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文与可画
筼筜
谷偃竹
————————————————————
□
苏 轼
知识
与能力
了解作者及其创作理论
过程
与方法
对
“
胸有成竹
”
和
“
心手相应
”
创作思想的理解,
“
艺
”
与
“
道
”
的密切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因旧谊深厚,故睹物思人,传递出深切的悼念之情
卜算子
□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赏析
]
这首词是以孤鸿自喻寄托感慨之作。全词写景兴怀。人鸿互喻,物我交融,笔冷意苦,寓意幽深,超旷孤逸,颇见人格。
二、一词多义
四、特殊句式
(1)
①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②
轮扁,斫轮者也
以上为
________
句。
(2)
以为口实
以上为
________
句。
【
自我校对
】
一、废置、搁置
二、
(1)
遗失、遗漏
/
遗失、遗漏的东西
/
遗留
/
给予,赠送
(2)
相当于
“
之于
”
/
相当于
“
之乎
”
(3)
成为,变成
/
做
/
作为,当作
/
是
/
被
/
指心理活动
/
有
/
呢
/
治理;被
/
装作
/
为了
/
给
/
对,向
(4)
隔阂
/
间或
/
秘密地
三、
(1)
名词作状语,如剑从鞘中抽出一样
(2)
意动用法,以
……
为贵为重
(3)
名词用作动词,证实
四、
(1)
判断
(2)
省略
一、作家档案
苏轼
(1037
~
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他于书法遍览晋唐诸家,转益多师,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传世书迹有
《
黄州寒食诗帖
》《
赤壁赋
》《
答谢民师论文帖
》《
洞庭春色赋
》《
中山松醪赋
》
等。
苏轼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
他善画竹石,学文同而又自具风格。苏轼画真迹,今仅存
《
古木怪石图
》
等。苏轼在学术上的著作有
《
易传
》《
书传
》
等。
二、背景回放
文与可,北宋著名湖州派画家之一,最擅长画墨竹,既是苏轼的好友,又是他的表兄。宋神宗熙宁八年
(1075)
文与可任洋州知州,筑亭筼筜谷上,游乐谷中,曾画一幅水墨偃竹画赠苏轼。苏轼向文与可学画竹,同时在绘画理论上给予文与可极大的帮助和影响,两人结下深厚友情。
文与可病逝后半年,苏轼在湖州曝晒书画,见到这幅遗作,睹物思人,对画痛哭,带泪写下了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
,总结文与可的画竹理论,提出了画竹
“
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
的主张。
一、重点突破
1
.本文作者记了哪些事情?引了哪些诗文和典故?
【
参考思路
】
文章第一段阐述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和自己在艺术实践中的体会。第二段,追忆二人在交往的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第一件事,写文与可把求画的人拿来的缣素扔到地下,并说要拿它做袜子;第二件事,记文与可、苏轼二人围绕着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的竹子开的玩笑,并回忆
《
筼筜
谷偃竹
》
的由来
;第三件事,追述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的一首
《
筼筜
谷
》
诗曾引得文与可为之喷饭
。第三段则交代了写作此文的缘由。
他引用的诗文有苏辙的
《
墨竹赋
》
、文与可
“
书尾复写一诗
”
和苏轼的和诗,以及苏轼
《
洋州三十咏
》
其一
《
筼筜
谷
》
、曹孟德祭桥公文。引用的典故有: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渭川千亩竹。
2
.
本文阐发了哪些创作思想?说说它们的含意。
【
参考思路
】
本文阐发了
“
胸有成竹
”
和
“
心手相应
”
两方面的创作思想。前者是说,客观事物必须反复观察,凝神细想,一旦构思成熟,灵感突发,就应不失时机地捕捉,一气呵成地创造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后者是说,从艺术构思的完成,到艺术形象的诞生,必须掌握熟练的艺术技巧,将心中的意象化为笔端的造型,而技巧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来掌握。把两者结合起来,则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再到表达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
3
.
文中通过哪几件轶事表现文与可的个性?
【
参考思路
】
轶 事
性格特点
视求画者的缣素为袜材,对求画者多不感自豪而觉讨厌。
脱俗淡泊
作者与文与可关于
“
万尺竹
”
之辩。
才情过人
风趣旷达
文与可赠画给作者,作者还之以诗。
对挚友情谊深厚
为人无拘、率直
二、疑难辨析
本篇既谈
“
胸有成竹
”
的绘画理论,又记
《
偃竹图
》
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它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
参考思路
】
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对绘画理论的阐述、对
《
偃竹图
》
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的叙述,其实都是围绕着文与可、苏轼与竹的这段深厚的感情展开的。文章的中心是通过对与画竹相关的绘画理论的阐释和生活琐事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文与可的真挚情谊,流露了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
一、文脉梳理
二、意旨探微
本文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对
“
胸有成竹
”
和
“
心手相应
”
创作思想的理解,指出
“
艺
”
与
“
道
”
的密切关系。又通过叙述文与可的轶事和二人间的交往,表现了他的品德、个性。因旧谊深厚,故睹物思人,传递出深切的悼念之情。
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
——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
艺术特色赏析
本文以画为线索,叙述自己和文与可的深挚友谊及睹物思人的悲痛,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主要特色有:
1
.
挥洒自如,章法严谨
本文信笔挥洒,舒卷自如。文中有正论,有戏语,或引诗赋,或摘书牍,时而讲琐事,时而举典故,机变灵活,姿态横生。通篇以画贯穿,以怀念友情为中心,形散神不散,做到了自由挥洒和谨守章法的完美结合。
2
.
说理形象,富于理趣
这篇杂记兼有记人散文和文艺随笔的双重特征。文中,作者阐述了相当深奥的绘画理论和自己的独到理解,把
“
理
”
说得活泼,充满趣味,可谓既富于理趣,又不失情趣。
3
.
以谐衬庄,以喜衬悲
这是一篇悼念性的文章,却没有令人陷入哀伤情绪之中,而是有意记叙二人交往时彼此沟通、相互调笑的趣事,写得活泼、幽默,妙趣横生,由此可见作者和文与可的“亲厚无间”,而文与可死后,作者的悲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以喜衬悲,也益见其悲,极好地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
□
写竹名句
1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
《
诗经
·
卫风
·
淇奥
》
)
2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王维
《
竹里馆
》
)
3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
郑板桥
《
竹石
》
)
4
.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
(
李苦禅
)
5
.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
(
柳宗元
《
竹
》
)
6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
李峤
《
竹窗闻风
》
)
7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
白居易
《
画竹歌
》
)
□
关于
“
记
”
“
记
”
这种文体,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
“
杂记
”
。主要有台阁名胜记
(
如韩愈
《
新修滕王阁记
》
)
,山水游记
(
如柳宗元
《
永州八记
》
)
,书画杂记
(
如韩愈
《
画记
》
、苏轼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
)
等。在写法上,大多讲究文采藻饰,语言精美,描绘工巧,富于真情实感,熔叙事、抒情、说理于一炉,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是古代散文中文学性最强的一种,名篇佳作甚多。
读东坡
□
李 红
与居士东坡在中秋月下相遇。
九百多年的岁月悠悠流淌,月儿几度阴晴圆缺,人间几番悲欢离合,东坡月下痛饮放歌的身影却仍在历史的星空下摇曳。其实,你何曾不是一轮圆月呢,悬挂于历史的星空,照亮了中国的文学史,更照亮了后来者的内心世界。这轮圆月从阴翳的云层中钻出,照得海天澄澈,照得千秋光明。
你还在黄州赤壁俯望江水吗?
那时的你,因“乌台诗案”而锒铛入狱,几经周折得以不死,贬官黄州,面对滚滚长江东逝水,你高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三国的风流人物何其多啊,横槊赋诗的曹操,神机妙算的孔明,挽弓射虎的孙权
……
联袂接踵,纷纷登场,而你唯钟情于风流倜傥的周公瑾:“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英雄美人,何等风流潇洒;运筹帷幄,何等儒将风范!周郎
34
岁时,就已
“
功盖三分国
”
了。而此时的你已
47
岁矣,年近知命,华发早生,而报国之门何在?
“
人生如梦
”
一声长长的喟叹,饱含着多少文人泪、志士血!
然而,东坡毕竟是东坡。
居庙堂之高,你心忧天下,率性真实;处江湖之远,你依然心忧天下,但恬然自适。你处乎人世之间,你又站在宇宙之外,你能理解生命的内涵,但又绝不虚浮。你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
今人余秋雨说,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圣人训导:立德、立言、立功皆可不朽。立功只是其中之一而已,如果执著于以事功评判人生成败得失,怎会不患得患失?怎能够进退自主?此时的你已不再简单地为功业之兴废而感慨,虽然你从未舍弃功业之心,不然,你心中流淌的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不是“遥想公瑾当年”了。然而,你有更为广阔的胸襟,你曾如此开导朋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这轮圆月,何其饱满,何其圆润。
江天山月,日日如斯,有谁如东坡般如此参透人生?
“
超然于物外,无往而不乐
”
。清晨,布衣芒鞋,散步田间,谈天说地,无论三教九流;傍晚,提酒拄杖,信步东坡,击水敲石,不管月升月落。古城废园,被迫摘杞菊充饥,却能扪腹大笑。虽说贬谪流放,你的生活却是无人可比的生鲜活色,张弛自如。你说:
“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如此通脱自适,如何不触处生春?这种圆融贯通、自由无碍的人生境界,凡夫俗子何以能知,何以能及?
东坡通脱,但东坡亦有儿女泪。
告别徐州父老,你这样说:
“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
并非英雄气短,却有儿女情长。妻子王弗亡故十载,早已阴阳两隔,你流着泪,记下这样一个梦: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这等文字,
“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
。若非情到深处,若非铭心刻骨,哪能有这断肠之笔!天下有情人当有一哭,哭毕,我们还是以诗人自己的话,安慰一下那颗爱人的心: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人如蜉蝣之寄于天地,一粟之溶于大海。任庭前花开花落,看天上云卷云舒,守住一份清醒和一份心态的平衡,守住一种空灵的境界和一种如水的柔情,以清醒的心志和从容的步履真诚地感知生命,走过岁月,足够了
——
这是居士东坡告诉我们的。
[
赏析
]
“
清晨,布衣芒鞋,散步田间,谈天说地,无论三教九流;傍晚,提酒拄杖,信步东坡,击水敲石,不管月升月落。
”
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展现给我们一个洒脱的苏轼,使之成为我们精神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苏轼的经历可以说没人会喜欢,但他在逆境中的处事方式却值得我们学习,在逆境中的诗、词、文赋更值得我们赏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