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
宝玉挨打
》
甘肃省金塔县中学杜志明
教学目的标
1.
了解“宝玉挨打”一节在
《
红楼梦
》
中的地位
——
这是全书上半部的高潮,是两种思想观念的一次大冲撞。
2.
理清全文思路,体会作品情节设计方面的特色。
3.
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透视人物性格,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一、导语设计
《
红楼梦
》
以日常生活作为艺术的表现对象,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日常生活中的波澜起伏,这部不以惊险情节见长的古典小说经久不衰,其艺术成就及思想价值均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极致。今天我们就以小说中“宝玉挨打”的片断为例,体味这种情节波澜的设计之妙。
二、解题
本文节选自
《
红楼梦
》120
回本中第
33
回和第
34
回,即“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宝玉挨打”是小说上半部的一大高潮,写出了宝玉和整个封建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化,随着文中导火索的铺设引发了这一场不可避免的冲突。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记得吴功正先生讲到
《
红楼梦
》
情节设计的特色时,曾将起伏跌宕的情节论为三态:一是“潜流暗滚”,矛盾的积聚时期,表面看似平静的水面,实际上内中包含着冲突和斗争的潜流;二是“惊涛大作”,对立双方矛盾冲突激化,失去了平衡,表面与内在都以非常的形态出现;三是“余波涟漪”,冲突过后,不是戛然而止,而是波纹荡漾,进一步深化矛盾,为下一轮冲突埋下伏笔。其中“宝玉挨打”这一片断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看看本文是怎样具体体现的?
依据“三态”理论快速理清全文的情节层次
全文分三部分,一是打前交待起因;二是宝玉挨打,以贾政与
王
夫人、贾母之间的冲突为主;三是打后其他人的反应。
问题一:思考引发宝玉挨打的事件是什么?
:
①宝玉因悲金钏之死,陪客葳葳蕤蕤;②忠顺府告宝玉引逗琪官之状;③贾环诬告宝玉强奸金钏未遂。
一事紧接一事,层层深入,丝丝入扣,情节高潮到了非如此不可的境地。这其间贾政的神色变化也很有层进性,请同学们从书中快速找出对贾政神色变化的描写。
初见时“原本无气”,证明此时还未起波纹;但看到贾宝玉垂头耷耳,“应对不似往日”,语无伦次,“倒生了三分气”,微波渐起;忠顺府索人,使贾政“又惊又气”“目瞪口歪”,波浪已涌动;贾环告状,中伤之言犹如火上浇油,“大逆不道”使贾政神色“面如金纸”“眼都红紫了”,浪涛已拍天,矛盾激化到极点,打已成为必然。
马克思曾言:“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偶然性’的。”宝玉挨打片断中也有偶然性的情节,请试着找出,看看它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宝玉被喝禁在厅上,他料到挨打势在必然,连忙托人给贾母、
王
夫人报信。假想,如果贾母、
王
夫人此时得信,掀起的巨浪便会一下子平息,读者被吊起的胃口也会顿时放下。相反,高明的作者不但不如此做,反而利用偶然性的因素再来触发:机灵贴身的小厮焙茗不见踪影,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老妈子偏又是个聋子。偶然性的因素为必然性的结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碰巧的几件事儿成了宝玉挨打的导火索,请同学们进一步分析贾政“恨”儿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矛盾的焦点在于父子二人价值观念上的对立。贾政信奉着封建主义的道德理念,严格维护着封建主义的社会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希望宝玉成材,光宗耀祖,走仕途经济之路。而宝玉恰恰与之相悖,由于他特殊的生活环境和具体境遇,使他鄙视以男人为中心的虚伪的贵族社会,他要的是情场,是知己,是得乐且乐的追求情感信仰的人生观。相对贾政之主流,他成了地地道道的叛逆者,即使不是这些事儿,换了其他的事儿,他也会挨打的。
同学朗读第
7
-
9
自然段,体会贾政、王夫人、贾母在对待宝玉教育态度上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并感知人物性格。
相同:由于三人皆属贵族社会的上层人物,他们都严格遵从封建的礼制,同时用这种“传统”观念行之于人,因而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希望宝玉能成为家族合格的继承人。
不同:三人的教育方法不同,但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是他们离宝玉的内心生活太远了。总之,贾政爱得无情,
王
夫人爱得无理,贾母爱得发昏。
贾政与
王
夫人相比。相同:认为宝玉该打,应当管教,但教育方法不当。不同:贾政欲望之爱大于情感之爱,所以在行为上失之以严,除了讲大道理,便是骂甚或打,结果儿子叛逆。
王
夫人一方面依从宝玉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因痛失一子,对宝玉过分溺爱。宽大于严,其结果,对儿子的管教苍白无力。
王夫人与贾母相比。相同:溺爱,在行为上失之以宽。不同:王夫人
(
同上
)
。贾母一味地纵容溺爱,成为宝玉最强硬的保护伞,以“孝道”的武器让贾政认罪,也使宝玉在叛逆的路上走得更远。
读第
13
段和第
15
段,并请同学们讨论宝钗、黛玉在对宝玉用情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宝钗动作:托药而进,低头弄衣带。语言:“心疼”。神态:红了脸,娇羞怯怯。心理:暗想若宝玉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讨人喜欢了,也不会吃亏。
宝玉心理:可玩可观,可怜可敬,死也无足叹惜。
黛玉动作:无声之泣,气噎喉堵。神态:悲戚,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语言: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
宝玉语言:哄骗黛玉,并发誓为这些人死也情愿
课堂小结
曹雪芹在人物安排上,一是常常把越是关系亲近、地位相同或活动常常在一起的人,性格越写得迥异,比如同为封建家长的贾母、贾政、
王
夫人等;二是把越是性格迥异的人越放在一处去写,这样便可以把人物性格衬托得更加鲜明,比如黛玉、宝钗在宝玉挨打后的表现。
布置作业
1.
结合课文,搜集有关资料,以“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爱情悲剧之我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2.
课外阅读
《
红楼梦
》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