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中庸 《 中庸 》 原是 《 小戴礼记 》 中的一篇。旧说 《 中庸 》 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 《 中庸 》 。南宋朱熹又作 《 中庸集注 》 ,并把 《 中庸 》 和 《 大学 》 、 《 论语 》 、 《 孟子 》 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 《 中庸 》 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什么是中庸?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即折中、中正、调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庸,即平常、普通,循常理而不变,“庸者,常也。”中庸者,“用中为常道也。”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 中庸 》 的主要内容 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君臣、父 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交往五种关系。做 到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听、 兄良、弟弟、长惠、幼顺、 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 是用来调节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 的关系的。 九经: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 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即修养自身,尊重贤人, 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 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 中庸之道的三原则 1 、慎独自修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 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 我约束 。 2 、忠恕宽容。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 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 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3 、至诚尽性。坚持至诚原则,能充分发挥自 己善良的天性,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乃至万 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 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 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 第一章 天命之谓 性 , 率 性之谓道, 修 道之谓 教 。道也者,不可 须臾 离也;可离,非道也。 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德,圣人(遵循本性)修明道德,这称之为教化。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本性,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即人 的自然本性中包含仁义孝悌等伦 理道德观念。 遵循 修明 教化 片刻,一会儿 是故君子 戒慎 乎 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现乎隐 ,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因此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 慎。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 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 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 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警戒谨慎 在 没有什么比隐秘的地 方更易被发现 喜怒哀乐之未 发 ,谓之中;发而皆 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 达道 也。 致 中和,天地 位 焉,万物 育 焉。 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心是平静 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表现都能合乎节度,称 之为“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 下普遍推行的准则。如果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 那么天地都能各安其所,万物得以化育了。   表现出来 符合节度 普遍推行的行为准则 达到 安于其位 化育 内容解析 3 、什么是中庸(中和) 1 、引入,道不可片刻离开 2 、提出君子应慎独 什么是道 什么是性 遵循本性做事 天赋禀性特质 怎么慎 为什么 人不闻不睹之时亦谨慎警戒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三原则之一,也是必 由之路。 即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情感未发为中发而中节 为和,恰如其分即中庸 4 、中庸之道有何作用 大本达道,可使天地 位,万物育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孔子说:“君子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 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 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常常守住中道,无过与不 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 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解析 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 些?”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够。” 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 “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   怎么理解“君子而时中”? 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其实质却都是一样的, 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 宋玉笔下的大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 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中庸就是恰到好处,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小人肆无忌惮为什么是反中庸?请举例说明。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 至 矣乎!民鲜能 / 久矣!” 孔子说:“中庸之道是天下最高的道德标准呀, 可是人们很少能做到,(这种情况)已经很长 时间了。” 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就比较容易做到了。要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难以做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小康”,这就比较容易做到了。 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而加以提倡呢? 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 行 也,我知之矣, 知 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 不肖 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 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 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 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无能的人根本 做不到。没有谁每天不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 够真正品尝滋味。” 推行 通智 无能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不能推行弘扬,原因是什么? 聪明的人对它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认识又 不到位;贤人做得太过了,无能之辈又做得 不够。 说人每天吃饭而不知其味的目的是什么? 比喻人们对“道”缺乏自觉性,虽然也在按照一定 的道德规范行事,但由于自觉性不高,在大多数 情况下不是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够,难以达到 “中和”的恰到好处。所以,提高自觉性是推行中 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 第二十章(一) 子曰:“好学近乎知, 力行 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家国矣。” 孔子说:“喜欢研究学问的,就接近智能了,能 够努力行善的就接近仁爱了,知道什么是羞耻 就接近勇敢了。知道这三点,就知道修身的方 法了;知道修身的方法,就知道治人的方法了; 知道治人的方法,就知道治理天下家国的方法 了。” 努力行善 这里提出了实现中庸之道的前提:三达德 为什么“好学近乎知”? 好学则能格物致知,通晓自然人类古今 远近,智慧自出。但仍只是“近乎”。 为什么说“力行近乎仁”? 努力行善则能爱人立人达人,扶危济困 为什么说“知耻近乎勇”? 一个人只有知道羞耻,才能够勇于改正错误,勇于弥补自己的不足,迎头赶上别人,从而免于羞耻。“勿忘国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知道羞耻,才能够发愤图强,富国强兵 。 第二十章(二)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 子 庶民也, 来 百工也, 柔 远人也,怀诸侯也。 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 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 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 侯。 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 优待 修身则道 立 ;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 不怨;敬大臣则不 眩 ;体群臣则士之报重; 子庶民则百姓 劝 ;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 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思想困 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 臣就不会遇事无措;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竭力 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耿;招纳工 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 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 确立 此指糊涂、迷惑 受到劝勉而勤奋努力 论述了达到了中庸之道的九种功用,即“九经” 关于治理天下国家的九条原则,方方面面, 实际上是 《 大学 》 里提出的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几个阶段的具体展开。是实用的 统治学理论。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凡事豫 则立,不豫则废”的思想。这与孔子所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相近,都是未雨绸 缪,防患于未然,或者说是“不打无准备之仗” 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值得我们贯 彻实际生活中去,而不仅仅适用于政治范畴。 诚者,天之 道 也; 诚之 者,人之道也。诚者,不 勉 而 中 ,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 固执 之者也:博学 之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 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 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 的人是圣人。让自己变得真诚的人,选择至善 的道德,坚守不渝,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 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 道理原则 使真诚、诚恳 努力 符合 坚守 助词无实义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 措 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 笃 弗措也。 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 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 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 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 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 到圆满绝不终止。 放下、放弃 深彻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别人学一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百次; 别人学十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千次。 如果真能照这样子去做,即使再笨,也会变得 聪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坚强。 实现中庸之道的原则是什么? 做到真诚,至诚尽性,“固执之” 为什么 ? 因为中庸之道即天道,至诚则“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怎样才能做到至诚?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不放弃 笨鸟勤飞 什么是中庸(中和) 情感未发为中发而中节 为和,恰如其分即中庸 中庸之道有何作用 君子而时中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不能推行弘扬,原因是什么? 过或不及 实现中庸之道的前提:三达德 好学近乎知, 力行 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大本达道,可使天地 位,万物育 中庸之道的九种功用,即“九经”是 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 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 安抚诸侯。 实现中庸之道的原则是什么? 做到真诚,至诚尽性,“固执之” 为什么 ? 因为中庸之道即天道,至诚则“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作文 中庸之道对工作、学习、生活至今仍有其积 极意义,但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请以“生活中 的中庸之道”为话题,自拟文题,自选角度, 自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