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上
25 杜甫诗三首
编写:江海霞 审核: 校稿:魏珊珊
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3.体会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2.揣摩品味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培养初步的鉴赏分析能力。
资料链接
1.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相关资料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读诗如春日赏花,于春浓花重间赏其瑰姿;如午间品茗,于澹远宁静处觉其滋味;如秋日听琴,高山流水觅知音。
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上
(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学习《望岳》、《春望》
自主学习
理解诗意。
1.诗歌学习方法指导:理解诗意,把握意境,体验情感,赏析语言。
2.读准字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决眦入归鸟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老翁逾墙走
三男邺城戍 如闻泣幽咽 老妪力虽衰
3.熟读课文,解释加点词。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 浑欲不胜簪
4.理解填空。
①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景象。
② 《望岳》中的千古名句是_“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登岳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
读诗如春日赏花,于春浓花重间赏其瑰姿;如午间品茗,于澹远宁静处觉其滋味;如秋日听琴,高山流水觅知音。
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上
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③ 《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__远____而__近___,时间是从___朝_____至___暮__,并由望岳遥想将来的___登岳___。
合作探究
把握情感。
1.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望岳》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2.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春望》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巩固提升
赏析语言
1.杜甫曾言“语不惊人死不休。”你认为在这两首诗中有哪些惊人之语?试做赏析。(可从炼字、修辞、表现手法、蕴含意义等方面入手)
参考:
① “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练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读诗如春日赏花,于春浓花重间赏其瑰姿;如午间品茗,于澹远宁静处觉其滋味;如秋日听琴,高山流水觅知音。
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上
③ 关于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④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万金”,古代以十两黄金为一金。极力写出了难得和珍贵的程度。此句所流露的感情是常人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感情共鸣,因而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⑤ 《春望》一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2.背诵这两首诗。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要点
学习《石壕吏》
自主学习
1.解释词义。
吏呼一何怒 老翁逾墙走
急应河阳役 独与老翁别
2.熟读课文,理解填空。
① 诗中表现兵役苛酷的句子: ;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 。
② 诗中描写老妇人丧子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 。
③ 诗中能概括全诗中心事件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
读诗如春日赏花,于春浓花重间赏其瑰姿;如午间品茗,于澹远宁静处觉其滋味;如秋日听琴,高山流水觅知音。
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上
明确:开端(1—4句):“致词”的由来。 发展(5—16句):老妇的苦叙不幸。
高潮(17—20句):老妇自请应役。 尾声(21—24句):作别老翁。
2.诗中共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 老妇人——勇于承担苦难 吏——蛮横凶暴
3.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矛盾思想?
明确:诗人在诗中歌颂了老妇人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4.从诗句中读出了什么?哪些字用得好?
参考:暮投石壕村,有吏夜(说明是在夜里突然袭捕,令人惊骇)捉人。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突出老妇机警,掩护老头逃走)。(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及起因)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让家庭快些脱离危险,说明河阳战事紧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捉”字颇具春秋笔法,说明这绝不是正常的征召,而是胡乱搜捕。这的确称得上“一字之贬,严于斧钺”。 “捉人”也与“捉壮丁”的内涵大有不同。“人”是一般的概念,“丁”的内涵则比较具体。玄宗天宝律法规定:“制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旧唐书·食货志》),二十二岁才是壮丁年龄,而现在驱尽壮丁,及于老弱。
“夜”: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怒”:看出“吏”凶恶残暴,如狼似虎。
巩固提升
1.学习这三首诗歌,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了怎样的理解?
明确:从这三首诗歌来看,诗人的思想逐渐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或多或少的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
2.《石壕吏》中老妇的话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还是吏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想像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读诗如春日赏花,于春浓花重间赏其瑰姿;如午间品茗,于澹远宁静处觉其滋味;如秋日听琴,高山流水觅知音。
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上
并模拟表演。
课后反思
读诗如春日赏花,于春浓花重间赏其瑰姿;如午间品茗,于澹远宁静处觉其滋味;如秋日听琴,高山流水觅知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