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走近毛泽东
北国
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
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
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
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
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
·
雪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
·
长征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
·
咏梅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
·
娄山关
“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清
·
沈德潜
《
说诗碎语
》
)毛泽东此词,算得上胸襟、文采俱佳。毛泽东一生诗作独领风骚,极具个性的襟怀和张力的想象,他能够在平凡的世界中感受到非凡的诗趣。惯于从璀璨的古典文化中汲取超迈的创作灵感,在上天入地的想象中,抒展自己卓尔不群的诗兴,最终融成文采绮丽、情思浪漫的华章。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读诗的功用不仅在消愁解闷,不仅是替有闲阶级添一件奢侈品;它在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美学家朱光潜
毛泽东
(
1893
-
1976
)政治家、革命家、诗人
。
1910
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
了
《咏蛙》
独
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
精神
。
春
来我
不
先
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
这首诗
充分
表达
了少年
毛泽东
的
宏大抱负
。
《
七绝:呈父亲
》
(
1910
年秋,
17
岁)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从
这首诗我们也可以看到毛泽东少年时代起就胸怀远大抱负及无限的革命理想。
1911
年,
18
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
1913
~
1918
年,就读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18
年,与何叔衡等创立新民学会。
1919
年,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小等校任教。“
5.4”
时期,主编
《
湘江评论
》
。后,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
1920
年
9
月,与何叔衡等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并任书记。
毛泽东一生
他是诗人、革命家
他
是战士、领袖
他开创了新中国
他缔造了共和国
沁园春
·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925
年
沁
园
春
·
长
沙
橘
子洲
百
舸 峥嵘
廖廓
挥斥
方
遒
浪
遏
飞舟
稠
橘
子
洲(
jú
)百
舸
(
gě
)
峥嵘
(
zhēng róng
)
廖廓
(
liáokuò
)挥斥
方
遒
(
qiú
)浪
遏
飞舟(
è
)
稠
(
chóu
)
这首诗写于
1925
年
,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当年
10
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1936
年
2
月,抗日战争爆发前,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雪原壮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诗篇,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抵御外辱,誓死抗日的民族豪情。
时代背景
词
,
产生于
隋唐
,全盛于
宋
,配乐歌唱
,
句式不齐
,
又名“
长短句
”
,
最初被称为“
曲词
”或“
曲子词
”
,
是配乐歌唱的,后来
,
词逐渐与音乐分离了
,
成为诗的别体
,
所以
,
有人把他称为“
诗余
”还有人称之为“
乐府诗
”。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
词调
”,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
词牌
”,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
词题
,如
《
沁园春
·
长沙
》
。
关于词的常识
独立
/
寒秋,湘江
/
北去,橘子洲
/
头。看
/
万山
/
红遍,层林
/
尽染;漫江
/
碧透,百舸
/
争流。鹰
/
击长空,鱼
/
翔浅底,万类
/
霜天
/
竞自由。怅
/
寥廓,问
/
苍茫
/
大地,
谁主
/
沉浮?
携来
/
百侣
/
曾游。忆
/
往昔
/
峥嵘
/
岁月稠。恰
/
同学
/
少年,风华
/
正茂;书生
/
意气,挥斥
/
方遒。指点
/
江山,激扬
/
文字,粪土
/
当年
/
万户侯。曾
/
记否,到
/
中流
/
击水,浪遏
/
飞舟?
在
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
回到
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
独
立
寒
秋
图
湘
江
秋
景
图
峥
嵘
岁
月
图
中
流
击
水
图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独立寒秋图”
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在一个深秋的季节,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英姿勃勃的年轻革命家,他正深情地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波涛,凝重的目光里似乎折射出心头翻腾得无尽遐想
……
开头
三句有何作用?
(
1
)交代了时间
——
寒秋
(
2
)交代了地点
——
橘子洲头
(
3
)交代了人物
—
作者
(
4
)作者独立寒秋,面对了滚滚北去的湘江,描摹了一种先声夺人、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为全诗的抒情奠定了大气磅礴、豪情奔放的感情基调。
湘江秋景图中景物
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
(雨果)
,而字的锤炼其实是想象丰富的外化。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遍
红之广大,秋色无涯,心事浩渺。
“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红色革命,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
色之浓重,林木经霜,凌寒愈艳。
染
水之澄碧,一江秋水,清澈见底。
透
“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既为浩荡秋江写实之景,更见有志青年奋勇之情。
争
船之多快,千帆竞发,敢为人先。
炼字
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
(雨果)
,而字的锤炼其实是想象丰富的外化。
击
“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在天在水,触目无不生机盎然。
飞之迅猛,雄鹰展翅、搏击云天。
翔
游之轻灵,水清见底、鱼游浮空。
生之亢奋,物竞天择,归于自由。
竞
“
万类霜天竞自由”,收束描写,小结内容,升华理性。由眼前物到世间人,万物都在自然、社会的竞争法则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一个“竞”字,颇有对于自由的召唤意味。
作者之所以能够把这幅图画描绘得这样出色,一是所观之物细致,二是所状之景典型,贴切而生动地表现了这些景物的主要特征。
湘江秋景图中景物
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漫山的红叶、碧透的江水、争流的百舸、长空的击鹰、水底的游鱼。
(
1
)“万”“遍”“层”“漫” “百”等词可见数量之多,范围之广、重重叠叠,表现出
景色的壮美
。
(
2
)
“染”
“争”“击”“翔”分析,自然景象昂扬奋进,
生机勃勃、充满生命活力。
(
3)
红绿辉映,色彩绚丽、多姿多彩
的湘江秋景图。
(
1
)“看”字作为领字,统领景物描写。
(
3
)描写角度摇曳变化。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动静结合(见下图)
(
4
)使用富有传神、表现力的词汇。
(
2
)色彩绚烂,对比鲜明。“红遍”、“碧透”。
看
万山红遍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远眺
仰视
俯视
远景
近景
高
景
低景
静景
动
景
万类霜天竞自由
近观
词人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将红叶、碧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尽收眼底,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山河壮美,见证了词人博大宽广的胸襟。
作者的情绪是惆怅的,又是亢奋的。所写寒秋景物,一扫旧诗词里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极写山河的壮丽,美好。如此,既饱含热切的祖国之爱,又将民众不能主宰大地的悲悯之情深藏,让人感到中国革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表明
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
面对
如此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问题?在文中找出。 反映了诗人什么情感?
广阔
无垠的大地啊,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主人呢?
——
想到了祖国的命运与革命的未来。提出了谁是大地的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
这表明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
意象
客观物象经过创作者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象是物像;意是诗人的主观情感。意象是主客观的统一。
意境
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
赏析概念
这
是一个怎样的群体?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 1911
年,
18
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
13
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②
1913-1918
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③
1918
年
4
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④五四时期,主编
《
湘江评论
》
,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⑤
1915
年
9
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⑥
1919
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峥嵘岁月图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
是一个怎样的群体?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
几句形象的概括了当时青年一代雄姿英发的风貌与气概,评论国家大事,把权贵视为粪土,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表明
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肩负国家兴旺,充满主宰国家命运的壮志豪情。
中流击水图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这
是一副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赏析这几句话。
当年曾经与同学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层层波浪,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只的情形。
“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的设问,巧妙地对
“
谁主沉浮
”
的问题作了回答,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运用了象征手法,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表达了作者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概,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整篇的结构统一
“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诗中的作用?
承上启下,过度自然。上片故地重游,自然引起下文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并且通过回忆,巧妙的回答了上片的提问,可谓衔接巧妙,浑然天成。
沁园春 长沙
上阕
下阕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
远眺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近观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仰视
俯瞰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静 景
动 景
(群山)
(江中)
(江中)
(群山)
(天空)
(水底)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英姿勃勃 才华横溢)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意气风发 斗志昂扬)
战斗风貌
中流击水(搏击风浪 急流勇进)
浪遏飞舟(不怕艰险 坚持到底)
问
——
谁主沉浮?
答
——
同学少年!
英雄气概
景中寓情 情中显志
造像写意,游人;
借景抒情,诗人;
深沉发问,哲人;
怀
人忆事
,斗士
。
整首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家国命运的关怀,表现了他藐视困难、敢于斗争、坚信革命必定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青春,是人类生命的激情澎湃的赞歌。做为十六七的青年,走在人生的路途中,应该珍爱生命,编织斑斓的梦想,实现精神成长。青春孕育着所有的希望。来吧,让我们向青春举杯!
向青春举杯,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青春?
礼赞讴歌青春的价值、美好。
珍惜青春,在有限的青春中只争朝夕,奋力拼搏。
规划青春,让有限的青春在计划中度过。
奋斗青春,让青春的每分每秒更有意义。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