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初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部编版(2016) / 八年级上册 / 第六单元 / 春望/杜甫 / 25 诗词五首 春望 说课稿

还剩 1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春望》说课稿 教学流程 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 《春望》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的一首诗歌。《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面对国都被占领后萧瑟的情景,诗人杜甫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战事持续很久,家中音信全无;透过凄凉的景象抒发自己的忧愁,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和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 ‎ 二、说学情 本文是一首五言律诗,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于《春望》这样一首情景交融,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意境深沉的五言律诗,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 ‎ 同学们已经在历史课上学习中国古代史,对于安史之乱有一定的了解,清楚本诗的创作背景。‎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中诗文的特点和八年级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理解较困难这一客观情况,参考《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的这一理念,本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 ‎1、能够熟练背诵诗歌 ‎ ‎2、掌握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3、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 ‎1、学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知诗意。‎ ‎2、学会通过设疑、点拨、讨论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3、培养自己自主学习古诗歌的意识和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 ‎1、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树立热爱祖国、爱好和平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 ‎1、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 ‎2、明确本诗的抒情手法。‎ ‎(二)教学难点 ‎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深入理解诗句内涵。 ‎ ‎3、体会诗人所思所想,感受诗人内心深层次的爱国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诵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合作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六、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熟读本诗,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一)导入新课 ‎ ‎ 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 ‎ ‎ 接下来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副杜甫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通过以上环节调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走进《春望》这首诗。‎ ‎(二)朗读感知 ‎ ‎1、多媒体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体会诗歌的朗诵节奏和感情,规范读音。‎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通过自由朗诵,让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情感形成初步感知。 ‎ ‎3、学生配乐朗诵《春望》。分小组交流并选代表进行朗诵,使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时,加深对诗歌整体的体会。‎ ‎(三)画面欣赏、整体把握 ‎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内容以及感受。由此引入本诗的背景介绍。‎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理解本诗,分小组交流并选代表发言。最后我将总结学生发言。带领学生在学习中积累相关文言知识,梳理诗意,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感知和情感的把握。‎ ‎(四)品味探究、小组讨论 ‎ ‎1、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他所望到的哪些景象,作者的心情如何呢?‎ ‎ 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2、通过诗歌中的意象,说明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 ‎3、诗人在《春望》中的“望”是指什么?‎ ‎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所以总的来看,“望”是全文的诗眼。“望”是贯穿全篇的线索。从望景色始,又以望者的情态作结。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的设立,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 主旨的体会理解,学生在分组讨论的同时,提高自 己的合作探究能力。 ‎ ‎(五)细化讲解,拓展延伸 细化讲解: ‎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鸟鸣而惊心,用对偶,移请于景,诗人视线的转移,情与景的变化,自然的过渡到想念亲人,表现出诗人的悲伤与愁苦。‎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安史之乱后,“烽火苦教多信断”‎ ‎,这句话写出了亲人之间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急切心情,使人产生共鸣。‎ 比较《望岳》和《春望》两首诗的风格。 ‎ ‎(六)课堂小结,作业设置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 作业设置:情景作文,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爱国的,不少于500字 七、说板书设计 ‎ 首联:残破景象 ‎ 春 颔联:感时恨别 描绘凄凉之景 ‎ 望 颈联:忧国思亲 寄寓家国仇恨 ‎ ‎ 尾联:憔悴不堪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