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授课内容】 《论教养》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重点)‎ ‎2.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难点)‎ ‎3. 理解教养的内涵及教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关于“教养”,中国古时《三字经》就提到了,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今天我们学习利哈乔夫的《论教养》,进一步理解教养的核心内涵以及学习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提示】‎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关注,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二、教学新课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抓住议论性的句子,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2.小组讨论。‎ 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议论文结构的一般特点。‎ 明确: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论题——良好的教养。‎ 第二部分(3—12):把有无教养的表现进行对比,指出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第三部分(13—17):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第四部分(18):总结全文,点明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和段落之间的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句子的含义,本文的语言风格。‎ ‎1.细读1—2段,思考第1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2.速读3—12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3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说一说第4段与5—10段之间的关系。 明确: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3)有无教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明确:是否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4)作者列举了有教养的人的哪些具体表现?‎ 明确:不自吹自擂;珍惜别人的时间;重承诺;稳重随和。‎ ‎(5)4—10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11—12段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把有无教养进行对比,是非曲直不言而喻,引人深思,也启迪了人们在生活中应如何做到有教养。‎ ‎3.速读13—17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13段作者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明确: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2)作者是如何批驳这一错误观点的?‎ 明确:作者提出了一个正确的观点: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并对这一态度进行阐述: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并以吃饭和日常生活中的举止为例论述如何关照他人,具有优雅风度。最后得出结论:优雅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这样上述的错误观点就不攻自破了。‎ ‎(3)请你结合4—10段,分析“优雅”和“有教养”是怎样的关系。‎ 明确: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一个是从内心“尊重别人”,一个是“关照的态度”,其实都是“尊重”。教养是优雅的基础,优雅风度是教养的重要表现,一个人处处时时有教养,就会形成优雅的风度。‎ ‎4.读第18段,思考: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强调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再加上随机应变的智慧就会具有优雅的风度,给人以启迪。‎ 目标导学三:品味重点句子,理解语言特色 说一说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2)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无论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 明确:(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处方”比喻让人们拥有教养的独特的方法,用语生动形象。‎ ‎(2)“一律”和“无论”强调了有教养的人从内心深处尊重别人,对人们的谦让和礼让是无条件的。‎ 三、板书设计 论教养 利哈乔夫 ‎(1—2)提出问题:“良好的教养”的养成“得之于自身”‎ ‎(3—12)分析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13—17)阐述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18)强调优雅风度的获得方法 ‎【授课内容】《精神的三间小屋》 ‎ ‎【教学目标】‎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2.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生活在丰富的信息世界里,人们关注物质上的事物远远多过了精神层面的,这就造成了物质上富有,精神上却很匮乏的现象。而真正的幸福不仅仅取决于物质上的富有,还需要精神的富足。精神的富足,可以为人生铸就一种永恒的力量。那么,人的精神如何富足起来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教学新课 ‎1.学生自读课文。‎ ‎2.按照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给文章分层,理清作者思路。‎ 明确: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该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7—8):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教学提示】‎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细读1—6段,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部分可以分成两层,请你说说从哪里分开,并说一说两个层次之间的联系,以及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第1—3段:写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由使用空间概念描述人的心灵引出“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从而引发读者思考。第4—6段:紧承前文内容,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这两层之间的关系是层层深入的。这一部分引出下文对“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论述。‎ ‎【教学提示】‎ 说理文段落之间的关系一般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层层深入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 ‎(2)作者认为应该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使人健康、美丽、庄严、伟大、真诚、完满、永恒。‎ ‎2.阅读7—17段,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间小屋中有爱也有恨,作者希望我们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 明确:经常打扫,给爱留下足够的空间。‎ ‎(2)如何才能让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呢?‎ 明确:有事业心,选择自己爱好的、适合自己的事业,建设努力向上的小屋。‎ ‎(3)“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一句中,“鹊”指的是什么?“鸠”指的是什么?“鸠占鹊巢”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鹊”指的是“事业”。“鸠”指的是“事业之外的赘生物”。“鸠占鹊巢”指的是赘生物取代了事业的位置。‎ ‎(4)写第三间小屋时作者为什么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明确: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渐渐,有的人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自己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所以说“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5)你认为在第三间精神小屋中应该怎样“安放我们自身”呢?‎ 明确:安放自身需要思考,拥有独立的思想。‎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在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理解基础上来审视生活,从而达到反思生活,审视自我精神世界,建构自我精神世界的目的。‎ ‎(7)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分析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这三间小屋的。‎ 明确: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作者是按照层层深入的顺序来写这三间小屋的。‎ ‎3.细读第18—19段,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明确:总结全文,指出建立精神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向人们提出扩大精神空间的建议。‎ 目标导学三:品味文本特色语言,体会文本艺术特征 探究一:本文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探究结论一:文本虽然为说理文,但是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说理形象,文辞优美,增添了文章的美感和可读性。‎ 如“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以“精神垃圾”指心中的恨以及不健康的情感;以“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指除掉那些不健康的情感,让关心、爱等健康的情感注入心间。‎ 探究结论二:语言富有哲理性。‎ 如“安放我们自身”“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等句子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都是对人生的高度审视,越读越妙,越品越见文章的深刻性。‎ 探究二:说说下面一段话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明确: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心中爱比恨多和心中恨比爱多两种内心世界进行对比,突出了两种内心世界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精神生活,一个快乐无比,一个悲戚压抑,给人以警示。‎ 三、板书设计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