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实录
一、 授课班级:初二(8)班。
二、 听课时间:10月14日
三、 教学时间:45分钟
四、 教学过程实录:
老师进去以后打开多媒体,趁着没上课,跟大家闲聊几句。
“上课。”
班长说:“起立。”
同学们说:“老师好。”
老师问:“大家喜欢旅游吗,大家向往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向往吗?”
一个学生回答:“他喜欢福建厦门。那里很有客家文化风韵。”
因为他说过他去过那里,所以老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向往?”
一个声音从学生群中传了出来“‘向往’便是还没有去过的。”
“对,这个同学说的很好,向往便是没有到过的。还有其他同学想说的吗?”
“班长,你向往的地方是哪里?”老师将话筒交给他。
“我向往的地方是桂林。”班长站起来回答。
“那么你去过那里吗?”老师站在班长的旁边。
“没有,以前学过桂林山水甲天下,我还没亲眼目睹过它的风采。”
“那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老师一边讲一边倒退回到讲台边。
“现在我们来看几张照片。”老师打开ppt
最后一张ppt写着青海湖 梦幻的湖
老师说“青海湖,梦幻的湖。在我们讲课文前,先来看生字词,这也是在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
一张ppt上写着生字,难字词。
它的ppt背景是上面有点白白,下面是蓝色的,很难看清字。
“你们可以看清吗?”
有同学反映看不清,老师说“看不清没关系。”
叫同学起来读,然后叫大家读两遍,(因为我们也没看清就不写了)
下一张ppt是根据词义写出成语,老师叫同学在课文中找出那个成语,并说出它在第几页。
“我们来理清课文的结构。它是一篇游记散文,游记散生文要注意什么呀?它的线索,游踪,感情。现在请个同学来说说,它的线索是什么?”
一位女学生说:“梦幻。”
“是梦幻吗?”老师一边倒退一边说“线索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梦幻吗?”
大家都没说话。
老师打了一下ppt,在线索下面出现了梦幻两个字。
“是的,这篇文章的线索是梦幻。”
老师大家站在讲台底下提示大家观察的视角有哪些“这篇课文的观察视角是什么什么?”
学生回答说“定点观察。”
ppt的线索梦幻下面出现“定点观察”
“作者的游踪是到达青海湖,观察青海湖,离开青海湖,根据这个我们可以来划分课文的段落。”
一位学生回答“第一部分是一至四自然段,第二部分五而至十,剩下的是第三部分。”
老师问“大家都同意吗?”
没有人回答。
老师又按了一下ppt,“是的,这样划分是正确的。有什么标志吗?”
学生答“‘青海湖到了,下车看看吧!’标志到达青海湖。‘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标志着离开青海湖。”
“很好,那么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学生“到达青海湖的时候是带着梦幻的,观察青海湖是是美如梦幻的,离开时是担心青海湖被破坏。”
(总结上面的Ppt写着
线索 游踪 感情
到达(1-4) 带着梦幻
梦幻
观察(5-10) 美如梦幻
定点观察
离开(11-) 担心青海湖
老师说,“现在我们明确的来观赏文章。作者观赏青海湖时描写了什么景物,提示观察顺序是从下到上,从近到远。”
学生“海滩,湖水,乌云,山峦,岛屿,海岛。”
“这位同学答得比较正确。作者写了海滩,湖水,乌云,那在乌云上面还有什么啊?”
老师停了下来,没有人回答。
老师接着说,“还有天空,书上写着‘万里晴空’,接着是山峦,里面的公路是围着山峦的,我们姑且归于山峦,接着是岛屿,最后是海岛。”
老师说:“现在大家品读课文,画出美的句字,说说理由。
同学各抒己见。
同学说:“‘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蓝的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的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运用排比,对比写出了青海湖的蓝。”
老师说:“只是运用排比,对比吗?还有什么,‘蓝得温柔恬雅’运用了什么?”
学生说:“拟人。”
“对,这样写出青海湖蓝的独特。”
“作者离开时的心情是依依不舍的矛盾的,为什么?”
没人回答。
老师说:“她觉得风景很美,想和人分享,但又怕别人破坏青海湖。”
作业
“招聘会上,如果你是求职者,你将怎样保护青海湖的环境?大家写下来看看最后谁会被录取。”
“下课”
班长说:“起立。”
同学们说:“老师再见。”
一、 课后评价:
这位老师考虑问题不全面,例如ppt的背景没弄好,大家看不清字。准备不充分,例如,同学说线索是梦幻是正确的,她却提出了疑问。与学生的交流不够,没有时间让学生交流思考问题。拖堂,时间把握不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