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肖邦故园
一、了解作者及肖邦
雅
-
瓦什凯维奇
(
Jaroslaw
Iwaszkiewicz
,
1894—1980)
波兰
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多次获波兰国家文
学奖和国际文学奖。他的诗集
《
另外的生活
》
(
1938
)
《
奥林匹克颂
》
(
1948
)揭露了德国
法西斯
屠杀各国
人民的罪行。
《
秋天的鞭子及其他诗歌
》
(
1954
)、
《
阴暗的小道
》
(
1957
)、
《
明天收割节
》
(
1963
)、
《
一整年
》
(
1967
)等,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生活、
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中篇小说
《
圣女约
安娜
》
(
1943
)描写
17
世纪波兰
修道院
的生活,
1961
年被改编成电影。长篇小说
《
荣誉和赞扬
》
(
1956-1962
)描写波兰贵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的生活。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
1969
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
·
居里金质奖章,
1970
年获列宁奖金。
作品
《
红色的盾牌
》《
荣誉和赞扬
》
,散文
《
草莓
》
弗雷德里克
·
弗朗西斯克
·
肖邦
(
1810-1894
)
波兰
作曲家、钢琴家 ,
浪漫主义
钢琴诗人。传世名
作
《
夜曲
》 《
前奏曲
》 《
玛祖卡舞曲
》
。分类作品圆
舞曲
(
华尔滋
)
(
Waltzes
) 、钢琴协奏曲
(Piano
Conc
ertos
)
、夜曲
(
Noctunes
)
、练习曲
(Etudes)
、前奏曲
(Preludes)
、波兰舞曲
(Polonaises)
、马祖卡舞曲
(M
azurkas
)
、奏鸣曲
(Sonatas)
。
评价
:肖邦音乐的高度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
19
世纪
30
~
40
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总潮流的一个侧面,喊出了受压迫受奴役的波兰民族愤怒、反抗的声音。肖邦的音乐具有浓厚的
波兰民族风格
。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反对猎奇,同时又不被它所束缚,总是努力体会它的特质加以重新创造。这样,他既提高了民间音乐体裁的艺术水平,又保持了它纯净的风格,从不丧失其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他对当时西欧在音乐创作手段方面获得的经验和成果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并将它作为自己创作的起点,从而使自己的音乐具有同古典传统有深刻联系的严谨完整的艺术形式。但是肖邦又从来不受传统的束缚,敢于大胆突破传统,进行创新。这特别表现在他深入地挖掘和丰富了诸如前奏曲、练习曲、叙事曲、夜曲、即兴曲、谐谑曲等一系列音乐体裁的潜在的艺术表现力,赋予它们以新的社会内容。他的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现力,极富于个性,他的和声语言新颖大胆,钢琴织体细腻而富于色彩。这一切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颖的独特的“肖邦风格”,为欧洲音乐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感知课文
(一)、第一部分
:对肖邦故园的历史回顾。
问
1
:概括开头二段的内容。
问
2
:为何“过去生活的痕迹已荡然无存”却能留下“一幢小小的房舍”?
(二)、第二部分
:重点阐述肖邦故居以及它周围的环境与艺术家的创作的密切联系。
问
1
:第
3
段,作者描写的肖邦故居有什么特点?这一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问
2
:第
4
段叙述艺术家的创作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样写要表达什么?
问
3
:第
5
-
8
段从哪些角度来写肖邦音乐与波兰风光的联系?
(三)、第三部分
:作者饱含深情地写肖邦对这片故土的热爱。
问
1
:第
9
段写肖邦在这儿出生,只“度过出生后的几个月的时光”,作者怎样描写他对这片故土有“无限的眷恋之情”?
问
2
:第
10
段引用肖邦写给友人的信,这要表达什么?
你只要经常记着,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
……
正像波兰有祖国的大自然一样,也有祖国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内在的、祖国的音响。
——
肖邦的朋友、波兰诗人维茨凯维支给肖邦的信
问
3
:第
11
-
12
段,作者为何要写到肖邦的玛祖卡曲和夜曲?
问
4
:作者用“半世坎坷、命途多舛、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万种离情、一怀愁绪”和“净化、千丝万缕”等这些词语分别要表达什么?
(四)、第四部分
:写肖邦故居的现状,人们从这座小屋以及肖邦音乐中所获得的精神力量,这是主题的升华。
第
13
段由肖邦小屋中的花瓶,联想到肖邦音乐的源泉。
问
1
:第
14
-
15
段为何人们都向这座小屋朝拜?
问
2
:第
16
段引用德居斯因侯爵的话,要表达什么?
第
18
-
19
段,肖邦音乐与波兰民族、波兰文化的关系。
(五)、第五部分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肖邦故园四季的美景,并把它们与肖邦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如诗如歌如画,令人陶醉,回味不已。
问
1
:第
20
段在这一部分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问
2
:第
21
-
26
段描写肖邦故居四季景色与他的音乐怎样结合?
问
3
:第
27
段为何改为第二人称来表述?
三、文本探讨
1.
作者写肖邦故园,为何还要写到肖邦音乐,以及他与祖国的关系?
2.
作者通过描写肖邦故园,表现出对肖邦怀有何种感情?
故园朴素,因肖邦成为精神纽带
肖邦音乐,因美妙令人怀着眷恋
四、艺术借鉴
1.
情景交融
本文的景色描写十分出众,镜头时而拉远,时而推近,显得优裕自如,那些原本看似平淡的景物,在作者的笔下却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光彩,他仿佛在为我们演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描画一幅清新秀丽的田园山水画。不仅仅如此,本文的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作者把音乐家的人生与自然景色的描绘融会在一起,而这二者又与肖邦对波兰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热爱交织在一起,由人及事,由景及物,由故园到祖国,情感一步步地向上提升,这样,景语便成了情语,而情语又升华为一种精神的再现。
2.
语言雅致亲切,抒情浪漫。
比如第一部分对肖邦故园的历史回顾就是用一种抒情的笔调写成,第
7
段的遣词造句的精雕细刻,再比如第
26
-
27
段,作者忽然用了第二人称“你”,一下子拉近了读者的距离。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本文中更是恰到好处,比如第五部分,在描写肖邦故园春、夏、秋、冬四季美景的时候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小屋),“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樱花),“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就像昔日挂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冬天的树木)这样的比喻贴切生动,把景物写活了,而再把景物与肖邦的音乐对照起来,赋予风景以精神,赋予音乐以形象,则是更难能可贵的。
世间最美的坟墓
——
记
1928
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斯蒂芬
·
茨威格(奥地利)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
远离尘嚣
,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
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
保护
列夫
·
托尔斯泰
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
纪念碑
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
魏玛
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
莎士比亚
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