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语 文 ‎ 七 (上)‎ 第 一 单 元 导 学 案 初一语文备课组 47‎ ‎1、春 班级: 姓名: 小组:‎ 课标及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的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目标】 ‎ ‎1.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相关内容,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 ‎ ‎2.学习通过充分调动感觉器官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 ‎3.赏析精美语言,体味蕴含的情感。 ‎ ‎4.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 ‎1、诵读,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 ‎2、理清作者思路,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 ‎3、研读五幅图画,赏析精美语言,感悟作者用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艺术语言,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 ‎4、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 ‎【学习难点】‎ ‎1、领会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2、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写法。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  1、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  2、朗读教学法。每一个步骤都注意突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悟,学会朗读抒情散文,体会春的优美意境。‎ ‎  3、自主探究教学法。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会的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课时安排】‎ ‎  三课时。‎ ‎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朗读,感受散文的意境美;整体把握课文感情学生自主掌握课文构架。‎ ‎  第二、三课时:深入学习课文的表现手法(情与景关系)、修辞手法(比喻、拟人);重点语句解析(结合课后练习题);课文结构。‎ ‎  课后实践:如果有条件,教师可选择带领学生集体春游,以拍照、写生、唱歌、野炊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回归生活。  ‎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47‎ 一、导学 ‎1、情景(问题)导入 ‎【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2、目标导学 ⑴、掌握生字词,文常 ⑵、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感受春的活力。‎ ⑶、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脉络,概括好五幅图。‎ 二、自学 ‎【夯实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酝酿( ) ( ) 烘托( ) 披着蓑( ) ‎ 抖擞( ) ( ) 朗润( )( ) 鸟巢( ) ‎ 撑( )伞 嘹( )亮 赶趟( )儿 宛( )转 ‎ 窠( )巢 应和( ) 黄晕( )‎ ‎2、‎ ‎6、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原籍浙江绍兴,出生江苏东海。是我国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他的散文的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三、助学 ‎(一)读春:‎ 春天,是那么的美丽,现在我们共同来读一读作家朱自清笔下的春天,一起来感受一下那美丽的春景)放配乐朗诵,领会作者朱自清的感情基调。(引导朗读课文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 朗读指导:‎ ‎① 读音正确 ,声音洪亮。② 把握好感情基调的变化。③ 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 感知课文:现在我们先听一段朗读录音,然后再跟着音乐一起朗读一遍课文,注意朗读的语调、停顿、感情。‎ ‎1、教师播放录音,全班一起静听或是跟读录音朗诵。请大家放松心情,发挥想象,春天就在我们身边。‎ ‎2、听完录音,播放音乐(班得瑞《春野》),创设舒缓的情境,全班齐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教师给予评价)‎ ‎3、全班朗读完毕之后,再请学生举手分段朗读。(教师给予评价)‎ ‎4、学生读完教师点评,指出优缺点。‎ ‎  教师提示: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 47‎ ‎、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越自然、质朴越好、切忌拿腔拿调。要读准字音,口齿清楚,吐字有力,而且是自然流畅地读出。体会感情,把握重音、停顿、速度、抑扬等。朗读时语势多扬少抑,用声多轻少重。开头要读得欣喜,充满生机。中间部分则需要精雕细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段可以读得俏皮、活泼。“风里带来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中……”“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几句要调动各种感官来体验春天的味道、春天的声响。结尾的三段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作者讴歌春天、热爱生命的思想在这里得到升华。因此,“娃娃”要读得轻些、高些,略有虚声。“小姑娘”则用高而明亮的声音来表现她的快乐、活泼。最后一段,要加强吐字的力度和气势,声音洪亮、有力。‎ ‎  教师示范重点语句的朗读。师点拨:本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 ‎ ‎(二)赏春:‎ 课文整体把握:这一部分主要是学生自主探究开展。把学生分成为6个小组(第一小组负责课文1-3自然段;第二小组第4自然段;第三小组第5自然段;第四小组第6自然段;第五小组第7自然段;第六小组8-10自然段。)‎ 提问:‎ ‎1、读完课文,大家说一下朱自清都写了春天的哪些景色?‎ 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互相探讨总结,并把本小组的成果写在黑板上。‎ ‎  五分钟后。请各小组代表呈现本组答案。‎ ‎2、作者又是怎样形容他们的呢?(这个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写在黑板搬上的点小组回答并,要小组派一个人到黑板上写出。)‎ ‎  第一组 ‎  山:朗润 水:涨 太阳:脸红 ‎  小草:钻 嫩嫩的绿绿的(春草图)‎ ‎  第二组(春花图)‎ ‎  桃树、杏树、梨树: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蜜蜂:嗡嗡地闹着 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像眼睛 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  第三组(春风图)‎ ‎  春风:“吹面不寒杨柳风” 像母亲的手 鸟儿:卖弄清脆的喉咙 ‎  牧童:短笛成天嘹亮地响着 ‎  第四组(春雨图)‎ ‎  春雨:像牛毛 像花针像细丝 农民:披着蓑 房屋:稀稀疏疏 静默 ‎  第五组(迎春图)‎ ‎  风筝:渐渐多了孩子:也多了 家家户户、老老少少:赶趟儿似的 ‎“一年之计在于春”‎ 第六组 娃娃——小姑娘——青年 ‎  要求每个小组读出所找词语的句子。‎ ‎3、请每个小组标出的课文线索。‎ ‎  每个小组把自己的结构图写在黑板上,并解释原因。‎ ‎  合并同类项。‎ 教师要给予指正和肯定。找出线索图,使学生理清课文脉络。为第二节课的深入解析做准备。‎ ‎  线索: 盼春——绘春——颂春 第一部分(1)是盼望春的到来。(盼春)‎ 第二部分(2~7)具体描绘春天到来时自然的不同景物。(绘春)‎ 第三部分(8~10)写的是作者赞美春天。 (颂春)‎ 47‎ 教师小结:朱自清先生以急切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细腻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其中:‎ ‎“盼春”是本文的开端,作者满怀期待与喜悦,采用拟人化手法,描绘春天在“东风”吹拂下姗姗来到人间。‎ ‎ “绘春”主要是作者全面而精细地观察和描绘了春天到来时自然景物的变化,写得生动有趣。‎ ‎“颂春”是本文的结尾部分,以三个比喻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深化题旨,归结全文。‎ ‎4、文章的重点是第二部分“绘春”。作者以充满诗意的语言,精心选择了最具春天特征的几个具体画面,形象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谁来说说共为我们描绘了几幅图画?你能分别为它们取个名字吗?‎ 六幅图画:‎ 第2自然段是春归图。第3自然段是春草图。第4自然段是春花图。第5自然段是春风图。‎ 第6自然段是春雨图。第7自然段是迎春图。‎ 点拨:这几幅图画为我们描绘出了浓郁的春色。每幅图画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描写角度都不同,但都抓住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融入另外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5、最后我们再一听一段朗诵录音,播放PPT,让学生边看边听(也可以跟读),把春天的气息带入课堂。要求每一个小组认真听,稍后要每一个小组朗诵自己负责的部分。‎ 全班一起听录音,各小组按次序,有感情地朗诵。配乐(班得瑞《春野》)。‎ 本节课小结:这节课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用范读、配乐、图片展示等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采用分小组的形式,发挥大家分工合作的积极性,通过几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探讨。‎ 四、用学 ‎1.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xīn xīn rán (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⑵ 鸟儿将cháo ( )安在fán huā nèn yè( )当中,高兴起来了,hū péng yǐn bàn( )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⑶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huáng yǜn ( )的光,hōng tuō ( )片安静平的夜。‎ ‎⑷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suō( )着,戴着lì( )。他们的房屋,xī xī shū shū ( )的,在雨里jìng mò( )着。‎ ‎2、下面字词中有几个错别字,你能找出并改正出来吗?‎ 花枝招展 拱托 一年之际在于春 赶趟儿 ‎ 软棉棉 喉咙 吹面不含杨柳风 舒活筋骨 ‎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 )‎ ‎(2)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 )‎ ‎(3)比喻姿态优美。 ( )‎ ‎(4)舒展、活动。 ( )‎ ‎(5)明朗润泽。 (   ) ‎ ‎(6)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 ‎ ‎(7)一年的计划在春季考虑安排。 (  ) ‎ ‎4、 修辞方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 B.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C. 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 ‎ 47‎ D. 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5、从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_(闹 飞)着。‎ ‎②小草也青得________(刺 逼)你的眼。‎ ‎③山________(湿润 朗润)起来了。‎ ‎④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________(衬托 烘托)出一片________(安静 寂静)而和平的夜。‎ 五、评学 ‎1、填空 ‎①《春》由________春、绘春、________春三部分构成,其中“绘春”又是由________图、________图、________图、________图、________图五幅画面构成。‎ ‎②《春》是一篇优美的________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________的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________之情,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情怀。‎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2、在《春》这篇文章中,朱自清给我们展示五幅图画,你分别给这五幅图画配上相应的古诗。‎ 春草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花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风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雨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迎春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布置作业:①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及相关的诗词句。‎ ‎  ②各小组在找出自己所负责段落中找出,自己认为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可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情感表达、词语特点等多角度分析,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③建议:大家如果感兴趣,课下可以自己家里拍摄的关于春天的DV、照片或是绘画拿过来分享一下。‎ ‎4、课外延伸:仿照课文结尾句子 ‎ 春天还像什么呢?‎ 例:春天是插花能手,用巧手装扮人生;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用画笔绘出五彩的世界。‎ 第二课时 47‎ 一、导学 ‎1、情景(问题)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了春,赏了春,这节课,我们要随着朱自清的笔墨,品味春天,领略春天的美!‎ ‎2、目标导学 ⑴、赏析语言,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⑵、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1、‎ 二、自学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 ‎ 用"我认为_________这句美,因为________”的形式说话.‎ 学生分小组读,说感受.‎ 如: 我认为“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 这句美,因为写了草的动态和颜色.‎ ‎ 我认为“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这句美,因为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 ‎ ‎ 我认为“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这句美,因为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表达对春雨的喜爱。‎ 我认为“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这句美,因为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尤其是特点抓得很准.今后同学们也要向作者一样仔细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三、助学 品味课文。(导读促学,授知授法)‎ 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节(总写春回大地)为例,指导学生品读的方法。‎ ‎1、简析“盼春”。‎ 出示问题组:‎ 春天来了没有?(通过“近”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 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盼望着”)‎ 为什么叠用“盼望着”?(作者心情急切)‎ 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给人柔和的感觉)‎ ‎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 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 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总写呢?(“一切”)‎ 在这一小节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幅画面的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 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总体景色,然后又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这一部分的学习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揣摩其内涵。)‎ 学生品读、揣摩语言 在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五幅图画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并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理由。‎ 47‎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采取分组合作的方法,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仔细品味语言,使“教”与“学”均置身于作品所设置的意境之中。教师要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促“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性学习。‎ ‎3、 春草图(第3自然段)‎ ‎① 第3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明确:第1句是从“点”上描绘,第2句是从“面”上描绘,第3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4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② 这一段用词非常准确。试举例说明。‎ 明确:‎ A、“偷偷”,这里是悄悄地、不知不觉的意思。表现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下,不生不响的生长状态;‎ B、“钻”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儿,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的顽强。‎ C、“嫩嫩的”表现出质地柔软,“绿绿的”写出了颜色的鲜艳。‎ D、“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采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口语化的词语使人似乎看到春草遍地萌发的旺盛长势,感到春草的勃勃 生机。‎ E、写人的动作“坐、躺、滚、踢、跑、捉”,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写儿童的活动实际上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生机。用了“坐”“躺”“打滚”“踢”“赛跑”“捉迷藏”等动词。侧面表现春草带给人的欢乐。‎ F、“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借风衬草,照应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铺垫,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③ 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也很有特点。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的手法,第二句由近及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感受,充满活力。‎ ‎4、春花图(第4自然段)‎ ‎① 讨论作者是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 明确:在写景的层次上: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从高到低地描写春花的。同时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 ‎② 如果不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 明确:“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 ‎③“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 明确:不能颠倒。因为这三种颜色是和上句桃树、杏树、梨树的花的色彩一一对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鲜明。‎ ‎④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 明确: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 ‎⑤ “闹”改为“飞”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因为“闹”字中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如果用“飞”字,则无声无息,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⑥ 写“花下”只写了蜜蜂和蝴蝶,这与写花有什么关系?‎ 47‎ 明确: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儿的多、艳、甜。‎ ‎⑦ “遍地”和“杂样儿”从什么角度写野花? ‎ 明确:“遍地”写野花的数量多,“杂样儿”写野花的种类丰富。 ‎ ‎⑧ 体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的妙处。 ‎ 明确: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这里没有明写阳光和风,但已寓于描写之中了。因为有阳光,野花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亮;因为“风轻悄悄的”,野花摇摇摆摆,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又互补:眼睛和星星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不能照应“遍地”,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两者一结合,真把野花写活了。‎ ‎5、春风图(第5自然段)‎ ‎① 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感官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 ‎ 明确: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 ‎※ 解说:六种感官角度: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感觉。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风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② 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什么作用? ‎ 明确:引用是一种修辞。“吹面不寒”写春风的温暖;“杨柳风”(拂动杨柳的风)写春风的柔和。 ‎ ‎③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出了春风什么特点?‎ 明确:采用比喻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④ 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春风的味儿的呢? ‎ 明确:作者写了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化无味为有味了,而这些味道都是春天所特有的。 ‎ ‎⑤ 这些味儿和前文的“春草图”“春花图”有没有关系? ‎ 明确:“青草味儿”照应了“春草图”,各种花的香照应了“春花图”。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总的是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 ‎⑥ 春风“轻悄悄的”,本身也没有什么声响,作者是怎样化无声为有声的? ‎ 明确: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宛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 四、用学 ‎1.《春》是一篇优美的________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________的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________之情,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怀。‎ ‎2.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呼朋引伴[    ]‎ A.指引                  B.牵引 C.引申                  D.招引 ‎②欣欣然张开了眼[    ]‎ A.然而                  B.的样子 C.这样                  D.对 47‎ ‎③一年之计在于春[    ]‎ A.计算                  B.主意计谋 C.打算                  D.策略 ‎④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 A.声音相呼应 B.依照别人的样子做 C.和谐 D.和悦 ‎3.没有使用两种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4.“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一句描写的是________,表现了它的________。‎ ‎5.“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仿佛”是________的意思,本句是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________。“仿佛”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 五、评学 ‎1.指出下列语句的修辞方法。‎ 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⑵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⑶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2.阅读。‎ A.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B.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C.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D.“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⑴为上面文字按原文顺序重新排序:________________。‎ ⑵注音:窠巢( ) 清脆( )‎ ⑶解词:卖弄: 宛转:‎ ⑷这段文字从感觉方面把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极其生动,按下面要求,从文中摘抄相应的词语填在横线处(每空至少写两个词语)。‎ ‎①触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②嗅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③听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④视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⑸春风特有的芳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得超过5个字)。‎ ‎3、布置作业:①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及相关的诗词句。‎ ‎  ②各小组在找出自己所负责段落中找出,自己认为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可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情感表达、词语特点等多角度分析,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4、仿写文末写“春天”的三个比喻句子写“秋天”,突出秋天的特点。‎ 第三课时 47‎ 一、导学 ‎1、情景(问题)导入 上节课我们品味了春草、春花、春风,这节课我们将沐浴在细密的春雨中,继续领略春天的美!‎ ‎2、目标导学 ⑴、赏析语言,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⑵、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自学 ‎1、学生对课文中的剩下的二幅春景图进行赏析。‎ 要求:按照①特征②顺序③语言方面(如:修辞手法、用词等)几方面着手。‎ ‎2、按画面,分小组进行,五分钟进行展示。‎ 三、助学 ‎1、春雨图(第6自然段)‎ ‎①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明确: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所以,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 ‎② 体会“斜”“织”“全”“笼”所表现的内容。‎ 明确:“斜”“斜”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同时又暗写了“轻悄悄”的“春风”。 “织”照应了“像细丝”的比喻,“全”表现了开阔的视野,“笼”准确地写出“薄烟”的情状。‎ ‎③ 为什么树叶儿会“绿得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逼你的眼”? ‎ 明确:经雨一洗,灰尘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们的眼中。‎ ‎④ 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明确: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 ‎⑤ 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的对春雨的喜爱。‎ ‎◎ 总结以上四幅图画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及语言中所蕴涵的感情。‎ 以上四幅图画,从四个侧面描绘了春景的美,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景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是写景散文的共同特征。‎ ‎7、迎春图(第7自然段)‎ ‎①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示的意思。 ‎ 明确:“城里乡下”说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表年龄之全。‎ ‎② “也赶趟儿似的”的“也”照应前文何处?这里的“赶趟儿” 是什么意思?‎ ‎ 明确:这里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花的“赶趟儿”。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人在争春。 ‎ ‎③ 一年之计在于春”句有什么含义?‎ 明确:写春天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④ 讨论“迎春图”和前四幅图画的关系。‎ 明确:这幅图画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⑤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如果写成“舒活筋骨,抖擞精神”‎ 47‎ ‎,读起来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一种写法读起来给人以动感,后一种写法读起来使人觉得呆板。‎ 解说:全篇用叠字17处。叠字的运用,可以放慢句子的节奏,造成舒缓亲切的语气,也可以使书面语尽量向口语靠拢,使书面语更平易、自然、顺畅;更重要的是,叠字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准确地描绘形象。如用“嫩嫩的”写小草的质感,用“绿绿的”写小草的颜色,用摹声词“嗡嗡”表现成千成百的蜜蜂飞舞的景象,都极生动逼真。同时读起来,还可以产生独特的韵味。试读这一句:“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开头“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连用四个叠字,与“城里乡下”两个对偶词组结合在一起,造成有规律的三组六顿,读起来自然形成欢快的调子。在两个散句之后,再次出现两个重叠词:“舒活舒活”、“抖擞抖擞”,在构词法上又有变化,由AABB式变为ABAB式,顿时产生一种运动的力感。‎ ‎8、简析本文最后一部分。(8~10自然段)‎ ‎① 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明确:“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② 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 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不能颠倒。 ‎ ‎※ 解说1:这一部分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这个结尾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 ‎※ 解说2:三个比喻句和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两者都赞美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它给予人们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辛勤劳作的力量,因而人们要抓紧这大好春光,抓紧生命的春天,认真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丰收。但三个比喻句着重用美好的形象感染,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则着重从思想上启迪。‎ 解说3:三个比喻句和前文有什么联系?‎ ‎(1) 娃娃新。因为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① 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 ‎② 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 ‎③ 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满是新的。‎ ‎④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 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既是让人们为娃娃的成长辛勤劳动。又是为了让人们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 ‎ (2) 春姑娘美。喜欢春姑娘的美:‎ ‎① 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 ‎② 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 ‎③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絮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舒舒畅畅,给全种愉悦的美。‎ ‎④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 ‎⑤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3) 青年健壮。‎ ‎① 一个“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 47‎ 等字词,也不仅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是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 ‎② 一个“钻”字,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现。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 ‎③ 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竟相开放,蜂蝶竞相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花、草、生物都人性化了,这就是春天,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春天!‎ ‎④ 即使是在薄烟般的细雨笼罩下,树叶仍绿得发亮,小草仍青得逼眼,勃勃的生命力真教你无法抵御。即使是在上灯的傍晚,那点点黄晕的灯光,也闪射出无法抵御的光芒。春天,就是具有这么一股永恒的魅力!因而,朦朦细雨之中撑伞的、披蓑的、戴笠的,仍在行走、仍在劳作,这种执著、这种精神,让人感受到春天不可抵御的巨大力量。于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涌出户外,拥抱春天,放飞希望。于是,舒活筋骨,抖擞精神,“一年之计在于春”,所有的工夫为的都是所有的希望。于是,人们簇拥着春天,挽着春天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去憧憬美好的生活。去实现美好的希望。去建设美好的未来。去奋斗、去追求、去创造。 ‎ 四、课堂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由感而发,才能够恰当的表达出来:‎ 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会美好,未来才会辉煌。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千万不要“雄心万丈,躺在床上”。‎ 总结 ‎ 同学们,《春》是一幅精美的画,它形象生动,姿态万千,色彩缤纷,春意盎然。《春》是一首动听的歌,它曲调优美,节奏欢快,动人心弦,发人深思。春天是最有情感的,高兴的时候就风和日暖,生气的时候就雨打雷轰;春天是最富诗意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是一位高超的化妆师,把花草树木、峰峦田野,都装点得生机盎然,蓬蓬勃勃。其实朱自清留给我们的美文不仅仅是《春》,他的《荷塘月色》,他的《背影》,他的《绿》都是不朽的篇章。课后请同学们再次亲近朱自清,感受朱自清心灵中飘扬的那片风景。‎ 四、用学 ‎1、按原文填空。‎ ‎①在描绘春草图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春草的情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春草之多、分布之广。‎ ‎②在描写春花图时有实写、有虚写,请写出虚写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用比喻句赞颂春天,突出了其新、美、力的特征,这三个比喻句是:‎ 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写出描写春天的完整的诗句。(课文中除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密密地斜织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 ‎ ‎⑦写出本文中运用了比喻、排比修辞方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 ‎⑨牛背上牧童的短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傍晚时候,上灯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3)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 ‎(4)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3、阅读 ‎(一)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  ①用两个字概括春雨的特点,体现这两个字的句子分别是a_____ 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 ‎  ②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牛毛、花针、细丝的共同点都很细,但也有不同点,请你说说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 ‎  ③雨中的自然景物,只写植物,只写树叶和小草。在状写树叶和小草时用的词不一样,为什么?‎ ‎  ④细雨“密密地斜织着”,“斜织”用得好,为什么?‎ ‎  ⑤“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所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 五、评学 ‎1、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酝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呼朋引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卖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应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文中第②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从感觉上写春风的气息。 B.从嗅觉上写春风的花香。‎ C.从嗅觉上写春风的气味。 D.从视觉上写春风的草味儿。‎ ‎3.第③句中能跟“轻风流水”应和的是 ‎( )‎ A.鸟儿 B.鸟儿的曲子 C.鸟儿高兴起来 D.卖弄喉咙 47‎ ‎4.选出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填空。‎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作者是________,出处是《________》。‎ ‎②本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课文以三个比喻句结尾,请读读这三个比喻句,说说赞美了春的什么,并说说这样的排列顺序与文中的春景描写有什么内在联系。‎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赞美了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春景描写的内在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迁移训练 甲: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朱自清《春》)‎ 乙:……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老舍《骆驼祥子》)‎ ‎1.甲段写的是□雨,这种雨的特点除“绵绵不断”以外,还有□、□、□的特点;乙段写的是□雨,它的特点是□、□、□。(每个方框中只填一个字)‎ ‎2.甲段写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段写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 ‎2、济南的冬天 班级: 姓名: 小组:‎ 课标及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会读会写“髻、镶、藻、贮”等生字。‎ ‎②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③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境中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2.能力目标 ‎①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②理解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 ‎③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4.让学生查找作者的一些经历、创作,加强对作者和作品的理解。‎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学 ‎1、情景(问题)导入 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板书课题)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那么,称为“宝地”济南的冬天确如作者诗情画意的渲染吗?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2、目标导学 ⑴、积累“狭窄、贮蓄、发髻、水藻、地毯、宽敞、镶、肌肤”等词语。‎ ⑵、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感受济南冬天的特点。‎ ⑶、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晴”特征,并体味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7‎ 二、自学 ‎1.填空题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现代著名作家。1951年北京人民政府授予他______________称号。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戏剧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拼音写汉字 zhù____立 水zǎo____ chéng____清 宽chǎng____ zhù____蓄 ‎3.解释加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②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一块空灵的蓝水晶。‎ ‎4.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 )‎ ‎②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 )‎ 三、助学 ‎(一)读:1、朗读音频播放:(1)播放音频朗读文件,让学生注意其中的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2)让学生边听课文,边动笔在书上圈点勾画,标出生字、难词,重点词语、优美语句及自己的疑问。‎ ‎2、师生同读: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多音字、形似字。教师出示整理好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 ‎ ‎3、生生自读讨论:作者如何概括赞誉济南的,济南冬天的总特征是什么? ‎ ‎(二)学生朗读全文,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写景的文章可按“找景物,抓特征”的方法阅读课文。请你运用这种方法自读课文,找出济南冬天的总的特征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述。(温晴)‎ ‎2、文中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分别突出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山景、水色)‎ ‎3、围绕着总特点是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的? ‎ 教师引导学生:说清楚文章结构脉络。‎ 第一部分(1段)总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 ‎ 第二部分(2~6段)具体描绘济南冬天的美景。 ‎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好的诗文当以朗读为主,尤其是写景、抒情散文的朗读,师生读,生生读,在朗读中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读文本中理解、解决问题。 ‎ 济南的冬天 ‎   (1)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声 ‎   与伦敦相比——无重雾 (响晴) 宝地 ‎   与热带相比——无毒日 (温晴)‎ ‎   (2)景物:‎ ‎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   山景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   城外的远山——淡雅;‎ ‎   水色  绿、清、亮 ‎3、课堂小结:‎ 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 47‎ 四、用学 ‎1、、给下列加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济南( )A.jì B.jǐ ②.贮藏( )A.chǔ B.zhù ③.水藻( )A. B. ④.镶边( )A. B.ráng ⑤.澄清( )A.dèng B.chéng ⑥.着落( )A.zhuó B.zháo ‎2、依照课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 (狭窄、狭小),城外又那么 (宽广、宽敞),山坡上 (建着、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 (冒着、卧着)点雪,对,这是张水墨画 (也许、大概)是唐代名手画的吧。‎ ‎3、找出与其它三句修辞手法不的一项( )‎ A.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B.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C. ……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详地睡着,只等着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D.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五、评学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济南( ) 伦( )敦( ) 晾晒( ) 暖和( ) 唤( )醒 着( )落( ) 发ji( ) 看( )护妇 镶( )上 xiang( )晴 露( )出 狭窄( ) 水藻( ) zhu( )蓄 cheng( )清 ‎2、解释下列词语 设若:__________ 温晴:___________ 着落:__________ 慈善:___________‎ 空灵:__________ 响晴:___________ 秀气:__________ 贮蓄:____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___________(体裁),本文作者:___________,名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人。现代著名作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作品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剧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文中作者把济南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依次描绘了冬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济南冬天______________的特点。文中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写的。‎ ⑵、本文紧扣了济南冬天的“______”这一特点,赞美的是___________(A、济南的冬天 B、冬天的济南 C、济南冬天的美景)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__________之情。‎ ‎3、作业布置:‎ ‎(1)认真,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 ‎(2)复习这篇课文的生字词,下一堂课准备听写。‎ ‎(3)每人回去搜集描写冬天的语句至少一则,古诗词至少三句以上。‎ 47‎ 第二课时 一、导学 ‎1、情境(问题)导入 作者说济南的冬天足以和夏天的瑞士,春天的西湖想媲美,究竟济南的冬天有怎样的魅力让作者如此不遗余力的赞美它,热爱它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体味作者笔下如诗如画的美景。‎ ‎2、目标导学 ⑴、学习本文抓住济南冬天的景物特征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 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二、自学 ‎1、划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提示:我认为-------最美,美在------。‎ ‎(1、运用的修辞手法 2、抓住事物的特征 3、 情景交融)‎ ‎2、分小组交流 ‎3、小组推选一名组员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三、助学 ‎(一)、质疑探究:‎ ‎1、欣赏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其中美妙的语言,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明确】比喻、拟人句。(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2、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明确】 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   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3、济南的山有什么特点?‎ ‎【明确】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了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 ‎4、文中是用哪些修辞手法来雪后的山景的?‎ ‎【明确】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来比喻雪色。‎ ‎  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写出了雪动人的雪态。‎ ‎5、第五自然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 ‎【明确】水的绿:作者通过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的绿。由水的绿联想 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明确】水的绿:作者通过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的绿。由水的绿联想 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明确】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二)、讨论归纳:‎ ‎1、作者怎样写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明确】①拟人的句子更多,个性化更明显,如把济南老城说成是“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用一连串的动词,烘托出舒适温暖的环境。‎ 47‎ ‎②“这一圈小山特别可爱,好象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安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③从人们有感受写:“面上含笑”“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还写了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了人们的笑容,更突出了人们舒适温馨的感受。‎ ‎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明确】①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  ②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象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愧 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三)、再读课文,提高升华 ‎《济南的冬天》无处不美。那么,老舍先生是如何运用艺术的笔法,来描写景物之美的呢?下面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然后大家一起来寻找以下的美,在文章中找出能体现这些美的句子,并画出来:‎ ‎【明确】1、修辞运用之美;2、俯瞰仰视之美;3、动静结合之美;4、景物映衬之美 ‎1、修辞运用之美:‎ ⑴第2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一句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济南的冬天的舒适和暖和。‎ ⑵第3节“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害了羞”写出了小山的可爱。‎ ⑶第4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这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写远山的美。第5节“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还有“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水的美。‎ ⑷第5节“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济南比作蓝水晶。‎ ‎2、俯瞰仰视之美:‎ ⑴第2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这是俯瞰之美。‎ ⑵第5节“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写出了济南的美。这是仰视。由河水看到天上,视野阔大,整个济南都美。‎ ‎3、动静结合之美:‎ 第3节,“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是动静之美。‎ ‎4、景物映衬之美:(几种景物相互衬托,我们常说的“绿叶扶红花”就是映衬之美。绿叶衬得花儿更红,红花衬得绿叶更绿。)‎ ‎【明确】“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矮松与白雪相互映衬,在白雪的映衬下,矮松越发的青黑。这是色彩上的映衬。“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白雪与蓝天相互映衬,是色彩美。“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草的绿色和暗黄色相映衬,很美。‎ 47‎ ‎(四)、课堂总结 ‎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用学 ‎1.给加粗的字注音。‎ 济(    )南        伦敦(    )     镶(    )边 宽敞(    )        水藻(    )     贮(    )蓄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①.用最简练的话概括本段的内容。(不超过8个字)‎ ②.“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好不好?为什么?‎ ③.“响亮”一般指声音宏大,从上下文来判断是不对的,那么“响亮”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④、填空。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与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没有______、没有______、没有______,以突出它的______。‎ ⑤.作者说“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根据你自己的亲身感受写一段北中国冬天的天气。‎ ‎(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①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②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③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①.指出画线句子的修辞方法。‎ ②.本段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这句话照应了文章第二段的哪句话?‎ 五、评学 ‎1、选出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 )‎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C.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D.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47‎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济南的冬天》一文,全文处处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暖和晴。‎ B.《济南的冬天》一文,写北平的多风和伦敦的多雾,反衬济南冬天的无风和响晴。‎ C.《济南的冬天》一文,重点写了人们的活动。‎ D.《济南的冬天》一文,重点写了各种景物——阳光、小山、白雪、绿水等。‎ ‎3、本文紧扣了济南冬天的“______”这一特点,赞美的是___________(A、济南的冬天 B、冬天的济南 C、济南冬天的美景)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__________之情。‎ ‎4、文章标题“济南的冬天”,结尾却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可理解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结尾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冬天无风声,温晴,山秀又水清。你印象中的冬天是怎样的,用一两句话把它描述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一)①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②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着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③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④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象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⑤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⑥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边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⑦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⑨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①、这一段主要写的是( )‎ ‎ A、济南有山有水的地理特点 B、济南冬天的温暖C、济南冬天的景色 ②、开头以一个假设句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头第一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转到对济南冬天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 ③、文中“暖和的睡着”,其中“睡着”的是指___________‎ ④、“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句话交代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文中的“整”和“缺”字面上好象是矛盾的,实际上并不矛盾,因为:___________‎ ‎(二)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 ‎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 ‎  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 ‎ 教师解读:‎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从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47‎ ‎3雨的四季 班级: 姓名: 小组:‎ 课标及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从知人论事角度出发,要简单了解刘湛秋的生平经历;然后品味抒情散文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写作者情致和意趣的方法。‎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分析细节,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鉴赏文章与即兴表达的能力。‎ 情感目标:‎ 由作者对四季雨的不同性格的描绘,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并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 ‎2.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如何启发学生将展开联想与想象后感受到的自然界的美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方法 自读法:将教师点拨与学生自读相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诵读法:配乐朗诵,将教师范读与学生诵读结合起来,注意朗诵的语气、节奏,用诵读加深理解。 ‎ 探究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己展开联想与想象,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学 ‎1、情景(问题)导入 ‎(多媒体展示)‎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 《早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 《山居秋暝》‎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 《绝句》‎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 《鹧鸪天》‎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李攀龙《广阳山道中》‎ 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的“抒情诗之王”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2、目标导学 ①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②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二、自学 47‎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的字词,弄清字词读音、字形以及含义。组内练写,互相检查。)‎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静谧(  ) 高邈(  ) 莅临(  ) 咄咄逼人(  )‎ 吝啬( )( ) 干涩( )‎ ‎2、掌握下列词语 静谧:安静。谧,安宁、平静。‎ 莅临:来到、来临(多指贵宾)。‎ 吝啬:过分爱惜财物,不舍得给别人,也不舍得自己用。‎ 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3、刘湛秋(1935——), 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被誉为“抒情诗之王”。兼创作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及编辑诗歌。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欢乐》。‎ ‎4、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⑴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 ‎⑵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成,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 ‎⑶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 ‎⑷成熟的庄稼地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    )‎ 三、助学 ‎(一)朗读课文 ‎ ‎1、配乐欣赏,初步感知。‎ ‎2、教师范读2—5段,要求同学在听的同时注意文章语气、节奏。‎ ‎3、齐读课文,注意朗读时的重音和停连。并注意四季雨不同的特点,感受作者对雨的思想情感。‎ ‎4、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体现四季雨不同性格的词语。‎ ‎(二)整体感悟文本 ‎1.本文有怎样的行文线索?‎ 明确:一条是以四季景物的描写为线索,一条是对雨的情感为线索。即:喜欢(美)爱恋(活力、滋润、流动)‎ ‎2.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①):我喜欢四季的雨 ‎ 春雨: 美丽、娇媚 第二部分(②~⑤)四季的雨的特征 夏雨: 热烈、粗犷 ‎ 秋雨: 端庄、沉思 ‎ 冬雨: 自然、平静 第三部分(⑥)四季的雨对我的影响。 ‎ ‎(三)总结固趣:‎ 作者用诗化的语言、抓住各季节雨的特征绘出如画的四季雨景,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四)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四、用学 ‎1.根据拼音写汉字 47‎ 花bāo___ 绿yīnyīn___yīn粗gǎng___ 斗lì___ linse______ duoduo _____逼人 毛jié___ 静mì___高miǎo__ 莅___临 lì___ xili______干se___ 屋yan____‎ ‎2.画出下列比喻中的本体(用直线)和喻体(用曲线)。‎ ‎(1)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2)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3)大雨猛烈地敲打着屋顶,冲击着玻璃,奏出激动人心的乐章。‎ ‎3.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2)渭城朝雨浥轻尘,__________。(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水光潋滟晴方好,_________。(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4)青箬笠,绿蓑衣,___________。(张志和《渔歌子》)‎ 五、评学 ‎(一)自主实践 ‎1.下列红色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花苞(bāo) 绿茵茵(yīn)‎ B.粗犷的(kuǎng) 斗笠(lì)‎ C.睫毛(jié) 静谧(mì)‎ D.高邈(miǎo) 莅临(lì)‎ ‎2.排列句序。‎ ‎①我注意到雨水与瓦的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伤害的一方。‎ ‎②然后雨势变得小一些了,雾气就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简洁而流畅的线条。‎ ‎③肉眼看到的现实是雨洗涤了瓦上的灰土,因为那些陈年的旧瓦突然焕发出崭新的神采。‎ ‎④那是我唯一一次在雨中看见我家的屋顶,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 ‎⑤在接受—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而屋檐上的瓦楞草也重新恢复了植物应有的绿色。‎ ‎(二)能力提高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第2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四季雨的特点。‎ 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 第二课时 一、导学 ‎1、情境(问题)导入 刘湛秋的散文有一种田园美,被海内外文坛誉为现代山林文学的代表。其文字自然、亲切、优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声,他都能轻松道来,吸引着你,并跟着他的行文一走到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就是要体会他的行文的风格,领悟他在文中所表现的意趣。‎ ‎2、目标导学 ①品味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的手法。‎ ②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趣。‎ 二、自学 学生小组讨论,找出文中感兴趣或是不理解的部分,提出自己的疑问,而后汇总出问题提纲,教师视其难易或重要程度归纳总结出有代表性的问题,汇总。‎ 三、助学 ‎(一)朗读第一二自然段,然后探究 ‎1.作者喜欢四季之雨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四季之雨给他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2.一场春雨,给大地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让树枝变柔软了,萌发的树叶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让整个大地变美丽了。小草复苏,发出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3.请找出最能表现春雨特征的语句,并概括出春雨的特征:‎ 明确:语句: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特征:美丽、娇媚。‎ ‎(二)朗读第三自然段,然后探究 ‎1.“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总领下文内容,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夏雨给大地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降低了,雨打荷尔蒙叶之声与蝉声蛙声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3.找出最能表现夏雨特征的语句,并概括出夏雨的特征:‎ 明确:语句: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 特征:热烈、粗犷。‎ ‎(三)朗读第四自然段,然后探究 ‎1.秋雨能对人产生怎样的作用?‎ 明确: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 ‎2.找出最能表现秋雨特征的语句,并概括出秋雨的特征:‎ 明确:语句: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 特征:端庄、沉思。‎ 四朗读第五自然段,然后探究 ‎1.冬雨能产生怎样的影响?‎ 明确:给南国城市和田野带来异常的谧静。‎ ‎2.找出最能表现冬雨特征的语句,并概括出冬雨的特征:‎ 明确:语句: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 特征:自然、平静。‎ 47‎ ‎(五)朗读第六自然段,然后探究 ‎1.一年四季的雨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明确:给他的生命带来活力,给他的感情带来滋润,给他的思想带来流动。‎ ‎2.“但在北方干燥的城市,我们的相逢是多么稀少!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之中。”这几句话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对北方少雨感到遗憾,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改变北方少雨的现状,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中心?‎ 明确: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进而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六)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个性解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七)课堂探究:‎ ‎1. 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 ‎2.本文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 四、用学 ‎(一)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以《我生命中一场难以忘怀的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注意借鉴刘湛秋在《雨的四季》中的写作技巧。‎ ‎(二)拓展学习:赏析 虞美人 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 ‎(三)总结固趣 本文通过细致描写雨的景象、雨的音响、雨的气息,表现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表现得可感可触,表现得亲切可爱。文章用诗化的句子,增强了形象感和动作性的表达。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布置作业:‎ ‎ 1.预习《秋天》,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 2.课外阅读有关雨的诗文,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梁遇春的《春雨》等。‎ 五、评学 ‎(一)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感情真挚而浓烈。‎ B.文章从形、声、气等方面写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将雨写得可感可触,可亲可爱。‎ C.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对“雨”的描写形象生动,语言古朴典雅。‎ D.文章条理清晰。先总写对雨的感受,再具体描绘不同季节雨的特点,最后抒发对雨的爱恋之情。‎ E.“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之中。”‎ 47‎ 建句话是对工业污染的批判和对工业文明的否定。‎ ‎(二)拓展阅读 四季分明 ‎ ①隆冬的深圳街头依然保留着夏的痕迹,我第一次在这样的季节里穿着丝袜、短裙来来去去,感觉好极了。乍回到寒风萧萧的南京,忍不住频频回首,不料友人却对我说:南京城冬天冷,夏天热,可是它四季分明,每一季都让你为生命的力量而感动。‎ ‎ ②年复一年,我行走在北京西路(注:南京城内一条街道的名称)上,两行笔直的银杏树是一道四季分明的风景线:初春的细雨淋湿了它们柔弱的嫩芽,不知不觉中绿就覆满了枝头;夏日的它们是比不上法国梧桐的大家气派,却也亭亭玉立,碧阴如盖;秋风渐起是它们最美的时节,短短一季凝聚了一生的精彩,片片黄金的“小扇儿”在晴空下潇洒飞扬又无声飘落,簇簇白果已珠圆玉润待字闺中;冬季来临,它们淡妆素裹,脱尽繁华,只留下干干净净的枝条与风雪共舞。‎ ‎ ③有人说南京没有春天,那是因为人们恨这里春光短暂,缕缕梅香携春来到紫金山下,经不得几番风雨,白玉兰、樱花已是落红满地,乍暖还寒之中,草也绿了,叶也绿了,南京的春天,活脱脱十六七岁少女的花季,转瞬即逝。‎ ‎ ④夏季说来就来,五月进而满城飘起靓丽的裙子,到了七月,更是热得浓烈、热得深沉,仿佛一场爱得死去活来的恋情,让人大汗淋漓,透不过气来。‎ ‎ ⑤秋风中的南京,天特别蓝,云特别白,有大雁飞过,有菊黄枝头,有艳阳高照,有雨丝缠绵,那千姿百态如人到中年历经甘苦,展现出成熟的魅力,欲说还休的无奈。‎ ‎ ⑥一夜大雪装饰了辽阔的天地,校园里许多来自南方的新同学兴奋得在大操场荤季的雪层上打滚,这是在他们十八岁年轻的生命中第一次惊讶四季变幻的奇光异彩,第一次缘谤冬天的如此美丽。 。‎ ‎ ⑦红红绿绿,冷冷热热,四季分明的南京给了我们生命的启示,生命中的春夏秋冬斌予我们圆满的人生。‎ ‎ ⑧透过今夜雪色迷蒙,隐约可寻春影萌动,那是一年四季的轮回。‎ ‎18.给下列词语造句。(3分)‎ ‎(1)淡妆素裹: ‎ ‎(2)转瞬即逝: ‎ ‎(3)欲说还休: ‎ ‎19.第②段中,作者抓住银杏树的变化,表现南京四季分明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体现这一点的语句来,或用自己的话来说。(4分)‎ ‎(1)春天: ‎ ‎(2)夏天: ‎ ‎(3)秋天: ‎ ‎(4)冬天: ‎ ‎20.第③段到第⑤段中写南京的四季,用人的成长过程作比。例如:用“ -来比喻“春的短暂”;用“ ”来比喻“夏的火热”;用“ ”来比喻“秋的成熟”。(3分)‎ ‎21.品读第⑥段,如采用“老年人”这个比喻来形容南京的冬季,你认为是否怜当,为什么?(4分)‎ ‎ ‎ ‎ ‎ ‎ ‎ 47‎ ‎4古代诗歌四首 班级: 姓名: 小组:‎ 课标及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 1、 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 ‎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学 ‎1、情景(问题)导入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2、目标导学 ①了解、掌握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②朗读、背诵《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③朗读背诵,联想想像,理解诗意。品味意境,体会感情。‎ 二、自学 ‎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 诗。如本课的《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 诗、 叫近体诗。如本课的《 》和《 》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 言律诗、 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 》‎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①《观沧海》是 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安12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卸,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 、 ‎ 47‎ 的壮丽景象,表现了 的抱负。‎ ②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作者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3、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 (cāng) 海 (jié) 石(sǒngzhì) (cháo) 平 ‎ 水何(dàn) (xiāo)(sè) ‎ ‎4、文学常识填空。‎ ①《观沧海》一诗选自 ,作者 ,字 , 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 见称。‎ 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 , 朝人,字 ,‎ 号 ,是我国 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 。‎ ‎5、诗歌朗读的停顿、节奏,用“/”划分。‎ 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 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三、助学 ‎(一)观沧海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 ‎2、[问题组] ‎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 ‎[明确] ‎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临碣石的所见所感。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 ‎3、研读与赏析 ‎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整体感知:‎ ①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 ‎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 ‎ ②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47‎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 。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 ‎5.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谪而走。‎ ‎ 龙标:地名,本是王昌龄迁谪之地,这里指王昌龄本人,古人常以籍贯、职务、任职之地名称其本人。‎ ‎6.“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状态)?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未及与朋友告别,朋友已走了很远。表明作者内心的悲痛,对友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切之情。‎ ‎7.前两句的写景叙事,都是为了下两句的抒情作铺垫(准备)。‎ ‎8.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 ‎ 寄:寄托,托付。 与:给 ‎——“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9.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 ‎(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4)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同时具备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 ‎10.最后一句,为什么寄托在明月中的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托风来传送?‎ ‎——因为风既迅疾又轻柔,可以快速而轻柔地把自己的关切之情带到朋友身边。‎ ‎11.明月与轻风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什么叫把客观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情感。‎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47‎ 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 ‎12.“夜郎”:教学参考书上是这样解释的——此处的夜郎不是指贵州的古夜郎国,而是指湖南的夜郎县。‎ 其实,这样的解释是多余的。第二页的注解4解释也有不妥之处。注解4解释为:夜郎西,泛指遥远的西南边地。其是,夜郎这个词就能泛指遥远的西南边地,夜郎西,是指比遥远的西南边地还要遥远的地方。‎ 诗意是:即使你在比本来就很遥远的夜郎还要遥远的地方,我的思念与牵挂也如明月一样千里伴君行。‎ ‎13.“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 ‎14.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能从诗中哪个具体的语句体现出这种浪漫的情怀?‎ ‎——后两句。诗人与友人虽然远隔万里,山高水长,但却能借明月长风传达对友人的情意,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阻隔,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 ‎(浪漫和浪漫主义: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浪漫主义: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15.主题: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16.写作特色:‎ ‎——(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 四、用学 ‎(一)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碣石( ) 澹澹( ) 竦峙( ) 夜郎( )‎ ‎2、诗歌朗诵特别要注意朗读节奏,请用/画出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⑴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⑵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⑶杨花落尽子规啼 ⑷我寄愁心与明月 ‎(二)名句赏析 ‎1、《观沧海》写景句子从“ ”到“ ”共十句,其中,前六句写的是 景,后四句写的是 景。这首诗借 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 融合在一起,诗人以 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 和 的表现。诗中洋溢着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 的胸襟,抒发了 的抱负。‎ ‎2、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①闻:听闻,可见诗人对友人非常关心,时刻关注友人的行动,体现了友谊的深厚。‎ ②作者为何要写杨花与子规?‎ ‎3、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简要赏析。‎ 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三).拓展:诗人的形象: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从这首诗中,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模仿下面画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47‎ 读完这首诗,我仿佛看到,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他的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他又将彻夜难眠。‎ 仿写:‎ 五、评学 ‎1、背诵《观沧海》,完成下题。‎ ‎(1)“ ”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2)“ ”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作者描绘的景物有哪些?其中哪些 是动景,哪些是静景? ‎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 ‎ ‎ ‎ ‎ ‎ ‎(4)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⑸《观沧海》中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的句子是:‎ ‎2、背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下题。‎ ⑴第1句:写 ,“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 季节的一种 气氛。‎ ⑵第2句:叙述作诗 “闻道”,表达了一种闻知朋友讯息 的心情。“过五溪”,足见迁谪之 ,道路之 。   ‎ ⑶第3、4句:从表达上看,运用了 ;从修辞手法看,运用 ,寄情与月,托月传情,写得深切,动人心脾。 ‎ ⑷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⑸⑹李白有很多写友情的诗作,请你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并指明是写给哪个友人的。 ‎ 47‎ 第二课时 一、导学 ‎1、情境(问题)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非常有名的乡愁诗。‎ ‎2、目标导学 ①了解、掌握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②朗读、背诵《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③朗读背诵,联想想像,理解诗意。品味意境,体会感情。‎ 二、自学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归(yàn) 枯(téng) 昏(yā) ‎ ‎ (xī)阳 天(yá) ‎ ‎2、明确诗句节奏 ⑴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⑵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⑶《次北固山下》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长江,与金山、焦山合称京口三山。‎ ‎“次”的意思是: 。次北固山下,就是 的意思。在冬尽春来的时候,诗人沿江东行途中泊舟在北固山下。在长江的孤舟上,太阳初升,诗人面对江南的青山绿水,感受时光流驶,心中不禁涌起 的思想感情。全诗融写景、抒情于一体,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 ‎《天净沙.秋思》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 图”。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 图,渲染了 的气氛;另一部分是骑着瘦马、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的剪影。两部分相互映衬,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尾句:“ ”点明主旨。‎ 三、助学 ‎(一)《次北固山下》‎ ‎1、文体知识: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 ‎ 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 ‎ 颔联:(3)潮平两岸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 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 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 ‎2、品评赏析 ⑴、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⑵、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 47‎ 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⑶、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 ⑷、从字面上看,颔联所写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现的是宽阔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联与首联的联系?‎ 分析: 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我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也许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景色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副画的构图如下:因为“潮”水涨满,几乎平了两岸,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平面,而这就是这副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幻灯片4,文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图片:出现江水和两岸);而“帆”其实是一叶扁舟,由于风的顺和正,所以帆取直线造型,不过这一条直线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个点(幻灯片4:出现悬着的帆)。同学们可以尝试想象,诗人正在这艘船上,他倚靠着船栏,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荡荡,茫无际涯,岸在很远的地方,而家乡更是杳无音讯,越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的渺小了,怎能不产生思家恋乡的漂泊之感呢?‎ ⑸、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灯片5: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⑹、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3、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二)《天净沙.秋思》‎ ‎1、文体知识 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 ‎ 47‎ ‎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元末明初的贾仲更称他是“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凌波仙•吊词])。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2、读 ⑴划分节奏,配乐朗读小令3遍:‎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⑵自读:学生自由朗读5分钟,充分感受作者情感。‎ ⑶诵读:学生试着背诵这首小令 ‎3、品评赏析 ⑴列举描绘的景物,看形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点拨:这首曲前三句都是名词(词组)并列,一个名词(词组)就是一个景物。后两句描绘的西下夕阳和行进在天涯路上的断肠人,共同形成了一幅萧索荒凉的深秋晚景图。特别是枯、老、昏、古、西、瘦、夕、断肠等词语的修饰作用,增添了景致的荒凉、凄楚,浑天黄日下,无不令人寸断肝肠。‎ ‎“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恬淡美景,用在此处却成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更反衬出断肠人无家可归的凄苦心情。‎ 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点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为全曲点睛之笔,抒写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凄苦之情。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⑶小令是怎样达到情景交融的?‎ 点拨:作者是寄情于物,通过漓淋尽致的刻画物象,描绘有形可感的深秋色彩,借具体生动的物象表达了无形抽象的凄苦心情,从而达到情景相通、情景交融。‎ ⑷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经典画面,生发凄凉与思念的意境,形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点拨展示:秋日的枯藤缠绕着老树,这是傍晚的乌鸦落脚的家,眼见着有一处小桥独立、流水潺潺的人家,却不能进,只好骑着这匹瘦马,继续行进在古老的小道上,迎着西风,看着夕阳,肝肠寸断,沦落天涯。‎ ‎4、板书设计:‎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九种景物 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悲 ‎5、小结: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一些提升。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阅读欣赏一首诗(曲)的一般方法:①从语言入手,再现画面;②从画面感受意境;3、运用联想、想象,进行再创造,进入它的艺术境界,丰富诗(曲)的内容.希望大家在课外阅读中实践.‎ 四、用学 ‎(一)积累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 47‎ ‎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静夜诗》‎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渡荆门送别》‎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次北固山下》‎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河楼》‎ ‎(二)填空 ‎1、《次北固山下》‎ ‎(1)首联中总写北固山秀丽景色的两个词语是 、 ‎ ‎(2)尾联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抒发 的情怀。‎ ⑶判断正误 ‎ ①这首诗以颔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  )‎ ‎ ②“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风正一帆悬”,“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因为有时风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一个“正”字包含为“顺”与“和”的内容,表现了风平浪静的景色。( )‎ ‎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都表现了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生思乡之情呢?(  )‎ ‎ ④“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紧承三联而来,与首联遥相呼应,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 ⑷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天净沙·秋思》‎ ⑴《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 。天净沙是 ,秋思是散曲的 ‎ ⑵《天净沙·秋思》作者 ,是 代著名 作家、 家。他与 、 、 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 ”。‎ ⑶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 图,真切的表现出游子的 之情。‎ ‎(三)比较阅读:朗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柳 (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体会《柳》的大意。‎ ‎2、这首诗的意境、抒发的感情与课文各有什么不同?‎ ‎3、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4、由“千丝万絮惹春风”联想出描写春风的诗句。‎ 五、评学 ‎1、《次北固山下》‎ ⑴“次北固山下”的“次”意思是 ‎ ⑵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47‎ ‎ ‎ ⑶首联中的 、 两个词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⑷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 ‎ ⑸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感受了这首小令的意境,我们来运用运用。‎ ‎(6)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遍布异乡游子足迹的驿路,从北固山中伸出,又蜿蜒伸向山外;沿水路疾驰的小船,也飞到绿水前面去了。‎ ‎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上涨几乎与两岸齐平,诗人站在船头放眼望去,觉得江面特别宽阔,江风劲吹,船行快速。‎ ‎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即承接上联的“残夜”“旧年”,又照应首联的“客路”,写诗人在眼前景物触发下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E.全诗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 ‎2、《天净沙·秋思》‎ ⑴ 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 )‎ A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⑵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⑶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⑷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47‎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班级: 姓名: 小组:‎ 课标及学习目标 ‎1.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从生活中发现自然之美、人情之美。‎ ‎2.学习写记人叙事的文章,捕捉生活中有趣的、有意义的,或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瞬间,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捕捉生活中有趣的、有意义的,或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瞬间,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能在作文中叙写自己的真实经历,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2.从寻常小事,从平凡的生活中捕捉素材。‎ 教学难点:学生难以从平常小事捕捉发光点,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  ‎ 课时安排:3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学 ‎1、情景(问题)导入 一提起写作文,许多同 学就感到头痛,提起笔望着题目发呆,总觉得无话可说。有一副对联就生动地描写出了同学们面对作文题时的痛苦情形。 ‎ 上联:苦坐苦想苦不堪言  下联:愁事愁情愁眉苦脸 横批:写不出来 ‎ 但是班里一些作文写得好的同学,拿到作文题目总是思如泉涌,有写不完的新鲜事。文章生动有趣能吸引别人,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他们的作文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呢?我想,首先一定有一双慧眼,有一颗敏感的心,善于观察和感悟生活,并从中选择贴切的材料,表达我们阳光向上的人生志向和情趣。相信你一定能写出打动人的文章。‎ ‎2、目标导学 ⑴用心观 察和感受生活,学会捕捉自己心灵的细微触动。 ‎ ⑵从寻常小事入手,写出一篇有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文章。 ‎ ⑶能展开联想和想象创造悠远意境。‎ 二、自学 请从你学过的课文中选择你喜欢的一篇,说说最打动你的一个片段。‎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可写的素材。‎ 三、助学 ‎(一)触动与分享(例文赏析)‎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说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为什么能打动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性,引导学生要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感动点。‎ 师生活动:师生交流互动。‎ 作文: 踮起脚尖 夜很深了,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父母还未回来,我有些怕了,也有些生气。一家三口挤在这二室一厅的房子里,家具很少,却还是有一部老掉牙的黑白电视机,虽然穷,却仍是不愿低头。‎ 在这个陌生的大城市,我没有钱去上优秀的高中。但我有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我虽然衣着破旧,却有自己的尊严。今年是高三下学期了,高考是我实现人生梦想的转折点。‎ 47‎ 唯一让我心中有一丝不满的便是父母,他们每天总是那么早地起床离去,又是那么晚地回来。我多么想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在周末去公园游玩,去河边吹 风,可是连这一点小小的要求,上天也没有满足我一次。‎ 不行,今天一定要等到他们回来。我知道他们是为了挣钱,是为了我,可是我不愿他们如此劳累。我愿意过得更艰苦些,毕竟我还有很长的明天。‎ 门外的楼梯隐约传来了一丝丝响动,那么轻、那么微弱、缓慢,那声音慢慢地靠近,到了门口,突然停下。‎ 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地听到一丝轻微的金属碰撞声,一个物体慢慢地插入锁孔,又是一声轻轻的转动声。门,悄然打开了,“ 轻点,孩子睡着了”,这是母亲的声音。‎ 我能感受到她正踮着脚尖向我走来。‎ 没有声音,我却能感受得到,那个轻轻的脚步,正一步步地温暖我的心。“又踹了被子!”‎ 母亲轻轻地拉过被子,慢慢地移到我的 身上,又抽身慢慢地离去……‎ 自始至终,家中的灯没有亮一下,也没有发出什么很大的声音,只有父母那踮起的脚尖,一步步踩在我的心头。‎ 拉过被子蒙住 头,我强忍着不发出声音,泪水却一行一行地滑落。这一晚,我不知道自己哭了多久,我只知道枕头湿了一大片。‎ 男儿有泪不轻弹,今夜我却泪千行!多少年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每晚父母都是这样踮着脚尖,在一片漆黑的房间里慢慢地移动,我还有什么要感到生气呢?‎ 朱自清有父亲的背影,史铁生有母亲推着轮椅的身躯,傅聪有傅雷先生殷切的家书,而我,我有什么?我有父母踮起的脚尖!‎ 父母是平凡的,父母对子女的爱却是伟大的,是无与伦比的,是一个人一生最大的财富。‎ 踮起脚尖,父母的爱,今生永不忘,也不敢忘!‎ ‎(二):讲述最让你难忘的一件事,与同学一起分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到自身,回忆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学会感悟被自己忽视的真情,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提取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师生活动:师生交流互动。‎ 过渡语:‎ 白居易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挚的感情最容易打动人。现实生活中,有时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让我们感动。抓住它,叙述出前因后果,描绘出它令你感动的具体细节,让自己感动了,也一定能打动别人,引起别人的共鸣,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三)技法探寻 在《踮起脚尖》这篇文章中,作 者抓住父母亲的一个细微的动作展开,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把文章写具体、 丰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寻一些写作技法。‎ 师生活动: 师生交流互动。‎ 明确: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段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是指抓住 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 细节描写方法:‎ ‎(1)提取细小的传神动作。‎ ‎(2)捕捉人物特色的语言。‎ ‎(3)描摹 个性外貌神态。‎ 47‎ ‎(4)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5)刻画典型的景和物。‎ ‎(五)选材:“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写作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甄选:‎ ‎1.从家庭生活中选取素材。我们要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事,用细腻的心去寻找真善美的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培养观察的敏锐性、深刻性和全面性。在家庭生活中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多和家人沟通,从中找到生动有趣的写作素材。‎ ‎2.从校园生活中选取素材。(1) 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同学们的性格是各不相同的。平时善于观察,我们会发现,每天都有新鲜事发生,每天都有不同的感受,每天都能发现同学身上的微妙变化。把这些观察落实在纸上,就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写作素材。(2) 从各个学科中挖掘素材。大语文观告诉我们:处处是语文,时时是语文,事事是语文。一节精彩的生物实验课,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一堂难忘的手工劳动课无一不是作文的好素材。‎ ‎3.从社会生活中选取素材。(1) 走进大自然,培养丰富的情感和良好的观察力。不同的季节,大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时间,天气也会瞬息万变:或晴空万里,或大雨倾盆,或浓雾弥漫,或大雪纷飞。要学会体验,捕捉瞬间的灵感。(2)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量。为避免作文立意肤浅、缺乏新意,我们应当关注社会生活,多读书,听广播,收看有意义的电视节目,扩大信息接收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心田。‎ ‎(六)选材的注意事项:1.切入点要小。所选择的事例,要“小”而“典型”。“小”,主要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宜写“大”。“典型”,主要指不要落入俗套。2. 运用细节描写。抓住细节,写出特点。可以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节,精心选择最准确、最恰当的词语进行描述,使文章更生动更有感染力。3.多角度感受生活,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将观察对象与自己的情感联系起来,产生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受和体验。‎ 四、用学 一、写作实践(一)‎ ‎1.导语:秋天是个多彩的季节,秋高气爽,黄叶翻飞,大自然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番多彩的景致,如今我们已经走进秋的天地,让我们来感受它给我们带来的美韵。‎ ‎2.学生交流秋天的特点。(1)可以从色彩、声音、味道等方法描述;(2)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法描述;(3)可以按方位顺序描述;‎ ‎3.注意事项:(1)要善于发现,把平时我们观察、感受到的点点滴滴先记下来,作为写作素材,用时再做取舍。(2)注意“九月份”这个特定的时节,写出由夏入秋的各种变化。要写得具体明确,比如你的感受是“秋高气爽”,就要用特定的景物把这个感觉描绘出来。‎ 范文 秋天来了 秋天到了,秋天来啦,枫树戴上红色的手套,菊花姑娘穿上五彩的裙子,银杏扇着风,正等着迎接丰收的到来。秋天来啦,大雁排成“人”字往南飞,它扇动翅膀,好像在和大家告别。秋天来啦,大树写了秋天的信找秋风姐姐帮忙寄信,寄给松鼠,松鼠看了,赶快准备好松果过冬;寄给小燕子,燕子看了,赶快把窝用草盖得严严实实的,准备过冬;寄给小蛇,小蛇看了,赶快回洞冬眠;寄给小鱼,小鱼看了,马上游向深海取暖;寄给小朋友,小朋友看了,马上跑回家,穿上毛衣,跑到花园里面玩耍。秋天来啦,葡萄挂满了枝藤,红的、紫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苹果一个个咧开嘴笑,正等着让人去采摘呢;玉米戴上金灿灿的帽子,告诉大家收获的季节到了。‎ 写作实践(二)‎ ‎1.导语:这个秋天对大家来说是新鲜的,认识了新的老师,新的同学,融入了新的集体。一定有许多见闻、感受、想法令你印象深刻的,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 ‎2.学生交流:新学期印象深刻的见闻感受。‎ 47‎ ‎3.方法指导:见闻、感受和想法可能很多,可以围绕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一点来写。在写作时,可以参考以下话题:① 新的校园,新的环境② 我是中学生了,感觉真棒③ 我的新同桌真幽默④ 校园里有这么一个有趣的地方 范文: 我的新同学 他像一朵凌寒开放的菊花,没有那么引人注目,却芬芳四溢,沁人心脾。他个子不高,中等身材,高高的鼻梁,一对明亮的双眼,黑色的双眸透出他的深邃,脸上那层出不穷的痘痘透出他的青春活力。‎ 午饭过后,教室如菜市场,嘈杂声连绵起伏。我如同深陷一片巨大的“泥潭”之中,逗打声、游戏声、哼歌声、背单词声,让人耳不暇接,坐立不安。‎ 就在此时,一个人引起我的注意,他如同一只鹤站立在鸡群之中。他面容冷静,对身边的噪声置若罔闻,不屑一顾;他只是专心致志地做作业,真是一只“出淤泥而不染”的红莲。‎ ‎“你身边这么吵,你也能静心写作业?”我带着疑问,并拍拍他的肩膀问。‎ ‎“你把心沉下来后,就不会感到吵了,”他转向我,平静地说,“首先自己要心静。”‎ ‎“唉!你成绩这么好,还这样专心。”我叹了一口气说,“我成绩这么糟,却总不能静下心学习。我算完了!”‎ 他可能看到我满脸的愁云,就安慰说:“你不能这样说:你要时刻问自己,是否自己已经将心沉下来了。要知道,珍珠总是沉在海底,浮萍总是浮在水面。内心沉得下来,才不在乎外界的噪音,才在有限时间里有所收获。如果你能这样,成绩一定能提高。” ‎ 顿时,他的话,像千丝万缕的阳光,驱散了我心中的迷雾,惆怅的心情顷刻化为乌有,我眼前仿佛一片霞光,深深地鼓舞着我。看着他的脸庞,看到了他的心中的炽热,看到了他的执着,看到了他的坚韧。 ‎ 他的话像一根银针,刺破我浮在心中的气泡,打开我的心结;像一枚指南针指引我前进的方向,像一艘潜艇载着我去寻找海底更美的珍珠。 ‎ 我对他充满感激地说:“朋友,你真好!感谢你对我的开导,感谢你的鼓励。今后,你就是我的偶像。” ‎ 写作实践(三) ‎ ‎1.导语: 成长是无尽的阶梯,一步一步地攀登,回望来路,会心一笑;转过头来,面对前方,无言而努力地继续攀登。成长路上,有欢笑,有感动,也会有泪水,有悲伤……这些构成了人生的丰富多彩,一点一滴都是生命中宝贵的财富。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什么经历让你深受触动,难以忘怀? ‎ ‎2.学生交流:成长过程中难忘的事。 回忆成长经历中最受触动或印象最深的事,选定其中一件,先与同学交流一下,看他们是否也受到了触动。注意语言表达流畅清晰,叙述完整。3.注意事项: (1)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写清楚,写出起因、经过、结果。 (2)在结尾处梳理一下自己的感受,比如你为什么对这件事印象深刻,它在你的成长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迹等,可起到篇末点题的作用。 ‎ 范文: 走过 ‎ 滴答,滴答,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已经是夜里十点多钟,疲乏的我揉了揉困倦的眼睛,继续进入苦战之中。 ‎ 门外传来依稀的脚步声,不用想一定是妈妈。一阵浓浓的香味袭鼻而来,妈妈端来一杯香浓的清茶,放在我的桌上,小心离去。 ‎ 我气急败坏地打翻了杯子,大声对她喊道:“不是不让你进来吗?”妈妈一怔,转身离去。 ‎ 看着妈妈转身时那憔悴的背影,我不由心头一颤…… ‎ 47‎ 窗外高大的柳树,在月光的照映下,美丽而又神秘。我坐在窗台上,打开窗户,任凭凉风向我袭来。月光皎洁,很温柔,如同爱神一样抚摸着大地,而我却丝毫没有感觉到。低头看到那个被我打碎的杯子,满地的茶水也映在柔柔的月光里,似乎是无尽的泪水在流淌。 ‎ 一滴眼泪顺着我的鼻尖滑过,我的心,像那打破的杯子一样碎掉了…… ‎ 脑海中浮现出往日里妈妈操劳的身影,那早早出现的皱纹,那隐藏着白丝的黑发,我的泪水又一次滑落.我为什么要冲她发火,自己顶不住考试的压力,有什么理由责怪妈妈呢? ‎ 妈妈一定很伤心吧?我的心在隐隐作痛。 ‎ 我跳下窗台,小心地走向门口。客厅? 没有。卧室? 没有。我抬起头,看到书房传来隐约的光亮。我从门缝看去,妈妈正在为我熨烫衣服。借着微弱的灯光,我看到妈妈头上的白发,那白色,格外刺眼,刺得我睁不开双眼。 ‎ 我回到卧室,没有再哭,而是想起妈妈为我付出的点点滴滴。妈妈为我付出了大半辈子,而我却一次又一次地去伤她的心。我好想去和她说声对不起,好想说一声我爱你。 ‎ 窗外的月光,依然那么明亮,映在屋内,映在我的心里。 ‎ 走过一段心灵的反思之路,忽然间,我醒悟,母爱总是无私的,如月光一样,宽容而又默默无语,尽管有时不被人理解,可芳华依然洒满人间,我应该懂得珍惜。 ‎ 于是,我将地上的杯子碎片捡起,重新投入到题海的遨游之中。‎ 五、评学 ‎1、将刚才自己讲述的最难忘的一件事整理出来。要求:写具体,100字左右。‎ ‎2、展示学生习作,并让同学们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自己口头表达的故事结合写作技巧书写出来。‎ 师生活动:学生写作并展示成果,学生点评后老师补充。‎ ‎3、作文练习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欢笑,有感动,当然也会有泪水,有悲伤……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一点一滴都是生命中宝贵的财富。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什么经历让你一直难以忘怀,想和大家分享吗?回忆一下,把它写下来。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附:板书设计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细节描写方法:‎ ‎(1)提取细小的传神动作。‎ ‎(2)捕捉人物特色的语言。‎ ‎(3)描摹个性外貌神态。‎ ‎(4)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5)刻画典型的景和物。‎ 47‎ 第二课时 课标和学习目标 ‎1.了解叙事的一般方法,学会条理记事。‎ ‎2. 让学生分享彼此成长的故事,把生活中感触最深的一件事记下来,写出真情实感。‎ ‎3、学习运用线索记事的方法,注意交代清楚记叙的六要素,完整地写出一件事。‎ ‎4、明确叙述中心,始终围绕中心来选材,记叙的详略要得当。‎ 重点难点 重点:深入生活把感触最深的一件事记下来,写出真情实感。‎ 难点:中心要明确,详略要得当。‎ 学习过程 一、导学:‎ ‎1、情境导入 师:老师和你们一起交流了你们亲身经历过的、亲眼见过的、也有的是你听说过的令你感动,使你难忘的一件事。这些事也许会令你开心的笑过,或许让你痛苦的哭过,或者无限的懊悔过,……总之让你非常难忘。有句啤酒广告词是这样说的:好东西,要与大家一起分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上这节作文课:《一件最有趣的、最难忘的事》(师板书)‎ ‎2、目标导学 ⑴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⑵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 ⑶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动情点,可以写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看到、听到的事情。‎ ⑷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进行细节描写。‎ 师:那你们想好写什么事了吗?结合上节课所说的,也可以是课后发生的,现在谁能把你想写的事说给同学们听听?‎ 二、自学 三、助学 ‎(一)写前指导:‎ ‎1、揭题:板书习作主题《难忘的一件事》。看到这个题目,你有要提醒别人注意的地方吗?可以通过读表现出来。‎ 评析:引导学生通过读分别强调“难忘”“一件”、“事”几个词,进行必要的审题训练。‎ ‎2、发散思维。师: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哪些事曾经掀起你情感的波澜?这些事是让你感动不已,是让你羞愧难当,让你愤怒无比,还是让你感到神圣庄严,感到妙趣横生?现在,请同学们静静地思考一会儿,曾经的哪件事让你有过刻骨铭心的感受?‎ ‎(板书:印象深刻感触最深的一件事)‎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印象深的、有趣的,让你们难忘的事情。‎ ‎3、这么多事情,我们究竟写什么好呢?我会选(选材)‎ 师出示课件,提示选材 ①对别人有帮助,对自己有教育意义的事 ②父母亲人对我们的爱。‎ ③生活中同学之间的小摩擦。‎ ④自己受到表扬和批评的事。‎ ⑤操场上是否留下你做游戏时的快乐身影。‎ ⑥自己粗心大意,而错怪、冤枉别人的事。‎ 47‎ ⑦自己看到或听到的有趣的事。‎ ⑧蕴含大道理,不引人注意的小事。‎ ⑨你学会了做什么,怎样学会 ⑩街头巷尾听到或者看到的让人感动的事 其它的……‎ 通过回忆往日的一件件事,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为什么它让你忘不了?一两句话说下来。组织交流。‎ ‎4、那你们想怎么写呢?把哪部分作为重点来写呢?‎ 重点不突出是我们写作文一直存在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把重点部分写生动真实具体呢?请同学们回忆从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思考一下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总结:其实这也就是抓住大家感兴趣的地方,把内容写具体充实,让人心灵产生震撼,瞬间产生共鸣。‎ ‎5、看范文,文中的哪些细节你觉得有趣,令作者难忘?‎ 总结:细节就渗透在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和神态中。所以我们写作文时要善于抓住人物形象做细腻逼真的描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仅打动自己,还能打动读者。(教师板书 动作 语言 心理 神态 。。。。)‎ ‎6、从体裁上看,这是一篇( 记叙文 )引导学生说出记叙文的六要素。。。(板书六要素)。‎ 总结:具体一件事情的发生,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这六个方面写清楚了,才明白你究竟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 确定题目,下笔成文 注意习作要求;‎ ‎1,要把事情发生的六要素交代清楚。即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都写清楚。‎ ‎2,中心明确。动笔之前,要把文章的中心意思确定下来,并围绕中心意思选取材料,组织语言。在文中可以用一两句直接点名中心意思,例如,《山中避雨》就用乐以教和这一古语点名了中心意思。‎ ‎3,详略得当。要把所写事件的各个环节按照他们同中心意思的关系写得有详有略。‎ ‎4、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 ‎5,书写认真,字体规范,卷面整洁。‎ ‎6,字数不少于500字,写完后举手示意,而后先自行修改。‎ ‎(三)写作要求:‎ 写作时做到:三不一成:目不斜视,头不晃动,笔不停止,一气呵成。‎ 四、用学 拟写作文初稿。‎ 按着这些要求,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动笔,可以是成文,草稿,或者提纲。‎ 五、评学 ‎【板书设计】‎ ‎ 一件令人难忘、感动的事 ‎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 外貌 动作 语言 神态 心理 ‎ ‎ 47‎ 第三课时 课标和学习目标 ‎1.通过赏析作文,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在赏析作文中,指导学生学习用一定的表达方式把人物的典型事例写得具体、生动 。‎ ‎3.通过指导学生评改作文,让学生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发现自己的修改点,发现语言表达的疑难点,从而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 重点难点 重点:在赏析作文中,让学生学会表达的方法;在指导修改作文中,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的方法。‎ 难点:学习修改习作的方法,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 学习过程 一、导学 ‎1、情景(问题)导入 同学们,这几天老师阅读了大家写的习作,感到特别欣慰,因为大多数同学的作文写得很认真,有的还很精彩!首先,是同学们会选材,能根据写作要求发现自己身边的一些同学的闪光点;其次,会用比较流畅的语言来叙述、描写同学身上的这些闪光点;最后,文章布 局也比较合理 。因此,写出了让老师比较满意的作文。今天的这堂作文课 ,我们一起来欣赏两篇优秀习作,看看这两位同学是怎样写好这篇文章的 。(下发打印的两篇学生习作)‎ ‎2、目标导学 作文的修改是整个作文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因此,引导学生学会修改意义重大。而如何修改作文,要注重哪些方面的修改,应该让学生明白。本教案的作文点评就是从这个理念出发设计的。‎ 二、自学 自我评改 紧扣要点评改: ‎ 你是否觉得这次文章特别有真情实感?你写完后有一种畅快淋漓感觉呢?为了使自己的作文“锦上添花”应进行自我评价并修改。 ‎ ‎(1)你觉得叙事是否清楚、明白? ‎ ‎(2)是否凝注了全部情感? ‎ ‎(3)是否在选材上围绕中心? ‎ ‎(4)你的认识是否提高,感悟到真善美吗?‎ 三、助学 ‎(一)交流评议 ⑴出示互评要求 ‎1,集中注意力,倾听同学读作文,并对作文的优缺点随时记录,为评议作文发言做好准备。‎ ‎2,文章六要素是否叙述清楚,选取材料是否典型;‎ ‎3,文章中心是否明确,详略安排是否得当;‎ ‎4,文章语言表达有哪些精彩之处,怎样精彩;‎ ⑵组内评议 ‎1,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毛病找出来,怎样修改呢?请同学们带上自己的疑问到小组中接受同学的帮助吧!小组中互读互评——学生根据小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 ‎2、修改的怎么样,谁来展示修改后的内容。(展示并解释修改的原因)‎ 47‎ ‎3,小组推荐优秀作文,全班交流赏析,推荐方法多样。‎ ⑶美文共赏 ‎1、向全班推荐交流上戏的作文,要兼顾到字体和卷面。要求字体规范,卷面整洁。‎ ‎2、教师对推荐交流的作文及时进行点评。对中等和交叉作文进行比较讲评,以鼓励为主。‎ ‎3、交流收获。用5分钟时间让学生谈谈本次写作实践的收获,写出两三点即可,写在本次作文的后面。‎ ‎(二)小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色,课后,把你的文章进一步进行修改,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改好了让你的家长、朋友共赏。最后化用罗丹的一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感动,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那就让我们擦亮眼睛,学会观察,用心捕捉生活细节,做到眼中有物,心中有情。自然笔下生花。希望同学们能继续用自己的笔描写多彩难忘的生活,与更多的人分享。下课! ‎ 四、用学 作文诊所:‎ 有位同学,他写了一篇作文,总觉得不满意,可又找不到原因,同学们能帮助他找找吗?‎ ‎1、出示病文 ‎(1)指名读 ‎(2)你觉得这篇作文写的怎么样?应该怎样修改?‎ 学生自由发言。‎ 相机板书:……‎ 谈话:这位同学听了大家的建议,很受启发,在老师的帮助下,他又修改了自己的习作。这次写的怎么样呢?大家再来读读吧!‎ ‎2、出示修改后的作文 ⑴评价修改后的作文。‎ ⑵对比这两篇习作,你有什么收获?‎ ⑶引导总结注意事项 五、评学 ‎1、经过修改相信每个同学的习作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谁愿意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2、学生伴着音乐,朗读自己的习作。‎ ‎3、自由评价 47‎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