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四年级语文上册《精卫填海》说课稿
梅山镇龚岭小学 童广云
各位领导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精卫填海》,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精卫填海》是一篇文言文,简短的两句话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却给人以奇特的想象,浪漫夸张。这篇神话故事主要讲的是炎帝有一个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去东海游泳,溺水身亡了,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为精卫鸟,它经常衔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作为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这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二、说目标
语文新课标中提倡: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在相互讨论中、在小组交换中、在互助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去明白文句,去培养语感,去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四年级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文言文的课文,对于文言文的语言结构感到陌生,所以需要先由教师带领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直到读通顺为止,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我从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出发,特订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我将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确定为:有情感地读课文,读出精卫的大胆刚强和大海恼怒的语气。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了解《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故事,
发挥想象力,演出精卫和大海对话的景象,并能用自己的话讲精卫填海的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文体悟精卫鸟坚韧不拔的意志,培养学生做事永不放弃、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说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文言文版的神话故事,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学,自己发现,自己体验。在设计时我针对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让传统文化与自然音乐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营造和谐富有童趣的学习气氛。如以图激趣,以看动画片引入,配乐朗诵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本篇课文的学习。这样一改学习古文枯燥无味的现状,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积极性,让学生能自觉的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理念,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
1、范读教学法,短文生动活波,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读体味。
2、设疑引导法:通过设疑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短文寓意。
3、多媒体辅助法:借助多媒体手段,以图片、动画、音乐等辅助教学。
五、说学法:
诵读感悟法:读通读顺古文、读出韵味、感受古文语言特点。
互助探究法:针对教师提问小组合作,互助探究。
想象法:发挥想象力,演出精卫和大海对话的景象。
讲述法:通过讲故事的方法体悟课文内容。情境法、朗读感悟法、、讨论交换法和演出感悟法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传统文化不同于语文课,但和语文有相同的载体。基于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有所收获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
一、故事导入,走近《山海经》
1、多媒体动画展示“女娲补天”的故事,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引出《山海经》)。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直接告诉他们。
2、课件出示:简介《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民族等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通过资料交流,借助单元解读,让学生对《山海经》有所了解。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同时,这一部分的学习,将《精卫填海》这个故事置于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中,展开学习。
3、揭题:通过提问引起学生兴趣。有这样一只鸟,她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爪子,这只小小的鸟却有一个大愿望——她想把大海填平!有没有同学知道这只鸟叫什么?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只精卫鸟为什么想把大海填平吧!
板书课题:精卫填海
引问:我们根据课题可以知道什么?(主人公是精卫,主要事件是填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精卫填海》。
此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与神话、与山海经的的距离。另外,神话与传说、民间故事有所不同,教师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对这一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自然引出课题
二、初读古文,疏通字词。
字词教学我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入手的:
1. 部编版教材中的课文识字量较大,在识字教学中我主要利用形近字、会意字、熟字加偏旁等方法引导学生识记。
首先,课件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重点交流的几个字:帝、曰、溺、衔四个字。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这些生字,如形近字比较曰与日、返与板、衔与街、帝与旁;熟字加偏旁:弱+氵=溺。
2.初读课文,看看文中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词,提出来集体交流。
3.用上课文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话。
三、再读古文,解析文义。
其实,学生对古典神话文本的认读难度较大,虽然这篇很简单,却是为以后古文教学提供范例。我结合学古诗的方法给学生总结出学习文言文的三部曲,即读通课文、读懂内容、读出感受。并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孩子去感悟、去实践。在合作学习中,使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化难为易。这样不仅提高了阅读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为以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整节课以读代讲。在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领读、配乐朗诵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基础上,学生能够读通、读顺古文之后,我能够引领学生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古文的语言特点。这算走好了古文教学的第一步。具体环节如下:
1.教师带读,小组互读,齐读,有节奏朗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在朗读上有困难。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中,教师的范读、引读尤为重要。
2.出示阅读任务:
(1)精卫长什么样子?(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
(2)精卫为什么要填海?她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3)精卫是怎么填海的?她能将海填平吗?
3.结合注释,指导翻译。
(1)学习方法:古文学习可以就像我们学习古诗那样,结合课文给出的注释,逐字解释,然后连成一句通顺的话就可以了。同学们可以先将课文给出的注释写在文中对应的字上面,这样解释句子的时候就会方便一些。也可以将你们不知道意思的字圈出来,问问同学,互相讨论,等后面同学们给出正确解释的时候将正确的解释用不同颜色的笔写在打圈字的下面。对于不理解的句子,就用横线画出来,在大家讨论的时候仔细听,认真思考,想想可以怎么才能更完善。
(2)指导翻译。指名学生翻译,以标点符号为单位,先读再译,逐句轮流翻译,其余同学评价讨论翻译是否流畅。
(3)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等(根据实际情况讨论),指多名学生翻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4)引导总结。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女娃到东海去游玩,溺水淹死而没有返回。因此成为精卫鸟。精卫常常衔西山的树枝和石块,想要用来填平东海。
4.整体理解,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在课堂上,我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时时刻刻地给学生以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学,自己发现,自己体验,化难为易。这样不仅提高了阅读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发挥想象拓展故事情节,和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古语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通过朗读去感受神话的魅力,体会精卫的精神。在教学设计中,我把学生的读文体悟放在了重点。
一、欣赏成语,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愚公移山 夸父追日 嫦娥奔月 后羿射日
同学们搜集了有关神话故事的成语,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这些成语,谁来讲一讲他们的故事。(指名讲故事。)
2、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精卫填海》这篇课文,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板书课题:精卫填海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总体的感知。】
二、感受精神。
第一个环节:我准备了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去感悟
1.精卫为什么填海?
了解精卫不是为个人利益去填海
2.精卫怎样填海? 想象说话
抓住“常”字,创设精卫填海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精卫填海的的坚持不懈,坚忍不拔
3、你想对精卫说点什么?
此环节设计是引导学生用精卫精神指导自己的生活与言行,达到传统文化传承的目的
第二个环节:感受精神。
引导学生读文讨论想象:
有的同学说精卫是不可能填平东海的,因为东海是那么大,精卫是那么小。还有同学根据现实出发,说精卫填海的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如果精卫真的能够填平,那么现在的大海就不会这么无边无际了。也有同学认为精卫能填平大海,因为精卫一直在不停地衔草木石块填海。大家的想法都很好。
我们在学习前一课《盘古开天地》的时候说过,这些神话故事都是人们面对不理解的事物的时候想象出来的,经过口口相传,流传至今。所以“精卫填海”这个故事,其实是古时候的人们面对大海时想象出来的,表达想要征服大海的信心,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其中的精卫一直不断衔来草木填海,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持之以恒、不屈不挠、锲而不舍)
总的来说,精卫填海的精神是什么?(指名总结)勇于抗争、意志坚定、不屈不挠、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第三个环节:
1、学生小组合作演一演:精卫与大海的对话情景。这一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的演与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深化。
2、人们通常会在什么情况下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自由回答)
与大自然做抗争、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的时候。
3、同桌交流,讲故事,学生展示成果。
把故事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培养学生口语表达
三、拓展延伸,我参与
这一环节首先教师总结:精卫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可敬可叹。中国的神话故事富有浓浓的人情味,表达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正是如此,神话流传至今,经久不衰,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
你愿意给大家讲讲你了解的古代神话故事吗?
将《精卫填海》的故事回归到中国古代神话这一大背景中,通过讲故事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加深对神话的理解,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阅读:神话故事。
五、板书设计。
精卫填海
主人公→精卫 主要事件→填海
起因:女娃 溺而不返
经过: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神:不屈不挠
七、说反思:
《精卫填海》这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的经典之作。课文围绕精卫及其子孙日日夜夜填海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精卫及其子孙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品格,这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体会精卫与大海的对话情景。
2.引导学生认识精卫的行为是怎样的行为。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能针对中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让传统文化与自然、音乐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营造了和谐、富有童趣的学习气氛。如以看动画片引入,配乐朗读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本篇课文的学习。这样一改学古文枯燥无味的现状,激发了孩子们阅读神话故事的积极性,让孩子们能自觉地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2.学生对古典神话文本的认读难度较大,我结合学古诗的方法给学生总结出学习文言文的三部曲,即读通课文、读懂内容、读出感受。并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孩子去感悟、去实践。在合作学习中,使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化难为易。不仅提高了阅读的兴趣,还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3.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习内容作了有益的补充和整合。比如教学伊始就让学生说自己感兴趣的神话故事的名字,然后看图片说故事,最后让学生充分驰骋想象的翅膀,设想精卫与大海对话的情形,结束时又推荐一些神话故事鼓励学生在课下阅读。这样不仅把课内外有机地联系起来,还扩大了教学资源,构建了开放的语文课堂,使新课标的精神得以体现。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将生活与教学紧密相连,赋予教材时代的活力,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形成乐于探究,敢于发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让他们能思考、会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大胆表达出个人见解,训练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不足之处
我压制了学生的一些质疑,没能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在今后教学设计时,我要多准备些学生独立思考、自读自悟、质疑解疑的时间,多根据学生的需求及实际设定教学环节,这样学生乐学,教师轻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