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3课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冯君莉,女,当代作家。
二、字词拼音
扑朔(shuò)迷离 颠簸(bǒ) 深湛(zhàn) 恬(tián)静 涟漪(lián yī) 眸(móu)子 魅(mèi)力
苍穹(qióng) 伫(zhù)立 哈(hǎ)达 篝(ɡōu)火 逶迤(wēi yí)安谧(mì) 肃穆(mù)
牦(máo)牛 轮廓(kuò) 浩瀚(hàn) 潸(shān)然泪下 地壳(qiào) 沧(cānɡ)桑 娓娓(wéi)
繁衍(yǎn) 气氛(fēn) 湖畔(pàn) 虚无缥(piāo)缈(miǎo) 脍(kuài)炙(zhì)人口
扑朔迷离: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毅然决然:形容意志坚决,毫不犹豫。
潸然泪下:形容眼泪流下来。潸然:流泪的样子。
得天独厚: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天:天然,自然。厚:优厚。
脍炙人口:味道鲜美可口,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颂。脍:细切的鱼、肉。炙:烤肉。
世外桃源:这里指不受外界干扰、环境优美的理想处所。
三、文章思想内容
课文写作者在青海湖的所见所感,从各个方面(湖水蓝得醉人;环境氛围清新幽静;神话传说神奇迷人;鸟岛神奇;鱼类丰富)描绘了青海湖醉人的美,表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四、写作特点
⒈课文前后呼应,结构紧密。
课文用“梦幻”作为全文的感情线索,使全文内容联系自然,结构显得紧密。课文开头写作者在前往青海湖途中“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憧憬。接着写原以为只会在梦境中出现的美好景物,现在却呈现在眼前,令作者惊喜交加。文中多次将现实联系梦境,以美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出青海湖的幽美可爱。
⒉语言优美柔和,含蓄深远,善用叠词。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表现梦一般的美景,文中有许多地方语言相当优美,读起来清凉爽口,沁人心脾。善用叠词也是作者语言的一大特色。“绿茵茵”“黄灿灿”不仅突出了草滩黄绿相间、色彩绚丽、引人注目,而且表现出青海湖一片蓬勃生气的景象。“甜丝丝”、“凉爽爽”表达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有甜蜜之感。这些叠词点缀在文中,使语言显得活泼生动、富有灵气,使事物可爱、动人,同时也将意思表达得更加贴切。
五、重点问题
⒈作者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美景,这种观察方法就是“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至下。
⒉体会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1)“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水灵灵”写出了水面波动的情景,“蓝晶晶”恰当表现了湖水蓝得发亮的特点,用“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来比喻涟漪,写出了湖水富有动感、蓝得发亮,符合水面波动的情景,也使湖水显得更娇美可爱。
(2)“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
“甜丝丝”“凉爽爽”既摹写出了空气的性状,又表现出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的心理感受。
(3)“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突出了湖水蓝得纯正、深沉。“醉人”
也表达了观赏者陶醉之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