因素,而不是比较时髦、有文艺范的个人因素。 故选 A。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都以亲历者‘我’的口吻展开叙事”错误,本文没有以亲历者“我”的口吻叙事,是以第三人称的方 式,“我”并并没有亲历。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本文首先描写青年时期的幺姨,她“是那个年代最时髦也最有文艺范儿的女生”,15 岁“义愤填膺地走上 街头,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18 岁的她郑重地走出家门,去找这支队伍的最高军事长官参加红 军”,并且和萧克将军结婚,可见,幺姨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投身革命,并收获了爱情,她的青年时代是 灿烂的。 后来,在长征路上,她挺着大肚子坚定地走在草原上,甚至在四野茫茫的长征路上生孩子,生完孩子紧紧 休息了几个小时,就继续上路,最后饿得栽下马来;“近百岁的幺姨粉碎性骨折,她拒绝保守治疗,勇敢 接受手术,又颤颤巍巍地站起来了。104 岁的她虽然最终坐上了轮椅,但仍然顽强地挺立着,她就是不想被 命运打败”,可见,幺姨献身革命事业,勇敢面对人生的艰难险阻,从不向命运低头,她的一生是灿烂的。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首先注意审题,注意结合情境分析文本。题干所给情境是在“红色经典读书分享会”上推荐《幺姨的灿烂 年华》,这就要求考生分析文本中表现出的红色革命精神。 从人物形象来看,文章主要叙述幺姨参加红军和长征等革命往事,其中还写到了贺龙、萧克等老一辈革命 家,例如“不过,话要说在前面,我虽然是你的姐夫,但也是这支队伍的总指挥,今后遇上生生死死的事, 你可不能躲”,表现了贺龙将军思虑周密的红军指挥员形象,整篇文章刻画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 在“红色经典读书分享会”上推荐此文,可以让大家感受和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 从内容上看,本文写的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真实和真情,是我最在乎的东西、最珍惜的东西。我 把这种真实和真情,当作我写作必须遵守的原则”,文章再现真实的历史场景,抒发崇敬、费美之情,体 现了“真实和真情”的创作原则。 主旨上,根据“要说明信仰的光辉和理想的旗帜,是父辈们舍生忘死的动力之源。信仰永远都是鼓舞我们 奋发进取的精神号角。有了信仰,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进步”可知,本文讴歌坚定的革 命信仰和为理想献身的精神,而这些正是当下事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动力之源,推荐此文,可以培养学生 的爱国意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事孝景帝, 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邹阳、枚乘之徒,相如见而说之, 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会梁孝王卒,相如归, 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 上.读《子虚赋》而善之,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 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 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 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以为郎。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中,发巴蜀吏 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余人,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相 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蜀民及汉 用事者多言其不便。是时邛、筰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妾,请吏,比南夷。天子 问相如,相如曰:“邛、筰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 南夷。”天子以为然,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司马长卿便略定西夷,邛、筰之君皆请为内臣。通 零关道,还报天子,天子大说。其后人有上书言相如使时受金,失官。居岁余,复召为郎。相如口吃而善 著书,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闲居。 (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注]①上:指汉武帝。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 巨万计/ B. 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 巨万计/ C. 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 巨万计/ D. 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 巨万计/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对皇帝的尊称,《史记》以“上”称武帝,以谥号称景帝,暗含臧否之意。 B. 苑囿,在汉代是皇帝和诸侯的专属领地,具有生产、游猎、赏玩、宴请等功能。 C. 转漕,是指转运粮饷,古时陆路上的运输称为“转”,通过水道运输则称为“漕”。 D. 节,即符节,古时象征皇帝亲临,司马相如出使时,朝廷授予其节作为凭证信物。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相如志向远大,才华出众。他少时喜欢读书、击剑,早年因仰慕蔺相如的为人而改名;他善于著书, 后来因作赋受到赏识。 B. 司马相如借赋进谏,方法独特。他创作了《子虚赋》,虚构了子虚、乌有先生和无是公三个人物,以此 劝谏武帝,得到肯定。 C. 司马相如尽心国事,安边有功。他出使西南,开通边疆道路,将当地的各民族团结统一于大汉疆域,为 国家安定做出了贡献。 D. 司马相如历经两朝,宦途坎坷。景帝时,他客游梁地,孝王死后,因无官可做而投奔王吉;武帝时,定 西夷建功,后又被免官。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以为郎。 (2)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 14. 司马相如“客游梁”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C 11. A 12. C 13. (1)赋的最后一章主旨归结到节俭上去,借以规劝皇帝。把赋进献天子后,天子特别高兴,让他做了 郎官。(2)秦朝时曾经开通为郡县,到汉朝兴起才停止;如今假如再开通,设置成郡县,会比南夷更好。 14. 孝景帝不好辞赋,司马相如无法施展才华;梁孝王来朝,司马相如遇到了邹阳、枚乘等与他志同道合的 人,于是辞官“客游梁”。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相如回来报告,说唐蒙已经掠取并打通了夜郎,趁机开通了通往西南的路,征发巴蜀士卒, 参与徭役的有几万人。用了两年时间修筑道路,道没有修成,士卒有很多死去的,花费以巨万来计算。 “唐蒙已略通夜郎”是“还报”的具体内容,应在“还报”后断开,排除 BD;“二岁”是“治道”的时间, 不能断开,排除 A。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暗含臧否之意”错。《史记》以“上”称武帝是因为武帝是当朝皇帝,还没有谥号;以谥号称景帝也是 褒扬之意,因此“臧否”的说法错误。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开通边疆道路”错,结合原文“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可见“开通边疆道路” 的不是司马相如,而是唐蒙。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卒章,最后一章;因,凭借;风谏,规劝;说,通“悦”,高兴。 (2)通,开通;诚,如果、果真;愈于南夷,状语后置句。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司马相如“客游梁”的原因,结合原文“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 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邹阳、枚乘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分析,一是因为孝景帝不好辞赋, 司马相如无法施展才华;二是梁孝王来朝,遇到了邹阳、枚乘等与他志同道合的人,于是辞官“客游梁”。 参考译文: 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字长卿。他少年时喜欢读书,也学习剑术,仰慕蔺相如的为人,就改名相如。 侍卫孝景帝,做了武骑常侍,但这并非他的爱好。正赶上汉景帝不喜欢辞赋,这时粱孝王前来京城朝见景 帝,跟他来的善于游说的人,有齐郡人邹阳、淮阴人枚乘等。相如见到这些人就喜欢上了,因此就借生病 为由辞掉官职,旅居粱国。粱孝王让相如这些读书人一同居住,相如才有机会与读书人和游说之士相处了 好几年,于是写了《子虚赋》。正赶上粱孝王去世,相如只好返回成都。然而家境贫寒,又没有可以维持自 己生活的职业。相如一向同临邛县令王吉相处得很好,王吉说:“长卿你长期离乡在外,求官任职不太顺 心,可以来我这里看看。”于是,相如前往临邛,暂住在城内的一座小亭中。武帝读《子虚赋》,认为写得 好,就召来相如询问。相如说:“有这件事。但是,这赋只写诸侯之事,不值得看。请让我写篇天子游猎 赋,赋写成后就进献皇上。”武帝答应了,并命令尚书给他笔和木简。相如用“子虚”这虚构的言辞,是 为了陈述楚国之美;“乌有先生”就是哪有此事,以此为齐国驳难楚国;“无是公”就是没有此人,以阐 明做天子的道理。所以假借这三个人写成文章,用以推演天子和诸侯的苑囿美盛情景。赋的最后一章主旨 归结到节俭上去,借以规劝皇帝。把赋进献天子后,天子特别高兴,让他做了郎官。相如担任郎官数年, 正逢唐蒙受命掠取和开通夜郎及其西面的僰中,征发巴、蜀二郡的官吏士卒上千人,西郡又多为他征调陆 路及水上的运输人员一万多人,巴、蜀百姓大为震惊恐惧。皇上听到这种情况,就派相如去责备唐蒙,趁 机告知巴、蜀百姓,唐蒙所为并非皇上的本意。相如回来报告,说唐蒙已经掠取并打通了夜郎,趁机开通 了通往西南的路,征发巴蜀士卒,参与徭役的有几万人。用了两年时间修筑道路,道没有修成,士卒有很 多死去的,花费以巨万来计算。蜀地百姓和汉朝当权者多说这件事不好。这时邛、筰的君长听说南夷和汉 朝交往,得到的赏赐很多,他们大多愿意做汉朝的内臣,请求派遣官吏来管理,和南夷一样。汉武帝拿这 件事问司马相如,相如说:“邛、筰靠近蜀地,道路也容易打通;秦朝时曾经开通为郡县,到汉朝兴起才 停止;如今假如再开通,设置成郡县,会比南夷更好。”汉武帝认为他说的对,于是任命相如为中郎将, 拿着符节前去出使。司马相如便平定了西夷,邛、筰的国君都请求做汉朝的内臣。打通了零关道,回来答 复汉武帝,汉武帝非常高兴。这以后有人上奏说相如出使的时候受贿,失去了官职。过了一年多,又征召 他做了郎官。司马相如口吃却擅长写书,他做了官后,不肯参与公卿国家的大事,常称病闲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伯氏寄赠盖郎中喜学老杜诗 黄庭坚 老杜文章擅一家,国风纯正不欹斜。 帝阁悠邈开关键,虎穴深沈探爪牙。 千古是非存史笔,百年忠义寄江花。 潜知有意升堂室,独抱遗编校舛差°。 [注]①帝阁:指天帝宫门或守门人,又指帝都宫门。②舛差:指差误、差错。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伯氏与作者得知盖郎中研习杜甫诗歌,先后赠诗,体现了古人以诗酬和的雅趣。 B. “帝阁悠邈”“虎穴深沈”两个比喻,表现了杜诗深沉雄健、沉郁顿挫的风格。 C. “江花”寄寓了杜甫的百年忠义,由此可以推测出杜诗中曾经使用江花的意象。 D. 盖郎中为了在仕途上追求更好的前程,一丝不苟地学习杜诗,作者对此深表赞赏。 16. 作者对于学习杜诗有哪些见解?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1)要学习杜诗传承古代诗歌(“国风”)的优秀传统,保持纯正的诗风。(2)要 学习杜诗的现实主义笔法和其中的忠义精神。(3)要深入研究杜诗的不同版本,校正错误。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D.“为了在仕途上追求更好的前程”无中生有。诗中并未提到仕途前程相关的信息。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首联“老杜文章擅一家,国风纯正不欹斜”中大意是说杜甫擅长写诗独创一家,继承诗经国风的特点坚守 纯真的风格。颔联“帝阁悠邈开关键,虎穴深沈探爪牙”大意是写杜诗深沉雄健、沉郁顿挫的风格。结合 首联颔联得出答案(1)文章倡导学习杜诗传承古代诗歌(“国风”)的优秀传统,保持纯正的诗风,具有 大气深沉沉郁顿挫的风格;颈联“千古是非存史笔,百年忠义寄江花”大意是说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千 年历史的是非对错均体现于诗歌里,一生坚守忠义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得出见解(2)要学习杜诗的现实 主义笔法和其中的忠义精神。颔联“潜知有意升堂室,独抱遗编校舛差”大意是说私下里得知盖郎中有意 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独自抱着杜甫遗留的作品校对并纠正错误,得出(3)要深入研究杜诗的不同版本, 校正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认为,宋荣子不会因世人的称赞而特别奋勉、不会因世人的非难而更加沮丧,他 能做到“_____,______”。 (2)李白的《蜀道难》用鸟鸣渲染蜀道空寂苍凉的氛围,如“_______”和“________”两句,分别借林 中鸟和月下鸟的鸣叫烘托哀愁之情。 (3)宋诗有以诗言理的特点,如“________,_______”两句,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山中”表达的哲理相似。 【答案】 (1).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 但见悲鸟号古木 (4). 又闻子规 啼夜月 (5). 不畏浮云遮望眼 (6). 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沮、号、缘”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秘的面纱徐徐地揭去了,令人灵魂震慑的景象出现了:一片幽深的蓝色,平静地闲适地躺在群山群 峰的足下,阳光爱抚着投射下来,那一袭长裙的色彩变幻莫测,胸脯淡了腹上浓了腿脚又浅淡了;愈是颜 色浅淡的裙褶里,万千的宝石和碎金的闪光愈是璀璨。山顶上的千年积雪倒映不出影像,被深沉的蓝得发 青的水融解了。白云白雪和山峰都无法在其中投下倒影留下印记,她太深了,抑或是太娴静了,不把任何 献媚者收入眼帘。只有太阳是可以骄傲的,可以在那一袭长裙的每一寸裙褶的宝石上撩拨起闪光,她却依 然沉静……雾的面纱又徐徐地遮盖过来了。 留在我灵魂深处的,是羞色里的纯净。至纯至洁的天池之水,便自然蓄蕴着羞羞的神色。她高踞海拔 两千多米的长白山巅,绝除了灰土、烟尘和有害气体的浸染,保护着一份至纯至净至洁,( )再到哪里 去寻觅如你——天上之池——一样的羞色?告别天池,告别长白山,留一份纯净,留一份羞色,陶冶情感 滋润心灵。 18.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突然喑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奔涌前行。 B. 花开花落,候鸟迁徙,四季轮回,潮汐涨落……自然界的周期重演现象可曾引起过你的注意? C. 在那个遥远的村庄,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歌谣:二月里来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 D. 穿长袍的看他是一个外地来的陌生人,就问道:“这位是……”“我的兄弟。”戴礼帽的回答。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那与天生丽质俱来的一种气韵正是沉静里的羞色,而这气韵在一切作为风景胜地的水镜中都不可能找见 了。 B. 那与天生丽质俱来的一种气韵正是沉静里的羞色,而在一切作为风景胜地的水镜中都不可能找见这气韵 了。 C. 那沉静里的羞色正是与天生丽质俱来的一种气韵,而在一切作为风景胜地的水镜中都不可能找见这气韵 了。 D. 那沉静里的羞色正是与天生丽质俱来的一种气韵,而这气韵在一切作为风景胜地的水镜中都不可能找见 了。 20. 拟人的特征是把事物人格化,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拟人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8. A 19. D 20. (1)将幽蓝的湖水拟作一个美丽的少女,把那闪着金光的湖水拟作她的一袭长裙,把不同颜色的湖水 拟作她的胸脯、肚腹、腿脚;把阳光的照射拟作“爱抚”的动作;体现了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的特征。(2) 运用一系列写人的词语描写湖泊,“平静地闲适地躺”写出湖水的宁静;“爱抚”写出阳光对她的喜爱; “胸脯淡了腹上浓了腿脚又浅淡了”写出湖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光与影的变换;“一袭长裙”“裙褶”“宝 石”“碎金”写出湖水的光泽和波光摇曳的美丽。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的省略号“她却依然沉静……雾的面纱又徐徐地遮盖过来了”表示语意未尽。 A. 表示语意未尽; B. 表示列举的省略; C. 表示引文的省略; D. 表示语音的延长。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括号前后的话题是“羞色”,因此括号内也应当以“羞色”为主语,排除 AB;句子前半句以“气韵”结尾, 后半句应当以“气韵”开头,这样首尾衔接更紧密,排除 C。 故选 D。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线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一片幽深的蓝色,平静地闲适地躺在群山群峰的足下”,把幽蓝的湖水拟作一 个静静躺着美丽的少女;“平静”“闲适”运用拟人的词语写出湖水的宁静;“阳光爱抚着投射下来,那 一袭长裙的色彩变幻莫测,胸脯淡了腹上浓了腿脚又浅淡了”,把湖水拟作少女的“胸脯”“腹”“腿 脚”,把阳光下湖水的闪光拟作少女的长裙,“色彩变幻莫测”写出阳光下湖水光影的变换;“愈是颜色 浅淡的裙褶里,万千的宝石和碎金的闪光愈是璀璨”把湖水的波纹拟作少女的“裙褶”,而把阳光的闪烁 拟作少女裙裾上璀璨的宝石和碎金。这样的拟人把湖水的美丽及摇曳生姿拟写得十分生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上流传一种说法,长时间特别是夜晚玩手机,会_(1)_,如同患上了“眼癌”,完全无药可治。其 实,黄斑变性的病理机制主要为眼部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通常是高龄退化的自然结果。诱发黄斑变 性的原因还有很多种,包括眼部炎症、高血糖、吸烟等,_(2)_。此外,将黄斑变性称为“眼癌”也不准 确。所谓“眼癌”,是指生长在眼部的恶性肿瘤,一般为遗传或自身基因突变引发的。“黑暗中玩手机会 得眼癌”的说法有些耸人听闻,容易对人造成误导。 不过,(3)_,但沉溺于玩手机确实是个坏习惯,容易损害人体健康。科学研究显示,①睡前长期玩手 机可能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②导致视力大幅下降;③长期玩手机也会使睡眠质量下降,④手机屏幕的光 亮会干涉褪黑素的分泌,⑤使我们在放下手机入睡后更多处在浅睡眠,⑥但不能进入深睡眠。因此,大家 还是要学会合理使用手机,切莫沦为“手机控”。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22.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 4 处语病,请修改。 【答案】21. (1)造成眼部黄斑疾病(或:导致黄斑变性) (2)这与玩手机无直接关系 (3)虽然这种说法不太科学 22. 病句:① 修改:“睡前长期”改为“长期睡前”。 病句:④ 修改:“干涉”改为“影响”。 病句:⑤ 修改:“睡眼”后加上“的状态”。 病句:⑥ 修改:“但”改为“而”。(或:删除“但”。) 【解析】 【分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前文语境“长时间特别是夜晚玩手机,会……”,可知此处是说夜晚玩手机造成的后果,根 据后文“其实,黄斑变性的病理机制主要为眼部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可知,此处是说长时间特别是 夜晚玩手机,会造成眼部黄斑疾病。 第二处,前文说长时间玩手机会造成眼部黄斑疾病,又说黄斑疾病常是高龄退化的自然结果,“诱发黄斑 变性的原因还有很多种,包括眼部炎症、高血糖、吸烟等”,可知,此处说黄斑疾病与玩手机无直接关系。 第三处,由后文“但沉溺于玩手机确实是个坏习惯,容易损害人体健康”可知,此处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语 句,应该用关联词“虽然”,结合上文意思,此处应是说虽然网上流传长时间玩手机造成眼部黄斑疾病的 说法不太科学。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语序不当,“长期”表示长时间范围,是对“睡前玩手机”时间上的限制,应放在“睡前玩手机”之前。 ④搭配不当,“干涉”“分泌”搭配不当,应用“影响”。 ⑤成分残缺,“处在”后边缺少宾语中心词“的状态”。 ⑥不合逻辑,“处在浅睡眠”和“不能进入深睡眠”不是转折关系,应删去“但”,或是将“但”改为 “而”。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嫦娥奔月”、屈原“天问”,寄托了先民们的梦想与思考。观天象,制历法,研制浑天仪,身绑“火 箭”飞向天空,古代科学家孜孜探求浩渺宇宙。新中国成立以来,“飞天揽月”的探索从未间断:上世纪 50 年代,现代航天业艰难起步;70 年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飞上太空;今天,“嫦娥” 系列将“玉兔”送上月球,带回珍贵的月壤,“天问一号”飞过广袤的太空,即将着陆神秘的火星……一 代又一代航天人接力奋进,协同攻坚,不断超越,铸就了中国航天精神。 以“探索从未停步,超越永无止境”为主题,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以当时中学生的身份给学校广播站写一篇广播稿。 ②在电视台“开学第一课”节目中向全国中学生演讲,以学生代表身份写一份演讲稿。 ③“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后,以学校团委名义给“天问一号”团队写一封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星辰大海,有您在! 各位老师、同学、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大家好!又一个新的学期即将开始,今天我代表中学生在“开学第一课”节目发表演讲,感到十分荣 幸。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星辰大海,有您在!”。 “嫦娥”问月,“北斗”指路,“天宫”览胜……从近地到探月再到火星着陆,一颗颗卫星翱翔于九 天。仰望星空,感谢有您——尊敬的前辈,让夏夜的星河更加璀璨。 岭上松如旗,抉疏铁石姿。有您在,灯亮着。 择一事,终一生。长河落日,大地疮痍,国人四顾茫然。尊敬的前辈,是你们,从科研院所到试验基 地,从荒凉戈壁到浩瀚海洋,五十年坚守,五十年奋斗,栉风沐雨,终让我们的祖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从“东方红”奏响太空到“天问一号”遥指火星……“强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泪仍然在奔跑。” 历尽千难成伟业,人间万事出艰辛。尊敬的前辈,您是我们摸索前行时温暖的灯火,有您在,不惧暗夜; 您是我们前行路上的北斗,有您在,永不迷失方向。如今,你们踏下的足迹,留在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 心里;你们的精神,熔铸进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血脉。 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他们在,不止步。 踏南天,碎凌霄。尊敬的前辈,在您的身后,站起了新一代的航天人。他们擎起前行的火把,以令人 惊叹的速度奔跑,刷新纪录,创造奇迹。您看,不到 33 岁的他们,致力于长征五号实验;平均 31 岁的“小 卫星家族”,创新研究微小卫星;平均 28 岁的他们,成功研发云雀系统……您看,还有她们,一样可以乘 风破浪、征服星辰大海的她们:长五发射时笑着笑着就哭了的孙振莲,“天路”团队负责任人姬涛,航天 员刘洋、王亚平……她们亦并肩站在了您的身后,仰望星空,热泪盈眶。“含泪奔跑的路上,每个中国航 天人同在,我们的一滴泪,最终会凝聚成天上的一颗星。”上枝拂青云,中心十数围。年轻的他和她,至 其诚,致其极。 一叶度春风,芳芳自相接。我来了,在路上。 百年树人,念兹在兹。尊敬的前辈,感谢你们,不仅身体力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还坚持把这份 情怀传达给有志于此的我们。“科学普及了,才能让更多孩子受益”,你们真挚的期盼,萦绕于耳;“我 们尽力根植一片深厚的土壤,让科学之树枝繁叶茂”,王绶琯老人的坦陈,令人动容。对家国,最勇敢最 浪漫的交付,莫过于为她而行超过了对自身得失的重视。丹心付家国,一脉继承之。尊敬的前辈,您的一 腔赤诚,不会被辜负,和我一样胸怀航天梦的新一代,正在赶来的路上。 天梯无捷径,唯有苦攀登。尊敬的前辈,请您放心,我辈一定谨遵教诲,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拥抱 星辰大海,弘扬航天精神;让夜晚的天空因无数颗星的闪耀而熠熠生辉,让中国的航天事业因更多的我们 而薪火相传,行稳致远!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话题的背景叙述。材料记 述了从“嫦娥奔月”到“天问一号”,中国人对宇宙太空“求索”的历史。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航天重 器的研制,都体现了中国人不断求索的精神,这也为下文的任务背景作铺垫。第二部分,是任务背景阐述。 要求考生以“探索从未停步,超越永无止境”为主题,在三个任务中择其一进行写作。 这些任务无一例外地都给考生创设了一定的场景,比如任务一,“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是 1970 年,考生 写广播稿虽不要求口吻、用词跟当时一致,但要符合当时政治环境和历史背景。在电视台“开学第一课” 节目中向全国中学生演讲,要注意演讲者的身份——中学生,要号召全国的青年们发扬航天精神,想到中 国航天精神,可以歌颂老一辈航天领军人物,比如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与“航天四老”——任新民、 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一代代航天人接力奋进,协同攻坚,不断超越,铸就了中国航天精神。考生可 以在行文中列举相关航天科学家的事例。而给“天问一号”团队写一封慰问信,除了注意书信格式外,当 然免不了要歌颂他们的刻苦攻关、团结奋进等精神,还要表达青年学生对他们的仰慕以及要继承发扬他们 的这些精神,更好地为建设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等。 【立意】1. 航天精神——为中国梦插上双翼; 2. 再创人间奇迹,再谱航天新篇; 3. 发扬航天精神,让“追天揽月”梦更圆。 【素材】1. 千百年来,中国人从未停止过对于宇宙的探索。从万户飞天的失败到如今神舟十一的成功,从 一穷二白受人挤压到现在独立自强取得成功,神州的进步也见证了祖国的发展。每一次激动人心的发射背 后,是对科技人员的挑战,更是对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检验。穷本溯源,才会发现,原来支撑科技人员不 断创新、不断追赶世界前沿的是先辈们留下来的航天精神,这种精神虽时隔已久却仍闪翼光辉,甚至在今 天又被赋予了新的定义。 2. 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令世界瞩目。星空浩瀚,总有一种神秘吸引着人类抬头仰望。从远古开始,我国就 流传着“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的美丽传说。时至今日,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已经走过了 64 个春秋,中 华民族的“飞天”梦想正逐渐变为现实。从 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 红一号算起,中国航天事业就开启了波澜壮阔的航程。2003 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圆满完成中国 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到“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再到“嫦娥四号”世界首个月背软着陆、玉兔二号 成功月球表面前行以及今年的“天问一号”火星着陆,一系列载人航天、空间站、北斗系统、嫦娥探月、 墨子号等“国之大器”重磅升空和华丽展现,中国航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在世界航天领域占有 了一席重要之地。 3. 航天精神,奏响强国伟业的时代最强音。从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来看,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其中所 孕育的航天精神是关键所在。无论是“两弹一星”精神,还是载人航天精神,亦或是北斗精神、探月精神 等等,无不反映出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由此不断刷新了中国“飞天梦”的高度。这也 成为中华民族永攀科技高峰的精神象征。当前,我们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和“两个一百年” 的交汇期,加之疫情影响,各项工作极为繁重,要如期实现既定宏伟目标,就必须要有一股极其强大的精 神力量方能战胜眼前的困难,实现转“危”为“机”。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