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人教版 /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 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 6 求谏 吴兢 / 家国天下《求谏》《原君》学案

还剩 4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学案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学案 编辑:钟凤罗 求谏 第一课时学案 教学目标 ‎ 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知识链接 ‎ 1、《贞观政要》体现的是君主专制框架之内的治国之术,唐太宗作为一位开明的君主,能够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为中国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2、《明夷待访录》是在封建社会末期,进步知识分子跳出君主专制的框架,对君主专制体制所做的清醒而深刻的批判与反思。一为帝王治国思想的总结,一为帝王专制的批判,两篇课文对比阅读,可以使学生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并吸取其中精华的东西。‎ 自主学习 ‎1、下面一段文字同样出自《贞观政要•求谏》,阅读后回答后面问题: ‎ 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黏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 ‎(1) 用”/”给划线处断句 ‎ 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黏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 ‎ ‎(2)翻译文中句子——”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 译文:‎ 合作探究 ‎1、借助注释自读第一段 ‎(1)匡正( ) 卒令( )不闻其过 遂( )至灭亡 ‎ 寻( ) 公等( )‎ ‎(2)这一节主要写了哪两层意思?‎ ‎ ‎ ‎(3)这一节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 ‎ ‎(4)怎样辩证看待理想的政体运作模式的设想?‎ 我的疑惑 ‎ ‎ ‎ ‎ 归纳总结 ‎ ‎ ‎ 9‎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学案 训练评估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B.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窕窈之章 C.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防微杜渐 D.惟君臣相遇,如同鱼水 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 E.随事谏正,多中朕失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B.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C.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D.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上不称天心 B.下为百姓所 C.欲令耳目外通 D.上不称天心 ‎4.“其”字的含义不同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B.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C.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D.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 学后反思: ‎ ‎ ‎ 第二课时学案 教学目标 ‎1.重点掌握的文言词语:莫或、犹、夫、然、所、曾、为、然则。 ‎ ‎2.着重理解作者对君主罪恶的不满,了解作者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深刻剖析和真知灼见。知识链接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 ‎ 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是封建社会里形容皇权至高无上的惯用语,但使它根深蒂固的却是皇权的至尊无上与君主专制的现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武力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在中国历史上,广大民众首次被置于统一政权的控制下。秦亡,汉承秦制,以后历代王朝基本上沿袭这一格局,无多大变动。‎ ‎ 处在这一格局塔尖上的是地位无比尊贵的君主,包括立法权、政权、财权和军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权力都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切国家政务均由君主一人听断,由此极易产生个人专断。因此,君主的个人素质、品德、能力在封建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往往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为了限制君主权力,防止君主个人专断的弊病,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范,称为“君道”,这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本单元所选的《求谏》一文所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而我们所熟悉的“民惟邦本”“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这些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上下堵塞、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赖于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就都成为脆弱无力的说教了。‎ 9‎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学案 ‎ 处在这一格局中间的是作为君位附属物和君主统治工具的官僚集团。封建君主为了有效地控制黎民百姓,必须设立机构,任用官吏,给予职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体系,于是有官僚制度的出现。官僚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官僚的任命和官僚的权力,均来源于君主,官僚只需对君主负责,按君主的旨意办事。违抗“圣旨”要被贬职、撤职,甚至有杀头、灭族的危险。君主和官僚的关系是主和奴的关系。封建的思想家把这些关系归纳为一条不可更易的伦理原则,即“君为臣纲”,并为臣子的行为规定了众多的条条框框,称为“臣道”。这种理论发展到极致,就成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思想。‎ ‎ 这一系列的思想,都可以归结为从董仲舒开始发展起来的三种观念:“三纲五常”“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这些思想,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统治者所维护和提倡,起着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同时也维系着中国封建社会异乎寻常的稳定性。‎ ‎ 处在宝塔最底层的是广大的黎民百姓,他们作为整个社会的底层和被统治层,处于整个统治秩序的基础部位,以自己的坚忍承受着统治阶层的压榨与剥削。“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朝代更迭,广大百姓用自己的累累白骨把新的君主扶上了帝位;社会发展,他们又用自己的辛劳和勤勉创造着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并给帝王及其家族提供着维持其豪华生活的奢侈品。百姓的力量是弱小的,但超出了他们的限度,爆发出来的破坏力又是惊人的。历史见证着这种变革的力量,这使得历朝的帝王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不敢轻易忽视民众的力量,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本思想”,成为贯穿封建政治思想的一条红线,至今仍对现实政治起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由于统治者的欺骗性宣传和御用文人的粉饰美化,这种专制的统治秩序很少受到质疑,上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人物,下到广大的民众,他们大都认同这种统治秩序,甚至把它视为天经地义、万古不变的“天理”。随着封建社会一步步走向衰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萌芽,经历过明清之际社会剧变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古老的封建制度“已居不得不变之势”(顾炎武),于是他们怀着痛心疾首的悲愤,掀起了一个思想上的反思和批判的高潮。顾炎武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明夷待访录》一书,对专制政体的诸要素做了系统的反思与批判,表现了早期民主思想的萌芽。在《原君》一文中,黄宗羲首先考察了君主的起源,指出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君主与天下的关系应该是“天下为主,君为客”。在《原臣》中,他颠覆了君臣之间的主奴关系,指出“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提出君臣之间应该是互相配合的关系。‎ 自主学习 ‎1、把握文本内容与行文脉络。 ‎ 9‎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学案 我的疑惑 ‎ ‎ ‎ ‎ 归纳总结 ‎ ‎ ‎ 训练评估 ‎1、下列各项,均能表现唐太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一项是 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②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人,预闻政事 ③公等亦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 ④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⑤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A.① ② ④ B.② ③ ④ C.① ③ ⑤ D.① ② ⑤ ‎ ‎2.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谏”就是鼓励臣下提意见,《求谏》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唐太宗积极征求建议批评的主张。‎ B.唐太宗从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了大臣进谏的必要性,他恐人不言,导臣使谏,降低了君主一人专权弊端产生的可能。‎ C.唐太宗重视谏官作用,他诏令宰相入阁商议军国大事时,必须使谏官随入列席,以便他们预先听闻政事。‎ D.唐太宗勉励臣子极言规劝,勿担心触犯龙颜,而他也深切自我反省,虚心求谏。‎ ‎3.翻译下列语句 ‎(1)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2)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学后反思: ‎ ‎ ‎ 原君 ‎ 第一课时学案 ‎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明末清初时期民主启蒙思想发展的情况;了解民主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能对这些事件和人物作出评介。‎ ‎2、积累有关文言文知识,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知识链接 黄宗羲(1601—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出自官僚家庭,其父黄尊素因弹劾权奸魏忠贤而遭害,及长,遂承父志,参加并领导“复社”,坚持同魏忠贤余党进行斗争。清兵南下,曾组织“世忠营”‎ 9‎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学案 进行抵抗。明亡以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于隐居中专事著述讲学。所持政治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胆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倡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一定影响。在文学方面,面对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极力主张反映历史现实,抒写真情实感,反对明代“七子”的模拟之风。所作诗文,多表现高尚节操之作。除《明夷待访录》单刊成集外,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案》等。今人又编有《黄梨洲文集》。‎ 自主学习 ‎1、你心目中的君主应该是怎样的人? ‎ 合作探究 ‎2、①文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他们有哪些行为?原因何在? ‎ ‎②这里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手法?(举例论证) ‎ ‎③除此之外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对比论证) ‎ ‎④概括文章论点。(不明君主职分—天下大害,明君主职分——天下大利。) ‎ ‎3、讨论:①今之君的做法固不足取,古之君的做法你是否赞同?②你认为君主的职分是什么? ‎ 我的疑惑 ‎ ‎ ‎ ‎ 归纳总结 ‎ ‎ ‎ 训练评估 判断下列句式,并翻译句子 ‎1、视天下为莫大产业,传之子孙。‎ ‎2、某业所就,孰与仲多。‎ 学后反思: ‎ ‎ ‎ 第二课时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链接 9‎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学案 比龚自珍略早些的17世纪中叶,明朝灭亡,另一个号称“中央帝国”的王朝——满清走向了它的“辉煌”。这个时期,帝制正盛,风雨如磐,谁要是对“天子”有一点点“不敬”,那就是“大逆不道”。而就是有这样一个人,在这腥风血雨、黑色恐怖的岁月,竟大胆地喊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号,鼓舞人民把人君打翻在地,掷其皇冠,摧其御座,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气魄!要知道,这可是轻则系身囹圄,重则身首异处、惨遭灭门的“罪行”啊! 喊出这个口号的人,就是黄宗羲。‎ 自主学习 ‎1、把握文本内容与行文脉络。‎ ‎2、在下面两种情境下,用语最得体的一组是 ‎【情境1】某同学的发言超时了,你作为主持人,需要终止他的发言。‎ ‎【情境2】某同学正在发言,你作为主持人,需要插话,想打断他。‎ A. 对不起,已经超时了。 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 B. 对不起,已经超时了。 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 C. 已经超时了,对不起。 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 D. 已经超时了,对不起。 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 合作探究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与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应当大胆肯定。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从这个意思上说,天人合一的思想,是非常有价值的。 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9‎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学案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也不是主宰人类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达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3、 下列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后形成的共识。‎ B. 它具有民族色彩鲜明、内涵丰富深刻而内容十分复杂的特点。‎ C. 它已经解决了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问题。‎ D. 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如何广泛地利用自然。‎ ‎4、下列对文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协调统一的问题。‎ B. 提醒人们不要随意干涉自然界的惯常行程。‎ C. 认为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可以具有一致性。‎ D. 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5、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有优于西方文化的地方。‎ B. 现代人重视和研究天人合一思想,是基于对现实及发展问题的思考。‎ C. 肯定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对其思想内容的全盘接受。‎ D. 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我的疑惑 ‎ ‎ ‎ ‎ 归纳总结 ‎ ‎ ‎ 训练评估 现在人民当家作主,早已废除了君主,这篇文章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怎样的启示?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写300字左右的一段议论。‎ ‎ ‎ 学后反思: ‎ ‎ ‎ ‎《求谏》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9‎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学案 自主学习 ‎1、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黏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 ‎2、贞观三年,唐太宗对司空裴寂说:”近来有人上书奏事,条数很多,我都贴到卧室的墙壁上,出来进去时看看想想。我之所以要这么孜孜不倦的原因,是想把臣下的想法都弄清楚。每次一考虑治国大事,有时要到三更天才能入寝。我也希望你们用心不倦,以符合我的心意。”‎ 合作探究 ‎1、(1)匡正:纠正 卒令(之)不闻其过 遂(终于)至灭亡 ‎ 寻:不久 公等:你们 各位 ‎(2)这一节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唐太宗积极求谏的态度;二是唐太宗对求谏的认识。‎ ‎(3)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 ‎(4)辩证看待:唐太宗在这段论述中道出了自己对于理想的政体运作模式的设想──君主开怀纳谏和臣子忠直敢言的相互配合,这对于君臣关系的论述是有一定说服力。但是,在皇帝占主导地位的古代政治格局中,皇帝和臣子的地位并不是对等的,这种政体运作模式能否顺畅进行,主要取决于皇帝一方。隋朝的灭亡虽然有“臣下钳口”的原因,但这种局面的造成从根子上讲是因为隋炀帝的“暴虐”。‎ 训练评估 ‎1.C. A凭借/垫着;B写作/劝酒;C征兆,苗头,开端D对待/际遇,机会E切中/符合 ‎2.D.A举措,古:手脚放置,今:措施;B相遇,古:相互对待,今:遇见彼此;C颜色,古;脸色,今:色彩3.D.使动,其它为名词作状语4.B.自己,其它为他的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1、致:得到 数:多次 ‎ ‎2、君臣围绕谏诤展开议论。‎ ‎3、对比论证:君臣都有正邪两类,正主和邪臣的组合、正臣和邪主的组合,都不能使国家太平。这是从反面做的论证,意在说明只有正主和正臣组合,“君臣相遇,有同鱼水”,才能“海内可安”。比喻论证:鱼儿有水才能活,离开了水,就成了枯鱼。用木头经过墨线标定就能锯直,比喻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举例论证:古圣主有诤臣七人。‎ ‎5、唐太宗要求臣子积极进谏和受谏。第四段:唐太宗阐述自己希望得到纳谏的良苦用心。‎ ‎6、唐太宗强调纳谏的重要性。君臣围绕纳谏的议论。‎ 训练评估 ‎1、A ③为太宗劝臣子纳谏⑤为褚遂良之语 ‎2.C.预为参加非预先 ‎3.(1)陛下开拓思路,采纳臣民忠言,我等处在不避忌讳的圣朝,实在愿意把愚昧之见都讲出来。(2)每当我无事静坐,就自我反省。常常害怕对上不能使上天称心如意,对下被百姓所怨恨。‎ 原君 第一课时 9‎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学案 自主学习1、A民之天,民之父母。B无上权力,生杀予夺。C享有物质的极大丰富。D统领国家,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合作探究2、① 许由 务光 尧、舜\禹②举例论证 ③对比论证 ④不明君主职分—天下大害,明君主职分——天下大利。3、略 训练评估 ‎1、省略句,介词“于” 把天下看作自己再大不过的产业,传给子孙。2、固定句式,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我所成就的家业,跟二哥相比谁多。‎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1、古—君主明职分、今—君主国之害、批—小儒君臣义、望—君主明职分。‎ ‎2、B 合作探究3、 B 4、 D 5、 D 9‎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