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河中
石兽
纪 昀
RIVER FULL BEAST
作者作品
纪昀(
1724
—
1805
)
清代
文学家,
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观弈道人,
清直隶献县(今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崔尔庄)人。又因其北京虎坊桥寓所有一巨大太湖石,
故又称孤石老人。纪晓岚二十四岁时,
考中顺天乡试第一名举人,三十一岁中进士。他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勤奋好学。博古通今。
文体知识
笔记体小说
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笔记体小说多
以人物趣闻轶事、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
具有写人粗疏、叙事简约、篇幅短小、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的特点。
起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刘义庆的
《
世说新语
》
。
读一读
沧州
南
一寺临
河干
(
gān
),山门
圮
(
pǐ
)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
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
石兽于水中,
竟
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
(
zh
à
o
)数小舟,
曳
(
yè
)铁钯(
pá
),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
设帐
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
不能
究物理
。是非木杮(
fèi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湮
(
yān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
颠
乎?”众服为确论。
读一读
一讲学家
设帐
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
不能
究物理
。是非木杮(
fèi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湮
(
yān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
颠
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
河兵
闻之,又笑曰:“凡河中
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
反激之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
啮
(
niè
)沙为
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读一读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
yì
)断欤(
yú
)?
沧州南一寺
临
河
干
,山门
圮
于
河,二石
兽
并
沉焉。
阅
十余
岁
,僧
募
金重修,
求
二
石兽
于
水中,
竟
不可得,
以为
顺流下矣,
棹
数小舟,
曳
铁钯,寻十余里无
迹
。
靠近
河岸
pĭ
倒塌
一起
经过
年
募集
寻找
最后
zhào
划(船)
yè
拖
踪迹
译一译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 圮(
pǐ
)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水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寺僧)认为他们顺流而下了。
棹(
zhào
)数小舟,曳(
yè
)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有踪迹。
译一译
上一张幻灯片
一讲学家
设账
寺中,
闻 之
笑曰:“
尔辈
不
能
究 物理
,
是
非
木杮
,
岂
能
为
暴
涨
携
之去?
乃
石性
坚
重
,沙性
松
浮
,
湮
于
沙上,
渐沉渐深
耳
。
沿
河求
之
,不亦
颠
乎?”
众服为确论
。
设馆教书
听说
顺流打捞石兽这件事
你们
这些人
探求
事物的道理
这
fèi
木片
怎么
被
带
这
硬
轻
埋没
颠倒、错乱
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译一译
下一张幻灯片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是非木杮(
fèi
),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
“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怎么能够被大水带走呢
?
这石头的特点又硬又重,沙子的特点又松又轻,
湮(
yān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众服为确论。
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也颠倒了吗
?
”
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译一译
上一张幻灯片
一老河兵闻
之
,又笑曰:“
凡
河中
失
石,
当
求
之
于上游。
盖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
其
反激
之
力,必于石下迎
水处
啮
沙
为
坎穴
,渐
激
渐深,
至
石之半,石必
倒掷
坎穴中。
讲学家的话
凡是
应当
因为
水
的
形成
坑洞
冲
译一译
下一张幻灯片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在上游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因为石头的特点又硬又重,沙子的性质又松又轻,(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形成坑洞。
译一译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石头一定栽倒在坑
洞
中。
如是
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
不
已
,
遂
反
溯
流
逆上矣。求之下流,
固
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 其
言,果
得
于数里外。
然则
天下之事,
但
知其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
臆断 欤
?
像这样
停止
于是
sù
逆流
固然
按照
他,指老河工。
找到
那么
只
主观判断
吗
译一译
下一张幻灯片
幻灯片 15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像这样次冲刷,石头又再次翻转
。
转转不已, 遂反溯(
sù
)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
不停地翻转,
于是
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颠倒了;在原地寻找,不更加颠倒吗?
译一译
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人们依照他的话,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
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点的情况太多了,
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
译一译
河中
石兽
第二课时
RIVER FULL BEAST
1.
背诵复习前两段的基础
3
分钟,小测。
解释下列重点词的意思,要求标清题号,抄题默写。
1.
圮:
6.
曳
11.
颠
2.
阅:
7.
设帐
12.
物理
3.
求:
8.
尔辈
13.
是
非木杮
4.
竟
9.
究
14.
是
非
木杮
5.
棹:
10.
湮
15.
众服
为
确论
复习检测
2.
抽测重点句子的翻译。
1.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
2.
是非木杮(
fèi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
沿河求之,不亦
颠
乎。
复习检测
归纳积累一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从事件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
一个寺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寻石兽的经过,最后按照老河兵的话,找到了石兽。
回顾课文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从事件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
一个寺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寻石兽的经过,最后按照老河兵的话,找到了石兽。
研读赏析
1
.自读课文梳理情节,试着填写下面表格:
寻找的位置
理由
结果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求之下流
求之地中
求之于上流
以为顺流下矣
石性坚重,沙性轻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性坚重,
……
,遂反溯流逆上矣。
寻十余里,无迹
众服为确论(却没找到)
果得于数里外
(
1
)为什么老何兵的方法能够找到石兽?
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则注意到了“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与河沙互相
形成的作用力;只有
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综合全面地考虑了石性、沙性和水流运动因素,进而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
研读赏析
研读赏析
(
2
)你认为寺僧、讲学家、
老河兵分别代表生活中的哪一类人?结合他们的表现来谈一谈。
寺僧
凭经验,先是在原地打捞,而后又去下游寻找,代表的是
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
的态度。
讲学家
脱离实际,空谈物理,认为应该在原处寻找石兽,代表的是
“据理臆断”一类的人。
研读赏析
老河兵
从石性、沙性和水流冲击的角度做综合分析,判断应该到上游去寻找石兽,代表的是
拥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一类人。
研读赏析
(
3
)读完全文,
你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
本文通过写寻找河中石兽的故事,从中悟出了天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在生活中,积累经验,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
从实际出发,综合全面地考虑问题
。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深度追问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说明了老河兵的推断是正确的。
那么是不是由此可知,凡重物坠入河里,就一定要到上游去寻找?
如果不完全是,那么,在原地或在下游
或在上游寻找,分别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课文结构
寺僧
——
求之下流,寻而无迹
河中石兽
讲学家
——
当求之于地中,众服为确论
老河兵
——
当求之于上流 果得其兽
实践出真知
人物特点
寺僧
——
凭经验,
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
——
脱离实际,空谈物理,代表的是“据理臆断”一类的人。
老河兵
——
从实际出发、
综合分析问题,代表的是拥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一类人。
主 题
本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
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
,从中悟出了天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