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琵琶行
白居易
白居易
(772--846)
,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
现实主义诗人
,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他
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
《
秦中吟
》
十首、
《
新乐府
》
五十首影响尤大。
白居易书
《
楞严经
》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
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
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
喻
诗。
他的讽
喻
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
《
杜陵叟
》
,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
《
上阳白发人
》
、
《
后宫词
》
等。
二、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
《
卖炭翁
》
、
《
红绒毯
》
等。
《
长恨歌
》
是白居易的代表诗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叙事长诗之一。这首诗的
前半部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
,
后半部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
这样,诗的主题思想便由批判转为对唐明皇与杨贵妃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不过,歌颂和同情中仍暗含讽意。这是一首主题思想具有双重性的长诗,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后半部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大大增强了白诗的表现力。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和声调优美,抒情写景和叙事的水乳交融,也是
《
长恨歌
》
的艺术特色。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前期
(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
“为民请命”
“兼济天下”的宗旨。
以
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
《
卖炭翁
》
后期
(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以
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
《
长恨歌
》《
琵琶行
》
闲适诗: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琵琶
行
《
琵琶行
》
原作
《
琵琶引
》
。白居易还有
《
长恨歌
》
。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
,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
铺叙记事性质
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
叙事诗
。
在正文前面,作者有一段小序。交代 、 、
和 。说明写作的原因,并为全诗定下了 的
感情基调。
时间
地点
人物
故事概况
凄切
预习检测
琵琶女
同是天涯
沦落
人
白居易
听读录音思考:
为什么诗人会同一个从未谋面的下等的歌妓产生共鸣呢
?请划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并进行概括。
琵琶女自诉身世苦
白居易自叹谪居苦
年轻美貌
——
年长色衰
门庭若市
——
孤守空船
夕日欢笑
——
今日辛酸
夜梦往事
——
孤寂伤感
年轻时
年老时
起对比反衬作用
被贬江洲
病卧浔阳
本是京城女
去年辞帝京
名满京都的艺人
才华横溢的诗人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忧愁暗恨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是天涯
沦落
人
琵琶女
京倡
商妇
白居易
京官
谪官
琵琶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怨
恨
同忆京城,天涯人对天涯人;
同叹年华付流水,苦情人对苦情人;
同感处境悲凉,断肠人对断肠人;
同滴辛酸泪,流泪人对流泪人;
同泄音乐情,知音人对知音人;
同望天涯明月,寂寞人对寂寞人
……
共鸣
琵琶女是怎样一个形象?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
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
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
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
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
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
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诗人为何“泪湿青衫”?
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
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
青衫泪
——
同是天涯沦落人
为什么要极力铺写琵琶女这一形象?
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
抒写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
。
那么,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呢?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主题
《
琵琶行
》
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颇富抒情色彩,它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鉴赏诗歌要准确而深入把握艺术形象。长篇叙事诗多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主题。
《
琵琶行
》
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
,
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表达了诗人
“
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但
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
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
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可见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
回顾全文,拓展主题
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
文章结构
江头送客闻
琵琶
江上
聆听琵琶曲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
琵琶青衫湿
文中写了琵琶女几次演奏
?
琵琶女三次演奏
第一次
(
暗写
)
:
江头送客闻琵琶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
侧面烘托琴技
)
第二次
(
明写
)
:彼此相见,琵琶女奏
《
霓裳
》《
六幺
》(
详写
)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同是天涯沦落人”
(
点明主旨
)
第三次
(
明写
)
“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弦转急”
(
略写
)
“凄凄不似
……
江州司马青衫湿”
(
侧面烘托
)
琵琶女的演奏(三次)
一闻琵琶邀相见
再闻琵琶诉沦落
三闻琵琶青衫湿
形
象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女出场
1
、“寻”、“问”
……
这一系列的动词,从
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
答:急切、欣喜。
2
、
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
琵琶半遮面“?
答: 矛盾、含羞。
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此文中,白居易对音乐的描绘可谓绝唱,大量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你能找出几处呢?
一:大量运用比喻。
二:叠词
三:叙议结合,曲中带情, 妙语点睛。
琵琶女演奏
四:正面、侧面结合
余音绕梁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
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
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
“
悄无言
”
的
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
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
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
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
明湖居听书
》
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
写白妞开始(唱)的情景,“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两者相较,你以为哪处更胜一筹?
《
琵琶行
》
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
《
明湖居听书
》
只不过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无弦外之音。两者相较,我以为
《
琵琶行
》
胜过一筹。
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一枝一叶总关情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凄凉愁惨
“别时茫茫江浸月”
离愁别绪
“唯见江心秋月白”
寂静 ,烘托了音乐效果
“绕船明月江水寒”
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
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技巧总结
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具体可感。
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巧用叠词,使音节悦耳动听富有节奏感。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课堂总结
音乐如人生,音乐寓人生本诗不仅写出了琵琶女技艺的高超,更写出了人物之情感的波澜。正因我们的琵琶女不只是为音乐而奏音乐,我们的诗人也不只是为音乐而写音乐,而是融入了自己的千般感慨、万种情思,所以聆听了这样的演奏,谁不会为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又如何怪我们的诗人泪湿青衫呢?这青衫之泪是同情之泪,亦是感伤之泪。同情更多是为琵琶女,感伤则是为自己。物我相容,天地永存!艺术的魅力正由此而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