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浙江省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39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
A.氛围 不忿 分斤掰两 治丝益棼
B.拱券 渲染 头晕目眩 轩然大波
C.熨帖 馥郁 欲壑难填 咸与维新
D.偌大 唱喏 青箬绿蓑 若无其事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观摩 照像馆 唇枪舌剑 湮没无闻
B.装潢 影碟机 断章取义 飞黄腾达
C.肤浅 扫瞄仪 名门望族 黄天后土
D.辐射 座右铭 声败名裂 精兵简政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 面对台湾岛内新一波“大陆热潮”,台湾当局再次绷紧了神经,但由于已无法阻止连战“登陆”,于是对国民党提出各种要求, 干扰连战的大陆行。
② 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 ,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
③ 得天独厚的旅游 ,成为2004年雅典奥运会商业运作的一大卖点。
A.妄图 征候 景观 B.妄想 症候 景观
C.妄图 症候 景致 D.妄想 征候 景致
4.下列句子中,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时间真如行云流水,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望着镜中的两鬓白发,他不由得发出“年岁不饶人”的感叹。
B.一方面不想参加竞选政治游戏,另一方面又担心当选者会对自己更为不利,美国民众面对总统大选勉为其难。
C.如今,开发祖国的西部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主客观条件已不可等量齐观了。
D.老师要做有心人,注意后进生的言行举动,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把握转变的契机,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转化方案。
5.下列句子,语意明确且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不仅为那些对知识有着更高需求的人提供了机会,而且也为那些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未能完成学业的人打开了一扇门。
B.日本政府肆意篡改日本侵华历史的行为,对于具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民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C.全球化经营已成为当今大公司的发展战略,而企业兼并则是大公司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的重要手段。
- 11 -
D.前不久,在加拿大召开的有20多个国家、400多位科学家参加的激光学术会议上,有两篇论文受到了高度重视。
100080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以乐为法,以乐治国,在今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因为,依现代观念,能用来治国者须具国家强制力,而音乐只属娱乐人、教育人、感化人的艺术门类。然而,中国古代的四大“法”——礼、乐、政、刑,它们都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都是治国工具。《礼记》中对这四种“工具”分工讲得极为清楚:“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政、刑,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记》把“礼乐”置于优先位置,把“刑”放在最末位,正是儒家重礼乐、“德主刑辅”、“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思想的集中体现。《尚书大传》记载,周公“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王,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成王”。《礼记·明堂位》也说:“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英才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颂度量而天下服。”这两种记载清楚表明,周公用以治国的根本大法,首要工具只是礼与乐。
以乐治国即为乐治。具体讲,乐治是指用“良乐”作用于人,使人心理发生良性的变化,从而促使人们行为规范、有序、和谐;使天、地、人合为一体,达到安人宁国,顺应自然的境界。
《史记》中曾对乐治原理有精辟论述:“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夫礼由外作,乐自内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于外;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于内。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之声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故君子终日言而邪辟无由入也。
为什么音乐对人的影响这么大?现代脑神经学早已解开音乐之所以神奇的奥秘。在人类脑神经中,听觉神经成熟最早且起着主导作用。原来,是大自然先天赋予人类听觉神经以优先、特殊地位。大自然似乎要让音乐主宰人类的精神和行为。
乐治之外的其他治国方式比如法治,它是以“身外之物”强加于人,强制人们遵守某种规范。音乐则是常人喜闻乐见、发乎内心、自觉追求的。乐治是通过奏乐、唱乐、享受乐、推行乐制实现的。在这些看似娱乐的活动中,人们不知不觉被化作规范之人。法律不是万能的,乐与国家兴衰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历史表明凡重礼乐之治的王朝总能长久治安,如周、汉、唐,而重法治的王朝都速亡,如秦、三国。
法治实际上是不完善社会不得已使用的工具,未来理想的社会将是新型礼乐大放异彩之时。当然,现时的世界,仍需要以法律为杠杆去治理,“乐”或许是治世的绝佳辅助工具。实际上,中国已经正在复兴着乐及乐治,“礼乐之邦”也正在复活。我们在重法、提倡法治的同时,应给乐及乐治重要的地位,使其尽量发挥作用。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5年第39期。有改动。)
6.下面对“乐治”这一概念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乐治是古代用来娱乐人、教育人、感化人的艺术门类。
B.乐治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治国工具。
- 11 -
C.乐治是儒家借助音乐来辅政治国思想的集中体现。
100080
D.乐治是指用“良乐”作用于人,促使人行为规范、有序、和谐的治国方略。
7.下面不属于《史记》对音乐功能的论述的一项是 ( )
A.乐自内出。
B.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
C.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于外。
D.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 。
8.下列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乐治的奥秘在于人的听觉神经成熟最早且起主导作用。大自然给人听觉天赋,让音乐主宰人类的精神与行为。
B.良乐作用于人,能使人心理、生理发生质的变化,从而促使人们行为规范、有序、和谐,达到安人宁国、顺应自然的境界。
C.儒家认为中国古代音乐中的宫、商、角、徵、羽五声能对人的行为性格产生一定的感化作用,能提高人的思想修养。
D.乐治是通过奏乐、唱乐、享受乐、创作乐,让人在音乐的主宰下不知不觉中被教化为规范的人。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音乐被当作治国的工具,具有治世的社会功能。
B.由《礼记》可知:在中国古代,儒家治国重礼乐轻刑法。
C.《尚书大传》、《礼记·明堂位》都记载了周公以乐治国的具体做法及得失评判。
D.今天,乐或许能成为治世的辅助工具,而乐治思想可以为现代治国方略引进一种新思维。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豁然堂记
[明]徐渭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窪;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
- 11 -
,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燦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徐渭集》
10.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每一流瞩 流瞩:移目注视
B.亦往往寓庖于此 寓庖:聘请厨师
C.予病其然 病:担心
D.而燦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 婴:萦绕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越中山之大者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
C.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而直为一湖山也哉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时亦点缀其中 B.仅仅知我有七尺躯
C.虽近在目前 D.不可不交相勉者也
13.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卧龙山上的那一所堂,可以远眺群山众水、田野丛林、渔舟莲舫,令人心旷神怡,烦虑顿消,确实是佳胜之地。
B.“豁然堂”原先建造得极不合理,既不能让所有的人同时看到窗外风光,观景的人归座时又不能再看到它,把人和景隔绝开来;改建后的堂则完全避免了这些缺点。
C.本文前半部分的叙述和写景,是后半部分所说道理的极为贴切、生动的比喻,故本文的道理虽复杂而深刻,作者却一点即明。
D.本文作者受王阳明学说影响很深,主张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故本文中心在于批判因过分纠缠眼前的、琐碎的利害得失而对外部世界显得冷漠的人际关系。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1分)
四、(21分)
14.把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成现代汉语。(8分)
(1)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
(2)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3)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
1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11 -
梅花绝句 [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见梅 [宋]何应龙
云绕前冈水绕村,忽惊空谷有佳人。
天寒日暮吹香去,尽是冰霜不是春。
(1)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梅花绝句》中“梅”的喻体是 。(1分)
《见梅》中“梅”的喻体是 。(1分)
(2)这两首诗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相同点: (1分)
不同点: (3分) (75字以内)
16.根据前后句,填写正确的句子。(从三小题中任选二题作答。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2)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李白《将进酒》)
②去时里正与裹头, 。(杜甫《兵车行》
(3)人非圣贤,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莫大焉。(《左传》)
17.填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3分)
沈括的《 ① 》是用笔记文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专著,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创作的《 ② 》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而抒情诗《致大海》、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的作者 ③ 是杰出的俄罗斯民族诗人,其作品也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乡关何处(节选) 余秋雨
①我的家乡是浙江省余姚县桥头乡车头村,我在那里出生、长大、读书,直到小学毕业离开。十几年前,这个乡划给了慈溪县,因此我就不知如何来称呼家乡的地名了。
②我不想过多地责怪改动行政区划的官员,他们一定也有自己的道理。但他们可能不知道,这种改动对四方游子带来的迷惘是难于估计的。就像远飞的燕子,当它们随着季节在山南海北绕了一大圈回来的时候,屋梁上的鸟巢还在,但屋宇的主人变了,屋宇的结构也变了,它们只能唧唧啾啾地在四周盘旋,盘旋出一个崔颢式的大问号。
③
- 11 -
其实我比那些燕子还要恓惶,因为连旧年的巢也找不到了。我出生和长大的房屋早已卖掉,村子里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亲戚,如果像我现在这个样子回去,谁也不会认识我,我也想不出可在哪一家吃饭、宿夜。这居然就是我的故乡,我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故乡!早年离开时的那个清晨,夜色还没有褪尽而朝雾已经迷濛,小男孩瞌睡的双眼使夜色和晨雾更加浓重。这么潦草的告别,总以为会有一次隆重的弥补,事实上世间的一切都无法弥补,我就潦草地踏上了背井离乡的长途。
④我所离开的是一个非常贫困的村落。贫困到哪家晚饭时孩子不小心打破一个粗瓷碗就会引来父母疯狂的追打,而左邻右舍都觉得这种追打理所当然。这儿没有正儿八经坐在桌边吃饭的习惯,至多在门口泥地上搁一张歪斜的小木几,家人在那里盛了饭就拨一点菜,托着碗东蹲西站、晃晃悠悠地往嘴里扒,因此孩子打破碗的机会很多。粗黑的手掌在孩子身上疾风暴雨般地抡过,便小心翼翼地捡起碎碗片拼合着,几天后挑着担子的补碗师傅来了,花费很长的时间把破碗补好。补过和没补过的粗瓷碗里很少能够盛出一碗白米饭,尽管此地盛产稻米。偶尔哪家吃白米饭了,饭镬里通常还蒸着一碗霉干菜,于是双重香味在还没有揭开镬盖时已经飘洒全村,而这双重香味直到今天我还认为是一种经典搭配。雪白晶莹的米饭顶戴着一撮乌黑发亮的霉干菜,色彩的组合也是既沉着又强烈。
⑤满山是密密层层的杨梅树,村民们很在行,才扫了两眼便讨论起今年杨梅的收成。杨梅收获的季节很短,超过一两天它就会泛水、软烂,没法吃了。但它的成熟又来势汹汹,刹那间从漫山遍野一起涌出的果实都要快速处理掉,殊非易事。在运输极不方便的当时,村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放开肚子拼命吃。也送几篓给亲戚,但亲戚都住得不远,当地每座山都盛产杨梅,赠送也就变成了交换,家家户户屋檐下排列着附近不同山梁上采来的一筐筐杨梅,任何人都可以蹲在边上慢慢吃上几个时辰,嘟嘟哝哝地评述着今年各座山的脾性,哪座山赌气了,哪座山在装傻,就像评述着自己的孩子。孩子们到哪里去了?他们都上了山,爬在随便哪一棵杨梅树上边摘边吃。鲜红的果实碰也不会去碰,只挑那些红得发黑但又依然硬扎的果实,往嘴里一放,清甜微酸、挺韧可嚼,扪嘴啜足一口浓味便把梅核用力吐出,手上的一颗随即又按唇而入。这些日子他们可以成天在山上逗留,杨梅饱人,家里借此省去几碗饭,家长也认为是好事。只是傍晚回家时一件白布衫往往是果汁斑斑,暗红浅绛,活像是从浴血拼杀的战场上回来。母亲并不责怪,也不收拾,这些天再洗也洗不掉,只待杨梅季节一过,渍迹自然消退,把衣服往河水里轻轻一搓便什么也看不见了。
⑥
- 11 -
孩子们爬在树上摘食梅树,时间长了,满嘴会由酸甜变成麻涩。他们从树上爬下来,腆着胀胀的肚子,呵着失去感觉的嘴唇,向湖边走去,用湖水漱漱口,再在湖边上玩一玩。上林湖的水很清,靠岸都是浅滩,梅树收获季节赤脚下水还觉得有点凉,但欢叫两声也就下去了。脚下有很多滑滑的硬片,弯腰捞起来一看,是瓷片和陶片,好像这儿打碎过很多很多器皿。一脚一脚蹚过去,全是。那些瓷片和陶片经过湖水多年的荡涤,边角的碎口都不扎手了,细细打量,釉面锃亮,厚薄匀整,弧度精巧,比平日在家打碎的粗瓷饭碗不知好到哪里去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这里曾安居过许多钟鸣鼎食的豪富之家?但这儿没有任何房宅的遗迹,周围也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豪富人家的日子怎么过?捧着碎片仰头回顾,默默的山,呆呆的云,谁也不会回答孩子们,孩子们用小手把碎片摩挲一遍,然后侧腰低头,把碎片向水面平甩过去,看它能跳几下。这个游戏叫做削水片,几个孩子比赛开了,神秘的碎片在湖面上跳跃奔跑,平静的上林湖犁开了条条波纹,不一会儿,波纹重归平静,碎瓷片、碎陶片和它们所连带着的秘密全都沉入湖底。
⑦我曾隐隐地感觉到,故乡也许是一个曾经很成器的地方,它的“大器”不知碎于何时。碎得如此透彻,像轰然山崩,也像渐然家倾。为了不使后代看到这种痕迹,所有碎片的残梦都被湖水淹没,只让后代捧着几个补过的粗瓷碗,盛着点白米饭霉干菜木然度日。忽然觉得霉干菜很有历史文物的风味,不知被多少时日烘晒得由绿变褐、由嫩变干,靠卷曲枯萎来保存一点岁月的沉香。如果让那些补碗的老汉也到湖边来,孩子们捞起一堆堆精致的碎瓷片碎陶片请他们补,他们会补出一个什么样的物件来?一定是硕大无朋又玲珑剔透的吧?或许会嗡嗡作响或许会寂然无声?补碗老汉们补完这一物件又会被它所惊吓,不得不蹑手蹑脚地重新把它推入湖底然后仓皇逃离。
⑧我是1957年离开家乡的,吃过了杨梅,拜别上林湖畔的祖坟,便来到了余姚县城,上了去上海的火车。那年我正好十周岁,在火车窗口与送我到余姚县城的舅舅挥手告别,怯生生地开始了孤旅。我的小小的行李包中,有一瓶酒浸杨梅,一包霉干菜,活脱脱一个最标准的余姚人。一路上还一直在后悔,没有在上林湖里拣取几块碎瓷片随身带着,作为纪念。
18.第②段中“崔颢式的大问号”指崔颢《黄鹤楼》中的哪一句? 。(1分)
作者以燕子自比是为了说明在他出生的乡村已 。(用原文概括回答,3分)
19.作者所离开的村庄给他留下了哪些深刻记忆?根据④⑤⑥三段分条概括回答,每一条不超过10个字。(6分)
20.第⑥段中“它们所连带着的秘密”指的是 。(4分)
21.(1)作者离开家乡时,“小小的行李包中,有一瓶酒浸杨梅,一包霉干菜”,便自觉是“活脱脱一个最标准的余姚人”的理由是 。(3分)
(2)假如你要去异乡求学或谋生,你会在行李中放入你家乡的什么特产,来证明你“活脱脱一个最标准的某某人”,试从地域特点和文化内涵两方面说明理由。(3分)
六、(10分)
22.以“对社会、人生进行严肃的探索”为开头重组下面句子,不得改变原意。(可适当增减字词) (2分)
在《彷徨》和《幻灭》的书前,鲁迅和茅盾不约而同地录下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这并非偶然,因为他们都力图通过自己的小说对社会、人生进行严肃的探索。
23.下面这段话是某校校运会开幕仪式上的一段解说词,存在用语和标点上的毛病,请找出其中的四处,加以改正。(4分)
- 11 -
①随着播音员一声令下,一代表团方阵踩着运动员进行曲的节拍,雄壮而优美地迈进运动场。②刹那间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看台上的“人海”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③看,新生团来了,穿着笔挺的军装,步伐矫健!④嗯,一个月的军旅生活,他们没有白过。⑤在他们身上找到了朝气,看到了希望。⑥他们新生一代抛砖引玉,我们老生一代也有新花样。⑦相信这好的开头一定会给我们带来好的效果,我们拭目以待!
24.在下面一段话后续写两句话。要求:①围绕中心句,②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4分)
杭州的水滋润我的心:徜徉在西溪湿地,江南水乡的韵味如同一杯深藏多年的女儿红,让我陶醉其间;
;
。
七、(60分)
25.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日本的一家动物园里,一个常年喂养猴子的人,不是将食物好好地摆在那儿,而是费尽心思,将食物放在一个树洞里,猴子很难吃到。猴子整天为吃而琢磨,终于学会了用树枝努力地去够食物,把食物从树洞里弄出来。养猴子的人说,那种食物猴子是很没胃口的,平时摆在猴子面前,它连看都懒得看。
生活中有许多我们并不需要的东西,但就是因为我们够着困难,还不一定能够得着,我们才去珍惜;而一旦容易了,人们又会抛弃它,它的原有价值都会被降低。因此,珍惜,在生活中永远潜藏着不可预知的变数(变数,泛指可变的因素)。
请根据材料所提供的内容和范围,以“珍惜的变数”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参考答案
一、
1. C (都读yù。A 读音依次为fen1 fen4 fen1 fen2 ;B前三读音都为xuàn ,最后为xuan1 ; D唱喏 rě 其它ruò)
2. B (改错依次为:照相馆,扫描仪;皇天后土;身败名裂 )
3. A (“妄图”“妄想”都可作动词,都有狂妄地打算的意思。“妄图”侧重在图谋、筹划,作谓语必带宾语,只作动词;“妄想”侧重在想法不能实现,可带宾也可不带,可作名词。
“征候”, 预兆;事先出现的迹象。“征”指迹象。如:病人有好转的征候。“症候”,病症,病状;指疾病。如:感冒后有发烧、咳嗽的症候。
审美意义上的 “景致”不能受“旅游”修饰, 如“壮丽”一词能与“景观”搭配,而不能与“景致”搭配;又如,“位于成都流花溪附近的房地产居住区,其命名就与杜甫草堂相关联,这附近是杜甫诗中常见的景致,从杜诗中采搬词语构成的用名,无疑会给该小区增添不少魅力”。《辞海》对“景观”一词定义为 “地理学名词”:①
- 11 -
泛指地表自然景色。②专指自然地理区划中起始的或基本的区域单位,是发生在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同一的区域,即自然地理区。③类型单位的通称,指相互隔离的区段,按其外部的特征的相似性,归为同一类型单位,如荒漠景观、草原景观等。在景观学中主要指特定区域的概念。1999年编辑出版的《辞海》中关于“景观”一词的定义除了上述的内容外,又增补了“风光景色”的含义,这说明“景观”一词已经从地理学领域被扩展到了园林学领域,与“风景”一词近意,与此同时形成了“景观生态学”。例句:这次评选“泉州十八景”是一次从上到下,由下而上,由内到外,反复炒作,步步深入的重大举措,所评选景观体现了“山海并秀,文武媲美,动静辉映,古今交融”的特色,游人对此一致评说“好景致”。)
4. D (A行云流水:形容文章、歌唱等像飘着的云和流着的水那样自然流畅。B 勉为其难:勉强去做力所不能及或本来不愿做的事。C等量齐观: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D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比喻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对策。)
5. C (A句:不仅为那些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未能完成学业的人打开了一扇门,而且为那些对知识有着更高需求的人提供了机会。B具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民对于日本政府肆意篡改日本侵华历史的行为是绝对不能容忍的。D句:前不久,在加拿大召开的有20多个国家的400多位科学家参加的激光学术会议上,有两篇论文受到了高度重视。)
二、
6. D (AB概念的类属有误。“乐治”不是娱乐的艺术门类,不是工具。C项是某种特点的诠释。)
7. C (C项谈的是“礼”而非“乐”。)
8. C (A句“大自然似乎要让音乐主宰人类的精神和行为”; B句“能使人心理、生理发生质的变化”错;D句“创作乐”错。)
9.C (C句“具体做法及得失评判”无根据。)
三、
10.C.不满,怨恨
11.B.如同,像。 A.前,助词,特殊指代词,……的山。后,语气助词,表停顿,无义。C.前,介词,被(“辟”通“壁”,据下文“而通以牖者耶”可知)。后,连词,并列,又。D.前,连词,表目的,为了。后,介词,对
12.C.古,眼前,表空间;今,当前,现在,表时间。
13.D.本文先叙后论,观点是人心也需“却晦而即明”,而非“人际关系”。
【译文】越地的山比较大的,象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类,有上十座,但小的就数不清了。至于湖,则总称之为鉴湖,而由大湖派生出去另外形成的小湖,就更加不可胜计了。郡里的城隍庙,在卧龙山的半山腰上,庙的西面有一座堂,正建在湖山环抱会合的地方。要说这景色像什么,大体上是青山白水相间、回旋缠绕,像女子的发髻那样高耸,像莹洁的长绢那样清澄。而低头近看可见城墙,远处可闻村落里的人声。其间树木、草地、田地、沼泽错杂分布,人群、鸟类、房屋相互遮蔽,大米、小米、菱、蒲、莲、芡等出产,耕地和捕鱼用的犁、桨等工具,散乱地遍布于高低或洼地里;忽而烟云迷濛,忽而皓月当空,从早到晚变化非常迅疾。在方圆近百里之间,无论巨大的壮伟场面或细微的美好景物,莫不汇集在人们的衣襟带上。有时来到游船上饮酒,游人的歌声与笑声此起彼落,就像当年诗人张志和所描写的“莲女”、“渔郎”
- 11 -
,也时时点缀其间。此时登上这座堂,不论他是什么人,即使受到外来的刺激或内心的煎熬,而感到压抑或无聊的事,只要一顾盼这大好景致,烦恼忧虑就会顷刻消散。而在这里当官的,每当宴请过往客人,也往往特聘厨师来此。只是这座堂修筑得毫无章法,四面都被遮蔽住,仅向西开了一扇小窗,里面只容得下两个人。客人坐在朝东的主座,就不得不背靠湖山,要观看景色就必须离座转身,等转回来景色就随之看不见了。这是由于放弃了空旷明亮,而自取晦暗闭塞的缘故。我非常不满这种状况,于是把西面和南面两堵墙全部开成窗口,而只保留一面东墙没有打通,又让客人改为座东而向西,他倚靠在酒桌上就面对着湖山,直到席终也不会消失。从此以后,刚才所说的那些景色,就全都舍弃了闭塞而达到了开阔,摆脱了晦暗而接近于明亮。工程完毕以后,打算为它起名,觉得没有比“豁然”更适宜的了。
已经命名了,又反复思索它的含义,想道:“唉,人心其实和这堂一样啊。当它被私利所障碍时,只知道我自己的七尺身躯,即使是同居一室的亲人,他们的痛痒就发生在他眼前,却装作什么也看不见,不就像原先的湖山,虽然近在眼前,却被遮蔽了一样吗?等到所障碍他的东西去除以后,即使是四海之遥,痛痒不一定发生在我眼前,反而鲜明得好像无不萦绕在我眼前,不就像现在的湖山虽然远在百里以外,却透过窗户就能看到一样吗?由此看来,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距离本是很近的啊!而只顾一己私利、与以天下万物为公的细微差别,全维系在这上面了。这是为这座堂起名的人和登上这座堂的人,不可不相互勉励的啊,难道只是为了湖山的胜景吗?”我既已为了这些用意而命名这座堂,本是准备公之于众人的,于是依次写下了这篇记。(邓长风)
四、
14.(1)要说这景色像什么,大体上是青山白水相间、回旋缠绕,像女子的发髻那样高耸,像莹洁的长绢那样清澄。
(2)工程完毕以后,打算为它起名,觉得没有比“豁然”更适宜的了。
(3)不就像现在的湖山虽然远在百里以外,却透过窗户就能看到一样吗?
15.(1)《梅花绝句》中“梅”的喻体是“雪”。《见梅》中“梅”的喻体是“佳人”。
(2)相同点:都表现了作者对梅花盛开的惊喜之情。(前篇诗人闻说梅花盛开,冒着严寒去赏花,惊奇地发现满山的梅花盛开。后篇诗人在空旷寂寥的环境中发现梅花时很惊喜,把它看作从天而降的美人。)
不同点:前篇表现出作者对梅花的痴情狂态:想化身千亿,站在每树梅前尽情欣赏。后篇最后一句点明题旨,突出环境的寂寞苦寒,流露出诗人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的心境。
16. ⑴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⑵奔流到海不复回 归来头白还戍边
⑶孰能无过 过而能改
17.①梦溪笔谈 ②人间喜剧 ③普希金
五、
18.日暮乡关何处是
没有了出生和长大的房屋(找不到旧年的巢了),也没有了严格意义上的亲戚,也没有谁会认识像现在这个样子回去的他,也让他想不出可在哪一家吃饭、宿夜。(注意“概括”,要与题干衔接好)
19.打破碗后的挨打 / 有双重香味的饭菜(米饭霉干菜的经典搭配) / 满山遍野的杨梅 / 上林湖中的瓷陶片(答对三项即给满分,注意字数要求)
- 11 -
20.瓷陶片本身的历史(1分)和所记录的故乡的历史(1分),瓷陶片所承载的文化(1分),瓷陶片所代表的生活状况(1分)。
21.(1)“酒浸杨梅”是余姚的土特产(1分),“杨梅”“霉干菜”又都包容着作者幼时痛苦和美好的回忆(1分),也蕴涵着余姚浓浓的文化意味,有着亲切的家乡气息(1分),在作者远离家乡之时,能强化作者的故乡情结(1分)。
(2)(1.基本可以携带。2.有特产与地域间的联系。3.注意文化内涵。)
六、
22.对社会、人生进行严肃的探索,是鲁迅和茅盾都力图通过自己的小说表现的,因而他们在《彷徨》和《幻灭》的书前,不约而同地录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就并非偶然。(关键在于要弄清原句的句间关系。)
23.(1)①句中的“踩着运动员进行曲的节拍”改成“踩着《运动员进行曲》的节拍”
(2)③句中的“穿着笔挺的军装,步伐矫健”改成“身着笔挺的军装,迈着矫健的步伐”
(3)⑤句中的“在他们身上找到了朝气”改成“在他们身上我们找到了朝气”
(4)⑥句中的“抛砖引玉”是谦称,改成“表现精彩”
(5)将⑦句中的“效果”改成“结果”
24.【提示】围绕“杭州的水”,可雨,可西湖,可运河,可九溪,可虎跑泉,可钱江浪潮等等;要运用比喻或其他修辞,并能照应“滋润我的心”。
七、
25.作文(略)
- 11 -
查看更多