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四单元 读书妙悟
7 孔孟论学习……
8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柏 杨
比较.探究
读书杂谈………鲁 迅
读书的三种姿势………………孙绍振
黄生借书说……袁 枚
拓展阅读
论读书……………培根
读书八得………朱苏进
窃读记…………林海音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思想之美
友情推荐:口语与书面语相得益彰
语文趣谈 给现成语义松绑
《孔孟论学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和孟子关于读书学习的观点以及其他的有关文化常识。
2.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语句的含义,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体会蕴含的思想内涵。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二)自读课文,做好预习批注。
HF [#w~!`c*j01、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不悱不发( ) 举一隅( ) 奕之为数( ) 辟若掘井( ) 流杵也( )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FvJ2Iw'L0
3、尝试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1)重点文言实词
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受学重问: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君子深造之以道:
资之深:
小数也:
援弓缴而射之:
弗若之也:
有为者:
(2)一词多义
温故而知新 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与古人居 居之安
虽天下易生之物 一人虽听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3)流传至今的成语
不耻下问:
左右逢源:
举一反三:
温故知新:
一曝十寒:
尽信书不如无书:
(4)特殊文言句式
11
2、课文内容理解
(1)这十三则孔孟名言,从哪几个方面谈了读书之道?
(2)这十三则孔孟名言,哪些道理和我们今天提倡的主动学习相一致?
(3)《论语》的议论方式与《孟子》有什么不同?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教师总结:
孔孟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孟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孟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孟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一、 基础识记
1、默写:
⑴学而不思则罔, 。
⑵不 不 ,不 不 。
⑶“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因为“ , ”。
⑷读书应有怀疑的精神,孟子的名言这样教导我们:“ , 。”
2、《孔孟论学习》中出现了哪些成语,你还能记起来吗?请至少写出六个来。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A、学习并且及时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B、学习而且时时地温习,不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
C、学习而且当时就复习,不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
D、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⑵受学重文,孰不顺成?( )
A、接受教育,注重请教,谁不会顺利成功呢?
B、接受学习,注重发问,谁不会顺利成功呢?
C、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能不会顺利成功呢?
D、接受学习,注重发问,怎能不会顺利成功呢?
4、孔子,名 ,字 , 时期 国人, 学派的创始人,大 家,大 家。《 》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名 ,字 , 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之一,《 》是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5、孟子说:“仁人无敌于天下”,但有人说,在当今社会中,“仁人”处处被骗,时时受欺,几乎寸步难行。针对此,你怎样理解这个“仁”字?(字数不少于50字)
二、理解运用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
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暴( ) 奕( ) 诲( ) 鸿鹄( ) 缴( )
7、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⑴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 ”通“ ”,意思:
⑵有为者辟若掘井 “ ”通“ ”,意思:
⑶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 ”通“ ”,意思:
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通“ ”,意思:
⑸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 ”通“ ”,意思:
8、下列“也”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
A、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B、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C、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D、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E、曰:非然也
9、下列加点字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B、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C、以至仁伐至不仁 D、何其血之流杵也
10、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段首以“天下易生之物”为例,说明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B、接下来又以“奕秋诲二人奕”之事为例,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
C、“奕之为数,小数也”一句的交代是有言外之意的,即学习小的技艺尚且如此,学习大的技艺便更如此了。
D、这个小故事将学“奕”的二人对比来写,说理性很强,突出后者学不如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智弗若”。
11、翻译:
11
⑴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
⑵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三、综合分析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①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②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③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砌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④而明辨之也。
【注释】①达:通达,应用。②奚:何处,哪里。③有道:有道德学问的人。④审问:详细探讨。
1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非学无以致疑 致疑:提出疑难问题 B、舍问,其奚决焉? 决:判断,解决
C、问焉以破其疑 焉:他 D、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正:正确
13、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⑴从选文第2段看,作者对向他人请教(学习)持什么态度?这强调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新课程学习强调“合作交流,共同提高”,选文也涉及了这一学习方法。能体现这一学习方法的是哪一语句?请从文中找出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说:“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体会简要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阅读: 《读书八得》自学指导
一、语文基础知识达标
1. 生字
储量( ) 沮丧( ) 拾人余唾( ) 不可遏制( ) 踮起脚( )
2. 词语
拾人余唾:
不可遏制:
3、作者
朱苏进,1953年生于南京, 16岁从军。1977年调至福州军区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现任南京军区创作室主任,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成名作《射天狼》获当年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凝眸》,中篇小说,1984,获当年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绝望中诞生》,中篇小说,1989,获当年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接近于无限透明》,中篇小说集,1993,获当年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朱苏进和历史剧名导陈家林合作创作了电视剧《康熙王朝》。
二、课文理解达标
(一)文章主旨
文章从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切入论题。学习而不思考,如学习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确的知识也接受了,这就受到欺骗,所以称罔。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
(二)重点语句
一个教授问他的学生。今天你做什么?学生的回答是:读书,教授又问: 明天做什么?学生的回答仍然是:读书。教授愤怒了:那你还用什么时间去思索呢?
解析: 此句话阐述了学和思的相结合。学而不思,学了知识不会分别知识的正确与否,不会从中得到启发,不会活用,不行。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是否前人已经解决,倘前人已经解决了,那再去想不是白费了?倘前人没有解决,不知道从前人已经研究过处继续前进,再从头开始,是再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也是浪费。所以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
(三)写作特点
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即设立比喻论述某种道理。例如第三段用“读书是花朵,思索是果实”比喻来论证“学而不思,学了知识不会分别知识的正确与否,不会从中得到启发,不会活用,不行。思而不学,只是空想”的论点。这样写,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语言表达具体生动。本文还运用了归纳论证的方法:第一段先列举“一个教授问他的学生。今天你做什么?学生的回答是:读书,教授又问: 明天做什么?学生的回答仍然是:读书。教授愤怒了:那你还用什么时间去思索呢?”一句引出论述,之后层层阐述,最后归纳出论点。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最后得出的论断就令人信服。
提示总结:
《读书八得》选自《面对无限的寂静》,这是一本谈读书的随笔。书中有那么多的独特的、挑战性格言式的句子,无情地向我们这些以读书为业的人,发动着冲击。读书是为了求知,从培根以来就是这样说的。“开卷有益”,更是成了我国民间的成语。 在这样现成的话语面前,我们思维的触角像裹上了塑料一样丧失了一切活力。但本文作者却对此发出勇敢的挑战,他提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思想。他提出来的问题是,思考和求学的关系。他的观点是,思考比接受更加重要。
附1:《孔孟论学习》参考译文:
11
第一则: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第二则:温习旧的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或“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第三则: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第五则:聪敏而又热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第六则:对于一件事,了解它不如热爱它,热爱它不如发自内心地喜欢研究它。
第七则: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它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
第八则: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么会不顺利成功?
第九则: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生活在一起;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一起商讨,交谈。
第十则: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以获得很深的学问,并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自己找到了正确方法,所学的东西就能掌握牢固;知识掌握得牢固了,那么学问积累就多;学问积累得多,就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所以,君子都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
第十一则: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一会儿晒它,一会儿冰冻它,没有能够生存下去的。……现在,围棋作为一种技能,是小的技能;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学不会。一位名叫秋的围棋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让他教导两个人学习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从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听从秋的教导,但心里却总是想着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来射它,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另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第十二则:做学问就像挖井,井挖得很深了,还没有泉水,还是一口废井。
第十三则:完全相信《尚书》上所说的道理,还不如没有读过《尚书》这本书。我读《武成》,只是选择读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道之君挥无敌于天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槌都漂起来了呢?
附2. 孔孟的名言警句及写作素材
一、孔子论学习: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二、做人格言:
1、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三、作文素材
话题1: (尽善尽美)
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重视的,它赞美古代乐舞《韶》及《九辩》完善的艺术形式。《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而对周朝乐舞《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以高度赞扬外,对其表现周武工伐纣灭商的战争功绩的内容却给予批评:“《大武》,尽美未尽善也。”
话题2: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话题3: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话题4: (君子固穷)
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家,居住了三年。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徒被围闲,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同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告诫君子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话题5:(逝者如斯夫)
孔子伫立于尼山脚下,望着滚滚辽河,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于司空见惯的流水绿波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水般流去了。后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过。”形容时间流逝得非常快,这也是“白驹过隙”的来历。
话题6:(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过泰山,见有一位妇女在坟莹旁痛哭哀号,于是询问。妇女回答说:“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孔子让子路问道:“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妇人回答道:“因为这里没有苛捐杂税的暴政。”孔子对随从的弟子们说:“苛政对人的危害,有甚于猛虎啊!”话题7:(待价而沽)
孔子游说诸侯,想得到重用,却四处碰壁,十分感伤,常暗中自怨自艾。某日,子贡得一美玉,来问孔子,是要收藏,还是找个识货的卖掉。孔子大声叹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意为:卖掉吧,卖掉吧,我正等着识货的人哩。比喻等待有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出来效劳出力。
话题8:(幽默)
材料加工:
公元前496年,焦急的子贡四下询问走失了的老师孔丘,这时候有一个郑国人对他说:“东门口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弱疲惫的样子好似丧家之犬。”子贡找到孔子后把这话告诉他。孔子笑着说:“他说的形状,那倒未必。但说我像丧家之犬,是啊!是啊!”
11
这就是孔子,一个浑身上下充满幽默细胞的老头儿,全然不是千百年来端坐在画像中,端坐在中国人意识深处的“大成至圣先师”的形象。在孔子眼里,要想真正不朽,不在于权力,而在于文化与教育。所以后来儒家称誉孔子为“素王”。没有土地、没有人民,只要文化存在,他的王位就永远存在。 (《亲切随和的“大成至圣”》节选)
话题9:(源泉)
材料加工:
了解孔子的人都知道,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什么样的处境。他所宣扬的仁爱和礼教,有时候被抛在一边,可有时候,又搞得登峰造极。不是吗?直到今天,几乎是全世界都有研究儒学的人,可研究什么?我想:不过是为我所用罢了。可是,无论如何,孔子是伟大的。是的,绝对是伟大的。他的经典的论述,是人性,是人伦。有人说:地球上的万物是共生的,是平等的。所有的报应,是因为人类打破了生态平衡,不顾一切地满足人类自己的欲望。所以,人类呼唤人性,呼唤平等。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在呼唤人性。是的,封建的历代王朝,都在以儒学治国还是以法治国上,显现一个天子的抉择的。是的,直到今日,孔子的伦理道德观念仍不过时。道德沦丧,必然是四面楚歌:理智的时候,就会向孔子讨教。(《驻足孔子墓前》节选)
话题10:(诚信)
材料加工:
诚信是治政之道。古人认为,治理国家,掌握政权,必须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否则就会自取灭亡。孔子讲:“民无信不立。”是说人民不信任政府,政府就无法立足。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这三项,让你去掉一项,你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首先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在两项中再去掉一项,还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因为没有粮食最多不过死亡,自古以来人就难免一死,而人民对政府没有了信心,政府就站不起来。(《论诚实守信》节选)
话题11:(寻觅)
材料加工:
从那一簇蓝瓦黄墙的村庄里传来,余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来又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也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了现在。
我的祖先,那个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过书坑过儒的。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迢迢来拜孔子了。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子,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接待我的济宁市的朋友说:哈,你终于来了!我是来了,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带一束干肉,当年的苏武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惟有一颗头颅,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论诚实守信》节选)
四、《孟子》中的成语:
缘木求鱼 杯水车薪 事半功倍 自暴自弃 一暴十寒 与人为善 赤子之心 当务之急 知人论世 出类拔萃 舍生取义
五、有关孟子的典故: 孟母三迁 孟母断机
六、《孟子》中的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5)其进锐者,其退速。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12)仁者无敌。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17)仁则荣,不仁则辱。
(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26)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27)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28)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2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0)民事不可缓也。
(3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3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33)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34)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3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6)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37)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38)人皆可以为尧舜。
(3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40)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41)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4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感知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
2、能够对读书生活中的人和事发表见解。
3、了解古今对读书的认识,树立良好的读书观。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柏杨(1920~2008),初名郭立邦,后改名郭衣洞,河南辉县人。1942年考取大1949年去台湾,任职于大中学和《自立晚报》。1960年在《自立晚报》撰写《倚梦闲话》专栏,为写杂文之始。1962年又为《公论报》撰写《西窗随笔》专栏。所作杂文主题不离人权与人道,对台湾社会和官场的黑暗面,作猛烈的揭发和攻击。同时对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病态部分及其造成的人性弱点,进行了尖锐批评,在冷嘲热讽中蕴藏着“恨铁小成钢”的深厚感情。以《丑陋的中国人》为题在美国各地演讲,次年出版同名杂文集,为1986年台湾十大畅销书之一。
(二)自读课文,做好预习批注。
1、标示文章的自然段。
2、自读课文,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榔头( ) 诅咒( ) 迄今( ) 干没 杜暹( ) 戋戋( )欤( ) 恐吓( ) 歃血为盟( ) 潸然泪下( ) 书香世家 物极必反 对牛弹琴
扬长而去 爱不释手 人赃俱获 劳师动众 声泪俱下 摇尾乞怜 一笔勾销
书香世家:
干没:
潸然泪下:
摇尾乞怜:
对牛弹琴:
歃血为盟:
3. 感情朗读,整体感知。
(1)作者主要针对什么人进行了批评?
(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提出了什么主张?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速读课文,理出文章的思路。
2、体会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
文章的主旨是批判借书不还的恶习,对受损者极表同情,但是,全文正面批判借书者甚少,相反,倒是花了大部分篇幅细写被借者的狼狈和倒霉,甚至写其“恶劣”的讨书行为,“恶毒”的开骂。但是,这种“恶劣”、“恶毒”大都是反讽,导致“恶劣”的大都不是正常的道理,是一种歪理。我国相声艺术有言,“理而不歪,笑话不来”。正是因为歪理成串,歪理歪推,文章才充满了幽默的谐谑之趣。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1.给下面黑体字注音。
迄今( ) 衙门( ) 谚语( ) 潸然泪下( ) 杜暹( )
歃血( ) 笺笺稿费( )
2.概据下面的意思写出文中相应的成语或根据文意解说成语。
A.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
B. 比喻讲道理不看对象。 ( )
C.潸然泪下:
3.柏杨,原名 。1920年生于河南省开封市。台湾著名 。柏杨一生著述丰富, 广泛流传华人世界,一时洛阳纸贵;《柏杨版资治通鉴》在台湾被誉为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成书于监狱之中的 ,则被列为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一直热销不衰。
五、课堂反思(有反省才能有发展,有思考才会有提高)
11
《黄生借书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k$@W{;sEq?6qZ#ZX0
(1)了解“说”的有关知识和作者。
(2)通过朗读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背诵课文。
(3)结合工具书、课堂练习题、文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
(4)理解本文运用对比方法阐明“书非借不能读”道理的写法,珍惜今天优越的学习条件。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1、作者简介
袁枚 ( 1716 - 1798 ) ,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 ( 今浙江杭州 ) 人,著名诗人。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 ( 今江苏江宁 ) 等地知县。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生活华奢。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2、作品简介
(1 )内容: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
( 2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3、相关背景
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由于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不少,旧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正因为如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
(二)课文预习
HF [#w~!`c*j01、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枚( ) 斋( ) 俟( ) 辄( ) 俸 ( ) 吝 ( )
惴惴( ) 摩玩( ) 庋藏( ) 素蟫( )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FvJ2Iw'L0
3、尝试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三、课堂探究2Y g Fqv osn0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1)一词多义
然: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子:子不闻藏书者乎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为:为一说
若业为吾所有
非独书为然
焉: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之:吾不得而见之矣
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富: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有张氏藏书甚富
而: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归而形诸梦
生固幸而遇予乎
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2)词类活用
汗牛塞屋
庋藏焉
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唯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3)重点词语解释
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必高束焉,庋藏焉。
家贫难致
归而形诸梦。
故有所览辄省记。
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4)特殊句式----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译:
A书非借不能读也。
B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11
C为一说,使与书俱。
(5)古今异义词
1)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祖父 无论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2)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夫人
古义: 今义:
3) 子不闻藏书者乎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子
古义: 今义:
(5)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翻译课文,有不懂的标记出来。
2、课文内容理解
1)《黄生借书说》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代)的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又号_________。
2)“说”是古代的一种 的文体,课题的“说”是 意思。
3)课文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有 ,写出3个自己所学过的第二人称代词:
4)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本文的缘由。
中间三段是重点。作者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三个方面的对比是① ② ;③ 。
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 、 和 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
然后,用 和 的两种不同心理作对比,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
接着,以 和 加以印证。
最后,以 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 ,以激励他下苦功读书。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 一 ) 前三段的中心论点是 ( )
A . 天子读书者有几 B . 书非借不能读也
C . 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D .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 二 ) 为了说明藏书者不读书这种现象,作者举出了哪些例证 ?
( 三 ) 体会下边两句话的含义,然后作题:
1 .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 1 ) “借者”是指: ( )
A . 作者本人 B . 黄生 C . 泛指家贫无力购书的人 D . 借给别人书的人
( 2 ) “可惜”的意思是: ( )
A . 应当珍惜 B . 值得惋惜 C . 使人叹息 D . 让人可怜
2 .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读。
( 1 ) “知幸与不幸”说明的是: ( )
A . 说明两人的遭遇不同
B . 希望黄生懂得借书的艰难
C . 强调自己的“公书”和张氏的“吝书”截然不同
D . 说明幸福与不幸福的辩证关系
( 2 ) “归书也必速”的意思是: ( )
A . 希望黄生尽快地还书 B . 暗示黄生不要把书转借别人
C . 劝勉黄生勤奋地读书 D . 提示黄生读书的速度必须要快
( 四 )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1 .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
2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
( 五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 本文就黄生允修借书一事发表议论,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
B . 与结尾一句“为一说,使与书俱”相照应的一句是开头说的“授以书而告之”。
C . “说”这种文体内容是记叙性的,篇幅一般都很长。
D . 本文运用了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附1:课文翻译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
“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的读啊。你没有听说过 ( 那些 ) 藏书人 ( 不懂书的事) 吗 ? 《七略》《四库》,是皇帝的藏书,但是 ( 自古以来 ) 皇帝肯读书的有几个呢 ? 牛淌着汗拖来塞满屋的书,这是富贵人家的藏书,但是富贵之家的人肯读书的 ( 又 ) 有几个 ? 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书而儿子、孙子丢弃掉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是书籍是这样,世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借了来的,必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忐忑 ( tǎn tè ) 不安的摩挲抚弄不止, ( 心里 ) 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见到它了。’如果已经为我所有,必定 ( 会 ) 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什么‘暂且等改日再看吧’等等。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 ( 但 ) 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 ( 我 ) 到他家去借, ( 他 ) 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竟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因此,只要看过的书就认真的去领会,牢牢的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满了。 ( 由于长期不翻阅 ) ,以至白色的蠹虫和虫丝,时常沾满了书本。这样一来我才慨叹借来的书看得是多么用心专一,并且感叹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11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 ( 苦读 ) 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那姓张的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好像不大相同。既然如此,那么是我实在倒楣而碰上姓张的呢,还是黄生实在幸运而遇到我呢 ? 懂得 ( 借到书的 ) 幸运和 ( 借不到书的 ) 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把它和书一起 ( 交给黄生 ) 。
附2:与读书有关的专题
(1)名言警句: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4)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5)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6)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7)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8)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铜匙。(列夫托尔斯泰)
(9)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雨果)
(10)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1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2)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13)贪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王安石)
(14)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苏轼)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
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 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
——皮果夫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
囊莹映雪
凿壁偷光
11
比较阅读: 《读书杂谈》自学指导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在读书方面的妙悟,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
2、深入理解比喻论证及其作用
3、结合课文的学习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4、拓展延伸,培养创新能力及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过程:
一、熟记作家作品
作家作品知识口诀:鲁迅本名周树人,八一出生三六卒。生于浙江绍兴市,伟大文思革命家。《呐喊》《彷徨》小说集,《朝花夕拾》散文集 。散文诗集 有《野草》,《且介亭杂文》杂文集。 二、熟记字词
嗜好( ) 无聊( ) 余暇( ) 赢钱( )
嗜好:
无聊:
余暇:
三、课文学习
(一)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演讲词的特点
1、观点鲜明,条理清楚。2、语言通俗,自然亲切,口语化。
(三)问题探究
1、演讲的原因和主题是什么?
2、课文中谈到了哪两种读书的类型,它们特点分别是什么?
种 类
特点
3、鲁迅在第四自然段中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4、本文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四、提示总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作者先介绍演讲的原因及主题,接着从职业读书和嗜好读书两方面谈论了其不同特点。然后进一步深化,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重点强调了嗜好阅读的益处,最后以忠告性的话语结束全文。比喻论证的运用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文章观点鲜明,条理清楚。内容符合演讲者和听众的身份。语言通俗,自然,亲切,口语化。
比较阅读: 《读书的三种姿势》自学指导
1. 理解文章阐述的论点。
2. 感受以议论为主的演讲词的特点。
3、尝试运用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4、认识到读书的魅力,热爱读书。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家作品
孙绍振,1936年生,江苏盐城人,祖籍福建长乐,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外文论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诗集《山海情》(合作),散文集《面对陌生人》,论文集《美的结构》、《论变异》等。孙绍振在学术上有独创的系统性,他把康德的审美价值论引向文学创作领域,提出了真善美三维错位系统理论,在幽默学方面,提出了幽默逻辑错位的理论,在散文理论方面,他提出了审美、审丑、审智的散文的理论体系。
二、熟记生字解词
缥缈( ) 慑于( ) 心无旁骛( ) 正襟危坐( ) 囊括( ) 不求甚解:
正襟危坐:
心无旁骛:
不约而同:
一丝不苟:
有口无心:
虚怀若谷:
三、学习课文
(一)文章思路
课文从三方面写读书不同姿态:
躺,是一种 姿态。
坐,是一种 姿态。跟躺相比,坐有一种强制自己心无旁骛的意味。
站,是一种 造型,人之为人的第一次自我肯定,就是站立。
躺着读书是 , 才算进入状态, 是上佳之境——走近作者而又不迷失自我,惟此才能与书本权威作平等的对话和精神交流。
(二)问题探究
1、《读书的三种姿势》讲了哪几种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主要讲哪一种?《孔孟论学习》中哪些名言可与之相应?
2、鲁、孙两文说读书,表达上有何特点?
四、提示总结
11
课文把读书分为躺、坐、站三种象征性造型。其实,这也是读者作为思考着的主体在场的不同姿态:休闲、静思、批判。人之为人的第一次自我肯定,就是站立。躺着读书是读闲书,坐着读书才算进入状态,站着读书是上佳之境——走近作者而又不迷失自我,惟此才能与书本权威作平等的对话和精神交流。这种姿势的读,是互动式的,也是批判式的。
比较阅读: 《论读书》自学指导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读书观。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体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家作品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二、熟记生字解词
怡情( ) 傅彩( ) 藻饰 ( ) 矫情( ) 诘难( ) 咀嚼( ) 狡黠( )
伦理( )味同嚼蜡( ) 滞碍( ) 睾( ) 阐证( ) 吹毛求疵( )寻章摘句
狡黠:
愚鲁:
运筹:
三、课文学习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2、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读过全文后,说说读书有什么好处。
4、归纳本文的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比较阅读: 《窃读记》自学指导
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刻画人物运用的细致的复杂的心理描写;
2、了解倒叙的作用;
3、提高品味语言、概括总结的能力;
4、 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书对于作者巨大的吸引力,通过与自己优越的读书条件进行对比,加倍珍惜并充分利用我们现在的读书机会。
一、了解作家作品
林海音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8月她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林海音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深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种文字。该书后来拍成电影。散文集《两地》、《作客美国》等。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长篇小说《春风》;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二、熟记生字解词
撅( ) 踱( ) 诅咒( ) 踉踉跄跄( )
三、课文学习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说说本文的记叙顺序,并体会其作用。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若把题目改为“偷读记”好吗?
4、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女孩?
5、怎么理解“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这句话。
四、提示总结
读课题,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鲁迅笔下孔乙己那“窃书不算偷”的话来。孔乙己“窃”的是书,而本文“窃”的则是读,情趣上大相径庭。品读课文,我们会随着这个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地阅读着的小女孩,体会到读书时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这种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复杂感受,正是窃读的百般滋味。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等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1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