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沁园春
·
长沙
毛泽东
关于词的常识
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等。
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
《
沁园春 长沙
》
。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
(58
字以内)
、
中调
(59
一
90
字以内
)
和长调
(
91
字以上
)
。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整体感知课文
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读,然后看谁能先把词给背下来。怎样才算是会读呢?
下面老师领着大家从三个角度来读书。
读出韵味
独立
/
寒秋,湘江
/
北去,橘子洲
/
头。看
/
万山
/
红遍,层林
/
尽染;漫江
/
碧透
,
百舸
/
争流。
鹰击
/
长空
,
鱼翔
/
浅底
,万类
/
霜天
/
竞
/
自由。怅
/
寥廓,问
/
苍茫
/
大地
,
谁主
/
沉浮?
携来
/
百侣
/
曾游,忆
/
往昔
/
峥嵘
/
岁月
/
稠。
恰
/
同学
/
少年
,
风华
/
正茂
;
书生
/
意气
,
挥斥
/
方遒
。
指点
/
江山
,
激扬
/
文字
,粪土
/
当年
/
万户
/
侯。曾
/
记否,
到
/
中流
/
击水,浪遏
/
飞舟?
重
轻
句内停顿
较快
《
沁园春
·
长沙
》
韵味示意图
读出情感
写作背景
1925
年
2
月,
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
当时革命蓬勃发展,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
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立 看 问 忆 记
(
橘子洲
)
豪壮
欣喜
忧思
自信
豪迈
《
沁园春
·
长沙
》
情感示意图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
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
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
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豪壮
忧思
欣喜
自信
豪迈
读进意境
读进意境
橘子洲头
湘江北去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鱼翔浅底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下面我们完整的听一遍大师们是怎样读的。
听完了大师的读。我们又来听歌唱家的唱
背诵全词
(二)鉴赏课文
1
、上阕鉴赏:
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问:
这几句诗的跳跃性很大,语序也有倒置,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连起来。请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说一下这三句的大意。
本词的开头三句,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寒秋独立
,
橘子洲头
,
湘江北去
.
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集体朗读
4——10
句并讨论:
1
、这七句话由一个字统领,这个字是哪个字?
“看”是领字,朗读时要稍顿
2
、读七句话要用什么样的语调?
语调激昂,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哲理概括,要有彻悟、慨叹之情 。
3
、这七句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有何特色?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
放眼望去(远眺)
――
收回(近观)
――
仰视(高景)
――
俯察(低景)
写景顺序: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动到静、由面到点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 色彩对比
“意象”简释
意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青松
:
翠竹:
秋菊
:
冬梅
:
水仙:
梧桐
:
芭蕉:
冰雪
:
意象例说
坚韧挺拔
刚正有节
清高纯洁
傲霜斗雪
冰清玉洁
凄凉悲伤
孤独凄恻
晶莹高洁
杜鹃
:
鹧鸪
:
寒蝉
:
鸿雁
:
琴瑟:
红豆:
青梅:
流水:
悲苦、思归
悲苦、思人
悲哀、凄怆
思乡怀人
情谊和谐
相思、爱情
少女情怀
伤时遗怨
诗中有哪些意象?
象
(客观事物)
山
林
江
舸
鹰
鱼
意象
(带有诗人情感的事物)
红遍的万山
尽染的层林
碧透的整条江
争流的百舸
搏击长空的雄鹰
浅底轻翔的游鱼
哪些词用得好?
遍:红得广
染:红得深透
透:强调水的清澈
争:渲染了热闹气氛
击:突出雄鹰的矫健
翔:比拟出游鱼的轻快自由
毛泽东笔下的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
绚丽多姿、雄伟壮阔,生机勃勃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
李商隐
《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
《
枫桥夜泊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
天净沙 秋思
》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
·
曹丕
《
燕歌行
》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
唐
·
孟浩然
《
早寒江上有怀
》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
·
李白
《
赠庐司户
》
传统古诗词中的意象
毛泽东营造的意境与这些诗词明显不同,原因是什么?
与诗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着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精神。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一个不平凡的人物!
《
立志
》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
青蛙
》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作者面对大好河山,是什么心情呢?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
租界公园“华人与狗不得入”!
共和与帝制的翻翻覆覆!
军阀的混战
经济的凋敝,民不聊生!
一次次残酷的镇压,一次次不屈的抗争!
如果你处在那个时代,你怎样形容它!又会是什么心情!!
面对如此局面,伟人毛泽东又会选择什么样的人去“主沉浮”?
2
、下阕欣赏:
上阕最后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诗人有没有做出回答呢?
齐读下阕
下阕写了什么?
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年龄气质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精神状态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战斗行动
早期革命青年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回忆往昔,写了一群不平凡的青年!
词的下阕回忆往昔生活。突出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年轻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通过抒情,间接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总结
上阕:写景 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抒情 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总结
:
本词主要抒发什么情感,表达什么志向
?
忧国忧民的情怀
主宰国家命运
.
改造旧世界的志向
.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随堂练习
(
1
)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景物:月落、鸟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钟声,特征:秋夜幽寂清冷。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随堂练习
(
2
)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羁旅者孤单寂寞、愁绪满怀的情感。
二、典型例题
04
年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
分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
答案: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04
年(吉林 、黑龙江、四川、云南)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6
分)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
注
]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
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