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初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部编版(2016) / 八年级上册 / 第三单元 /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 11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说课稿

还剩 2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是《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共分五部分:说教学内容、说教学对象、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学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 二、说教学对象 初二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品味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3.揣摩作者心境,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教学难点) ‎ 四、说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特制定如下教学方法:‎ ‎(一)教法 ‎1. 创设情境法。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 2. 朗读指导法。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但对初中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而应加强朗读指导,我将通过示范读、指导读等形式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3. 诱导点拨法。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二)学法 ‎1. 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诵理解情感及凝练形象的语言。‎ ‎2. 品读法。学会展开联想与想象,细细品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炼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3. 合作探讨法。对诗中意境的理解,对语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应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 五、说教学程序 结合学生实际,我决定以“读”为突破口,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画面,创设情境,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 生回答。‎ 师: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品经典美文。(板书课题、作者。)‎ ‎【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增强了学生的视觉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二)初读感知,突出重点。‎ ‎①师范读课文,生注意字音、停顿、语气。‎ ‎②生个别读,师生共同评价。‎ ‎③生根据要求齐读课文。‎ ‎④生结合注释,译读课文。‎ ‎⑤师补充重点词句: ‎ 重点字词:‎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月色入【户】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重点句子:‎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便高兴地起来走动。)‎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5.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 (哪个晚上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⑦生思考并回答: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师明确: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这一环节我重点安排了不同方式的读,通过“读”来理解课文,突出重点。】‎ ‎(三)精读课文,突破难点。‎ 让我们再次走进承天寺,来细细品味品味。‎ ‎⒈从品味关键词“闲人”突破 ‎ “闲人”应该是指什么样的人?课文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明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 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⒉从问题探讨突破 在前面的学习中,师生已经对课文的内涵进行了初步的体悟。在此基础上,完成探究从《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看到了一个( ) 的苏轼。‎ 参考:善于发现生活美;在逆境中豁达开朗;带着忧愁;乐观向上;能不断发现自我……‎ ‎【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感悟作品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突破难点。】‎ ‎(四)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见月起行 寻友同赏 ‎ ‎ 写景 (清幽淡雅 比喻贴切、传神)‎ ‎ ‎ 抒情 豁达乐观 ‎【简洁明了的板书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一目了然,能加深印象】‎ ‎(五)课堂小结 利用板书进行小结。‎ ‎【这一步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的反弹期(下课前3-5分钟),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期,能使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而这次印象对知识的巩固和保持意义重大。】‎ ‎(六)课堂作业 当堂背诵并默写这篇短文。‎ ‎【作用:有利于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