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字音
(红色字)
缪
贤 纰
缪
绸
缪
睨
广成
传
汤
镬
渑
池 盆
缻
不
怿
刎
颈之交
二、文学常识
(一)
《
史记
》
是我国
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
130
篇,包括
五种体例
本纪
12
篇,
世家
30
篇,
列传
70
篇,
表
10
篇,
书
8
篇,共
52
万字。“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和政迹; “世家”载述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业绩;“列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表”按年代谱列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书”记录了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这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
史记
》
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近人
梁启超
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
《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
)。
鲁迅
誉之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
离骚
》”
(
《
汉文学史纲
》
)
《
史记
》
约成书于公元前
104
年至公元前
91
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
东方朔
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
太史公
”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
班固
的
《
汉书
·
艺文志
》
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
《
太史公百三十篇
》
,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
《
史记
》
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
“太史公书”
,或称
“太史公记”
,也省称
“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司马迁著
《
史记
》
,其史学观念在于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 “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
前四史:
西汉司马迁的
《
史记
》
、
东汉班固的
《
汉书
》
、
南朝范晔的
《
后汉书
》
、
西晋陈寿的
《
三国志
》
。
二十四史
(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 ):第一部是
《
史记
》
,最后一部是
《
明史
》
。
(二)
司马迁
(约前
145—
约前
90
)
西汉
著名
史学家、文学家
和思想家。
字子长
,夏阳
(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
太史令
(掌管
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
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
史记
·
太史公自序
》
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
111
)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
……
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
108
),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
《
史记
》
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
99
),在
《
史记
》
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
中书令
(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
91
)写成
《
史记
》
。
三、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时代背景
战国(前
475
或前
403
-前
221
)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
283
年到前
279
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
280
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
278
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
廉颇
和
蔺相如
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四、研读文本
(一)第一部分
(第
1
段)
1.
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廉颇
为
赵将 以勇气
闻
于诸侯
为
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2.
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廉颇者,赵之良将
也
以
勇气闻于诸侯
3.
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廉颇
者
,赵之良将
也
以勇气闻
于
诸侯
蔺相如
者
,赵人
也
为
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4.
翻译。
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问
1
: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来写廉颇、蔺相如的?其内容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
对比。
一个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将。
一个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小人食客。
对比鲜明,为下文两人的矛盾产生埋下伏笔。
问
2
: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介绍廉、蔺的身份和地位。
(二)、第二部分
(第
2
-
7
段):完璧归赵。
1.
第一层(第
2
-
3
段)
(
1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
2
)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宁许以
负
秦曲 臣请完璧
归
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
西
入秦。
(
3
)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
使人
遗
赵王
书
秦城恐不可得,
徒
见欺
窃
计欲亡走燕
而君
幸
于赵王 则
幸
得脱矣 大王亦
幸
赦臣
(
4
)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愿
以
十五城请易璧 夫赵强
而
燕弱,
而
君幸于赵王
其
势必不敢留君
而
束君归赵矣
秦以城求璧
而
赵不许,曲在赵
赵予璧
而
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
之
二策
宁许
以
负秦曲 城入赵
而
璧留秦
(
5
)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秦城恐不可得,徒
见
欺 求人可使报秦
者
何
以知之 君
何
以知燕王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而君幸
于
赵王
故燕王欲结
于
君
(
6
)翻译。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问
1
:概括这一层的内容。
写蔺相如奉璧出使。
问
2
:这一层中,怎样刻画蔺相如的?
先由缪贤推荐介绍,从侧面表现他过人的见识。接着写蔺相如向赵王分析强弱形势,权衡曲直利害,提出“宁许以负秦曲 ”的对策,并自告奋勇接受出使秦国的重任,表现其智谋和勇气。
2.
第二层(第
4
-
6
段)
(
1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召有司案图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设九宾于廷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2
)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怒发
上
冲冠
严
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大王必欲
急
臣
秦王恐其
破
璧
舍
相如广成传 乃使其从者
衣
褐
归
璧于赵
间
至赵矣 卒
廷
见相如 毕礼而
归
之
(
3
)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传以示美人及
左右
请
指示
王 指从此
以往
十五都予赵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
约束
者也
(
4
)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传以
示
美人及左右 相如因持璧
却
立 秦贪,
负
其强
逆
强秦之欢 乃辞
谢
固请 决
负
约不偿城
大王遣一
介
之使至赵
引
赵使者蔺相如 臣请
就
汤镬
左右或欲
引
相如去
(
5
)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传
以
示美人及左右 相如
因
持璧却立
卒
廷见相如
且以
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严大国之威
以
修敬也
传之美人,
以
戏弄臣 臣
乃
敢上璧 相如度秦王
虽
斋
秦自缪公
以
来二十余君 不如
因
而厚遇之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
因
曰 赵王岂
以
一璧之故欺秦邪
(
6
)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拜送书
于
庭 大王见臣列观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臣诚恐
见
欺
于
王而负赵
(
7
)翻译。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迳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
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问
1
:概括这一层的内容。
写蔺相如和秦王之间的斗争。
问
2
:蔺相如怎样和秦王斗争的?
第一回合,
献璧取璧
。蔺相如献璧后,从秦王的倨傲无理中敏锐地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 ”,就假托“璧有瑕”将璧收回;然后将赵王的“修敬”与秦王的“甚倨”进行对比,当面斥责秦王的无理无信;最后以自己与璧同归于尽的决心来慑服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其不得不同意以“十五都予赵”。
第二回合,
归璧于赵
。蔺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提出“斋戒五日”和“设九宾于廷”两个条件,以获得回旋的余地。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蔺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将璧偷偷送回赵国。
第三回合,
廷斥秦王
。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揭露背信弃义是秦的惯用伎俩,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并表明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决心,使得秦王无可奈何。
3.
第三层(第
7
段)
(
1
)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赵王
以为
贤大夫,
使
不辱于诸侯,
拜
相如
为
上大夫
(
2
)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使不辱
于
诸侯
蔺相如功成加官。
(三)、第三部分
(第
8
-
10
段):渑池之会。
1.
第一层(第
8
-
9
段)
(
1
)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明年
,复攻赵,杀二万人。
(
2
)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其后秦伐赵,
拔
石城 秦王
使
使者告赵王
欲与王
为好
王不行,
示
赵弱且怯也
度
道里会遇之礼毕 则
请
太子为王 以
绝
秦望
(
3
)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以
绝秦望
(
4
)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会
于
西河外渑池
(
5
)翻译。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
——
会前计议
问
1
:渑池之会的背景是什么?
问
2
:从会前计议来看,可看出廉颇、蔺相如两人性格特征?这样刻画有何作用?
廉颇:忠心、深谋远虑。
蔺相如:胆识非凡。
为后文廉、蔺矛盾的解决作铺垫。
2.
第二层(第
10
段)
问
:这一层怎样写蔺相如与秦王斗争?
秦王步步相逼,耍弄赵王;蔺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秦王终于由“怒”而“不肯”,由“不肯”而“不怿”,虽“不怿”又不得不“为一击缻 ”。运用对比把这场短兵相接的斗争写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把蔺相如蔑视强权的凛然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
会上斗争及结果
(
1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请奉盆缻秦王
(
2
)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赵王
鼓
瑟 秦御史
前
书曰 令赵王
鼓
瑟
蔺相如
前
曰 左右欲
刃
相如 于是相如
前
进缻
(
3
)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于是相如
前进
缻
左右
欲刃相如
(
4
)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请
奉盆缻秦王 因跪
请
秦王 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
靡
于是秦王不
怿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
寿
(
5
)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赵王窃闻秦王善
为
秦声
以
相娱乐
因
跪请秦王
相如请得
以
颈血溅大王矣
为
一击缻 秦王
为
赵王击缻
请以赵十五城
为
秦王寿 秦王
竟
酒 赵亦盛设兵
以
待秦
(
6
)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请奉盆缻秦王 为一击缻
(
7
)翻译。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
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四)、第四部分
(第
11
-
12
段):负荆请罪。
1.
第
11
段,蔺相如因功拜为上卿。
2.
第
12
段,负荆请罪。
(
1
)指出红色字词类活用并解释。
且相如素贱人,吾
羞
,不忍为之下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
辱
之 且庸人尚
羞
之 蔺相如固
止
之
而相如
廷
叱之,
辱
其群臣 以
先
国家之
急
而
后
私仇也
(
2
)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宣言
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臣所以去
亲戚
而事君者
(
3
)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而蔺相如
徒
以
口舌
为劳 且相如
素
贱人
不欲与廉颇争
列
相如引车避匿 臣所以去亲戚而
事
君者
徒
慕君之高义也 恐惧
殊
甚 臣等
不肖
,请
辞
去
公之
视
廉将军孰与秦王
顾
吾念之 廉君
宣
恶言
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
若
也。”
徒
以吾两人在也 肉袒
负
荆 不知将军
宽
之至此也
(
4
)指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廉颇曰:“我
为
赵将
而
蔺相如徒
以
口舌为劳
而
位居我上
且
相如素贱人 已
而
相如出
公之视廉将军
孰与
秦王
臣
所以
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
也
夫
以
秦王之威 相如
虽
驽,
独
畏廉将军哉
徒
以
吾两人在也
其
势不俱生 吾所以
为
此者
以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因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鄙贱
之
人,不知将军宽
之
至此也
卒
相与欢,
为
刎颈之交。
(
5
)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我
为
赵将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
者
,徒慕君之高义
也
(
6
)翻译。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问
:这一段可以分为几层?
第一层:写廉颇居功自傲,蔺相如退让回避。
第二层:写蔺相如避让廉颇的原因。
第三层:写廉颇负荆请罪。
五、人物分析
问
1
:作者是怎样来刻画蔺相如形象?
第一,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性格。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智、勇。
蔺相如的
智
: ①审时度势之智。②知人论事之智。③随机应变之智。④争取主动之智。
蔺相如的
勇
:①敢挑重担之勇。②不畏强暴之勇。③不怕牺牲之勇。④隐忍退让之勇。
第二,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
秦王求璧,赵君臣“予”“勿予”举棋不定,缪贤荐才,相如入秦,与秦王斗;渑池会上与秦王斗,都表现出他的智勇。与廉颇的矛盾,突出他顾全大局、宽容忍让。
第三,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
第
4
段,“视” “持”“却”“倚”“冲”; 第
5
段,“睨”;第
10
段,“前”“跪”等。显示他的智勇。
第四,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性格。
蔺相如在秦廷上对秦王说的话,或语气平和,谦恭有礼;或直言斥责,有理有据;或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或怒不可遏,以死抗争。词锋犀利,刚柔相济,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他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勇有智,能言善辩。
第五,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蔺相如和廉颇,性格有同有异,一主一次,一详一略,相映生辉,使性格特征更加鲜明。“击缻”时,秦王的“怒”“不怿”及秦王左右的表现,斗衬托了蔺相如的智谋和勇气。
问
2
:最后一段重点写了廉、蔺的言行,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廉颇的性格。
全文在写蔺相如时,或明或暗提到了廉颇,同样提到了他在赵国的地位,表现了他的性格特征。
第一,开头就说他“以勇气闻于诸侯”,强调突出了他的勇。文章最后写他负荆请罪,固然是受蔺相如爱国精神的感动,也是他自己对祖国的一片
忠心
和
勇于改过
的精神。
第二,作者介绍廉颇是“赵之良将也”,一旦国家形势紧张,赵王立即“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突出了廉颇的举足轻重之势,不同于常人。渑池之会一段,对廉颇的描写更为明显,正是他的“盛设兵以待”,秦才不敢动的,
第三,作品还写了他的智谋,如课文第
9
段,是“廉颇、蔺相如计”,并敦促赵王去渑池会秦王的。后来又是他建议“三十日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也正是他给了蔺相如以强大的后援。他的性格极为
爽朗
,突出他的
深谋远虑
,后
居功自傲
,
心胸狭窄
,到后来又负荆请罪。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结尾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太史公说: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死并非难事,而怎样对待这个死才是难事。当蔺相如手举宝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侍从的时候,就面前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士人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如此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敌国。后来又对廉颇谦逊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他处事中表现的智慧和勇气,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啊!
名家评点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蔺相如庭辱强秦之君,而引车避廉颇;廉颇以勇气闻诸侯,而肉袒谢相如。先公后私,分弃前憾,皆烈丈夫也,勇气各得其所矣。
——
黄震
《
黄氏日抄
》
廉将军与赵王诀数语,真有古大臣风,所谓社稷为重者也。世人俱称相如抗秦之功,更无人赏识及此,可为千古呜邑。
——《
史记评林
》
引凌登第语
赵王知相如之必能完璧乎?曰:不知。相如能知秦之必归璧乎?曰:不知也。然则何以使之?曰:相如以死殉,赵王以意气任相如,璧完而相如归。赵重矣;璧不返相如死之,赵亦重矣。国势之重轻,于是系焉。
——《
史记评林
》
引邵宝语
问
:你对课文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可作怎样的评点?请仿拟写一段文字。
太史公袭父为太史令。因李陵事下狱,狱后,拜中书令,此皆属文臣也。其尤善以文饰人。相如智勇为近似,若自画像。颇,勇者也;无称智,徒衬相如矣。故廉、蔺皆敬!文末一笔,将相之和,太史公通人性也。
——
逸林
读后心语
文者,韬略安国家
武者,勇武守天下
《
史记
》
的贡献与特点
(一)、开创了“纪传体”体例。
(二)、
《
史记
》
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
在
《
史记
》
中,司马迁第一个为经济史作传:
《
平准书
》
、
《
货殖列传
》
;司马迁又第一个为少数民族立传:
《
匈奴列传
》
、
《
西南夷列传
》
等;他还第一个为卑微者列传:
《
刺客列传
》
、
《
游侠列传
》
等。
(三)、秉笔直书,是我国宝贵的史学传统,司马迁的
《
史记
》
对此有很好的发挥。
所谓秉笔直书,就是史学家必须忠于历史史实,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撰写历史。
(
四)、
《
史记
》
也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它的文采历来为我国文学界所称颂,它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
《
史记
》
的评价
《
史记
》
的诞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鲁迅先生在他的
《
汉文学史纲要
》
一书中称赞
《
史记
》
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为知言。就中国史学的具体发展而言,
《
史记
》
的贡献巨大。
第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
《
史记
》
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无论说它是古代中国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还是说它是世界古代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都毫不为过。这一点,只要将之与希罗多德的
《
历史
》
相比较,就会非常明白。正因为
《
史记
》
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第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我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书在刘歆的
《
七略
》
和班固的
《
艺文志
》
里,都是附在
《
春秋
》
的后面。自从司马迁修成
《
史记
》
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于是,晋朝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
《
史记
》
。
第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
《
容斋随笔
·
史记简妙处
》
)
《
史记
》
十大名篇
梁启超指定的史记十大名篇
大江东去,楚王流芳
——《
项羽本纪
》
礼贤下士,威服九州
——《
信陵君列传
》
文武双雄,英风伟概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功成不居,不屈权贵
——《
鲁仲连邹阳列传
》
旷世奇才,悲凉收场
——《
淮阴侯列传
》
官场显形,栩栩如生
——《
魏其武安侯列传
》
戎马一生,终难封侯
——《
李将军列传
》
汉匈和亲,文化交融
——《
匈奴列传
》
商道货殖,安邦定国
——《
货殖列传
》
史公记史,千古传颂
——《
太史公自序
》
司马迁的名言
1.
盖西伯拘而演
《
周易
》
;仲尼厄而作
《
春秋
》
;屈原放逐,乃赋
《
离骚
》
;左丘失明,厥有
《
国语
》
;孙子膑脚,
《
兵法
》
修列;不韦迁蜀,世传
《
吕览
》
;韩非囚秦,
《
说难
》《
孤愤
》
。
《
诗
》
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
司马迁
《
报任安书
》
“
文王拘而演
《
周易
》”
。周代的开国君主文王在商纣王朝时为西伯侯,曾被纣王囚禁于狱中,文王利用这段时间研究八卦,演化六十四卦,写出了
《
周易
》
。 “仲尼厄而作
《
春秋
》”
。孔子字仲尼,他周游列国,却无人理解他的主张,在外穷困潦倒、无立足之地,于是回到鲁国,撰写鲁国史
《
春秋
》
。 “屈原放逐,乃赋
《
离骚
》”
。楚大夫屈原向楚怀王进谏,怀王不纳忠言,反而将他革职流放,屈原悲愤满怀,在流放途中写出了
《
离骚
》
。 “左丘失明,厥有
《
国语
》
。”鲁国史官左丘明一个,双目失明,却以惊人的毅力编写成史书
《
国语
》
。 “孙子膑脚,
《
兵法
》
修列”。孙膑在仕魏时不幸遭到陷害,受了剜去膝盖骨的“膑刑”,发愤写出兵书
《
孙膑兵法
》
。 “不韦迁蜀,世传
《
吕览
》”
。相传是秦王政之父的秦国丞相吕不韦,在秦王政上台后,被免职,并迁徙到蜀都。吕不韦与他的门客作有
《
吕氏春秋
》
,其中有“八览”,故又称
《
吕览
》
。 “韩非囚秦,
《
说难
》
、
《
孤愤
》”
。韩非子在秦国遭到陷害下狱,写下了
《
韩非子
》
。
《
说难
》
、
《
孤愤
》
是其中的两篇。
2.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
一死一生
,
乃知交情。一贫一富
,
乃知交态。一贵一贱
,
交情乃见。
4.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5.
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识理义。
6.
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7.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8.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9.
士为知己者死
10.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11.
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
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12.
不识其人视其友。
成语
完璧归赵 怒发冲冠 负荆请罪 布衣之交 刎颈之交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