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26、 《庄子》二则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其作品。2.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体会课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庄子与《庄子》,导入课文。‎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 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 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 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 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 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 篇和杂篇11 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二、阅读课文,自行疏通课文,积累重点字词,整体感悟。‎ A.请一位学生翻译全文,有不当的地方其他学生矫正。‎ B.结构分析: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浑沌之死》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 句): ‎ 第二层(第2、3 句): ‎ 第三层(第4 句): ‎ ‎《呆若木鸡》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 句):故事的开端—— ‎ 第二部分(第2~5 句):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 第三部分(第6 句):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 ‎2.结构图 ‎       ┏ 开端:浑沌待倏、忽甚善   ┓    浑沌之死 ┫ 发展:倏忽为报恩,为开七窍 ┣ 好心办坏事         ┗ 结局:日凿一窍,七日浑沌死 ┛         ┏开端 → 为王养斗鸡                         ┃     ┏ 方虚骄而恃气;犹应响影 ┓    呆若木鸡 ┫发展 → ┫ 疾视而盛气         ┣ 精神内敛           ┃     ┗ 鸡虽有鸣,已无变      ┛         ┗结局 → 呆若木鸡,德全,无敢应者 ‎ ‎3.“倏”和“忽”为报“浑沌之德”而给他凿七窍,结果好心坏事,浑沌 也因此丢了性命。这个哲理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 ‎【明确】 ‎ ‎4.学生谈谈自己读后总结的关于这则寓言的寓意。(回答不拘,有理即可。)‎ ‎5.纪渻子养的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主要得益于什么?‎ ‎【明确】 ‎ ‎6.学生齐读后,谈谈读了这则寓言后自己总结的寓意。‎ ‎【明确】 ‎ ‎7.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交流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 例如:‎ ‎8.学生将搜集的庄子寓言整理成故事后,在课堂上讲给其他学生听。‎ ‎9.写作特点分析 ‎(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第一则可理解为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 办坏事;也可理解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第二则可理解为要把骄 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修养到家。‎ ‎(2)想象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浑沌之死》中,倏、忽、浑 沌三个形象以及倏、忽为浑沌开窍的故事想象大胆,妙不可言,浑然天 成。‎ ‎(3)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庄子的很多寓言以他浪漫主义色彩和 现实精神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写的 艺术形式,启迪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呆若木鸡》在写法上就很好地体现 了这一点。‎ 浑沌之死 原因 行动 结果 寓意 倏忽报德 日凿一窍 浑沌死 顺其自然 呆若木鸡 斗鸡 呆 恃气 若 犹应 木 疾视 鸡 无变 ‎ 木鸡 异鸡反走 ‎(修炼内功,百战不殆)‎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