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测试题(2)
(第二、三单元)
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B)
A.恐吓(xià) 盘恒 两肋插刀(lèi) 异想天开
B.荣膺(yīnɡ) 旗帜 如坐针毡(zhān) 唠唠叨叨
C.隐匿(nì) 侍候 锱铢必较(liú) 无精打彩
D.驾驭(yù) 惦量 缊袍敝衣(wēn) 千钧之力
【解析】A项中“吓”应读“hè”,“盘恒”写作“盘桓”;C项中“锱”应读“zī”,“无精打彩”写作“无精打采”;D项中“惦量”写作“掂量”,“缊”应读“yùn”。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吗?”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B.在学校组织的中秋晚会上,老师和同学们欢聚一堂,吃月饼、赏月色,共享天伦之乐。
C.面对凶猛病毒,勇敢无畏的医生们妙手回春,挽救了一个个患者的生命。
D.老李读过几年子曰诗云,说起话来“之乎者也”,咬文嚼字的。
【解析】“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用在此处使用对象有误。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A.政策支持力度的大小,营商环境的好坏,是赣州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B.通过禁毒防毒宣传活动,让同学们树立和强化了“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观念。
C.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
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型超市除了供应水果外,还供应蔬菜、肉类、鱼虾和海鲜食品。
【解析】A.两面对一面,在“经济”后面加上“能否”;B.缺少主语,删去“让”;D.“鱼虾和海鲜食品”分类范围不清。
4.(2020·鄂州)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D)
①坚定也是这样,源于心灵,听从心灵,更是对真理和世间美好的捍卫。
②也许有人会说,管它完整不完整,只要自己的利益不损失就行了。
③
有了这样的坚定,不管是怎样的私心杂念还是五彩缤纷的诱惑,都不能改变它,因为它当关,万夫莫开。
④如果在该坚定的事上,不能做到坚定,那么这样的人生就变得不再完整。
⑤这种利益至上的人,十之八九都是一些名利之徒,在他们的世界里,根本没有什么真理,如果有,那也是关乎利益的东西。
⑥著名作家张炜说:“写作是一种心灵之业,要始终听从内心的指引,更是追求真理的一种方式。”
A.④⑥②⑤①③ B.⑥①③④②⑤
C.⑥③①④②⑤ D.④②⑤⑥①③
5.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南昌市文明办向全社会发出“清明节文明祭祀”倡议,希望市民在清明节缅怀英烈、祭奠逝者、悼念先人、寄托哀思的时候,能够以“文明健康、环保低碳、节约俭朴”的方式祭祀。你作为一名小市民,希望自己的父母也能响应政府号召,采取文明祭祀方式。你劝说父母道:________
A.“爸爸妈妈,今年倡导‘文明健康、环保低碳、节约俭朴’的祭祀方式,如果烧纸会被抓的。”
B.“其实这种祭奠活动完全是没有必要的,人死如灯灭,还污染环境,我们更应该注重环境的保护。”
C.“爸爸妈妈,为了能留下绿水青山,让我们有好的生存环境,
祭奠先人时,我们在心里想想就好,就不要再烧冥纸冥币了。”
D.“爸爸妈妈,社会在发展,我们也要顺应时代,咱们采用鲜花祭祀、植树祭扫、网络寄哀思等健康文明、节约俭朴的方式。既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之情,还环保、安全。你们说好吗?”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6—7题。(每小题2分,共4分)
南 湖
[唐]温庭筠
湖上微风入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
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
芦叶有声疑雾雨,浪花无际似潇湘。
飘然篷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
6.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从诗意看,“翻翻”是“翻腾”之意,诗中形容菱、荇的叶子随风摇动之状。
B.诗歌前六句主要写了小槛、菱、荇、野船、春草、水鸟、夕阳、芦叶、浪花、潇湘等景物。
C.颔联写到,岸边的乡间小船没入春草里,
掠过湖面的水鸟飞向夕阳。
D.最后两句由眼前之景自然引起对“楚乡”的思忆。
【解析】颈联后一句中的“潇湘”前有一个“似”字,整句诗的意思是“浪花浩浩无际,有如湘水景象”,显然,“潇湘”并非诗人描写的景物。
7.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首联两句皆从触觉角度落笔,“微”“凉”“满”三字写出了诗人的细腻与敏感。
B.“野船著岸偎春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野船轻倚着长满青草的湖岸时的温馨、静谧的景象。
C.诗中用“满”“偎”“带”等动词把春天的南湖写得神采飞扬。
D.全诗风格清丽流美,写景如画,诗句于平淡之中见新奇。
【解析】“湖上微风入槛凉”从触觉角度落笔,交代了南湖此时的大背景;“翻翻菱荇满回塘”是从视觉角度下笔。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第8—11题。(12分)
汤琵琶传
王猷定
汤应曾,邳州人,善弹琵琶,故人呼为“汤琵琶”云。贫,无妻,事母甚孝。
世庙①间,李东垣善琵琶,江对峰传之,名播京师。江死,陈州蒋山人独传其妙。时周藩②有女乐数十部③,咸习其技,罔有善者,王以为恨。应曾往学之,不期年而成。闻于王,王召见,赐以碧镂牙④嵌琵琶,令着宫锦衣,殿上弹《胡笳十八拍》,哀楚动人。王深赏,岁给米百斛,以养其母。应曾由是著名大梁间。
后,征西王将军招之幕中,随历嘉峪、张掖、酒泉诸地。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戏下⑤颜骨打者,善战阵。其临敌,令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
一日,至榆关,大雪,马上闻觱篥⑥,忽思母,痛哭,遂别将军去。夜宿酒楼,不寐,弹琵琶作觱篥声,闻者莫不陨涕。及旦,一邻妇诣楼上曰:“君岂有所感乎,何声之悲也?妾孀居十载,依于母,母亡,欲委身⑦,无可适⑧者,愿执箕帚⑨为君妇。”应曾曰:“若能为我事母乎?”妇许诺,遂载之归。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散文卷》,有删改)
【注释】①世庙:指明世宗嘉靖皇帝。②周藩:周王。③部:班,队。④碧镂牙:雕刻精美的碧玉和象牙。⑤戏下:麾下,部下。⑥觱篥(bìlì):一种古代管乐器。⑦委身:托身。⑧适:嫁。⑨箕帚:指家内洒扫之事。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B)(2分)
A.陈州蒋山人/独传其妙
B.时周藩有女乐/数十部
C.令/弹塞上之曲
D.弹琵琶/作觱篥声
【解析】应划分为:时/周藩有女乐数十部。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咸 全,都
(2)恨 遗憾
(3)诣 到,往,前往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王深赏,岁给米百斛,以养其母。
周王深为赞赏,每年供给百斛米来供养他的母亲。
(2)其临敌,令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
他临战的时候,下令(汤应曾)弹奏鼓舞士气的音乐,(然后他)才上马杀敌。
11.选文除了突出汤应曾“善弹琵琶”外,还突出了他什么特点?文中有哪两件事可以体现他这一特点?(3分)
孝顺。汤应曾在边塞听到觱篥声时想起母亲,痛哭着告别将军(准备回家);孀居的妇人要嫁给他,他先问她能不能照顾自己的母亲。
【参考译文】汤应曾是邳州人,擅长弹奏琵琶,所以人们称(他)为“汤琵琶”。(他)家穷,没有娶妻,侍奉母亲非常孝顺。
世宗嘉靖年间时,李东垣擅长弹奏琵琶,江对峰继承了他的技艺,名声远播京师。江对峰去世以后,唯有陈州蒋山人继承了他技艺的妙处。当时,周王有女乐数十队,都学习蒋山人的技巧,但没有学得很好的,周王对此感到十分遗憾。汤应曾前往学习,不到一年就学成了。这件事被周王知道了,周王召见(他),赐给他碧镂牙镶嵌的琵琶,让他穿上宫中锦衣,在宫殿上弹奏《胡笳十八拍》,(弹奏的声音)高亢凄清,十分动人。周王深为赞赏,每年供给百斛米来供养他的母亲。汤应曾因此在大梁一带非常出名。
后来,征西将军招募他到幕府之中,(让他)跟随游历嘉峪、张掖、酒泉各地。每逢打猎和阅兵,都让他弹奏塞上的乐曲。有个叫颜骨打的部下,善于作战布阵。他临战的时候,下令(汤应曾)弹奏鼓舞士气的音乐,(然后他)才上马杀敌。
有一天,到榆关时,大雪纷飞,(汤应曾)在马上听见觱篥的声音,忽然想到了母亲,(因思念母亲而)失声痛哭起来,就辞别将军回家去了。夜晚住在酒楼,辗转反侧不能睡着,(他就)弹奏琵琶,发出像觱篥一样凄恻的声音,听到的人没有不流泪的。到了第二天早晨,隔壁的一个妇人到他住的楼上,说:“
你难道是有什么感触吗?(琵琶弹奏的)声音为什么这么悲凉呀?我守寡十多年了,与婆婆相依为命。婆婆死了,(我)想托身(他人),(可是)没有能嫁的人,(我)愿意拾起家内的洒扫之事,做你的妻子。”汤应曾说:“你能为我侍奉母亲吗?”妇人答应了,于是(汤应曾)带着她一起回到了家中。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2.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每空1分)
(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3)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4)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7)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8)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3—16题。(17分)
(2020·北部湾B卷)爱心菜
侯发山
鸡叫头遍的时候,老王和老伴就在大棚里忙活开了。等到扳倒一畦畦白菜,老王的头上已经冒起热气,他甩掉棉衣,坐在田埂上歇息。老
伴嗔道:“现在还是三九天,能的你?!”
“一干活就热乎了。”老王站了起来。
老伴没有动,用袖子擦拭一下鼻尖的汗珠:“不能不去?”
老王瞪了老伴一眼:“废话,泼出去的水还能收回来?”
“大年三十,人家都是往家跑,你呢,就会唱反调。”老伴一边埋怨一边往袋子里装白菜。
“不中!”老王忽然叫道。老伴吓了一跳,抱着一颗白菜怔在那儿。
老王瞅着老伴手里的白菜,说:“这颗留下,咱过年吃。”
老伴这才注意到手里那颗菜,样子有点萎缩,叶子泛黄,便放到了一边。再装菜时,就专拣那些个头大、菜叶新鲜水灵的。
天刚放亮,白菜全都装上了车,满满当当的,老王前后左右看了看,露出满意的笑容。
老伴迟疑了一下,说:“弄点饭,吃了再走?”
“来不及,路上凑合吧。”老王说罢,扭开车门跳上驾驶室。这时,他的手机响了起来,是县城百家乐超市的杨总经理打来的,让他送一车白菜。
“杨总,不好意思,今儿个不能给咱超市送了。价钱好商量?再涨价也不能给您,真不是钱的问题……不说了,古得拜!”老王挂断电话,发动车子迎着曙光出发了。
到了第三天,也就是正月初二下午,杨经理从微信上得知,老王是去湖北武汉送白菜了!“怪不得不给自己,原来是去发‘国难财’了。听说武汉的蔬菜贵得离谱,白菜十几块一斤呢,老王这一车菜,差不多有两万斤,他这一趟可没少赚。”杨经理气得想打电话奚落老王几句,可觉得不能得罪老王,毕竟以后还合作呢。一念至此,他便开车去找老王,现在是非常时期,需要备点货。
一到村口,杨经理就被拦下了。杨经理忙说:“我是超市的,需要找老王进菜,疫情再严重,咋说也不能影响老百姓的菜篮子吧。”
老大爷高声说:“老王昨晚才从武汉回来,没回村,也没回家,在他的大棚里自我隔离呢。”
杨经理闻听,撇了撇嘴,心说老王发烧才美哩,谁让他挣昧心钱哩。
老大爷似乎知道杨经理的心思,又补充了一句:“老王可是俺村的骄傲,他不要一分钱,往武汉送了两万斤的白菜。”
“啊?”杨经理吃了一惊,内心一震。
老王的大棚在村外的河湾里,距离大棚还有十多米,杨经理把车停了下来,这时,大棚里的老王戴着口罩从大棚旁边的铁房子里出来了,大声说道:“杨总,啥事?”
“大棚里还有其他蔬菜吗?能不能再配一车?”
“黄瓜,番茄,柿椒,这些都有,差不多能装一车。价格跟其他大棚一样,要不然人家会骂我老王八。”
“可以,要好的,这次不是超市上架,我打算捐给武汉。”
“好啊,你咋送?”
“发物流。”
“别搞那个,还是我送吧,我的车消过毒了,路线也熟悉。”
“好,运费咋算?”
“说啥运费呢,给我加箱油就中。杨总,老乡要问起,咋说呢?得有个由头吧?”
杨经理往前走了两步,带着敬意说:“咱们河南简称‘豫’,‘豫’字十五画,湖北简称‘鄂’,‘鄂’字十一画,多出来的四画刚好是‘心’的距离!所以,咱送的菜就叫‘爱心菜’!”
老王笑了,指了指路边他的货车。杨经理转过脸去,这才看到车厢上悬挂着的横幅——“河南爱心菜。”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0年第7期,有删改)
13.小说以“爱心菜”为线索展开叙述,请在下列方框里依次填写相关的情节。(3分)
→→→→
14.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老王瞪了老伴一眼:“废话,泼出去的水还能收回来?”
“瞪”是睁大眼睛注视,表示不满意。这个词生动地写出了老王对老伴说话时责怪的神情,表现了老王送菜到武汉的坚定决心。
15.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文中画线段落的作用。(6分)
内容上,写出了老王送菜到武汉这件事带给杨经理心灵的震撼;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写出杨经理终于明白老王不给自己送菜的原因,另一方面为下文写杨经理捐菜作铺垫。
16.小说中的老王和教材中杨绛笔下的老王都是普通人,但他们都努力发出微光,身上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请分别结合两篇作品的内容,简要分析这两位老王具有哪些共同的美好品质。(4分)
示例一:他们都待人真诚,以真诚之心温暖了这个世界。教材中的老王把格外珍贵的香油和鸡蛋送给杨家;小说中的老王专拣那些个头大、菜叶新鲜水灵的白菜送到武汉。示例二:他们都善良有爱心,在别人需要帮忙时,施以援手。教材中的老王送钱先生看病不收车费;小说中的老王帮杨总送菜到武汉不要运费。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7—20题。(13分)
人生需要一点“埋头”精神
①工作中,常有一些人不愿意干不容易出成绩的工作,觉得埋头苦干不如“巧为”、有选择性地干更加“见效”。不可否认,干工作有时确实需要一点“窍门”,多一些创新求变。但寻找捷径并不等于投机取巧,能走捷径靠的是日积月累和持续不断的拼搏奋斗,
而不是挖空心思,妄想一劳永逸、一步登天。
②“根深才能叶茂”,埋头做好基础性工作,才能积少成多,厚积薄发。“埋头”不是不知变通,而是一种踏实做事的作风。“埋头”的好处,在于不投机取巧,耐心经事,直面困难和矛盾。如此“愚拙”,更有利于打牢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进。纵览古今,很多成绩的背后,都有“十年寒窗”的苦功。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花了34年,马克思著《资本论》用了40年,屠呦呦整理了2 000多个药方,最终获得青蒿素样品……可见,人生要有所收获,的确需要一点“埋头”的精神。
③《汉书·枚乘传》有云:“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细细想来,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不是知识不够多,而是知识太多;不是不够聪明,而是过于聪明,总想着避开问题,缺少“埋头”的精神。华罗庚在诗中写道:“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硬要把“伪聪明”当作真聪明,不过是真愚拙的做法。做事情,还是要有那么一点“埋头”精神、需要那么几分“愚气”。
④世间事多不会一蹴而就,一件好的作品需要反复打磨,一种本领的获得需要不断学习实践,许多事情要想做成功,都需要埋头下一番苦功夫。人们常说:“入门先站三年桩”,如果不能打牢厚实的功底,到头来学的不过是花拳绣腿。做人做事,稳扎稳打、耐心付出,
才能有所成。而一些所谓的“聪明人”对“埋头”干不屑一顾。他们自恃头脑灵活,做事灵巧,好高骛远,崇尚“效率至上”。几十个小时就想速成一门语言,做生意立马就想赚钱……世上哪有这样的捷径?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一遇到困难即刻调转方向,这样做多半会一事无成。
⑤人生成败的关键就在于一个人能否每时每刻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的目标。这种持之以恒,就是“埋头”精神的表现。执着于追梦,才会最终梦想成真。所有的积累、沉淀和改变,都是对时间的尊重,也是对人生的尊重。就如同龟兔赛跑中的兔子,起步快不代表就能赢。要知道,跑步前进最多只能跑几十公里,而选择“埋头”走路,却可以走出两万五千里长征。
(选自《解放军报》)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人生要有所收获,的确需要一点“埋头”的精神。
18.选文第①段从“工作中,常有一些人不愿意干不容易出成绩的工作,觉得埋头苦干不如‘巧为’、有选择性地干更加‘见效’”写起,有什么好处?(3分)
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人生要有所收获,的确需要一点“埋头”的精神;作为事实论据,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从现象入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9.选文第④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举例论证;画线句列举了一些所谓“聪明人”的事例,从反面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许多事情要想做成功,都需要埋头下一番苦功夫”的观点,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0.请结合选文内容及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4分)
要知道,跑步前进最多只能跑几十公里,而选择“埋头”走路,却可以走出两万五千里长征。
示例:做任何事情,如果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多半会一事无成;如果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进、埋头苦干,一定会有所收获。正如我们在学习中只有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地朝既定目标努力埋头前进,才会取得优异成绩。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一)综合性学习(6分)
21.(2020·武威)参考下面的示例,为你喜欢的一本名著写一段推荐语。要求:所选名著必须是初中语文课本中推荐过的。(示例除外,70字左右)(6分)
示例:鸭窠围的夜是寂静而喧嚣的;辰河小船上的水手是艰辛而多情的;桃源承载了中国读书人千百年的梦想;还有滕回生堂,
见证了一座城的今昔——这里是湘西,是沈从文悲喜交加的记忆。读《湘行散记》,走进神秘美丽的湘西。
示例一:这里有温馨的回忆,更有理性的批判。孩提时的天真烂漫,少年时探求真理的强烈愿望,青年时的觉醒与奋起……读《朝花夕拾》,让我们去领略那时的况味吧!示例二: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让全世界人看到共产党人为争取民主独立而进行的艰苦斗争,他们的使命感、远见卓识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
(二)写作(50分)
22.(2020·江西)请以《好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